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参考答案1.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分析能力。第(1)问从经济利益角度思考;第(2)问经济上废除债务奴隶制,政治上依财产划分政治等级;第(3)问实际上有调和、折中的意义;第(4)问推动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发展。答案:(1)原因:贵族独占政权;贵族控制所有土地。(2)措施:经济上废除债务奴隶制;因债务而被抵押的土地一律归原主;允许贵族保留祖传土地。政治上实行按财产划分等级参与政权的制度。(3)原则:折中或中庸、调和。(4)方式:立法和建立制度。借鉴意义:追求公平公正;兼顾各方利益,防止贫富差距拉大;逐步推进政治民主化进程。2.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材料的解析能力。第(1)问解题关键在于梭伦改革中以财产资格来区分公民的等级身分及政治权利。第(2)问即回答“平民的地位”是怎样得到提高的。第(3)问抓住关键词“抓签”即可。答案:(1)用财产多寡决定权代替了出身决定权,打破了贵族对国家权力的独占。(2)颁布解负令,废除了债务奴隶制,保护了平民的权益。按财产多寡分配权利,改变了以出身决定权利大小的规定。创立四百人会议和民众法庭,赋予平民直接管理国家的权利。(3)利:公民参政的机会公开、公正,有利于提高公民参政的积极性。弊:抓签决定人选难以保证官员和公职人员的基本素质。3.解析:本题考查学生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进行归纳概括的能力。第(1)问图一、二反映的是生产工具的进步,说明生产力提高。第(2)问结合商鞅变法内容得出结论。第(3)问结合商鞅变法中“废井田,开阡陌”来思考。第(4)问从商鞅变法促进社会发展角度来评价。答案:(1)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和牛耕出现并逐步推广。说明了当时社会生产力得到发展。(2)奖励耕织、统一度量衡,进行经济改革。(3)正确。因为当时通过商鞅变法中的“为井田开阡陌封疆”,废除了井田制,以法律形式承认土地私有(或由于当时生产力的提高,在井田以外的私田越来越多)。(4)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最彻底的一次变法。它不仅推动了秦国社会的发展,而且对后世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4.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解读历史材料、提取有效信息、调动运用历史知识、论证探讨问题的能力。本题以史料为依托,考查商鞅变法的措施、弊端及对商鞅变法的评价。本题解题的关键要从材料出发,从中提取有效信息,结合所学知识综合组织答案。答案:(1)废除分封制,推行县制;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承认土地私有;统一度量衡。(2)刑法严酷,赋税沉重。(3)符合社会发展的规律,有利于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代表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加强了中央集权,发展了封建经济;富国强兵的措施符合当时兼并战争的需要,得到了秦孝公的赏识和支持。(若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有理即可)5.解析:本题考查孝文帝改革的相关知识。第(1)题从材料中归纳信息即可,中原王朝必须说汉话;不说汉话会回到改革前的状况。第(2)题一是从材料中认识陆法言的成就,二是材料反映的是孝文帝改革的成效。答案:(1)孝文帝认为作为中原(正统)王朝必须说汉话;如果不说汉话,又会回到改革前的状态。(2)陆法言是鲜卑贵族的后裔,撰成一流的汉语言音韵一书,他是鲜卑族对汉文化认同的代表,这一现象反映了孝文帝改革的成效。6.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孝文帝改革的主要措施。回答问题时,一方面要阅读材料,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另一方面,要联系教材知识。答案:(1)推行均田制。国家掌握大量可供支配的无主荒地。(2)孝文帝迁都洛阳。目的是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策略:以南征为借口,行迁都之实。反映了改革面临很大的阻力。(3)实行汉制,采用汉姓。论据是“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7.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第(1)题中的兵、农分别指王安石变法中的“强兵之法”与“富国之法”,然后结合王安石变法的措施、背景进行回答。在第(2)、(3)题中司马光作为保守派的代表,政治思想很显然不主张变法改革,所以反对王安石变法;而梁启超作为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代表,当然主张变法维新,因此借用王安石变法来阐述自己的变法思想。第(4)题中王安石与司马光所代表的阶级利益相同,因此二者的根本目的是没有区别的。答案:(1)兵:将兵法,保甲法,保马法等。为了改变北宋积弱的局面。农:青苗法,募役法,农田水利法等。为了改变北宋积贫的局面。(2)司马光反对王安石变法,维护旧制。梁启超肯定王安石变法,主张变革。(3)原因:梁启超是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代表,当然主张变法维新。意图:借用王安石变法阐述自己的变法思想。(4)没有区别,都代表地主阶级的利益,都从维护封建统治出发。8.解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分析、归纳、知识迁移以及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本题以王安石变法中的教育改革为研究对象,提供了两则材料,反映出以王安石为首的北宋有识之士关于如何选拔、培养国家急需人才问题上,存在着不同看法。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考生能否准确获取两则材料中的有效信息和能否充分利用教材的相关知识进行解答。本题的第(1)问,要充分利用两则材料和教材的相关知识来解答,考生归纳出范仲淹、苏轼、王安石、司马光四人的主张应没有多大难度。对于第(2)问,要有一定的知识迁移能力,此问实际上以司马光的话考查王安石的教育改革措施(重新编纂教科书),“影响”这一小问是本题最难的,一定要从思想控制的角度解答。第(3)问中的“据材料2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向也明确,此问难度不大,教材上有明确的表述。答案:(1)范仲淹:主张考经邦济国之术;苏轼:主张考诗赋;王安石:主张考经、义(时务策);司马光:主张考经义论策。(2)统一编纂以儒家经典为内容的教科书(主持编纂三经新义作为统一的教科书和考试依据)。影响:禁锢了思想自由;进一步强化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3)统一思想;为改革培养人才。9.解析:本题通过一组有关俄国1861年农奴制改革的图文材料,考查透过现象看本质,正确认识俄国1861年农奴制改革的实质及其影响的能力。第(1)问,要将俄国的生铁产量及铁路长度与英国对比,并结合农奴制的弊端分析原因;第(2)问,要立足材料2列宁对改革实质的剖析,分析材料3中图片现象所反映出来的实质问题;第(3)问,可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归纳。答案:(1)19世纪中期,俄国工业生产和交通运输业落后于其他西欧主要国家。原因:农奴制限制了农村劳动力的流动,严重阻碍了俄国工业的发展。(2)农民通过赎买获得一块份地,为了赎买份地背负起沉重的债务。在材料2中列宁已揭示了这次改革是对农民施行的侮辱与欺骗;材料3中的现象是作者对1861年农奴制改革的粉饰,也说明了农民在改革之初受到了沙皇政府的蒙蔽和欺骗。(3)1861年农奴制改革是俄国向近代化迈出的重要一步。不足:改革不彻底,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社会矛盾愈演愈烈;对农民严重不公,引起了青年知识分子的强烈愤慨。10.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1861年改革的认识,考查归纳、分析历史等思维能力。可从亚历山大二世的身份、所处的时代,结合材料回答第(1)问;回答第(2)问时应从各自拥有的权利来分析;第(3)问要根据农民是否真正获得自由回答;可结合教材相关内容及材料1、4回答。答案:(1)给农民土地,但不彻底解放农民,防止农民暴动,维护农奴主的统治。这是由亚历山大二世的阶级属性和被迫进行改革决定的。(2)暂时义务农只有使用房屋和一定数量土地的权利,而且还受地主的控制。完全自由的农民则完全摆脱了地主的控制,且拥有私产。(3)不符合实际。这部分农民受制于控制村社管理的地主,农民对地主的依附关系仍存在。(4)维护封建地主的利益和统治,防止农民起义。11.解析:第(1)题由材料中的“闭关眠不动”、“美国人跨海而来”可知材料1是指闭关锁国政策,材料2是指美国佩里来日;第(2)题结合材料的观点,运用书上的史实说明即可;第(3)题考查日本明治维新的局限性,依照德国建立近代的天皇制(天皇权力过大);思想上军国主义、武士道精神。答案:(1)状况:日本推行闭关锁国政策,美国通过黑船事件打开日本门户。含义:日本民族强烈要求学习西方文明,摆脱落后境况;强烈反对外来侵略,维护民族独立。(2)废除旧体制;发展新经济;倡导“文明开化”;建立新军队;发动甲午中日战争。(3)近代天皇制度;灌输忠君思想(或“和魂洋才”的教育原则);军国主义精神(或武士道精神)。12.解析:第(1)问,要观察地图左上角的注释,从内、外两个方面分析日本面临的形势;第(2)问,要结合由“开国”“攘夷”到倒幕运动这一时代背景,分析材料2、3两种政治主张的不同及其原因;第(3)问,可结合所学知识及材料4所附图片加以判断并分析二者之间的内在联系。答案:(1)19世纪中期,西方列强入侵日本,日本被迫接受美国的开港要求,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另一方面,国内幕府统治面临严重危机,倒幕派在西南强藩建的组织的领导下积极准备武装倒幕。(2)材料2主张在维护天皇权威和封建制度的前提下,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实现富国强兵。材料3主张以武力推翻幕府统治,抵御外国侵略,实现民族振兴。原因:幕府的倒行逆施使许多有识之士认识到,要想改变日本现状,实现富国强兵,必须推翻幕府统治。(3)分别是1867年幕府的“大政奉还”和1868年的鸟羽、伏见战役。“大政奉还”只是形式上结束了幕府统治,但实际上幕府依然控制国家政权,倒幕派决定彻底打垮幕府,伏见、鸟羽战役中新政府军大胜,不久幕府统治被推翻。13.解析:本题通过近代以来先进中国人的探索历程,考查学生归纳总结和比较辨别的能力。第(1)、(3)题主要是认真审阅材料,从中提炼基本观点;第(2)题要回答两者的区别,并抓住其根本性的要求是政治制度的变革;第(4)题要注意中国人由浅入深,不断前行这一基本认识规律,并从各自所代表的阶级利益分析主张不同的原因。答案:(1)主张:开矿山,建工厂,造船,练新军,发展近代工矿业。意图:师夷长技以自强(富国强兵)。(2)突破:材料2不仅认识到西方的船坚炮利,更认识到西方政治制度的先进。要求: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3)三权分立:设议院,开国会,制宪法,君主立宪。(4)特色:材料1代表洋务派,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材料2代表早期维新派,认为中国不但要学习西方经济、军事技术,还要学习西方政治制度;材料3代表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通过变法在中国建立君主立宪的资本主义制度。原因:前者是中国地主阶级中先进知识分子的代表,后者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代表。14.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驾驭史料论证观点的能力。第(1)题需要审清题意、把握史学家分析问题的“视角”,切忌简单地归纳基本论点。第(2)题主要是从立论出发,从史料中找出支持论点的相关史实。第(3)题贯彻历史为现实服务,要抓住“多因素”、“多方面”去拓展分析。答案:(1)材料1:传统文化。材料2:变法者的心智和变法策略。材料3:整体的社会环境。(2)材料1:守旧势力强烈抵制和反对新政措施。材料2:百日之内颁布大量改革上谕(或光绪帝大幅度调整礼部官员,激烈反击)。材料3: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尚弱。(3)改革的成功是社会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必须多方面的积极地为改革的成功创造有利的社会条件。15.态度:限制(抑制)氏族贵族的政治特权。影响:打破了贵族对国家权力的垄断,实现了国家政治权利的重新分配,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了基础。态度:商鞅变法废除(剥夺)贵族特权。影响:打破了贵族对国家权力的世袭特权,瓦解了旧的宗法制度,提升了新兴地主(军功地主)的政治地位,推动了秦国社会的进步。主要原因是损害了大官僚大地主利益,引起他们的反对。改革是社会利益的重新分配,改革要缩小贫富差距,促进社会公平。16.解析:(1)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要正确的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2)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政治主张是变革政治体制,建立君主立宪制,评价该主张要结合中国当时的国情。答案:(1)理由:欧美各国距中国较远,习俗与中国不同,变革的时间相隔太久,不易效仿;日本距中国较近文化习俗相似,维新时间较近,成效显著,便于直接效法。地位:成为维新派的施政纲领。(2)实质 :变革政治体制,建立君主立宪制。局限性:该主张不适合当时中国的国情;所效法的日本政治体制带有浓厚在专治主义和军国主义色彩。17.(1)方式:托古改制。作用:有利于减少变法阻力;有利于促进维新思想的传播。(2)措施:改革科举制度,废除八股;撤并机构,裁汰冗员;废除旗人特权等。结果:遭到大多教官员的抵制。说明:改革触动了许多人的利益,造成树敌过多,阻力过大。(3)认识:善于利用传统因素,化阻力为动力;改革要有强有力的领导;注意改革方法、策略;措施要切实可行。(任答两点)18. 答案:(1)粮食价格过低。(2)商鞅:提高粮食价格以增加农民收入,对工商业征收重税。王安石:减轻农民差役负担,保证农民生产时间。(3)主张抑制商业的发展。商鞅原因:引导人民从事农业,发展小农经济,确立封建制度。王安石原因:增加政府收入,挽救封建统治。19.答案:(1)态度:主张废除。原因:农民起义威胁沙皇的统治;农奴主贵族希望农业沿着资本主义的方向发展:农奴主和资产阶级自由派想通过改革保存自己的权利和土地(2)诉求:通过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长期卧床便秘病人的护理
- 亲子自驾旅行课件
- 景区讲解人员培训
- 关注口腔健康预防蛀牙医疗保健演示模板
- 亲子关系构建课件
- 行政人事工作总结计划
- 公司级爆破企业安全培训课件
- 公司级安全生产培训记录课件
- 《西游记》课件内容
- 事故安全预案培训总结课件
- 职高课件模板
- 【生物】第四节 激素调节课件-2025-2026学年人教版生物八年级上册
- 卫生院安全生产培训课件
- 期中专题复习-词汇句型训练-2025-2026学年 译林版2024 英语八年级上册 原卷
- 2025年全国中小学校科普知识竞赛题库(+答案)
- 2.2创新永无止境教学课件 2025-2026学年度九年级上册 道德与法治 统编版
- 矿山爆破作业安全培训课件
- 2025-2026学年九年级英语上学期第一次月考 (四川成都专用) 2025-2026学年九年级英语上学期第一次月考 (四川成都专用)解析卷
- 高陡边坡稳定性控制技术及其工程实践
- 河南省委党校在职研究生入学考试真题及答案
- 2025年社区工作者招聘考试宗教学试卷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