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4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章華夏世界的形成 第三節帝國體制與天下秩序 一 大一統思想的形成與實現 一 大一統思想的形成1 西周 已略有大一統的思想 1 實行封建的影響 周天子認為 溥天之下 莫非王土 率土之濱 莫非王臣 2 亦認為 天無二日 民無二王 2 春秋戰國 大一統思想深入人心 1 封建制度已漸趨瓦解 2 人民渴望和平安定 戰國時代各國諸侯相繼稱王 人民苦於戰爭 希望能安定生活 3 學者的提倡 尤以儒家主張以德服人的 王道 反對以力服人的 霸道 二 實現1 時間 西元前221年2 結果 秦王嬴政併滅六國 統一天下 秦始皇 二 秦朝的盛與衰 一 享國 西元前221年 西元前207年 共14年 二 建國者 嬴政 秦始皇 三 在位君主 1 始皇帝 嬴政2 秦二世 胡亥3 秦三世 子嬰 四 秦始皇強化統治的措施1 廢封建 行郡縣 1 地方行政採郡 縣二級制 2 確立中央集權體系2 書同文 車同軌 統一文物制度 嬴 秦始皇身世 秦王政於秦昭王四十八年 前259年 正月生在趙國邯鄲 名為政 姓趙氏 據 史記 卷006 秦始皇本紀 記載 秦王政是秦莊襄王子楚與趙姬所生 但 史記 卷085 呂不韋列傳 記載 始皇帝是呂不韋的私生子 自古至今 秦始皇的生世是後世所疑惑且深為探討的 秦始皇帝者 秦莊襄王子也 莊襄王為秦質子於趙 見呂不韋姬 悅而取之 生始皇 以秦昭王四十八年正月生於邯鄲 及生 名為政 姓趙氏 史記 秦始皇本紀 秦始皇是秦莊襄王的兒子 莊襄王作為秦國的質子到趙國 看見呂不韋的一個小妻 因為喜愛就娶了她 生下始皇 於秦昭王四十八年正月生於邯鄲 生下來名為政 姓趙式 史記簡單的說明秦始皇的生世 讓後世充滿疑竇及推測 有一說法 呂不韋為了控制贏異人 呂不韋先娶了邯鄲絕世美女趙姬 等到她懷孕 呂不韋邀請贏異人到家歡宴 故意介紹趙姬給贏異人認識 贏異人看到趙姬神昏顛倒 請呂不韋把趙姬送給自己 呂不韋假裝大發雷霆 怎麼 朋友妻 不可欺 鬧了一陣子 仍把趙姬送給異人 趙姬懷孕一年 生了一子 就是秦始皇 就趙姬後來淫亂的生活 不禁讓人生深深懷疑 秦始皇的父親除了呂不韋 莊襄王還是另有他人 統一文字 秦始皇帝者 秦莊襄王子也 莊襄王為秦質子於趙 見呂不韋姬 悅而取之 生始皇 以秦昭王四十八年正月生於邯鄲 及生 名為政 姓趙氏 史記 秦始皇本紀 四 秦始皇強化統治的措施3 修馳道 築長城 1 馳道 a 以首都咸陽為中心 b 目的 加強中央對各地的控制 2 長城 a 連結戰國時期燕 趙 秦等國所築的長城 b 目的 防禦匈奴 c 萬里長城 西起臨洮 東到遼東4 焚書阬儒 1 焚書 只留醫藥 卜筮 種樹等書 2 阬儒 活埋批評政府的人 二 秦朝的盛與衰 焚書 根據司馬遷 史記 的記載 前213年 秦統一第八年 博士齊人淳于越在一次朝廷會議上提出恢愎周朝的封建制 中國大陸叫分封制 無輔拂 何以相救哉 秦丞相李斯反對 認為時代變化 制度應該隨之變化 不應該以古非今 李斯建議 史書只保留秦國的史書 其他國家的史書都焚毀 詩 書 及諸子百家之書只有博士官可以保留 民間的都限期交出燒毀 醫藥卜筮種樹之書民間可以保留 想學法令的人要以官吏為師 秦始皇下旨同意 此一事件 史稱 焚書 阬儒 史記 秦始皇本紀 始皇聞亡 乃大怒曰 吾前收天下書不中用者盡去之 悉召文學方術士甚眾 欲以興太平 方士欲練以求奇藥 去不報 徐市等費以巨萬計 終不得藥 徒奸利相告日聞 盧生等吾尊賜之甚厚 今乃誹謗我 以重吾不德也 諸生在咸陽者 吾使人廉問 或為訞言以亂黔首 於是使御史悉案問諸生 諸生傳相告引 乃自除犯禁者四百六十餘人 皆阬之咸陽 使天下知之 以懲後 圖1 38秦疆域圖 長城 萬里長城 秦鞏固統一的措施 加強中央集權 五 滅亡 秦始皇死後 趙高勾結胡亥與李斯 偽造遺詔立胡亥為帝是為秦二世 並賜秦始皇長子扶蘇死 二世元年 西元前209年 七月 陳勝 吳廣因可能判死罪的失職鋌而走險 而領導戍卒兵變聲勢浩大各地紛紛響應 西元前207年 項羽3萬大軍大破20萬秦軍 鉅鹿一戰 秦軍被殲滅殆盡 九月 趙高殺害秦二世 立秦二世的侄子子嬰為秦王 子嬰剛即位便將趙高刺殺 前206年十月 劉邦入關 子嬰出城投降 秦朝滅亡 楚漢相爭 二 秦朝的盛與衰 劉邦 256B C 195B C 西楚霸王 項羽 232B C 202B C 西元前221年 秦始皇統一全國後 親率大臣到各郡縣出巡 所到之處 立碑刻石 以頌揚他 橫掃六合 威震四海 的雄威 秦始皇多次出巡天下 凡七次刻石 傳為由李斯書寫的刻石有 泰山封山刻石 琅琊刻石 和 嶧山刻石 等 嶧山刻石 為小篆代表作 原石已被曹操所毀 但留有碑文 今日所見是宋人根據五代南唐徐鉉的摹本所刻 現藏於西安碑林 嶧山在今山東省鄒縣東南 嶧山石刻 銅車馬 古代帝王車駕有一套鑾駕制度 乘車等級森嚴 秦始皇自認為 德兼三皇 功過五帝 在車制上進行了改革 並形成一套制度 他一生五次出巡 車隊浩浩蕩蕩 眾多的車乘 有前導 有後衛 有護從 有伴駕 各按一定的禮儀緊緊相隨 司馬遷在 史記平准書 中記載 及至秦 分一國之幣為三等 黃金以鎰為名 為上幣 銅錢識曰半兩 重如其文 為下幣 而珠玉 龜貝 銀錫之屬為器飾寶藏 不為幣 半兩錢的形制仿玉璧紡輪的圜錢形制而來 方孔圓形 逐漸成為中國製錢的模式 半兩錢 孔方兄 阿房宮 是秦始皇在統一六國之後于驪山修建的豪華宮殿 阿房宮遺址位於秦都咸陽上林苑內 距離陝西省西安市西郊約15公里處 唐代杜牧曾經寫過 阿房宮賦 認為此宮殿被項羽焚燒 但考古人員推斷阿房宮當時並未建成 項羽焚燒的可能只是渭河以北的秦朝咸陽宮 因為秦咸陽宮遺址確實發現大片燒過的遺跡 秦始皇大興土木建阿房宮 驪山墓是史上各代將其視為暴君的重要話柄之一 而 項羽火燒阿房宮 又是評價項羽殘暴不仁的力證 因此這一考古發現對於還原秦漢歷史有顯著意義 據 史記 記載 先作前殿阿房 東西五百步 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萬人 下可以建五丈旗 阿房宮前殿東西為500步 693米 南北50丈 116 5米 總面積為8 07萬平方米 約佔阿房宮面積的七分之一 城牆長1200米 寬450米 總面積達60多萬平方米 建於秦始皇三十五年即公元前212年 共施工了2年7個月 現代仿阿房宮前殿的復原建築 阿房宮賦 唐 杜牧 六王畢 四海一 蜀山兀 阿房出 覆壓三百餘里 隔離天日 驪山北構而西折 直走咸陽 二川溶溶 流入宮牆 五步一樓 十步一閣 廊腰縵迴 簷牙高啄 各抱地勢 鉤心鬥角 盤盤焉 囷囷焉 蜂房水渦 矗不知乎幾千萬落 長橋臥波 未雲何龍 複道行空 不霽何虹 高低冥迷 不知西東 歌臺暖響 春光融融 舞殿冷袖 風雨淒淒 一日之內 一宮之間 而氣候不齊 秦始皇陵 秦始皇陵是中國第一位皇帝秦始皇的陵墓 也稱 麗山 或 酈山 位於中國陝西省西安以東30公里臨潼縣的驪山 亦稱驪山園 建於西元前246年至西元前208年 歷時39年 現存陵冢高76米 陵園布置仿秦都咸陽 分內外兩城 內城周長2 5公里 外城周長6 3公里 陵冢位於內城西南 坐西面東 放置棺槨和陪葬器物的地方 為秦始皇陵建築群的核心 目前尚未發掘 秦始皇陵 據 史記 秦始皇本紀 記載 始皇初即位 穿治酈山 及並天下 天下徒送詣七十餘萬人 穿三泉 下銅而致槨 宮觀百官奇器珍藏滿之 令匠作機弩矢 有所穿近者輒射之 以水銀為百川江河大海 上具天文 下具地理 以人魚膏為燭 度不滅者久之 指出當時修築秦始皇陵的有七十餘萬人 鑿穿了三層地下水 灌注銅水來填補縫隙 又修造宮殿 設置百官位置 放置奇珍異寶 用水銀做成百川江河大海 用機械來模擬江河的流動 頂壁裝有天文圖象 下面置有地理圖形 用娃娃魚的油脂做成長明燈 陵墓中還有許多機關 為了防止洩密 在秦始皇入葬後 秦二世又下令將工匠封閉在地宮內城和外城之間 秦始皇陵 秦始皇陵是中國第一位皇帝秦始皇的陵墓 位於中國陝西省西安的驪山 秦始皇入葬後 秦二世下令在墓外種上草木 看起來像一座山 秦始皇陵衛星圖 秦始皇陵寢想像圖 兵馬俑 秦始皇陵兵馬俑坑規模龐大 陣列有序 軍容威嚴 顯示皇權高上 是雕塑史上的一大奇蹟 秦始皇陵兵馬俑 30 秦俑原來色彩推測圖 秦俑寫實表現出秦國軍隊組織軍人相貌 三 大一統帝國體制的建立 一 建立 秦王政二十六年 221B C 原先地處陝西的秦國經過戰國時期的改革 利用 遠交近攻 的軍事征伐和外交謀略 秦王嬴政逐一滅亡其他諸侯 建立統一帝國 奠定日後兩千年中國皇帝體制的基礎 遠交近攻戰國時代 范雎曾向秦昭王提出 遠交近攻 的策略 希望秦國將地理位置較近的韓國 魏國作為秦國兼并的主要目標 同時應該與地理位置較遠的齊國等國保持良好關係 這樣就可以 得寸則王之寸 得尺則王之尺 這樣的戰略也使得秦國可以兼并其他六國 成為統一的秦朝政權 三 大一統帝國體制的建立 二 採用 皇帝 尊號 1 商 周以來 有天命者為天子 的觀念早已深入人心 2 春秋以前 王 是人間最尊貴的稱號 帝 是最至上的尊稱 戰國以後 各國僭號稱王 周王室權威衰微 七國相繼僭號稱王 王的稱號已非人間至尊 3 秦始皇認為 王 已無法顯示尊貴地位 故採用 皇帝 名號 意思是 德兼三皇 功過五帝 自稱 始皇帝 後世以計數 二世 三世 至千萬世 傳之無窮 4 此後歷代開國帝王也都沿用 皇帝 的稱號強化政權的正當性 主張自己是天下唯一合法的政權 參考資料 皇帝體制的確立 丞相 王 綰 御史大夫 馮 劫 廷尉 李 斯等皆曰 昔者五帝地方千里 其外侯服 夷服諸侯或朝或否 天子不能制 今陛下興義兵 誅殘賊 平定天下 海內為郡縣 法令由一統 自上古以來未嘗有 五帝所不能及 臣等謹與博士議曰 古有天皇 有地皇 有泰皇 泰皇最貴 臣等昧死上尊號 王為 泰皇 命曰 制 令為 詔 天子自稱 朕 王曰 去 泰 著 皇 采上古 帝 位號 號曰 皇帝 他如議 制曰 朕為始皇帝 後世以計數 二世 三世至于萬世 傳之無窮 史記卷六 秦始皇本紀 三 中央集權1 皇帝制度 1 創建者 秦始皇 2 學說 採行 五德終始說 中的 五德相勝 認為秦為水德 取代周的火德而有天下 以確立政權的合理性 2 建立禮儀典制 以強調皇帝至尊的權威3 建立一套繁雜的宮室 宗廟 陵寢 輿服以及相關的禮儀典章 三 大一統帝國體制的建立 秦代服飾 秦以戰國即天子位 減去禮學 郊祀之服 皆以袀玄 秦始皇規定大禮服是上衣下裳同為黑色的祭服 原因是他相信秦代屬水德 始皇二十六年 規定衣色以黑色為最上 又規定 三品以上的官員穿綠袍 一般庶人穿白袍 官員頭戴冠 身穿寬袍大袖 腰配書刀 手執笏板 上朝用的記事工具 耳簪白筆 當時的男子多以袍服為貴 袍服的樣式以大袖收口為多 一般都有花邊 百姓 勞動者或束髮髻 或戴小帽 巾子 身穿交領長衫 窄袖 秦代服飾 秦代服飾 秦代服飾 三 中央集權4 官僚體系 中央集權的 三公九卿 1 最高統治者 皇帝 2 下面分設丞相主行政 太尉主軍事 御史大夫主監察 合稱 三公 3 九卿 是三公以下國家九個最高行政機構 4 皇帝是帝國中央集權的核心 帝國的機構因此都環繞著這個核心運作 理論上 皇帝可以深居宮中無為而治 但實際上皇帝詔令的位階在法律之上 皇帝個人的意志也可以超越客觀的制度 由此建立了從中央到地方的行政官僚體系 三 大一統帝國體制的建立 九卿 1 奉常 掌管宗廟禮樂 2 郎中令 掌管宮廷警衛 3 太僕 管理宮廷車馬 4 衛尉 掌管皇宮保衛 5 大鴻臚 處理少數民族事務及外交 6 廷尉 負責司法 7 治粟內史 掌全國財政稅收 8 宗正 管理皇族內部事務 9 少府 掌管全國山河湖海稅收和手工業製造 以供皇室需要 秦朝中央及地方官制示意圖 四 地方制度 郡縣制1 從封建制到郡縣制的發展過程 1 淵源 a 春秋 諸侯相攻 小國夷滅 大國不再分封貴族改直接由中央派官治理 稱為 縣 b 戰國 列國領土相接 致力於邊區開拓 所以設 郡 治理 形成以郡統縣的二級制 三 大一統帝國體制的建立 四 地方制度 郡縣制1 從封建制到郡縣制的發展過程 2 郡縣制的建立 秦 a 建議者 丞相李斯 b 辦法 郡設郡守 縣設縣令或縣長 由中央選派並監督 賦稅全歸朝廷 c 作用 使廣大眾民成為皇帝所獨有 形成 一人專政 三 大一統帝國體制的建立 郡縣制度的發展 秦 郡縣制漢初 漢高祖劉邦 郡國並行制漢文帝 賈誼的 眾建諸侯而少其力 溫柔削藩漢景帝 晁錯的 削藩 政策 引發七國之亂漢武帝 主父偃的 推恩眾建 有效減弱諸侯勢力 郡縣制度確立 四 地方制度 郡縣制1 從封建制到郡縣制的發展過程 3 郡國並行制 漢初 a 漢高祖劉邦建漢以後 再度重新思考封建制與郡縣制的利弊 郡縣 利 利於中央集權弊 缺乏宗法關係的支持 易使皇室孤立無援 封建 利 可賴宗法關係 屏障王室 弊 數代之後 易產生分裂割據 三 大一統帝國體制的建立 四 地方制度 郡縣制1 從封建制到郡縣制的發展過程 3 郡國並行制 漢初 b 劉邦的解決方法 郡國並行制 一面封同姓為王 高祖末年 訂盟 非劉氏而王者 天下共擊之 此後封王者僅限於同姓 一面行郡縣 仿秦制行郡縣制 三 大一統帝國體制的建立 郡國並行制 國 郡 王國的丞相由中央派遣 下統百官 中央的權力 租稅 徭役和大部分政權仍歸王國 王國的權力 中央直轄區域擴大 下設郡縣 王國之內亦設郡縣 中央政府 王國 郡縣 郡 縣 四 地方制度 郡縣制1 從封建制到郡縣制的發展過程 3 郡國並行制 漢初 c 結果 諸侯國權大 地位遠高於郡 諸侯王與郡均直屬中央 但王國各自領郡 其權力及地位遠高於郡 擁有大部分的行政權 王國的政府組織與中央大致相同 除丞相由中央任命外 其餘各級官屬皆由諸侯王任命 擁有相當的軍事權與財政權 三 大一統帝國體制的建立 四 地方制度 郡縣制1 從封建制到郡縣制的發展過程 4 削藩政策 a 漢文帝 採賈誼建議 眾建諸侯而少其力 賈誼建議 文帝時 賈誼上 治安策 痛陳諸王乖張跋扈 主張將諸侯國分割成若干小國 以削弱其力量 文帝部份採用 文帝雖重視賈誼的建議 但因多所顧忌而猶豫不決 後來元老諸侯死亡殆盡 文帝始依議分齊為六 淮南為三 三 大一統帝國體制的建立 四 地方制度 郡縣制1 從封建制到郡縣制的發展過程 4 削藩政策 b 漢景帝 進行削藩 引發 七國之亂 七王之亂 時間 西元前154年 背景 由於國家奉行 無為而治 使劉姓諸侯的勢力日益壯大 於是驕縱起來 處處與中央對抗 原因 漢景帝採晁錯之議 進行削藩 引發七國諸侯王們的不滿 起來作亂 七國是指吳 楚 趙 膠東 膠西 濟南 菑川 結果 景帝雖殺了晁錯 但仍無法平息亂事 後派太尉周亞夫 大將軍竇嬰率軍鎮壓 用了3個月的時間 終於平定了七國之亂 而且漢景帝又藉機削弱諸侯國領土和把諸侯任免官吏的權利收回 自此 諸侯名義上是封君 但已失去實權了 三 大一統帝國體制的建立 晁錯 漢景帝時 任御史大夫 提出 削藩策 試圖改變漢初各劉姓王割據 威脅中央朝廷的局面 前154年 吳王劉濞會七國 以 誅晁錯 清君側 為名 起兵叛亂 漢景帝聽信袁盎等的建議 將晁錯處死 希望平息叛亂 但是七國並不退兵 最終漢朝廷不得不出兵才平息叛亂 四 地方制度 郡縣制1 從封建制到郡縣制的發展過程 4 削藩政策 c 漢武帝 採 推恩眾建 政策 封建名存實亡 中央集權完成 由來 七國之亂後 諸侯王的權力雖遭削奪 但轄境土地廣大 資財雄厚 言行舉止不免有所僭越 西元前127年漢武帝採主父偃 推恩 之策 內容 規定諸侯王除由嫡長子繼承外 其他諸子都可在王國範圍內分到封地作為侯國 悉歸郡守統轄 結果 於是 藩國始分 而子弟畢侯矣 導致封國越分越小 勢力大為削弱 從此 大國不過十余城 小侯不過十余里 至此封建幾已名存實亡 郡縣制則成為大一統帝國的地方行政規制 三 大一統帝國體制的建立 主父偃 漢武帝時大臣 山東臨淄人 出身貧寒 早年學縱橫之術 主父偃幾次上疏 都能切中時弊 漢武帝採納主父偃的 推恩令 使諸侯王分封子弟為侯 王國封地被分割 諸侯權力大減 由於主父偃很得武帝賞識 朝野大臣怕他在帝前進讒 故多行其賄 賂遺略千金 中央政府 王國 成隸屬於中央管轄的郡 縣 郡 縣 四 地方制度 郡縣制1 從封建制到郡縣制的發展過程 5 漢代削藩策略的比較 三 大一統帝國體制的建立 2 封建制度與郡縣制度比較 四 地方制度 郡縣制3 封建制的挑戰 三 大一統帝國體制的建立 從封建到郡縣 郡縣制的建立過程 封建制的挑戰 西周的封建制度 郡縣制的建立秦 郡國並行制漢初 郡縣制的穩固漢武帝 封建的復活西晉八王之亂 封建的變相明靖難之變 封建的挑戰清三藩之亂 西晉 明 清 八王之亂 晉武帝即位後 鑑於曹魏皇室孤弱 以致被篡 便大封諸侯為王 予以兵權 使諸侯成政治上一大勢力 惠帝即位 賈后攬權 引發諸王不滿 導致骨肉相殘16年 是為八王之亂 靖難之變 三藩之亂 明太祖鑑於周朝分封宗室 使國祚綿長 故分封諸子為王 戍守邊疆 皇孫建文帝即位後 意圖削藩 引發燕王起兵 惡戰四年 燕王奪得政權 是為靖難之變 滿清入關 為籠絡強將 封吳三桂等三人為藩王 勢力龐大 康熙即位 有意削藩 引發吳三桂等叛亂 是為三藩之亂 因封建引起的骨肉相殘的有 周代的管蔡之亂 西漢的七國之亂 西晉的八王之亂 明靖難之變 因削藩引起的骨肉相殘的有 西漢的七國之亂 明靖難之變 三 大一統帝國體制的建立 五 君權與相權的關係1 相輔相成 皇帝雖有至高權力 但仍須仰賴官僚治國 故丞相成為 百官之首 2 緊張關係 丞相由皇帝任命 但位高權重 對皇帝權力造成威脅3 君尊臣卑 削弱相權之實例 1 三公制 用以分削相權 2 漢武帝的 內朝 丞相成為 外朝 之首 3 東漢光武帝 鑑於西漢外戚僭竊國柄 君權旁落 因而以 內朝 的尚書令掌管大權 尚書令成為行政首長 漢武帝的 內朝 丞相成為 外朝 之首 a 內朝 為削弱丞相之權以達到獨攬大權的目的 便召集了許多才學之士作為其幕僚 並協助決策 此即所謂的 內朝 並以外戚兼任大司馬為其長官 凡有決策 即交由 外朝 的三公九卿公布執行 b 外朝 以丞相為首的官僚系統則謂之 外朝 丞相是外朝首長 不能參與軍國大事的決策 僅能奉命行事 丞相權力遭到剝奪 漢武帝的 內朝 丞相成為 外朝 之首 c 當時漢武帝對外積極征伐四夷 權力亟需高度集中 漢武帝的 內朝 丞相成為 外朝 之首 e 結果 終至導致西漢末年外戚王莽篡位 漢武帝以來 外廷之官統於 丞相 內廷之官統於 大司馬大將軍 d 三 大一統帝國體制的建立 五 君權與相權的關係5 中央官制的演變 三 大一統帝國體制的建立 五 君權與相權的關係6 歷代君權與相權的演變大勢 1 君權愈來愈大 相權愈來愈小 明初廢去丞相 2 皇帝不放心制度化的相權 以近臣竊奪相權 分削相權 制衡相權的方式 擴大君權 四 秦 漢時代官吏的選用 官僚是維繫帝國運作的重要基礎 秦漢時代民間人才的選拔有以下途徑 一 博士官 四 秦 漢時代官吏的選用 二 鄉舉里選 漢代透過鄉議 以鄉舉里選拔擢地方有才德人士進入中央任官 並按其治績分派地方 選才任官方式有察舉 選舉 徵辟 任子 蔭官 與納貲 捐官 等途徑 其中察舉與徵辟為重要的入仕方式 1 徵辟 朝廷聘請 1 屬特殊榮譽 2 政府聘請有才德的高士 授以官職 人數較少 3 分為徵召和辟召 a 徵召 皇帝對某些有特殊才學和道術之士的召聘 b 辟召 由中央或地方官直接選任僚屬 四 秦 漢時代官吏的選用 二 鄉舉里選 2 察舉 選舉 是士人進身的正途 1 詔舉 特舉 是由皇帝下詔選舉人才的辦法 屬於不定期的特科 如 賢良方正 直言極諫 2 常舉 又稱 歲舉 是地方政府定期向中央舉薦本地人才的辦法 武帝後 每年定期舉行 州舉 秀才 東漢時改稱 茂才 郡 國每年推薦 孝子 廉吏 簡稱 孝廉 各一人 四 秦 漢時代官吏的選用 二 鄉舉里選 3 基層選才 1 由來 漢代重視地方基層領袖在鄉里的影響 2 種類 選拔德行良好的作為 孝悌 勤勉務農的作為 力田 年高望重的作為 三老 協助郡縣長官治理地方 並藉此收編民間力量 擴大皇權的影響力 4 儒家與仕途密切結合 漢武帝以後 學術思想定於一尊 所設歲舉科目與儒家經典和道德德目有關的也日益增多 造成儒家與仕途的密切結合 四 秦 漢時代官吏的選用 二 鄉舉里選 5 兩漢察舉制度的演進特色 1 使平民下吏有上升機會 2 使全國各郡縣獲得參與中央政權的均等機會 3 政府用人逐漸產生客觀標準 三 中國古代取士主要可分三階段 兩漢察舉 魏晉九品中正制 隋唐 明清的科舉制 五 政治與學術的關係 一 秦代以法家為首 以吏為師 嚴禁私學1 緣由 鑑於戰國時期言論多元 游士橫議危及專制帝王控制國家的權威 所以格外重視思想控制 2 規定 1 偶語 詩 書 者棄市 以古非今者族 2 人民欲學法律 則須 以吏為師 到官府向嫺熟律令的官吏學習 3 天下人民只可以學習實用的卜筮 醫藥與種植等技術知識 4 凡六藝之學 百家之書和列國史記 皆由官方掌控 不准人民私學 5 凡民間收藏的古典圖書 也一律送交郡治所在焚燒 焚書 3 阬儒 因方士誹謗秦始皇失德 阬殺 文學方術士 四百餘人 五 政治與學術的關係 二 西漢初年官方顯學 黃老之學1 背景 鑑於秦代專任刑罰而暴亡 加上秦末大亂 社會殘破 極需 與民休息 2 內涵 1 道家清靜無為 慈惠愛民 2 講法家控馭臣下的技術 3 雜糅了陰陽家的五行論 五 政治與學術的關係 二 西漢初年官方顯學 黃老之學3 實施 1 漢惠帝時 蕭規曹隨 2 漢文帝與竇皇后及漢景帝時竇太后大力提倡 產生 文景之治 是 黃老之學 最盛行的時期 4 結束 漢武帝時 竇太皇太后去世 終結 黃老之學 5 得失 無為 政策使得社會生機蓬勃 但對於諸侯跋扈 匈奴挑釁 土地兼併等各種危機卻無能為力 黃老學派 1 興起時代 戰國中葉2 起源 這些學者假托黃帝 又吸收老子的道家思想 認為統治者自己必須達到 虛靜 的境界 才能毫無主觀地判斷事物的本質分清是非 3 主張 1 主張要按照 道 的規律來制訂法律 實施法治 2 主張愛惜民力 否則必遭天譴 4 影響 黃老學派同時吸收道家與法家思想 對漢朝初年的政治有很大的影響 5 黃老之學包含提供民生技術與形名法術的 黃帝之術 與主張任法而治與民休息的 老子之道 蕭規曹隨 據 史記 卷五四 曹相國世家 載 秦朝末年 群雄並起 劉邦也在鄉親支持下起兵加入伐秦的行列 當時劉邦的陣營中蕭何和曹參二人深得劉邦的信任與賞識 後來劉邦統一天下 建立漢朝 封蕭何為丞相 而蕭何便參考前朝文獻 陸續制定出典章 制度和法令 曹參原本與蕭何的交情很好 蕭何做丞相之後 兩人之間有了嫌隙 彼此就漸漸疏遠 雖然如此 蕭何在臨死前 仍然向劉邦推薦曹參來繼任丞相 曹參在繼任丞相後 對於一切的政策 法令 都仍然依照蕭何所制定的繼續執行 不加改變 曹參認為一切的法令 在當初蕭何的時候就規定得很明確 所以只要謹守職責 不要有所廢失即可 因此在他做丞相的這段時間 一切都遵守之前的規模 當時人們歌誦蕭何和曹參說 蕭何制定了嚴明一致的法規 而曹參沿用蕭何訂下的法度 無所更動 因此為政者當清淨無為 而人民生活即能得到安定 後來這個故事被濃縮成 蕭規曹隨 後多用來比喻後人依循前人所訂的規章行事 五 政治與學術的關係 三 漢武帝 獨尊儒術1 採董仲舒之議罷黜百家 獨尊儒術向漢武帝建議 罷黜百家 獨尊儒術 的董仲舒 著 春秋繁露 一書 以陰陽五行思想 比附儒家三綱五常的主張 認為王道的三綱 君臣 父子 夫婦之義 皆取諸陰陽之道 君為陽 臣為陰 父為陽 子為陰 夫為陽 妻為陰 又提出 天人感應 之說 認為人的行為善惡 自然界會以災異和祥瑞的現象表示出來 2 以儒家為表 法家為本 兼採陰陽家 董仲舒 董仲舒作 春秋繁露 宣揚 天人合一 天人感應 認為天是有意志的 是宇宙萬物的主宰 是至高無上的神 把自然現象和社會現象進行神秘的比附 天通過陰陽 五行之氣的變化而體現其意志 主宰社會與自然 繁露 還用五行相生相勝的關係來附會社會人事 把古代陰陽和五行變成了體現天的意志和目的 五 政治與學術的關係 三 漢武帝 獨尊儒術3 獨尊儒學之術 1 設置五經博士 詩 書 易 禮 春秋 和興修太學 a 漢代成為經學的黃金時代 b 儒學官學化 提倡教化 移風易俗的 正學之士 循吏 輩出 c 通經致用 君臣遇到重大難題經常引用經書例子做為解決的依據 2 符合天命 舉行封禪之禮 接受神化的儒學 並改定禮制和曆法 太初曆 與建立年號 以符合儒家天命說 漢武帝劉徹 156B C 87B C 漢武帝的年號 建元 前140年 前135年 是漢武帝劉徹即位時所使用的年號 也是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個年號 共6年 元光 元年 前134年 末年 前129年 是漢武帝的第二個年號 也是中國歷史上的第二個年號 漢武帝使用元光這個年號一共六年 根據史料記載 建元六年八月 有星孛於東方 長竟天 資治通鑒 卷第十七 次年改元 年號為元光 元狩 元年 前122年 末年 前117年 是漢武帝的第四個年號 漢朝使用元狩這個年號一共六年 元朔六年十月 漢武帝在一次狩獵時獲得一隻 一角而足有五蹄 的獸 因此改年號為 元狩 太學 漢武帝在長安建立太學 最初太學中只設五經博士 併為博士配備弟子五十名 並開設講解 易經 詩經 尚書 禮記 公羊傳 榖粱傳 左傳 周官 爾雅 等內容的課程 五 政治與學術的關係 三 漢武帝 獨尊儒術3 獨尊儒學之術 3 獨尊儒術 統一思想 但未徹底 罷黜百家 只有提高儒學地位 其奉為官方統治思想而已 4 陽儒陰法 採取 霸王道雜之 的統治技巧 並且任用 酷吏 以鞏固威權 漢代循吏與酷吏之比較 五 政治與學術的關係 三 漢武帝 獨尊儒術4 天人感應之說 1 背景 董仲舒感於皇權愈加鞏固集中而難以約制 他結合陰陽五行與禪讓理論 而發展出 天人感應 的思想體系 想以 天命 的權威制衡 一人獨尊 的皇權 敦促皇帝施行 敬天保民 的仁政 2 要旨 a 把人事政治與天道運行附會在一起 把君權與社會秩序與 天 的系統搭配 b 皇帝是 天 宇宙 的代表 具有絕對統治權威 另一方面皇帝又受到宇宙系統的約制 君主濫行威權便要受到懲罰 c 天子之 德 與政策攸關天下臣民 若天子有德 天會降 祥端 以獎勵 天子無德 天降 災異 以譴告警懼 災異屢降則顯示王朝 德衰 須禪讓地位給予賢能 3 結果 西漢後期天人之論流行 王莽便利用皇室生活糜爛 讓賢論高漲時 結束漢祚 建立 新 朝 9 23A C 89 漢朝彗星圖 每種彗星的出現皆與人事變化相對應 此圖出土於長沙馬王堆漢墓 王莽 王莽假造 符命 當上皇帝 班 符命 四十二篇於天下 漢書 王莽傳 王莽篡漢 西漢末年外戚 後為新朝皇帝 字巨君 父王曼 為漢元帝皇后王政君庶弟 哀帝死後 年幼的平帝繼位 王政君以太皇太后臨朝稱制 王莽復任大司馬 總攬朝政 他由大司馬而進太傅 號安漢公 並以其女為平帝皇后 莽在朝廷一面任用親信 排除異己 一面又貌似謙恭 籠絡士子 他曾大搞善政 出錢百萬 獻田三十頃賑濟災民 以收拾民心 時民間普遍流行 五德終始 之說 認為每一朝代都應著土 木 金 火 水五行中的一種德行 如虞舜為土德 夏為木 商為金 周為火 秦為水 五行終而復始 故朝代也是循環不已的 王莽遂大力利用天命及陰陽五行之說 制造一些符命讖語 暗示漢祚將盡 自己當為 真命天子 當根基漸固時 王莽便加封自己為 宰衡太傅大司馬 以商之伊尹 周之周公自任 造明堂 議九錫 位極人臣而覬覦天子 元始五年 公元五年 底 平帝暴斃而死 或傳為莽所鴆殺 是為歷史疑案 王莽改立兩歲的孺子嬰為皇太子 尋又以某地發現白石書寫 告安漢公莽為皇帝 之名 要臣下稱其作 攝皇帝 莽在祭祀及朝見太后時則自稱 假皇帝 到了居攝三年 公元八年 王莽又令人私造銅盆 置漢高帝之廟中 內有所謂天帝璽書 命莽為真皇帝 於是王莽乃於是年即天子之位 改國號為新 公元九年 公元二十三年 西漢至是遂亡 凡歷二百一十四年 王莽篡漢與改制及其失敗 五 政治與學術的關係 三 漢武帝 獨尊儒術5 西漢中晚期後 盛行圖緯讖記 1 背景 a 漢武帝連年對外用兵 造成國家財政鉅大的負擔 b 士族 豪強與商人集團的形成 逐漸成為寡占政治 社會與經濟資源的重要力量 2 現象 西漢中晚期之後 朝野之間出現禪讓改制的呼聲 反映當時人對社會情況的不滿 3 立論 戰國以來流行民間 結合陰陽學說的圖緯讖記附會儒經 宣揚 禪讓 思想 4 發展 圖緯讖記 簡稱 讖緯 之學形成於戰國民間 秦漢時期結合陰陽學說 董仲舒又將其附會於儒學經典 使得儒學神學化 讖緯符命之學廣泛流傳於西漢後期 五 政治與學術的關係 三 漢武帝 獨尊儒術5 西漢中晚期後 盛行圖緯讖記 5 含義 6 特點 使用神秘的隱語 預言作為神的啟示 向人們昭告吉凶禍福和治亂興衰 這類宣揚天命的作品 往往以圖書 符錄等有文 有圖的形式出現 河圖洛書 洛書則傳說於黃帝時代時 在洛水浮出一隻神龜 其背甲有九宮花紋上有數字 黃帝記之謂之洛書 禮記 禮運 河出馬圖 因此從孔子於古籍中記載得知河圖為伏羲時代黃河出現一匹龍馬 其身上有文彩圖案 謂之龍馬負圖 伏羲將其文字記載下來 因出於黃河 謂之河圖 洛書則傳說於黃帝時代時 在洛水浮出一隻神龜 其背甲有九宮花紋上有數字 黃帝記之謂之洛書 河圖 洛書 五 政治與學術的關係 三 漢武帝 獨尊儒術5 西漢中晚期後 盛行圖緯讖記 7 流行 儒學者往往根據讖緯宣揚 禪讓 思想 建議改朝換代 以導正士族佔據政經優勢的現象 8 出現反對聲浪 桓譚認為讖緯是 奇怪虛誕之事 王充認為災異是自然現象 反對鬼神迷信等 9 結果 王莽與劉秀利用讖緯符命思想的流行 相繼成立新政權 也使得東漢官學中儒經與讖緯同治一爐的現象 a 西漢末年王莽執政時期 水井裡得白石上書寫著 告安漢公莽為皇帝 b 劉秀發兵討伐王莽時 出現符命說 劉秀發兵捕不道 四夷雲集龍鬥野 四七之際火為主 證明劉秀發兵是符合天意的 後來劉秀建了東漢政權 特別崇信讖緯 推背圖 推背圖 相傳是唐朝初年精於卜算的袁天罡 或作綱 和李淳風 仔細推算後預言一千多年的天下大勢 共六十則文字簡鍊晦澀的 讖詩 劉秀 西漢末期曾流行一句讖言 劉秀發兵捕不道 四七之際火為主 此句後被收入 赤伏符 中 成為東漢光武帝政權合法性的最大靠山 六 編戶齊民 平民百姓 的社會 一 形成由來 戰國時期各國編製戶籍與頒佈成文法律1 編戶 戰國時期各國為了將人口直接納入國家控制之下 因此以一對夫妻及其子女所構成的核心家庭為單位編製戶籍 2 齊民 了保障平民權益 列國又先後頒布成文法律作為共同遵守的行為規範 因此平民在法律之前身分齊等 六 編戶齊民 平民百姓 的社會 二 活動概況 1 生產活動與稅賦負擔 1 一般人民 a 主要生產活動 小農經濟 b 稅役負擔 租稅 按持有的田畝多寡 土地肥瘠等第向國家繳納粟米 布帛等租稅 徭役 根據年齡 性別負擔徭役 c 生活境遇 一般小農能夠耕作的田地不過百畝 尋常的五口之家每年往往還得負擔二人以上的徭役 承受水旱之災的損失 因此很容易就遭遇入不敷出 必須出賣田地甚至子女償債的處境 六 編戶齊民 平民百姓 的社會 二 活動概況 1 生產活動與稅賦負擔 2 富商大賈 a 出現背景 因為製鹽冶鐵 買賣穀物及遠程貿易等發展 b 生活境遇 資本雄厚 能夠交通王侯 勢逼官吏 趁小農窮困之際 兼併土地 聚蓄奴婢 c 衍生社會問題 由於他們兼併土地 聚蓄奴婢 西漢中期以後逐漸衍生嚴重的貧富不均和社會治安問題 六 編戶齊民 平民百姓 的社會 二 活動概況 2 文化教育 1 秦代 嚴法為治 以吏為師 禁止學術活動 整個社會除文吏外 沒有具備文字能力的人 人們要學習文字 只能向政府官員學習 政府官吏承擔教育行政官員和教師職責 並嚴禁私學 六 編戶齊民 平民百姓 的社會 二 活動概況 2 文化教育 2 漢代 a 獎勵學術 重視孝道 b 西漢景帝 在地方蜀郡太守文翁首創設郡國學 地方官學 c 漢武帝 中央設太學及五經博士 講授儒家經典 五經 詩 書 易 禮 春秋 經學遂成為漢朝的學術主流 並設 博士弟子員 東漢以後簡稱太學生 成績優秀者可授與官職 d 官府學者皆重視教化 地方的基層官吏或民間的老師宿儒 也繼承先秦以來士以道自任的傳統 身肩教化的使命 以儒家大義教授百姓 一方面為國家培育 選拔人才 另一方面也具有導正社會風氣 重建人倫秩序的意義 六 編戶齊民 平民百姓 的社會 二 活動概況 3 生活禮俗 1 基本面貌 a 人民的生活與邑里之中宗族鄉黨合祭同飲的傳統關係至深 b 日常生活與農時的韻律相應 維持著一弛一張的節奏 c 各地生活禮俗漸趨融合 內容也更趨多樣化 成因 秦漢帝國國內各地商貨往來與國際文化交流都日益頻繁 實例 以飲食為例 漢人固然多取粟 麥為飯 但北方部分地域也已見販售 食用胡餅 若今之燒餅 之例 可見其時人民的飲食內容已經隨著不同地域人群的互動而有比較多樣的面貌 六 編戶齊民 平民百姓 的社會 二 活動概況 3 生活禮俗 2 實際情形 a 婚姻嫁娶 多於春時舉行 邑里之間經常以酒食相賀 b 喪事 則由鄰里為喪家準備飲食 又助之清洗棺木 c 祭祖 遇先祖忌日則不作事 哀戚思慕 d 節慶 每逢歲時節慶 邑里之中會舉辦祭祀殺牲以祈福 並聚在一起飲食宴樂 正月上元 官方會暫時解除宵禁 稱為 放夜 百姓在晚上可以繼續進行慶祝活動 春 秋社祭時則殺牛羊祭祀社神 祭祀完後分食祭品 眾人一起飲宴慶祝 年終 十二月又有臘日祭祀百神 驅趕居家內外的疫鬼 舉國盡歡 六 編戶齊民 平民百姓 的社會 二 活動概況 4 編戶齊民社會的作用 1 政府可有效管理人民 是周朝封建制度瓦解後 中央集權政府對人民有效管理的制度 2 為秦漢帝國維持統治的基礎 3 對於政治 社會 經濟及軍事等方面起了重要的穩定作用 七 秦漢帝國的天下秩序 一 秦漢以前傳統的天下觀1 西周的封建制度 天子為天下 共主 2 封建親戚 以藩屏周 西周以王畿為天下的中心 分封諸侯 做為王室的屏障 3 普天之下 莫非王土 率土之濱 莫非王臣 全天下土地和人民名義上屬於天子管轄 4 天子權力 巡狩 征伐 與諸侯國結為姻親 5 諸侯義務 朝覲 納貢 服役6 周人天下觀 以天子為中心 然後是關係較密切的諸侯 其次是關係疏遠 而且文化較低的夷狄 再其次是遠方未開化的蠻荒地區 秦漢以前傳統的天下觀 七 秦漢帝國的天下秩序 二 秦漢大一統帝國的 天下觀 1 產生背景 秦漢大一統帝國的疆域擴大 與四周民族接觸日益頻繁 這些周邊民族的歷史背景與生活方式與中原王朝完全不同 2 秦漢帝國的天下觀 皇帝以天子自居 並仍以傳統的天下觀面對新的國際情勢 3 面臨問題 如何維持大一統帝國的天下秩序 4 解決之道 與北方 西域及南方的邊疆民族往來時 將視遠近 強弱採取不同的互動模式 以維持帝國的天下秩序 七 秦漢帝國的天下秩序 三 秦漢帝國建構華夏民族與周邊民族間的天下秩序 1 先秦時期 1 蠻夷 周邊民族 的情形 此時在華夏周邊的北亞地區存在著逐水草而居的游牧民族 南方的吳越之地也不乏斷髮紋身的族群 他們的政治社會體制相較於華夏通常較為簡單 有的僅以左右作區分 如北亞的匈奴置官有左右賢王 左右大將與左右大都尉等職稱 2 華夏民族對待蠻夷 周邊民族 的態度 a 華夏民族主觀看待蠻夷 華夏和蠻夷的主要區別不在地理環境或生活形態之異 而是和主觀認定有關 華夷之別往往是基於帝國政治力量 禮樂教化所及與否而加以區分 七 秦漢帝國的天下秩序 三 秦漢帝國建構華夏民族與周邊民族間的天下秩序 1 先秦時期 2 華夏民族對待蠻夷 周邊民族 的態度 b 蠻夷被允許加入華夏國家 原先位處中原邊緣的秦 楚 吳 越等國 就是在自身創造的歷史記憶和中原國家的認可下 加入華夏國家之林 以吳為例 據說商代晚期 周太王有太伯 仲雍 季歷三子 太王期望季歷子姬昌成就王業 即後來的周文王 太伯與仲雍為了退讓 於是出奔荊蠻 即當時楚越之界 吳也因此自認為周室後裔 而成為華夏之一員 七 秦漢帝國的天下秩序 三 秦漢帝國建構華夏民族與周邊民族間的天下秩序 2 秦漢時期 立足在主觀認定的 華夏 標準之上 認識蠻夷 1 主觀認定的 華夏 標準 人們認定自己是安土重遷 以農為本及所謂 知禮尚義 的族群 2 根據上述標準 認識周邊民族 a 視北邊的匈奴 烏桓 西羌等為游牧或半游牧及無君 指政治組織相對簡單 的民族 除設置郡縣外 多採用武力 外交兼施的方式固守彼此的勢力範圍 b 對於朝鮮 南越等農業盛行的有君 指政治組織比較類似帝國 之國 則視其為知禮尚義之國 努力將其納入郡縣體制 七 秦漢帝國的天下秩序 四 秦漢帝國與周邊民族的關係1 匈奴 位處北亞 1 秦代 a 秦代和匈奴間關係頗為緊張 b 為了防範匈奴 秦始皇曾派遣軍隊駐守北邊 並且將戰國時代已經修築的長城自遼東到臨洮連接起來 匈奴騎士圖 圖1 46匈奴武士想像圖 圖1 45秦代北部邊疆形勢示意圖 七 秦漢帝國的天下秩序 四 秦漢帝國與周邊民族的關係1 匈奴 位處北亞 2 漢代 a 多次調整 西漢初 主要是和親 i 漢高祖 征伐匈奴 被困平城 採和親方式脫困 並開放 關市 准許兩國人民交易 ii 呂后 文帝 景帝 繼續和親 iii 和親互利 就匈奴而言 和親 互市是匈奴取得漢人物資供應的有利途徑 冒頓以後的歷任單于 樂此不疲 就漢廷而言 以和親互市換取邊塞安靖 但和親非長久之計 因所費不貲 加上匈奴叛服無常 遂成為漢帝國必去之而後快的心頭大患 漢高祖劉邦 白登之圍是漢朝初年漢高祖被匈奴圍困於白登 今山西大同 的事件 對漢朝的對外政策產生了深遠影響 劉邦為了休養生息 採用婁敬的建議 以宗室女為公主與匈奴和親 每年送大批絲綢 糧食 酒等 與匈奴約為兄弟 七 秦漢帝國的天下秩序 四 秦漢帝國與周邊民族的關係1 匈奴 位處北亞 2 漢代 a 多次調整 西漢中葉 漢匈爭霸 i 漢武帝 改採主動攻擊漢至武帝時已國富兵強 具反擊條件 已遣使西域爭取盟國欲連結大月氏夾擊匈奴 漢武帝派張騫出使西域 想要聯絡中亞的大月氏夾擊匈奴 張騫去國十餘年雖不曾達成任務 卻讓漢武帝大致瞭解西域的情勢欲聯絡烏孫以斷匈奴右臂 漢武帝又派張騫第二次西使 與烏孫等西域諸國開始往來 建立邦誼 爭取外交手段 七 秦漢帝國的天下秩序 四 秦漢帝國與周邊民族的關係1 匈奴 位處北亞 2 漢代 a 多次調整 西漢中葉 漢匈爭霸 ii 漢宣帝 匈奴為漢與烏孫擊敗 iii 漢元帝 漢匈戰爭已暫告一段落 此時匈奴三次請求和親 元帝以王昭君 王嬙 嫁予匈奴單于 此後漢匈奴關係更為親善 六十餘年之間雙方相安 邊界無事 昭君出塞 漢元帝竟寧元年 西元前33年 匈奴呼韓邪單于三度來朝請求和親 元帝妻予王嬙 王昭君 呼韓邪單于封其 甯胡閼氏 呼韓邪死後 王昭君再嫁複株累若鞮單于 王昭君死後 葬於 青塚 現內蒙古呼和浩特城南 漢時匈奴君長的嫡妻稱為 閼氏 七 秦漢帝國的天下秩序 四 秦漢帝國與周邊民族的關係1 匈奴 位處北亞 2 漢代 a 多次調整 東漢 i 光武帝 匈奴為了單于繼承問題 內部內鬨不已 分裂為南 北二部 南匈奴向漢 奉藩稱臣 入居塞內 與漢人雜居 逐漸習於農生活 ii 明帝 命班超經營西域 他在西域奮鬥了三十年 讓東漢的勢力大有伸展 iii 和帝 對北匈奴採軍事手段因北匈奴旱蝗為災 連年饑荒 越發衰弱 東漢和帝永元元年 89A D 命令竇憲攻擊北匈奴 大捷於燕然山 金微山 得到極大的成功 結果北匈奴率眾西走 迫使日耳曼民族南遷 造成西羅馬帝國滅亡 兩漢與匈奴關係圖 125 北匈奴西遷與南匈奴入塞路線圖 北匈奴西遷路線南匈奴入塞路線 七 秦漢帝國的天下秩序 四 秦漢帝國與周邊民族的關係1 匈奴 位處北亞 2 漢代 b 意義 不把強大的匈奴視為平等地位的鄰邦 而以傳統的 天下觀 視之為 藩邦 或夷狄 雙方如有衝突 即認為應加以征伐 如武力不足 則採 和親 政策 以宗室女子嫁給匈奴單于 這與西周天子對待諸侯的態度相似 七 秦漢帝國的天下秩序 四 秦漢帝國與周邊民族的關係1 匈奴 位處北亞 2 漢代 b 開闢互市 背景 游牧民族擁有馬 牛 羊等牲畜 但在生活上 很需要農業民族的物資 如紡織品 手工藝品 糧食 酒 金屬礦物等 目的 漢朝當局常在邊境 開闢互市 作為對匈奴的壟絡政策 意義 如雙方關係惡劣 漢朝則以關閉邊境 關市 作為懲罰 互市 成為彼此維持和平的一種手段 七 秦漢帝國的天下秩序 四 秦漢帝國與周邊民族的關係2 西域民族 1 西域定義 a 廣義 包括今天甘肅以西至中亞一帶的地域 b 狹義 在玉門關 陽關以西 蔥嶺以東的地域 圖1 47西漢時亞洲形勢圖 七 秦漢帝國的天下秩序 四 秦漢帝國與周邊民族的關係2 西域民族 2 背景 漢武帝即位後 為聯合大月氏對抗匈奴 派張騫通西域 此後中西熱絡交流 a 次數 兩次 b 第一次 時間 漢武帝建元3年 138B C 元朔3年 126B C 目的 聯絡大月氏 夾擊匈奴 過程 途中被匈奴截獲 拘禁10年後逃脫繼續西行 越蔥嶺 經大宛 康居 抵大月氏 但大月氏已無意報復匈奴 所以張騫留大月氏一年多後就返國 但途中又被匈奴扣留一年多 七 秦漢帝國的天下秩序 四 秦漢帝國與周邊民族的關係2 西域民族 2 背景 漢武帝即位後 為聯合大月氏對抗匈奴 派張騫通西域 此後中西熱絡交流 b 第二次 時間 漢武帝元狩4年 119B C 元鼎2年 115B C 目的 聯絡烏孫國 夾擊匈奴 過程 到烏孫後又派副使往大宛 康居 大月氏 安息 今伊朗西北 身毒 今印度河上游 等地 元鼎2年 115B C 張騫與烏孫使者還漢 張騫二次出使西域路線圖 七 秦漢帝國的天下秩序 四 秦漢帝國與周邊民族的關係2 西域民族 2 背景 漢武帝即位後 為聯合大月氏對抗匈奴 派張騫通西域 此後中西熱絡交流 c 意義 是漢人第一次到達中亞各國 打通了漢朝直接通往中亞的道路 史稱為 鑿空 後來這條經中亞直通西方歐洲的陸上交通道路就被稱為 絲路 陸上絲路 七 秦漢帝國的天下秩序 四 秦漢帝國與周邊民族的關係2 西域民族 3 東漢 明帝時曾派班超出使西域 a 時間 東漢明帝永平十六年 73A D 和帝永元十四年 102A D b 動機 明帝即位 漢國力漸復 而鑒於匈奴不斷擾邊及與西域各國之紛爭 逐漸威脅漢室之安寧 中國必不可長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中职高考对口升学(理论考试)真题卷【农林牧渔大类】模拟练习
- 2025年水污染防治设备项目发展计划
- i-AZD1775-TFA-生命科学试剂-MCE
- Human-TNFRSF8-mRNA-生命科学试剂-MCE
- 2025年井控设备装置项目合作计划书
- H-D-Phg-OH-Standard-生命科学试剂-MCE
- GNE-5152-生命科学试剂-MCE
- Glutamine-hydroxamate-CoA-Glutamine-hydroxamate-coenzyme-A-生命科学试剂-MCE
- 2025年临沂郯城县教育系统部分事业单位公开招聘教师(13名)模拟试卷及参考答案详解一套
- 安全培训效果评价人课件
- 第7课《实践出真知》第2框《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中职专用】中职思想政治《哲学与人生》(高教版2023基础模块)
- 2.3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2)浙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学案
- 仿制药生物等效性试验设计崔一民-北京大学省公开课一等奖全国示范课微课金奖课件
- 供电所开展保命教育培训(3篇模板)
- 中医糖尿病治疗:特效中成药集
- 第十篇 范爱农-名著《朝花夕拾》阅读导引+思维导图+内容概括+原文批注+阅读训练
- TD/T 1065-2021 国土空间规划城市设计指南(正式版)
- 手机配件市场发展现状分析及行业投资战略研究报告(2024-2030)
- 呼吸道梗阻应急预案
- 华东师范大学-梁宁建--心理学导论完整课件
- 管道沟槽土方开挖施工方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