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全新的电磁能碟状飞行器.doc_第1页
一种全新的电磁能碟状飞行器.doc_第2页
一种全新的电磁能碟状飞行器.doc_第3页
一种全新的电磁能碟状飞行器.doc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一种“圆环形电磁推进装置”及其碟状飞行器关于飞碟反惯性反重力飞行原理的思考与探索周所周知,在地球上的一切物质时时刻刻都受到重力和惯性的制约和束缚,而飞碟的神奇之处主要在于它表现出一种反惯性、反重力的特征,为什么无时不刻束缚我们的惯性和重力却似乎对飞碟不起任何作用和影响呢?飞碟到底是如何做到克服重力的?又是如何做到消除惯性的呢?目前世界上的飞行器种类繁杂、形式多样,但是他们具有一个共同的本质即均遵循牛顿力学规律,如图1所示,从图1中可以清楚的看出传统的飞行器之所以能够在空中飞行,主要取决于发动机产生的前进性推动作用力和机翼产生的克服飞机的重力的爬升作用力。可见,任何一种飞行器都必须具备水平方向上前进性的推进作用力和垂直方向上悬浮性的爬升作用力。目前无论是发动机产生的前进性推进力还是机翼产生的悬浮性的爬升力,都是一种单向的、“一维”式的作用力,更为重要的是,机翼产生的悬浮性的爬升力和发动机产生的前进性推进力是一对相互关联不可独立、不可分割的作用力。建立在这种结构、这种力学机制上的飞行器势必会导致一下几个致命的技术缺陷:(一)、只能滑行起降、不能垂直起降(二)、只能延圆弧线拐弯、不能延直角线拐弯;(三)、只能落地停靠、不能半空悬停;(四)、只能直线形前进、不能直线形后退;为了克服传统飞行器所具有的上述各种技术上的缺陷和不足,本文将提供一套全新的飞行原理及其一套全新型的推进驱动装置和全新型的飞行器。智慧火花一、更改燃料动力式驱动为电磁能动量式推进如图2所示,从图2、C中可以清楚的看出,图2中的装置是由一根金属(超)导电体(即匀强电场)和一组永磁体或电磁线圈(即匀强磁场)组成,其中(超)导电体垂直穿越并镶嵌在这组永磁体或电线圈内部并构成一个全新的电磁装置。当这个相互垂直分布呈“十”字形结构分布的装置中的金属(超)导体和电磁线圈内有(强)电流通过时,根据物理学安培力计算公式和左手法则可知,此时的“电磁推进装置”中的金属(超)导电体上就会产生并形成一个和重力重合但方向相反的安培作用力。根据物理学重力计算公式G=m g可知,任何一个有质量的物体均受到来自地球的一种重力且重力值是一个不变的定值,根据物理学安培定则和计算公式F=IBL可知,安培作用力的大小和供给的电流强度和磁感应强度以及导体的体积长度成正比例关系且安培值是一个变量值。如图2、A所示,当该装置中的金属(超)导体9内部具有电流通过时,该金属(超)导体上就会产生并形成一个和地平线垂直的安培作用力5,随着金属(超)导电体9或电磁线圈1、4上的电流强度的不断增强,该金属(超)导电体上产生的安培作用力5就会等于或大于该装置自身所固有的重力6,当不断调节或变换该金属(超)导电体9或电磁线圈1、4上电流的大小和方向时,该装置就会以一定的速率垂直于地平线发生起降移动了。如图2、B所示,如果保持金属(超)导体9位置不变,仅变换该装置中的永磁体9或电磁线圈1、4的位置(即旋转90),根据物理学安培左手法则可知,当该装置中的金属(超)导体9或电磁线圈1、4内部有电流通过时,该金属导体上就会产生并形成一个和地平线平行的安培作用力5,当不断调节或变换该金属(超)导电体或电磁线圈上电流的大小和方向时,该装置就会按照一定的速率平行于地平线发生水平移动了。二、更改“直线形”为“圆形”圆形是二维式平面结构,相比较一维式的直线形结构可以视之为是由无数个直线构成的,所以圆形从理论上可看作是具有无数个端口和无数个方向,当把圆形划分成360时就意味着圆形有且具有360个端口即360个方向。如果把图2中的金属(超)导体9一维式直线型结构更改为二维式圆形结构,那么该装置就会立刻具备在同一平面空间内任意角度飞行的性能和功能,如此一来就克服并弥补了传统发动机只能超一个方向飞行的弊端和技术缺陷。如图3所示,图3是二维式“圆形电磁驱动装置”示意图。其中9表示的是金属(超)导电体,其中10表示的是垂直方向的“电磁推进装置”内部结构,其中11表示的是水平方向的“电磁推进装置”的内部结构。三、更改单个动力推进系统为多个动量驱动系统由于设计理念上和依据的物理学原理上的不尽相同,传统的发动机要求飞行器必须是“一个飞行器一个推进系统”,否则不是影响飞行性能就是丧失飞行功能,故而传统的飞行器不可能实现“一个飞行器多个推进系统”模式,但是由于该新型“电磁推进装置”在结构、功能和设计原理、依据的物理学原理上相比较传统动力型推进系统有着本质上的区别,所以该“电磁推进装置”则恰恰相反,不能像传统的动力型推进装置一样独立使用,而必须是多个推进器相互配合、互相补充才能发挥飞行特效,故而建立在该“电磁推进装置”基础之上的新型飞行器(水、路交通工具可独立使用也可配合使用本文暂且不谈另文叙述)就要求必须安装2n个(n2的自然数)“电磁推进装置”。如图3所示,图3是“圆形电磁驱动装置”示意图,其中1、2、3、4、5、6、7、8分别为八个“电磁推进装置”,其中1、3、5、7分别代表具有水平方向飞行功能的“电磁推进装置” ,2、4、6、8分别代表具有垂直方向飞行功能的“电磁推进装置” ,其中10表示的是垂直方向的“电磁推进装置” 内部结构,其中11表示的是水平方向的“电磁推进装置” 内部结构。四、更改“弓箭单列式”动力分布为“表盘对称式”动量布局本发明中的新型飞行器由于抛弃了动力式推进装置作为驱动装置而采用了新型动量式推进装置,当驱动推进装置由“一维式”直线形机身结构改变为“二维式”圆形机身结构,很显然单个推进系统已经远远不能够满足使用和飞行的要求,所以本文中发明的飞行器必须要求增加动力推进系统的数量,对于多个推进系统、圆形结构的新型飞行器来说“一字型、弓箭式、单列分布”的布局很显然不能够满足要求,故而本发明采用的是一种全新型的格局和布局。如图4所示,从图4中可以清楚的看出,这八个“电磁推进装置”每隔45角以钟表数盘的方式对称分布并安装在圆形机翼中的环状金属(超)导电体上。其中1号和5号、3号和7号各自对称性分布在一条直线上且呈现90角分布;4号和8号、2号和6号各自对称性分布并在一条直线上且呈现90角分布。由于“电磁推进装置”输出的是带有可以调节方向和大小的适量性作用力,所以对应于奇数1、3、5、7的“电磁推进装置”其功效主要负责飞行器平面空间内的平移飞行和90角转弯飞行,对应于偶数2、4、6、8的“电磁推进装置”其功效主要负责飞行器垂直于地面空间平稳度和起降飞行。该新型飞行器由于推进系统采用了动量式“电磁推进装置”替代掉了动力式发动机,用圆形推进装置替代掉了直线形发动机,用多个推进装置替代掉了一个发动机,用多向推进装置取代了单向发动机,更为重要的是,将垂直升力和水平推力相互分离、彼此独立。综合以上几种技术上的突破和改进故而本发明中的新型飞行器在外形上机身呈现圆形碟状不在具有类似于飞机的机翼和尾翼,不在依赖空气浮力作为该飞行器的升降动力,不在限制于在有空气的空间内飞行,不在出现和空气有关的类似于音障等各种复杂现象,此种新型飞行器已经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航空航天飞行器,嫣然已经蜕变演化成了一种全新的宇宙星际航行器。比较图1和图4不难发现,目前现实中的飞行器和本文中所阐述的飞行器,无论是在飞行动力还是在飞行原理上均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一、在推进作用上,传统的飞行器采用的是动力性推进装置,即该推进装置输入的是燃化能、直接输出的是旋转形扭矩式的动力;本文中所阐述的飞行器所采用的是动量性推进装置,即输入的是电磁能、直接输出的是直线形位移式(速度和方向)动量。二、在推进结构上,传统的飞行器及其推进装置均采用单向一维式直线形;本文中所阐述的飞行器及其推进装置均采用双向二维式圆(环)形;三、在推进原理上,传统的飞行器依据的原理是矢量作用力的外力作用原理;本文中所阐述的飞行器依据的是标量作用力的内力作用原理。四、在推进方式上,传统的飞行器采用的是一对(两个,即向上和向前)彼此相互垂直的单向作用力形式,如图6所示,本文中所阐述的飞行器采用的是三对(六个,即向上向下、向前向后、向左向右)彼此两两相互垂直的双向作用力形式。如图7所示。五、由于传统飞行器采用的是一对(两个,即向上和向前)彼此相互垂直的单向作用力滑翔性飞行,故而传统飞行器没有“制动”系统和制动功能,相反,本文中所阐述的飞行器采用的是三对(六个,即向上向下、向前向后、向左向右)彼此两两相互垂直的双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