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论文:对小学生作文“无材料可写”现状的再思考与尝试.doc_第1页
小学语文论文:对小学生作文“无材料可写”现状的再思考与尝试.doc_第2页
小学语文论文:对小学生作文“无材料可写”现状的再思考与尝试.doc_第3页
小学语文论文:对小学生作文“无材料可写”现状的再思考与尝试.doc_第4页
小学语文论文:对小学生作文“无材料可写”现状的再思考与尝试.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无米之炊”,“米”到底缺在哪儿-对小学生作文“无材料可写”现状的再思考与尝试内容提要:俗话说:“巧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学生写作亦是如此。”“无米之炊”,“米”到底“缺”在哪儿?是生活不够丰富多彩?还是?本文正是立足于此现象,分析其实质,并努力从如何教会学生观察,如何培养习作情感两方面来谈拓展学生作文内容这一问题,帮助学生找到作文的“源头活水”。关键词:材料 生活 观察 情感现状: 根据调查研究,小学生怕写作文,写不出作文的第一位原因就是他们常常觉得“没什么好写”,“无事可写”成为大多数写作困难学生的最大烦心事。而生活是写作的源泉,要使学生笔下有东西可写,就要创造条件,充实他们的生活,让他们到广阔的大自然和社会中去,去吸吮大自然和社会的养料。因此,我们特别注意充实学生生活,丰富学生习作素材。我们丰富了学校生活,组织了大量的班队活动、第二课堂活动及综合实践活动;进行各类主题节活动,每个节中都安排了丰富多彩的项目:如英语节中有面具制作比赛,南瓜灯制作比赛,服装设计比赛,万圣节晚会等,体育节有轮滑跑步、乒乓、颠球、拔河、跳绳、踢毽、五人六足等十余项比赛,保证每个孩子都有参与的机会;在一些节假日开展专题活动,所有这些活动,不仅丰富了学生的生活,增加了学生深入生活实际的机会,而且锻炼了能力,更为习作提供了素材。我们还开掘家庭生活,让孩子参加家务劳动,做力所能及的事,开展养花养草养小动物活动;和家庭成员或小伙伴开展科学小实验、小制作活动,提倡家长与孩子做一些小游戏,并带领学生走进大自然,领略祖国的大好河山,感受大自然的神奇与美丽;引导孩子“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深入到日新月异的社会生活中去体验生活、认识生活,培养对真善美的爱,对假丑恶的恨。实施一阶段后,却发现学生的作文提高有限,回过头来,静静地反思,却蓦然发现,小学生的生活世界虽然丰富多彩,但是学生对身边的事物视若无睹,漠不关心,他们缺乏的并不仅仅是“生活”,还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和“一颗善于感受的心灵。”尝试一:给他一双“发现的眼睛”:引导学生心入生活,教会学生细致观察。 观察是人们认识事物的主要途径,是从事任何工作都不可缺少的一种基本能力。对于学生的写作,观察更是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它是作文训练的主要任务。只有引导学生观察,才能从生活中获得写作素材,写起文章来内容有血有肉,真实感人。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做呢?(一)、引导观察,培养学生观察的兴趣。案例:有一天,外孙在田边玩耍,外公外婆在田里干活,这时,外孙发现了一群蚂蚁,兴奋地告诉外婆:“外婆,外婆,我看到了蚂蚁,你快来看。”可是外婆急于干活,“自己一边玩去。”就把他打发走了。这时,外公看到了,他是个老顽童,他说:“你看看蚂蚁有几只脚?”外孙认认真真地趴在地上看,而后,外公又让他找找蚂蚁为什么都聚集在一起?得到答案后,又让孩子找来饭粒,将蚂蚁引开,看蚂蚁搬运粮食我们对比他们两种教育方式,显而易见,外公的方法对孩子的成长更有好处。他不仅保护了孩子的好奇心,而且培养了孩子的观察力。作为教师,我们更要学会引导学生观察,要针对孩子对周围事物的好奇、好胜心的特点,有计划、有目的地使学生乐于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如春天,观察花草树木的生长变化;夏天,观察突变的雷、充满情趣的夏夜和丰富多采的暑假生活;秋天,观察硕果累累的果园和丰收的田野;冬天,观察那银装素裹的雪后世界。花草虫鱼,路径山峦,放风筝,斗蟋蟀,天上飞的,地上爬的,水里游的都能成为观察的对象。同时,也要留意身边的变化和事态的发展,培他们的观察兴趣,以达到丰富学生写作素材的目的。 (二)、抓住时机,养成学生随时观察的习惯。教会学生观察的手段、途径有很多。案例:我们学校有两个老师,宣老师是个数学老师,她带着儿子走在路上,宣问:“你看,这红旗是什么形状的?你在自行车上能找到几种图形?倪老师是语文老师,她带着孩子在路上,经常问:天上的云像什么?这棵树是什么样子的?看着这棵树,你想到了什么?这是数学老师和语文老师的区别,习惯于自己的思维方式,可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充分利用可利用的资源,对孩子进行熏陶,培养孩子的观察能力。这个故事也给我们一个启示,我们要善于抓住机会,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资源,对孩子进行熏陶:可以是散步时,可以是吃饭时,可以是躺在床上睡觉时,甚至可以是老师不在时等。(三)、重复演示,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观察是定向的持久的知觉,要培养学生的日常观察力,可以先用定向引导的方式。可以是静物观察、活动观察,在孩子进行观察时,开始可以告诉孩子观察的目的、任务,然后可有针对性地进行演示,再通过讨论、交流的形式达到方法的渗透。案例:为指导学生如何展开对人物的具体描绘,我们学校一位老师是这样做的:他特意让学生观察自己批改作业时的动作和神态(他坐在讲桌前,轻轻翻开作文本,目光来回扫视。忽然,微微一笑,轻轻拍了拍作文本,说:“写得真好啊!”提起笔在作文本上飞快地写下几个字。写完,端起茶杯,站在窗前凝视前方。),并重复表演几次,让学生充分、仔细地观察,并认识所要表达的内容,激发起表达的兴趣。结果一生说:“倪老师批改作文时高兴地笑了,还轻轻地拍拍作文本,说:写得真好啊!”还有学生说:“倪老师放下笔,端着茶杯来到窗前,喝一口茶,向远方眺望。”于是他适时引导:“刚才两位同学说得很对,希望同学们发挥自己的想象,补充一些批改时的态度、动作,批改后的神情、心理等,这样就生动了。”最终,经同学相互补充,成果出现了:“倪老师坐在窗前,轻轻地翻开了学生的作文本批改起来,他的态度是那么认真,那么仔细。忽然,倪老师微微地笑了,轻轻地拍了拍作文本,情不自禁地说:写得真好啊!他放下笔,缓缓地站起来,端起茶杯,来到窗前。他甜甜地喝了一口,深情地眺望远方,仿佛看到校园里的一排排小树葱翠欲滴,迎风摇曳。”你看让他们有意识的仔细观察仔细,大胆合理想象,就能形成一篇有人物,有情节,有心理活动,有动作描写的好文章。 观察方法一:观察要讲条理。 在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时,要教给观察的方法、顺序,使他们学会有条理地观察事物,从而在作文中有条理地表达。我们周围的客观事物,无论是动的还是静的,虽然错综复杂,但都有一定的序。以静物来说,方位有远有近,里外、上下、左右、前后之分;一件事也有起因、发生、发展、结果的过程。因此,在观察时,要引导学生按一定的顺序,有条理地进行观察。同样,观察的顺序也有多种:由上而下或由下而上,有近而远或由远而近,由景物到人物或由人物到景物,由整体到部分或由部分到整体。所以,观察时,应根据观察对象的特点,选择观察顺序。例如:三年级的作文,写一种水果,就香蕉吧,首先,我引导孩子观察他的外表:什么颜色,什么形状?然后,发挥想象,它像什么,再闻闻,有什么味,给你什么感觉,其次,你要剥开他的外皮,再让孩子观察,什么形,什么色?第三步,让孩子咬上一口,尝尝他的味道,这样边观察边说话边吃香蕉,吃到完,基本一篇作文就出来了。例如:观察大自然的景物,要按照从近到远或从远到近的顺序观察;观察一件事情,要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观察。在低年级的作文教学中,应重视指导学生学会看图画,观察与课文有关的事物,如实物、图片、影片等,并教给他们观察的方法。在中高年级,随着年龄的增长,应有目的地指导学生学会观察大自然,观察生活,观察社会,从而使他们养成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观察方法二:观察要有重点、有目的。 只有有了明确的目的和鲜明的重点,才会使人的思维活动产生一种进取的意念,从而对思维活动起到激励和促进作用。在作文教学中,首先应引导学生按作文题目要求寻找观察对象,然后根据观察对象的本质特征有重点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观察。再如我们学校周老师上的作文课神秘的礼物,周老师用音乐营造出恐怖的气氛,然后告诉学生要送给他们一份神秘的礼物,给学生制造一个悬念,接着拿出礼物让学生观察,提醒学生可以看,摸,闻,让学生猜一猜这是什么?学生交头接耳,七嘴八舌,可是怎么也猜不出。悬念还在继续,然后周老师又请两位学生尝一尝,要求非常明确:台上的人说说感受,其他学生观察他们的表情、动作,结果台上的学生扇风,跺脚,把味道形容得妙趣横生,下面的同学把他们描述的头头是道,谜底还没有揭开,在让全班尝,说,谁也猜不出这是什么?此时学生的好奇达到高潮,教师揭开谜底:这是一种罕见的食品:芥末花生。大型超市里都有卖,最后老师引导从这次品尝中你有何感受,体会?然后完成作文。学生写的有声有色。 观察方法三:观察要细致。 小学生最大的毛病是观察事物笼统,往往满足于表面认识,所以,要教给学生从细处着眼,深入细致的观察方法。只有仔细观察,才能看得细,看得全面,也才能看出甲事物与乙事物的区别,观察能力才能提高。我曾给学生讲过这样一个故事:古代波斯有位珠宝商很会做生意,他在出售金银首饰时,常常盯住顾客的 眼睛不放,结果生意非常兴隆。别人想探究其中的奥妙,他却守口如瓶,直到临死前,他才向自己的独生子传 授这一诀窍:“盯着对方的眼睛,不,准确地讲,盯着对方瞳孔,瞳孔是不会撒谎的。如果一只钻戒的熠熠光 泽使对方瞳孔扩张,你就大胆地把原价提高三成或更高;如果一条项链没能使对方张大瞳孔,你就立即更换一 只总之,盯着对方的瞳孔!” 当然,这个珠宝商传授的生意经,不是我们要学的,但这种抓住买主的外部表情,从而推测其心理变化的 方法却很值得我们去借鉴。在观察中,我注重引导学生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而不只是“看”。正如契诃夫曾对一位青年作者所说的:“您看这堵墙,似乎它连一点有趣的地方都没有,可是你凝神地看着它,就会在那里面有所发现,找到别人以前还没注意到的东西,那您就可以把它写下来了”这就是说,要观察,要思考,并且是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 观察方法四:从观察中产生联想 联想是人的一种特殊的心理活动。没有联想就没有创造,没有联想就没有创新。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观察时,应启发学生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进行积极的思维,展开丰富的联想,从而在脑海中生成种种画面。例如:在寻找春天的足迹时,我们让孩子观察柳树,首先引导按由远到近,有整体到部分的顺序观察,在观察他的叶和枝条时,在观察整体时,分别想到了什么,那这个时候学生的思维就打开了,有的想到了物,“仿佛无数只蝴蝶停歇在枝条上”有的想到了诗“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等等。 鲁迅先生说过,“对任何事物必须观察透彻,方能下笔。”因此,我们要提高重视对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养成观察自然、观察社会、观察周围人和事物的习惯,从生活的海洋里一点一滴地捕捉浪花摄取素材,学生的作文不再担心无米下锅,写的内容自然达到言之有物,写作水平一定会随之提高。尝试二:给他一颗“善感的心”:培养学生丰富的写作情感,养成良好的作文习惯(一)、激发写作情感,教会自我思考。巴金曾说过“我写作不是我有才华,而是我有感情。”有些学生要写“关爱,温暖,爱”这一类文章时便无话可说,不是他没材料可写,而是没有感受到爱,比如,有的学生将下雨天,父母为他送雨衣,每天接送他看做是父母对他的爱,而有的学生却认为是理所应当的,带着感恩的心情和带着冷漠的情感写出的文章会一样吗?我们班写的文章后悔,有的学生为没有守约而后悔,有的学生因为误会别人而后悔,有的因为没有负责导致班级扣分而后悔,还有的因为只顾自己在外玩乐,让父母担心而后悔,但也有的学生是因为自己吃了亏而后悔。所以,我们父母在平时的生活中要注意培养孩子感恩意识、诚信意识、责任意识,让孩子的情感先丰富起来。其次要培养孩子善思的习惯。“多一份思考,多一份收获。”平时要深入思考,遇事多问问“为什么”、“是什么”、“怎么样”。这样就能透过现象看本质。这样的文章写出来才有深度,也能培养孩子的思维能力。(二)、学习生活语言,捕捉生活掠影。生活中的一些俗语、谚语是我们中国文化的宝贵部分,我们要帮助孩子捕捉大众口语中鲜活的语言,教会学生整理运用: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等等。生活中的意外,头脑中的一丝火花,要随时记录。有条件的可以让孩子把这些语言记在随身带的小本子或卡片上,这样日积月累、集腋成裘,说话就能出口成章,作文就会妙笔生花。(三)、勤于记录,勤于背诵。俗话说:“眼过千遍,不如手过一遍”。有条件的可以把一些优美的词语、句子、语段、名人名言,格言警句等摘录在特定的本子上,也可以制作读书卡片上,有了丰富的知识储备,作文便侃侃而论,妙笔生花。 “文选烂,秀才半。”背诵目的在于积累知识,而且还能培养记忆力,对学生的语言感受能力的提高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四)、捕捉写作资源,抓住练习机会。作文教学最高的境界便是无痕。教师要善于在学生“无知”的情况下悄悄地对学生进行作文训练,尽可能的“无痕”地提供学生进行练习的机会。如引导孩子用学过的词语说句子;观察身边简单事物或图画以后说写几句话;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所见所闻,每逢节日、家里人过生日,自制贺卡送上祝福,发个短信;放假了,让他给朋友写封信,养株植物,让他写写观察日记,学着电视里设计一些提示语、广告牌,写表扬稿、建议书。抓住一切时机,利用一切资源,让孩子说一说,写一写,练一练。罗丹说过“生活中并不缺乏美,而是缺少发现。”观察时要让学生用心去感受生活:在学校受了委屈,别仅是掩面哭泣,怨天尤人,这是生活赠予你的礼物,好好品味!看到别人吵架,不妨仔细地聆听一下他们的“言论”,考察一下他们的心理、动作、神态,你会更深一步地了解社会。多观察勤思考,在这过程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