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民居的保护与利用规划设计——以长清崮山于家盘为例.doc_第1页
传统民居的保护与利用规划设计——以长清崮山于家盘为例.doc_第2页
传统民居的保护与利用规划设计——以长清崮山于家盘为例.doc_第3页
传统民居的保护与利用规划设计——以长清崮山于家盘为例.doc_第4页
传统民居的保护与利用规划设计——以长清崮山于家盘为例.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8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传统民居的保护与利用规划设计以长清崮山于家盘为例第26卷2011正第3期6月山东建筑大学JOURNALOFSHANDONGJIANZHUUNIVERSITYVo1.26No.3June201l文章编号:16737644(2011)03030804传统民居的保护与利用规划设计以长清崮山于家盘为例郭逢利(1.山东建筑大学山东省建筑节能技术重点实验室,山东济南25010;2.山东建筑大学可再生能源建筑利用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山东济南250101)摘要:地方传统民居建筑是祖先留给后人的一笔宝贵遗产.发现和保护并在一定程度上重新进行利用,不仅意义深远而重大,而且已成为建筑领域研究的热点.文章以济南长清崮山的于家盘村的发现,保护与利用为例,尝试找出一种传统民居保护与利用的新途径:即采用移植的方式,使用原有的材料并重新进行设计,同时利用现代的建造技术和手段,在保留其原有神韵的前提上赋予其新的功能,使古老的石头房子重获新生.关键词:传统民居(建筑设计及其理论);保护;地域特征;移植中图分类号:TU241.5文献标识码:AProtectionandre?usedesignoftraditionalresidentialbuilding:AcasestudyofYujiapanVillage,ChangqingGUOFengli(1.ShandongKeyLaboratoryofBuildingEnergySavingTechnologies,ShandongJianzhuUniversity,Jinan250101,China;2.KeyLaboratoryofRenewableEnergyUtilizationTechnologiesinBuildingsofMinistryofEducation,ShandongJianzhuUniversity,Jinan250101,China)Abstract:Icaltraditionalresidentialbuildingisavaluablelegacylefttofuturegenerationsbyourancestors.Todiscoverandprotectthem,and,tosomeextent,re-Hsethem,isnotonlyoffarreachingandgreatsignificance,butalsohavebeenthehotspotinthearchitecturefield.Inthisarticle,wetaketheoldbuildinginYujiapanVillageinChangqingforexample,tofindanewwaytoprotectandreusetra?ditionalresidentialbuildings:utilizingthewayoftransplantingandredesigningthebuildingwiththeOriginalmaterial,andgivingnewfeaturesthatmaketheoldstonehouseobtainitsnewlifeinthepremiseofretainingitsoriginalcharmbyusingmodernconstructiontechniquesandtools.Keywords:traditionalfolkdwellings(architecturaldesignandtheory);protection;regionalcharacter-istic:transplantation收稿日期:20110516作者简介:郭逢利(1966一),男,山东济南人,副教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教育建筑设计.E-mail:8812163.colll30引言在我国幅员辽阔的领土上,存在着众多风格各异的传统民居,无论是分布广泛的合院建筑,还是客家土楼,藏族碉楼,土家吊脚楼,云南的一颗印,傣族的竹楼,还是黄土高原的窑洞等等,都不同程度地反映着各个地区的独特的文化特点,具有鲜明的地域性,文化性,历史性和民族性.他们虽然风格各异,但都有着某些共同的特点:第一,具有广泛的适应性.针对不同的地理,气候条件,都能灵活的选择和利用地形,适应气候,因地制宜的适应环境,并创造出多姿多彩的民居形态.第二,经济环保,低碳节能.这些当今社会提出的口号与理念其实在许多年前就已建成的民居建筑中早已得到充分的体现:如传统民居大都很重视自然通风与采光,天井与院落的大量采用就是常用的手法;就地取材建造房屋,是民居建筑的又一显着特点,无论是石,砖,竹,木,泥土的使用,都有十分成熟的技术,而且,就地取材还大大的降低了运输成本.另外,传统民居都十分注重利用当地材料来达到节能的目的,如北方地区利用砖石,土木等材料砌筑厚实的墙身,冬暖夏凉;南方地区多采用竹木等材料建造通透轻灵的建筑,以利于通风散热.第三,与环境协调共生.中国人历来非常重视人与环境的协调,”天人合一”的理念深入人心.依据”风水”学说来择基建宅正是先民遵循自然规律,与自然取得协调的重要方法.这些民居建筑历经了千百年的历史沧桑,默默地述说着一代代先民的生活历程.由于传统民居的建造有着特定的历史条件和环境,很大程度上受制于当时社会的生产技术条件,建筑技术条件以及人们的文化思想和生活观念.在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现代工业社会,有着古朴生活气息的传统民居因为其自身的功能和结构的局限,已经难以适应人们追求现代生活的需要.但由于传统民居承载着丰富的传统信息和历史文化内涵,是过去某一段时期文化,哲学,艺术的物质载体,因而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建筑创作参考价值.如何对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进行有效的保护,是一个需要深入思考的重要课题,常规的思路主要有:一是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进行原地保护,修旧如旧,原汁原味保持民居建山筑及其所处环境的故有风貌,或是进行旅游开发;二是条件所限,难以在原址进行保护而采用先异地搬迁,再恢复原貌的方式;三是在这里所要探讨的一种新的思路,即采取一种移植与改造利用的新的尝试卜.本文就济南长清崮山的于家盘村传统民居的发现,拯救,改造与移植利用的过程进行一个简单的介绍,以期抛砖引玉,给从事传统民居研究与保护的人们提供一个参考和借鉴,在传统民居保护与利用方面探寻出一条新的思路.1项目概况位于济南长清崮山的于家盘村是一座有着上百年历史,同时又极富地域特色的古老村落.于家盘村现有40余户村民,160多人口,隶属长清区张夏镇.该村位于被当地村民称为火焰山的山南侧,海拔600余,是济南海拔最高的自然村.由于青壮年大多外出打工,只剩少数老人和孩子留守.这里景色优美但交通困难,村民的耕地大都在山下,生活与耕作都十分不便.正因为此,在张夏镇百姓有一句口头禅叫”闺女宁愿老在栏,不嫁山上于家盘”,说明了这地方即穷困又偏僻,没有姑娘愿意嫁到这个地方.由于环境所困以及人口的大量外流,这座古老村落的消失也只是时间的问题.这座村落之所以受到关注是因为它的非常原生态的民居建筑.这里的建筑依山就势,高低错落,布局灵活,尺度宜人,最有特点的是其使用的建筑材料:它们的墙身全部使用山上风化的片状页岩砌筑,并在入口大门,墙基等位置使用条石材料,给人以厚重,稳固之感.坡顶使用当地的茅草覆盖,并用具有当地传统特色的迎风石作为建筑檐口装饰.迎风石的做法在许多民居建筑中都有采用,但在于家盘民居中与石墙结合在一起,显得更加自然整体,一气呵成.建筑墙厚近半米,草顶防水,耐久且保温良好.室内冬暖夏凉,宜于居住.墙身虽然由页岩碎石干砌而成,但建筑历经几十,上百年的风雨侵蚀,依然坚固完整.整个建筑既自然质朴,又极富当地的地域特征,具有较高的研究和保护价值(图1,2).2项目提出及要求为了避免这座具有历史价值与地域风格的村落3l0ILJ入fI大门一0124m图1于家盘民居平面图2于家盘民居外观随着时间而湮灭,使其重获新生,我们经过多方协调与争取,决定将其拆解并在山东建筑大学新校区重建.这应该说是一种很有意义的尝试.因为这样既可以拯救面临消亡的地方民居建筑,又可以给它赋予新的功能加以利用,可以说是一举两得.当然这种重建并不是原封不动的整体搬迁,而是在保留原有建筑基本风格,特点的前提下根据新的功能进行重新设计,使用原民居的建筑材料结合现代的技术手段来满足新的使用要求,这些要求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使面临消失的传统民居得以保存,并与已建成的其它搬迁重建建筑胶东民居海草房,济南着名历史建筑凤凰公馆以及新建成的,由龙腾木建筑公司捐赠的木别墅,一起成为建筑教学与观摩基地.其次,作为电力系统最新技术成果及我校电信2Ol1学院科研成果的展示平台与研究基地,如进行智能电网与三网融合的成果展示等.新的功能使得这座传统民居重新具有了新的利用价值和功能要求.3设计手法要根据建筑新的功能重新进行规划设计和建造,除了要对项目从选址,设计,施工方法,工程进度等一系列问题都予以周密的安排外,更要确立一个明确的设计思路和恰当的定位.如何使这座新建的”石头房子”既能保留原有建筑的民居特点与神韵,又能使它满足新的使用功能,而且在技术层面上符合现代建筑的规范及使用要求,是方案设计的最主要目的.为了达到这样的目的,在进行设计构思时主要解决如下问题:重点要解决的是”新与旧”的取舍.如能对当地传统民居进行原汁原味的表现,真实重现其原有风韵,甚至生活场景当然最好,但这是不太现实的.第一,功能要求不同.新建建筑主要作为展览建筑来使用,其建筑规模,空间尺度及技术要求都与原有民居有着较大的不同,不可能采取整体搬迁的方法.第二,所处环境不同.原有民居依山而建,并与其他民居建筑共同形成完整的山村建筑群落,这样的特殊环境在建大校园内是不可能重现的.第三,技术手段不同.原有民居局限于当时当地的物质和技术条件,就地取材,采用当地传统的施工手段,如石材的干砌,木檩条铺茅草,内墙用黄泥抹灰等,只能满足基本的使用要求,建筑的强度,整体性,防火性能等指标都难以满足新的使用需求.为解决这些矛盾,我们在设计中做了相应的处理.3.1建筑规模及布局形态的确立拟建建筑根据作为展览建筑的使用要求,对建筑面积,空间大小上有着较高的要求,因此在规模上相比原有民居有较大的增加.但如果简单的扩大建筑规模很容易使得建筑体量过大,因而与原有民居产生较大的差异,也与民居建筑应有的体量,尺度不符.为避免出现这种情况,我们采用划整为零的手法,将集中的大体量进行拆解,分割成若干个小体量的组合;在建筑高度,屋顶坡度,门窗尺寸等尺度把握上尽量与原有民居接近.这样处理的结果,新建筑虽然扩大了面积,但建筑的比例,尺度都与原建筑十分符合.在建筑的空间布局上,参考当地民居的特点,采用四合院的布局形态,并紧密结合建大校园拟建场地的山坡地形进行灵活布局,使得建筑轮廓既错落有致,又浑然一体,最大限度的重现传统民居的神韵(图3).图3设计方案鸟瞰图3.2功能与流线组织作为展览建筑,流线的合理组织是尤为重要的.安排流线首先是主出人口位置的确定.考虑到参观人流主要来自东南侧的校园方向,并可与已建成的海草房取得呼应,同时兼顾中国民间的风水传统,故将建筑的主出人口设在东南角;其次,在参观流线的组织上,结合四合院的空间形态,安排有序的,对应电力产生和应用过程的参观线路:从电力的如何产生,到电力的输送手段,再到电力在不同领域的广泛应用等设置相应的展示空间.这样,空间组织由人口空间,过度空间,展示空间,高潮展示空间,结束空间,出口空间等空间序列与展出内容相辅相成,紧密结合,尽量做到空间,流线与功能的统一(图4).图4新建石头房子平面图3.3合理的技术措施新建筑虽然利用原有民居的石材建造,但必须使之满足现代的强度,整体性,防火,节能及其它使设计以长清崮山用要求.为达到这一目的,在建筑结构和构造做法上采用了相应的措施.在结构形式的选择上,兼顾结构的强度,稳定性与经济性的关系,决定采用砖(石)混结构加构造柱的形式,并根据石材砌筑的特点适当调整施工方法.譬如砌筑石材时,没有采用当地传统的干砌方法,而是采用水泥砂浆砌筑,但在石墙外侧留缝的方式,从而既满足了建筑整体性的要求,又保留了原有民居墙身的机理效果;没有采用原有建筑木屋架,木檩条铺茅草的方式,而是采用现浇钢筋混凝土坡屋面,并铺设草顶,既保证了建筑足够的强度,又提高了防火性能,同时还便于施工.另外,为使新建筑在细节上与原建筑保持一致,特地从民居当地请来施工队伍,按照当地传统的工艺进行施工,这就保证了能原汁原味的保留了原有民居建筑的特点.4结语世事变迁,物换星移.我们无法阻挡时间河流的流淌,却可以把握现在.当我们面对一座座地方传统民居渐渐老去,甚至消亡之际,我们最希望的是有更多的人能把目光投向它们,关注它们,保护它们.我们对于家盘村民居的移植利用只是一种尝试.既然是尝试,就有可能失败,最终的结果要交给时间去检验.但不管结果如何,都会给他人提供经验或者教训,使得地方传统民居保护的道路能够越走越宽.参考文献:1汪之力.中国传统民居概论:上J.建筑,199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