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v 台北地域特征1. 区位:位于台湾北部的台北盆地,四周均与新北市接壤。总面积271.8平方公里,人口总数约268.3万,为台湾人口总数第四、人口密度第一的都市。台北是台湾省的六个“直辖市”之一,也是台湾省的政治、经济、文化、旅游、工业、商业与传播中心。1990年,台北市行政区重划,将原来16区调整为今日的12区:中正区、万华区、大同区、中山区、松山区、大安区、信义区、内湖区、南港区、士林区、北投区、文山区。分区图、台北位置图 以台北为中心,与新北市、基隆市合并称台北都会区,总面绩约2457平方公里,人口数704万6000人,是台湾最大的都会区。台北作为台北都会区的发展核心,台湾规模最大的公司、企业、银行、商店均总部设在这里。50余年来,台湾政治地位特殊,又为60年代后经济飞速发展的亚洲 “四小龙”之一,台北市面向亚太地区,为国际经济体系中重要的贸易、国际资本集聚的区域中心城市之一。台北大都会图2. 人口:截至2017年8月底本市人口數計有268萬5,202人,其中幼年人口占全市人口13.82%,青壯年人口占 70.12%,老年人口占 16.06%。老年人口比率續升,分別較上期及上年同期增加0.07個百分點、0.80個百分點。人口图3. 地理:从城市地理结构 (The Structure of Urban Geograghy)方面考察,台北的都市形态、都市脉络与规律都是比较清晰的,具有丰富的内涵。从地理环境分析,台北市位于台湾省北部最大的河流淡水河的下游地段。市区属于海拔高度不高的盆地地形,而且四面环山形成连续性山系包围城市的地理背景,盆地中有四条主要河流水域,台北市的城市发展脉络即以水域为依托,城市的形成发展也因水域交错而相互扩展。台北市城市化发展主要是沿着四条河流逐步形成的,特别是在淡水河与基隆河之间的平原地区形成。地势图4. 经济:台北市在台湾经济体系中,扮演金融、媒体、电信营运中心的关键性的角色。产业方面,随着经济快速发展、随着高所得而来的高消费能力及产业结构变迁,统称为服务业的第三级产业占台北市整体产业比重近达九成。产业分布于台湾其他都市(如新竹、高雄等地)的中、大型企业,大部分都将总公司设于台北市,形成了台湾最大的工业生产区和商业区。5. 交通:台湾近年来随着环保意识抬头以及因应都市过度发展等之冲击,亦开始积极效法美日大众运输导向(TOD, Transit- Oriented Development),倡导以大众运输为主体的都市发展型态。大台北地区快速道路众多,大部分路线坐落于台北市境内,台北市段铁路皆已经地下化或高架化。台湾高铁于2007年3月2日正式通车,纵贯线经过台北市。台北捷运(即台北地铁)营运路线总长度1346公里,营运长度1292公里,营运车站共107站(官方计为116站),平均每日运量已达160万人次。如今的台北车站已是台北市最大的交通枢纽,三铁共构的系统,包含台铁、高铁、捷运,三种不同的交通,连接着台北客运转运站,协助更多的旅客做交通工具的更换连接。建筑风格也非常独具一革,从1989年启用后就成为台北的交通中心心脏地带。交通图6. 历史文化资源:台北市由于人口稠密,交通便利,消费多元,因此再利用计划的契机良好。台北市目前列管登录的古迹和历史建筑的数量为全省各县市之冠,截止 2011 年台北市登录列管的古迹为 147 处,历史建筑 160 处,合计 307 处,在行政区划上,中正区古迹 51 处,历史建筑 37 处,合计 88 处,约占台北市的文化资产近 26%。? 都市计划:在过去台湾与美国、日本相同,皆为高度仰赖汽车交通的都市形态。而美国、日本的大众运输系统发展虽较台湾早了约 20 年的岁月,然而而过去在都市政策上,虽然大多数人可能觉得台湾高度住商混和的都市形态与美国住商分离者大异其趣,但若以最基本的都市计划土地使用管制观点来谈,台湾与日本、美国同属于土地使用分区管制制度(zoning system)。v 台北都市规划演变过程1. 封建时期台北城市构建封建时期的台北开发过程中,艋舺xia(万华区)开发最早。在1820年至1860年间,居民大4000至5000户。由于领域竞争的长期社会斗争冲突,使得封建时期的台北市,在地理空间上,不断由艋舺(万华区)往北扩充到大同区。这个地区就成了封建经济活动的中心。依据传统风水区位关系,建设城墙都市,建构封建权力中心。这些发展。就为封建时期台北市单核心空间结构殿下基础。2.都市计划兴起时期台北城市发展台湾近代都市计划理念起始于1899年至1905年间所发表的台北市区改正计划与台中市区计划。从淡水店溪交汇处至三重市,一直扩展到淡水河东侧、基隆河南部一片平原区,集聚了许多居民点、逐步形成了台北市以 “孔子庙”附近的都市化地区,然后从老城区逐步向南、向东扩展,至1920年前后,这座城市的都市开发圈初步形成了半径为5公里的城市化区域。1905台北市区改正计划图3. 日伪时期台北市城市发展形态1946年台北市政府拟定“大台北综合都市计划草案”,并设立都市计划委员会。建立执行都市计划建设的机构。这一时期,重点拆除违章建筑,以拓宽市区的主要干道;50年代,建造了中华商场,改造老城区,相当一部分贫民的违章建筑仍聚集在临淡水河一带或都市计划中的公园地区。同时规定了老城区改造新建不能超过三层以上。1946都市计划图4. 台北市城市发展的加速时期60年代后,台湾当局将大量的境内外资金投入台北市的城市建设,比较快的实施台北城市总体规划,首先完成市区内具现代化风貌的骨干道路系统,80 年代初,仿效美国城市规划经验,台北市颁布“土地使用分区管制规则”(CIty Zoning Plan),经过10多年的规划建设,台北的土地全面纳入土地使用分区管制的实施范围,其人口可以控制在350万人口之内。70-80年代,台湾经济发展进入高成长时期,台北除了老市区改造与道路网建设外,还积极推动台北市都市边缘及相邻城镇的建设,开辟新的工业区与小城镇建设,发展第二、三产业,使台北都市区很快成为台湾经济快速发展的生产、出口基地,同时也加快了台北市的现代化建设步伐。5. 台北近期的城市建设境况80年代中期,在经济持续发展的背景下,台北的城市建设一方面向城市现代化、国际化推进,另一方面又着手解决其社会与环境问题。90年代起,台北市重点解决市区东部和南部副中心建设问题,台北的第三产业、房地产和出口加工业发展迅速,繁荣了台北市的城市建设。台北市的城市天际轮廓线随着企业办公大楼及高级住宅大厦的不断兴建而极大改观。出现了城市国际化的新趋向。台北市到1996年,都市化面积 扩大到270多平方公里,城市人口达到275万。台北市的人口密度成为亚太地区大都市中人口超载的高负荷的城市,常常出现人流集中、交通阻塞、生态环境恶化等种种 “大城市病”。6. 台北市副中心的规划与开发自 80年代起,台北市的都市发展规划与市政建设工程的重心以东进建设副中心工程为主。但在建设东区信义副中心之前,台北市政府对西区老城区的改造、新建已进行了相当一段时间,并取得了较大的成效。随着台湾的除工业化(deindustrialisation)发展,台北进入到后工业化都市。制造业外移东南亚与中国大陆,台北的台商企业总部,就变成了跨界经济的管理中心,同时带动台北经济,成为全球经济网络的一个节点。90 年代开始,结合老城区的改造,城区道路网的建设,在广泛吸收民众意见的基础上,开展了台北市副中心的规划与建设。当时副中心的规划手法,表现出东西方手法的混合与模仿及创意思维,有一定的时代特征。发展轴线图7. 当代台北多核心建构与在领域化由于台北副中心的发展,使得台北市面临着东西区空间的两极分化发展危机。同时台北老旧市区的衰败问题自1990年代初以来快速的凸现出来,并成为都市更新环境改造的政治经济发展压力。1996年后市政府积极以社区规划师制度、都市更新手段,推动西区的再发展,重建台北的传统商业中心。针对台北旧城区域,即台北政治中心的再生计划,主要以保存历史风貌,创造人性化空间的都市设计与发展控制政策为重点。就都会整体扩张方面而言,位居台北东区,以台北101为主要地标的信义计划区开始快速发展,成为台北首要的中心商务区,台北市政府与议会亦迁至该地。该区域现代化街道,使台北市呈现国际化都市表征。2000年后,台北市开始重视台湾文化建设的内涵与素质,并开始提倡文化平权、重现历史记忆、强调庶民传统、推动文化产业、提倡台北学及释放政府资源,并且创出崭新的台北文化气象。土地使用分区图v 台北历史空间保存实行的政策1. 相关法案自从 1982 年文化资产保存法颁布施行,建筑遗产保护政策推动至今,法定建筑遗产数量已从公告初期(1990年代之前)的二十处,至今日(2012 年)已有一百多处建筑遗产的指定公告;都市发展局在 1992 年透过研究案首都提出“历史建筑”的概念,提出应将保护和管制范围扩及建筑本体意外的周边地区;1995 年开始将制定历史保存区域内的公私建筑开发案纳入都市设计审议范围,1998 年都市发展局开始为期两年,先后委托学术机构拟定古迹与历史建筑、保存周边地区的都市设计准则,企图利用现有都市管理工具,以有效控制这些保存区的未来发展;2000 年文化局委托进行台北市古迹保存区涵盖范围规划调查研究计划。2. 历史风貌特定专用区政策特定专用区政策最早在台湾都市计划法中明确,在城市规划(台湾称为都市计划)范围内的土地视实际发展的状况划定各种特定区如农业特定区、风景特定区、历史风貌特定专用区等,分别限制其使用。立法后台湾依照国外经验与当地实际情况划定文物古迹和历史建筑、街区的保护范围规定为历史风貌特定专用区,专用区分严格控制区和环境协调区。文物古迹占有的地域范围设定为严格控制区,严格保存环境的历史原貌。文物古迹所处范围的周边地区为环境协调区,区内新建建筑必须与历史建筑协调,并控制其高度、体量、结构 色彩、建筑风格与使用性质等 ,可以通过特定专用区城市设计准则来保证。3. 推动城乡风貌改造运动台湾的城乡风貌改造运动可以溯源至美国 19世纪的都市美化运动(City beautiful movement),1989年起岛内以政府补贴为经济支撑陆续开展了“创造台湾城乡风貌示范计划”,提出“美化、绿意、美质”行动口号,最终使人 民享有“有文化风格,充满荣誉尊严的城乡”、“有田园绿意,处处生机盎然的城乡、“有品质魅力,值得认同感怀的城乡”。城乡风貌改造计划实施范畴涵盖了亲山亲水空间、公园绿地 、城乡公共空间、历史文化空间、都市夜景营造及社区生活环境等方面。政府在每个年度的补助策略如经费分配方式、重点补助项目等会依据大环境的转变与趋势作适当的调整,以求发挥政府资金投入的最大效益。鼓励地方政府提出更具突破性和示范性的保护计划,用正确的观念、程序和方法,寻求地方古迹活化再生。4. 容积率转移与奖励政策台湾较早引入了容积率转移与奖励办法来取得公共设施用地,有利于历史文化资产保存与开发 ,1989年 3月出台了都市更新建筑容积率奖励办法。台湾地区1990年基于政府财政的考量,为了在城市规划中更好的保留公共设施用地, 引进了美国开发权转让机制,而由于台湾地区并没有开发权制度,故将“开发权转让”改为 “容积移转”。之后1998年为了古迹保护的有效推进,颁布了“古迹土地容积移转办法”, 2004年发布了“都市计划容积移转实施办法”。容积率移转的运作机制主要有三大类型:自愿型移转、奖励型移转、强制性移转。(1)自愿型移转在容积移转区域内的土地所有权人,根据自身需要自愿提交容积移转 申请,转移后不改土地私有产权的性质,接受基地所有权人对送出基地所有权人做出相应的补偿。 (2)奖励型移转在容积移转区域内的土地所有权人,根据自身需要自愿提交容积移转 申请,并且达成协议,转移后送出基地产权归为国有或者接受基地为城市提供一定的公共设施建设,则送出和接 受基地双方均可获得一定的利益奖励。(3)强制性移转这种容积移转类似于土地征收,对于一些特殊的地块,如有较高的历 史文化保护价值的地块,政府规定该地区实施容积转移,并且容积转移后送出基地的产权划定为国家所有。大稻埋位于台北市大同区,20世纪60年代之后,大稻埋街区逐渐衰败,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台北市,整个街区面临着被拆除破坏的命运。1988年为保护大稻埋街区,地方政府将其征收为公共设施保留地,解除了其被拆除的危机; 1990年台北市政府集结各方力量开始构思推动大稻埋地区保护与再生方案;直到2000年, 台北市政府制定了大稻埋历史风貌特定专用区容积移转作业要点,通过容积移转计划进行大稻埋历史街区的保护工作。 5. 引入城市设计理念的历史风貌保存台湾地区在 1980年开始实施城市设计制度 ,并制定了相关的都市计划法规,将城市设计分为城市保育、城市开发以及社区等目标取向。建筑历史遗产保护纳入城市设计范畴 ,属于城市保护取向范畴。具有悠久历史 以及丰富人文景观的城市或街区在进行城市设计时都以历史保存、延续为主题,城市设计策略重点自然就落在如何再现历史与生活的记忆上。6. 公众参与与社区规划师制度台湾在历史建筑与街区保护方面注重公众的参与,尤其在引入城市设计理念以后 ,在城市设计方案评审中加入民众参与环节 ,并建立社区规划师制度。,台北市于 1989年创建 了第一届社区规划师工作团队,至今社区规划师已逐渐在社区、邻里、互联网络及各层会议中崭露头角。历史建筑与街区在保护过程中有社区规划师的帮助,在历史建筑指认、调查建筑及街区的人文历史背景,确定容积率转移 ,帮助历史建筑物产权人申请专项维护资金补助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7. 闲置空间再利用政策90年代開始,有許多的社區組織、市民團體加入歷史保存的領域,以歷史性建築的修復與保存作為重建社區與城市認同的起點。自1996年臺北市政府提出空间解严與重劃臺北文化地圖的觀念後,逐漸釋放市政府舊有閒置空間,試圖以特定公務使用的場所釋放作為市民共享的文化據點。1997年由省政府出面統籌展開的環島鐵道藝術網絡計畫,成為臺灣閒置空間再利用的雛型。1999年11月,台湾第一個地方文化事務專責機構臺北市文化局成立。新任首長宣示閒置空間再利用為文化空間政策的主要訴求。2000年文建會全面推動的閒置空間再利用政策,上行下效的過程中,臺北市文化局以主導藝文空間前鋒的角色,透過市有藝文空間委託經營管理辦法,密集推動閒置空間再利用案例。8. 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台湾于2003年,正式提出台湾文化创意产业的定义为:源自创意或文化累积,透过智慧财产的形式与运用,具有创造财富与尌业机会潜力,并促进整体生活环境提升的行业。从空间分布由北而南,台北市大致上已经形成北投街10区等11个文化创意产业群聚的特区。台湾于2009年 5 月 14 日,由政院院会通过创意台湾-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方案,主要针对台湾当前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之优势、潜力、困境及产业需求,提出推动策略,期能达到以台湾为基地,拓展华文市场,进军国际,以成为亚太文化创意产业汇流中心为愿景。9.都市再生前进基地“URS”台北市都市更新处于2010年开启了 (URS:Urban Regeneration Station) 推动计划。由政府单位提供地点,鼓励民间单位进驻,让民间单位得以自由展现创新力量,将文化创意的种子埋进这些老旧街廓中。并将结合台北市文化局之台北文创群聚推动计划,推动台北文化创意产业的双 L轴带,与上述的 11 个文化创意特区以及既有的文化观光重要景点结合,以其依据每个地区的特性规划不同型式的文创群聚特区,打造传统、人文、创意、次文化等创意街区,藉由群聚效应与产业的带动,将台北建构成一个创意城市。而计划概念之内容部分,若参照台北市都市再生前进基地推动计划中,计划实施概念之部分提及:台北市政府致力于在城市推动产业群聚,希望藉由空间的群聚,形成完整的产业生态链,营造产业发展的优势。URS 都市再生前进基地所欲达成之目标包含:1. 建立推动都市更新前活化使用的机制2. 提供都市更新整合帄台3. 藉由任务性、可移动性的前进基地,采取创新模式的行动工作,引动一波波都市再生4. 整合在地网络、诱发创意,协助地方产业升级为了达成此些目标,所采取的策略包括:1. 利用议题及活动的导入,导引人群的聚集,以带动地区活化,赋予地方新愿景2. 整合公私部门资源,改善地区景观及活化闲置资产,提升地区生活质量3. 提供地区讨论帄台,连结都市更新资源,藉由弹性及建物更新前临时使用,延续都市事件的发生作为其补助原则,都市再生前进基地推动计划补助要点中提到:凡经台北市政府都市更新处核定为都市再生前进基地,申请人于区域内办理都市再生活化事项,符合下列情形之一者,得于每年度每一基地不超过新台币一百二十万元为原则内予以补助:1. 地区特色营造及活化2. 社区空间及场所之特色营造3. 都市再生工作场域之提供及圕造4. 地方文化创意再生与辅导5. 都市再生、都市空间重圕及社区营造等议题之宣传及辅导v 臺北松山文化園區1. 概要:松山创意园区(Songshan Cultural and Creative Park)位於台北市信义区,前身为台湾总督府专卖局松山菸草工场,建筑风格属於日本初现代主义,形式简洁典雅,面砖、琉璃及铜钉做工精细,保留了日本初现代主义的历史韵味。 , .台湾政府为了活化旧区,為滿足公益性期待,把台湾总督府专卖局松山菸草工场重新规划成一个结合艺文、文创和设计的创意园区。 1911年-興建火車站台北煙草工場1937年-台灣總督府專賣局在台北市松山地區興建台灣總督府專賣局松山煙草工場1940年-全區完工1945年-戰後光復,台灣省專賣局接收松山菸廠,並更名為台灣省專賣局松山菸草工廠1947年-台灣省專賣局改制成立台灣省菸酒公賣局,松山菸廠再更名為台灣省菸酒公賣局松山菸廠,專製捲菸、菸絲及雪茄等菸草製品1998年-松山菸廠停止生產,遷併台北菸廠,正式走入歷史2001年-台北市政府將松山菸廠指定為第99處市定古蹟,其中辦公廳、製菸工廠、鍋爐房、一至五號倉庫為古蹟本體,蓮花池、運輸軌道及光復後新建倉庫一併納為古蹟保存範圍2011年-松山文化創意園區正式對外開放。2. 运营特性; .1) 2) 3) 4) 5) . , , , , (Creative Lab, Creative Co-Op, Creative School, Creative Showcase) . , , , . , , , , , , .以广告及低租金作为最初策略,吸引大众的进入,提高知名度及大众的认可度。向政府及企业申请补助及专项奖金等。以优质的空间吸引商店及活动的进驻。建立一个便利的申请系统、以及宽松的申请条件吸引更多的人展示。3. 空间特性:-区位:松山烟厂位置处于台北市中心,视野和商业区位优势明显,再利用时充分利用此优势,配合整体基地规划,结合地铁站和周围城市干道行程枢纽性的文化创意园区。-环境:再利用将文化创意空间由室内延伸至户外庭院空间,在庭院的规划上,配合室外机能布置设施,提供露天活动空间,并结合室外展厅及夜间照明系统塑造庭院景观。松山烟厂园区内及周边植物生态资源丰富,形成一片特殊的植物园,再利用规划特别保留这些生态资源,配合室外展览空间的的设置,使室外的空间体现生态之美,重塑景观情境。-建筑:1. 松山烟厂制烟工厂为二层单栋建筑,在平面上为矩形,东西长约 165 米,南北宽约 93 米,占地 4,500 坪,入口在西侧。建物中央前部南北横向贯穿,将矩形分割成东西大小不等的二部分。较大的东侧后段为封闭式的中庭空间,长约 126 米,中庭为巴洛克式花园,四个角落设直角三角形水池,中央设有喷泉。较小的西侧前端有办公厅为行政管理中枢,二楼则为员工食堂,后改为大礼堂。1) : 1 5 5 . 2 . .2. 建筑物规划楼高为地下 4 层、地上 14 层,整体景观将以绿带串联。于 2013 年初开幕营运。整个空间及文化活动的软硬件结合,建立全方位交流、发表及营销机制,推动台北市民参与。内部空间包括文创办公室、文创展演空间、文创商场、文创旅馆等,为融合前卫建筑与文化生活的崭新空间。-空间:开发理念:整体规划、分期开发。依园区内建筑物性质分为A、B两区分别执行。松山烟厂创意园区A 区(以下简称 A 基地):面积约 6 公顷,将分三阶段由政府文化局办理修复工程;以艺文推广、展演、展售、示范、教学、办公为主的文化生产单元,提供具潜能、优势的文化事业在此发展。文化创意产业资源基地B 区(以下简称 B 基地):面积约 1.2 公顷,采政府规划方式办理 BOT,设置“文化创意产业资源基地”。台北文创开发股份有限公司与台湾大哥大,共同出资成立的新经营团队。委托日本伊东团队,规画文创商场、文创主题旅馆、艺术电影院、视听展演厅等空间,搭配户外庭园和松烟历史建物区,将成为台北市文创产业资源基地和市民文化休闲园地。4. 主要项目:1. 台北创意学院主要分为创意思考和文创扶持两部分。创意思考从2014年开始创办,每年举办三次。利用园区空间,为民众与文创兴趣者提供学习的场所。通报报名,以工作营、讲座、成果展等多样的形式为前来学习的人提供灵感与创意;文创扶持计划从2014年开始实行,主要针对个人或小文创产业,通过松山文创园区的平台介绍推销自己的文化创意,同时通过文创扶持讲座等方式,为参与者提供文创产业思路,定制培育方案。2. 原創基地節一年一度的松山文創園區自辦活動原創基地節借助园区空间,提供藝術家發想、排練、展演場地。以鼓勵市民提出創意構想,並加以落實在市政建設中。松山文創園區以原創基地為出發點,設計出原創基地節。這不僅僅是個原創嘉年華,原創基地節以藝術為軸心,集合音樂、展覽、表演藝術、視覺藝術、文創跨界等多元呈現,更像是臺北市原創力的年度總整理。原創基地節从舉辦的第一年起,松山文創園區就在發掘各種不同的原創理念。去年,活動主打【美好年代】,探索每個人心目中那段屬於自己的美好歲月,並將之轉變為藝術、文創與跨界型態的融合。今年選擇【跨一步,海闊天空】,呈現積極向前,你也可以創造出完全不同的新天地這樣的精神。其中“好家,在台湾”“音乐实验室”“城市游戏台”等活动备受瞩目。3. LAB創意實驗室LAB創意實驗室位於松山文創園區東向製菸工廠二樓,總坪數約220坪,規劃空間包含:觀眾席區、表演區、排練室、後台更衣室及會議室,基本需求一應俱全。全區採用空間共享的創新概念,將各區域以地板顏色或活動布幕作為區隔,100%的空間調度彈性,讓原本存放重型機具的工廠空間搖身一變成為量產創意的點子工廠,提供創作者從作品發想到成果發表各個階段皆適用的理想場地。v 華山創意文化園區1. 概要;华山创意文化园区又名“华山艺文特区”、“华山文化园区”,“华山1914文创园区”前身为“台北酒厂”,为台湾台北市市定古迹。设计初,华山1914定位为文化创意产业、跨界艺术展现、生活美学风格塑造,以“酷”(时尚、前卫、实验) 与”玩”(玩乐、享乐、娱乐)为规划主轴,突显华山园区做为跨界创意的发挥空间, 扮演媒合跨界艺术、产业互动的场所, 建构异业、异质交流结盟的平台, 发展成文化创意产业人才的育成中心。1914年民營酒工場芳釀社產製蝴蝶蘭清酒上市。1922年日本政府實施酒專賣,酒工場收歸公營或停業。1929年臺灣總督府專賣局正式收購芳釀酒工場,改名專賣局台北酒工場。1946年中華民國專賣局接收台北酒工場與樟腦工場,改場為廠。1949年,因专卖局改制为烟酒公卖局,改为台湾省烟酒公卖局台北第一酒厂。1987年酒廠遷出,空間閒置。1992年立法院將台北酒廠舊廠區改稱華山特區,並做為新院用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混凝土表面处理与装饰技术方案
- 城市照明设施联网管理方案
- 申通快递运输合同
- 广东省佛山市禅城区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考题及答案
- 室外P10全彩色LED显示屏设计施工组织设计
- 猪场租赁与养殖废弃物处理设施建设与维护合同
- 离婚协议:子女监护权、教育资助及财产分配模板
- 停薪留职期间员工薪酬及福利调整及权益保障服务协议
- 住宅小区地下停车场地使用权转让合同
- 离婚赔偿协议范本:财产分割与子女就业支持协议
- 危重患者转运及安全管理
- Unit 3 Keep Fit Section B(1a-2c) 教学设计 2024-2025学年人教版英语七年级下册
- 史学论文写作教程(第2版)课件 第一章 论文的选题;第二章 论文的标题
- 2025年国防教育知识竞赛试题(附答案)
- 梁式转换层悬挂式施工和贝雷梁施工技术
- 工伤受伤经过简述如何写
- 【艾青诗选】批注
- 护士在社区护理中的工作职责和技能要求
- 2025年度工业园区物业收费及服务标准合同范本
- 银行现金取款申请书
- 2025年江苏省连云港市赣榆区面向大学生村官定向招聘事业单位人员26人历年高频重点提升(共500题)附带答案详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