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诗五首.doc_第1页
30、诗五首.doc_第2页
30、诗五首.doc_第3页
30、诗五首.doc_第4页
30、诗五首.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诗五首教学课时:四课时 课型:新授课备课时间:5、4 上课时间;5、19-5、23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培养鉴赏古诗的能力。 2研读品味,体悟诗的表现手法。3反复阅读,领会作者意志和情趣。教学重难点 1整体把握和感悟诗的表现手法。2语感的培养和诗歌表现手法的学习。教法学法:诵读法、联想想像法、比较阅读法;学生讨论、自主探究。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经过中学三个学期的学习,已经能够借助工具书,结合课文注释弄懂诗歌大意了,而且也比较熟练的掌握了自我探究、小组讨论的学习方式。绝大部分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对诗人情感的领会应该可以通过反复朗读、拓展探究的方式顺利完成。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 我国的诗歌源远流长,从诗经算起,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在诗歌的发展过程中,出现过不少流派,“田园诗派”就是其中之一。旧时代的一些诗人,对现实不满,退居山野,避入乡村,通过对自然景物尤其是田园风光的歌咏以抒发情怀。这类诗被称为田园诗,写这类诗的诗人也就被称为田园诗人了。陶渊明就是我国古代最有代表性的田园诗人。他与最早的山水诗人南朝宋诗人谢灵运被合称为“陶谢”。听人说美味,总不如自己亲口尝一尝来得真切。今天我们就来品陶渊明饮酒诗之美味吧! 二、了解作者并解题回顾学过的陶渊明的文章,而后简介作者:陶渊明(365-427),名潜,字渊明,一字元亮,东晋时期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辞赋家、散文家。曾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卒后朋友私谥“靖节”,故后人称“靖节先生”。三、研习课文 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1)听录音,听清字的读音、诗句的节奏及重音之处等,然后学生对照课文注释自读一遍,再听第二遍录音,学生默默地跟读。后指几生朗读,师生正音,再齐读课文。 (2)生大声朗读课文,思考:这首诗讲了几层意思,分别写的是什么?本诗的主旨是什么? 生思考,后指生畅谈,教师明确 赏析名句: 师生回顾赏析名句的方法,而后学生找出自己喜欢的分析,小组交流,而后全班交流。师多媒体出示名句赏析,生批注。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怎么理解?“采菊”这一动作包含着诗人怎样的志趣?“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可否改为“看”、“望”等字?表达效果有何不同? 明确:在东边的篱笆下,诗人在采撷菊花,正在专心聚志悠闲地采,偶一抬头,无意间望见了悠远的南山。这两句是千古名句,刻画了诗人自己悠闲自得的形象,“采菊”这一动作不是一般的动作,它包含着诗人超脱尘世,热爱自然的情趣。周敦颐在爱莲说中把菊花称为“花之君子”,采菊,实际上是自我高洁的表现。表达效果明显不一样。“见”是无意中看见,把人与物融为一体;而“看”或“望”是有意远观,使人和物拉开了一段距离。用“见”追求的是一种不用意而境与意融汇的完美的境界。如何理解“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这两句的诗意?明确:这两句显然是全诗的总结:在这当中,可以领悟到大自然和生活的真谛,可是想要把它说出采,却又不知该怎么说了。实际是说,此种真谛用抽象概括的逻辑语言是不足以体现的。 (4) 结合诗歌的学习,评评陶渊明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的思想在当时有什么积极意义和消极意义? 小组合作、交流,指生畅谈指导背诵。 在熟读理解的基础上背诵。全诗有两个层次:开头四句为一层。是说作者虽然生活在人来人往的环境里,却听不到车马的喧闹声,如何能做到这样呢?原来是心灵远离了尘俗的牵缠,那么所居的地方自然也就好像清静起来了。“采菊东篱下”以下六句为第二层次,承接“心远地自偏”而写下来。是说对美好的自然景物的欣赏,能获得无限的意趣。沿着这样的理解去读背,就能比较容易地背出。 学习己亥杂诗一、简介作者:龚自珍是中国近代思想家、文学家。是近代思想启蒙的先驱。道光十九年己亥(1839)是鸦片战争爆发的前一年,英国利用鸦片入侵,清廷分成主战和主和两派。龚自珍越位言事,竭力主战,因而“忤其长官,赋归来”。他辞官南归,在归途中写了大型组诗己亥杂诗。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大声朗读诗歌两遍,后齐读,指生读。2、思考以下问题:诗中哪句表现了诗人犹豫孤独和悲壮豪迈复杂心情交织一起?诗中哪句表现了虽辞官,但仍关心国家前途命运的诗词?诗中写了几种心境?三、名句赏析: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讨论并归纳:一方面是离别京城离别好友的忧伤,一方面是逃出令人窒息的窒息的桎与樊笼的喜悦。“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你是怎样理解的?从这两句诗中你联想到了什么?讨论并归纳:落红并不是无情的东西,它怀恋大自然,即使委落尘埃,也要化作春泥,护育新花生长。作者以落红自比,言外之意是自己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命运。景中寓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四、拓展延伸:古代诗人描写落花的诗句还有哪些? 一种是怨啼鸟,怪东风,叹年华,面对落花嘘唏感叹。“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李煜;“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李清照;“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林黛玉; 另一种把落花作为自然景物来描写,其中不少昂扬向上的精神。“花落春仍在”“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孟浩然行路难(其一)一 忆海拾贝,走近李白(一)回忆李白的诗歌及诗人形象师:提及李白,相信大家并不陌生。我们从小学到现在学过不少李白的诗作,从这些内容丰富的诗歌中,你认识到一个什么样的李白呢?联系作品,谈一谈你印象中的李白。出示课件:我们学习过不少李白的诗作,记忆中的李白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请你用以下句式来回答:“我从_(诗句)中,读出_的李白”1:“我从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中,读出思乡的李白”。2:“我从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中,读出才华横溢、满腹忧愁的李白”。3:“我从蜀道难,难于上青天中,读出怀才不遇的李白”。4:“我从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中,读出自信乐观的李白”。师:说得真好!思乡的李白,才华横溢、满腹忧愁的李白,怀才不遇的李白,自信乐观的李白,一个千年万年都让人读不厌、读不透的李白。今天,我们将带着对李白的了解再一次走近这个伟大的诗人,共同来学习他的另一篇千古名作:行路难。看看今天,我们又将认识一个什么样的李白。二、 初读诗歌,整体感知(一)了解诗歌创作背景。师:大家知道李白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写下这首行路难的吗?出示课件:(教师讲解)行路难古代乐府杂曲歌辞。722年诗人应昭入京,供奉翰林,试图施展自己的经国济世的宏愿,但他很快感到受到排挤,遭受谗毁离开长安南下,找不到政治出路,在或去或留之时,写下这组诗(共三首),这是其中第一首。(二)学生初读诗歌,找出诗歌中的生字难字。师:“行路难”,一个“难”字道出了李白心中的忧愁,到底李白借这首诗抒发了自己怎样的感慨呢?下面我们将一起走进诗歌,共同来品味。(三)师生互动,正确把握诗歌朗读节奏及感情基调。出示课件: 这首诗歌的感情基调是什么?三 再读诗歌,理解诗歌内容。1 学生自由朗读诗歌,并结合注释解释重点字词。2 请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诗歌内容。3、那整首诗歌的内容大家又理解了多少?哪位同学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诗歌的内容?四 研读诗歌,理解诗歌主旨及诗人形象。1 、面对美酒佳肴,诗人的心情如何,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来?2 、李白诗中“欲渡黄河”“将登太行”是写实吗?作者为何会有这种感受的?3、诗中借用哪些历史故事?有何作用? 4、怎样理解“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表达怎样的志向?5、这首诗歌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呢?诗人正是借这首诗歌来表现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积极追求,乐观自信,顽强地坚持理想的高尚风格。6、那么在这首诗歌里,我们又看到一个什么样的李白呢?生谈,师明确:他悲而不伤,那积极入仕的强烈要求终于使他摆脱了歧路彷徨的苦闷。他相信尽管前路障碍重重,但仍将会有一天,乘长风破万里浪,挂上云帆,横渡沧海,到达理想的彼岸。我们看到的不是一个顾影自怜、自怨自艾的李白,而是一个铁骨铿铿的李白,一个豪气干云的李白,一个英风傲岸的李白,一个高瞻远瞩奋斗不息的李白,一个穿越了千年依然在对我们自信地微笑的李白,我们为李白的诗折服,更为这些诗歌中所展现的李白的魅力所折服。师总结:在这首诗歌里诗人运用了像“黄河”“太行山”“沧海”这些壮美的意象,通过丰富的想象,象征出人生道路的艰难也表现自己的雄心壮志,用了极夸张的笔法为我们展现了一场珍贵的胜宴却笔锋一转道出自己“不能食”更突显其内心苦闷的程度,又巧用典故来表明自己的信念又丰富了诗歌的内容。短短的几句诗却似乎向我们展现了一幅幅波澜壮阔的画面以及穿越千年依然在向我们自信微笑的诗人形象,加上诗歌跳动的韵律和节奏,全诗情感一波三折,跌荡起伏,无不体现出古典诗歌所具备的意境美、形象美、韵律美及情感美。五、拓展延伸师:潇洒如李白也有苦闷的时候,但李白毕竟是李白,生活的挫折没能让他一蹶不振,李白选择了坚强,选择了自信,选择了乐观。那么我们呢?当我们面对生活中遇到的挫折和困难时,你认为我们应该怎么做呢?结合你所积累的诗词名句来谈谈你的生活态度。出示课件:卓越的人一大优点是:在不利与艰难的遭遇里百折不挠。学习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一、作者简介: 岑参(715770), 江陵(今湖北江陵县)人,唐代著名“边塞诗人”,与高适齐名,并称为“高岑”,是边塞诗派的重要作家。其诗早年以风格绮丽见长,后来历参戎幕,往来边陲,风格大变,诗中充满了积极乐观的情绪。二朗读课文,解题。1、朗读课文(1)听录音朗读,辨别节奏。 (2)师生朗读,明确节奏。 (3)研读:以4人为一小组,相互交流,记下疑难之处。(4)师生共同解读,讨论纠正,扫除词语障碍。2、读标题,从诗的题目来看,此诗的内容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写雪景,一部分写雪中送别。试将此诗分成两部分,并用简洁的语句概括每部分的内容。生思考,而后指生畅谈:咏雪瀚海雪景图送别风雪送客图三、整体感知:1、研读第一层咏雪部分:这些诗句共同显示了胡地的雪的哪些特点?作者写雪,写雪中的景象,写胡地的雪的特点,是怀着怎样的情感来写的?生思考,畅谈,教师明确2、研读第二层送别部分:诗人写送别表现了对友人怎样的情感?哪些诗句表现了这种情感?是怎样表现出来的?小组讨论、交流,而后生畅谈3、如何从雪景过渡到送别?既然是送别,为什么要咏雪?二者有什么联系?四、品味赏析: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为什么说这两句诗是咏雪的千古名句? 学生讨论后教师小结:“忽如”两句写雪后美景,飞雪奇大,一夜之间,雪压枝头。“忽”字显出边塞气象变幻的神奇,传出诗人赏雪时惊喜的心声。以春花喻冬雪,贴切动人。雪压枝头,犹如雪白的梨花,不仅是一朵一朵,而且是一团一团的,压枝欲低。一片银白的世界,在作者眼里,幻化为一片明丽的春光,给人的感受不是雪后奇寒而是春意盎然。人称“妙手回春”,正是咏雪的千古名句。 “风掣红旗冻不翻”写出了边塞怎样的情景? 学生讨论后教师小结:送客送出军门,时已黄昏,又见大雪纷飞,看到一个奇异景象:尽管风刮得挺猛,辕门上的红旗却一动也不动它已经被冰雪冻结了。这一生动而反常的细节再次传神地写出了天气奇寒。而那白雪背景上的鲜红一点,那冷色基调的画面上的暖色反衬得整个境界更清白,更寒冷。可见一切都显示这里是冰天雪地的边塞。“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以写景代送别,写出了诗人无限惆怅以及对朋友的依依不舍惜之情。和李白的“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有异曲同工之妙。这首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讨论明确:这首诗气势飞动、描写逼真、气魄宏大,描写了唐代边地特有的奇异风光,抒发了诗人因朋友离去而产生的无限惆怅之情。在诗人笔下,冰天雪地的边塞,奇寒难忍,愁云惨淡,令人怨怅。五、学生朗读全诗,并背诵。 学习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作者简介: 学生先谈记忆中作者的有关知识,教师补充,多媒体出示,学生齐读。二、朗读诗歌,整体感知1、朗读课文,读准字音,领会作者忧国忧民的博大胸怀和沉郁顿挫的风格,局部则要求学生把握四节诗的情感分别是:痛惜、痛心、痛苦和忧国忧民。以此确定全诗的感情基调与各节的语气。2、理解诗意: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的意思,教师重点分析“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三、研读赏析:1、在“秋风”一词的前面加上一个适当的词语构成偏正短语并且阐述理由。 (如:“猛烈”的风,因为此段中有“怒号”一词说明风之大,风之猛烈和无情。拟人化用法是最佳的。2、假如 你是诗人,看到茅屋被吹破,茅草飘飘扬扬挂在树梢上、洒落到低洼积水处时,你是什么心情?从本段中找出体现这一心情的词语 讨论明确:诗人心情着急、发怒,无可奈何。作者在此段中没有一个字描写他的心理活动,但是能让读者体会得到这种心情。在具体描写中看到作者的心情,这种方法叫“不着一字,尽得风采”。 3、“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杜甫写此诗时只有49岁,为什么用一个“老”字,是否用得不准确? 讨论明确:是写心情,诗人经受战乱之苦,未老先衰,心力憔悴。 4、群童为何抱茅? 讨论明确:本身也是穷孩子,用茅草盖屋或回家当柴烧。当然也不排除调皮成分,但是也有更深层原因-譬如社会现实。杜甫如其说生孩子们的气,倒不如说生社会的气,狠动乱社会造成人民贫困、灾难。 5、“归来倚杖自叹息”,他叹息什么?这一句的语气和节奏应该怎样读? 讨论明确:一叹自己之苦,茅屋被吹破,接下来的日子怎么过呢;二叹周围的人苦-还有很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