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2 尺度(scale)尺度: 指物体的规模大小。构造尺度:指构造的规模 与大小。1.3 构造层次(layers) 表构造层次 浅构造层次 中构造层次 深构造层次1.4 构造学(tectonics) 研究地球的物质组成、结构、构造及其形成、发生、发展和演化规律及机理的一门地球科学分支学科。2. 课程性质构造地质学是广义构造学(Tectonics)的一个分支学科,是固体地球科学的一门基础课程。它是研究地壳和岩石圈的物质组成、结构构造及其形成、发生、发展、演化规律和机理的一门学科,其主要研究内容是地质体在力的作用下发生变形而形成的各式各类构造地质现象的几何形态、组合型式及其发生发展规律和成因机制。它将给学生教学有关构造地质学领域的最基本知识、思维方法和技术技能。3. 课程教学方法:构造分析 构造分析包括:几何学分析运动学分析流变学分析动力学分析这门课程要基本完成几何学分析部分,并涉及运动学、流变学及动力学分析的一些基础知识部分。总的要求是以认识构造和分析构造为主,表示构造为辅。无论那一部分,均从物理学的观点进行理解。4. 课程安排 课程总学时60学时,其中:讲课28学时,实习课32学时。 整个课程教学要求是:以课堂讲授内容为主线进行学习,要求每位同学依据实际参阅有关教学参考文献。 安排一次野外现场教学活动。5. 考核方式 平时成绩按等级制,即:A、B、C、D。 期末考试成绩按100分制。 最终学期成绩=平时成绩20%期末考试成绩80%。6. 课程参考书目录 构造地质学 朱志澄主编,1999 构造地质学纲要 B.E.Hobbs et al.,1976 区域和岩石构造地质学 G.H.Davis,1984 Journal of Structural Geology 20002004 The Techniques of Modern Structural Geology(、III). J.G.Ramsay and M.I.Huber,1983,1989,1995 Foundation of structural geology. R.G. Park, 1997 /7. 学习用具 课程用具:直尺、圆规、量角器、铅笔、针、三角板等。 预备知识包括固体力学、多种几何学(包括三角函数)、地形测量学、各种投影学、地层年代学及地质学基础(结晶学、矿物学和岩石学)等第二讲 地质体的界面及其产状要素1. 地质体及其界面1.1 地质体的概念 地质体:各种成因的自然岩石体或土质体。 特点:形态各异,尺度多样,性状不同1.2 地质体的界面 地质体间及其内部几何的、物理(物质)的、状态的界面。 特点:多类型、多尺度、多成因、多物理环境1.2.1 实际物理界面 岩层界面 断层面 不整合面 面理等1.2.2 几何界面:褶皱轴面等从几何学的角度来看,两条线可以构成一个面,而线又是点的集合。因此,从这个意义来说,地质体实际上可以看成是一系列面和线的集合体。1.2. 3 面状和线状构造的概念面状构造: 指地质体中几何的 或 物理的呈面状的 结构面。线状构造:指地质体中几何的 或物理 的呈线状的物体。2. 面状构造的产状要素 虽然构造的类型、成因、规模和形态千差万别,但从几何学看,其基本结构可归纳为面状结构和线状结构。观测和确定构造的面状结构和线状结构的方位和空间状态,即其产状,则是构造研究的基础。一般认为:除盆地边缘外,沉积岩层的初始产状都是水平的,受到变形后,它们的产状才有可能发生改变。这是研究地质界面产状在变形前后发生变化与否的重要的基础性参考坐标。2.1 产状指面状构造的空间产出状态,即指其与水平参考面和地理方位之间的关系。任何面状构造或地质体界面的产状均以其走向、倾向和倾角的数据表示。2.2 走向、倾向、倾角(a)走向:倾斜平面与水平面的交线叫走向线,走向线两端延 伸的方向即为该平面的走向。倾向: 倾斜平面上与走向线相垂 直的线叫倾斜线,倾斜线 在水平面上的投影所指的 沿平面向下倾斜的方位即 倾向。倾角(a) :指平面上的倾斜线与 其在水平面上的投影 线之间的夹角。2.3 视倾向和视倾角(b) 视倾向 视倾角(b) tanb=tanacosww界面倾向线和视倾斜线之间的夹角在水平面上的投影2.4 产状要素的表示方法 图示法 数字法 SE 12030 象限法 N30E303. 线状构造的产状要素直线的产状是指直线在空间的方位和倾斜程度,直线的产状要素包括倾伏向、倾伏角,或其所在平面上的侧伏向和侧伏角。3.1 倾伏向和倾伏角(a)倾伏向(指向): 某一直线在空间的延伸 方向,即某一倾斜直线在水平 面上的投影线所指示的该直线 下倾斜的方位,用方位角或象 限角表示倾伏角 指直线的倾斜角,即直线与其 水平投影线间所夹之锐角3.2、侧伏向和侧伏角(q)侧伏角 当线状构造包含在某一倾斜平面内时,此线与该平面走向线间所夹之锐角即为此线在那个面上的侧伏角。侧伏向 就是构成上述锐角的走向线的那一端的方位3.3 表示方法 倾伏 SE12030侧伏 30N4. 岩层的面向4.1 岩层的面向岩层由老变新的方向4.2 岩层面向的确定标志4.2.1 沉积岩层的沉积学标志 层理 波痕 泥裂 印痕 化石产出状态等4.2.2 岩浆岩石学标志斜层理4.2.3 利用岩层面向确定岩层产出状态(正常与倒转)利用岩层面向确定褶皱构造类型(一次构造变形)第三讲 岩层基本产状类型及其在地质图上的表现形式1. 岩层的基本产状类型2. 地质图2.1 地质图用规定的符号、色谱、花纹表示,按一定比例把地壳或岩石圈某一部分地质组成、构造地质现象等地质内容正投影到地形图(水平面)上得到的一种图件。2.2 地质图的要素 图名 图例 比例尺 地形线 地质体 地质界线 制图单位 制图时间等2.3 地质图类型标准化地质图 按国家制图标 准和规范编制的专门地质图 按某种特殊要求 编制的3. 地质图上地质界线的V字形法则3.1、几个概念3.1.1 露头线任一地质界面与天然地面的交线。其形状取决于地质界面的产状和地形两个基本要素。3.1.2 地质界线 露头线在水平面上的正投影3.1.3 露头宽度(L) 岩层顶面和底面正投影间的水平距离。其大小取决于岩层厚度、地形和岩层产状等三个因素及其相互关系。3.2 V字形法则地质界线在地质图上弯曲的规律。其特征受地质界面倾角、地形坡度及地形与地质界面产状之间的相互关系等三个因素制约。表现为:(1) 当地质界面倾向与地形坡向相反时,地质界线在沟谷处形成尖端指向上游的“V”字形,在山脊处形成尖端指向下坡的“V”字形,地质界线的弯曲紧闭度小于地形等高线的弯曲紧闭度。(2)当地质界面倾向与地形坡向相同,但地质界面的倾角大于地形的坡角时,地质界线在沟谷处形成尖端指向下游的“V”字形,在山脊处形成尖端指向上坡的“V”字形。(3)当地质界面倾向与地形坡向相同,但地质界面的倾角小于地形的坡角时,地质界线在沟谷处形成尖端指向上游的“V”字形,在山脊处形成尖端指向下坡的“V”字形,但地质界线的弯曲紧闭度大于地形等高线的弯曲紧闭度。(4)当地质界面水平时,地质界线的弯曲形态随地形等高线的变化而变化,且二者相互平行或重合。 (5)当地质界面直立时,地质界线呈直线沿其走向延伸,不受地形变化影响。4. 不整合接触关系在地质图上的表现特征4.1 平行不整合接触关系不整合接触界面上下的岩层时代存在明显的间断,但其上下的地质界线与不整合界线相互平行。4.2 角度不整合接触关系 不整合接触界面上下的岩层时代存在明显的间断,但其下覆的各地质界线与不整合界线斜交,其上的地质界线与不整合界线相互平行。4.3 超覆不整合接触关系沿超覆不整合界线在超覆处其下覆地质界线与不整合界线斜交且存在沉积间断,而在远离超覆处其上下地质界线与不整合界线相平行且不存在沉积间断。第四讲 读地质图1. 目的与要求 初步建立地质图的概念。 了解和掌握地质图的基本要素。 水平岩层在地质图上的表现特征。 倾斜岩层在地质图上的表现特征。 不整合接触关系在地质图上的表现特征。2. 阅读地质图的一般步骤和方法从地质图的基本要素出发开始阅读 基本方法(1)先看图名、比例尺、图例,后看制图者和制图时间。(2)先图外后图内;先地形地貌后地质资料。(3)先地层岩石后构造和其它。 基本技能边看边记边绘。3. 练习阅读凌河地质图(附图1),并思考下列问题:(1)水平岩层在地质图上的表现特征;(2)倾斜岩层在地质图上的表现特征;(3)不整合接触关系在地质图上的表现特征。第五讲 间接法求地质界面的产状1. 在地形地质图上求地质界面的产状1.1 求解条件大比例尺地形地质图;测定范围内地质界面的产状稳定、界面平直连续1.2 求解原理 按走向线的定义,在图3-1A中沿某一地质界面选择两相邻的等高线上分别画出其两条走向线II、IIII。沿界面作它们的垂线AB即倾向线;AB与其水平投影线AC之间的夹角a=CAB为该地质界面的倾角,由C到A的连线方向为倾向。在直角三角形ABC中,BC为两条走向线之间的高差。因此,只要能作出同一地质界面在不同高程上的相邻两条平行的走向线,再依其高程差和水平距离,即可求出该地质界面的产状要素。1.3 求解步骤(1)连接同一地质界线与100M和150M两条等高线的交点I、I和II、II,得走向线II、IIII。(2)从高程高(150M)的走向线IIII上任一点C作其垂线与低的等高线上的走向线II交于A点,则从C到A的线段的方向代表地质界面的倾向。两条走向线之间的地形高差为50M,按比例尺取线段CB,得三角形ABC。(3)用量角器量出角CAB的大小,即得到该地质界面的倾角。2. 三点法求地质界面的产状2.1 求解条件三个点位于同一地质界面上,且不在同一条直线上;已知三个点的位置、相互间的水平距离和标高;三个点范围内该地质界面稳定。2.2 求解原理同上述方法。2.3 求解步骤(图3-2) (1)求等高点 从最低点C作任一辅助线CS,根据A(最高点)和C点间的高程差及B点的高程,用等比例线段法将其等分,在AC线上得到与B点等高的D点。(2)求倾向连接DB即得到178M高程上之走向线,过C点作其平行线,即得到160M高程上的走向线;在DB线上取一点O作其垂线OF即为该地质界面的倾向线。用量角器量其方位得到倾向。(3)求倾角 根据B、C两点间的高差,按比例尺取线段OE,连接EF,则角EFO为该地质界面的倾角,用量角器量其值。3. 练习(1)、在凌河地质图(附图1)上求C1底界或顶界的产状。(2)、在望洋岗地质图(附图2)上求断层面的产状。(3)、在松溪地形图(附图3)上按P221页作业(3)要求完成所求。第六讲 地质剖面图的编制1.目的与要求 了解地质剖面图的图饰要素。 掌握地质剖面图的编制方法。2.地质剖面图的编制方法和步骤2.1 选择剖面位置 (1)先进行地形、地层、岩石、构造和其它地质特征分析。 (2)剖面线应尽量垂直于图区内地层走向和区域构造线方位,并切过尽量多的地层、岩石和构造单元。 (3)将所选择的剖面位置标绘在地质图上。2.2绘制地形剖面 沿所选择的剖面线选择能够控制和表示其地形变化特点的地形高程点,并按地质图的比例尺大小把它们投影到以某一高程为基准线的剖面上,然后将各点依次连接并园滑连接线即得到地形剖面线。2.3 投地质界线点 将与剖面线相交的所有地质界线点都投影到相应的地形剖面线上,覆盖层下的地质界线按其沿走向延伸与剖面线之交点进行投影。2.4 标绘地质界面根据地质图上各地质界线与剖面线交点附近的界面产状及其相互关系标绘出地形剖面图上相应的各地质界面。2.5 整饰按下列地质剖面图饰要求进行图面整饰:(1)剖面图比例尺与地质图的比例尺应 一致,两端标出地形等高标高。(2)注明剖面方位、主要地形地貌控制点。(3)图例及剖面图中相应内容的修整。 (4)剖面图放置:左北右南、左东右西,左北西右南东、左南西右北东。 (5)剖面图图名一般放置在中间正上方或正下方。3. 地质构造剖面图的编制方法与步骤3.1 地质构造剖面图的编制方法与步骤地质构造剖面图的编制方法和步骤与以前讲过的一般地质剖面图的编制方法和步骤一样。这里重点强调几点: 先绘制晚期构造后绘制早期构造 先绘制断层构造后绘制褶皱构造 断层的标绘根据地质图上断层产状及其两盘被错移的地质标志体(层)判断断层的性质,并正确标绘于剖面图上。 褶皱形态的标绘根据地质图中褶皱的倾伏端或扬起端的形态及其两翼褶皱界面的产状确定褶皱转折端的形态,并正确标绘于剖面图上。3.2 剖面图构造分析 结合地质图阅读分析各类构造的空间几何形态特征及其构造组合型式。 结合地质图阅读分析各类构造和热事件发生和发展演化序列。3. 练习(1) 绘制凌河地质图(附图1)中AB方向剖面图。(2) 绘制望洋岗地质图(附图2)中垂直于断层走向线方向的地质剖面图。(3)编制金山镇地区地质图上的AB方向构造剖面图,并分析其剖面上的构造组合型式。第七讲 褶皱几何学1. 基本概念1.1 褶皱指地质体中呈弯曲形态的构造形迹(现象)。褶皱1.2 基本形态:背形、向形1.2 基本形态:背形、向形1.3 基本类型根据褶皱面(层)的弯曲形态和岩层变新之关系可分:背斜向斜向斜 背斜1.4 褶皱面向指在褶皱轴面上垂直于褶皱枢纽方向观察得到的岩层由老变新的方向。2. 基本要素2.1 特征面褶皱面轴面背面槽面2.2 特征线 枢纽 轴迹(褶轴)2.3 特征点 顶(脊) 拐点 槽2.4 特征值 波长、波幅、翼间角观测褶皱的几种剖面3. 褶皱描述术语3.1 褶皱转折端形态3.2 翼间角平缓褶皱开启褶皱中常褶皱紧闭褶皱等斜褶皱3.3 枢纽3.4 轴面3.5 大小(波长W、波幅A)3.6 对称性3.7 平面轮廓3.8 褶皱层厚度波长W、波幅A4. 褶皱位态褶皱位态分类斜歪倾伏褶皱5. 褶皱的等倾斜线分类:三类五型5.1 等倾斜线5.2 几种典型的褶皱膝折构造膝折构造膝折构造1.求两平面交线的产状 第一,据已知的两平面产状,在吴氏网上分别求出其投影大圆弧AHB和CID。两大圆弧的交点b即为两平面交线与下半球面交点的投影。 第二,作b 与圆心O的连线,交基圆于P点,P点的方位角即两平面交线的倾伏向,P b 间的角距为交线的倾伏角。P2.两面夹角及角平分线的测量 作一平面垂直于两相交平面的交线,即为同时垂直于两平面的公垂面,此平面的投影大圆弧与两平面投影大圆弧相交,其间夹角即所求的夹角,夹角的一半为角平分线。3.求两相交直线所决定的平面的产状 已知两相交直线的产状分别为SE12036和S18020,求其所决定的平面的产状4.求平面上直线的投影 已知一平面产状S18037,该平面上一直线侧伏向E,侧伏角44,求直线的倾伏向、倾伏角。5.面的旋转方法 已知某平面的产状,求依某一方向旋转一定角度后此面的投影。 平面与球面的交线为一大圆,这一大圆是由许多点组成的,因此,大圆的旋转实际上是组成此大圆的许多点的旋转。球面任一点绕定轴旋转,如果这一旋转轴与南北直径重合,则该点的旋转轨迹为一圆,此圆为东西向的直立平面,其投影与吴尔福网的纬线小圆重合。因此,只要求出大圆上各点绕定轴旋转后的位置,即可得到旋转后平面的投影。操作步骤: (1)将大圆弧上的若干点沿其所在的纬线小圆逆时针旋转30(见粗箭头所示)到新位置。 (2)在吴尔福网上旋转,将逆时针旋转30后各点的新位置转至同一经线大圆弧上,得新的大圆弧FE,FE即为旋转后平面的投影。小结:(1)求两节理面的交角及交线。(2)据共轭剪节理求主应力轴产状。(3)已知不整合面上、下地层的产状,求年轻地层沉积时老地层的产状。(4)在倾斜岩层中,求交错层理或砾石在沉积时的产状。(5)恢复早期节理受后期构造变动影响前的产状等。1.岩层面产状为SE15040,岩层面上有擦痕线,其侧伏角为30SW,求擦痕线的倾伏向和倾伏角。 2.某地灰岩中发育一对共轭剪节理,一组产 状为SW19076,另一组为NW27853,求三个主应力轴产状。 3.不整合面产状为SW20030,下伏地层产状NW31560,求上覆地层水平时下伏地层的产状。第九讲 构造研究中的应力分析基础1.力和应力的概念1.1 外力和内力处于地壳和岩石圈中的任何地质体,都会受到相邻介质的作用力。外力 被研究物体(对象)以外的物体施加于所研究物体的作用力。 内力 由外力作用引起的物体内部各部分之间的相互作用力。1.2 应力单位面积上的作用力的大小。s=作用力 / 面积=P / As=dP / dA1.3 应力符号 约定:正应力以挤压为正、以拉张为负;剪应力以逆时针方向为正、以顺时针方向为负。1.4 一点的应力状态一点的应力状态,在直角坐标系中可以近似地看成是一个无限微小的正六面体单元体。1.4.1 主应力 弹性力学可以证明:对于给定的一个单元体,总能够找到这样一种取向:单元体表面上的剪应力分量都为零,即三个正交截面上没有剪应力作用而只有正应力作用,这种情况下的正应力称为该点的主应力,分别以s1、s2、s3表示。当s1、s2 、s3 中有两个主应力为零,而另一个不为零时,称为单轴应力状态; 当s1、s2 、s3 中有两个主应力不为零,而另一个为零时,称为双轴应力状态; 当s1、s2 、s3 中三个主应力均不为零时,称为三轴应力状态。特殊地,当s1= s2 = s3时,称为均压状态。 而s1s2 = Ds 称为差异应力,它是引起物体发生形变的力。1.4.2 主方向 主应力作用的方向 1.4.3 主平面 三个分别包含其中两个主应力的正交截面。2. 二维应力分析和应力莫尔圆2.1 二维应力分析对于在以s1为横坐标、s2 为纵坐标的直角坐标系中的任一单位斜截面AB,假设其法线与横坐标s1的夹角为a,并沿该坐标轴方向受到双向挤压应力s1和s2的作用,那么,在这个截面上把应力s1和s2分别转换成平行于坐标轴的作用力P1和P2,则有:则,垂直于AB截面的作用力为:Pn = P1 cosa + P2 sina因为 AB=1 所以该截面上的正应力sa 为sa= Pn / AB = P1 cosa + P2 sina= s1cosa cosa +s2sina sina或 sa= (s1+s2) / 2+ (s1-s2) / 2cos2a (1)平行于AB面的剪切作用力Pt 为 Pt =P1 sina P2 cosa则,剪应力为 ta = Pt / AB = s1 cosa sina s2sina sina = (s1-s2) / 2sin2a (2)从(2)式可得: 当2a = 90时,ta为最大所以,最大剪应力作用面与s1 和s2轴的夹角为45。2.2 应力莫尔圆由上述(1)2 + (2)2 得:(sa (s1+s2) / 2 )2 + (ta)2 = (s1-s2) / 2)2 (3)(3)式为:以s为横坐标轴和t为纵坐标的直角坐标系中的一个圆的方程式,这个圆称为应力莫尔圆。应力莫尔圆应力莫尔圆的物理意义是:3. 应力场及其表示方法3.1 应力场某个地质体(物体)内部各点的瞬时应力状态在三维空间上的组成的总体,称为应力场。3.2 应力场的表示方法 一般地,用地质体(物体)内各点的主应力s1、s2、s3,或最大或最小剪应力t的大小和方位来表示其应力场的状态和特征。依次沿相邻的各点的主应力或剪应力方向连接得到的轨迹线称为应力轨迹线,由它们绘制而成的应力轨迹图能够客观地形象地定性表示某个地质体(物体)内的应力分布状态;而主应力或剪应力的应力等值线图能定量地表示某个地质体(物体)内各点的应力分布及其变化特点。因此,这两种图件是常用的有效的应力状态表示方法之一。第十讲 变形岩石的应变分析基础1. 变形和位移1.1 变形处于地壳和岩石圈中的任何地质体,受到力作用而会发生变形。变形是指地质体(物体)初始形状、方位或位置发生了改变。1.2 位移 位移是指地质体(物体)及其内部各质点初始位置的改变,是通过物体内各质点的初始位置和终止位置的变化来表达的。 质点的初始位置和终止位置的连线叫位移矢量。这条线只代表位移的最终结果,而不代表位移的实际路径。1.3 位移方式 四种: 平移 旋转 形变 体变2. 应变应变是指变形前后物体的形状、大小或物质线方位的改变量。2.1 线应变指变形前后物体中线段长度的改变量,一般用e表示:e=(L1-L0)/L0 (1)(1)式中L0和L1分别代表变形前和变形后线段的长度。并约定:伸长应变为正值、缩短应变为负值。2.2 平方长度比l 指变形前后线段长度比的平方,一般用l表示: l =(L1/ L0 )2 =(1+ e)2 (2)2.3 剪应变g变形前相互垂直的两条物质线,变形后其夹角偏离直角的改变量称为角剪应变j,其正切称为剪应变 g。即: g=tanj (3) 并约定:顺时针方向旋转的剪应变为正值、逆时针方向旋转的剪应变为负值。3. 均匀应变和非均匀应变3.1 均匀应变变形物体内各点的应变特征相同。3.2 非均匀应变变形物体内各点的应变特征发生不同的变化。4. 连续变形和不连续变形如果物体内从一点到另一点的应变状态是逐渐改变的,则称为连续变形;如果是突然改变的,则应变是不连续的,称为不连续变形。例如物体的两部分之间发生了断裂。5.应变椭球体5.1概念单位圆球体经均匀应变变成的椭球体称为应变椭球体。从数学上可以证明和推导出,由单位圆球变成的应变椭球有三个互相垂直的主轴,沿主轴方向只有线应变而没有剪应变。这三个主轴分别以X、Y、Z或A、B、C表示,并分别代表应变椭球体的最大、中间和最小应变主轴。包含应变椭球体的任意两个应变主轴的平面称为应变主平面。分别以XY、XZ、YZ或AB、AC、BC三个平面表示。5.2 应变椭球体的类型:Flinn 图解应变椭球体的形态及其类型可用图解来表示,其中Flinn 图解是常用的。在该图解中:a = X / Y = ( 1 + e1 ) / ( 1 + e2 ) (4)b = Y / Z = ( 1 + e2 ) / ( 1 + e3 ) (5)K = tana = ( a1) / ( b1) (6)图解中P点的K值代表任意一点的应变椭球体状态,P点与坐标原点(1,1)之间的距离d反映了应变椭球体的应变强度。 当e2 = 0, K = 1, DV = 0时,称为平面应变; 当e2 0时,为压扁应变区; 当e2 50时,形成肠状褶皱当h / h0 10时,形成肿缩式褶皱当h = h0 时,只有顺层均匀缩短,而不会发生褶皱。2.1.4 影响褶皱波长发育的主要因素 层厚h 粘度比h / h0 温度、应力和应变速率对粘度的影响 温度、应力和应变速率对粘度的 影响 h = Ds / 3e (4) e = Aexp-Q / RT (Ds)n (5) 其中:A为材料热散常数,Q为材料激化能,R为气体常数,T为温度,n为材料常数(应力指数),Ds 为差异应力,e为应变速率。 实例实验表明:在应变速率e = 10-14S-1条件下,当hQ / hM 1,T 550时,石英岩比大理岩更能干。当hQ / hM 550时,大理岩比石英岩更能干。2.2 多层纵弯褶皱作用假设四层岩石的粘度分别为:h1 h2 h3 h4 ,那么有如下情况: 当h1 h4时 即岩石能干性差达最大,则分布在软弱基质中最能干的强硬层形成肠状褶皱。 当h3 h4 时 因两者之间能干性差最小,故形成尖园褶皱或肿缩式褶皱。 当h2 与h4 之间的能干性差居中,则形成平行褶皱或相似褶皱。弯流褶皱作用 相似褶皱 当各岩层厚度都比较小且粘度比较大时,各层应变相互影响,总体上形成不协调褶皱或S、M、Z褶皱。不协调褶皱第十五讲 褶皱的几何分析技术和方法-阅读褶皱发育区地质图1. 褶皱在地质图上的表现特征 单个褶皱在地质图上的表现特点 褶皱组合在地质图上的表现特点 褶皱形成时间的确定2. 褶皱发育区地质图的阅读方法与步骤 区分背斜和向斜 确定褶皱两翼和轴面产状 确定褶皱枢纽产状和轴迹 认识褶皱转折端形态 分析褶皱平面形态及其组合型式 确定褶皱形成时间 褶皱的描述与记录3. 练习 阅读金山镇地区地质图(附图4) 阅读望洋岗地形地质图(附图2)第十七讲 破裂构造(节理和断层)1.基本概念1.1 破裂构造 破裂(FRACTURE)指岩石体(地质体)中由脆性破裂作用形成的不连续面(带)。 特征岩石体(地质体或物体)失掉连续性。1.2 破裂构造的基本类型 根据破裂面性质可分为:剪性破裂张性破裂张剪性破裂 根据沿破裂面(带)其两侧岩石块体(两盘)相对位移距离大小可分为:节理 无明显位移或位移量极小的破裂构造断层 有明显位移的破裂构造2. 破裂构造(节理)基本特征简表3. 几种特殊的节理4. 断层4.1 断层的基本描述术语 断层面(带) 断层线 断盘(断块) 断距断层位移距离滑距地层断距 在垂直岩层走向剖面上观测平错和落差 在垂直岩层走向剖面上观测4.2 断层的识别 地形地貌标志断层崖、断层三角面、地形错开等 岩石标志体的错开 构造标志断层破碎带、面理化带、断层构造岩、构造突变带等岩石标志体的错开5 断裂构造岩或断层岩5.1 概念断层岩或碎裂岩:在断层发育过程中因摩擦和碾磨作用而形成的具有特殊的结构构造特征的新生岩石。5.2 石英长石质岩石圈断层岩分类简表 碎裂岩系列 断层角砾和断层泥 断层角砾岩 碎裂岩 超碎裂岩 假玄武玻璃或玻化岩第二十四讲 面理和线理1.面理面状构造和面式结构或统称之面理是构造地质中最重要最广泛的构造现象,也是构造研究中最基础的研究对象和构造标志。1.1 几个基本概念 透入性:指在一个地质体中均匀连续弥漫整体的构造现象,反映了地质体的整体发生并经历了一度变形或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黑龙江哈尔滨市工人文化宫工作人员招聘7人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及答案详解(名校卷)
- 2025广西姆洛甲文化旅游投资有限公司公开招聘1人模拟试卷及答案详解(各地真题)
- 2025河南新乡市长垣市高章士学校招聘模拟试卷及参考答案详解
- 2025贵州黔西南州生态移民局公益性岗位招聘2人模拟试卷及答案详解(典优)
- 2025年吉林松辽水利水电咨询有限责任公司公开招聘模拟试卷有完整答案详解
- 2025内蒙古能源集团有限公司煤电事业部、金山第三热电有限公司招聘30人模拟试卷及答案详解一套
- 2025年洛阳宜阳县选聘县属国有集团公司部长10名模拟试卷及答案详解(历年真题)
- 2025广东湛江市坡头区社会保险基金管理局招聘编外人员1人模拟试卷及1套参考答案详解
- 2025河南郑州市新郑市面向社会聘任政务服务社会监督员、政务服务体验员10人模拟试卷及一套完整答案详解
- 2025河南郑州联勤保障中心二季度社会人才招聘132人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有答案详解
- FZ∕T 61002-2019 化纤仿毛毛毯
- 幼儿园社会《让爱住我家》
- 2024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ZZ059安全保卫赛项规程+赛题
- 青岛版科学五年级上册全册练习题(含答案)
- 食品新产品开发 课件 第二章 食品新产品开发流程
- 高中化学374个必备知识点
- 单轴燃气蒸汽联合循环机组调试程序
- 舟山海域赤潮发生特点及成因分析
- 丝杠安全操作保养规定
- 体育测量与评价PPT课件-第九章 运动员选材的测量与评价
- 《情满今生》读书笔记模板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