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三代文化看儒家思想来源.doc_第1页
从三代文化看儒家思想来源.doc_第2页
从三代文化看儒家思想来源.doc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业:国学实验班 学号2010300010091 姓名 张鑫 从三代文化看儒家思想来源从古至今,我们一直以“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一个传承至今而没有间断的国家”而自居,而这也不可怀疑地成为了我们作为一个中国人所引以为自豪的原因。任何一种文化的传承其背后必定有一种精神的支撑“,毋庸置疑,中国文化,世界最古老的文化之一,也有者不为人知的”秘密“。纵观中国文化史,”儒“这个词贯穿至今;从周公孔子、孟子荀卿到朱熹王阳明,都不乏有人在。虽然一直在学习中国哲学,也最多的接触了儒家,但针对其思想来源确一直没能弄明白。现在就好好探究,以求能更好地理解儒家。一个事物的突出并偶然,一定经过了长期酝酿的。象著名学者陈来所说”一种思想的起源,首要的是关注此种思想体系的诸元素在历史上什么时候开始提出,如何获得发展,这些元素如何经由文化的历史的演进而演化,以及此种思想的气质与去想和文化传承的关系。“儒”的思想真正从什麽时候提出,这个已无从考证。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孔子之前就已有形成。荀子曰:”儒,乃所谓在朝美政,在野美俗者。“如此看来则“儒”者早已存在,这也无怪乎,在汉书艺文志将晏子等人也归入了儒家者流,其取义大概就是如此吧!那么孔子所在的那个春秋战国大动荡年代更应该看做儒”文化的高潮阶段而不是起源了。中国文化是一个不断因格损益的过程,儒家文化的传承性也是如此。而其真正起源不得不从三代说起。1. 夏及以前-巫觋文化巫觋文化时代原始宗教已起源。在原始宗教的第一阶段,已有专职侍神人员。此时的侍神人员不参与其他的社会活动,专门侍神。-民神不杂、民神异业。此时神人之间有者明显而又严格的界限和距离,大概因为距离太远,人对神灵更多的是陌生感。正是人神之间的隔阂,人们不了解天,没有神灵的归属感,于是爲了自身的幸福,开始揣测天-巫术。而即使是这种权利也仅仅掌握专职侍神人员手中。在国语楚语下中说: 及少皞之衰也,九黎乱德,民神杂糅,不可方物。夫人作享,家为巫史,无有要质。民匮于嗣,而不知其福,蒸享无度,民神同位。民渎其盟,无有威严,神狎民则,不益其为,嘉生不降,无物以享,灾祸存臻,莫尽其气。这一阶段乃是传说中的宗教的第二阶段。此时民神杂糅、民神同位。经济危机所导致的人人自危,所以这个阶段祭祀不再专职,人人祭祀,家家做巫,任意通天。于是为了解决这一矛盾,维护神人之间的秩序“颛顼受之,乃命南正重司天以属神,命火正黎司地以属民,使复旧常,无相侵渎(国语楚语下)。”第三阶段就是所谓的绝地天通,恢复民神不杂的秩序。而在这其中原始宗教的泛滥,为了维护既定的规则,“礼”也已经开始萌芽了。于此同时由于民神杂糅的结果-祭品匮乏,人民不再得到福佑,所以于是人民开始关注那个高高在上的天,由完全陌生的神秘感转为崇拜。郊天之祭和有关天”的宗教概念大概在尧时就已形成。所谓”上帝“或”帝“是先民想象的统帅自然界各种自然现象、力量以及神灵的最高统治者、最高权威。而地上人间统帅各部落与部落联盟的首领(本来就是政治与宗教一身二任的人物)需要且也比较方便地借助于上天的权威,来加强自己对各种社会力量的控制。于是”上帝“、”帝“、天”、“天命”也就成为了夏商周三代的王权之合法性的依据。 2.商代-祭祀文化绝地天通之后,人间和神界在次建立起了几近于隔绝的秩序:天属神,地属人。只有王才能宾于帝之左右,正是行使祭帝之礼:神权的垄断。以达到受命、永命;祈求风调雨顺、息祸生福的目的。而这有必然地导致“革命的观念。人们有了属于自己的神灵庇佑。人和天的距离近了一步。于是为了向神灵献媚、讨好,殷人开始祭祀。祭祀这一活动不仅又和”礼”联系在一起,使得礼更加进一步完善,而且神秘莫测的“天”开始走入殷人的视野。神是属于天的,对神的惧怕,也就造就了对天的崇敬-“敬天”。殷人对于上帝、鬼神的态度,完全是宗教意义上的。人的命运是向上帝、鬼神那里投注,以获得确定和稳固。具有绝对优先性存在的上帝、鬼神是殷人生命意义和价值世界的真正来源。在这种深刻的宗教信仰世界里,殷人宗教的实践态度是”敬“,心理态度是”畏“。白虎通三教中记载:殷人之王教以敬。又:殷人教以敬,故先祭器,敬之至也。在殷人的宗教观和上帝体验中,上帝对于殷人是绝对的,人或者王与上帝之间不容有任何中介。人的生命存在性、命运的不确定性,都完全依赖于上帝对人世、万物、宇宙的绝对主宰性,因此殷人“敬宗教实践态度是绝对的,他们相信以祖配天”,进而也导致建立在王权基础上的“矫持帝命”的可怕后果,如果殷人曾有过丧命、坠命的警醒观念,最会也不会落得“仪监于殷,竣命不易”的下场。对此墨子还进行过针对批评(墨子非命)。史记殷本纪:及西伯伐饥国,灭之,纣之臣祖尹闻之而咎周,恐,奔告纣曰:今我民妄不欲丧,曰:天何不降威,大命胡不至?今王其奈何?纣曰:我生不有命在天乎?祖尹返,曰:纣不可谏矣。3. 周代-礼乐文明在殷商时代,由于巫觋文化转化为祭祀文化,才一方面有了后来由祭祀礼仪衍生的整个规范体系-礼;另一方面发展了祭司阶层,即分化的祝、宗、卜、史。西周礼乐文化正是在此基础上得以发展出来,并为后世的诸子思想的早期发展准备了职官制度的基础。当祭祀注意力不再专限于祭品内容,而重于献祭形式,祭祀活动就开始获得一种新的意义。殷人的”矫持帝命“,致使他们”敬“的实践精神被”畏的心理态度所遮盖。他们没有从王和上帝的关系中反省到自身存在的相对性和有限性。而最为革殷商命的周人却从这一点上充分认识到:帝命是可以转移的。所以他们时刻保持警醒。左传襄公三十年:诗曰:“文王陟降,在帝左右。”信之谓也。又曰:“淑慎尔止,无载尔伪。”不信之谓也。周人的天不在是帝王的专享,“天子”也只是天与人之中的天人中介,王居于天人之间,对神人负责,这也就破除了殷人对“敬命”的迷信。那么什么来作为王权的依据呢?仅仅有礼的约束,并不能产生积极的自由和思想,只有当文化的注意力转向行为的“动机”,并发展出“德性的观念,文化才获得了进一步发展的积极动力,才能借助伦理的意义而不是神秘方术去接近上帝。敬德与王权联系在一起的时候,民重要性就被反省出来,“民”与“社稷安危”密切相关。孔孟儒家正是继承并发展了这一思想传统,“仁”、“仁政”的思想贯穿了儒家两千年。敬“的信仰精神,已不是像殷代的”敬上帝“、“敬命”那样内涵单一和缺乏张力,而是以实践理性作为王权延续坚实的的基础。周人这里的“敬”既是虔诚的,但更是忧患而理性的。将道德和政治责任合二为一-修己和保民。所以有“敬德保民”、“敬德以敬命”的思想提出。大雅皇矣有云:帝谓文王:予怀尔明德,不大声以色,不长夏以革,不识不知,顺帝之则。德是自己修身和一切世间行为活动,及其后果在身心深处的集中表现,是沟通天人的的切实中介。道德主义的善、恶观由此产生;而由德之用产生的礼乐文明,导致了“德”与“礼”关系的突出,敬同时也被运用于实践活动过程“敬慎威仪”。这也应该是儒家对礼极为推崇的原因吧?在殷商对鬼神的恐惧崇拜,与周人对天的尊崇与敬畏之间,有着很大区别。前者仍是自然宗教体现,而后者包含着社会进步与道德秩序的原则。周人文化的这种特质和发展,虽然与“伦理宗教”的阶段相当,但周代的礼乐文化并非走得唯一神教路子,它的独特的礼乐文化与德性追求,开启着通往圣教哲学的东亚道路-德礼文化。而这最终也逐渐成为了儒家的核心思想。儒家的重要思想有天命、德性、仁,这些思想在春秋战国这个书缺简脱、礼坏乐崩的年代里,人们差不多已将三代是的宗教观和伦理观念忘的差不多了;“夫周室衰而关雎作,幽厉微而礼乐坏,诸侯恣行,政由强国。故孔子闵王路废而邪道兴,于是论次诗、书,修起礼乐。“(史记儒林列传)。于是仲尼以成儒教。 以上为学生个人对儒家思想来源的理解,有许多不当之处请老师不啻指教。学生张鑫顿首!附:参考书目1先秦哲学教程材料 丁四新编写2先秦学术概论 吕思勉着 上海古籍出版3春秋时期的伦理与宗教 陈来着 三联出版4中国哲学史 郭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