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论文:试析小学高年级段中“本真”习作的教学探究.doc_第1页
小学语文论文:试析小学高年级段中“本真”习作的教学探究.doc_第2页
小学语文论文:试析小学高年级段中“本真”习作的教学探究.doc_第3页
小学语文论文:试析小学高年级段中“本真”习作的教学探究.doc_第4页
小学语文论文:试析小学高年级段中“本真”习作的教学探究.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真”作文:不止“滑水”,更要“潜水”试析小学高年级段中“本真”习作的教学探究【内容摘要】面对高年级的孩子们习作中日渐逝去的“本真”习作,一些泛滥的成人化语言,低俗的口语,充斥着孩子们的习作。教师在习作教学中要从源头开始设法帮助学生接“地气”,唤醒学生的写作激情;要注重指导学生的切身的观察体验;适度而有效地进行选材立意、指导点评,鼓励学生“乐于写、有话写、写真实”;同时更要引领学生创新而又富有勇气地潜入语言的海底世界,探寻语言文字的美妙境界,让自己的情感更加饱满地释放。“真”作文不是简单枯燥直白地陈述现状,要真切地表露内心的真挚情感,让儿童的习作回归淳朴之美。 【关键词】 “真”作文 “滑水” “潜水” 习作教学什么才是“真作文”呢?真作文应该是源自儿童的视野,带有几分幼稚,几分残缺,却又饱含着许多纯真,许多异想天开的“缪斯天性”的自然流淌的文字。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见闻、体验和想法。“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多么朴实的八个字,不需要堆砌华美的词藻,也不需要布局精妙的构思,重点是要“表述自己的意思”。在小学的课堂教学中。因为作文教学很难“教”,不好把握,没有适合所有学校与学生的习作教学教材,也没有明确的习作教学指导方法,有很多东西“教”不出来。比如写作的技能、知识、套路,也就是一些“规矩”,是能摸得着的,仿佛可以“教”的,于是教师为了寻找到一条所谓的“写作入门捷径”,而无意识中,对学生的习作进行了“模式化”“结构化”甚至“框架化”,让学生往里面钻。学生也没有多少真实的生活体验,于是就“凑活着”编编,很少是真正抒写心中真实的情感。“真”作文:防止“漂浮”,体验“滑水”之乐那么如何做到让学生有话可写呢?不至于漂浮在虚假的语言世界里,而是切身触碰“水面”,体验“滑水”的乐趣。只有把自己的亲身体验写下来,才能写得有血有肉,情真意切。这才叫真作文。首先,老师在进行习作指导时,就要有意识的创设各种情境,让学生在活动中去体验和感悟。另外,让学生有话写,还应鼓励学生在平时多观察,多留意身边的人和事,注意积累材料。一、“本真语言”选材真挚:情动而辞发弗洛伊德曾指出,人活着就是一种情感的宣泄。无论是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还是李白的酒后佳作,都在自己的情感宣泄下写下了不朽的篇章。教师要指导学生个性化写作,首先要鼓励学生善于把自己的情感宣泄出来,培养学生善于把自己的心里话倾吐在日记本上。比如说:今天被老师批评了,今天被爸妈误解了,今天又和谁闹别扭了这些都是学生平常生活中经常发生的事情,写起来就会自然些。虽然是发生在学生自己身上琐碎的小事,但小事中往往最能体现真情实感。苏教版国标本六上习作2的内容是:鼓励学生直接或间接向父母表达“我爱你”,并注意观察父母会有怎样的反应,最后将自己所想、所做和所感的内容写下来。学生真正去做了,才会心中有真实的感受,正因为学生“真正”去表达了,学生的语言文字才是真正“接地气”,焕发生命力的。例如:【学生习作片段】:我似乎没有跟老爸说过“我爱你”呢!现在要我讲真有点不好意思呀!我的心里仿佛有发起了一场战争了,说,不说,说哎,怎么办?“老爸”“我爱你”。“今天不是愚人节吧!好像今天也不是父亲节!我的生日好像也是上星期五呀!”我的一片纠结之后,好不容易“挤”出来的一句话,就被他得三句话打入深渊从学生的标点符号就可以看出了,孩子的内心世界是丰富的,复杂的,他们很纠结,表达情感之后,父母的反应也是预想不到的,这样的语言是“真实的”充满活力的,没有真正的情感流露,就没有这样的真切感受。接着这样的“感恩活动”,加上又是“中秋节”,教师便又布置了一则“感恩接力赛”,有了这一次的经验,再让学生鼓励自己的父母对他们的爸爸妈妈说“我爱你”三个字。【学生习作片段】:都下午五点了,我看老妈还在磨磨唧唧的,我便催促到“快点啊,老妈!”我焦急地说。“不去行不行?老妈装出一副可怜的样子。”你看,我都年纪一大把了,咱丢不起这个脸啊!”老妈求我。我见老妈把婆婆拉到床边坐了下来,见她不停地搓着手,满脸通红,结结巴巴吐出两个字:“妈妈”我的心提到了嗓子眼,心想:老妈加油,快快说出来,可我想不到,在我看到一束光时,有人把我推下了万丈悬崖。“妈,你吃过饭了没?”老妈说道。“啊?”婆婆不解地问。天哪,老妈,你一剑“杀”了我吧“在我看到一束光时,有人把我推下了万丈悬崖。”多么真实的心理感受,如果学生当时没有亲身去感受,去体验,那是怎么也不会有这样“接地气”的真实的语言的。要真正培养学生“我手写我口”的能力,教师首先应有选择地布置一些能够诱发学生真情流露的习作话题,然后鼓励学生去实践,去亲身体验,自由地吐露自己的心里话,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学生真正去体验了,有了自然的情感流露,才会有写作的欲望。清代王筠在教童子法一文中曾说:“作诗文必须放,放之如野马,踢跳跑不受羁绊,久之必自厌而收束矣。此时加以衔辔,必俯首乐从。”要指导学生写真实的作文,写个性化的作文,教师就要在选材上符合儿童的视角,如果题目改成对祖国说“我爱你”,对于小学生,他们对于社会的接触很少,对于“祖国”这个概念,无非是从书上认识一些,根本没有自己的切身体会,写起来,自然就是些了无生机的“假大空”。要培养学生把自己的真实感受的写下来,教师就必须“精心选材,贴近学生”不必拘泥于形式,只要能够激活孩子心中的情感共鸣,引导学生写出自己内心的想法就是最“真”的作文。二、“本真语言”切身体验:一吐而快之叶圣陶先生曾说过:“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流,泉源丰富,溪流自然活泼泼地昼夜不息。”只有融入自身的体验,写出来的作文才最真实,最富生命力的。苏霍姆林斯基主张一开始不让学生写记忆性的命题作文,而是写观察作文。他认为学生观察实物,容易产生鲜明的表象,产生写作激情,这有助于独立思考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语言表达必然“带有深刻的个性”。学生体验了,才会有自己的发现,才会有真实的想法。实践一:体验中流露真情今年是雷锋牺牲五十周年,祖国大地掀起了“学雷锋”的倡议。笔者借着东风也布置学生写一则体验日记,主题是纪念雷锋,要求:做一件好事,并写下事情的经过和心里想法,和大家分享。生一习作片段:我从家里拿来一个扫把,先偷偷看看周围有没有人,在确定没有人后,我迅速拿起扫把,跑到邻居家门口。我先很轻手轻脚地走到水泥地的尽头,再开始从里往外扫。我两只手紧紧抓住扫把柄,轻声而又认真扫着,连一个小小角落都不放过生二习作片段:今天我吃过早饭,坐着公共汽车在去新华书店买书回来的路上,我坐上公共汽车,看见一个座位还没有人坐,我连忙坐上去,生怕被别人坐去。然后一个阿姨带了一个小女孩上车了,我看见了就给他们让座。那女孩的妈妈赶忙道谢,还从包里拿出一个棒棒糖给我,说我是“乐于助人”的孩子两个学生的片段节选,一眼就能发现生二显然没有自己的体验,所以说的都是些套话,没有自己的真实的体验和感受,而生一文中的“偷偷”、“轻手轻脚”突出儿童在做好事时不希望被别人发现的真实心里,符合儿童的视角。教师通过这样的“体验习作”的教学引导,可以轻而易举地揪出“宿构习作”,从而引导学生去亲身体验,写自己的心里话。能够及时屏蔽掉儿童习作中的“宿构风”。实践二:“小体验”却能融入“真语言”。“体验式作文”是极富情感性的习作指导方式。通过记录自己的活动体验来写自己的感想。因为自己动手做了,切身体验了,习作的语句也就更丰富,更生动具体。比如,“三八”妇女节,可以让学生为妈妈做一件事,把妈妈的表情以及当时你的心情写在日记本上;在上苹果里的五角星这类文本之前,可以布置一个这样的家庭作业:用两种方法切苹果,一种是竖切,一种是横切,边切边注意观察,写下过程,并把自己当时的心情及想法写下来;有的学生爱看漫画书,可以适时引导学生给喜欢的漫画配上解说词等等。“习作教学”并不是浓缩于一周仅有的两节习作课上,而是渗透在生活的点滴“小体验”中。只有学生喜欢的“小体验”里,才能迸发出富有生命力的“真语言”。 融入学生的观察和体验的习作,能够防止学生“年复一年的重复昨天的故事”,能够真实的写出自己的想法和体验的过程。苏霍姆林斯基规定儿童在小学阶段要进行300次观察。而我们实际做得远没有这么多。要想学生写得真实,就要指导学生多体验、多观察生活,培养学生乐于观察、善于发现的习惯。三、“本真语言”适度裁剪:量体而裁衣要让学生的“真实语言”自然地流淌,教师首先要站在“儿童的立场”,去了解儿童,用“童化的视野”去适度而有效引导学生留心身边的小事,和与众不同的观察角度。 1、教材是“引子”,不是“模子”。习作教学 ,要“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如果习作教材是“蓝”,那教师指导则是“青”。由于每个学校的的情况不一样,每个班级的情况也是大相径庭,教师在实施教材中的习作教学时必须要根据本校、本班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甚至要适当地整合教材,做到“青”胜于“蓝”,才能达到更有效的个性化的习作教学指导。苏教版国标本五下习作6的写作要求是:写写自己心中喜欢或者崇拜的人。习作教材中列举了雷锋、刘胡兰、焦裕禄和孔繁森这四副人物画像的范例。如果就让学生按照教材中的范例,去写革命前辈、英雄人物,估计孩子们十有八九只能去网上“宿构“,因为图中的四个人物,除了”雷锋”的事迹,孩子们听说过一些,其他三位,根本不熟悉,还要学生去写她们的神态、动作、语言表情,根本就是天方夜谭,孩子们要完成任务只能去“宿构”,与其助长学生的“宿构风”不如适时,写写孩子身边的“小人物”比较真实,学生也有兴趣去关注。写写自己的尊敬的老师,班里的“绘画小能手”“排球高手”等等,这些身边的小能人,写起来更加真实,更能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教师指导起来也能够有的放矢,都是大家熟悉的,学生也造不了假。2、“范文”只是“例子”,不能泛滥。习作教学的课堂中有时需要有一则范例去引导学生规范格式,明确中心。如,在引导学生学写“报道”之类的应用文体,可以适当进行“范文引路”,教给学生一定的行文规范,但也要注意内容必须是发生在儿童身边真实感兴趣的题材,这样学生才不至于“跟范文”或“改范文”;有些范文适宜在学生完成习作后,进行“引入”,从而在欣赏完“佳作”后和自己的文章进行对比,对比中发现自己的不足,再进行修改。可有些“范文”在课前不适宜地引入,只会牵着学生的鼻子,走进一条死胡同。有效的习作教学必须要灵活的运用教材和“范例”,既要走进教材,更要能够指导学生走出教材,进行成功的超越。让习作教学更真实,更能激发学生的写作激情。 “真”作文:不止“滑水”,更需“潜水”之妙【反思】:学生的作文“真”了吗?当学生真正写起“真实习作”时,又会感觉不过是“今天上了一节体育课”,“放学回家后,妈妈让我认真写作业,写了一半,就吃晚饭了”事是真了,可有感觉写得都是些无关痛痒的“流水账”。 特级教师管建刚曾在他的“作文教学主张”中说过:“真正的真话作文,要说真切的话,有着深切感受的话”。真正的写作文,从来都是一种勇敢,正如“潜水”和“滑水”比起来更需要勇气,“潜”得越深,所承受的压力也越大,但同时,也只有“潜入”水底,才能真正领略潜藏在海底的美妙世界。一、 “真”语言,不拘泥于形式,而执着于“真情”1、 开阔视野,打开思路。“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同一件事物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去发现,观点就会不同。比如写我的妈妈,原来同学们都这样写:妈妈如何关心我、疼爱我;生病时,妈妈怎么送我去医院,给我喂药,千篇一律。那么如何去引导学生创新呢?教师可以这样引导学生:同学们,你发现你妈妈和以前相比有哪些变化吗?妈妈开始时髦了,学会在网上购物了,既经济又实惠,从这一转变反映了社会的进步,时代的发展,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妈妈狠狠的批评了我,妈妈的坏毛病等这类的新颖的写作视角,更能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写环卫工人,大家都写怎么他们的劳作场景,来突出习作的中心。其实适时地换一种角度,通过刻画人物的外貌来突出人物的工作辛苦,会更加流露真情实感。同样的内容,角度不同,情感却更加真切。这样新意就出来了,内容真实了,感情真切了,就是一篇很好的真作文。 2、凝练“口头语”,浓缩“真感情”。2011版新课标提出:能根据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发展书面语言运用的能力。对于小学高年级的学生来说“发展书面语言”显得尤为重要,很多时候学生不是没有真感情,只是不懂得如何表达,往往写下来后,情感立即消减了许多。例如一学生在说说我的心里话中写道:“我已经努力改正缺点了,大家都说我表现比以前好了,在这里,我还要谢谢您平时认真地管我。”这肯定是学生的真情流露,但一个“认真管我”这样的口头语直白地写下来后,真情感便打了折扣。 在首届“冰心作文奖”评比活动中,一篇题为妈妈回来了的百字作文获得了一等奖,其中结尾一句写的是“想妈妈的感觉就是一种想哭的感觉”。一位七岁孩子的真情流露打动了评委。她没有直白地说:“我想妈妈想得要哭了”,而是潜入情感深处,把自己的感受,用最真实的语言表达了出来,这样“真”语言,更加令人动容。二、“真”作文,敢于批判,勇于表达。 一篇作文其实就是一个人真情实感的流露,也就是说文章反映了作者的内心世界,做人和作文是和谐统一的。人是有思想的,而且每个人的思想也不尽相同,学生之间存在着思想差异。对于同一件事物,有的学生喜欢或赞美,有的学生却讨厌或批评。老师就要尊重学生的思想感情,不能搞思想专制,不能规定只能唱赞歌!否则,学生的思想火花就会被扑灭,只能违心地说假话。再比如写春天,有的同学写春天是如何美丽;但有的同学却写春天的雨水太多,上学和放学都很不方便;还有的则说春天里人很容易困乏,不喜欢春天。这都说出了真话,老师都要给予肯定。 在一次题为偏见的习作练习中,习作要求是:已给出作文的开头和结尾,请你联系自己的实际,进行合理的补写。写写班主任老师对你的偏见。结果班上学生都怕得罪班主任老师,大部分学生都从老师如何关心我们,对待工作如何认真负责等方面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