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十二金人考.doc_第1页
秦始皇十二金人考.doc_第2页
秦始皇十二金人考.doc_第3页
秦始皇十二金人考.doc_第4页
秦始皇十二金人考.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秦始皇这位中圌华文明史上第一个封圌建中圌央集圌权制国圌家大秦帝圌国的缔造者,一生干了许多有益于中圌华民圌族的惊天地泣鬼神的大事情,修圌长城、通直道、书同文、车同轨、统度量,这些可以说家喻户晓人人皆知。但还有一件具有深远历圌史意义和现实意义的惊天动地的大事情却很少被人们所知,那就是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圌年),以战后全国各地上缴的青铜兵器为原材料,冶铸了十二尊各重80吨,高16.24米的“金人”,将其矗立于大秦帝圌国的中圌央广圌场阿房宫的前殿,以此召示天下:大秦帝圌国和平统圌一万万年,中圌华民圌族和平统圌一万万年。这就是大秦帝圌国和平统圌一纪圌念碑,也是中圌华民圌族史上第一座和平统圌一纪圌念碑。“十二金人”作为中圌华民圌族史上第一座和平统圌一纪圌念碑,其伟大的历圌史意义和现实意义是:中圌华民圌族不要战争要和平,不要分圌裂要统圌一。“十二金人”作为中圌华民圌族和平统圌一之象征,被后世国君视为国之重器,均想拥有。史记秦始皇本纪: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圌年),“收天下兵,聚之咸阳,销以为钟鐻金人十二,重各千石,置廷宫中”。 三辅黄图校注引三铺旧事云:“铸金狄人,立阿房殿前。”大秦帝圌国将“十二金人”矗立于大秦帝圌国的中圌央广圌场阿房宫的前殿。正义引三辅旧事云:“聚天下兵铸铜人十二,各重二十四万斤。汉世在长乐宫中门。”大汉帝圌国将“十二金人”矗立于大汉帝圌国的中圌央广圌场长乐宫中门。正义引关中记云:“董卓坏铜人,余二枚,徙清门里。魏圌明帝欲将诣洛,载到霸城,重不可致”。董卓因为经济困难,毁了十尊铸了钱币,以解经济危圌机,留下的两尊作为象征矗立于 “清门里”。大魏帝圌国建都于洛阳,魏圌明帝欲将两尊“金人”徙往国都洛阳矗立,只因“金人”太重,运至霸城南作罢。如此伟大象征意义的“国之重器”“十二金人”,随着“金人”实物的消失,加之一些史学家长期对大秦帝圌国的诋圌毁,他们有圌意无意地曲隐了“十二金人”这一“国之重器”的伟大历圌史意义,这就使得后世阅读史料的人,只知道秦时有冶铸“金人”这么一件事,“国之重器”的伟大意义也就渐渐地被淡忘了。“金人”铭文“李圌斯撰,蒙括书”。李圌斯是大秦帝圌国的总圌理,蒙括是大秦帝圌国的国防部圌长,可见冶铸“十二金人”是国圌家的一件大事情,是经过大秦帝圌国“中圌央政圌治局会圌议”集体研究决定的。冶铸“十二金人”是一项浩大的政圌治、经济、科技工程,这项工程是通圌过周密的构思和设计的。时间过去了两千多年了,随着中圌华民圌族的崛起,今天我们探寻“十二金人”,既有其深远的历圌史意义,同时也有其伟大的现实意义。我们的质疑是:上缴的天下之兵堆积如山,为什么只铸十二尊“金人”?十二尊“金人”是怎样铸造的?在什么地方铸造的?它又是怎样消失的?消失到了什么地方?还有没有可能重新发现?如此一件伟大的历圌史事圌件,如此一项浩大的政圌治、经济、科技工程,难道就没有留下圌任何遗迹于人间吗?本人带着这些问题,经过二十余年的探寻,终于找到了当年铸造“十二金人”的地方连同大量的遗留物。同时分析论证应该还有两尊“金人”在存,寄希望于不久的将来两尊“金人”能被重新发现,并矗立于我们的天圌安门广圌场,以象征中圌华民圌族的和平统圌一。回复 收起回复 2楼2012-05-02 18:14举报 |我也说一句 风起云涌100 秦右庶长9一、有关“十二金人”人的文献记载1. 史记秦始皇本纪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圌年)“收天下兵,聚之咸阳,销以为钟鐻金人十二,重各千石,置廷宫中。”2.史记索隐按:“二十六年有长人见於临洮,故销兵器,铸而象之。”3.正义引汉书五圌行志云:“二十六年有大人长五丈,足履六尺,皆夷狄服,凡十二人见於临洮,故销兵器,铸而象之。”4.陈直三辅黄图校注三辅黄图卷之一:“收天下兵,聚之咸阳,销以为钟鐻,高三丈,钟小者皆千石也。”5. 三辅黄图校注引三铺旧事云:“铸金狄人,立阿房殿前。”6.谢承后汉书云:“铜人,翁仲,翁仲其名也。”7.史记索隐引三辅旧事云:“铜人十二,各重三十四万斤,汉代在长乐宫门前。”8. 正义引三辅旧事云:“聚天下兵铸铜人十二,各重二十四万斤。汉世在长乐宫中门。”9.长安志引三辅旧事云:“秦作铜人,立在阿房殿前,汉徙著长乐宫大夏殿前。”又云:“坐高三丈,铭其后曰:皇帝二十六年,初兼天下,改诸侯为郡县,一法圌律,同度量。”10.长安志引关中记云:“长乐宫殿前铜人,其胸前铭,李圌斯篡,蒙恬书也。”11.汉书王莽传下云:“莽梦长乐宫铜人五枚起立。莽恶之,念铜人铭有皇帝初兼天下之文,即使尚方圌工镌灭所梦铜人膺文。”12.水经注渭水云:“魏圌明帝景初元年徙长安金狄,重不可致,因留霸城南。人有见蓟子训与父老圌共摩铜人曰:正见铸此时,计尔日已近五百年矣。”13.后汉书方术蓟子训传云:“后人复於长安东霸城见之,与一老公共摩娑铜人。”14. 正义引关中记云:“董卓坏铜人,余二枚,徙清门里。魏圌明帝欲将诣洛,载到霸城,重不可致。后石季龙徙之邺,苻坚又徙之长安而毁之。”史料中有关“金人”的记载非常之多,本文仅摘录以上。二、史料分析1.“金人”的称谓史料中有关“金人”的称谓很多,大概有以下几种:钟鐻、金人、钟、金狄人、翁仲、铜人等。将“金人”称作“钟”,那是因为“金人”是空心的,像钟的样子。翁仲即铜像。将“金人”叫“金狄人”,那是因为夷狄人是“金人”的塑造原形。2.“金人”的重量和高度关于“金人”的重量史料中有这么几个数字。“重各千石”;“钟小者皆千石也”;各重三十四万斤;各重二十四万斤。为什么会有四种数字呢,我们说这些数字均属估计数字(而实际上只有三个数字),非确切数字。试想,这么重的物件当时是无法一一去称的,其重量只能是估计。千石之说只是泛指。十二尊金人不是一样大,也不是一样重。小者千石,大者应该大于千石。确切说来,应该有十二个数字才对。石是秦时的重量单位,一石为一百二十斤。秦时的一斤等于现在的256.26克,按最小数字一千石计,合今30715.2千克。按二十四万斤计,合今61502.4千克,按三十四万斤计,合今87128.4千克。这就是说最小的一尊“金人”的重量也在30吨以上,大的则在87吨以上。关于金人的高度史料记载有三说:“高三丈”;“坐高三丈”;“有大人长五丈铸而象之。”“坐”通“座”。这就是说十二尊金人是置于高三丈的底座之上的。现在我们清楚了,“十二金人”这一象征中圌华民圌族和平统圌一纪圌念碑的高度有两种可能:一种可能是 “高三丈”加“坐高三丈”,共六丈,合今16 .24米;另一种可能是“坐高三丈”加“五丈”,共八丈,合今21.81米。3.“金人”的造型“金人”的相貌应该是狄人相貌,服饰也是狄服,即当时的少数民圌族的相貌和服饰。“金人”是坐圌姿。长五丈的人坐下来也差不多是三丈,与史料相吻合。王莽梦见五枚金人起立,可以说明这一点。正背均有铭文。史料有两说:“其胸前铭”;“铭其后”。铭文是由李圌斯撰文,蒙恬书写。李圌斯是丞相,蒙恬是大将军。由此可见铭文档次之高。从史料中零星铭文的文圌字分析推断“十二金人”应该均有铭文,铭文的文圌字分析主题就是“和平统圌一”。“金人”应该是空心的。按照铜的比重计,最大的重量87128.4千克,它的体积为9.8m3;最小的重量30751.2千克,它的体积为3.5m3。这与身穿狄服,下有底座,高三丈或五丈的“十二金人”造像比,数字小多了。可以见得“十二金人”是空心的。回复 收起回复 3楼2012-05-02 18:18举报 |我也说一句 风起云涌100 秦右庶长94.“十二金人”解密我们知道,凡是具有纪圌念意义的标志性建筑、器物、图案,其尺寸及造型都不是随便定的,都有一定寓意的。人圌民英雄纪圌念碑高37.94m,我们的国圌旗是五星,卢圌森圌堡送给联合国的礼物是一支“枪筒上卷”的手圌枪,等等。“十二”这个数字解密“金人十二”,十二这个数字寓义着什么呢?我们知道,古时的人把大地分成十二支,称为十二地支。十二地支统合起来就是大地。大地还有一种分法,先分成东南西北四个方向,每个方向再分出两个方向,这就是四面八方。四面八方也是十二。可见十二这个数字代圌表的就是大地,而且是一个统圌一的大地。大地不就是天下吗?秦始皇所创建的不就是一个天下统圌一的中圌央集圌权制的封圌建大秦帝圌国吗?至此,我们明白了,“十二”这个数字的寓意就是“天下统圌一”。还有,一年四季,一季三月,一年十二个月,如此往复便是万万年。两者合一,“十二”这个数字的寓意就是:“天下统圌一万万年”。夷狄服解密夷是域内人对域外人的称谓,狄是地名,即现在甘肃的临洮。秦长城西起临洮,临洮在长城内,也就是说原来的域外人夷狄人现在已经成了域内人国人了。夷狄人的造像为“十二金人”,喻意着大秦帝圌国所建立的封圌建统圌一帝圌国是一个中圌华各民圌族大团结的国圌家。冶铸“十二金人”人的原料是统圌一战争中的兵器,这寓意着大秦帝圌国不要战争要和平,不要分圌裂要统圌一。三、“十二金人”的铸造方法和过程两千多年圌前冶炼技术还不发达,铸造80余吨的铜器确属一件奇迹。“十二金人”是怎样铸造的呢?据知,北圌京大钟寺有一口明代永乐铜钟,座高5.9米,重约5万公斤,内外满铸佛圌经圌文圌字,声音洪亮,荣膺为“钟王”。研究认为它是采用地坑造型法铸造的。“十二金人”的冶铸采用的应该就是这一方法。地坑法就是在地圌下挖个大坑,依坑作成范模,浇注熔液,铸成后挖开地坑,破圌坏范模,将铸器拖出来运走。铸器小容易拖出来运走,铸器太大,拖出地坑又成了问题。铸一个可以不计余力,批量浇铸就不能不考虑这些问题。聪明的大秦人想出了办法:在地面上筑台,在台中心做范,在台上作业浇铸,铸成后部分破圌坏筑台,铸器即可容易运走。铸下一个时,补好筑台,重做范模,再次作业。“十二金人”想必就是用这种方法铸成的。范的问题解决了,铜水溶化浇铸的问题又如何解决呢?根据以往考古发现,在殷墟安阳小屯一带,曾在冶炼遗址里发现有坩锅残片,经复原,可盛铜液12.7公斤。按此推算铸造铜人,需要三到五千套这样的设备方可完成。三到五千套设备,需要数万圌人操作。分散溶铜容易,统圌一浇铸就难了,其配合协调问题是很难解决的。聪明的大秦人又想出了办法,仿照“将军盔”的原理在工作台上做一个大形固定钳锅,让铜液溶化后能够自行流圌出,注圌入地坑范模中。不断地对钳锅烧火加温使铜块溶为铜水流圌出,再不断地投以铜块,这就是“泉注式”浇铸,浇铸问题也就解决了。回复 收起回复 4楼2012-05-02 18:19举报 |我也说一句 风起云涌100 秦右庶长9四、铸造“十二金人”具体地点的探查及遗留物的发现186年,我所在部圌队要在淳化县安子洼乡好花圪塔山(古甘泉山)上建一个雷达站,让我负责建站的前期工程。推土机推出的大土块上有一文圌字压痕,这一偶尔的所见使我立即惊觉起来。我对山头进行了踏查,发现山头上到处散落有秦汉砖瓦砾。从瓦砾中我捡到了一块完整的“甘林”瓦当,同时还捡到了若干“长生未央”及云葵纹瓦当的残片。当时我就意识到这是一处秦汉建筑遗址。眼看着这一遗址即将在推土机下消失,出于一种历圌史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我觉得唯一的办法就是用文圌字的形式将这一遗址予以保留,而这一任务非我莫属。我一边现场勘查,一边搜寻有关史料书籍,同时向考古界的专圌家行家们请教学习。在淳化县文化馆姚生民先生的鼎力支持帮助下,我终于完成了这一使命,除甘泉山主峰遗址外我还在其它山峰发现了秦汉建筑遗址,共计七处之多。我用了一年多的时间写了两篇文章。一篇是淳化县古甘泉山上发现秦汉建筑遗址群,一篇是甘泉宫考辨。前一篇文章报导了这一重大发现,后一篇文章论证了秦汉甘泉宫就在甘泉山上。按说“甘泉宫在甘泉山上”大量史料均有记载,这是一个无需考辨的问题。但是在山上遗址未发现以前全国文物普查时认为甘泉山下古云阳城遗址是汉甘泉宫遗址,其标志就是遗址上的两个大土堆。除了山上遗址的发现和大量史料记载外,我运用了雷达学原理中的通视原理,借助于军用地图中地形标高,证明了山上遗址与古长安城通视,而山下遗址不通视,山上遗址符合 “於甘泉宫可望见长安城”的历圌史记载。我的这两篇文章先后在陕西考古与文物期刊1990年第一、二期上分别发表。在考证甘泉宫遗址时,我又对甘泉山下古云阳城里的两个大土堆进行了考查。考查结果发现两个大土堆周围除了大量秦汉砖瓦残片外,还有大块大块的烧土和烧渣。我将这一发现与“十二金人”进行了联圌系,考研的兴趣大大增加。我有一种感觉:这就是大秦帝圌国和平统圌一纪圌念碑“十二金人”的冶铸地。经过二十余年的研究和考查,现在可以肯定地说,陕西省淳化县铁王乡凉武帝村北的两个大夯土台基就是大秦帝圌国和平统圌一纪圌念碑的铸造地。考证如下:佐证一:东西方向分布的两个大夯土台基。两个大夯土台基呈东西排列,均为圆锥形,间距75米。西台基高约15米,底围约200米。东台基高约16米,底围约225米。在两台基周围残余有大量的秦汉砖瓦残块,草泥焦土残块和烧渣残块。两个大夯土台基的名称和用途均不见於史料记载。民间传说东台基叫“望母台”。传说汉武帝怀念他母亲时,登台相望,以此得名。汉武帝母赵婕妤墓在今淳化县铁王乡原家村东,名云陵,与两土台基相距10余公里。皇帝思念母亲不会象普通百圌姓那样走到高处去望坟墓。武帝思母筑台相望之说只是一种附会。“望母台”实为“望模台”。“母” “模”两字地方读音相同。其作用是站在此台上观察金人范模的制圌作,以及监察金人的浇铸。“望模台”实属“十二金人”冶铸工程的指挥台。西边土台,民间称其为“圣圌水台”。传说汉武帝要饮用天上的“圣圌水”(露水)筑高台以取之。这个传说也是附会。台圌北边紧圌靠的就是甘泉山,在山上筑台取水不是离天更近吗?“圣”与“升”同音,西土台实为“升水台”。升什么水呢?升浇铸“金人”的铜水。即在西土台上建造熔铜炉,以此提高铜水的水位,使其熔化后自行流入范模中。佐证二:西台基上露圌出的夯土层。根据考古经验,一般建筑物的夯土层厚在1520厘米之间,而此台夯土层厚只有10厘米左右。夯土层距的缩小说明其目的在于提高密度,以此提高承重能力,这正好与西土台上建造冶炉的要求吻合。以东西两台为基点,堆土夯实成圆台,圆台的顶部断面约有10000,这就是冶铸“十二金“人的工作面。圆台的中心就是“金人”的范模位置,“金人”铸好后开挖南北,“金人”就可运走。每铸一个“金人”堆台挖台的过程重复一次。最后一个“金人”运走后,就留下了现在的东西两个大土堆。佐证三:地上散落的大量烧渣。大量烧渣说明了冶炼规模之大。打开烧渣,里边有未燃尽的木炭。这说明冶炼是用木材或木炭做燃料。佐证四:西土台露圌出的大烧渣。在西土台高约10米处有一块大烧渣。露圌出土外部分长近4米,高1米多,土内还埋了多少未进行挖探。如此大的烧渣非大型冶炼不能造就。这一大烧渣置於土台的高处,10米这个数字与“金人”的高度吻合。这应该就是大冶炉熄炉后的遗留物。佐证五:大量草泥烧土块。在两土台周围散落有大量的草泥烧土块,颜色呈红色,质地不如砖坚圌硬。这说明“金人”的范模是用草泥做的,变红是因为高温铜水所致。佐证六:冶峪河。两土台东边有条河,名叫冶峪河,也叫冶谷水。水名最早见於汉书郊祀志。“十二金人”冶铸工程用水当取此河水,此水当由此而得名。佐证七:“十二金人”的铭文是蒙恬书。史记蒙恬列传云。“秦皇欲游天下,道九原直抵甘泉,乃使蒙恬通道,自九原抵甘泉,堑土堙谷千八百里。”直道是蒙恬修的,直道的起始点就是古云阳城。我们发现的两个大土堆就在云阳城内的东北角上。云阳属蒙恬的驻防区,冶铸“十二金人”这项大工程当属蒙恬将军统军所为。如果说单一的佐证属于偶然,不足以说明问题的话,那么诸多的佐证一一吻合就不再偶然了,那就是必然。在司法判案中,一旦各种证据形成了一个完整的证据链,该案就成了铁案。以上七条佐证,形成了“十二金人”完整的证据链,“十二金人”冶铸之迷也就揭开了。回复 收起回复 5楼2012-05-02 18:19举报 |我也说一句 风起云涌100 秦右庶长9五、十二金人的消失“十二个金人”其中的十尊被董卓椎毁,铸了钱币。魏志董卓传有明载,这一结论应该是可靠的。余下的两尊是否被毁是值得商榷的。被毁一说所有正史均无记载,所见到的只有关中记一家之言。关中记非正史,其可信性本身是需要打折扣的,其记叙的内容也有探讨的地方。魏圌明帝要把两尊金人运往洛阳,运到霸城,重不可致,留到了霸城南。魏圌明帝无圌能为力了,石季龙有没有这个能力,是值得怀疑的。石季龙有这个能力将“金人”运到了邺,苻坚有没有这个能力再从邺运回长安?苻坚有能力将“金人”运回长安,既已运回为什么又要毁掉?既然要毁掉为什么不在邺地毁掉,而要运回长安后再毁掉?这一系列的问题其中的疑点太多了。魏圌明帝、石季龙两个人所处时代国力相比,魏圌明帝要强得多,政局也要稳定的多。后赵仅仅存在了十年。魏圌明帝办不到的事石季龙办到的可能性是很小的。魏圌明帝要将“金人”运往洛阳,当时采用的是什么方法?应该是滚木法。如果采用的是这一方法,那么两尊“金人”同时运的可能性极小,应该是分别运,运完一尊再运另一尊。由此得知,魏圌明帝景初元年(237年)两尊“金人”就分开了,一尊滞于霸城南,另一尊仍留在长安。后汉书方术蓟子训传中也提到了在霸城南见到了“金人”,没有说“金人”被毁的事。水经注渭水中也提到了“金人”,也没有说“金人”被毁的事。十六国时期的后赵存于319年329年,苻坚的前秦存于357年385年。后汉书的作者范晔是南北朝人,生于38圌年445年,水经注的作者郦道元是北魏人,生于472年527年。如果说,关中记所记属实,石季龙真的将两尊“金人”运往了邺,苻坚又从邺运回到长安后毁了。那么,范晔和郦道元都应该知道这件事,既然知道为什么在他们的著作中不予记述?这就说明两个作者就不知道有这么回事。应该知道而不知道,发生在一般人身上那是有可能的,发生在专圌家学者身上则是不可能的。同时发生在两个人身上就更不可能了。这就说明压根就没有两尊“金人”被毁这回事情。至此,只有一种可能,那就是石季龙徙邺,苻坚又徙长安而毁之的“金人”属彼“金人”而非此“金人”。关中记的作者误将彼“金人”当作此“金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