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论文:自然:语文教学的必然追求.doc_第1页
小学语文论文:自然:语文教学的必然追求.doc_第2页
小学语文论文:自然:语文教学的必然追求.doc_第3页
小学语文论文:自然:语文教学的必然追求.doc_第4页
小学语文论文:自然:语文教学的必然追求.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自然:语文教学的必然追求卢梭在他著名的爱弥儿中阐述过这样的观点:“对儿童进行教育必须遵循自然的要求,顺应人的自然的本性,反对成人不顾儿童特点,按照传统与偏见强制儿童接受违反自然的所谓教育,干涉或限制儿童的自由发展。”顺应自然,也应该是我们语文教学必然的追求。这自然,不仅包括学生自然的发展特性,也包括语文课程的自然特性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然而,在现实的教育教学中,很多教师却视语文这一“文道统一”的基本特性于不顾,或“厚文薄道”,或“重道轻文”;视学生的全面发展与终身发展于不顾,或“揠苗助长”,或“固步自封”,这些做法都是有失偏颇的。我以为,只有让我们的语文教学回归自然,我们的学生才能自由地汲取语文的甘露,享受语文的绚丽阳光,健康而和谐地成长。下面,我结合参加全国第六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活动的学习收获来谈谈自己的思考。一、 顺应自然:语文教学应紧贴学生实际,激发学习兴趣。我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苏霍姆林斯基也认为“能促使儿童学习的最主要动力”原因之一便是“对知识的兴趣和渴望”。如果我们的语文教学没有关注学生的身心特点与学习现状这些实际的教学因素,那我们的教学在一开始就定下了失败的基调,那么,我们的语文教学也就失去了自然的基础。因此,语文教学应该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本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去展开教学,那我们的教学定会收到事半功倍的良好教学效果,学生自然也会得到愉悦的学习体验,产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情绪,进而获得潜移默化的提升与发展。小学语文教学2006年第11期中历久弥新 本色语文一文中赏析了教育专家王企贤老师执教的将相和一课的教学艺术,读来让人不禁抚掌赞叹。且不说王老师扎实的教学功底、高超的教学技艺和严谨的教学态度,就整堂课的教学来说,王老师以讲故事的方式串联整篇课文的教学,为学生创设了生动的学习情境,在浅显、幽默的故事语言中,学生不仅了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故事的梗概、情节的发展、人物之间的关系等,还不知不觉地进行着语言文字的学习。这样的教学正是王老师在基于文本特点与学生实际的充分了解的基础上而设计的,不可谓不高明。在全国第六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活动中,内蒙古的佐晓梅老师执教的酸的和甜的一课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酸的和甜的是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一篇故事,文章以连环画的形式编排,非常富有童趣。佐老师针对低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牢牢地把握连环画教学的特征,创设了引人入胜的童话情境,借助图画让学生认识生字、学习故事。课堂快结束时,佐老师的巧妙设计再次体现了紧贴学生实际、顺应学生自然认知规律的教学。请看 案例一(酸的和甜的内蒙古佐晓梅老师执教)师:见猴子吃得这么开心,松鼠和兔子跟着吃了一颗,才发现葡萄是如此的好吃,如此的香甜,吃到甜甜的葡萄他俩却皱起了眉头,怎么回事呢,我们一起来读。生:读最后一个自然段。师:是呀,明明是甜甜的葡萄,狐狸为什么说是酸的呢,回到课文的第一自然段,看看那只狐狸吧。我们一齐来读第一段,葡萄架下生:齐读课文第一自然段。师:孩子们,狐狸摘到了几颗?生:一颗也没摘到。师:噢,原来一颗也没摘到,所以它硬说葡萄是生:酸的。师:来安慰安慰自己吧。小松鼠和兔子终于弄明白了问题,这时候他们站在葡萄下又会说些什么呢?想一想。生:会说以后我们要向小猴子那样,尝一下再体验。生:不能光听别人的劝告,要体验。生:我们一定要向猴子学习,聪明敢尝试。生:明天我们把葡萄拿到狐狸家里去,让它尝尝看酸不酸。生:他们会说有时要倾听别人,有时要自己试一试。生:我们以后要学会尝试,不要被别人骗了。师:不能光听,也要自己尝尝。师:听到他们说得这么热闹,老师也想说一说。(出示儿歌)葡萄大,葡萄圆,串串葡萄狐狸馋。摘不到,硬说酸,松鼠兔子不分辨。小猴子,不轻信,迫不及待攀上架。大口大口葡萄甜,凡事都要亲体验。生:饶有趣味地齐声朗诵儿歌。【评析:佐老师用童话的语言为学生创设了富有童趣的情境,使学生沉浸其中,理解故事内容,自觉地进行语言的学习。对低年级孩子来说,要想揭示本故事所蕴涵的道理确实比较困难,很容易走向说教的极端,使教师失去应有的作用。但我们不难发现,佐老师很巧妙地将揭示道理与说话训练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借小松鼠、小兔和小猴子的嘴说出道理,并通过自编的儿歌将生字巩固和故事情节、故事寓意有效地统一在一起,避免了烦琐、支离与说教,实现了“文”与“道”的融合。】 从以上两册教学案例中,我们不难发现,倘若我们的语文课想要回归自然与本色,必须紧贴学生的实际,尊重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与语文学习特点,诱发他们的阅读愿望和学习热情,凸现其主体地位,“让语文课充满率真的儿童味”。二、 探究自然:语文教学应紧扣文本文字,提升语文素养。随着新课程的轰轰烈烈的推行,时下的许多语文课堂开始提倡对话,强调学科的整合,注重情感的体验与人文思想的陶冶,这些都没错,但我以为一旦脱离了文本而去展开对话,去一味地为整合而整合,刻意地去体验情感就使语文课堂失去了“语文味”。在全国第六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活动中,我曾多次利用听课间隙和上海师范大学的吴立岗教授进行了交流,聆听他对小学语文教学的独到认识。吴教授指出了当下语文课堂教学所存在的几个通病“围着内容打转”、“缺失的工具、强加的人文”,并为其开出了处方,那就是“要紧紧地扣住文本,让学生在语言文字活动中发展语言能力,提升语文素养,陶冶人文情操”。特级教师韩军也曾多次提到了“文字素养”一词,强调“将语文课上成语言文字课,永不过时”的理念,并大声呼吁:“语文课可以讨论人生思想、情感、历史,可以唱歌、跳舞、画画,但必须是由文字引发,最后还必须落脚于文字。”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应该牢记我们的教学之“本”、教学之“源”便是教材中的文本及文本中的语言文字,脱离了文本、文字,语文教学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也就失去了语文的自然属性,更谈不上提升语文素养了。不妨来比较全国第六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活动中两则课堂教学案例。案例1是河南省信阳市罗山县实验小学的余锐老师执教的科利亚的木匣。余老师在学生疏通课文,了解故事梗概及顺序后,让学生针对科利亚挖木匣的过程质疑,学生很自然地提出了“挖到了吗?怎么挖的?挖的时候心情如何?”三个问题。接着,余老师放手让学生自己阅读寻找答案,通过交流后,解决了三个问题。最后,余老师引着学生共同完成了板书,揭示出了“世界万物在不断变化,我们要像科利亚一样多动脑筋,根据情况的变化采取相应的对策”这一教参中呈现的道理。在这堂课的教学中,我们发现,余老师违背了最基本的语文学习规律弃学生的语言素养提升于不顾,缺乏有效的阅读教学的指导;弃文本于不顾,生硬地去揭示课文所蕴涵的道理。我不禁要问,这样的课堂,学生学到了什么?学生的语文能力与语文素养有没有得到提升?案例2是浙江的张滔元老师执教的开国大典一课。由于文本内容距离学生的生活实际比较遥远,若不深入文本,学生是很难感受到开国大典的壮观场面的。张老师巧妙地结合录像与文本,通过录像再现当时的情景,又让学生反复品读、感悟文本,从文章的字里行间去感受开国大典的盛况、亿万群众发自内心的振奋与自豪。具体教学流程大致如下:读课文第一小节,说说课题的意思(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再读课文,划出写庆典顺序的词语进行排序,并用上表示顺序的词语说一说(理清课文叙述脉络,将书读薄)品读课文,划出能深深打动自己的段落语句,用心品析(潜心会文,品词析句,体会文章情感)诵读课文,读出自豪与激动(表达情感,培养语感)。综观本课的教学,张老师以文本为抓手,以读为主要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在反复朗读、大量阅读、细细品读、深情诵读中品评感悟,体会语言文字的魅力,用心灵和文本对话,实现了语文素养的提升与人文情感的陶冶。我以为,像张滔元老师执教的开国大典一课就体现了自然的语文教学之特点,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就应该紧扣文本,通过文本向学生提供一个活跃而开阔的语文实践平台,激发和引导学生敞开心灵与文本对话,主动理解与体验,真正提升语文素养。三、 追问自然:语文教学应紧抓习惯养成,实现循序渐进。所谓“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意思是说,儿童时期是一个人培养终身习惯的重要时期。一个人如果从小养成了阅读的良好习惯,将会产生一种愉悦的学习体验,具备终身学习的基本素养。叶圣陶老先生曾经说过:“阅读教学之目的,我以为首在养成读书之良好习惯。教师辅导学生认真诵读课本,其意乃在使学生渐进于善读,终于能不待教师之辅导而自臻于通篇明晓。”又说:“所谓阅读书籍的习惯,并不是什么难能的事。知识能够按照读物性质作适当的处理而已。需要翻查的,能够翻查;需要参考的,能够参考;应当条分缕析的,能够条分缕析;应当综观大意的,能够综观大意;义有疏漏的,能够指出它的疏漏之处:到此地步,阅读书籍的习惯也就差不多了。一个人有了这样的习惯,一辈子读书,一辈子受用。” 由此可见, “习惯培养”是自然的灵魂,也是语文教学的本真。在全国第六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活动中,许多教师都非常注重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培养,有读书姿势的反复提醒,有读书方法的巧妙训练,不一而足。一等奖获得者广东的李晓群老师在教学中更是很好地贯穿了这一理念,深得专家和听课教师的好评。案例二(草虫的村落广东李晓群老师执教)师:迎接他的娇小的甲虫可能是游侠的什么人呢?生:可能是他的妻子。生:可能是他的女儿。生:他的妹妹。师:你能从“意味深长地对视”中感受到什么呢?生:我感受到了一种思念之情,在外闯荡了好多天终于回来了,可想死我了。生:我感受到了一种责怪,出去了这么多天,怎么才回来呢?师:是啊,大家看,草虫的村落中蕴含着浓浓的亲情啊!真是“此时无声胜有声”,千般情,万般意,都浓缩在这“意味深长的对视”中。师:(出示)原来草虫的村落中蕴藏着 啊! 就用这样的方式,看看这草虫的村落中还蕴藏着什么? (师生读书交流略)师:此时,在你的眼中,草虫的村落是什么?生:是人间的天堂。生:是我们生活的缩影。师:老师也想和大家交流想法:草虫的村落是个和谐的世界。对大家的想法,我更愿意用“”表示,每个点都是我们智慧的亮点。【评析:李老师所执教的是台湾著名作家郭枫的散文草虫的村落。对于“形散而神不散”的散文,李老师紧紧把握住了文体的特点,引领学生抓住第三、四小节,通过以读为主,让学生在读中去品味语言,以文本为依托展开合理想象,层层深入地体悟文本的境,与作者的情交融。在学生通过读、悟、品感受到草虫的村落中蕴涵的浓郁的亲情后,李老师又巧妙地总结了学习的方法,用“原来,草虫的村落中蕴藏着 啊!”的句式训练学生整体凝练表达的能力,实现读书由“薄”到“厚”,最终又回归“更薄”境界的螺旋上升过程;接着他又让学生迁移这一方法,让学生用心主动地学习其他小节,使学生在徜徉文字的过程中感悟到了“草虫的村落中还蕴藏着智慧、生机、快乐、勤劳”。这样的教学体现的是润物无声的教学技艺,是文道相融的语文魅力;这种阅读方法的指导与良好读书习惯的培养对学生而言,是终身受益无穷的。】因此,语文教学就应该着眼于学生阅读习惯的养成,让学生获得循序渐进的自然发展。我们的语文教学只有能让学生将领悟的学习的方法经过不断历练最终演变为终身的学习习惯,才是成功的语文教学。四、 提升自然:语文教学应提倡简约扎实,力求文道相融。反观当下的语文课堂,“模式”层出不穷,“文”“道”争鸣不息,试问这是真正的语文教学吗?语言学家张志公先生曾经大声疾呼:“语文的学习说法越多,花样越多,头绪也会越复杂,结果只能是教者辛辛苦苦,学者迷迷糊糊。”“模式”再多,没有遵循语文学习的规律,没有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都是不科学的;“文”“道”无论如何争鸣,都不能违背“文道统一”的精神。华东师范大学倪文锦教授有一句话说得特别好“对一个缺乏听、说、读、写基本语文能力的人来说,再好的文学作品,再伟大的人文精神,对他来说都是不起作用的,都是外在于他的精神世界的,犹如没有音乐细胞的人,再美的音乐对他都是不起作用的,都是对牛弹琴。”这句话向我们准确地阐释了语文教学中“文”与“道”二者之间的辨证关系。 清代唐彪说“文章读之极熟,则与我为化,不知是人之文,我之文也。” 明代胡宪仲则指出“引之自悟,则得之渐,故为身心之益;倾之速悟,则得之轻,故为口耳之赘而旋忘之。”可见,简约扎实的语文教学必须强调以读为主,边读边悟。因此,我们的语文教学应该追求简约扎实,引导学生潜入文本,只有让学生在读与悟中实现语文素养的提升,自然才能实现人文精神的陶冶。 综览全国第六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活动,许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努力体现了简约扎实的教学风格和“工具性” “人文性”有效而自然的统一。上述酸的和甜的、草虫的村落两课教学让我尤为欣赏。语文教学呼唤自然与本色的回归,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只有在课堂中为学生创设一片自然生存、自然发展的语文土壤,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