捕捉教学过程中“非预期性因素”.doc_第1页
捕捉教学过程中“非预期性因素”.doc_第2页
捕捉教学过程中“非预期性因素”.doc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捕捉教学过程中“非预期性因素” 提高学生科学素养 管 明 峰 (灵璧师范高中部 安徽宿州 234200 )摘要 对新课程标准下的化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非预期性因素”进行了研究。教师及时捕捉和正确对待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非预期性因素,引导学生高层次的思维活动和积极的情感体验参与教学,促进课堂结构的优化,使学生的化学素养得以提高,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关键词 高中生 课堂教学 非预期性因素 化学科学素养 笔者最近三年参加了学校教研室组织的高中新课程系列教研活动。教研活动中每节课在体现新课程教学理念,提高课堂效率等方面都体现出了较高的水平。可是笔者发现,很多授课者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追求新课程理念效果以及自己设计的线性教学过程,而没能很好的把握学生在教学过程中“非预期因素”,甚至刻意去避免课堂教学中的“非预期因素”。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课堂教学的主角由教师过渡到学生,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师生互动,合作。在师生合作的过程中也就意味着有出乎教师设计的问题或回答,或者是课堂中突发的某一事件,或是学生的特殊表现等出现。课堂教学过程是有计划有目的的活动,同样课堂教学过程也存在“非预期性因素”,可是由于教学理念的不同,教学机智水平的不同,结果也是大相径庭。在实际的课题教学过程中,如何把握和处理课堂教学中的“非预期因素”,来提高学生的化学科学素养,是我们教师迫切需要关注和研究的问题。1. 正确对待非预期因素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生活经验等对教师的教学效果的反映过程中就会表现出非预期性因素。学生是鲜活的生命体,其知识,经验和智慧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非预期因素”可以表现为:语言类(包括学生的提问和回答),行为类(包括学生的表情和动作),也可以表现为:被动式和主动式,当然也可以表现为:良性的和恶性的,也有可能是错误的。 化学教学中,追求动态的教学过程,并不是意味着教师教学过程中不要考虑教学过程中的“非预期因素”,而围绕本节课设计好的目标以及过程去完成本节课内容。实际上,授课人只有在围绕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完成教学目的的基础上去精心预测授课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非预期性因素“,同时在教学过程中积极捕捉“非预期因素”,遵循认知规律以及情感波澜,随时调整教学过程和教学策略,引导学生高层次的思维活动和积极的情感体验参与教学过程,促进教学方式由“结构化”的权利控制转变到“开放式”的民主调控方式,才有可能在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化学科学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2. 及时捕捉非预期性因素 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指出,学生的学习过程不仅仅是一个接受知识的过程,也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该是学生学习的支持者,引导着,合作者。新课程标准下的化学课堂教学从教育理念,教学内容呈现方式,教学组织形式等方面都发生了很大变化,而大多数教师只是从化学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或教学方式上去理解新课标理念。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新课程标准是反映国家对学生学习结果的统一基础要求,是对学生结果的限定,即对知识,能力,态度价值观等在内的全面而基础的考察,而非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的确定和指导。因此,新课程标准着眼点应该在于教学过程中学生观的体现。具体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性格的多样性,化学科学素养的差异性,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给学生足够的弹性空间,及时捕捉课堂中“非预期因素”,为知识的的动态生成留有余地。 3. 重视对“非预期因素”的预设教师在设计一个优秀教案的过程中,往往关注教学过程设计,教学理念,情感设计等是否体现新课改思想。而一个高质量的教案既是教师经验的体现,也是教学机智的体现,也是充分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作用,提高教学质量的保证。所以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在备教学内容的同时充分备学生,以学生为中心,全面了解学生,包括学生的化学知识基础,化学技能技巧,学生的特点等。了解学生后才能结合学生实际情况设计教学,再针对所授课的化学内容在本学科,本册教材,本单元以及在高考中的位置和作用,充分预测本节化学课中学生可能会出现的“非预期因性素”,包括学生可能的提问,错误的回答,不同的思维方式。案例1 鲁科版化学1(必修)中“金属钠与水反应”的教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求学生根据实验现象填写教材中的表格,以小组讨论的方式得出相应的结论。实验现象“浮在水面上,熔化成光亮的小球,四处游动,发出嘶嘶的声音,钠粒逐渐变小至消失,溶液变红色。”学生根据实验很容易理解和掌握。 实验现象 结 论1.浮钠的密度比水小2.熔 反应是放热反应,钠的熔点低3.四处游动,嘶嘶的声音 气体生成4.滴酚酞的溶液变红 有碱生成 但是对实验现象得出的结论过程中,有几个同学小声表达自己的观点。教师抓住不同的声音,鼓励那几个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比如“熔-不能得出钠的熔点低的结论,只可以说明此反应为放热反应。” “浮-不能得出钠的密度比水小的结论,浮在水面不可以说明密度低。” 教师及时捕捉到这些观点,让学生解释。一位同学说“铁的熔点高,但在铝热反应过程中,就得到液态的铁,所以钠熔化成小球仅说明钠和水反应为放热反应” 另一位同学说“现在的极限运动-滑水,在快艇的牵引下,人在水面上也不会沉下去。还有往湖面上扔石头片,开始石头运动过程中不会下沉的,等后来速度慢了才会下沉,所以钠在水面快速游动,也不会沉下去”在这个讨论过程中,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思考深度都超出教师的预测范围。教师板书钠和水反应的方程式的时间,听到一个学生小声的和同桌说:“生成的气体为了什么认为是氢气呢?就没有可能是氧气吗?”教师停止板书,让该学生解释说明其观点,把这个同学的观点告诉其余学生。这个违反教参的观点引来了学生的笑声,教师支持该学生阐明自己的观点。学生说:“生成的是碱-氢氧化钠,根据元素守恒可以知道生成的气体有可能是氧气也有可能是氢气。”教师做进一步的引导:“我们如何理解元素守恒呢?也就是说利用元素守恒就可以得到是氧气或者氢气吗?我们想检验此气体该怎么去验证呢?请你们讨论设计过程。”从而把本节课推向第二个探究,同时也充分体现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思路,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发挥其聪明才智,形成独立个性和创新成果的过程。案例2 鲁科版化学1(必修)中“钠在空气中燃烧”的实验教学。按照教材的说法,切取一块表面用滤纸吸干煤油的黄豆粒大小的钠放在石棉网上加热,可以看到的现象是:钠粒变成白色固体小球,再变成白色液态球体,开始燃烧,产生黄色火焰,冷却后,在石棉网表面出现淡黄色固体(Na2O2)。教师解释这个实验。有几个学生除了提出“为了什么是黄色火焰?”,就没有人再表现出“非预期性因素”。教师就把石棉网举在空中说:“石棉网上黄色固体的周围和石棉网的背面怎么会出现一些黑色固体呢?”这个问题把学生的注意力都集中起来了,学生开始观察,思考,讨论,有人开始设计验证方案。教师表现出和学生一起思考,一起探究的态度,参与学生的实验探究,推动学生动态学习的教学流程。下面把学生的探究归总如下:第1种假设 钠表面的煤油未被滤纸吸收完全,煤油中含有碳,黑色物质是煤油不完全燃烧留下的物质。第2种假设 钠和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或者和酒精燃烧产物二氧化碳反应。第3种假设 石棉网的作用。学生讨论得到结果,教师再次引导说“该如何去验证我们的假设呢?请你和你的伙伴一起设计一个合理的实验方案.”让学生自觉的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过渡到解决问题上,从而形成良好的化学科学素养。本节课教师有意设计陷阱,使学生在一个自由的空间里探究发现,在课堂上自然形成一些属于自己的东西,而教师也在教学过程中发挥机智,心中有案,行中无案,随时把握课堂上的亮点,及时捕捉”非预期因素“而调节课堂教学,使学生发挥主人公精神,积极主动的去参与教学,让学生敢想,敢说,敢做,全面提高其科学素养。教师高明的教学艺术不是令学生随教师的思维进行学习与活动,而是在一些不经意的问题中,创设一个个教学情境,去捕捉学生的“非预期因素”,引导学生探究发现,激发学生思维交流撞击成为教学过程德主体。不可否认,课堂教学中的”非预期因素“或许会打乱教师设计的教学节奏,也许会产生产生一些意想不到的结果,课堂效果也许显得散乱一些,但只要处理得当,一定会更精彩。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敢于允许学生的“非预期因素”出现,让学生勇于参与教学。即使在教学过程中,某个问题不合时宜,教师也不应该采取否定或者忽视的态度,应该重视,鼓励和支持学生去探究,去验证。教师积极捕捉教学过程中的“非预期因素”,让学生养成发现问题,分析问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