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论文:小学作文教学生活化初探.doc_第1页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小学作文教学生活化初探.doc_第2页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小学作文教学生活化初探.doc_第3页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小学作文教学生活化初探.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捕捉生活浪花 学写灵动文章 小学作文教学生活化初探 【内容摘要】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地表达。”这都明确告诉我们作文是生活的反映,学生作文以他们已有的生活经历、情感体验为前提。为了让生活成为学生习作的源泉,我们积极倡导和鼓励学生在丰富多彩的生活中去捕捉那一朵朵美丽的生活浪花,抒发属于自己的精彩的瞬间。让学生的习作奏响着生活的旋律,流淌着生活的灵气。【关键词】小学作文教学生活化 立足生活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之美 关注体验引发学生体验生活之趣。一、从生活教育到作文教学生活化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指出:“全部的课程包括了全部的生活,一切课程都是生活,一切生活都是课程。”生活是教育的本源,脱离生活办教育,就像空中阁楼要塌下来。生活教育,也就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之需要而教育,作为一种教育思想,可以化到教育教学的各个方面,小学作文教学生活化就是在作文教学领域对生活教育理论的借鉴、实践和探索。因此,我们进行小学作文教学生活化探究,优化作文教学,赋作文教学以生活的灵性,是具有现实意义的。二、体验生活,捕捉朵朵美丽浪花叶圣陶说:“生活就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作文是生活的反映,生活是作文的泉源,作文离不开生活。我们应努力拓宽学生的视野,使学生尽可能广泛地获得直接和间接的经验,力求作文最大限度地贴近学生生活,通过自身经历和实践活动获得真实感受,从而使学生有感而发,轻松愉快地抒写自己的感觉。法国著名雕塑家奥古斯特罗丹说:“生活中从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温馨甜蜜的家庭生活,五彩缤纷的社会生活给学生提供了肥沃的写作土壤。1、发现学校生活之美学生在学校里,每天都过着上课下课的生活,在他们眼里根本没有什么变化。如果写一写有关学校生活的作文,大多数的学生都不知从何写起,该写什么。作为教师就应该引导学生去发现校园生活的乐趣,认识校园生活,热爱校园生活。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引导学生留心观察。(1)自然环境如一年四季校园景物的变化,平时带领学生利用课间去观赏,把季节变化的足迹留在学生的日记里,还有一年四季气候的变化,春雨蒙蒙、雷雨隆隆、雪花飘飘,在不同气候中引领学生发现校园呈现的诸多之美。我们的学校是新校舍,校园环境和各种设施都在建设中,正是引导学生做生活有心人的大好机会,如:操场的大草坪变绿了,我提醒学生去关注它的变化,关爱小草的成长。小草虽娇嫩,但有顽强的个性;草坪的来之不易;校园的生机盎然,通过学生的描述永远留在他们的心中。(2)人际交往。如同学间的友谊、摩擦,教师和同学之间,教师与教师之间的交往,学校后勤工作人员的服务都可以启发学生写进自己的作文中。在学完落花生之后,为了能使学生更深刻的体会花生的品格与做人的道理,要求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进行一次“小练笔”。我发现学生所联系生活实际内容空洞、夸张。此时我想到我们学校的后勤工作人员:门卫、清洁工人、食堂工人、生活老师,让学生选取其中一人进行仔细观察了解,两天后再进行练笔,有了深入地观察和切身的体会,学生有感而发,真真切切地体会了落花生的品格和做人的道理。有的学生写道:“我从幼儿园到小学五年级,以前怎么从来都没有发现,有这样一位默默无闻的清洁工阿姨在为我们打扫厕所呢?真的难以想象,假如我们学校没有这位阿姨天天悄无声息地为我们清扫厕所,那我们的的厕所将会这位阿姨就像落花生,虽然她的工作很不体面,但是她却给了我们整洁、舒适、美丽的学习环境。”(3)学习活动如引导学生留心观察各类学生的学习态度和习惯,分析自己成功和失败的原因,把它写进自己的日记里,写进心里,时刻提醒自己向优秀学生学习,取长补短,或是说说自己喜欢上什么课,为什么喜欢。也可以把学习过程中发生的突发事件写下来,谈谈自己的想法,写一写随笔。(4)课外活动如六一儿童节,班队活动观摩,学校春游、秋游、校园文化艺术节、兴趣小组活动等都可以引导学生从中找到乐趣。教学生做个有心人。在貌似不变的学校生活中,发现美的无处不在,认识校园生活的精彩纷呈,找到了需要表达的内容和想要表达的情感。写作时自然就会轻松自如,自然就有真情实感。2、发现家庭生活之美学生每日与父母朝夕相处,父母对他们的关怀和爱护,已是司空见惯了,没有任何的感触。让学生写一写自己的父母,就只会写“下雨天,我生病了,妈妈怎样背我去打针;寒夜里,为我盖被子;做错事,父母怎样批评我”等一些虚假,空洞的内容,根本不是自己家庭生活的真实写照。根据这一现象,教师可以提醒学生从以下几方面观察:(1)父母间的相处,是相敬如宾,还是碰碰磕磕。(2)孩子与父母的相处,父母的言行举止,平凡简单的话语,给了你什么?(3)一家人与朋友、亲人之间的相处。(4)孩子独自在家时的情况。(5)我在家学会了什么,是怎么学会的。我们可以引导学生从家人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捕捉人物内心的变化,从细小、锁碎的家庭生活体验七情六欲。学生把对家庭生活的情感带入作文中,那学生也将由此日益热爱自己的家庭,也会变成一个懂得发现他人之美,珍惜家庭幸福的人。3、发现社会生活之美社会是个大熔炉,每个人都离不开它,小学生作为社会化的人当然也离不开它的影响与陶冶,教师可以这样指导学生关注社会:(1)上学、放学路上看到的景象和事物。(2)家长带孩子进入各种社交场合,观察各种人物的言谈举止,感受人和人之间的交往方式。(3)留心新闻及报纸的社会消息。关注社会上发生的重大事情如:汶川大地震、2008年奥运会、六十周年国庆大典、甲流的传播教师要做有责任心的人,也应该引导学生去关爱社会。记得“汶川大地震”发生后,我每天要求学生去关注灾情变化,发动学生积极捐款献爱心,并及时写下自己的感受和感动。在一次五年级作文竞赛中,竞是写有关汶川大地震的作文。孩子们用极富个性的语言将一场突如其来的地震,充满人间真爱、大爱的救灾场面,声情并茂地重现在我们眼前。而这恰恰源于他们用富有个性的双眼去观察,用富有个性的耳朵去聆听,用富有个性的大脑去思考,用富有个性的心灵去感受,体验了灾难无情、人间有情的感动。它真正体现了“生活是作文的源泉,体验是作文的生命”这句话的含义。三、唤起内需,抒发自己的精彩瞬间。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教师不去设法在学生身上形成一种情绪高涨、智力振奋的内部状态,那么,知识只能引起一种冷淡的态度,而不动感情的脑力活动只会带来疲劳。”教师在教学中要能有效地唤起学生作文的内在需要,将“外部动力”转化为“内部动力”,使学生有勇气克服言语的干涸而抒发“脑中的一腔积蓄”(叶圣陶语)1、课堂上引发内需心理学认为,情境是对人有直接刺激作用,有一定的生物学意义和社会意义的具体环境。的确,一个具体生动的情境设置,可以引发学生的亲切感和新鲜感,从而调动大脑皮层的兴奋中心,提供想象和思维的前提,使学生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情绪下进行学习和创造。情境在激发人的某种情感方面具有特定作用。作文情境教学,是为引发学生体验,激起学生的写作欲望,调动学生的作文兴趣的一种场合,一种情景。义教版五年级上册“口语交际、习作”,提供了三个可供选择的角度,其中之一就是围绕“开卷是否有益”展开辩论,再写下经过或自己的看法。课前我布置了一个任务,每个学生针对“开卷是否有益”提出自己的看法,接着,根据自己的看法,去查阅课外读物,或到网上查询,为自己的看法,找到合理的理由和依据。然后,我们利用班队课举办了一个“开卷是否有益”的辩论会。正方和反方同学分别就坐在属于自己的方阵里,主持人说了开场白后,正、反双方同学之间马上展开了一场激烈的唇舌之战。双方同学个个摩拳擦掌,跃跃欲试,情绪高涨。辩论时,学生都变得伶牙俐齿,大家各抒己见,证据确凿,互不相让,难分胜负。辩论会后,我马上组织学生把刚才的情景和自己的感爱,动笔写下来。这样的课堂情境,充分激发了学生的情感,引发了学生的体验,让孩子们有了一肚子的真情实感要倾诉,“胸中的一腔积蓄”处于一种“憋不住”的状态。此时拿起笔来,自然轻松愉快,滔滔不绝。2、课堂外激起体验体验以感官的参与为基石。我们的课外生活丰富多彩,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要加强让眼睛学会观察,让耳朵学会警觉,让双手学会感爱,让鼻子学会区别。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那么体验感也会加强,作文时也就能声情并茂。孩子们十分喜欢各种课间活动。女孩们踢键子、跳皮筋、跳格子;男孩子打乒乓球、弹卡、弹弹珠、跳长绳。看到天真烂漫的孩子们玩得那么津津有味,我也经常加入其中。光想着玩不行,我要让孩子们获得另一种收获。我在网上收集了许多描写各种课间活动的优秀作文,打印出来分发给孩子们。我并没有要求他们写自己的课间活动,可在之后的两个周末,大多数学生的日记里都写了自己参加的课间活动,并且写得有声有色,情趣盎然。我把优秀同学的作文配上照片,在班级里张贴宣传。这下同学们的兴趣更浓了,他们在活动中重新去感受,又自觉重新写日记,主动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