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则终极背诵2016.4.12.docx_第1页
导则终极背诵2016.4.12.docx_第2页
导则终极背诵2016.4.12.docx_第3页
导则终极背诵2016.4.12.docx_第4页
导则终极背诵2016.4.12.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一、标准体系1、环境标准体系(2006)环境标准体系国家环境标准国家环境质量标准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国家环境监测方法标准国家环境标准样品标准国家环境基础标准地方环境标准地方环境质量标准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环境保护部标准2、地方环境标准(2006、2007、2010、2012、2015) 对国家环境质量标准、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中未做出规定的项目,可以制定地方环境质量标准、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 已做出规定的项目,可以制定严于国家环境质量标准、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 执行上,地方环境标准优先于国家环境标准3、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2012、2013、2014、2015)环境影响技术导则总纲专项环境要素大气、地表水、地下水、声、生态专题风险行业火电、水利水电、机场、石油化工4、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分为跨行业综合性排放标准和行业性综合排放标准。不交叉执行,优先执行行业排放标准。(2011、2013、2014)5、空气二类,土壤三类,水五类,声五类(执行4类)(2005、2008、2009)二、总纲1、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程序(2012、2013、2014) 公众全程参与 第一阶段研究有关文件、确定文件类型;识别环境影响因素;筛选评价因子;明确评价重点和环境保护目标;确定工作等及、评价范围、评价标准;制订工作方案 第二阶段工程分析;环境现状调查、监测与评价;各环境要素预测与评价 第三阶段提出措施;给出结论、建议;编制报告2、早期介入(2012、2013、2014、2015)重点关注选址(或选线)、工艺路线(或施工方案)的环境可行性3、广泛参与(2014)专家、有关单位、个人、当地环境保护管理部门4、资源利用合理性分析(2012) 未开展规划环评的,需进行资源利用合理性分析 根据资源禀赋,量化分析资源承载能力的相容性;明确合理份额;分析制约因素5、环境合理性分析(2014)分析选址、选线、设计参数及环境影响是否符合相关规划的要求6、环境影响因素识别定性分析建设项目对各环境要素可能产生的污染影响与生态影响(2012)7、评价因子筛选 筛选评价因子应考虑的因素:环境影响因素识别结果、区域环境功能要求、环境保护目标(2012) 评价因子须能反映环境影响的主要特征、区域环境的基本状况、建设项目的特点和排污特征(2014、2015)8、评价工作等级的调整工作等级可适当调整,但调整幅度不超过一级,并说明调整的具体理由(2015)9、评价标准的确定(2013、2014) 根据环境功能区划确定各评价因子应采用的标准 有地方标准的,应优先选择地方标准 国家标准中没有限定的,可采用国际通用标准10、评价方法的选取(2014) 采用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的方法,以量化评价为主 优先选用成熟的,鼓励使用先进的,慎用争议或处于研发阶段尚无定论的方法 选用非导则推荐的方法,应分析其适用性11、工程分析基本要求(2014) 对环境可能产生较大影响的主要因素进行深入分析 技术文件中提供的资料、数据、图件等,应分析后引用12、水平衡原则(2012、2014)清污分流、一水多用、节约用水13、污染物排放统计汇总(2015)有组织与无组织、正常工况与非正常工况14、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2012、2013、2015) 与项目有密切关系的环境状况应全面、详细调查,给出定量的数据并做出分析或评价 水土流失自然环境现状调查土地利用社会环境现状调查 以环境功能区为主,兼顾均布性和代表性布设现状监测点位15、社会环境影响评价内容(2013) 征地拆迁、移民安置、人文景观、人群健康、文物古迹、基础设施(如交通、水利、通信)16、公众意见(2012)对每一类意见,均应进行认真分析、回答采纳或不采纳并说明理由17、环境保护措施及其经济、技术论证 分析论证拟采取措施的技术可行性、经济合理性、长期稳定运行和达标排放的可靠性(2012) 生态保护措施必须落实到具体时段和具体位置上,并特别注意施工期的环境保护措施(2012、2014) 按不同时段,分别列出相应的环境保护工程内容,并分析合理性18、跟踪监测计划的内容(2013)制订相应的环境质量、污染源、生态及社会环境影响等方面的跟踪监测计划19、清洁生产分析的重点(2012、2013、2014)资源能源利用、生产工艺与设备、生产过程、污染物产生、废物处理与综合利用、环境管理要求20、污染物总量控制(2012、2015) 在建设项目正常运行,满足环境质量要求、污染物达标排放及清洁生产的前提下,按照节能减排原则给出主要污染物排放量21、方案比选(2012、2013)重点进行选址或选线、工艺、规模、环境影响、环境承载能力和环境制约因素等方面比选22、几种环评方法环境影响因素识别矩阵法、网络法、地理信息系统支持下的叠加图法(2013)工程分析类比分析法、实测法、实验法、物料平衡计算法、查阅参考资料法(2013、2014、2015)环境现状调查收集资料法、现场调查法、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分析法环境影响预测数学模式法(定量)物理模型法(定量)类比分析法(半定量,生态评价中常用)专业判断法(2013)三、大气导则1、评价工作等级(2009、2010、2012)评价工作等级评价工作分级判据一级Pmax80%,且D10%5km二级其它三级Pmax10%,或D10%污染源距厂界最近距离 Pi=CiC0i100%C0i选取二级标准中的小时浓度限值,没有小时,可取日均浓度限值的3倍值 高能耗行业、一类环境空气质量功能区(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主要评价因子已接近或超过环境质量标准、对人体健康或生态环境有严重危害的、城市道路等评价等级不低于二级(2011、2013、2014、2015)2、评价范围(2009、2011、2013、2015) 以D10%为半径的圆或2*D10%为边长的矩形 评价范围的直径或边长一般不应小于5km;当最远距离超过25km时,以半径25km的圆,或边长50km矩形区域 城市道路的评价范围为线源中心两侧各200m范围3、污染源调查与分析对象(2009、2010、2011、2013、2014) 一、二级评价项目 项目的所有污染源 与项目排放污染物有关的其它在建项目、已批复未建项目 拟替代项目污染源注:已建的或现有的 与项目排污无关的 三级评价项目可只调查项目污染源 改扩建项目应包括新、老污染源4、点源调查内容(2011、2013) 位置参数中心坐标、海拔高度、几何高度 烟气参数出口内径、烟气速度、烟气温度 源强参数(正常+非正常)排放量(g/s)、排放工况、年排放小时数5、面源调查内容(2009、2012) 位置参数面源坐标、海拔高度、初始排放高度 源强参数正常排放量g/(sm2)、排放工况、年排放小时数6、线源调查内容(2011)分段坐标、道路高度、道路宽度、街道窄谷高度、平均车速、车流量、车型比例、各车型污染物排放速率7、现状调查资料来源(2015) 近3年与项目有关的例行空气质量监测点的监测资料 近3年与项目有关的历史监测资料 进行现场监测8、现状监测因子(2009、2014、2015) 常规污染物(SO2、NO2、CO、TSP、PM2.5、PM10等) 特征污染物(生活垃圾填埋场:NH4、H2S等) 没有环境质量标准的污染物,且毒性较大的,应选取有代表性污染物作为监测因子,同时给出参考标准值和出处9、现状监测制度(2010、2011、2012) 至少取得有季节代表性的7天有效数据一级评价应进行二期(冬、夏)监测二级评价可取一期不利季节(冬)监测,必要时作二期监测三级评价必要时作一期监测10、监测布点(2012、2013、2014、2015)监测点数布点方位一级8+2至少在0、45、90、135、180、225、270、315布点,下风向加密二级4+2至少在0、90、180、270布点,下风向加密三级2+2至少在0、180布点,下风向加密 城市道路项目,可不受上述限制,根据道路布局和车流量状况,并结合环境空气保护目标的分布情况,选择有代表性的环境空气保护目标设置监测点位(2010) 各监测期环境空气敏感区的监测点位应重合;监测定位根据各监测期所处季节主导风向进行调整(2009、2012)11、调查基本原则(2011、2013、2014) 与评价等级、地形复杂程度、水平流场是否均匀一致、污染物排放是否连续稳定有关 各级评价均应调查评价范围20年以上的主要气候统计资料12、调查要求(2010、2011、2013、2015)评价等级50km50km地面气象高空气象地面气象高空气象一级近5年至少连续3年地理特征不一致,补充观测中尺度气象模式二级近3年至少连续1年13、调查内容(2012、2014)地面气象时间、风向、风速、干球温度、低云量、总云量(干扰项:湿球温度、露点温度)高空气象时间、风速、风向、气温、气压、层数、高度(背)14、常规气象分析内容(2009、2010、2011)温度年平均温度的月变化(注:无日变化)风速月平均风速的月变化、季小时平均风速的日变化风向、风频每月、各季、长期平均风向、风频变化 季平均风向玫瑰图、年平均风向玫瑰图20年以上气候统计结果主导风向风频之和30%否则可称没有主导风向或主导风向不明显15、大气环境影响预测的步骤(2009、2010) 确定预测因子 确定预测范围 确定计算点 确定污染源计算清单 确定气象条件 确定地形数据 确定预测内容和设定预测情景 选择预测模式 确定模式中的相关参数 进行大气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16、预测因子(2010、2014)应根据评价因子而定,选取有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的评价因子作为预测因子17、计算点(2009、2011) 环境空气敏感区 预测范围内的网格点 区域最大地面浓度点(背)18、常规预测情景组合(2009、2011、2012、2014、2015)污染物类别计算点(3211)常规预测内容(3122)新增(正常)环境空气保护目标网格点区域最大地面浓度点小时浓度日均浓度年均浓度新增(非正常)环境空气保护目标区域最大地面浓度点小时浓度消减环境空气保护目标日均浓度+年均浓度被取代环境空气保护目标日均浓度+年均浓度其他在建、拟建环境空气保护目标日均浓度+年均浓度19、背景值叠加(2009、2010、2013) 环境空气敏感区:预测值+同点位处的现状背景值的最大值 最大地面浓度点:预测值+所有现状背景值的平均值(背)20、推荐模式(2009、2010、2011、2012、2013、2014)AERMODADMSCALPUFF点、面、体源点、面、体、线源点、面、体、线源50km50km50km地面+高空气象地面气象地面+高空气象简单地形复杂地形简单地形复杂地形简单地形、复杂地形、复杂风场气态、颗粒物气态、颗粒物气态、颗粒物、恶臭、能见度街谷模式长时间静风、岸边熏烟21、大气环境防护距离(2011、2013、2014) 以污染源中心点为起点,超出厂界以外的范围 无组织源排放多种污染物分别计算,取最大值同一生产单元(生产区、车间或工段)应合并作为单一面源计算 如预测结果在场界监控点处超标,以消减达标后的源强计算22、评价结论与建议(2009、2011、2012) 项目选址及总图布置的合理性和可行性 污染源的排放强度与排放方式 大气污染控制措施 大气环境防护距离的设置 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的落实情况(背)23、三级评价的基本附图、附表、附件要求(2009、2010、2013、2014)附图污染源点位分布图环境空气敏感区分布图基本气象分析图附表采用估算模式计算结果表污染源调查清单环境质量现状监测分析结果附件环境质量现状监测原始数据文件(背)24、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环境空气质量分为二级(2014) 基本项目:SO2、NO2、CO、O3、PM10、PM2.5其它项目:TSP、NOx、Pb、苯并a芘浓度限值1小时平均24小时平均年平均日最大8小时平均SO2NO2COO3PM10PM2.525、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 除外范围(2006、2007、2008、2010、2011、2012、2014)锅炉、火电厂、工业炉窑、炼焦炉、水泥厂、恶臭、各类机动车 有行业排放标准的,不再执行大气污物物综合排放标准(2008) 指标体系(2006、2007、2009、2011、2013、2015)最高允许排放浓度最高允许排放速率无组织排放的监控点及相应的监控浓度限值(由省环境保局决定监控浓度限值是否在本地区实施) 排放速率标准分级(2014、2015)功能区类别执行标准一类区新建、扩建污染源禁止现有污染源改建时现有污染源一级标准二类区新污染源二级标准三类区新污染源三级标准 排气筒高度及排放速率的规定 应高出周围200m半径范围的建筑5m以上,否则应严格50%执行(2006、2010、2014) 两排气筒(排放相同污染物)距离小于其几何高度之和,应合并视为一根等效排气筒(2007、2010、2015)h=h12+h222Q=Q1+Q2 内插法:排气筒高度在本标准的两个限值之间时,以内插法计算(2009)v-v1h-h1=v2-v1h2-h1 外推法:排气筒高度超出本标准的限值时,按外推法的计算结果,再严格50%执行(2013)v=v(hh)250% 新污染源的排气筒一般不应低于15m,必须低于时,按外推法的计算结果,再严格50%执行(2005、2007、2010、2011、2012、2013) 氯气、氰化氢、光气不应低于25m(2008) 监测采样的时间和频次(2005、2007、2008、2011-2013)一般规定以连续1h的采样获取平均值或在1h内,以等时间间隔采集4个样品,并计平均值无组织排放一般以连续1h的采样获取平均值间断性排放1h在排放时段内实行连续采样或在排放时段内,以等时间间隔采集24个样品,并计平均值1h以连续1h的采样获取平均值或在1h内,以等时间间隔采集4个样品,并计平均值事故排放不受上述限制26、恶臭污染物排放标准 恶臭污染物(2006、2009、2012、2014、2015)氨、硫化氢、臭气浓度、甲硫醇、甲硫醚、三甲胺、二甲二硫醚、二硫化碳、苯乙烯等 排放达标的控制项目(2014)臭气浓度(无量纲)恶臭污染物小时排放量(kg/h) 标准分级(2009、2011、2013)功能区类别执行标准一类区94年以后禁止94年以前一级标准二类区二级标准三类区三级标准 标准实施(2006、2007、2010、2011、2012、2013、2015) 在排污单位边界上规定监测点的一次最大监测值(包括臭气浓度)都必须低于或等于恶臭污染物厂界标准值 经烟气排气筒(15m以上)排放的恶臭污染物的排放量和臭气浓度都必须低于或等于恶臭污染物排放标准 经排水排出并散发的恶臭污染物和臭气浓度必须低于或等于恶臭污染物厂界标准值27、工业炉窑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 除外范围(2005、2008、2013、2014)炼焦炉、焚烧炉、水泥工业炉 在一类区内,除市政、建筑施工临时用沥青加热炉外,禁止新建各种工业窑炉;原有的工业窑炉改建时不得增加污染负荷(2007、2008、2009、2011、2012、2015) 烟囱高度的规定最低允许高度为15m,周围半径200m距离内有建筑物时,还应高出建筑物3m以上(2006、2007)28、锅炉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 不适用于以生活垃圾、危险废物为燃料的锅炉 污染物项目(2015)颗粒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汞及其化合物、烟气黑度 控制要求(2015)锅炉类型烟囱最低允许高度基准氧含量燃煤锅炉不低于8m200m距离内应高出建筑物3m以上只能设一根烟囱9%燃油锅炉燃气锅炉不低于20m200m距离内应高出建筑物3m以上3.5%燃煤锅炉房装机总容量烟囱最低允许高度MWt/h0.71200.7V1.41V2251.4V2.82V4302.8V74V10357V1410V2040142045四、地面水导则1、评价工作 等级的划分依据(2008、2009) 污水排放量、污水水质的复杂程度、受纳水域的规模、水质要求 小型封闭海湾评价分级(2012、2013)排放量污水水质复杂程度评价标准Q20 000复杂一级中等一级简单一级5 000Q20 000复杂一级中等二级简单二级1 000Q5 000复杂二级2、污水排放中不包括间接冷却水、循环水、含污染物极少的清净下水,但包括含热量大的冷却水(2005)3、污染物分类(2008、2009、2011)持久性污染物、非持久性污染物、酸和碱(pH6或9)、热污染4、污水水质复杂程度(2006)污染物类型数水质参数复杂3210中等21017简单17(背)5、地面水域规模河流、河口大河150m3/s中河15150m3/s小河15m3/s水深10m水深10湖泊、水库大湖25km250km2中湖2.525km2550km2小湖2.5km25km26、现状调查范围(2005、2006、2008、2009) 河流:污水排放量大小、河流规模 湖泊、水库、海湾:污水排放量大小7、现状调查时期(2005-2012、2015)一级二级三级河流河口湖泊水库一般情况丰、平、枯平、枯枯时间不够,至少平、枯枯条件许可丰、平、枯海湾大潮期、小潮期面源污染严重、丰水期水质劣于枯水期一、二级评价应调查丰水期时间允许,三级评价也应调查丰水期冰封期较长,且作为饮用水、食品、渔业用水应调查冰封期8、水文调查与测量原则(2010、2012) 应尽量向有关部门收集现有资料 水文测量需与水质调查同步进行,次数和天数不要求完全相同 原则上只在一个时期(枯水期)内调查 与拟采用的环境影响预测方法密切相关9、点污染源调查原则(2008、2015) 以搜集现有资料为主,十分必要时才补充现场调查 调查的繁简程度根据评价级别、与建设项目的关系而略有不同10、点污染源调查内容(2013) 点源的排放 排污数据 用排水状况 废(污)水的处理状况11、水质参数(2009-2015) 常规水质参数pH、溶解氧(DO)、高锰酸盐指数、BOD5、凯氏氮或非离子氮、酚、氰化物、砷、汞、铬(六价)、总磷、水温 特征水质参数根据建设项目特点、水域类别、评价等级选定生活区:磷酸盐食品工业:大肠杆菌数12、河流取样断面、取样垂线、取样点(2005-2014)取样断面调查范围的两端、重点保护对象、水文特征突变处(支流汇入处)、水质急剧变化处(污水排入处)、重点水工构筑物(取水口、桥梁涵洞)、水文站附近、排污口上游500m(注:排污口上游500m可与调查范围的上端重合)取样垂线小河(1条)大、中河50m(2条)50m(3条)取样点水深5m(2个)水面下0.5m+距河底0.5m处水深15m(1个)水面下0.5m水深1m(1个)水面下0.3m且距河底0.3m处三级评价的小河(1个)水面下0.5m且距河底0.3m处13、水样对待河水一级评价不混合二、三级评价混合过程段:取样垂线混合其它情况:取样段面混合大、中型湖泊与水库不混合小型湖泊与水库10m取样段面混合10m一个混合样上下层水质差距大时,不混合(背)14、湖泊、水库取样位置与取样点(2006、2010、2013)排放量50 000m3/d排放量50 000m3/d大、中型一级1-2.5km23-6km2二级1.5-3.5km24-7km2三级2-4km2小型一级0.5-1.5km20.5-1.5km2二、三级1-2km215、地面水环境影响预测 预测的范围、时段、内容和方法根据评价等级、工程与环境的特性、当地环境保护要求来确定(2008、2011) 所有建设项目均应预测生产运行阶段对地面水环境的影响,按正常排放和非正常排放两种情况进行(2009、2011) 预测时段(2007、2013、2014)评价等级预测时段一、二级水体自净能力最小(枯水期)水体自净能力一般(平水期)三级或二级评价时间较短时水体自净能力最小(枯水期) 预测水质参数筛选(2005、2006、2007、2008、2010、2012) 按照工程分析、环境现状、评价等级、当地环境保护要求确定 数目一般应少于环境现状调查涉及的水质因子数目 不同预测时期的水质预测参数不一定相同16、河流的简化(2005-2008、2010、2011、2013)宽深比20矩形河流最大弯曲系数1.3弯曲河流小河矩形平直河流江心洲三级评价按无江心洲对待二级评价充分混合段,按无江心洲对待一级评价较大时或过程混合段,分段简化人工控制河流视情况可视为水库或河流,分段简化17、污染源的简化(2005、2008、2009、2012、2014)河流、大湖排放口间距较小时,可简化为一个排放口小湖所有排放口,可简化为一个排放口海湾一、二级评价间距小于沿岸方向差分网格的步长时三级评价与大湖相同排放规律通常简化为连续恒定排放无组织排放或多个间距很近的排放口可简化为面源18、水质数学模式选用原则(2005、2006、2007、2010、2011)矩形、变化不大恒定连续二维解析解三维数值解恒定非连续动态数值解非矩形、变化大恒定连续稳态数值解恒定非连续动态数值解非恒定 混合区:选用二维或三维模式均匀区:选用零维或一维模式 水质、水量随时间变化显著,选用动态模式(背)19、常用河流、湖泊水质模式(2005-2015)持久性污染物非持久性污染物河流充分混合段河流完全混合模式S-P模式平直、规则混合过程段河流二维稳态模式河流二维稳态衰减模式弯曲、不规则混合过程段河流稳态混合累积流量模式河流稳态混合衰减累积流量模式湖泊小湖湖泊完全混合平衡模式湖泊完全混合衰减模式无风的大湖卡拉乌舍夫模式湖泊推流衰减模式近岸环流显著的大湖湖泊环流二维稳态混合模式湖泊环流二维稳态混合衰减模式分层湖湖泊分层湖集总参数模式湖泊分层湖集总参数衰减模式20、常用海湾水质模式(2014)海湾一、二级评价ADI潮流模式特征理论水质模式三级评价约瑟夫-新德那(J-S,约-新)模式Mx、My爱-兰法流场特征理论潮流模式水温特征理论温度模式21、地面水环境影响评价(2005、2007、2008、2009、2010、2011) 河流断流时由环保部门规定功能,并据此选择标准进行评价 几个建设项目在一定时期(如5年)内兴建并向同一地面水域排污时,可采用自净利用指数法 单项水质因子评价一般采用标准指数法 地面水环境现状已经超标时,可采用标准指数法2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水质评价项目(2011、2014) 基本项目(江河、湖泊、运河、渠道、水库等)(2013) 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地补充项目 县级以上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选择确定的特定项目23、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适用范围(2008、2009、2010)河口水域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近海水功能区水域海水水质标准单一渔业水域渔业水质标准处理后的城市污水农田灌溉水质标准与城市污水相近的工业废水(背)24、水域环境标准分类(2005、2007、2008、2011、2015) 划分依据:地表水水域环境功能和保护目标 同一水域兼有多类使用功能的,执行最高功能类别类源头水、国家自然保护区类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地一级保护区、珍稀水生生物栖息地、鱼虾类产卵场、仔稚幼鱼的索饵场等类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地二级保护区、鱼虾类越冬场、洄游通道、水产养殖区等渔业水域及游泳区类一般工业用水、人体非直接接触的娱乐用水区类农业用水区、一般景观要求水域25、水质评价基本项目 标准限值(2005、2006、2008、2009、2011、2012、2014、2015)基本项目类类类类类水温人为造成的水温变化应限制在:周平均最大温升1周平均最大温降2pH值69溶解氧饱和率90%(或7.5)6532高锰酸盐指数2461015COD1515203040BOD5334610氨氮0.150.51.01.52.0总磷其它0.020.10.20.30.4湖、库0.010.0250.0050.10.2总氮0.20.51.01.52.0 水质监测 要求水样采集后,自然沉降30min(2013) 分析方法:溶解氧(碘量法、电化学探头法) COD:重铬酸盐法(2005、2007) 水质评价原则(2012)按选取类别标准进行单因子评价;评价结果应说明水质达标情况;超标应说明超标项目和超标倍数丰、平、枯水期特征明显的水域,应分水期进行水质评价(背)26、海水水质分类(2005、2007-2010、2013-2015) 划分依据:海域的不同适用功能和保护目标第一类海洋渔业水域、海上自然保护区、珍稀濒危海洋生物保护区第二类水产养殖区、海水浴场、人体直接接触海上运动或娱乐区、与人类食用直接有关的工业用水区第三类一般工业用水区、滨海风景旅游区第四类海洋港口水域、海洋开发作业区 集中排放的混合区,不得影响邻近功能区的水质和鱼类洄游通道(2007)27、污水综合排放标准适用范围(2005-2011、2014)有行业标准的:造纸、海洋石油、纺织染整、肉类加工、合成氨、钢铁、航天推进剂使用、兵器、磷肥、烧碱、聚氯乙烯、电渡、医院、污水处理、煤炭、白酒、淀粉、制糖等工业(背)28、污水综合排放标准分级(2005、2006、2010-2011、2015)水域海域执行标准、类类保护区一类禁止新建现有总量控制类二类一级、类三类、四类二级二级污水处理厂三级26、建设(包括改、扩建)单位的建设时间,以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表)批准日期为准划分(2005、2006、2012、2014)27、排放口的规定(2005、2006、2009、2011、2012、2015) 第一类污染物,不分行业、排放方式、受纳水体的功能类别,一律在车间或车间处理设施排放口排放 第二类污染物,在排放单位排放口采样 同一排放口排放不同类别的污水且排放标准又不相同时,混合污水的排放标准按规定公式计算确定28、监测频率要求(2006、2007、2009、2011、2012、2015)生产周期在8h以内,每2h采样一次;大于8h的,每4h采样一次;24h内不少于2次,按日均值计算。(背)29、第一类污染物最高允许排放浓度(2006-2011、2014)污染物最高允许浓度污染物最高允许浓度烷基汞不得检出六价铬0.5苯并a芘0.000 03总铅1总铍0.005总镍1总汞0.05总铬1.5总镉0.1总放射性1Bq/L总银0.5总放射性10Bq/L总砷0.5(口诀:铍汞点5银砷铬,总铬3苯百万,镉1铅镍+)五、地下水质量标准1、不适用范围(2005、2007、2013) 不适用于地下热水、矿水、盐卤水2、地下水质量分类(2005-2008、2011、2012、2014、2015)类天然低背景含量适用于各种用途类天然背景含量适用于各种用途类以人体健康基准值为依据适用于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及工、农业用水类以农业和工业用水要求为依据除适用于农业和部分工业用水外,适当处理后可做生活饮用水类不宜饮用,其他用水可根据使用目的选用2、监测频率不得少于每年两次(丰、枯水期)(2006、2007、2010-2013)3、监测项目:不包括溶解氧(2008、2015)4、不同类别标准值相同时,从优不从劣(2006、2007、2009)六、声环境导则1、评价类别(2013、2014)按声源种类划分为固定声源和流动声源2、评价时段(2010) 分为施工期、运行期两个时段 固定声源:投产运行后 流动声源:代表性时段(一般分为运行近期、中期、远期)3、噪声评价量(2007-2009、2012)工业企业厂界建筑施工场界昼间等效声压级(Ld)夜间等效声压级(Ln)室内噪声倍频带声压级最大A声级(Lmax)频发、偶发社会生活昼间等效声压级(Ld)夜间等效声压级(Ln)室内噪声倍频带声压级最大A声级(Lmax)非稳态铁路边界城市轨道交通车站站台昼间等效声压级(Ld)夜间等效声压级(Ln)机场周围区域计权等效连续感觉噪声级(LWECPN)4、评价工作等级划分(2011、2013、2014、2015)评价等级分类敏感目标增量受影响人口数量一级评价0类特别要求5显著增多二级评价1类、2类35(含)增加较多三级评价3类、4类3变化不大 符合两个以上原则的,按较高级别5、评价工作基本要求(2011、2012、2014、2015)一级二级三级声环境质量现状数据获得实测以实测为主+现有资料现有资料(若无应实测)现状评价工程分析声源的数量、位置、源强(缺少源强资料时,应类比测量取得)噪声预测敏感目标全部敏感目标全部敏感目标主要敏感目标厂界噪声值等声级线固定声源、机场、流动声源、3层应绘制垂向根据需要环境影响声环境功能区各噪声级范围内声环境功能区敏感目标受影响的人口分布、噪声超标范围、程度受影响的人口分布、噪声超标范围、程度预测值、受影响的范围和程度预测时段不同代表时段方案比选防治措施提出措施达标分析降噪效果经济、技术论证6、评价范围(2010、2012、2014、2015)一级评价固定声源边界向外200m计算得到的贡献值到200m处,仍不能满足标准值时,应扩大到满足标准值的距离城市道路等线声源中心线两侧200m机场周围根据飞行量计算到LWECPN为70dB的区域,以主要航迹离跑道两端各612km、侧向各12km范围二、三级评价适当缩小7、现状调查的内容(2010-2013、2015) 环境要素调查气象特征、地貌特征、地形高差 现有敏感目标调查名称、规模、人口分布、与建设项目的关系 功能区划和质量现状调查 现状声源调查主要声源的名称、数量、位置、影响的噪声级现有项目厂界噪声的超标、达标情况、超标原因8、现状测量点布置原则(2010、2013)应覆盖整个评价范围敏感目标高于(含)三层选取有代表性的不同楼层设置测点没有明显声源且声级较低选择有代表性的区域布设测点有明显声源固定声源有代表性的敏感目标处可在不同距离设衰减测点线声源有代表性的敏感目标处可在垂线上不同距离处布设监测点9、现状评价的内容(2010、2011、2013) 现有噪声源的种类、数量及相应的噪声级、噪声特性、分布 声环境功能区及其划分情况、噪声超标范围内的人口数及分布情况 现有敏感目标的分布情况,超标、达标情况10、预测范围、预测点(2011、2012、2013) 一般与评价范围相同,也可稍大于评价范围 厂界和敏感目标应作为预测点11、声源简化条件(2010、2012、2014) 需要根据靠近声源某一位置处的已知声级来计算距声源较远处预测点的声级 点声源:当声波波长比声源尺寸大得多或预测点离开声源的距离d比声源尺寸大得多(d2倍声源最大尺寸)时,可作为点声源处理 线声源:在垂直平分线上距线声源的距离rl0,该有限声源可近似认为点声源;rl0/3可近似为无限长线声源 面声源:ra/,可近似认为面声源;a/rb/,可近似认为线声源;rb/,可近似认为点声源12、声级衰减的主要因素(2010-2015)几何发散(与传播距离有关,与固有频率无关)、反射体、屏障、地面效应、空气吸收、绿化林带、气象条件13、评价的主要内容(2010、2012) 确定评价标准 评述建设项目噪声的影响程度、影响范围、超标状况(以敏感区或敏感点为主) 分析受项目噪声影响的人口分布(包括超标噪声和不超标噪声) 分析项目噪声源和引起超标的主要噪声源或主要原因 分析项目选址、设备布置和选型的合理性 分析已有噪声防治措施的适用性和防治效果 提出需要增加的噪声防治措施,并分析其经济、技术可行性 提出项目噪声污染管理、噪声监测和城市规划方面的建议14、贡献值、预测值(2010、2012、2013、2014)评价量边界新建项目贡献值改扩建项目贡献值与受到现有工程影响的边界噪声值(环境噪声)叠加后的预测值敏感目标贡献值与背景噪声值叠加后的预测值15、噪声防治对策(2012、2015)工业项目应针对项目投产后噪声影响的最大预测值制定交通运输类应针对不同代表性时段的噪声影响预测值分期制定铁路还应同时满足铁路边界噪声排放标准要求(背)16、分贝和的增值(2010、2011、2015)声压级差012345678910增值32.52.11.81.51.210.80.60.50.40.50.40.30.30.30.20.20.20.10.117、适用范围 声环境(2009、2011、2013)不适用:机场周围区域 工业企业厂界(2010、2011、2012)机关、事业单位、团体等对外排放噪声的单位也按本标准,如学校锅炉房 铁路边界(2012)铁路边界是指距铁路外轨中心线30m处 建筑施工场界(2013、2014)不适用:抢修、抢险 社会生活(2009、2011、2013、2015)适用于:营业性文化娱乐场所、商业经营活动18、声环境功能区分类(2009、2011、2012、2014、2015)0类康复疗养区1类以居民住宅、医疗卫生、文化教育、科研设计、行政办公为主2类以商业金融、集市贸易为主,或居住、商业、工业混杂3类以工业生产、仓储物流为主4类4a类高速公路、一级公路、二级公路、城市快速路、城市主干路、城市次干路、城市轨道交通(地面段)、内河航道两侧区域(不适用:支路、专用线)4b类铁路干线两侧区域(背)19、排放限值(2009-2015)类别声环境工业企业厂界社会生活区域振动昼间夜间昼间夜间昼间夜间0类5040504065651类5545554570672类6050605075723类6555655575724类4a7055705575724b70608080建筑场界铁路边界机场周围现有新建昼间707070一类区域70夜间557060二类区域55标准限制幅度边界与敏感物较近声环境夜间突发15区域振动昼间10夜间3工业企业厂界夜间频发10应在室内测量,相应限值减10dB(A)作为评价依据夜间偶发15建筑施工夜间15社会生活非稳态(电梯)1020、室内结构传声排放限值(2011)(工业企业厂界+社会生活)等效声级类别A类房间B类房间昼间夜间昼间夜间0403040301403045352、3、445355040A类房间:以睡眠为主要目的,住宅卧室、医院病房、宾馆客房B类房间:学校教室、会议室、办公室、住宅中卧室以外的房间(背)21、测点位置(2009-2015)标准声环境质量标准一般户外距反射面(地面除外)3.5m,地面1.2m以上建筑物户外距墙壁或窗户1m、地面1.2m以上建筑物室内距墙面、其他反射面1m,窗户1.5m、地面1.21.5m以上标准工业企业厂界、社会生活建筑施工场界一般规定边界外1m,距地面1.2m以上有围墙边界外1m,高于围墙0.5m以上无法测量按一般规定,同时在户外1m处另设测点室内测量距反射面0.5m、地面1.2m,窗户开启下测量结构传声在室内测量,距反射面0.5m、地面1.2m、外窗1m,窗户关闭下测量22、测量时段(2010、2013-2015)标准测量时段社会生活+工业企业厂界昼、夜两个时段(夜间:频发、偶发、最大A声级)稳态:1min等效声级非稳态:有代表性时段的等效声级,必要时整个时段建筑施工连续20min等效声级夜间:最大A声级(背)23、测量结果修正(2010、2011)差值334561010修正值降低背景噪声后修正-3-2-1不修正七、生态影响导则(背)1、评价等级(2012、2013、2014、2015)工程占地范围面积20km2220km22km2长度100km50100km50km特殊生态敏感区一级一级一级重要生态敏感区一级二级三级一般区域二级三级三级特殊生态敏感区自然保护区、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地重要生态敏感区两区风景名胜区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天然集中分布区两公园森林公园、地质公园两重要重要湿地重要水生生物的自然产卵场及索饵场、越冬场和洄游通两天然原始天然林;天然渔场 属于两个不同评价工作等级时,按最高的评价等级进行评价 矿山井工开采、拦河闸坝建设评价工作应上调一级 改扩建工程的占地范围以新增占地(水域)面积或长度计算 工程占地范围包括永久占地和临时占地2、生态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