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利的知识产权之路.doc_第1页
吉利的知识产权之路.doc_第2页
吉利的知识产权之路.doc_第3页
吉利的知识产权之路.doc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课 程 论 文学生姓名: 学 号: 学 院: 专业年级: 科 目: 国际技术贸易 题 目: 吉利的技术贸易之路 指导教师: 年 月 日【摘要】 作为中国汽车工业自主品牌的缔造者,李书福以及吉利汽车一向是业界的关注焦点。从创立至始,吉利一直以超常规的速度发展,不仅成功挑战了外资品牌与合资品牌一统中国汽车市场的局面,而且用实力证明了中国自主汽车品牌同样可以获得出色的发展业绩。知识产权是汽车产业的核心竞争力,掌握核心技术才能真正拥有核心竞争力。吉利汽车积极发展自主创新,牢牢把握核心竞争力。【关键词】 知识产权 核心竞争力 技术【正文】 吉利的技术贸易之路 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是中国汽车行业十强企业。1997年进入轿车领域以来,凭借灵活的经营机制和持续的自主创新,取得了快速的发展,现资产总值超过1000亿元(含沃尔沃),连续九年进入中国企业500强,连续七年进入中国汽车行业十强,被评为首批国家“创新型企业”和“国家汽车整车出口基地企业”。自1998年第一辆吉利汽车下线,吉利自主研发并投产吉利豪情,美日,优利欧,美人豹,自由舰,金刚,远景,海风,海悦等二十余款车型。 知识产权是汽车产业的核心竞争力,跨国汽车企业为捍卫竞争优势和市场份额,必然会使用知识产权这一“撒手锏”来排挤对手,这已是国际市场竞争的惯例。在国际知识产权制度安排下,知识产权已逐渐成为一国汽车产业的“技术盾牌”和“主权”的重要内容,其“质”和“量”,直接关系到汽车产业的创新空间和产业安全。而知识产权的缺乏和忽视,最终导致的不仅仅是汽车产业经济利益的损失,而且会导致市场的丧失、产业竞争力的倒退和对他国的长期依赖。对于急于完全占领中国市场的跨国汽车巨头来说,今天还弱小的吉利、奇瑞等本土企业是阻碍他们蚕食中国市场的“绊脚石”。情急之余,知识产权成为外方汽车企业打压国产汽车企业的筹码。 2002年底,日本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一纸诉状将吉利告上法庭。 但最后以吉利胜诉告终。吉利的胜诉不是因为本土优势,而是核心技术的掌握。吉利是中国第一家生产轿车的民营企业,与其他企业不同,吉利并不以生产汽车配件和CKD车起步。在揭开汽车价格的黑箱之后,吉利迅速推进在技术研发上的工作,逐步揭开了技术研发的神话。由于实行与国际接轨的技术合作模式,与韩国、意大利、德国的专业汽车设计公司签订了技术合作协议,吉利在汽车设计上已经有了造血功能。在首相小泉亲自挂帅国家知识产权机构后,日本已经把“知识产权”作为21世纪的立国之本,很多中国企业已经上了“黑名单”。对于中国企业来说,听到“知识产权”这个词就先在士气上输了一步。但对丰田而言,他们最无法料到的就是吉利方面的不合作。 当吉利确定自主研发发动机的战略之后,丰田已经难以在法律之外再做文章。当初舆论评价说,无论官司输赢与否,吉利都将遭受重创,因为丰田将停止向其供应发动机。但因为有了技术上的铺垫,吉利先发制人先停止使用丰田发动机。虽然是被动走上法庭,但吉利在商业竞争中已经掌握了主动权。 知识产权是汽车产业的核心竞争力,掌握核心技术才能真正拥有核心竞争力。李书福深知,只有掌握核心技术、把握行业发展趋势才能赢得未来。于是一些世界级的汽车专家都被延请入吉利汽车,从事吉利汽车的自主创新、自主研发,进入吉利的研究院以及吉利的各个工厂和各有关方面。 2006年10月24日,吉利集团董事长李书福在英国伦敦皇家花园酒店代表吉利汽车控股有限公司在香港上市的公司(0175HK)、上海华普,与英国锰铜控股公司(MBH)正式签署合资生产名牌出租车的协议,打破了以往中外合资的惯常做法,启开了中外合资造车的新一页。合资公司成立后,将给吉利带来的好处远不止挣得关注那么肤浅。按照吉利自己的说法,与锰铜成立合资公司生产“黑色出租车”是“创造了自主品牌企业进行合资、海外并购的新模式”。吉利作为锰铜的控股方,可以利用锰铜的成熟技术,对吉利的自主创新提供帮助,今后在技术上,吉利将和锰铜全面融合。 2009年3月27日,吉利成功收购全球第二大自动变速器公司澳大利亚DSI。通过收购DSI,吉利在原有小扭矩自动变速器的自主知识产权的基础上,进一步丰富了产品线,强化了吉利自动变速器的研发与生产能力。中国汽车业在发展多年后面临最大的问题依然是技术空心化,尤其是核心零部件技术的短缺更是阻碍中国汽车工业从“大”到“强”的关键因素,而这其中自动变速器的落后尤其明显。 我国汽车行业技术落后,国产汽车业主要以成本优势,打价格战,在技术层面与国外有很大差距。在自主品牌企业造高档车难度大,造中低价位车的难度比较小,国内市场急需引进高档车生产核心技术。在创业初期,吉利汽车一直也是靠“廉价牌”来打开国内市场的,走的是低端路线。为了改变低价、低档的品牌形象,吉利自2007年5月起开始实施全方位战略转型,提出了不打价格战,要以品牌、技术、品质、服务赢市场,要造最安全、最环保最节能的好车,吉利对于沃公司的收购恰能补充在技术方面的不足。北京时间2010年3月28日,浙江吉利集团与福特汽车在瑞典正式签署最终股权收购协议,吉利集团出资18亿美元,成功收购后者旗下沃尔沃轿车公司100%的股权。吉利集团希望借此一改生产廉价车的形象,跻身豪华车阵营。根据已达成的协议,吉利获取沃尔沃100%股权以及相关资产(包括知识产权)。此次收购的知识产权包括三个方面:第一,吉利收购的是沃尔沃100%的股权,不是简单的合资,也不是对等控股,这是整个知识产权谈判的核心;第二,沃尔沃作为一个独立公司,为确保其世界顶级品牌的可持续发展,将拥有其关键的技术及知识产权的所有权,同时,为了保证其既定的、在福特旗下未来长期发展战略商业计划的可持续进行,沃尔沃将拥有所有福特相关知识产权的使用权;第三,吉利作为沃尔沃100%的股东,将通过沃尔沃拥有其关键技术及知识产权的所有权,同时,拥有大量知识产权的使用权,包括“双零”(零伤亡、零污染)技术和新能源技术。 全球性的经济危机导致欧美汽车市场的急速下滑,世界汽车巨头纷纷变卖资产换取现金,这对中国企业来说是一次很好的收购机会。从贸易的角度看,借助海外并购这一捷径,中国车企“走出去”将会减少很多阻力,因为并购后马上就能生产,直接就能够在美国市场销售,解决了汽车出口的技术标准、环保法规等很多问题。从日前商务部发言人的表态看,吉利通过并购沃尔沃能够获得品牌、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更重要的是,从技术、管理到文化和品牌整合、工会组织、生产技术等后续细节,自主企业兼并海外优秀企业面临的问题恐怕不是钱所能解决的。而且,此次并购不是吉利单方面的胜利。因为,福特卸下了包袱,沃尔沃保住了品牌,都各有所得。 吉利的成功,是一个勇敢挑战者的成功,也是一个敢于突破自我的中国企业的成功。松下幸之助造出第一个开关时,没有人会想到要去买他的开关;福特造出黑色T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