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奶牛酮病.doc_第1页
3.1奶牛酮病.doc_第2页
3.1奶牛酮病.doc_第3页
3.1奶牛酮病.doc_第4页
3.1奶牛酮病.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节奶牛酮病(Ketosis in Dairy Cows)一,MA&A, Tn, !LIP rYJAHu 1 n, IM-71Wx-, .r+-, 1fJUR17EtAM, YY19rm, i5F-M FA, I74WALVAK.,一产生增多。一、一州卜 根据有无明显的III床症状可将奶牛酮病分为临床酮病和亚临床酮病。健康牛血清中的酮体含量一般在汽交如俪ol/L(100mg / L)以下,Ir床酮病母牛血清中的酮体含景在17.2-34.4mmol/L (100-200mg / L)之间,而临床酮病母牛血i青中的酮体含量般都在34.4mmol/L (200mg / L)以上。 本病最早于1849年由Lander所描述,曾用名有乳牛的醋酮血症(acetonemia)、母牛热(cow fever), 漫热(slow fever),产后消化不良和低糖血性酮病等。一百多年来,奶牛酮病已在世界许多国家流行,造成相当大的经济损失。在我国,随着奶牛业的发展,尤其是奶产量的提高,奶牛酮病尤其是亚临床酮病的发病率有上升的趋势,己引起国内兽医学者一的普遍关注。在高产牛群中,临床酮病的发病率一般占产后母牛的2%-2O Yo,亚临床酮病的发病率一般占产后母牛的10%-30%。据调查,南京地区某奶牛群亚临床酮病的发病率高达34 Y。亚临床酮病虽无明显的临床症状,一但由于会引起母牛泌乳量下降,乳质量降低,体重减轻,生殖系统疾病和其他疾病发病率增高,而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本病多发生于产犊后的第一个泌乳月内,尤其在产后3周内。各胎龄母牛均可发病,但以3-6胎母牛发病最多,第一次产犊的青年母牛也常见发生。产乳量高的母牛、产乳量高的品种发病较多。无明显的季节性,一年赔都可发一生,冬春发病较多。一 有些母牛有反复发生酮病的病史,这可能与遗传易感性有关,也可能与牛的消化能力和代谢熊力较差有轰详墉报道,更赛牛容易发生酮病。一产 一病因 酮病病因涉及的因素很广,且较为复杂,主要与一阿烟素有关。一卜一r 1.乳牛高产。在母牛产犊后的4-6周已出现泌乳高峰,但其食欲恢复和采食量的高峰约在产犊后8-功周。州此在产犊后10周内食欲较斧,能量和葡萄糖的来源本来就不能满足泌乳消耗的需要,假如母牛产乳量高,势必如剧这种不平衡。研究表明,根据母牛摄食碳水化合物及从泌乳中排出乳糖的情况,每天适合的产奶量为:2kg。假如每天产奶 34kg,则全部血液中葡萄糖都将被乳腺所摄取。头泌乳母牛,每天可排出乳糖1225g,而两个单糖(葡萄糖加半乳糖)分子通过氧桥相连才缩合成一个双糖(乳糖)。所以高产乳牛群酮病的发病率高。 2日粮中营养不平衡和供给不足。饲料供应过少,品质低劣,饲料单一,日粮不平衡,或者精料过多,粗饲料不界,而且精料属于高蛋白高脂肪和低碳水化合物饲料,使机体的生糖物质缺乏,引起能量负平衡,产生人量酮袜而发病。由这种原因引起的酮病称自发性或营养性酮病。单纯饲喂含生酮物质丁酸较多的青贮和甜菜丝(粕又饲半飞或在饲料中的比例过大,均可发病。冲一 :产前过度肥胖。干奶期供应能量水平过高,母牛产前过度肥胖,严重影响产后采食量的恢复,同样会使机体的生糖物质缺乏,引起能量负平衡,产生人量酮体而发病。由这种原因引起的酮病称消耗性酮病。根据调查,有相当一部分奶牛场习惯于将干乳牛和泌乳牛混群饲养,使千乳牛采食较多的精料,引起母牛产前过度肥胖,这是引起奶4-M病的主要原因之,。 另外,饲料中缺乏钻、碘、磷等矿物质,可使牛群酮病发病率增加。寒冷、饥饿、过度挤奶等应激因素均可徒进本病的发生。 产n 二、发病机理一 为了对本病的发病机制有较清楚的了解,有必要先讨论一下反当动物的血糖来源。反勺动物与非反当动物不同,通过消化道直接吸收的单糖(葡萄糖、半乳糖)远不能满足能量代谢的需要,葡萄糖主要由丙酸通过糖异生途径转化而来。丙酸是在瘤胃消化的过程中产生的,同时还产生乙酸和一I一酸,三者统称为挥发性脂肪酸(VFA),一般认为,乙酸、丙酸、丁酸三者比例为70:20:10。凡是造成瘤胃生成丙酸减少的因素,都可能使血糖浓度下降,如由于某些原因一(产煎过度肥胖)致产前、产后采食量减少,前胃消化功能下降时,挥发性脂肪酸产生减少,饲料中碳水化合物供给不足、或精料太多,粗纤维不足,都可造成丙酸生成不足。有试验表明,母牛分娩后需70 d左右,采食量和消化功能才能达到峰值。精料在瘤胃内产生三酸(乙酸:丙酸:J酸)的比例为59.6:16.6:23.8;多汁饲料为58.9:24.9:16.2;干草为“石:28,0:54.6:28.0:5.4.可见,青草或青干草饲料产生丙酸最多,生糖效果最好。草场放牧牛酮病发生率远低于舍饲牛,可能与此有关。丙酸 需先转化为丙酞辅酶A,在维生素B,:的参与卜,转化为唬琅酞辅酶A,然后经糖异生合成所需要的葡萄糖。 母牛产乳量过高,引起体内糖消耗过多、过快,造成糖供给与消耗间的不平衡,也可使血糖浓度下降。母牛产后 40d内即可达到泌乳高峰期,泌乳高峰出现越快,产乳越多的牛,越易患酮病。一般认为,奶牛在围产期内分泌状态友 生明显改变,从怀孕末期进入泌乳R.期时,血浆胰岛素水平卜降,生长激素水平升高,而分娩时两种激素水平都会发 生急剧的波动。另外,甲状腺激素、雌激素及糖皮质激素等也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妊娠末期内分泌状态的改变和二干物质采食量的减少均会影响奶牛的代谢,导致脂肪从脂肪组织和糖原从肝脏的动员,在分娩前2-3周至2-3d,血浆非酷化脂肪酸(游离脂肪酸)浓度增加2倍以上,产犊时又急剧增加,通常超过1.OmEq/L。产犊后游离脂肪酸浓度h降较快,但仍高于产前的水平。产后泌乳的能量需要量远远超过了能量采食量,因此奶牛分娩时极易发生酮病。可认为该病是干物质采食量一卜降和游离脂肪酸浓度升高引起的代谢紊乱。 肝脏是糖异生的主要场所,原发性或继发性肝脏疾病,都可能影响糖的异生作用,使血糖浓度下降。尤其是肝脂肪变性,肥胖母牛脂肪肝生成时,常可引起肝糖原贮备减少,糖异生作用减弱,最终导致酮病发生。一 当动物缺乏钻时,不仅因维生素B,:合成减少,影响丙酸代谢和糖生成。而且缺钻时瘤胃微生物生长发育不良,影响了前胃的消化功能,丙酸产生更少,糖生成作用呈恶性循环。 血糖浓度下降是发生酮病的中心环节。当血糖浓度下降时,脂肪组织中脂肪的分解作用大于合成作用O.脂肪分解后生成甘油和脂肪酸,甘油可作为生糖先质转化为葡萄糖以弥补血糖的不足,而脂肪酸则囚脂肪组织中缺乏。一磷酸月油,不能重新合成脂肪。游离脂肪酸进入血液引起血液中游离脂肪酸浓度升高。长时间一血糖浓度低下,引起脂肪组织中脂肪大量分解,不仅血液中游离脂肪酸浓度增加,亦引起肝内脂肪酸的p一氧化作用加快,所生成大量的LA因得不到足够的草酞乙酸,不能进入三梭酸循环,沿着合成乙酚乙酞辅酶A的途径,最终形成大量酮体(由0一羚一J酸、乙酞乙酸和丙酮绍成)。此外,脂肪酸在川一内生成甘汕三酷,因缺乏足够的极低密度NI-,蛋自(VLDL川守自吐一!州叫,蓄积在肝内引起脂肪肝生成,使糖异生障碍,脂肪分解随之加剧,酮体生成过多现象呈恶性循环。, 在动用体脂的同时,体蛋白也加速分解。其中生糖氨基酸可参加三梭酸循环而供能,或经糖异生合成葡萄糖入血;生酮氨基酸因没有足够的草酞乙酸,不能经三梭酸循环供给能量,而经丙酮酸的氧化脱梭作用,生成大量的乙酞辅酶A和乙酞乙酞辅酶A,最后生成0一羚丁酸、丙酮和乙酞乙酸,使酮体增多。在脂肪水解、体蛋白分解过程中,因休内草酚乙酸的浓度不足或其可利用性下降而使脂肪酸及生酮氨基酸增加,这点己被肝脏活组织穿刺后草酚乙酸浓度测定证实。 当肝内草酞乙酸充足时,瘤胃中所生成的乙酸和丁酸可转变成乙酞辅酶A后进入三梭酸循环,井释放能量;当血糖浓度下降到草酞乙酸缺乏时,乙酸和一i-酸可转变成乙酞乙酸及p-Tr一丁酸,成为体内的酮体。正常情况下,体内Kai休数量较少,可被肝外组织如骨骼肌、心肌所利用,亦可在皮下合成脂肪或由乳腺合成乳脂。如果体内酮体生成木多,超过上述组织对酮体利用的能力,可造成酮体在体内蓄积。, 激素调节在这一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当血糖浓度下降时,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多,胰岛素分泌减少,垂体内葡萄u受体(glucose receptors)兴奋,井促使肾上腺髓质分泌肾上腺素,在三种激素的共同作用F,结果糖异生作用增加,促使糖原分解、脂肪水解、肌蛋白分解,最终办可使酮体生成增多。 甲状腺功能低下,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不足等,与疾病发生也有密切关系。疾病初期在催乳素的作用一己乳腺泌乳量仍可维持正常,因而把外源性和内源性产生的糖源源不断地转化为乳糖。随着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母牛食欲减退,机体消瘦,消化功能减弱,产奶量也随之卜降。 酮体本身的毒性作用较小,但高浓度的酮体对中枢神经系统有抑制作用,加上脑组织缺糖而使病牛呈现嗜睡,甚至昏迷。当丙酮还原或p一轻酸脱梭后,可生成异丙醇,使病牛兴奋不安。酮体还有一定的利尿作用,引起病牛机体脱水,粪便干燥,迅速消瘦,因消化不良以至拒食,病情迅速恶化。 在大多数病例中,血液中酮体浓度与临床症状的严重程度成正比。病程较长者,还伴有肝脏脂肪变性。若母牛仍能采食,随着产乳量减少,糖耗损缓和,体内能量代谢渐趋平衡,酮病可自然康复。长期厌食的牛,由于瘤胃微生物区系改变,可引起持久性消化不良。原发性酮病除了因病程长和发生脂肪肝恢复较慢外,一般预后良好。如使用高糖治疗,饲料中补给丙一二醇等生糖物质后,血糖浓度仍很低,而酮体水平较高,则意味着有原发性疾病存在。在原发病治愈后,“酮症”可随之消失。一 三、临床症状 酮病主要发生在产犊后儿天至几周内,临床上表现两种类型,即消耗型和神经型。消耗型酮病占85左右,但有些病牛,消耗症状和神经症状同时存在。 消耗型表现食欲降低和精料采食减少,甚至拒绝采食青贮饲料,般可采食少量1功。体重迅速卜降,布公决消反,腹围缩小。产奶量明显卜降,乳汁容易形成泡沫,但一般不发展为无乳。因皮下脂肪人量消耗使皮肤弹性P剥t; o粪便干燥,量少,有时表面附有一层汕膜或TM液。瘤胃蠕动减弱甚至消失。呼出气体、尿液和乳汁中有酮气味,加热时更明显。 神经型突然发病,初期表现兴奋,精神高度紧张,不安,大量流涎,磨牙空嚼,顽固性舔吮饲槽或其他物品;视力下降,走路不辨方向,横冲直撞。有的病畜全身肌肉紧张,步态踉跄,站立不稳,四肢叉开或相互交叉;有的震颤,吼叫,感觉过敏。这些神经症状间断地多次发生,每次持续1h,然后间隔8-12h重又出现。这种兴奋过程一般持续1-2d后转入抑制期,病畜表情淡漠,反应迟钝,不愿走动和采食,精神高度沉郁;严重者不能站立,头屈向颈侧,处昏睡状态。少数轻症病畜仅表现精神沉郁,头低耳茸,对外界刺激的反应性下降。 有些牛发生隐性酮病,临床症状不明显,一般在产后1月内发病,病初血糖含量下降不显著,尿酮浓度升高,后期血液酮体浓度才升高,产奶量稍有下降。 酮病牛不仅乳产量急剧减少,造成明显经济损失,而且常常伴发子宫内膜炎,引起繁殖功能障碍,休情期延长,人工授精率下降。 四、临床病理学 临床病理学特征为低糖血症、高酮血症、高酮尿症和高酮乳症,血浆游离脂肪酸浓度增高,肝糖原水平下降。血糖浓度从正常时的2.8mmol / L(500mg / L)降至1.12-2.24mmol / L(200-400mg / L)。因其他疾病造成的继发性酮病,血糖浓度通常在2.24mmol/L以上,甚至高于正常。母牛血液中酮体浓度从0-1.72mmol/L (0-100mg / L),升高到1.72-17.2mmol/L。继发性酮病时,血液中酮体浓度也升高,但很少达到8.6mmol/L(500mg / L)以上。尿液酮体定量分析不能令人满意,因尿液浓度变动范围大,结果变化也大。正常母牛尿酮有时可高达12.04mmolL(700mg / L),大多数牛仅有1.72mmoUL o酮病牛(不论是原发性还是继发性)尿液酮体可高达13.76-22.36mmol / L(800-13 000mg乙L)。乳中酮体变化幅度不大,可从正常时的0.516mmol / L(30mg / L),升高到平均为6.88mmol /以400mg / L)。肝糖原浓度下降,葡萄糖耐量曲线正常。酮病牛血液和瘤胃液中挥发性脂肪酸浓度明显升高,与乙酸、丙酸浓度相比较,丁酸浓度升高最为明显。 血钙水平稍降低(降到2.25mmol/L或90mg/L)。白细胞分类计数,酸性粒细胞增多(可高至15%0-40% ),琳巴细胞增多(可高至60%-80%)及中性粒细胞减少(可低至10%),严重病例,血清转氨酶活性升高。“一 五、诊断 原发性酮病发生在产犊后儿大至儿周内,血清酮体含量在3.44mmoUL (200mg / L)以上,血糖降低,并伴有消化机能紊乱,体重减轻,产奶量卜降,间有神经症状,般不难诊断。在临床实践中,常用快速简易定性法检测血液(血清、血浆)、尿液和乳汁中有无酮体存在。所用试剂为亚硝基铁氰化钠1份,硫酸馁20份,无水碳酸钠20份,混合研细,方法是取其粉末0.2g放在载玻片上,加待检样品2-3滴,若含酮体则立即出现紫红色。也可用人医临床检测尿酮的酮体试纸进行测定。但需要指出的是,所有这些测定结果必须结合病史和临床症状进行综合分析。 亚临床酮病必须根据实验室检验结果进行诊断,其血清酮体含量在1.72 .3.44mmol/L(100-200mg / L)之间:继发性酮病(如子宫炎、乳房炎、创伤性网胃炎、真胃变位等因食欲下降而引起发病者)可根据血清酮体水平增高,原发病本身的特点以及对葡萄糖或激素治疗无明显疗效而诊断。 六、治疗 首先根据病因调整饲料,增加碳水化合物饲料及优质牧草。在临床上采用药物治疗和减少挤奶次数相结合的方法可取得良好的效果。大多数病例,通过合理的治疗可以痊愈。有些病例,治愈后可能复发。还有一些病例属于继发性酮病,则应着重治疗原发病。治疗方法包括替代疗法、激素疗法和其他疗法,但对严重病例(例如低糖血一症性脑病)效果较差。 1替代疗法。静脉注射50%葡萄糖溶液500m1,对大多数母牛有明显效果,但须重复注射,否则可能复发。葡萄糖溶液皮下注射虽可延长作用时间,但通常不主张采用,因为皮下注射能引起病牛产生不适之感,一同时大剂PEIp入到皮下时,又能引起皮一下肿胀,造成局部不良反应,所以有时可以选用腹腔内注射(20葡萄糖溶液)。果糖溶液(每千克体重0.5g,配成50溶液,静脉注射)可延长作用时间,但有些果糖制剂会引起特异反应,呈现呼吸急促,肌肉震颤,衰弱和虚脱,而这种反应更常见于注射过程中发生。重复给予丙二醇或甘油(每天2次,每次500g,连用2d;随后每天250g,连用2-10d),灌服或饲喂,效果很好。这些给药方法,最好在静脉注射葡萄糖溶液之前进行。需要注意的是,直接口服葡萄糖或其他糖类无效,因瘤胃中微生物使糖发酵而生成挥发性脂肪酸,其中主要是乙酸,丙酸很少,会增加生酮先质。 从理论上说,丙酸钠也有较好的治疗效果,每天口服120-240g,但作用较慢。另外乳酸钙、乳酸钠和乳酸馁都有一定疗效。 2激素疗法。对于体质较好的病牛,用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200-6001U肌肉注射,疗效确切,而且方便易行。因为ACTH兴奋肾上腺皮质,促进糖皮质类固醇的分泌,既能动员组织蛋白的糖原异生作用,又可维持高血糖浓度的作用时间。然而ACTH也有一些缺点,它是在消耗身体其他组织的同时刺激产生糖原异生作用,还可能在移除过剩酮体的同时消耗草酞乙酸。应用糖皮质激素(剂量相当于lg可的松,肌肉注射或静脉注射)来治疗酮病也非常满意,注射后8-1Oh内血糖即可恢复正常,食欲和一般行为在24h内明显改善,血液酮体水平在3-5d恢复正常。但用类固醇治疗初期产奶量下降,治疗2-3d后迅速升高,尽管泌乳量下降是缺点,但却有助于疾病的迅速恢复。 3其他疗法。水合氯醛早就在奶牛酮病和绵羊的妊娠毒血症中得到应用,一首次剂量在牛为30g,加水=1服,继之再给予7g,每天2次,连续儿天。水合氯醛的作用是对大脑产生抑制作用,降低兴奋性,同时破坏瘤胃中的淀粉及刺激葡萄糖的产生和吸收,并通过瘤胃的发酵作用而提高丙酸的产生。氯酸钾(30g于250m1水中,每天2次,u服)用之已广,虽被看成具有特效的抗酮作用,但没有做出合理的解释,而且常常引起严重的腹泻。补充钻(每天100mg硫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