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下册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_第1页
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下册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_第2页
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下册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_第3页
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下册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_第4页
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下册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1.邓稼先一、 学习目标1.通过对材料和人物精神关系的了解分析,把握写人文章的一般规律。2.引导学生体会文章是如何抓住有表现力的语言动作进行细致生动的描写,从而表现人物内心世界的,并向课文学习人物语言动作的描写技巧。3.将爱国主义情感和献身科学的精神作为德育的重心,弘扬“文以载道”的创作宗旨。二、学习重点引导学生体会文章是如何抓住有表现力的语言动作进行细致生动的描写,从而表现人物内心世界的,并向课文学习人物语言动作的描写技巧。三、学习难点将爱国主义情感和献身科学的精神作为德育的重心,弘扬“文以载道”的创作宗旨。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一、预习1.给生字词注音元勋( ) 彭桓( )武 王淦( )昌 惶( )恐胆怯( ) 许德珩( ) 销声匿( )迹 寥( )寥无几和( )泥 聂荣臻( ) 含辛茹( )苦 蓦( )地 2.朗读课文,并简要概括邓稼先事迹。二、课堂展示 (一)预习检测 (二)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三)小组探究1.文章各部分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引子:从20世纪40年代美国研制原子弹有许多科学家“失踪”写到邓稼先,引出他那一段“失踪”的经历。第一部分:写邓稼先接受使命时的激动和喜悦,突出他的爱国情怀和崇高的使命感。第二部分:写邓稼先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克服重重困难,完成原子弹的理论设计,为第一颗原子弹的爆炸作出贡献的事迹。2.课文表现了邓稼先的哪些可贵精神?从文中找出具体事例加以说明。 (1)邓稼先对祖国、对民族鞠躬尽瘁,无私奉献。在“要放个大炮仗”这部分集中写了这方面的精神。1950年冲破重重阻力回到祖国的邓稼先,至1958年已成为崭露头角的优秀青年物理学家,但为了研制原子弹这一艰巨、光荣、伟大的工作,他无比激动而又喜悦地走到了原子弹设计研制的第一线,从事鲜为人知的工作,并从此在公开场合销声匿迹。(2)邓稼先干工作身先士卒、不怕牺牲、不求名利,甘当无名英雄。在“艰苦创业的年月”这部分有不少这样的例子。(3)为人真诚谦虚、朴实坦诚。搞原子弹的理论设计是研制原子弹的先行工作,关系重大。有史以来,中国人谁也没有造过原子弹,无所谓什么权威。在外国资料严密封锁的情况下,邓稼先边读书,边讲授。年轻人叫他邓老师,他说:“你们甭叫我邓老师,咱们一块干吧!(4)超凡的创造才能,勇进的胆识,稳健的判断,坚定的意志和坚强的信念。如在苏联专家全部撤走的情况下,带领科研人员 自力更生研制战略核武器。又如,有一次,为了把一个问题弄个水落石出数据是正确可靠的。再如,有一次,核装置下到深处时,突然信号测不到。在这危急关头,邓稼先和大家从夜里十二点一直讨论到天亮,最后邓稼先凭着勇进的胆识、稳健的判断做出现场处理的决定,并顺利排除了故障。三、当堂检测 请学生用简洁的语言评价邓稼先。 第二课时一、预习了解有关人物通讯的知识。二、课堂展示(一)预习展示这是一篇人物通讯,请你结合对本文的了解,你认为人物通讯具有什么样的特点?人物通讯与一般的记叙文相比,要求所举事例绝对真实,不仅叙述故事情节,还应着重刻画人,注重刻画人物的性格特征,表现人物的思想品质。(二)小组讨论1.讨论写作特点 : (1)过程为序,各有侧重。(2)点面结合,概述细写交融。 (3)文章有面的交代,有点的叙述,有对工作过程和人物事迹的概括叙述,也有对具体事件的细致描写,两相交融,既照顾了全局,又突出了重点。对人物的语言、动作描写细腻。环境烘托,表现人物。 3.近几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我国又取得了那些重要的科研成果?你还知道哪些有突出贡献的科学家? 三、当堂检测 美文欣赏邓稼先的光辉一生 12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一、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积累生动形象的语句,提高语言运用的能力;在感情朗读的基础上,整体感悟文意;学习本文结构严谨.选材精当的技法;体会叙述中的抒情.描写和议论。2.方法与过程: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学习闻一多先生严谨刻苦的治学态度.无私无畏的斗争精神.澎湃执著的爱国热情.言行一致的高尚人格,从中受到启迪,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二、学习重点1.对闻一多先生言行一致.崇高品格和革命精神的把握。2.本文选材技巧和结构技巧。3.体会叙述中的抒情.描写和议论。三、学习难点难理解的文言词语。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一、预习1注音 衰微( ) 赫然( ) 迭起( ) 典籍( ) 弥高( ) 卓越 ( )校补( ) 函寄( )2释词 锲而不舍 兀兀穷年 沥尽心血 潜心贯注 心会神凝 迥乎不同 一反既往 慷慨淋漓 气冲斗牛 目不窥园 3.了解闻一多和臧克家二、课堂展示 (一)预习检测 (二)小组探究1文章是从哪两个方面来写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的?2他的“说”和“做”各有什么特点?这两方面矛盾吗?3把这两方面综合起来看,闻一多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 三、当堂检测“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四壁。”请展开想象,写一段话描写闻一多挑灯夜读的情景。 第二课时一、预习搜集一篇闻一多先生的演讲稿,并背诵其中一个段落。二、课堂展示(一)预习展示,学生演讲比赛。(二)小组探究 1.复习拓展 细读全文,画出精碎的语句,然后复述课文,并说出闻一多前期和后期思想品格上的主要特点,前后期有什么变化?(读文复述谈变化) 明确:闻一多先生前期为了探索救国救民的出路而潜心学术,不畏艰辛,废寝忘食,十数年如一日,终于在学术上取得累累硕果。后期则投身于民主运动,敢于为人民讲话,面对凶残的敌人,无所畏惧,视死如归,体现出民主战士的大度,成为中国革命知识分子的楷模。闻先生在前后期年走的道路不同,反映了他时社会认识的变化。但作为一名单越的学者,一名伟大的爱国者,一名言行一致的志士仁人,他却是始终如一的。2.作者写“作为学者和诗人的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是怎样起笔的?这样写好在哪里? 通过读文思考、讨论、使学生明确:文章引用闻一多先生自己的话起笔直接点题,言简意明。 它有两个特点:一是运用比较的方法突出闻一多先生对“说”与“做”的态度:二是语意递进加深。文章采用这样的方法起笔,不仅开门见山,而且引起悬念:闻一多先生是这样说的,做的又是怎样的呢?使读者迫不及待地要读下文。3.这篇课文在叙述中穿插了哪能些形象的描写?说说这些描写的作用。 明确:课文中对闻一多的语言、肖像有许多具体描写。例如炯炯目光、头发零乱、昂首挺胸、长须飘飘、目不窥园。又有细节描写,例如“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凡此种种,能起到具体再现闻先生那令人尊敬的高大形象的作用,使他的精神、品格、作风仿佛都成了可以具体感知的东西。三、当堂检测用铿锵有力的短句为闻一多先生写一段短评。13.回忆鲁迅先生一、学习目标:1沉浸品读文字,读出字里行间中鲁迅平凡的一面。2感悟鲁迅在平易温和的性格中蕴含的深厚的爱国情感、孺子牛般奉献精神。3体会作者多种描写手法的艺术效果。4.学习本文善于从撷取生活琐事中去展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二、学习重点体会作者通过细节、日常生活点滴表现人物的写作方法。三、教学难点:感悟平凡生活中鲁迅之真实而又丰富细腻的心灵世界。学习过程:一、预习1.勾画出自己不认识的生字词。2.用几个词,或几句话来评价鲁迅先生。二、课堂展示 (一)预习展示 (二)小组探究1.请同学在课前预习的基础上,迅速浏览课文,进行圈画(若加注则更佳)。2总结课文共写了几个有关鲁迅的片段并加以概括明确:笑声 步伐 品评衣着 真诚待友(四处) 与青年们交往3.这些片段、生活场景,让你看到了一位怎样的鲁迅?作者是通过哪些细节哪些字词来描写的?明确:(1)笑声 明朗 (2) 品评衣着 细致 随和 善解人意 (3) 真诚待友 体贴而真挚 之一:夜谈:嘱咐 一定 一定嘱咐 之二:吃韭菜合子:之三:两次来访 之四:冯雪峰来访 (4)与青年人交往:宽容 赤子之心(三)感悟平凡鲁迅之中蕴含的不平凡: 4.回味悟旨,学习写法 (1)深入探讨鲁迅:伟人凡人真人 (2)同学可发表质疑 (3)学习作者看似随意,但倾注满腔真挚,善用细节等生活琐事勾勒出真实的人物性格和丰富的内心世界。三、教师总结:阅读鲁迅的著作,我们可以感知作为思想家和文学家的鲁迅;今天又通过萧红的回忆,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个生活化真实化的鲁迅。让我们亲临到鲁迅伟大而平凡的精神,他的关心、扶持青年人和热爱祖国、支持革命是寓于平凡而真实的日常生活中的。或许正如人们所说:“伟大正是寓于这种平凡之中吧。”四、当堂检测 任意选择文体,表达对鲁迅先生的钦佩之情。 14.福楼拜家的星期天一、学习目标1理清文章脉络,把握文章内容2学会从人物性格中体会到高尚的人格3学习抓住特征运用语言、行动、外貌描写刻画人物性格的写法,叙述详略得当二、学习重点学习运用语言、行动、外貌描写刻画人物的写法三、学习难点学习抓住特征运用语言、行动、外貌描写刻画人物性格的写法,叙述详略得当学习过程一、预习1.通读全文,找出文中刻画的人物,并分析其性格特点。2.模仿其描写方法,刻画班上的一个同学。二、课堂展示 (一)预习展示 (二)小组探究1作者莫泊桑的文学导师是福楼拜,莫泊桑以其羊脂球闻名于世。假设在这个星期天里,四位文学巨匠都在,这时莫泊桑来了,四人会谈些什么?表情如何?莫泊桑又会说什么?他会有什么表情? 2作者在叙述和描写中间,插入一些抒情和议论,有什么作用? 3作者是怎样突出福楼拜这个中心人物的? 4作者写人物的语言,为什么没有具体展开谈话的内容? 三、当堂检测 美文欣赏:巴金的秋夜并做相关练习1.给下列加粗字注音。荷荷地:踱着:2.理解“倘使有绊脚石,他会替你踢开。”一句中“绊脚石”的含义。3.试分析,语段中的人物描写,表现出先生怎样的精神品质?4.归纳语段的主要内容。5.判断下列语句,找出不是人物描写的一句()A.我抬起头,就好像看见先生站在面前。B.他抽烟,他看书,他讲话,他俯在他那个简单的书桌上写字,他躺在他那把藤椅上休息,他突然发出爽朗的笑声C.仍旧是矮小的身材,黑色的长袍,浓浓的眉毛,厚厚的唇须,深透的眼光和慈祥的微笑,右手两根手指夹着一支香烟。他深深地吸一口烟,向空中喷着烟雾。D.他坐在椅子上,好像从他身上散出来一股一股的热气。15. 孙权劝学一、学习目标1掌握文中涉及的常用文言词语,了解文言语气词所表示的不同语气;2品味孙权.鲁肃.吕蒙对话中表现的人物形象特点。3积累一些成语,掌握一些写作方法,获得一点启示。二、学习重点品味孙权.鲁肃.吕蒙对话中表现的人物形象特点。三、学习难点联系生活,真正领悟到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的道理。教学过程:一、 预习1. 了解作者2. 给生字词注音吕蒙( ) 卿( ) 当涂( ) 岂( ) 涉( )猎 更 ( ) 邪( )二.当堂检测(一)预习检测(二)反复朗读课文1师范读,生听读,请听清字音,明确停顿;2二读。要求读准节奏。3三读。读懂词义。4四读。读懂句意。5五读。读懂文意。(三)小组探究1.文章共写了几个人物,其性格特点是什么?2.孙权劝学的原因.目的.结果分别是什么?3.这篇文章告诉我们一个怎样的道理?三.当堂检测 根据提示背诵原文。四.总结全文,拓展延伸学完这篇文章,大家在语言积累上有什么收获?写作方法上有什么收获?个人思想认识上有什么收获?16.谈骨气一、学习目的 1.引导学生以我们伟大先人为榜样,从他们勤劳、智慧、勇敢的美德中吸取力量,从而更好地建设我们的祖国。 2.指导学生弄清议论文中的记叙与记叙文中的不同之处。 二、学习重点 1.作者和课文背景介绍。 2.理解议论文怎样提出问题和分析问题。 3.理解在议论文中怎样记叙。 三、学习难点指导学生弄清议论文中的记叙与记叙文中的不同之处。学习过程第一课时 一、预习1.积累词语有: 折磨 屈辱 嗟 吆喝 痛斥 隐蔽 拘 囚 吴晗高官厚禄 拍案而起 富贵不能淫 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2.弄清文章的思路和结构,画一张简单的结构图。3. 了解作者和课文写作背景及议论文的基本知识。 二、课堂展示 (一)预习展示1.解决生字词、了解作者、文章写作背景及及议论文的基本知识。2.理清文章的思路和结构。这篇议论文说理的脉络十分清晰:开头四段提出论点,并以孟子的三句话来解释论点;中间五段论证论点,所选的三个事例是经过精心安排的,三个事例的顺序,与孟子的三句话顺序一致辞,先举古代的,再举现代的,既条理清楚,又表现出“有骨气”是我们中国人的优良传统;最后一段总结归纳,结束全文。 (二)小组探究1.全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文章采用了哪些论证方法,其作用是什么,试举例加以说明。(1)道理论证:孟子的话,意思是说,高官厚禄不能惑乱他的心,贫穷困苦不能改变他的行,强暴武力不能屈服他的志,这就是大丈夫的气概。作者用孟子的话来解释“骨气”的含义,并与下文列举的三个例子相照应。 (2)举例论证:元世祖忽必烈以宰相高官作为诱降条件,遭到文天祥的严辞拒绝。文天祥历受折磨坚拒高官诱降,而忠贞之心毫不惑乱。从容就义,从而论证了“富贵不能淫”。 此例也就从“富贵不能淫”的角度论证了是“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 3.开头第一句,单独成段,在文章中起着什么作用? 这是破题第一句,把高度概括的题目扩充成中心论点。这个判断句,既是第一部分的概括,又是全文的总领。 三、当堂测试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2.本文采用了哪些论证方法?四、板书设计富贵不能淫一文天祥(做大官一坚决拒绝) 贫贱不能移一 食嗟来之食(行将饿死一拒绝嗟来之食) 威武不能屈一闻一多(敌人凶残一拍案而起) 第二课时 一、预习1.概述上一课时学习内容。 文章第1到4段,提出论点;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然后用孟 子的话“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来解释“骨气”的含义。第5到9段是举例论证部分;第5、6两段举了文天祥拒绝降元的事例,第7、8两段举了古代穷人不食嗟来之食的事例,第9段举了闻一多怒对国民党手枪不愿屈服的事例,论证了“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的这个论点。 二、课堂展示1.最后一段是怎样总结全文,解决问题的?、“孟子的 这些话”照应了前文,半句转入总结,强调到现在它还有积极意义。第2句即引对无产阶级骨气的阐述,那就是“决不向任何困难低头,压不扁,折不弯,顶得住,吓不倒”,最后号召我们克服困难,奋勇前进。 2.议论文中的记叙与记叙文的有什么不同? (1)记叙是记叙文的基本写作方法,记叙出事件发生、发展、结束的过程,并在这过程中描写人物,把人物的经历表现出来。在记叙文中,运用记叙方法是为了使读者对文章所写的人和事获得清晰的印象和正确的理解。 (2)在议论文,记叙常作为论据,用它来论证观点,它与证论点为准。如本课中所选三个事例中的人物,代表了从古到今、从士大夫阶层到平民百姓、到现代知识分子中有骨气的范例,时间跨度大,涉及面很广,有很强的说服力,有力地论证了中心论点,议论文中的记叙只强调选择性,不强调完整性。有关文天祥,闻一多的事迹很多,这里只根据需要,选择有关部分记叙,而其他方面则概不涉及。另外,议论文中的记叙一般都是概括的,以说清楚事例为准,而不必像记叙文中的记叙,靠详细描述来打动读者。 三、当堂检测 1.引导学生用关联词语造句。 虽然但 宁可也 只要便但 2.美文欣赏,重点引导学生体会议论在文中的作用。17.理想 一、学习目标 认知目标1. 了解流沙河及本文的写作背景。2. 准确识记本课生字词。3. 学习新的修辞手法顶真。能力目标1. 能够有感情地诵读课文。2. 能够抓住关键词句并理解其含义。3. 能说出使用的修辞手法及其表达效果。人文目标 通过学习本文学会树立目标和理想,敢于战胜困难和挫折。二、学习重点 能说出使用的修辞手法及其表达效果。三、学习难点能够理解特定语句所包含的深层意义。 一、预习1.学生自由读,借助工具书扫除生字障碍,读准字音。 2.学生提出疑问。 二、课堂展示 (一)预习展示 (二)学生齐读,师正音。 (三)学生质疑,教师点拨1.重点词句的理解“历史的脊梁骨”人类不断前进的动力“折磨我那 进取的心”为理想而奋斗的过程是漫长而曲折的,失望.失败是折磨人的。“敲碎你的黄金梦”对人灵魂的警醒和净化。 2. 学生找出自己最喜欢的.感受深的诗句,并且说说理由;有感情地读一读。 3.联想拓展:适时引导学生仿照“理想是,”句式造句。 4.本文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是什么,给你怎样的启示。 三、当堂检测 仿造理想一文,写一首小诗,表达自己的生活的理解。18.我的信念一、学习目标:1学习居里夫人身上的优秀品质,培养自己坚定的信念。2掌握全文的结构,理清文章的思路,掌握生字词的读音及含义。二、学习重点:通过探究学习,掌握居里夫人在攀登科学高峰时所抱有的信念,并学习这种精神。三、学习难点:理解课文中一些富有哲理性的语句。学习过程:一、预习 1.生字词注音执著( ) 鞭( )策 盛( )名 报酬( ) 奢( )望 呵( )责 蹂( )躏( ) 懊( )恼 问心无愧( ) 猝( )然长逝 沉醉 迷醉 2.了解作者,并简要概括居里夫人的性格特点。二、课堂展示 (一)预习展示 (二)小组探究 1将那些让你深有感触或理解比较困难的语句划下来,适当在旁边写下自己的点滴感受。(要求学生将关键词划下来。) 例如:(1)为什么“少女时期,我在巴黎大学,孤独地过着求学的岁月”是“美好快乐的记忆” ? “孤独”指的是生活中没有人陪伴,一个人从事自己的研究。之所以“美好快乐”是因为有自己热爱的科学事业陪伴,精神生活是丰富的,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是快乐的。 (2)“现实的人”和“梦想家”的区别在哪里? “现实的人”指:那些从事各种工作或研究,目的是为了谋取经济上或是名誉上的满足的人。 “梦想家”指:像居里夫人一样,不为谋取任何私利,因为热爱而从事自己喜欢的事业,并造福人类的人。 (3)怎样理解“某种力量”与“这种魅力”? “某种力量”指:对科学事业的热爱,求知欲、好奇心 “这种魅力”指:科学本身具有的伟大的美,即科学拥有巨大的力量,它可以改变世界,造福全人类。 请同学根据以上的讲解再看一次文章,看看还有什么是不理解的。2课文中体现了居里夫人的哪些信念?(试着用短语概括,写在书旁空白处) 坚忍不拔、竭尽全力、充满自信、目标集中、勤奋努力、探讨真理、保持宁静、排除干扰、淡泊名利、造福人类、需要自由、积极乐观、专心致志(观察同学的情况,请同学上黑板板书自己的答案) “攀登科学高峰图”,请同学们再浓缩,完成图表。 3结合课前搜集的材料,品味居里夫人的人格魅力。 三、当堂测试 口语练习:想象一下,如果你有机会和居里夫人面对面的进行交流,你想对她说些什么呢?19.丑小鸭一、学习目标1.学习“堆、等、钻、剩、特、瘦、除、咬、越”9个生字,做到能读会写、能把握其基本意思。2.了解丑小鸭自出世后就被人看不起,被迫离开家,历经苦难,最后竟意外发现自己不是丑小鸭,而是一只美丽的天鹅这一故事内容,初步懂得一些从小和善待人、互相尊重和正确认识自己的道理。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一段。二、学习重点运用所学方法理解词句段的意思,感受依据问题、分段阅读、把握意思、准确回答问题的方法。三、学习难点 初步懂得一些从小和善待人、互相尊重和正确认识自己的道理。学习过程:一、课前预习。1.想一想我们学过哪些童话故事,老师是怎样指导我们学习童话故事的,拣一篇自己最感兴趣的童话故事,跟家里的人或同学讲一讲。2.解决生字词的音、形、义。3.了解作者二、课堂展示(一)预习展示(二)小组探究 1.课文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2.文中的丑小鸭在变成天鹅的过程中经历了哪些磨难?家:(排挤、讪笑)沼泽地:(同情、歧视) 老太婆家:(被嘲笑、主动离开) 灌木林里:(昏倒、向往美与幸福) 老农家:(被追打) 3.文中的环境描写细腻生动,请大家找出来,并分析其作用。 4. 文中还有哪些段落表明了丑小鸭的美好的向往?谈谈你的感受。(34、35、40、41)齐读后,归纳:他为了理想不顾一切,之前的磨难让他自卑,但更磨练了他的意志。5.生活中还有哪些人和丑小鸭的经历相似呢?生:(春晚的草根明星)海伦.凯勒、张海迪、史铁生、邰丽华等。6.文章告诉我们一个怎样的道理? 三、当堂测试 美文欣赏,归纳其中蕴含的道理,以及体会其环境描写的作用。 20.爱莲说一、学习目标1.学习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了解衬托的手法及其作用。2.指导学生诵读课文,体味骈散结合的语言之美,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3.引导学生保持坚贞正直操守的价值取向,使学生得到高尚情操的熏陶。二、学习重点指导学生诵读课文,体味骈散结合的语言之美,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三、学习难点引导学生保持坚贞正直操守的价值取向,使学生得到高尚情操的熏陶。学习过程一、预习 1.学生熟读全文 2.找出自己不能翻译的句子。 3.了解作者周敦颐二、课堂展示 (一)预习展示 1.学生齐读课文,注意断句和字音。 甚蕃() 淤()泥 濯() 清涟() 不染()亵()玩 隐逸() 噫() 鲜()有闻2题解:“说”是古代一种既可以说明、记述事物,又可以发表议论的文体,偏重于议论。所以后来人们常把说理辨析的文章统称为论说文。那么“爱莲说”这个题目该如何理解呢?归纳:谈谈爱莲花的道理,说说爱莲花的道理。 3.作者简介 (二)课堂展示 1.学生小声朗读课文,对照注释理解句意,小组讨论疑难问题。 2.让学生质疑,师生共同解决有关难字难句的问题。 3.在作者看来,莲花有什么可爱之处呢?试用课文中的语句回答。 明确:莲花的可爱之处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4.这一长句,突出了莲花的哪些特点呢?(明确后板书莲的品格“高洁”、“庄重”、“正直”、“芳香”、“清高”。)明确:这个长句,从生长的环境方面,写出了莲“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洁,“濯清涟而不妖”的庄重;从体态香气方面,写出了莲“中外直,不蔓不枝”的正直,“香远益清”的芳香;从风度气质方面写出了莲“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的清高。5.君子是怎么样的人?由此可见作者的思想感情是什么?明确:是品德高尚的人。归结:作者把莲花比作君子,由此可见他赞美莲花的根本目的是,借赞美莲花去赞美具有莲花一样的高尚品格的人。这种写法叫作“托物言志”。“莲,花之君子者也”这句话是全文的核心句。(板书“花之君子者也”,“托物言志”)我们读这句话时,要读出由衷的赞美之情。三、当堂检测文题是“爱莲说”,而文中却三次提到“菊”、“牡丹”,这有什么作用呢?(板书“菊”、“牡丹”,“衬托”)21.猫 一、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 1了解三只猫的不同外形、性情及在家中的地位 2理解作者对比手法的运用。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及蕴涵的人生哲理。 3揣摩生动的细节描写。形成关爱动物、善待生命的情感。过程与方法 1.划分层次,分析三只猫的相同之处与不同之处。 2.朗读课文,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理解感情基调,讨论结尾处语言的意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对弱小动物的同情和关注。 2.通过对文章的体悟,理解消除误会,平等相处的意义。 二、学习重点: 1.了解三只猫的不同外形、性情及在家中的地位。2.理解作者在本文写作中对比手法的运用。 三、学习难点: 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及蕴涵的人生哲理。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一、 预习1.字词的读音相称( ) 郁( )闷 一缕( ) 娱( )乐 污涩( ) 蜷( )伏 怂恿( ) 婢女( ) 惩戒( ) 怅然( ) 红绫( )2朗读课文,感知文意,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二、研读课文 (一)预习检测 (二)小组探究 1文章生动的记叙了我家三次养猫的经过。而三只猫各有什么不同?(1)其中,前两只猫活泼、有趣,找出相关句子作分析。 A“它便扑过来抢,又扑过去抢。” (写出了小猫玩耍时的动态和情态。) B“有时蝴蝶安详地飞过时,它也会扑过去捉。” (写出小猫的脑袋、眼睛随着蝴蝶的飞舞而转来转去并伺机捕捉的样子。) C“有时由树上跃到墙上,又跑到街上,在那里晒太阳。” “隐身在阳光隐约的绿叶中,好像在等待着要捉捕什么似的。” (小猫的淘气、顽皮让我们会心一笑!) 这一组句子,从细小的方面写尽了前两只猫的活泼可爱、顽皮淘气。 这样的描写,叫做细节描写。它可以使文章生动而富有情趣。 (2)第三只猫难看也罢、忧郁也罢,但这都不妨碍它成长 2.为什么“我”对于第三只猫的死亡比前两只猫的亡失更“难过得多”? 因为第三只猫的死责任在“我”。“我”的主观臆断,断定鸟是它咬死的,暴怒之下“我”用木棒打它, 它受到冤苦无处辩诉,最后死在邻家屋檐上。“我”认为是“我”把它害死的,而且这个过失是无法补救的。 3.事情澄清后,“我”心里十分难过,作者是怎样抒发这种感情的?齐读第30、31段。 这是我的忏悔。同时告诉我们,无论做什么事,不能主观臆断,否则,就会出现差错,甚至造成无法补救的严重过失。 三、小结 两个月后,第三只猫悲苦地死去。这真是一只“可怜猫”,它来得可怜(在冬天的早晨它被人遗弃,无家可归,几乎为冬寒与饥饿所杀) 活得可怜(不好看,大家都不大喜欢它,它不活泼,不像别的小猫那样喜欢顽游,对于它 不加注意,仍不活泼, 仍不改它的忧郁性,不去捉鼠),去得更可怜(受了冤苦,遭我毒打而屈死)让我们用一颗宽容的心,一起关爱生活中的“可怜猫”! 第二课时 一、预习1.归纳文章的写作手法,试结合文章阐述。2.简要描写一种小动物。 二、课堂展示 (一)预习展示 (二)小组探究跳读课文,想一想,本文最显著的写作特点是什么? 1情节曲折,结构严谨。 文章围绕中心叙写了三个故事,每个故事都以养猫的亡失为线索都具有相对的完整性。 三个故事又是按照时间顺序排列组成一串,构成一段家庭养猫的悲剧史: 得猫养猫亡失再得猫再养猫再亡失复得猫复养猫复亡失,永不养猫。情节三起三落,层层推进。 2首尾呼应和伏笔的设置。 衔接呼应表现为:开头交代几次养猫的结局,抛出线索,总领全文,末了以“我家永不养猫”收尾,开拓深意,呼应开头。 三个故事之间又有过渡段贯通弥合。 伏笔的设置表现为:第一只猫忽然消瘦预示其病死;写第二只猫街上乱跑,预示其被人捉走; 写第三只猫凝望鸟笼,预示其被冤打致死。所以这些都起到了穿针引线,连珠缀玉的作用, 把三个故事和各个故事之间的情节缀连成有机的整体,浑然天成,天衣无缝。 (三)感悟 学生讨论、交流,按句式说话: “对于 -,我想 说: - 。” 三、延伸迁移 在生活中,你是否也曾经错怪过别人或被人误解过?把事情经过说给其他同学听听,并和同学讨论一下,怎样才能减少彼此之间的误会? 四、当堂检测 美文欣赏可怜的小猫,并做相关练习。22.华南虎学习目标:1有情诵读,整体感知诗歌内容,把握其主旨。2品析关键语句,赏析典型形象,感受诗歌中典型的象征意义。3理解诗作蕴含的感情及现实意义。学习重点:朗读品味,鉴赏诗歌形象,把握形象与主题的关系。学习难点:联系写作背景,理解诗歌的现实意义。学习流程:一、预习1.给加点字注音抽搐( )不羁( )铰掉( )沟壑( )咆哮( )和着鲜血( )2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斑斓:石破天惊:不羁:抽搐:3熟读诗歌。(要求:正其音,准其意,放其声,动其情)二、课堂展示 (一)预习检测 (二)小组探究1议一议:你认为每一段应桉什么语气去读?2读一读:(1)有感情的诵读节。(2)文中的华南虎有怎样的个性?用“我从诗中 一句,读出华南虎是一只 的老虎。”的句式说话。 (可从华南虎的处境、外形、个性方面作答)(3)面对华南虎,观众有什么态度?从诗歌 句中,我读到了一群 的观众。3.品一品:联系本文的写作背景,思考文中的华南虎仅指笼中的那只虎吗?本文中老虎、铁笼各象征了什么?(象征,就是通过某一特定的具体形象间接地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的概念、思想和感情。)4.问一问:通过本文的学习,你还有不明白的问题吗?(先在小组内交流,讨论解决,小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再提出来全班讨论)三、当堂检测 (一)分别指出下列加点词的原义和文中义1恍惚之中听见一声石破天惊的咆哮。 原义: 文中义: 2是屈辱的心灵在抽搐吗? 原义: 文中义: 3背对胆怯而绝望的观众,安详地卧在一个角落。原义: 文中义:23.松鼠学习目标: 1. 通过自学,我会认识11个生字。并能正确读记“乖巧.驯良.清秀.矫健.机警.玲珑.躲藏.追逐.强烈.溪流.警觉.触动.锐利.错杂.狭窄.勉强.遮蔽”等词语。2. 我能通过朗读课文,了解松鼠的习性特点,感受课文中准确的说明和生动.形象.细致的描写,积累语言。3. 我还能用较准确.生动的文字对某一动物的特点进行说明。学习重点我能通过朗读课文,了解松鼠的习性特点,感受课文中准确的说明和生动.形象.细致的描写,积累语言。学习难点我还能用较准确.生动的文字对某一动物的特点进行说明。学习过程:一、预习1. 我会读准下列字的读音。驯良( )乖巧( ) 清秀( ) 矫健( ) 机警( ) 玲珑( )帽缨( )歇凉( ) 榛子( ) 榉实( ) 橡栗( )蛰伏( ) 错杂( ) 苔藓( )圆锥形( ) 2.质疑。读完课文之后,我还有一些不理解的问题,我想记下来,上课与同学讨论。二、课堂展示(一)预习展示(二)小组探究1. 我多么佩服作者细致的观察,生动传神的描写呀!我知道作者是从哪几方面介绍松鼠的,从一些语句中可以看出作者对松鼠的喜爱,请小组讨论交流。2. 我要与鲸进行比较阅读,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相同点:两篇都是 不同点:a说明角度不同:鲸侧重介绍 而本文侧重介绍松鼠的 。 b表达方法不同:鲸主要运用 等说明方法,而本文主要采用 的手法生动形象的说明事物。 c语言风格:鲸的语言 ,本文的语言 。三、课堂小结通过学习,我知道本文是一篇( )。松鼠的( ).( )和( )清晰地定格在我的脑海中。四、当堂检测1.我能使句子更精彩。(1) 的小面孔,衬上一条 的尾巴,松鼠显得格外漂亮。(2)松鼠的窝搭在 的地方,又 又 。(3)松鼠是一种 . 而 的小动物。2.我会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例:(翘)尾巴 (摘)玉米 ( )鸟雀 ( )果实 ( )露水 ( )橙子( )东西 ( )树枝 ( )松鼠 ( )皮毛24.马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布封,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2整体感知全文内容,理解人工驯养的马和天然野生的马的特性。3揣摩体会对比描写及作用,学会恰当运用对比描写的方法。4理解并赏析文中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作者对马的人格化的描写,培养学生个性化的阅读能力和感悟能力。5培养学生关心、爱护动物。学习重点反复诵读,积累语句,整体感知,体会文章的精妙之处。学习难点揣摩体会,对比描写,了解作用,学会恰当运用对比描写的方法。学习过程:一、预习1.自读课文,解决生字词、了解作者。剽(piohn)悍(hn) 窥(ku)伺(s) 羁(j)绊疮(chung)痍(y) 阔绰(chu) 庇(b)荫(yn)遒(qi)劲相得益彰(zhng) 面面相觑(q) 观瞻(zhn) 鬣(li)毛 驯(xn)良 妍(yn)媚 颚()骨 犷(gung)野畸(j)形 给(j)予(y) 驾驭 (y)二、课堂展示 (一)预习展示 (二)小组探究1你认为课文写了哪两种生存状态下的马?他们各有什么特点?(1)工驯养的马、天然的马。勇毅。无论是在疆场上,还是在平时的射猎、演武、赛跑时,它们都精神抖擞、慷慨以赴,与主人同生死、共荣辱。驯良。它们不但屈从人类的操纵,还会迎合别人的心意。它们“无保留地贡献着自己”,为人类做各种服务。自由豪迈的动物,成了低眉顺目的工具,可以看作是一种悲哀的堕落。 (2)野马美质:它们自由自在地生活,感觉自豪而不屑于受人照顾。在大自然中“呼吸着清新的空气”,被赋予“强壮、轻捷和遒劲”的美的品性,具有“充沛的精力和高贵的精神”。美德:天性绝不凶猛,热爱和平;它们群居行动,团结和睦;相互间没有“妒忌”,从不为己争斗。美貌:在所有的动物中,马“身材高大又最匀称、最优美”,有高贵姿态。 2作者对两种马各持什么态度?这种态度集中表现在哪些段落?作者同情家马,欣赏野马,这种态度集中表现在二、三自然段。3. 写作方法本文运用拟人的手法来表现马,赞美马,在作者的笔下,马被赋予人格的魅力,如本来马在战场上是被迫冲腾蹿跃的,可作者写道它“喜爱”并“追求”兵器的撞击声;马是受人摆布和约束的,可作者却说它“知道克制”自己;马被驯服,这种驯服作者称之为“教育”。马在作者的笔下,具有了人一般的意志品质。它像英勇忠义的战士,又像驯服诚实的奴仆,像豪迈而犷野的游侠,又像典雅高贵的绅士。 本文多处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如将人工驯养的马与天然野生的马不同生存状况的对比,抒发了对驯马的同情与对野马的赞美。又如将马与驴、狮子、牛、骆驼、犀牛、鹿、象七种动物对比,从而更加突出了马的姿态高贵。三、当堂测试1如何理解“它的教育以丧失自由而开始,以接受束缚而告终”?2“给马戴黄金链条”等是不是对马的“侮辱”?四、拓展小结自古文人相惜,作家梁晓声就曾写过假如我为马这样一篇文章,文中有这样一段话“是的,我如果在对生命形式进行选择时,我竟不幸没了做人的资格,那么,我恳求造物主赐我为一匹野马,如果我的渴望得不到更大的满足,那么就让我变成一匹野马,在行动上去追求更大的自由。”25.狼蒲松龄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及其作品;2.掌握重点文言词的意义并翻译课文;3.分析狼和屠户的形象;4.把握文章主旨。学习重点分析狼和屠户的形象;学习难点把握文章主旨。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一、预习1.熟读课文,了解作者。2.试着翻译课文,划出自己不能翻译的句子。二、课堂展示(一)预习展示(二)小组探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