首次网络主题研修发言.docx_第1页
首次网络主题研修发言.docx_第2页
首次网络主题研修发言.docx_第3页
首次网络主题研修发言.docx_第4页
首次网络主题研修发言.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语文网络研讨一:如何真正做到“以读为本”呢?3朵0朵0朵发布人:教务处王圆圆发布时间:2014-03-1412:40共79次访问/26条评论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教学总得读。”读是学生走近文本、与文本对话、融入文本的重要途径。课堂上如何真正做到“以读为本”呢?运用什么方式方法才能使“读”的训练更切实有效呢?请老师们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谈谈自己的做法。该信息被下列用户编辑过:徐磊03-1713:082014-03-1413:46:19张杰172.34.104.1291楼在当今的语文课堂中,过多的信息技术的运用,冲淡了孩子们触摸文本,研读文本的时间,有的时候甚至会整节课都没有端起书来读书的环节,但语文本就姓语,必须以读为本,我们时刻不能忘记,教学过程中必须注重孩子们的读,有指导的读,有自己独特感受的读。在教学中,结合二年级孩子的特点,结合文本的特点,对于描写美景的文章,我一般会通过借助生动的图片,创设情境去读,还可以适时加入教师的范读;对于故事性较强的文章,我会让孩子们在小组内分角色读、展示读;同时,在教学中,我还充分运用小老师的示范作用,让小老师领读,提高孩子们的阅读积极性。2014-03-1413:51:24赵辉172.34.104.1202楼语文教学离不开读,语文课堂是书声琅琅的课堂,在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加之电教设备的不断完善,使我们的语文课堂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可也使有的老师迷失了语文的本色,语文应该是在读中不断渗透,不断让学生受到熏陶的。读书有三到:心到,眼到,口到。心到,心无旁骛,专心读书。眼到,眼睛要看着书本,注意力不集中的学生可以用手指辅助。口到,读出声音,这样可以增强读书时的记忆力,提高读书效率。2014-03-1414:05:05唐璇172.34.104.1123楼学生的朗读水平,基本上是一种自然状态下成长。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是循序渐进,也是不容易训练出来的。以美丽的小路为例,围绕“在教师的指导下用普通话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这个教学目标,我们可以设计这样系列的朗读训练活动:读熟生字词。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字词关是他们进行阅读的第一大拦路虎,唯有进行熟练地字词的学习,学生才能做到正确、流利地朗读短语。读通课文。学生自由大声地练习朗读课文,并让学生选择自己的最难读好的段落当众朗读。要学生在最感困难的段落上进行针对性的指导,这样的训练才是真训练。情景演读。分人物角色练习重点对话。这个演读的训练,将课文中的对话训练转化为生活化的情境会话,使课文语言化为学生自己的生活化语言,以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朗读能力。三项朗读教学活动,分别安排在教学的不同阶段,但是都对应着朗读教学目标。教学活动扎实有效,朗读教学目标的实现自然水到渠成。2014-03-1414:06:29徐娜172.34.104.604楼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坚定树立“讲”为“读”服务的教学指导思想,做到“精讲多读”。认清教师的“讲”是为了帮助学生疏通思想、指点迷津、拨正方向。因此,课堂上,要有针对性地讲,讲在点子上,讲在重点处、关键处、疑难处、空白处,通过“精讲”腾出更多的时间让学生多读。对课文中文字浅显、学生一读就懂的部分,无需再作详尽地讲解,可以“以读代讲”。而那些易于意会却难于言传的句段,我们很难把它讲得更传神,就应当引导学生反复朗读,体会情感,以此把不可言传的感情读出来。通过这种以读代讲的方法,促使学生达到理解课文的目的。读”是阅读教学的特征,要把它贯穿于整个阅读教学的始终。在整个阅读教学过程中,必须以“读”为基础,将“读”体现在每个教学环节中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的始终。2014-03-1414:29:24王婷172.34.104.1245楼低年级的阅读以读代讲,学生在课堂上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反复地去读,读出感情,读出自己的理解就好。可是,随着年龄的增加,除了要读感情,更要读进文本、走进作者,来跟作者与文本进行对话沟通。那就需要学生静下心来读书,默读、带着问题去边读边想。对于与主题无关的文本可以略读,对于值得推敲的地方,要反复琢磨、反复思考,反复研究,直到读出味道,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作者的写作意图。虽然难度有点大,但是各种形式的读的运用,还是要为学生的学习服务的,不能为读而读。2014-03-1414:31:52柳青172.34.104.1356楼我们可以充分的利用学校图书馆和班级的资源,组织学生经常去阅读书籍;利用班级读书角,开展读书交流活动。萧伯纳说的: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彼此交换各有一个苹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彼此交换就造一个世界了。倡导学生多读书,并定期的组织读书交流会,谈体会感受。开展故事会、人物风云、中外名著知多少、我读过的好书、一起来读名著等活动,创建读书氛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整个班级活起来了,收到良好的效果。课下学生爱读书了,课上自然喜欢老师对书的理解方式,他也会跟着去读,去悟。2014-03-1414:46:29刘璐172.34.104.1757楼读悟式教学应通过情境创设、角色互换等手段营造生活化的学习场景,将学生内部积累与新的学习内容发生联系,让学生的心灵走进课文、走进生活,在无拘无束的自然状态下欣赏、体味祖国语言文字带来的语言美、人文美、精神美让每一个个体都亲历学习过程,让学生在精神放开、无拘无束的学习过程中,敢于去尝试探索、乐于去交流展示,从而享受到学习语文的乐趣,并培养学生对课文语言文字的领悟能力,在不断地学习生活中产生更多的感悟,积累更多的体验。边读边想是最基本的读书方法,应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以读促思,以读助思。2014-03-1414:56:32白云玲172.34.104.1458楼读是学习语文的法宝之一,在语文教学中要重视读得地位。针对不同的文本内容可以运用不同的方法。比如对话式的文章可以分角色读、故事性强的文章可以表演读、默读、情感性强的文章可以配乐朗读等。就四年级来说,课文比较长,默读就显得很重要。但是光有默读就不够的。应该针对重点句子、段落进行指导朗读。抓住能表达文章中心的关键词句进行研读,带着自己的感受和感情读。在理解基础上的读是能出感情地读。读还应该课内外相结合,让学生养成读的习惯。对于重点篇目,可以熟读成诵,培养学生语感。2014-03-1415:31:08张晓民172.34.104.1269楼小学语文教学要重视阅读的作用,新课标也非常重视阅读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通过教师读,带动学生读,通过优生读,带动差生读,或激发学习情绪,或帮助把握感情基调,或促进思考加深理解。如有些课文,语言优美,情感真挚感人,可以通过教师范读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通过老师的读感染学生,带动学生通过多读感悟泡泡的美,感悟语言文字的美。有些课文对话较多,可以通过教师读提示语或师生分角色朗读,更好地激发学生读的热情,把握感情基调,从而在读中理解感悟。2014-03-1417:12:47槐建华172.34.104.14810楼边读边想是最基本的读书方法,应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以读促思,以读助思。讲解课文时,让学生反复读书,引导品词、析句,联系段篇,感悟课文的主要内容。要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领悟语言表达之微妙,“读了有思,思了有读”才能入情入境。在读文感悟的过程中,老师设计的问题应有目的,有层次,适时适当,恰到好处,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教师教给学生基本的思维原则和主要的思维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当然,问题有时可以是教师点拨的,但更需要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的能力。让学生有意识地将课文与先前的生活经验、阅读经验联系起来,就能找到所学课文的异点,从而发现问题。有了问题,学生带着问题读书,目标明确,就读有所得,读有所悟,达到大纲所要求的“在阅读实践中逐步学会独立思考,学会读书”。2014-03-1417:15:18杨明丽172.34.104.14311楼在课堂上安排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读书,对暂时不懂的问题不要急于解答但也不轻易放过,而是适时地要求学生再读课文解决。学生只有充分地读,才能把课文读懂,才能做到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才能在读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一般地说,学生读书的时间要占课堂教学时间的三分之二以上。设计不同形式的读,有试读、默读、指名读、范读、引读、自由读、齐读、分角色读等,引导学生多读。让学生读懂、读通、读熟,读得有情有趣,读得津津有味,重语言的感悟、多积累通过读,让学生自己来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语感,感受课文的语言的直观性和形象性。2014-03-1417:16:10高峰172.34.104.1112楼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的兴趣,加强学生自主学习语文的实践活动,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要注重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引导他们在实践中主动获取知识,形成能力。学生在语文课堂上,必须进入“角色”,我们常说的:不动感情不读书;拒绝伪读等等,其实就是讲的这个道理。这方面,需要引导,需要熏陶,需要结合习惯养成教育来培养。2014-03-1708:45:52阎凤伟172.34.104.19413楼叶圣陶老先生的话非常有道理。“读”乃是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融入文本的前提条件。要想让学生对文本有所理解,首先要做到的就是“读”。1.借助工具,扫除障碍,读准字音、读通句子。2.浅读课文,质疑、释疑。语文教学,本不是老师讲为主角,学生的学才是最主要的!我们教师,要善于引导孩子在读中提出自己的问题(即:发现问题),然后通过自己反复读文,寻找问题的答案,是在自己解决不了的,还可以发挥伙伴互助、师生共谈等作用,共同解决(即:解决问题),进而培养孩子们的探究意识。3.深度课文,理解文本内涵。4.有感情地读文,结合实际,将体会、谈感悟,升华文本内在的东西。2014-03-1709:19:27李海铭172.34.104.18814楼读的前提是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让学生在那里泛泛的读,没有实际意义,只是看上去很美。所以想让学生读好书,好读书。首先是先培养学生读书的兴趣。让学生明白读书的目的是什么?我们要从读书中找到什么?学到什么?这是最关键的问题。学生充分了解了文本的背景时代和作者的身世。读起来的时候会有更深刻的理解。有了读书的欲望,教师还要指导学生的读法。如何去读能够更加深刻理解文本的深处含义,如何去读能读出内心的感情,如何抓住文章中的关键字和段去表达人物的情感。有了这些,学生在读的时候能够体会读的乐趣。培养学生这些能力之后,学生能够主动阅读和朗读应该是顺理成章的事情。2014-03-1714:27:02徐磊172.34.104.6015楼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这是中、高年段阅读教学的首要目标。为了达成这一目标,我们必须重视每堂课朗读。朗读是学生与文本零距离接触的直接手段。朗读可分为初读、再读、品读、带着感情读等几个不同阶段。不同的阶段,朗读的要求和任务也不尽相同。初读,重点应落实“读正确”。文本中的生字、生词、长句子、重点句子,应让学生多读几遍。再读,侧重点应落实到文本的整体感知和文本的思路上。让学生知道课文的大体意思,做到整体建构。品读,意在通过重点段、重点句、重点词的理解,感悟文本的语言美、内在美,以及文本背后的东西。学生有了充分的感悟和体验,他就会带着自己独特的感受,对文本会有一个重新的认识和思考,此时,你让他再带着自己的想法读课文,学生已经进入到一个新的境界,此时无声胜有声。读,是阅读教学的生命。在读中感悟,在感悟中升华朗读。课堂只有加强了朗读实践,让学生做到书声琅琅,才能实现“读为本”。2014-03-1714:37:24李景宇172.34.104.21316楼教师通过富有情感的语言,通过音乐、图片、实物、影视片断等真实生动的各种媒介,营造读的情境,从而诱发学生读书的热情,激活学生思维的火花,使学生更好地感悟语言,引起感情的共鸣,爱作者所爱,恨作者所恨,达到“语语悟其情”的目的。通过对朗读的自我评价、同学互评、教师点评,促进学生思考,帮助学生理解课文,领悟语言规律,在评价基础上进一步朗读,从而激发兴趣,加深感悟,积累语言。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说说“为什么这么读?”“哪个地方读得好,结合课文具体说说为什么好?”或是“让我们学习他一起读读”等促进学生读文。2014-03-1714:45:37马玉菲172.34.104.15517楼“爱读书,多读忆,读好书”是学好语文的关键。为了激发学生读课文的兴趣,在日常教学中我多采用“自由读、欣赏读、表演读、比赛读”等形式,促使学生兴趣盎然地投入到读书中去。例如在教学一年级四个太阳中,我予以学生充分读书的时间和空间,采用录音读、师范读、自由读、同桌对背,小组背、男女生对背、集体背诵等多种形式,还通过富有激励性的评价语言,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水到渠成,熟读成诵,达到对语言的感知,感悟和积累。2014-03-1714:46:11范雪娟172.34.104.11118楼低年级要求学生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感情地朗读课文。在实际教学中发现,不少孩子对于流利的朗读课文这一要求比较难达到家长也反馈块,孩子课文读不下来,确实不少学生朗读课文的时候磕磕绊绊,读文很不流利,所以,在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采取各种方式朗读课文,指名读、对读、激励读等各种形式督促孩子做到能够正确读文。低年级孩子更要注意以读代讲,以读为本。2014-03-1714:51:27孟巧172.34.104.15419楼要真正做到以读为本,首先就要将读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即以读的训练为主线,并对整个读的过程的各个阶段有明确的指向:初读要求读准、读通、读顺;细读要求理解内容;精读则要抓住重点句段,细加品味,感悟其情;熟读则要积累语言,以至背诵。这一要求在小学的中高年级语文教材中体现的尤为明显。例如,在教学小语教材的第七册黄继光一文时,可以让学生先自学课文,初读文章,大致了解了文中主要讲了谁的一件什么事?再读课文时,则要求学生进一步抓住黄继光在千钧一发之际是如何以胸膛去堵枪眼的重点段落加以精读。这样的教学过程,学生自然就不难体会黄继光英勇献身的精神了。最后,再让学生对这些重点段落加以背诵,就已是水到渠成的事了。其次读书的形式要多样,指导要得法。朗读的形式包括范读、引读、分角色读、齐读等,这就要求教师要根据年级、学生情况和教材特点等方面,区别各种朗读形式的各自功能和适用范围加以合理运用,并要加强指导。比如在低年级时,由于学生年龄小,语文知识不足,朗读能力处于形成时期,教师可以多采用范读、齐读等形式让学生在整体上感知朗读的特点;到了中高年级时,学生有了一定的知识积累,个人析词断句、领会情境的能力明显增强,教师则可以逐渐对学生进行指名读、分角色读等形式的训练。再次要保证学生有充足的读书时间,用以加大学生的读书实践。要给全体学生有足够的试读、练读和评议的时间,体现出朗读对语言学习的诊断和激励功能,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当然,教师在指导学生读书时,要做到“读前有要求,读中有指导,读后有反馈”,并体现出个性差异。尤其要培养学生边读边思考的习惯,善于在读书的过程中发现疑难,并在深入阅读中解决疑难,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索的意识和习惯,激发他们创新思维的火花,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2014-03-1714:51:28孟巧172.34.104.15420楼要真正做到以读为本,首先就要将读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即以读的训练为主线,并对整个读的过程的各个阶段有明确的指向:初读要求读准、读通、读顺;细读要求理解内容;精读则要抓住重点句段,细加品味,感悟其情;熟读则要积累语言,以至背诵。这一要求在小学的中高年级语文教材中体现的尤为明显。例如,在教学小语教材的第七册黄继光一文时,可以让学生先自学课文,初读文章,大致了解了文中主要讲了谁的一件什么事?再读课文时,则要求学生进一步抓住黄继光在千钧一发之际是如何以胸膛去堵枪眼的重点段落加以精读。这样的教学过程,学生自然就不难体会黄继光英勇献身的精神了。最后,再让学生对这些重点段落加以背诵,就已是水到渠成的事了。其次读书的形式要多样,指导要得法。朗读的形式包括范读、引读、分角色读、齐读等,这就要求教师要根据年级、学生情况和教材特点等方面,区别各种朗读形式的各自功能和适用范围加以合理运用,并要加强指导。比如在低年级时,由于学生年龄小,语文知识不足,朗读能力处于形成时期,教师可以多采用范读、齐读等形式让学生在整体上感知朗读的特点;到了中高年级时,学生有了一定的知识积累,个人析词断句、领会情境的能力明显增强,教师则可以逐渐对学生进行指名读、分角色读等形式的训练。再次要保证学生有充足的读书时间,用以加大学生的读书实践。要给全体学生有足够的试读、练读和评议的时间,体现出朗读对语言学习的诊断和激励功能,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当然,教师在指导学生读书时,要做到“读前有要求,读中有指导,读后有反馈”,并体现出个性差异。尤其要培养学生边读边思考的习惯,善于在读书的过程中发现疑难,并在深入阅读中解决疑难,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索的意识和习惯,激发他们创新思维的火花,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2014-03-1714:56:00石芳芳172.34.104.15321楼作为语文教师,要及时转变教育思想,努力实践小语新课标所倡导的新理念,创造性地理解和运用教材,源于教材,不囿于教材,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现代教学技术和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地阅读,在朗读中悟情,从想象中创新,于实践中发展,促进学生语文综合素养、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的全面提高,良好的个性、健全的人格和正确价值观的形成,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从而更好地体现语文学科工具性、人文性特点。2014-03-1714:57:40杜燕172.34.104.11422楼不剥夺学生阅读的主权,不代替学生思考,不把阅读教学建立在教师对作品的“正确”分析、肢解的基础之上,要给予学生充分地、整体地感受课文的时间和空间,这是阅读教学的第一要义。于漪老师说:正如一个人,一棵树,一朵花,一泓清溪,一片云彩是不可随意割裂的一样,一篇文章怎么可以随便地“碎尸万段”。在阅读教学中教师教学的重点不是对课文作逐句逐段的分析、讲解,必须让学生从整体的阅读感知入手,让学生贴切具体地感受语言文字所描述的人、事、景、物形象等,了解他们之间的关系和发展变化情态,让学生整体读,从而把握课文整体内容和语言形式,在头脑中建立课文内容与语言外壳和谐统一的整体形象,初步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然后引导学生立足整体,自主采取多种形式反复细读,围绕初步感知的思想感情,调动其生活、学习积累,落实到具体语段和重点词句上品味揣摩,使学生充分悟,增强主体体验,强化自我感受,明晰文理认识,实现人文理解,促进文学积累,并启迪多元感悟,形成独特感受和理解。这样,让学生从初读感知到熟读精思,再到美读鉴赏,学生始终拥有充裕的读书时间,体现阅读教学以人为本,以读为本,使学生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读书主人。2014-03-1715:18:09冯新成172.34.104.523楼以读为本,让学生与文本对话,在朗读中体悟,在朗读中感受语言文字的美,实现心灵与心灵的碰撞,从而提高认识,是我们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怎样实现以读为本呢?首先要注重阅读材料所蕴含的思想感情,让每一个孩子充分品味并感悟语言所蕴含的思想感情。其次要尊重儿童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孩子提出不同的要求,比如对朗读的要求,三个学段都要求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但第一学段要求是学习用普通话朗读,第二学段强调“用普通话朗读”,第三学段则是强调“能用普通话朗读”,这是一个递进式的要求,只有这样,才能体现螺旋式上升。第三要注重学生品味语言的方法指导,引领学生抓住重点词句段进行品味,通过重点词句段来展现文本情景,感悟语言,体会情感,尤其重视对语言的品位感悟,可以充分利用现代教育设备营造浓厚和谐的氛围,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真正把阅读理解领会体会品味感悟还给学生。第四,要注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俗话说:“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学生的生活经验、个性差异,允许学生对语言品味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和体验。毕竟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要让学生边读边理解、边品味、边想象,使学生真正进入文本,实现人文合一的境界。这就要求我们不但要为学生设计发展的平台,更要及时给予学生指导和评价,让他们更好更愉悦地融入文本,真正实现个性化、创造性阅读。2014-03-1717:00:10郭爱云172.34.104.15024楼朗读是学生理解课文的重要途径,也是积累语言、积淀语感的重要手段。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应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当下,“以读为本”的理念已深入语文教师的内心,明白“读”的重要性,以生为本,把质疑问难的权利还给学生.生本课堂体现了“以学定教”的教学理念。只有“以学定教”的课堂教学才能具有较强的针对性,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也才能最大程度发生共振共鸣;只有把学生当作学习任务的“首要责任人”,教师由教的“控制者”变为学生学习的“共同体”时,“充满生机与活力”的课堂才能实现。因此在课堂上应该为学生创设自主质疑的空间,让他们在质疑问难中获取知识,提升能力,感受成功的愉悦。2014-03-1809:31:41许峰172.34.104.1825楼“以读为本”首先要为学生创设“读”的氛围,在阅读的大氛围中受到熏陶,从而调动学生阅读的兴趣和积极性;其次为学生精选阅读的内容,让学生依据自己的喜好,选择内容进行阅读,从而提高学生学生阅读的效率和速度,使学生阅读量不断增加。2014-03-2016:31:09高扬172.34.104.20626楼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兴趣。”爱因斯坦也说:“兴趣可以产生热爱,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因此,从培养学生的兴趣入手,在掌握知识和学习知识之间架起兴趣的桥梁。在一年级的朗读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变无趣朗读为有趣朗读,这是必不可少,也是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指出“会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唱读”是学生们在学习朗读的起步阶段常用的朗读形式,这种朗读形式极具感染力,班内只要有一个唱读的学生,就会有很多学生不约而同的加入到这个唱读的队伍中去,而且越唱越整齐。因此,在朗读时,为学生讲解朗读的基础知识是极其重要的。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分角色朗读是一年级教材的一个目标,不但能集中学生注意力,还能让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文内容。荷叶圆圆一文教学中,在分角色朗读时,先学习四个小伙伴把荷叶当作什么,小水珠摇篮,小蜻蜓停机坪,小青蛙歌台,小鱼儿凉伞,再进行分角色朗读,学生根据自己兴趣爱好选择动物角色进行表演朗读,这样朗读,学生在读中感悟,悟中激情,课堂气氛活跃融洽。分角色朗读就是挑选学生分别充当课文中的人物进行对话的一种形式。分角色朗读,能让学生进入文本角色,展开想象的翅膀,感受作者之情的形式。学生朗读后教师的评价同时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教师的评价要有针对性,教师的评价即是对学生课堂表现的反馈,使得学生发现问题,及时改正,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朗读是一种享受,学生在朗读中享受着学习的快乐,在快乐的数学学科课标网络研讨一 0 朵 0 朵 0 朵 发布人: 教务处 李雯倩 发布时间:2014-03-14 13:28 共43次访问/11条评论 如何在我们数学教学过程中渗透“数感”?结合新课标,曹培英教授的讲座,以及我们张店区数学团队的知识梳理,交流自己的所思所想。2014-03-14 13:39:57 边兴伟172.34.104.1211 楼 重视低学段学生对数的感觉的建立,并在数感培养上处理好阶段性和发展性的关系。培养学生的数感,第一学段教学是重点。课程标准在第一学段目标中,明确指出:“在运用数及适当的度量单位描述现实生活中的简单现象,以及对运算结果进行估计的过程中,发展数感。”教学要选择适合学生年龄特征的方式,提供实物,联系身边具体事物,观察操作、游戏等都是较好的方式,如刚入学的儿童在认识10以内数的时候,应该通过实物、图片等,将数与物对应起来。然后,结合具体教学内容,逐步提升和发展学生的数感。在第二学段应结合学生所熟悉的现实素材感受大数的意义,并能对一些问题进行估算;能了解负数的意义用负数表示日常生活的问题,建立起对负数的数感。2014-03-14 13:57:11 韩爱芹172.34.104.1222 楼 在估算中诱发数感,估算是学生数感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估算在日常生活与数学学习中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发展学生的估算能力,让学生拥有良好的数感,具有重要的价值。”因此,教师首先要提高估算教学对于形成良好的数感重要性的认识明确到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良好的数感和量化能力的形成,不是对数量的简单识别,而是要把抽象的数据符号经过比较、分析、综合、归纳,不断通过内化形成的一种认知能力,从而在实际行动上加强估算教学;其次,要多引导学生结合实例,利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直觉进行估算,强化对数据的认知,形成较强的量化能力,逐步使学生拥有良好的数感。在教学“长度单位”后,可设计一些本身蕴含着估算价值的实例让学生进行练习。如一根跳绳长约(),运动场长约()我们学校大约有学生()人;一袋苹果4(),一支圆珠笔长15()等。学生的良好数据感和量化能力还表现在对数据的提取和加工上,同时还表现在“能估计运算结果,并对结果做出合理性解释”上。如“王大伯养鸡年收入是593元,养鸭年收入是328元。估计这两项年收入一共多少元”。不同的学生程度对估算的策略有所不同,有的说:“500加300等于800,93加28大于100,因此,它们的和比900多一点”;有的说:“593接近600,328接近350,因此它们的和比950少”;有的说:“这个数比500300大,比600400小”。这些估算方法都是对的,同时教师应组织学生交流各自的估算方法,比较各自估算的结果,说出各自对估算结果的合理性解释,逐步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发展学生的估算能力,让学生拥有良好的数感。2014-03-14 14:14:33 徐文业172.34.104.1253 楼 在教学中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相互启发、相互学习、相互借鉴。体会数可以用来表示和交流信息,使学生在交流对数的感知时,拓展思维,丰富自己对数的认识,体会数学的价值从而能促进数感的形成。 如我在教学“千米的认识”时,让学生回家量一量1千米有多长?在课堂交流的时候,学生展示了多种多样“量”的策略,以及各具特色的算的方法,有的直接量,有的先量出100米有多长?10个100米就是1千米;有的在公路旁看里程碑,两个之间就是1千米;有的量出自己1步跨多长,再通过步测估计1千米有多长;有的说学校跑道一圈300米,3圈多就是1千米。在交流中,大家将自己的想法与别人交流。也体会别人是怎样想的,怎样做的,从不同的角度感知了一定的长度,在表达交流中,也培养了数感,提升了数学素养。 2014-03-14 14:20:34 董桂荣172.34.104.1314 楼 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从生活实际出发,注重观察,发觉自己身边有趣的事物,通过观察、操作、解决问题等丰富的活动,感受数的存在及意义,体会数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建立数感。教材中的情境图有很多,因此,在教学中,我要充分利用好教材中与生活密切相关的每一幅插图,让学生充分观察、领会每一幅插图的意图,让学生融入情境在领会理解的基础上充分地说,在充分的看说基础上培养数感。克服以往在教学中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重结果轻过程的做法及过分追求学科知识系统的错误倾向,真正确立教育的新理念,注重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养,注重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注重数学联系生活、跨学科的学习和探究式学习,使学生获得终身学习数学的能力。2014-03-14 14:35:50 刘莹172.34.104.965 楼 生活中很多时候都要用到估算,而不需要精确计算。新课标也指出估算相对于精确计算在日常生活中有着更广泛的实际应用,更是发展学生数感的有效途径之一。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善于抓住各种有利时机,改变学生对估算的认识,创造性地活用教材,让学生常估算,多交流,从而感受估算魅力,增强估算意识,形成较强的量化能力,逐渐养成良好的估算习惯,从而发展学生的数感。如:“一本书9元,全班52人,全班每人买一本大约需要多少钱?”在估算过程中有的学生认为:“1050 = 500,估计在500元左右。”有的学生认为:“1052 = 520,不到520元。”有的学生可能说:“950 = 450,肯定比450元多。”对于这些方法,教师都应该加以鼓励,并为他们提供合作交流的机会,让他们在相互交流中,比较各种算法的特点,不断完善自己的估算方法,逐步发展估算的意识和策略,从而将估算内化为一种自觉、自主的意识,进而形成一种习惯,使学生在不断地估算中发展自己的数感。2014-03-14 15:16:08 汪翠珍172.34.104.1496 楼 数学来源于生活,数感的培养也离不开学生的生活。在教学活动中要充分挖掘学生的生活资源,善于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引导学生采撷“生活实例”,积极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学习情景,从室内扩展到室外,校内延伸到社会,让学生在现实生活背景中感受数的意义,体会数的作用,加深对数的认识,在教学认识数的过程中,让学生说说自己身边的数,生活中用到的数,如何用数表示周围的事物等,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从自己的生活实际中积累数感。例如认识大数时,我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告诉学生我校的人数,我市有多少人,大约是我校学生数的多少倍;我省土地面积有多大,它的面积大约相当于多少个我市。通过引导让学生观察体会大数的情景,培养学生感受周围世界那种数量化的意味,从而逐步感受数。这些活动深受学生的喜爱,学生学得兴致盎然,在不知不觉中积累数感。2014-03-14 17:08:38 高娟172.34.104.1417 楼 运用数及适当的度量单位描述现实生活中的简单现象,以及对运算结果进行估计的过程中,发展数感。”教学要选择适合学生年龄特征的方式,提供实物,联系身边具体事物,观察操作、游戏等都是较好的方式,如刚入学的儿童在认识数的时候,应该通过实物、图片等,将数与物对应起来。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从生活实际出发,注重观察,发觉自己身边有趣的事物,通过观察、操作、解决问题等丰富的活动,感受数的存在及意义,体会数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建立数感。教材中的情境图有很多,因此,在教学中,我要充分利用好教材中与生活密切相关的每一幅插图,让学生充分观察、领会每一幅插图的意图,让学生融入情境在领会理解的基础上充分地说,在充分的看说基础上培养数感。2014-03-17 14:36:58 陈静172.34.104.1388 楼 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学生身边的素材,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认识周围事物,用数学语言来表达与交流,结合生活中的具体实例去教学数学知识,让学生感觉到数学就在身边,生活中充满了数学,从而能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学习、建立良好的数感。例如教学认识“0”时,启发学生自己说出在日常生活中在哪些地方见过“0”,学生的积极性一下高涨了起来,“在体育比赛的比分上见过”;“在温度表上见过”;“电话上有0”;“我的格尺上有0”?使学生直观体会“0”。除了表示没有以外,在温度表上、方向图上表示分界点;在尺上表示起点;在日历上表示日期;在电话、车牌上与其他数字一起组成号码。这些都是学生身边的事,学生很容易理解和接受。这样,在生活中体会了数的含义,在现实生活中初步地建立了数感。2014-03-17 15:23:09 李健172.34.104.1169 楼 1、什么是数感?简单地说,数感就是对数的感觉和理解,如打球要有球感,音乐要有乐感类似在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时,数豆子、数瓜子、估纸的张数这是我们经常用的方法。然而学生对这些并没有感觉,就连我们也只有一点点生活经验的积累。其实这是数感与量感混淆,是以特殊的量为载体来学习估算。有效案例:平时,学生对于字的大小单位概念已建立,淄博一位老师利用“千字文”上了精彩的一课,加深对计数单位“千”的认识,无形中培养了学生数感。曹老师结合具体实例,提出了首先数感是数出来的;其次,读书可以也应该读出数感;在计算中培养数感;在解决问题中激活数感。原来数感可以数出来、读出来、算出来、估出来、用出来2014-03-17 16:17:55 李雯倩172.34.104.18610 楼 数感的梳理源于最初对数字的感知,谢谢各位老师的参与,我们的讨论将继续2014-03-17 16:57:43 荆林丽172.34.104.15211 楼 学生的数感主要表现在:理解数的意义;能用多种方法来表示数与数量;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能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能为解决问题而选择适当的算法;能估计运算的结果,并对结果的合理性做出解释。培养数感时注意避免认知偏差、实践误差、数感量感不分,注意加强应用,增强现实的数感,教学策略1、在数的概念教学中培养数感;2.在计算过程中培养数感;3、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激活数感。数感可以在数数、读数、算数、估数、用数的过程中培养。综合学科新课标研讨一: 1 朵 0 朵 0 朵 发布人: 教务处 张静 发布时间:2014-03-14 13:57 共47次访问/16条评论 通过学习新课标,如何将新课标渗透于各课教学?( 请老师们进行跟帖研讨,可以用案例分析体现)2014-03-14 14:22:55 史爱萍172.34.104.1661 楼 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自主学习是独立自主、主动。自主学习既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又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的基本理念是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学生自己的想法,满足学生在学习内容、地点和时间上的自由选择,使学生在快乐的活动中得到良好的成果。在音乐教育中,教师要使学生感受到音乐的美妙,在感受、体验、表现音乐美的同时,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与热情。因此诱发及发展学生的音乐兴趣是音乐教师首要任务。并课堂教学中,有效的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自主参与到音乐活动中来。2014-03-14 14:30:06 张艳172.34.104.1692 楼 创设音乐教学情境。情境教学是无意识的心理活动和有意识的心理活动的统一,在音乐认识方面有启迪学生的幻想思维,从而使学生有意识的和无意识的接受教育输入。即:临其境,触境生情.如临其境可以使学生的感知的过程变的容易,触景生情可以使学生的认知更加牢固。在音乐课堂中,创设情境,是根据音乐旋律的情绪,风格和具体内容创设相应的环境情景。从而使学生更好地聆听音乐的情感,激发学生潜在的创造力,想象力,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艺术学习是人们不断的丰富和提高,获得感受美,创造美,鉴赏美的能力和健康的审美情操。通过音乐学习,使学生的情感世界受到感染和熏陶,从中建立起对自己,对亲人,对他人,对一切美好事物的挚爱之情,从而养成对生活的积极乐观的态度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与追求。2014-03-14 14:31:23 王雪172.34.104.1573 楼 英语课程提倡采用既强调语言学习过程又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成效的语言教学途径和方法,尽可能多地为学生创造在真实语境中运用语言的机会。鼓励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体验、实践、参与、探究和合作等方式,发现语言规律,逐步掌握语言知识和技能,不断调整情感态度,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发展自主学习能力。例如,我在教学一课时,在导入热身后的Presentation环节,我设计了一下活动:一、 Lets listen to the dialogue three times. 第一遍听的问题:Lets go to the zoo. 第二遍听的问题:What can they see in the zoo? Tiger, pandas, elephants .(此处可否适当拓展练习:one tiger two tigers;one panda,two pandas;one elephant,two elephants。通过这样的对比、反复的练读,让学生自己感知S的用法。并运用学生手中的学习用品进行练习。)第三遍听的任务: These are pandas.Those are elephants.(通过让学生观察课本插图,让学生直观看到动物数量上的变化,以及距离的变化,初步感知these those的用法)二、Lets talk这个活动,Show students the two pictures on P19without words, then let them have a talk about the pictures by using the words “these, those”.同时,运用Pair work,Make a dialogue to introduce the classroom by using the words “these, those”.这样的活动,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这正是新课标倡导的强调学习过程,重视语言学习的实践性和应用性。2014-03-14 14:59:52 曹莉莉172.34.104.1674 楼 以人为本的新教学观是现代教学观念的核心。它是一种通过学生主动学习来促进主体发展的一种教学思想和教学方式。 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求知的心奋感与成功感的结晶,是教师不断引趣、启发、练习、创造、反馈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教师在教学中让学生通过说、听、唱、做、想等多项活动,把学生从简单低级的趣味性阶段,引向求知的乐趣上。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教学需要,创设合乎实际的教学情境,引导不同层次的学生通过听、视等多种途径积极参与教学过程,这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方法音乐教学的根本目的不只是让学生在课内多听几首好的作品,而是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利用有限的教材去激发学生欣赏音乐兴趣的火花。兴趣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动力,去寻找比音乐课堂内多若干倍的音乐作品,如将视听的教学模式贯穿于教学中,注重学生的创新潜能开发,强调他们的创新性,使学生不仅听到声音,同时能欣赏到形象,从而陶冶性情,加深对学习音乐的爱好。2014-03-14 15:06:34 赵璇172.34.104.1605 楼 科学探究活动在科学学习中具有重要价值:通过“做科学”(即“科学探究”活动)来学科学,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们就可以把科学知识与观察、推理和思维的技能结合起来,从而可以能动地获得对科学的理解。在科学探究活动中,在参与解决问题,参与做计划,参与决策,参与小组讨论,参与评价的过程中,学生们将所掌握的科学知识同他们从多种渠道获得的科学知识联系起来,并把所学的科学内容应用到新的问题中去。通过科学探究活动,学生们对科学探究的手段、使用证据的规则、形成问题的方式、提出解释的方法等一系列问题有了亲身的经验,而不仅仅是听到或记住有关的知识或结论。通过科学探究活动,学生们对科学与数学的关系,科学与技术的关系,科学的性质(什么样的东西是科学,什么样的东西不是科学,科学能够做什么,科学不能够做什么以及科学如何在文化中起作用)等一系列问题,有了切身的认识和体验,而不仅仅是获得了关于这些问题的标准答案。2014-03-14 15:15:22 盛旷172.34.104.1706 楼 小学美术新课标带来很多新的理念,它改变了传统美术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创造性、主动性,注重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合作精神和学习兴趣。在此,说说我对美术新课标的一些体会:一、教师是指导者,学生是活动的主体 传统的教学,课堂是教师预设好的课堂,教师在课堂上的地位是非常有权威的。教师怎样教学生就怎样学。学生根据教师的思路一步一步来掌握知识,教学过程忽略了学生的存在。而新课程标准下的课堂是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互动的过程。一堂课可以有不同的教法,但不管怎么教都必须有利于学生的学习,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因为教学的成功,关键在于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过程,获得成功的体验。二、面向全体学生、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主人翁精神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在教学中注意安排一些选择性的学习活动,让学生自由选择学习制作方法。例如,在“造型表现”和“设计应用”学习领域的教学中,我在介绍完几种表现方法之后,并不限定学生用哪一种方法,而是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兴趣,自主地选择方法,大胆、自由地表现自己的感受。在整个练习中学生还可以和小伙伴合作共同运用不同的方法进行练习,通过练习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愉悦感和满足感。三、让学生“玩”得痛快,在玩中增长知识儿童最“喜”的莫过于玩了,要抓住他们的这一特性,让他们玩自己亲手制作的东西,在玩中增长知识。这样,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善于发现问题,并能究其根源,大大丰富了教学内容,拓宽了知识面。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应是通过师生互动、学生之间的互动,共同发展的课堂。它既注重了知识的生成过程,又注重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和能力的培养。2014-03-14 15:20:38 孙萌萌172.34.104.1637 楼 信息技术新课程标准强调信息技术学习的过程与方法,具有较强的系统性、可操作性。特别强调从问题解决出发,让学生处理信息、开展交流、相互合作的过程,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掌握应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思想和方法,同时鼓励学生将所学的信息技术积极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