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八中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考试(含解析)(1).doc_第1页
重庆市八中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考试(含解析)(1).doc_第2页
重庆市八中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考试(含解析)(1).doc_第3页
重庆市八中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考试(含解析)(1).doc_第4页
重庆市八中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考试(含解析)(1).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5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重庆八中20132014学年度(下)半期考试高二年级历 史 试 题(总分:100分 时间:90分钟)第一部分(选择题)本部分共24小题,每题2分,共48分。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九鼎既成,迁于三国。夏后氏失之,殷人受之;殷人失之,周人受之。”材料中的“九鼎”之所以被广泛重视并在夏商周流转,主要因为它是 a反映民心民意的凭据 b天子祭祀的重要礼器c青铜工艺水平的反映 d王朝统治权力的象征 【答案】d【解析】考点:分封制。九鼎,据传是大禹在建立夏朝以后,用天下九牧所贡之金铸成九鼎,象征九州。因此,鼎很自然地成为国家拥有政权的象征。材料反映了九鼎随着夏商周政权更迭,在夏商周流转,也形象说明了九鼎代表王朝统治权力的象征。2从政治制度的发展来看,你认为三省六部制最值得肯定的一点是 a综合了汉魏以来的官制 b明确了部门职权的划分 c既分工合作又牵制监督 d打击了士族门阀的势力【答案】c【解析】考点:本题考查隋唐三省六部制的理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从政治制度的发展来讲,三省六部制最值得肯定的,也就是积极作用是既分工合作又牵制监督;bd是选官制度的影响。所以答案选c。3“(包拯)迁谏议大夫、权御史中丞。张方平为三司使,坐买豪民产,拯劾奏罢之后拯以枢密直学士权三司使。后拜枢密副使。”包拯在御史中丞、三司使、枢密副使时分别负责 a监督百官、管理财政、管理军政 b管理财政、监督百官、管理军政c管理财政、管理军政、监督百官 d监督百官、管理军政、管理财政【答案】a【解析】考点:北宋战争体制。由材料“张方平为三司使,坐买豪民产,拯劾奏罢之”可以推断出御史中丞具有监督百官的职能,三司使和枢密使根据所学应该是分管财政和军事的。故正确答案为a。4韩剧来自星星的你中,都教授降落在朝鲜的日期为光海一年(公元1609年),此时中国正值明朝万历年间,若他当时降落在中国,以下情况有可能的是a成为明帝国丞相,辅佐皇帝处理政务 b任职六科给事中,监察地方官吏言行c成为殿阁大学士,对军国大事进行“批红”d以平民身份参加科举考试,成为朝廷官吏 【答案】d【解析】考点:明代集权的措施。本题考查调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明朝废除了宰相,故a项错误;明朝六科给事中辅助皇帝处理奏章,稽察六部事务,不负责监察地方官吏言行,故b项错误;殿阁大学士对军国大事拥有票拟权,而不是“批红”权,故c项错误;明代仍实行科举制度来选拔官吏,故d项正确。5.“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地崛起座座城”这首歌曲歌颂了邓小平的丰功伟绩。下列关于个人活动与社会发展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a杰出人物的个人活动对社会发展起决定性作用 b杰出人物的个人活动对社会发展起着重要作用c个人活动对社会发展的作用无大小之分d个人活动符合大多数人的愿望就会对社会发展起推动作用【答案】b【解析】考点:个人活动与社会发展的关系。a项夸大了杰出人物的作用;c、d两项混淆了普通人物和杰出人物的区别。事实上普通人物在历史上的作用较小以至于在历史学家那里可以忽略不计。故选b项。6以下发明与牛顿有关的是a天文望远镜 b留声机 c电视机 d蒸汽机【答案】a【解析】考点:牛顿与经典力学。本题考查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牛顿发明了反射式天文望远镜,故a项正确;bc两项都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结果,与牛顿无关,排除;d项是瓦特的成果,排除。7美国时代周刊评选出的20世纪风云人物,对其中一人的评价为:“在许多科技领域里,特别是在探索和利用原子和宇宙的多种作用力方面,他是值得人们记忆的人。”这个风云人物是a达尔文 b牛顿 c爱因斯坦 d居里夫人【答案】c【解析】考点:现代科学。根据题干中的“探索和利用原子能和宇宙的多种作用力方面”可知这是说的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故选c。81896年德皇威廉二世说:“我们十年前开始实行殖民政策而未有舰队我们现在有了大量的殖民属地因为这些殖民属地与英国继续不断地发生或大或小的纠纷我们的贸易正和英国作生死的斗争但是在各大洋上航行的挂着我们旗帜的大批商船,在130只英国巡洋舰的面前而我们只有4只来对抗的情形下,是十分不保险的。”对上述材料理解不正确的是a英德两国的国家矛盾十年来日益尖锐 b德国打算与英国进行海军军备竞赛c英德争夺的焦点是殖民地和贸易问题 d德国力图与英国成为海上贸易伙伴【答案】d【解析】考点: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能力。从上述材料来看,“殖民属地与英国不断地发生或大或小的纠纷”,“贸易正和英国作生死的斗争”等内容符合a、c、两项的观点,“我们只有4只来对抗的情形下,是十分不保险的”说明了b项;综上所述信息点可看出“德国力图与英国成为海上贸易伙伴”是错误的。9“19世纪末20世纪初,帝国主义的殖民体系形成但又过时。”导致这种“过时”的主要原因是a存在两大军事集团彼此对峙 b民族解放运动兴起摆脱列强控制c英德矛盾促使世界局势紧张 d列强经济发展改变原有力量对比 【答案】d【解析】考点:一战背景。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要正确理解“过时”一词的含义。它不是指不需要殖民体系而是说已形成的殖民体系不能适应帝国主义需要了。那么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由于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使列强力量对比发生新变化,后期的帝国主义国家要求重新瓜分殖民地。故选d。10一战前,德国总参谋长施里芬就提出,为应付来自东西两面的敌国俄国与法国的夹攻,可利用德国兵力动员迅速的优势,先用个星期击败德国,而后回头集中力量对抗俄国,有人说这就是日后“闪电战”的雏形。但使得这一构想最终破产的战役是a马恩河战役 b凡尔登战役 c索姆河战役 d阿拉曼战役【答案】a【解析】考点:马恩河战役。本题考查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结合所学知识,马恩河战役以德军失败告终,导致德国速胜计划破产,与题干“先用个星期击败法国”“闪电战”的信息相符,故a项正确;bc两项与题干速战速决的构想不符,排除;d项是二战期间的战役,排除。11一战期间,时任英国海军大臣的邱吉尔向首相慷慨陈词:“为打破战场上的胶着状态,必须研制一种周身包围铠甲、不怕敌弹攻击、能突破荒野地带的新兵器!”这种由英国人发明的“新兵器”首次应用于一战是在a西线战场 b东线战场 c南线战场 d北海战场【答案】a【解析】考点:第一次世界大战。本题考查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题干中“新兵器”是坦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一战期间,英法联军与德国是在法、比、德边界的西线战场,故a项正确,bc错误;北海战场是英德之间的海战,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12美国黑人领袖杜波伊斯在1918年写下:“这场战争既是一个结局,也是一个开端在这些地方,迟早将出现独立的中国、自治的印度、代议制的埃及、非洲人的而不仅仅是供他人进行商业剥削的非洲。”这反映了他认识到一战对世界的影响有人类的生命和财产遭到重大损失; 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民族觉醒欧洲为中心的世界格局受到挑战; 和平主义思潮将在世界盛行一时a b c d【答案】b【解析】考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后果。本题考查获取材料信息的能力,从题干中“迟早将出现独立的中国、自治的印度、代议制的埃及,非洲人的而不仅仅是供他人进行商业剥削的非洲”的信息可知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民族觉醒,故正确;由于亚非拉大多国家和地区都是欧洲列强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因此亚非拉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民族觉醒,必然会导致欧洲为中心的世界格局受到挑战,故正确,因此答案为b项;两项在题干材料中无法体现,故排除。13. 巴黎和会对战败国殖民地的“委任统治”与四国条约同意互相尊重各方在太平洋“岛屿领地”上的权利,实际上是a尽可能地维护殖民利益 b最大限度宰割战败国c维护和尊重殖民地主权 d国际关系的民主化【答案】a【解析】考点:巴黎和会。分析材料,结合各选项,bd两项说法明显错误,巴黎和会对战败国殖民地的“委任统治”与四国条约同意互相尊重各方在太平洋“岛屿领地”上的权利,反映了列强尽可能地维护各自既得的殖民利益,本题选a项。14梁启超在欧游心影录中写道:“虽然侥幸没有小产了去,却成了先天很虚弱的一个孩子,连他的产婆(威尔逊)也弄地焦头烂额,把许多人对于他前途的热望,倒灰冷了一半。就此看来,这件东西,还未到真正瓜熟蒂落的时候。”材料中所提“未到真正瓜熟蒂落”的根本原因是a美国国内的孤立主义 b威尔逊外交才能有限 c英法两国的坚决反对 d美国的实力不够强大【答案】d【解析】考点:国联。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中所提“未到真正瓜熟蒂落”的主要原因是美国的实力不够强大。其它是错误的;所以选d。15德国进攻波兰之前,英国政治家反复强调:“波兰作为一个殉难者比作为一个主权国家更有利于英国。”对此正确的理解是 a波兰的存亡对英国的利益无关紧要 b帮助波兰会大量消耗英国国力c波兰保持独立会打破欧洲大陆均势 d波兰灭亡有利于德国进攻苏联【答案】d【解析】考点:本题考查阅读理解分析的能力,由材料中“英国政治家反复强调”,其代表了英国政府对德国进攻波兰的态度,任何一个国家的国家政策,都是以自己的国家利益为转移,他站在了英国的国家利益角度,来论述波兰灭亡对英国的利害关系,此题要求选择英国为什么要坐视波兰灭亡,二战前,德国已经成为极富侵略性的法西斯国家,为了推动其进攻苏联,维护英国安全,英国把波兰作为了殉难者,而abc叙述都曲解了本题题干英国政府的真正意图,只有d的表述符合题干。故选a。161943年5月,英美盟军在北非战场取得彻底胜利,为下列哪一项军事行动铺平了道路a开辟欧洲第二战场 b西西里岛登陆 c易北河与苏军会师 d发动柏林战役 【答案】b【解析】考点: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二战进程的基本掌握能力。题干给出的条件是1943年北非战争结束,下一步便是在意大利的西西里岛登陆。a项是1944年诺曼底登陆后开辟的;c项是1945年4月易北河会师,同时进攻柏林。分析可知b项符合史实要求。17这次会议是二战期间的第三次、也是最后一次美英苏三国首脑会议。其内容主要是讨论如何处置战败的德国,包括战后肃清纳粹主义,重建德国经济,以及德国战争赔偿等问题。据此判断,这次会议还讨论了a开辟第二战场的问题 b重申开罗宣言的必要性c协同对意作战的问题 d签署大西洋宪章的意义【答案】b【解析】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本题考查获取材料信息、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从题干中“二战期间的第三次、也是最后一次美英苏三国首脑会议”的信息可判断出这次会议是1945年的波茨坦会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b项正确;acd三项与波茨坦会议召开的时间不符,故排除。18以下资料是1941年12月,美日之间一场海上战役的伤亡对比情况。对于这次战役后各方的反应,你认为其中不符合史实的是伤亡人员击毁飞机击毁战舰美国3000多人188架18艘(大型战舰)日本200多人29架6艘(袖珍潜艇)a山本五十六“我恐怕我们将一个沉睡的巨人唤醒了,现在他充满了愤怒”b丘吉尔:“好了,我们总算赢了。”c蒋介石:“愚蠢的日本人!他们打乱了我全部的部署!”d罗斯福:“我要求国会宣布:美国和日本帝国之间已处于战争状态。”【答案】c【解析】考点:日本偷袭珍珠港。本题考查获取材料信息、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从题干中的时间“1941年12月,美日之间一场海上战役”的信息可判断出战场战役是偷袭珍珠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abd三项符合史实间不符,故排除。这一时期中国的抗战进入到相持阶段,对美国卷入战争,蒋介石的反应应该是兴奋,而不是气愤,故c项不符合史实,答案为c项192014年2月2日,是二战中某次战役胜利七十一周年的纪念日。这场发生在苏德战场的战役使德军完全丧失了战略主动权,其结果正如德国陆军总参谋长蔡茨勒将军所说的:“等于打断了我们在整个东线的脊梁骨。”这场战役发生的地点是下图的abcdd【答案】b【解析】考点:斯大林格勒战役。本题考查获取图片信息、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从题干信息可推出该战役胜利的时间“1943年2月”,再结合“苏德战场”的信息,可知该战役为斯大林格勒战役,而斯大林格勒位于伏尔加河畔,故b项正确;a项是莫斯科战役,排除;cd两项与苏德战场无关,故排除。c20有人说:“把纳粹党的暴政加在自己身上的,是德国人自己。”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纳粹党通过议会选举的合法道路成为执政党 b纳粹党使德国摆脱了凡尔赛体系的束缚c迫害犹太人迎合了大多数德国人的心理 d纳粹党的扩张给德国人带来了实际利益【答案】a【解析】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历史背景。本题考查获取材料信息的能力,题干中“把纳粹党的暴政加在自己身上的,是德国人自己”的信息,强调德国人自己把纳粹党推上了领导地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a项理解正确;bcd三项与题干信息不符,故排除。211946年美国投入使用的第一台电子计算机,最初是二战期间用来计算炮弹弹道的;德国研制成功的远程液体燃料火箭,也原本是二战时用于空袭的。以上史实说明 a科技革命是战争爆发的导火索 b科技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c二战加速了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到来 d科技革命加速了二战的爆发 【答案】 c【解析】考点:二战。一些高科技成果是为了战争才研发的,所以说二战加速了新科技革命的到来,故c项正确。b决定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其实是人的因素!先进的装备需要有高素质的人来使用;先进的战略战术需要高素质的人来制定和执行;国家的经济实力也是需要有高素质的人来完成。题干材料都是二战期间或二战后初期,故b项的“导火线”和d项的“加速了二战爆发”与此无关。而且,科技发展是一柄双刃剑,科技革命并不是战争爆发的必然因素。 22“联合国安理会召开紧急会议,介入此次冲突,这是联合国成立以来第一次的军事联合行动,也是冷战的最佳范例,美苏两强在遥远的国度进行军事对抗。” a朝鲜战争 b柏林危机 c古巴危机 d越南战争【答案】a【解析】考点:冷战。从题干中得知这场战争与美苏的两极对抗有关,而且是联合国成立后第一次授权的军事行动,所以这场战争应该最接近联合国成立的时间(1946年)。由此判断应该是韩战(1950-1953年),其它柏林危机(1958年)、古巴危机(1962年)、越南战争(1967年),时间较晚,而且柏林危机和古巴危机联合国并没有授权军事联合行动。23二战后期英国首相丘吉尔和苏联领导人斯大林曾在某次国际会议上划分了对某些国家的战后控制权。此表透露的正确信息是a英国独占世界霸权的愿望 b东欧成为苏联英国战后争夺的焦点c英国欲损取利益讨好美国 d带有明显的大国强权色彩【答案】d【解析】考点:本题考查雅尔塔体系的形成。根据材料中英苏双反领导人将他国划分了对某些国家的战后控制权体现了具有大国强权的色彩。24二战后美国外交官凯南形容美国是鲨鱼,前苏联是老虎,二者虽然都很凶猛,却生活在截然不同的环境里,暂时不会兵戎相见。凯南评述的是美苏a都成为超级大国 b进行“冷战”对峙c共同对付法西斯 d军事实力接近【答案】b【解析】考点:战后国际关系。“暂时不会兵戎相见”即不会发生“热战”,b 项正确;a 项与题干意思无关,d 项只看到表面现象,未理解凯南评述的实质。第二部分(主观题) 本部分共3小题,其中第25题20分,26题16分,27题16分,共52分。2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0分)材料一 昔周公吊(感怀)二叔不咸(通“贤”),故封建亲戚,以蕃屏周。 左传“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史记秦始皇本纪材料二 清代是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的终结时期伴随着清朝统治的稳定,皇帝作为最高统治者和政府首脑的地位空前加强。清朝皇帝都亲理朝政,这在历代最高统治者中也是少有的。 吴宗国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材料三 中国古代行政权力的运行机制君主集权于上、行政体制分权于下的权力制衡体制,或是实行集体宰相制度,或是在正式行政体制之外另设机构,以达到分权的目的。摘编自赵沛主编中国古代行政制度(1)指出材料一反映的是哪两种制度。(4分)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由西周至秦朝国家政治体制方面变化的趋势。(2分)(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归纳清代进一步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具体措施。(4分)(3)根据材料三,总结君主专制背景下分权辅政的两种模式,并结合史实举例说明。(6分)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发展演进的认识。(4分)【答案】(1)制度:分封制、郡县制。(4分)趋势:中央集权制度逐步确立。(2分)(2)措施:皇帝亲理朝政;设立军机处。(4分)(3)模式:宰相相互牵制、监督;(1分) 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相互牵制、监督;宋朝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2分,答出任意一点得2分) 在正式体制外设非正式机构。(1分)汉武帝时的“中外朝制度”;明朝废除丞相制度设置内阁制度,清朝设立军机处,加强君主专制。认识:建立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逐渐发展完善;由贵族政治转向官僚政治;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巩固加强。(4分,任答两点即可)【解析】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1)有关材料一反映的是哪两种政治制度的问题,可以从材料的出处来解决,材料一的第一个引文出自左传,所以这两种制度应该是商周时时期的政治制度,第二个引文出自史记秦始皇本纪所以应该是秦的政治制度。有关概括由西周至秦朝国家政治体制方面变化的趋势的问题,需要从这些朝代的政治制度内容的变化来分析,由分封制到郡县制度反映的是中央集权制度的不断加强。(2)清代进一步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具体措施首先可以依据材料内容来整理分析归纳,其次要依据教材的相关内容来分析归纳。清朝开始设立的军机处是专制皇权发展到顶峰的标志,所以这是维护专制皇权的重要措施,解决这个问题时,不要把这个点遗漏。(3)有关总结君主专制背景下分权辅政的两种模式的问题需要从古代中国的中央权力机关的变化来分析。汉唐宋明时期皇权与相权之争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主要矛盾,在这个体系中,皇权一直掌控着矛盾的变化方向,皇帝为了加强皇权不断的在削弱相权,其方式主要有分散相权,使中央机构的主要部门相互牵制,第二就是直接废除相权,回答本题要依据这两个原则来归纳总结。2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6分):材料一 由于最近二十五年来大工业已有很大发展而工人阶级的政党组织也跟着发展起来,尤其是有了无产阶级第一次掌握政权达两月之久的巴黎公社的实际经验,所以这个纲领现在有些地方已经过时了。特别是公社已经证明: “工人阶级不能简单地掌握现成的国家机器,并运用它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马克思、恩格斯1872年德文版序言 材料二 不仅如此,马克思还发现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材料三 华尔街金融危机的蔓延,使很多西方人反思美式自由市场主义的弊端,批判资本主义的鸿篇巨制资本论重新成为读者的宠儿。2008年10月17日,马克思著作资本论在法兰克福的“卡尔马克思书店”已告售罄。“连银行家和经理们也开始读资本论”柏林卡尔迪茨出版社经理说,“马克思主义绝对火。现在,马克思又成为了时尚。” 2008年10月18日新华网(1)根据材料一,分析作者认为导致“纲领有些地方过时”的原因。(6分) (2)指出材料二中所说“特殊的运动规律”是指哪个理论。(2分)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马克思论述这一理论的著作。(2分)(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分析一个半世纪后马克思主义“又成为了时尚”的原因(4分),你认为对马克思主义应持怎样的科学态度。(2分)【答案】(1)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工人阶级政党组织发展;工人阶级斗争经验的积累。(6分)(2)剩余价值理论(2分),资本论。(2分)(3)原因:客观资本主义世界再次遭遇了经济危机。(2分)主观马克思的资本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运行的规律。(2分)态度: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2分)【解析】考点:马克思主义。(1)原因依据材料一进行概括归纳即可,从材料一中“由于最近二十五年来大工业已有很大发展而工人阶级的政党组织也跟着发展起来”的信息可概括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工人阶级政党组织发展;从“尤其是有了无产阶级第一次掌握政权达两月之久的巴黎公社的实际经验”的信息可概括出工人阶级斗争经验的积累。(2)结合材料二中“发现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的信息,联系所学知识,可归纳出这一理论是剩余价值理论,其著作是资本论。(3)第一小问原因从材料三中“华尔街金融危机的蔓延”等信息可归纳出资本主义世界再次遭遇了经济危机,结合所学知识,从马克思主义自身的角度来分析,即马克思主义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运行的规律;第二小问态度可结合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史实,归纳出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2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6分): 材料一 在巴黎和会上,美国主张吸收世界各国包括战败的德国加入国际联盟;如果发生领土争端,国联有权干预;国联应负责处理战败国的殖民地。王绳祖国际关系史材料二 由于英国和法国对于国联该是一个什么样的机构是一个警察,还是一个调停者有分歧,这就使得这一组织缺乏强制执行的权力,也没有真正的集体安全的机制。因此,令人啼笑皆非的是,国联不是遏制侵略,而是使世界陷于混乱。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材料三 联合国又不是对国联的简单继承和翻版,不是试图恢复过去,而是在创造未来。相对国联,联合国的突出变化,在于开始摆脱少数大国控制的局面,而越来越表达出世界人民的呼声。 李琳琦国际联盟与联合国的历史比较 (1)根据材料一,分析美国最初提出建立国际联盟的目的。(6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国联建立后的实质。(2分)指出材料二中作者对国联的评价,并结合相关史实论证。(4分) (3)结合材料三,指出联合国相比国联性质的变化。(2分)请运用相关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