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君评 李华平 【端午的鸭蛋】教学实录(修改稿)20170322.doc_第1页
王君评 李华平 【端午的鸭蛋】教学实录(修改稿)20170322.doc_第2页
王君评 李华平 【端午的鸭蛋】教学实录(修改稿)20170322.doc_第3页
王君评 李华平 【端午的鸭蛋】教学实录(修改稿)20170322.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课堂教学“素简”之路是正道读李华平老师端午的鸭蛋课例有感王君(清华大学附属中学,北京 海淀100084)关键词:李华平老师端午的鸭蛋教学追求素朴、简洁,聚焦于学生可感可悟可发现可创造的语言,以语言为桥,也以语言为目标,去感受汪曾祺“这一篇”散文的语言表达特点。摒弃一切复杂手段,死死“守住”“这个”文本,守住“这群”学生,不借助任何外力,教得纯纯粹粹,一清见底。整堂课起势平和,展势优雅,入势有趣,束势自然。摘 要:素朴;简洁;语言;端午的鸭蛋庄子说: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大钢琴家霍洛维茨说:我用了一生的努力,才明白朴素最有力量。米开朗基罗说:美,就是净化过剩的过程。杨振宁说:宁可拙朴,不玩机巧。类似的名言,我们还可以写出一大串。人活到极致,一定是素与简。这个道理,大部分人都认同。课堂教学呢?语文因为学科特质,所以,更如江湖,流派纷呈,风格各异。华平老师,显然是属于追求“素朴”一类。读其文章,学其思想,方明其追求:回到语文的原点,把住语言学习的闸门,简简单单教语文。显然,端午的鸭蛋,是其探索的又一驿站。从这个课例中,我能感受到华平老师理想中的教学境界:教学内容上,聚焦于学生可感可悟可发现可创造的语言,以语言为桥,也以语言为目标,去感受汪曾祺“这一篇”散文的语言表达特点。教学形式上,摒弃一切复杂手段,死死“守住”“这个”文本,守住“这群”学生,不借助任何外力不引用,不拓展,不煽情排除“语言”之外的所有元素,教得纯纯粹粹,一清见底。此极朴极简之追求,是语文教学的大追求。华平老师,勇气可嘉,才气可叹。也因为有此大追求,所以,这个课,在许多方面,返璞归真,大道至简,可圈可点之处甚多。一、起势平和这堂课从从容容地引领学生从认读词语开始,落实,梳理,概括。做的是语文教学最基础的工作,做得很扎实,平和中亦不乏灵动。比如对于“肃然起敬”的理解,启发学生回到文本,以“文”解“词”,难点突破很自然;比如对于“鸭蛋络子”的理解,调动学生生活常识,在文本内外做个比较,难点自破。解词不仅为解词,也是为整体把握全文准备抓手。解词不仅解了词,老师还特别关注学生笔记习惯的落实,思维方法的点拨积累。圈圈点点,勾勾画画,一直贯穿整个课堂。不要小看这些语文行为。不以学生为本,不以语言学习为本的课堂,是很容易被诸多“高大上”的外来内容冲击,以至于偏离语言学习,偏离语文课堂应该有的常态的。二、展势优雅华平老师的课,整体架构是很关照学生的认知特点的。他既要让学生明散文确实是“散”的,更要让学生懂“散”中的节奏,“散”中的“隐形编织”“内在呼应”。所以,他提纲挈领,抓住标题不放手,以简驭繁“理结构”,一步一步走下来,让学生清清楚楚地看到了“端午鸭蛋端午的鸭蛋故乡端午的鸭蛋故乡儿时的端午的鸭蛋”这一条经脉线路。这样抓“纲”,让学生整体俯瞰一遍文本,先在文本中大致走一个来回,其训练是很扎实的,对于学生以后从“这一篇”走向“更多篇”,欣赏散文“散而不乱”“散而有致”的美,很有帮助。三、入势有趣从课堂的整体安排来看,华平老师教端午的鸭蛋,属于“散步式”的,以“散文”的姿态教散文,教得很随意很闲适颇有情趣。他不“向外”求援我觉得是故意的有一部分追求的老师,“刻意”要简化课堂,他们觉得一堂课40分钟学生要真正消化一篇经典文字已经不容易了。许多痴迷于“外援”的老师更多的是呈现了自己的底蕴,展示了自己的才华,而没有顾及到学生的“胃口”,学生的“消化能力”。所以,素朴的课堂,不仅不炫技,亦不炫才。用文本本身的资源解决文本的问题,用学生本身的资源解决学生的问题,让课堂容量“少”一些,课堂密度“小”一些,从根本上解决课堂上,特别是公开课上学生负担过重的问题。素朴课堂的哲学是:“课堂有味是清欢”,多,即是少;少,即是多。如何做呢?没有“外援”,那就全力挖掘“内援”。一是发现文本文字的前后勾连内在联系,破解关系密码,形成词语之群,句子之群等各种语言“社群”。比如华平老师引领学生对于散落于文中的各种含有“家乡”词语的句子的整合,就能让学生有所顿悟。比如华平老师在咬文嚼字阶段抓住各种副词的朗读让课堂走向一个又一个小高潮的处理,亦是如此。文字本身,就是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矿藏。老师的修炼,就是渐渐拥有了识矿的敏感,开矿的勇气,炼矿的智慧一堂课,语言本身的“场”一旦形成,便自成体系,相互支撑,其辐射,足够滋养一堂课40分钟。不左右彷徨,不旁逸斜出,也能突破文本,进入内核,何乐而不为呢?二是充分调动学生体验,让“学生”和“文本”合二为一。“外援”,总是别人的体验,别人的体验再深刻充分,也跟学生隔着一层。华平老师们追求的是“让主人真正在场”。在这堂课中,华平老师巧妙安排了三次体验:说“离家别”,说“儿时忆”,说“家乡好”这些安排,都自然架起了从“人心”到“文心”的桥梁:或者把“生命体验”和“创造语言”结合在一起,或者把“个人体验”和“汪氏体验”进行整合,总之,用体验激活文字,让文本走向内心。我敢确定,华平老师,是向往武侠的这样一个境界的:重剑无声,或者,拈花为剑,折叶为刀,或者,无剑无刀,依然能于万马群中取敌将之首级。且,来无声去无影,一气呵成,浑然天成。极素与极简的高境界,大概就应该是这个样子。四、束势自然从一堂课的“结束之势”,大致可以看出一位老师的追求。比如我,是从来不肯“草草收尾”的。课之“豹尾”,如文之“豹尾”,需铿然有声,绕梁三日,这才得劲儿。但华平老师们的追求显然不。他是叶圣陶的苏州园林式的可以说的当然不止以上这些,这里不再多写了。这样的结课,藏着一种胆量:对课堂容量的充分自信,对课堂情感流向的了然于胸。顺势而为,自然而然。既然是散步,那就闲适自由到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