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教育幼儿的反思.doc_第1页
道德教育幼儿的反思.doc_第2页
道德教育幼儿的反思.doc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教学资料范本道德教育幼儿的反思编 辑:_时 间:_场景一:课堂上、老师“孔融让梨”的故事讲完了、他问学生:“春游时、你带了两只梨、而同学小明却什么水果也没有带、这时你会怎么办?”全班学生几乎异口同声地回答:“让一只最大的梨给小明!”老师笑了、因为这节课成功了!可是、他刚回到办公室、学生就来叫了、有两个小朋友吵了起来、为的是争抢一只稍微干净的皮球玩。场景二:老师出示了一幅画、画的是教室里学生们在听老师讲课、六盏日光灯都开着、而窗外是高高挂着的一个被稍稍有些夸张的大太阳。经过仔细观察、认真讨论和教师的努力启发、大部分学生终于发现了问题: “我们应该将教室里的灯关上!阳光这么好、根本不用开灯。”教师脸上泛起了笑容、她设置的这个“障碍”被学生找到了、而且作出了她预想的回答。这是早上第三节课、巧的是、外面也是阳光明媚、而教室里也是六盏日光灯大开!可惜的是、不仅是全班学生、即便是老师直至下课都未发现问题所在!这些并不是“故事”、而是发生在我们课堂教学中的真实的教育事件。如果我们细细品味一下这些看似习以为常的事件、可能会有不少感慨:我们传统的道德教育确有太多的误区!长期以来我们一直认为、学校承担着社会文化价值维持与传递的功能、教师依据社会的要求和教育大纲的规定、代表着社会、将这些社会文化价值有计划有系统地传递给儿童。而儿童似乎就是一个“生物受体”、被动地接受并组织这些由教师灌输的社会文化价值。似乎这样就能发展儿童的社会性人格、就能使他们成为一个懂得与理解真、善、美的健全的人、就能教会他们在社会生活中采取正确的行为反思。那么、在我们的儿童道德教育中就出现了各种各样的误区。误区一:学科化倾向儿童熟知教师需要什么样的答案、而且知道这样的答案实际上和自己平时的行为并无多大关系学科化倾向、即认为道德教育就是将社会发展所形成的公共道德价值体系通过教师传递给学生、将道德的内化当作了道德的传授、将道德知识简单地等同于道德行为。主要表现在:传授将儿童当作一个思想道德价值是完全空白的容器、而道德教育任务就是将规定的思想道德价值像传授学科知识那样“教”给儿童、即通过直接告知的方式、直接告诉儿童应该是什么、应该有什么。儿童的任务就是将教师所传递的那些思想道德价值知识记住并能背出。所以就有了“读”、“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