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课 作业习题 金圣才的老版本微观与宏观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宏观 第6章_第1页
专业课 作业习题 金圣才的老版本微观与宏观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宏观 第6章_第2页
专业课 作业习题 金圣才的老版本微观与宏观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宏观 第6章_第3页
专业课 作业习题 金圣才的老版本微观与宏观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宏观 第6章_第4页
专业课 作业习题 金圣才的老版本微观与宏观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宏观 第6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弘毅考试论坛/100所高校100G经济、管理、法律、英语类考研笔记、讲义、真题(有答案)!第6章总需求总供给模型6.1考点难点归纳1总需求函数总需求函数表示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同时达到均衡时的价格水平与国民收入间的依存关系,描述这一函数的曲线称为总需求曲线。所谓总需求是指整个经济社会在每一个价格水平下对产品和劳务的需求总量,它由消费需求、投资需求、政府支出和国外需求构成。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当价格水平提高时,国民收入水平就下降;当价格水平下降时,国民收入水平就上升。总需求曲线向下倾斜,其机制在于:当价格水平上升时,将会同时打破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上的均衡。在货币市场上,价格水平上升导致实际货币供给下降,从而使LM曲线向左移动,均衡利率水平上升,国民收入水平下降。在产品市场上,一方面由于利率水平上升造成投资需求下降(即利率效应),总需求随之下降;另一方面,价格水平的上升还导致人们的财富和实际收入水平下降以及本国出口产品相对价格的提高从而使人们的消费需求下降,本国的出口也会减少、国外需求减少,进口增加。这样,随着价格水平的上升,总需求水平就会下降。2总需求曲线的斜率和移动总需求曲线的斜率反映价格水平变动一定幅度使国民收入(或均衡支出水平)变动多少。从ISLM模型分析中可知,价格水平变动引起实际货币余额变动会使LM移动,进而影响收入水平,而LM移动究竟会使均衡收入变动多少,取决于IS曲线和LM曲线的斜率。IS曲线斜率不变时,LM曲线越陡,则LM移动时收入变动就越大,从而AD曲线越平缓;相反,LM曲线斜率不变时,IS曲线越平缓(即投资需求对利率变动越敏感或边际消费倾向越大),则LM曲线移动时收入变动越大,从而AD曲线也越平缓。政府采取扩张性财政政策,如政府支出扩大(增加),或扩张性货币政策(增加),都会使总需求曲线向右上方移动;反之,则向左下方移动。3总供给总供给是经济社会的总产量(或者总产出),一般而言是由劳动力、生产性资本存量和技术决定的。宏观经济学中一般用宏观生产函数来表示产出与劳动和资本等之间的关系。宏观生产函数可以表示为:其中,为总产出;N为整个社会的就业水平或者就业量;K为整个社会的资本存量。在宏观经济波动分析中,一般把资本存量作为外生变量处理,即:同时,宏观经济学假定宏观生产函数有两条重要性质:一是总产出随总就业量的增加而增加;二是由于“报酬递减规律”的作用,随着总就业量的增加,总产出按递减的比率增加。如图6-1所示。图6-1 宏观生产函数4潜在就业量与潜在产量潜在就业量即充分就业量,此时的失业率不为零,而是处于自然失业率。在短期,可以认为潜在就业量为一个外生变量,长期它会随着人口的增加而增长。而潜在产量就是在现有资本和技术条件下,经济社会的潜在就业量所能生产的产量,即:5劳动市场总供给由总就业水平决定,而总就业水平又由劳动市场的均衡决定,即:。而,其中为实际工资,成反向变动关系,即劳动需求函数向右下方倾斜;,劳动供给函数为的增函数。6古典的总供给曲线又称为长期的总供给曲线。在长期中,根据西方经济学,经济的就业水平并不随着价格的变动而变动,而是总处于充分就业的状态,此时总供给曲线为一条垂直线,即古典的总供给曲线。其原因在于工资的充分弹性或劳动市场的充分竞争性。劳动市场的充分竞争性保证了劳动市场经常处于均衡位置即充分就业。劳动的供求主要受实际工资的影响。在名义工资既定时,价格变动将引起实际工资变动,从而导致劳动市场非均衡;或劳动供大于求、或劳动求大于供。由于充分竞争性,非均衡将导致名义工资变动,直至重新回到均衡位置。如图6-2所示。图6-2 古典的总供给曲线7凯恩斯主义的总供给曲线两个假设为:(1)货币工资刚性,只能升不能降;(2)人们有“货币幻觉”,只注意货币的票面价值,而忽视货币的实际购买力。理解凯恩斯总供给曲线应该从满足充分就业量时候的()开始。当价格上升到时,实际工资下降,劳动力市场的供给减少,要求货币工资增加,恢复原值,就业量不变,总供给不变。当价格下降到,增加,劳动力市场需求减少,而货币工资又不能减少,所以导致厂商减少劳动力供给,就业水平小于均衡状态,总供给减少。如图6-3所示。图6-3 凯恩斯主义的总供给曲线8简化的凯恩斯主义总供给曲线其经济含义是:在未达到充分就业的国民收入前,经济社会能够以大致不变的价格提供任何数量的国民收入,而在达到了后,不管价格被提到何种程度,国民收入不会增长,只会出现通货膨胀。这种假设反映了萧条时候,由于存在大量的闲置劳动力和资本,所以能够在保持一定价格水平的情况下,保证国民收入的增长(如图6-4所示的实线部分)。图6-4 简化的凯恩斯主义总供给曲线9凯恩斯主义对经济波动的解释作为凯恩斯主义重要代表的主流学派经济学家试图用总供给曲线和总需求曲线来解释宏观经济波动(萧条、高涨和滞胀)。他们同时使用长期和短期总供给曲线。也就是说,他们把向右上方倾斜的总供给曲线称为短期总供给曲线,把垂直的总供给曲线称为长期总供给曲线。10总需求曲线与总供给曲线移动的效应(1) 凯恩斯情形和古典情形。总需求曲线的移动存在两种极端情况,一种是凯恩斯情形;另外一种为古典情形。在凯恩斯情形下(如图65a),扩张的财政政策只是提高产量和就业。同样,扩张的货币政策,即名义货币量的增加,也不对价格产生任何影响。在古典情形下(如图65b),扩张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都不能改变产出,而只是提高价格。对于货币政策还有如下著名的古典结论:在古典供给条件下,名义货币的增加将促使价格水平上升同一比例而利率和实际产出维持不变。在宏观经济学中,货币存量的变动只会导致价格水平的变化而实际产量(产量、就业)无一发生变化的这种情况,称为货币是中性的。图6-5 总需求曲线的移动(2)常规总供给曲线情形下总需求曲线移动的不同效应。用总需求曲线与总供给曲线说明政府旨在刺激总需求的措施所产生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两条曲线相交于何处。图6-6进一步说明了这一问题。图6-6 总需求曲线移动的不同效应在总供给曲线的平坦(有弹性的)部分,经济存在着过剩的生产能力。这时,总需求曲线的移动,比如6-6(a)图中从AD1移动到AD2,这时产量较大的增加只伴随着价格以较小的幅度上升。另一方面,在总供给曲线的陡峭(弹性较小)部分,经济接近于其生产能力。这时总需求曲线的移动,比如在6-6(b)图中从AD3移动到AD4,产量增加很少,而价格却显著上升。(3) 总供给曲线移动的效应图6-7说明了总供给曲线移动的效应。这里考虑的是由于经济中企业的设备投资增加而造成生产能力增大的情形。这时,总供给曲线将向右移动,从AS0移动到AS1。如果经济最初运行在总供给曲线的陡峭部分而且总需求曲线是相当无弹性的,比如说,图6-7中的AD1,那么总供给的增加意味着新的均衡价格水平将明显低于初始价格水平。另一方面,如果经济最初运行在总供给曲线的平坦部分,比如说,图6-7中的AD0,则总供给曲线移动的效果不大。这是因为总供给曲线的平坦部分表明了经济中存在着过剩的生产能力。新追加的生产能力对于生产的均衡数量和均衡价格水平的影响都很小。6-7 生产能力增加的效应图6-8描述了从国外购买的投入品(比如石油)价格上涨的效应。这时总供给曲线向上移动。从微观角度看,为了使厂商愿意生产与以前相同的产量,它们必须能得到更高的产品价格。从图中可以看出,即使这时经济存在过剩的生产能力,价格水平也会上升。图6-8 进口投入品价格上涨的效应11总需求和总供给曲线的数学小结对总需求和总供给曲线的研究涉及了三个市场和一个总量函数,即产品市场、货币市场、劳动市场和总量生产函数。以短期总供给模型而论,存在着四个方程,即:产品市场均衡条件:(式中,g和t分别为政府购买和税收)货币市场均衡条件:劳动市场均衡条件:总量生产函数:从上面四个方程可以确定y、N、r和P。以长期总供给模型而论,也存在着四个方程:产品市场均衡条件:货币市场均衡条件:劳动市场均衡条件:式中,f和h分别为劳动的需求函数和供给函数。总量生产函数:通过四个联立方程,可以求得y、N、r和P的数值。6.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6.2.1 概念题1古典的总供给曲线(上海理工大学2004研)2总需求函数(武大2001研;中国海洋大学2001研)3劳动供给曲线(labor supply curve)(中央财大2000研)4劳动市场均衡4. 附加预期的总供给函数(对外经贸大学2007研)5总供给曲线6总需求曲线7潜在就业量和潜在产量8凯恩斯主义的总供给曲线9凯恩斯的ASAD模型10修正的凯恩斯的ASAD模型11总需求总供给模型6.2.2 简答题1根据西方主流经济学的相关理论,在什么情况下需要扩大总需求?通过哪些途径扩大总需求?(人大2002研)2决定总需求曲线斜率的主要因素有哪些?(复旦大学1998研)3西方主流经济学和古典经济学的总供给曲线及其政策含义有什么不同?(人大2000研)4“古典”模型中的总供给曲线和凯恩斯模型中的总供给曲线有什么差别?为什么有这种差别?(人大1996研)5. 分析宏观经济均衡的条件。(华中科技大学2006研)6解释以下概念,说明其内涵和联系:总需求、有效需求和充分就业下的有效需求。(天津财大2000研)7对总需求和总供给曲线的研究,涉及了“三个市场和一个总量函数”。请就此分别作简要说明。(武大2000研)8总需求曲线和单个商品的需求曲线有什么不同?9凯恩斯理论是如何解释西方国家20世纪30年代经济大萧条原因的?10凯恩斯学派关于劳动市场理论的主要观点是什么?11说明主流学派的经济学家是怎样用总供求分析法解释经济的“滞胀”状态的。(华中科技大学2005研)12假设工人同意在一年的时间里,可以按劳动力供给曲线上的名义工资水平提供相应的劳动供给。试问:(1)当在这一年内价格水平从P0增加到1.05P0,再到1.1P0时,图6-9中的劳动力供给曲线将如何变化?(2)当价格水平按(1)中假定上升时,劳动力需求曲线会如何变化?(3)经济的实际就业水平如何变化?图6-9 价格水平和劳动需求13如果没有工资刚性的假设,凯恩斯扩张总需求的政策效应将如何?14请说明简单凯恩斯模型、IS-LM模型和AS-AD模型这三个模型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15导致总需求曲线和总供给曲线变动的因素是什么?16解释为什么未预料的通货紧缩会改变人们的收入在分配,从而进一步减少总需求?17物价水平对总支出曲线的影响如何引起总需求曲线的移动?18画图说明总支出曲线和总需求曲线之间的区别。19你认为总需求和总供给的动态模型与卢卡斯模型的核心差异是什么?说明哪一种模型更为合理以及你认为为什么合理。20宏观短期均衡直接和间接地决定了哪些变量?20为什么说菲利普斯曲线与总供给曲线是看待同一宏观经济现象的两种不同方式?(武大2007研)6.2.3 计算题1设一两部门的经济由下述关系式描述:消费函数C1000.8y,投资函数为I1506r,货币需求函数为L0.2y4r,设P为价格水平,货币供给为M150。试求:(1)总需求函数。(2)若P1,均衡的收入和利率各为多少?(3)若该经济的总供给函数为AS800150P,求均衡的收入和价格水平。(人大1998研)2假设有一经济社会是由三部门构成的。其消费函数为C=20+0.8(YT),投资函数为I=6004000r,政府支出G=420,税收函数T=100+0.25Y,名义货币供给Ms345,货币需求函数为Md=25+0.4Y4000r。试求:(1)IS曲线方程式;(2)当价格水平P=1时,LM曲线的方程式;(3)当价格水平P=1时,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同时均衡时的利率和收入;(4)总需求曲线方程式。(厦门大学2005研)3已知某宏观经济中的总量生产函数,K和L分别为两个生产要素,它们相应的价格分别为C和W。产出Y的价格为P。(1)写出劳动需求函数;(2)写出总供给函数;(3)设,写出凯恩斯学派的总供给函数和古典学派的总供给函数。4(1)名义货币供给为150美元,价格水平为1,实际货币需求函数为0.2y4r时(这里r为利率水平,y为实际国民收入),求解货币市场均衡的LM方程。(2)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如果价格水平上升到1.2,LM方程如何变化?(3)画图说明价格水平变化对货币市场均衡的影响。5假定劳动力的边际产出函数为P(140.08N),这里N是劳动投入量。(1)当P1时,单位劳动的名义工资为4、3、2、1美元时,劳动力需求各为多少?(2)给出劳动力需求方程。(3)当P2时,在名义工资分别为4、3、2、1美元时,劳动力需求各为多少?(4)在其他条件不变时,价格水平上升对劳动力需求有何影响?6. 一个经济的总需求和总供给分别为:AD:m+v=p+yAS:p=pe+(yy*)其中,pe代表对价格水平的预期,y*为充分就业产出水平,m为货币总量。y和常数。(1)若预期为完美预见(Perfect Foresight),求出均衡的价格与产出水平。(2)若货币当局实行了一次意料外的并且是永久性的货币扩张,图解这次政策操作的短期和长期效应。(中山大学2006研)7经济的充分就业产出水平为700亿美元,在P2时,总需求等于总供给。IS方程为y100030r,这里C300.8Yd,I1506r,Tx=100和G100。LM曲线为y50020r,这里200,P2,货币需求为0.2y4r。试问:(1)当政府支出增加15亿美元、总需求扩大、价格水平上升到2.22时,IS、LM方程如何变化?(2)求解在P2和2.22水平下的r、C和I水平。(3)政府支出的增加对产出构成有何影响?8假设经济社会的总需求曲线为:Y=6671.11G1.11(M/P);价格调整曲线为:;政府支出G=200,货币供给M=550。若预期的通货膨胀率始终等于0,求出经济从P0=1.4开始的运行路径;GDP达到与潜在GDP相差2%还要多少年?9假定某经济最初的通货膨胀率为18%,政府谋略通过制造10%的失业率来实现通货膨胀率不超过4%的目标,当价格调整方程的系数h=0.4时,试问其通货膨胀率下降的过程如何?6.2.4 论述题1.试述扩张性财政政策对需求曲线的影响。(武大2002研)2试说明总需求曲线的推导过程。(上海财大2003研;北航2005研)3根据IS曲线方程和LM曲线方程推导总需求函数,并说明函数中的参数对总需求函数的影响及其经济学含义?(对外经贸大学2002研)4总需求曲线为什么向右下方倾斜?(武大2000研)5主流经济学派是如何利用总需求和总供给的均衡来解释宏观经济运行的?(人大2002研)6什么是总供给-总需求模型?请作图说明。(武汉理工大学2004研)7试结合总供给-总需求分析法说明宏观经济波动中短期的萧条状态、高涨状态、滞胀状态和长期的充分就业状态。并简要说明政府治理滞胀的对策。(武大2002研)8主流学派的短期总供给曲线是如何得到的,其政策含义如何?(厦门大学2004研;人大2001研)9总需求和总供给曲线是怎样形成和怎样变化的?总需求和总供给分析的政策意义是什么?(北师大2002研)10总供给曲线的形成及其意义。(中央财大2000研)11解释总供给曲线三个区域的含义,用总供给一总需求模型解释西方国家七十年代的滞胀和美国九十年代的新经济。(电子科技大学2004博)12从投资的角度说明总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的原因。用图形说明物价水平的变动如何引起总需求的变动,政府支出的增加如何引起总需求水平的变动?13已知:线性生产函数、成本加成的定价原则和菲利普斯曲线,菲利普斯曲线为:,其中为名义工资增长率,u为实际失业率,为自然失业率,为名义工资增长率对失业率变动的敏感程度。试推导凯恩斯主义的短期总供给曲线。(北大2001研)14试推导古典经济学的短期总供给曲线,并指出其政策含义。15假设有下列形式的总供给曲线:,代表log(Y),Y是总产出。是自然失业率下的产出(natural rate of output),代表通货膨胀率,代表在期形成的对第期通货膨胀率的预期。(1) 简要解释名义工资粘性程度(degree of rigidity of the nominal wage)增大,参数x的变化。(不超过100字)(2) 将总供给曲线改写成菲利普斯曲线(Phillips curve)并且在(,Y)坐标图中画出来(将此曲线的重要性在图中标明)。(3) 用通常语言描述和解释怎样计算牺牲指数(sacrifice ratio)。(不超过100字)(4) 假设通货膨胀的预期根据形成,初始稳态通货膨胀率为5%。假设自然失业率下的产出不受总需求管理的影响。中央银行希望将稳态通货膨胀率降到2%的水平。 在第一期,中央银行实施紧缩的货币政策,使实际的(actual)产出水平比自然失业率下的产出低1个百分点。实际的(actual)通货膨胀率会降低多少?预期通货膨胀率怎样变化? 第二期,中央银行继续实施紧缩的货币政策,使实际的(actual)产出水平比自然失业率水平下出低0.5百分点。实际的(actual)通货膨胀率会降低多少?预期通货膨胀率化? 第三期,中央银行实行中性货币政策,而且Y=Yn。第三期事实的通货膨胀率是多少? 将 、 和 的结果在菲利普斯曲线图上画出来。 假设理性预期,即,简要讨论扩张性货币政策对产出水平,价格和就业的影响。(北大2004研)16利用总供给和总需求曲线分析框架,(1)分析石油危机引起的经济衰退即滞胀问题,和西方国家19291933年大萧条时期因为总需求骤减带来的经济衰退;(2)如果政府不加干预,经济能否恢复正常?为什么?(3)说明时间、预期和市场是否完善在这种分析中所起的作用。(4)基于上述分析,货币数量的改变会对经济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可以考虑时间因素,考虑不同的理论或学派)?为什么?(5)解释什么是货币中性和理性预期。(武大2005研)6.3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6.3.1 概念题1古典的总供给曲线:一种长期总供给曲线。在长期中,根据西方的经济学,经济的就业水平并不随着价格的变动而变动,而是总处于充分就业的状态,此时,总供给曲线为一条垂直线,即古典的总供给曲线。其原因在于工资的充分弹性或劳动市场的充分竞争性。劳动市场的充分竞争性保证了劳动市场经常处于均衡位置即充分就业。劳动的供求主要受实际工资的影响。在名义工资既定时,价格变动将引起实际工资变动,从而导致劳动市场非均衡;或劳动供大于求、或劳动求大于供。由于充分竞争性,非均衡将导致名义工资变动,直至重新回到均衡位置。2总需求函数:指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同时达到均衡时的价格水平与国民收入间的依存关系。描述这一函数的曲线称为总需求曲线。所谓总需求是指整个经济社会在每一个价格水平下对产品和劳务的需求总量,它由消费需求、投资需求、政府支出和国外需求构成。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当价格水平上升时,国民收入水平就下降;当价格水平下降时,国民收入水平就上升。由产品市场均衡条件:和货币市场均衡条件:可以求得总需求函数。3劳动供给曲线(labor supply curve):指描述人们提供的劳动和对劳动所支付的报酬之间的关系的曲线。假设每一个劳动力的供给都只取决于工资,则劳动供给曲线可用图6-10表示。图中S曲线为劳动供给曲线;0W、0L轴分别表示工资率和劳动数量。图a中S曲线为水平状态,当工资为W0时,能够提供的劳动数量与所需要的数量相等;当工资低于W0时,劳动供给为零;高于W0劳动供给也不增加。图b中的S曲线是整个行业或某种职业可能的情形。工资从W0提高到W1,劳动供给就从L0上升到L1;工资下降,劳动供给相应减少。该图的纵轴可用实际工资W/P表示,从而代表宏观(总量)意义上完全竞争的劳动供给曲线,它是实际工资的函数。图c中的S曲线说明工资增减对劳动供给没有影响的情形。这种情形可能在短时期内出现,此时,个人来不及调整他们的工作计划或某些职业培训期较长,而此时工资增加了。即使增加工资也不能吸引更多的劳动。图d是向后弯曲的劳动供给曲线。它说明,当工资足够高(如W0)时,人们可以享用更多的闲暇而从事较少工作。在E点上,提高工资会减少劳动的供给,当工资从W0提高到W1时,劳动供给则从L0减少到L1。图6-10 劳动供给曲线4劳动市场均衡:指劳动的供给和需求处于均衡状态。反映在劳动供给曲线和劳动的需求曲线上,就是这两条曲线的交点。在这一点上,劳动的供给总量和劳动的需求总量正好相等,既不存在劳动力过剩,也不存在劳动力短缺。这一点决定的就业量是均衡就业量。4. 附加预期的总供给函数:是指加入预期价格后表示产出与价格变动关系的总供给函数,又称卢卡斯总供给函数,用公式一般表示为:式中y为总产出,P为价格水平,y*为经济的潜在产量,参数0,为预期价格。附加预期的总供给函数表明,经济的总产出与未被预期到的价格上升之间具有正相关关系。预期价格与实际价格的偏离会导致实际产出与经济正常产出的偏离,如果价格水平等于人们预期的值,则总供给等于自然率的产出水平。否则,随着现实价格水平超出预期的价格水平,产出增加到自然率水平之上。5总供给曲线:总供给函数的几何表示,表示经济当中的生产总量与价格总水平之间的对应关系。一般地,生产总水平与价格总水平变化方向相同,也就是说总供给曲线是向右上方延伸的。总供给曲线可以通过劳动市场和总量生产函数的分析得到。总供给曲线的形状取决于价格总水平如何影响劳动市场上的均衡就业量。如果价格总水平的变动以相同的方式影响劳动的需求和供给,那么它对均衡就业量不产生影响,也就不会对产出量产生影响。这时,总供给曲线是一条直线。如果价格总水平变动对劳动的需求和供给产生不同的影响,则供给曲线就会具有其他形状。例如,如果价格总水平只影响劳动的需求而不影响劳动的供给,那么价格总水平提高将使得劳动需求增加,从而均衡就业量增加,并最终导致产出量增加。此时,总供给曲线向右上方倾斜。短期和长期的总供给曲线的政策含义有(1)在短期内,随着总需求的不同,经济可以处于萧条和高涨的状态。此时,政府可以通过调整总需求使得经济位于充分就业的产出水平。(2)在长期中,经济保持在潜在产出的水平,需求管理政策不能改变国民收入,只能改变价格总水平。6总需求曲线:表示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同时达到均衡时价格水平与国民收入间的依存关系的曲线。所谓总需求是指整个经济社会在每一个价格水平下对产品和劳务的需求总量,它由消费需求、投资需求、政府支出和国外需求构成。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当价格水平提高时,国民收入水平就下降;当价格水平下降时,国民收入水平就上升。总需求曲线向下倾斜,其机制在于:当价格水平上升时,将会同时打破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上的均衡。在货币市场上,价格水平上升导致实际货币供给下降,从而使LM曲线向左移动,均衡利率水平上升,国民收入水平下降。在产品市场上,一方面由于利率水平上升造成投资需求下降(即利率效应),总需求随之下降;另一方面,价格水平的上升还导致人们的财富和实际收入水平下降以及本国出口产品相对价格的提高从而使人们的消费需求下降,本国的出口也会减少、国外需求减少,进口增加。这样,随着价格水平的上升,总需求水平就会下降。总需求曲线的斜率反映价格水平变动一定幅度使国民收入(或均衡支出水平)变动多少。IS曲线斜率不变时,LM曲线越陡,则LM移动时收入变动就越大,从而AD曲线越平缓;相反,LM曲线斜率不变时,IS曲线越平缓(即投资需求对利率变动越敏感或边际消费倾向越大),则LM曲线移动时收入变动越大,从而AD曲线也越平缓。政府采取扩张性财政政策,如政府支出扩大,或扩张性货币政策,都会使总需求曲线向右上方移动;反之,则向左下方移动。7潜在就业量和潜在产量:潜在就业量即充分就业量,指一个社会在现有激励条件下所有愿意工作的人都参加生产时所达到的就业量。由于经济中一些难以避免的原因,当就业量等于潜在就业量时,失业率并不为零,这时的失业率被称为自然失业率。一般地,当就业量低于潜在就业量时,失业率高于自然失业率;反之,当就业量高于潜在就业量时,失业率低于自然失业率。在宏观经济学中,潜在就业量通常被看做是一个外生变量,即它不取决于产量、消费、投资和价格水平等宏观经济变量。但另一方面,一个社会的潜在就业量又不是固定不变的,它随着人口的增长而稳定增长。潜在产量指在现有资本和技术条件下,经济社会的潜在就业量所能生产的产量,即:式中,为潜在就业量;即为潜在产量。因为潜在就业量不受价格水平等宏观经济变量的影响,所以潜在产量也不受价格水平等经济变量的影响,也被视为一个外生变量。当一个经济社会的生产达到了其潜在产量时,意味着该经济社会较充分地利用了现有的经济资源。8凯恩斯主义的总供给曲线:一种短期总供给曲线。它的两个假设为:(1)货币工资刚性,只能升不能降;(2)人们有“货币幻觉”,只注意货币的票面价值,而忽视货币的实际购买力。它是一个倾斜线段和垂直线段连接在一起的图形。当价格上升时,实际工资下降,劳动力市场的供给减少,要求货币工资增加,实际工资恢复原值,就业量不变,总供给不变。当价格下降时,实际工资增加,劳动力市场需求减少,而货币工资又不能减少,所以导致厂商减少劳动力供给,就业水平小于均衡状态,总供给减少。9凯恩斯的ASAD模型:由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总需求曲线和一条由水平段和垂直段构成的总供给曲线(即反L型总供给曲线)所构成的模型。此模型的含义是:在总供给曲线的水平阶段,总需求曲线向右上方移动时,不会引起价格水平的提高,只是引起产量增加。而在总供给曲线的垂直阶段,总需求曲线向右上方移动时,只能引起价格水平的提高,而不能引起实际产量的增加。 10修正的凯恩斯的ASAD模型:指由修正了的总供给曲线和向右下倾斜的总需求曲线构成的模型。西方经济学界有人认为,在没有达到充分就业的产量情况下,价格水平就会随着总需求的提高而逐步提高。因此,根据这种看法,他们将反L型的总供给曲线的水平段修正为向右上方倾斜的正斜率段,但总需求曲线仍为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从而得到了修正的凯恩斯的AS-AD模型。其基本含义是:在到达充分就业前的产量水平上,总需求曲线向右移动,会引起价格和产量水平都增加,而在到达充分就业产量水平后,总需求的提高只会引起价格水平的提高,而不会引起实际产量的增加。11总需求总供给模型:把总需求与总供给结合在一起来分析国民收入与价格水平的决定及其变动的国民收入决定模型。在图6-11中,横轴代表国民收入(Y),纵轴代表价格水平(P),AD1代表原来的总需求曲线,AS1代表短期总供给曲线,AS2代表长期总供给曲线。最初,经济在El点时实现了均衡,均衡的国民收入为Y1,均衡的价格水平为P1。这时El点又在长期总供给曲线AS2上,所以,Y1代表充分就业的国民收入水平。在短期内,政府通过扩张性的财政政策或货币政策,增加了总需求,从而使总需求曲线从AD1向右上方平行地移动到了AD2。AD2与短期总供给曲线AS1相交于E2。这样。总需求的增加使国民收入水平从Y1增加到Y2并使价格水平从P1上升到P2。但是,价格的上升必然引起工资增加,总供给减少,短期总供给曲线从AS1向左上方平行移动到AS3,AS3与AD2相交于E3。这样,国民收入水平从Y2减少到Y3,价格水平从P2上升到P3。在长期中,总供给曲线是一条垂直线(AS2)。AD2与AS2相交于E4,国民收入水平为充分就业的国民收入Yl,而价格水平上升到P4。这一模型是用总需求来说明国民收入决定的收入支出模型的发展。它说明,总需求与总供给对国民收入与价格水平的决定都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应该同时运用需求管理与供给管理的政策。 图6-11 总需求总供给模型6.3.2 简答题1根据西方主流经济学的相关理论,在什么情况下需要扩大总需求?通过哪些途径扩大总需求?(人大2002研)答:(1) 总需求是指整个社会经济在每一价格水平下对产品和劳务的需求总量,总需求函数表示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同时达到均衡时的价格水平和国民收入之间的数量关系。描述这一函数关系的曲线被称为总需求曲线。由于实际资产效应、跨期替代效应和开放替代效应等因素,总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表明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价格水平和国民收入的反方向变动关系。可以从简单的凯恩斯模型和ISLM模型中推导出总需求曲线。(2) 当总需求小于总供给,也就是有效需求不足,出现通货紧缩趋势时,应采取措施扩大总需求,促进经济增长和结构调整,抑制通货紧缩。政府采取扩张性财政政策,如政府支出扩大,或扩张性货币政策,都会使总需求扩大。2决定总需求曲线斜率的主要因素有哪些?(复旦大学1998研)答:(1)决定总需求曲线斜率的主要因素是LM曲线的斜率和IS曲线的斜率。(2)在IS曲线斜率不变的情况下,LM曲线越陡,则LM曲线移动时收入变化越大,从而AD曲线越平缓;相反LM曲线斜率不变时,IS曲线越平缓。则IM曲线斜率不变时收入变动越大,从而AD曲线也越平缓。3西方主流经济学和古典经济学的总供给曲线及其政策含义有什么不同?(人大2000研)答:总供给函数表示,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价格水平与全社会总供给之间的函数关系。将这种函数关系作成曲线,就得到总供给曲线,简称AS曲线。西方主流经济学(凯恩斯主义)和古典经济学的总供给曲线的差别如下:(1)短期总供给曲线和长期总供给曲线的差别。古典经济学的总供给曲线是长期总供给曲线,而主流经济学的总供给曲线是短期总供给曲线。(2) 图形形状差别。古典经济学的总供给曲线在图形上是一条位于经济的潜在产量水平上的垂直线,如图6-13所示;而主流经济学的总供给曲线是一个倾斜线段和垂直线段连接在一起的图形,如图6-12所示。图6-12 主流经济学的总供给曲线 图6-13 古典经济学的总供给曲线(3) 理论基础不同。古典理论认为,劳动市场运行毫无摩擦,总能维持劳动力的充分就业。既然在劳动市场,在工资灵活调整下充分就业的状态总能维持,因此,无论价格水平如何变化,经济中的产量总是与劳动力充分就业时的产量,即潜在产量相对应,所以总供给曲线总是垂直的;而凯恩斯主义则假设工资刚性,并且劳动力市场存在摩擦,充分就业和达到潜在产量只是一种理想状态。实际工资和名义工资的变化会带来劳动供给的变化,所以总供给曲线不会在充分就业保持垂直,而是应该保持水平或者至少保持正斜率。(4) 蕴含的政策效果不同。古典模型中,除非总供给曲线发生变动,否则财政和货币政策只会带来价格上涨,没有任何效果。凯恩斯模型则正好相反。4.“古典”模型中的总供给曲线和凯恩斯模型中的总供给曲线有什么差别?为什么有这种差别?(人大1996研)答:参见简答题第3题。5.分析宏观经济均衡的条件。(华中科技大学2006研)答:宏观经济的均衡是指一国经济的总供给和总需求相等,从而实现了宏观经济的平衡这样一种状态。宏观经济均衡包括产品和货币市场的均衡以及劳动市场的均衡。宏观经济均衡的条件是总供给与总需求相等(AS=AD),或总储蓄等于总投资(S=I)。当SI时,即ASAD时,生产过剩,供过于求,导致存货上升,价格下降,利润减少,企业缩减生产,解雇工人,这一过程表现为经济衰退和失业增加的过程。当SI时,即ASAD时,生产不足,存货下降,导致价格上涨,利润增加,此时企业扩大生产,增雇工人,表现为经济扩张过程。因此,只有当SI时,宏观经济实现了均衡。6解释以下概念,说明其内涵和联系:总需求、有效需求和充分就业下的有效需求。(天津财大2000研)答:(1)总需求是经济社会产品和劳务的需求总量,通常用产出水平来表示。总需求包括消费需求、投资需求、政府需求和国外需求。根据西方经济学理论,推动总需求的力量除了价格水平、收入、对未来的预期外,还包括诸如税收、政府购买或者货币供给等政策变量。(2)有效需求强调不但要有需求的欲望,更要有需求的能力,即购买能力,二者缺一不可。(3)充分就业下的有效需求,有如下特性:在现有的资本和技术条件下,由于处于充分就业的情况,不可能再提供更多的供给,这样,此时的有效需求只会带来价格的上涨,而对产出没有经济贡献。7对总需求和总供给曲线的研究,涉及了“三个市场和一个总量函数”。请就此分别作简要说明。(武大2000研)答:对总需求和总供给曲线的研究涉及了三个市场和一个总量函数,即产品市场、货币市场、劳动市场和总量生产函数。以短期总供给模型而论,存在着四个方程,即:产品市场均衡条件:式中,g和t分别为政府购买和税收。货币市场均衡条件:劳动市场均衡条件:总量生产函数:从上面四个方程可以确定y、N、r和P。以长期总供给模型而论,也存在着四个方程:产品市场均衡条件:货币市场均衡条件:劳动市场均衡条件:式中,f和h分别为劳动的需求函数和供给函数。总量生产函数:通过四个联立方程,可以求得y、N、r和P的数值。8总需求曲线和单个商品的需求曲线有什么不同?答:(1)总需求是指支出,单个商品需求是指商品数量;(2)总需求受价格总水平的影响,单个商品的需求受相对价格的影响;(3)二者都受到价格的影响。对前者的解释必须从利息率的变化入手,对后者的解释则是从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开始。9凯恩斯理论是如何解释西方国家20世纪30年代经济大萧条原因的?答:根据凯恩斯总需求决定理论,已有的收入、消费倾向、货币需求、货币供给、预期收益和资本品价格是影响总需求从而影响国民收入的因素。在社会经济条件既定的情况下,可将已有的收入、货币供给数量以及资本的供给价格视为常量,因而国民收入主要取决于人们的消费倾向、对货币的流动偏好以及投资者对投资未来收益的预期。对于发生在20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凯恩斯理论给出的理由如下:(1)边际消费倾向递减,决定了消费不足。(2)资本边际效率下降,即在萧条时期投资者对未来收益预期偏低决定了投资不足。(3)流动偏好。当人们处于流动偏好陷阱时,经济中的货币需求趋于无穷大,无论货币供给多少,利息率都居高不下,从而也导致了投资不足。消费不足和投资不足的共同作用,使得总需求不足,最终决定均衡国民收入处于较低水平,从而使得经济出现萧条。10凯恩斯学派关于劳动市场理论的主要观点是什么?答:(1)工资刚性是在供给方面对失业的一个基本解释。当价格水平较低时,实际工资较高,这样会形成劳动供给大于劳动需求。由于工资能上不能下,这种状况将持续下去。这就是产生失业的原因。(2)在名义工资不降的情况下,价格提高可以使实际工资下降,刺激企业增加劳动需求。由于工人存在“货币工资幻觉”,实际工资下降可以被工人接受。因此,政府应该采取提高价格的政策,解决失业问题。11说明主流学派的经济学家是怎样用总供求分析法解释经济的“滞胀”状态的。(华中科技大学2005研)答:(1)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含义总供给是指整个经济社会在每一价格水平下提供的产品和劳务的总量。总供给函数表示国民收入(总产出量)和价格水平之间的数量关系。描述这一函数关系的曲线就是总供给曲线,可以用来表示国民收入和价格水平的各种不同组合。总供给曲线可以根据总生产函数、劳动需求函数和劳动供给函数以及货币工资曲线推导而得到。总需求指整个社会经济在每一价格水平下对产品和劳务的需求总量,总需求函数表示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同时达到均衡时的价格水平和国民收入之间的数量关系。描述这一函数关系的曲线被称为总需求曲线。由于实际资产效应、跨期替代效应和开放替代效应等因素,总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表明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价格水平和国民收入的反方向变动关系。可以从简单的凯恩斯模型和ISLM模型中推导出总需求曲线。作为凯恩斯主义重要代表的主流经济学派试图用总供给曲线和总需求曲线来解释宏观经济运行。他们同时使用长期和短期总供给曲线。他们把向右上方倾斜的总供给曲线称为短期总供给曲线,把垂直的总供给曲线称为长期总供给曲线。(2)运用总供求分析法对经济“滞胀”状态的解释从图6-14(a)中可以看到。短期的收入和价格水平的决定有两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是,AD是总需求曲线,是短期总供给曲线,二者交点E决定的收入或产量为Y,价格水平为P,二者都处于很低的水平。这种情况表示经济处于萧条状态。第二种情况是,当总需求增加,总需求曲线从AD向右移动到,短期总供给曲线和新的总需求曲线的交点决定的产量或收入为,价格水平为,二者都处于很高的水平,这种情况表示经济处于高涨状态。现在假定短期总供给曲线由于受到供给冲击(如石油价格和工资等提高)而向左移动,但总需求曲线不发生变化。在这种情况下,短期收入和价格水平的决定可用图6-14(b)表示。在图6-14(b)中,AD是总需求曲线,是短期总供给曲线,二者交点E决定的产量或收入为Y,价格水平为P。现在出现供给冲击,左移到,与总需求曲线AD交于,点所决定的产量为,价格水平为。这个产量低于原来的产量,而价格水平却高于原来的价格水平,这种情况表示经济处于滞胀状态,即经济停滞和通货膨胀结合在一起的状态。(3)治理滞胀的对策在政策主张上,主流学派经济学家认为,虽然资本主义经济在长期内可以处在充分就业的均衡状态,总需求增加只是提高了价格水平,而不改变产量或收入,如图6-14(c)所示;但短期内的萧条和过度繁荣是不可避免的,仍然可以给社会带来损失。因此,有必要执行凯恩斯主义的经济政策,以熨平萧条和过度繁荣所带来的经济波动,使经济持续处于稳定的充分就业的状态。图6-14 总供求分析对滞胀的解释政府治理滞胀的对策主要有:紧的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实施减税和增加财政支出,利用财政杠杆调节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12假设工人同意在一年的时间里,可以按劳动力供给曲线上的名义工资水平提供相应的劳动供给。试问:(1)当在这一年内价格水平从P0增加到1.05P0,再到1.1P0时,图6-15中的劳动力供给曲线将如何变化?(2)当价格水平按(1)中假定上升时,劳动力需求曲线会如何变化?(3)经济的实际就业水平如何变化?图6-15 价格水平和劳动需求答:在劳动力市场上,以名义工资W为纵轴、就业量N为横轴,劳动力供给曲线在一定的时期内是一条有正斜率的曲线,如图6-15中Ns;劳动力需求曲线Nd,是一条负斜率的曲线。这样:(1)如果工人同意在1年的时间里按供给曲线Ns所描述的名义工资与就业的关系提供就业,那么,价格水平从P0增加到1.05P0再到1.1P0时,就不会影响Ns曲线。(2)当价格水平上升时,劳动力的边际产值也随之上升,企业就会扩大就业。在价格水平上升到1.05P0时,Nd曲线右移至;上升到1.1P0时,Nd曲线右移至。(3)劳动力市场上随着劳动力需求的扩大,就业量会由扩大到。13如果没有工资刚性的假设,凯恩斯扩张总需求的政策效应将如何?答:如果没有工资刚性的假设,凯恩斯扩张总需求的政策效应可以分两种情况来考虑:(1)假设在价格水平既定情况下出现了失业。如果不是工资刚性而是工资弹性,那么,名义工资就会下降。接下来,劳动需求增加、就业增加、产出增加,最后直至充分就业。这样,根本就不需要凯恩斯扩张总需求的政策。(2)假设政府在失业的情况下采取扩张总需求的政策。在一般情况下,这会引起价格提高,如果不是工资刚性而是工资弹性,那么,名义工资就会提高。如果名义工资和价格水平同比例提高,这样,政府扩张总需求的政策就失效了。可见,在凯恩斯提出扩张总需求的政策建议所依据的宏观经济理论中,工资刚性的假设是非常重要的。14请说明简单凯恩斯模型、IS-LM模型和AS-AD模型这三个模型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答:(1)简单凯恩斯模型假设价格不变、利息率不变。用乘数理论刻画财政政策效应。该模型对总产出决定和政策效应的分析实际上是总需求分析。(2) ISLM模型保持价格不变的假设。重点引入货币因素从而说明了利息率变动对宏观经济的影响。该模型在利息率可变情况下分析总产出决定,并分析了利息率决定。对财政政策效应的分析既保留了乘数效应,又引入了挤出效应。此外,还分析了货币政策效应。但是,该模型仍然是总需求分析。(3)总供求模型引入劳动市场从而分析总供给对宏观经济的影响,于是放弃了价格不变假设。该模型在价格可变的情况下分析总产出决定,并分析了价格水平决定。不仅分析了需求管理政策的产出效应,而且分析了它的价格效应。不仅进行了总需求分析,而且进行了总供给分析。15导致总需求曲线和总供给曲线变动的因素是什么?答:导致总需求曲线变动的因素:(1)消费需求尤其是对于耐用品的购买变化;(2)投资需求的变化;(3)政府支出和税收的变化;(4)净出口的变化。导致总供给曲线变动的因素:(1)自然灾害和战争等;(2)技术变化;(3)风险承担偏好,如果市场风险增加,而厂商恰恰是风险回避者,则可能会减少供给;(4)进口商品价格的变化;(5)劳动意愿的变化,即人们在闲暇和工作之间进行选择的偏好。16.解释为什么未预料的通货紧缩会改变人们的收入再分配,从而进一步减少总需求?答:未预料到的通货紧缩增加了债务人的债务负担及债权人的实际财富。通常,债务人的边际消费倾向高于债权人,债务负担的加重就会使债务人的消费减少。总需求就会随之减少,从而总需求曲线就会向左移动,进一步使经济收缩。17.物价水平对总支出曲线的影响如何引起总需求曲线的移动?答:总需求曲线说明了物价水平与总支出之间的关系。总支出曲线表明了物价水平不变时由实际国民生产总值决定的支出水平。如果物价水平改变了,总支出曲线就要移动,并形成新的支出水平。因此,每一个物价水平都有不同的支出水平。物价水平与相应的总支出结合的点在总需求曲线上。例如,如果物价水平上升,自发支出要减少,总支出曲线就要向下移动。这就使实际国民生产总值既定时总支出减少。由于物价水平上升与总支出的减少相关,所以,总需求曲线向右下倾斜。18.画图说明总支出曲线和总需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