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锦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doc_第1页
盘锦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doc_第2页
盘锦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doc_第3页
盘锦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doc_第4页
盘锦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盘盘锦锦市市土土地地利利用用总总体体规规划划 2006 2020 年年 盘锦市人民政府盘锦市人民政府 二二 一一 年八月年八月 目目 录录 第一章第一章 总则总则 1 1 第二章第二章 土地利用现状与形势土地利用现状与形势 2 2 第一节 土地利用现状 2 第二节 土地利用面临的形势 5 第三章第三章 土地利用战略与规划目标土地利用战略与规划目标 6 6 第一节 土地利用战略方针 6 第二节 土地利用规划目标 8 第四章第四章 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调整 1010 第一节 合理调整土地利用结构 10 第二节 优化土地利用空间布局 13 第五章第五章 保护和合理利用农用地保护和合理利用农用地 1616 第一节 加强耕地保护 16 第二节 加强基本农田保护和建设 18 第三节 统筹安排其他农用地 19 第六章第六章 保障科学发展和节约集约利用建设用地保障科学发展和节约集约利用建设用地 2121 第一节 保障科学发展用地 21 第二节 统筹城乡建设用地 21 第三节 保障必要基础设施用地 23 第四节 节约集约利用建设用地 24 第七章第七章 协调土地利用与生态建设协调土地利用与生态建设 2525 第一节 加大土地生态环境整治力度 25 第二节 创建环境友好型土地利用模式 26 第八章第八章 土地利用分区与调控土地利用分区与调控 2727 第一节 土地利用分区与管制 27 第二节 县级土地利用调控 30 第九章第九章 中心城区土地利用控制中心城区土地利用控制 3131 第一节 中心城区控制范围及发展方向 31 第二节 中心城区边界划定及空间管制 32 第十章第十章 土地利用重大工程土地利用重大工程 3434 第一节 基本农田建设工程 34 第二节 土地生态建设与整治工程 35 第十一章第十一章 规划实施保障措施规划实施保障措施 3636 第一节 加强规划对土地利用的整体控制 36 第二节 健全规划实施行政管理制度 37 第三节 强化规划实施的经济手段 38 第四节 加强和改进规划实施技术手段 39 第五节 扩大规划民主决策和公众参与 39 第十二章第十二章 附附 则则 4040 附表附表 1 1 盘锦市规划主要控制指标表盘锦市规划主要控制指标表 4141 附表附表 2 2 盘锦市规划期土地利用结构调整表盘锦市规划期土地利用结构调整表 4242 附表附表 3 3 盘锦市各县 区 耕地保有量 基本农田盘锦市各县 区 耕地保有量 基本农田 面积指标表面积指标表 4343 附表附表 4 4 盘锦市各县 区 园地面积指标表盘锦市各县 区 园地面积指标表 4343 附表附表 5 5 盘锦市各县 区 林地面积指标表盘锦市各县 区 林地面积指标表 4444 附表附表 6 6 盘锦市各县 区 牧草地面积指标表盘锦市各县 区 牧草地面积指标表 4444 附表附表 7 7 盘锦市建设用地规模指标表盘锦市建设用地规模指标表 4545 附表附表 8 8 盘锦市新增建设用地占用耕地及补充耕地盘锦市新增建设用地占用耕地及补充耕地 表表 4646 附表附表 9 9 盘锦市重点建设项目用地表盘锦市重点建设项目用地表 4747 附表附表 1010 盘锦市中心城区建设用地管制分区表盘锦市中心城区建设用地管制分区表 5050 盘锦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2006 2020 年 0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规划目的 为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 落实 十分珍惜 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 耕地 的基本国策 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 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 统筹各业各类各区域用地 围绕全面建设小康 社会的目标 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 等法律法规 编制本规 划 第二条 规划依据 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 二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 三 基本农田保护条例 四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审查办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 第 43 号令 五 关于印发市县乡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指导意见的通知 国 土资厅发 2009 51 号 六 辽宁省实施办法 七 辽宁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2006 2020 年 八 盘锦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九 盘锦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1997 2010 年 十 其他相关法律 法规和标准规范 盘锦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2006 2020 年 1 第三条 规划期限及范围 规划基期年为 2005 年 规划期限为 2006 2020 年 近期目标年为 2010 年 远期目标年为 2020 年 规划范围为盘锦市行政辖区内全部土地 总面积 407110 公顷 第四条 规划地位 本规划是落实土地参与宏观调控和土地用途管制 规划城乡建设和统 筹各项土地利用活动的重要法律依据 凡在市域内进行的一切土地利用活 动必须严格执行本规划 与土地利用相关的各项政策 规划 计划要与本 规划相衔接 所确定的建设用地规模和布局必须符合本规划的安排 第二章 土地利用现状与形势 第一节第一节 土地利用现状土地利用现状 第五条 土地利用现状 一 土地利用结构一 土地利用结构 2005 年末 全市农用地 192880 公顷 占土地总面积的 47 38 建设 用地 57275 公顷 占土地总面积的 14 07 未利用地 156955 公顷 占土 地总面积的 38 55 农用地 农用地 耕地 128815 公顷 占土地总面积的 31 64 园地 1336 公顷 占土地总面积的 0 33 林地 7515 公顷 占土地总面积的 1 85 牧草地 2739 公顷 占土地总面积的 0 67 其他农用地 52475 公顷 占土地总面 盘锦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2006 2020 年 2 积的 12 89 建设用地 建设用地 城乡建设用地 40388 公顷 占土地总面积的 9 92 交通 水利设施用地 15353 公顷 占土地总面积的 3 77 其他建设用地 1534 公 顷 占土地总面积的 0 38 未利用地 未利用地 水域 12882 公顷 占土地总面积的 3 16 滩涂沼泽 135199 公顷 占土地总面积的 33 21 自然保留地 8874 公顷 占土地总 面积的 2 18 二 土地利用特点二 土地利用特点 一 土地利用类型以农用地为主 农用地中耕地所占比重大 市域 内地势平坦 土质肥沃 适宜农作 已利用土地中 77 10 为农用地 农用 地中 66 79 为耕地 耕地中 85 92 为灌溉水田 二 工矿用地多 中心城区工业用地比重高 盘锦是因油而兴的石 油化工城市 市域内蕴藏着丰富的石油 天然气等矿产资源 石油工矿用 地遍布全市 中心城区工业用地占中心城区建设用地面积的 18 26 人均 工业用地面积高于国家标准 三 湿地资源丰富 盘锦拥有丰富的滩涂 沼泽 河流水面及水田 等生态功能较强的土地利用类型 湿地资源丰富 其中 双台子河口湿地 是世界生态系统保存最完整的湿地之一 四 未利用地多 宜耕后备资源少 未利用地占土地总面积的 38 55 其中 94 19 为水域 滩涂沼泽和苇地 适宜开发为耕地的后备 资源有限 三 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三 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 盘锦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2006 2020 年 3 一 耕地后备资源不足 开发难度大 未利用地中 作为生态屏障 需要重点保护的滩涂沼泽以及水域的比例达 60 以上 沿海滩涂 沼泽等 多地势低洼 盐碱严重 仅有 5 7 为自然保留地 受环境 水资源和资金 限制 未利用地开发利用难度大 二 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程度低 城市内部存在闲置土地 土地集约 利用效率低 农村居民点布局散乱 存在大量空心村 人均农村居民点用 地高达 406 平方米 远远超过国家规定的 150 平方米 人的上限用地标准 三 土地受到一定程度的污染 受油田钻井采油 城市污水及工业 三废 的影响 使得部分耕地 苇地 近海滩涂受到污染 第六条 现行规划实施成效 一 完善了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体系 加强了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保 护 落实了基本农田保护任务 实现了耕地占补平衡 保障了国家粮食安 全 二 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逐步提高 保障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合 理用地需求 切实执行国家严格土地管理的方针 加强了对建设用地开发 强度 规模及时序的控制 加大了对存量建设用地的挖潜力度 土地利用 效益得到明显提高 三 稳定了生态用地面积 生态建设成效显著 绿色植被覆盖率明显 提高 自然保护区 风景名胜区以及湿地资源得到了全面保护 生态环境 质量得到了有效改善 四 优化了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 土地利用率明显提高 加强了土地 盘锦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2006 2020 年 4 利用宏观调控 促进了土地市场健康发展 在保护耕地和保障重点基础设 施用地需求的前提下 协调各方面的用地需求 优化了土地利用结构和布 局 土地利用率大幅提高 五 科学实施规划 提高了全民规划意识 建立了一系列规划管理制 度 严格执行了建设项目的规划预审制度和农用地转用 征用制度 按规 划进行了土地整治工作 对违反规划用地的行为进行了严肃查处 强化了 规划的法律地位 增强了全民的规划意识 第二节第二节 土地利用面临的形势土地利用面临的形势 第七条 发展机遇 一 辽宁沿海经济带开发开放战略的实施 为盘锦的经济发展带来新 的机遇 盘锦是辽宁沿海经济带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既位于主轴 又处于 渤海翼 独具节点优势 辽宁沿海经济带开发开放战略的加速推进 为盘 锦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 必将带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经 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有利于促进土地利用和管理方式的根本转变 二 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 为盘锦市持续发展提供强 大动力的同时 将有利于加强土地宏观调控 进一步发挥市场配置土地资 源的基础作用 三 国家资源型城市转型政策 为盘锦实施资源型城市转型战略 培 育和发展接续产业提供了有力支持 也为城镇工矿用地结构和布局的调整 优化带来契机 四 盘锦市是辽宁省 城乡一体化 试点市 城乡一体化综合改革实验 盘锦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2006 2020 年 5 区 这为大力推进农村城镇化建设 优化城乡用地结构和布局提供了机遇 第八条 面临的挑战 一 耕地保护形势严峻 盘锦是辽宁省重要的商品粮基地 也是辽宁 省沿海经济带的重点发展区 形成了优质耕地资源分布与经济发展重点区 域在空间上的耦合 为满足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对耕地的需求 要保有一 定数量具有生产和生态功能的耕地 经济社会发展不可避免要占用部分耕 地 未利用地中 宜耕后备资源缺乏 在保障粮食安全 生态安全 经济 安全和社会稳定的前提下 耕地保护形势严峻 二 建设用地供需矛盾突出 盘锦市正处于工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城镇 化加速期 城镇工矿用地的需求量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保持较高水平 在耕地保护和生态建设力度加大的双重压力下 建设用地的供给将十分紧 张 建设用地供需矛盾会变得更加突出 第三章 土地利用战略与规划目标 第一节第一节 土地利用战略土地利用战略方针方针 第九条 土地利用战略 全市土地利用必须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生态安全和经济安全 促进沿 海经济带建设和资源型城市的转型 实施耕地保护战略 保障科学发展用 地战略和土地生态保护战略 盘锦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2006 2020 年 6 第十条 土地利用方针 一 严格保护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一 严格保护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 从保障粮食安全战略的高度出发 按照保护和提高粮食生产力的要求 进一步强化对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的保护 执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 落实耕地保护责任制 提高耕地对粮食安全的保障能力 二 节约集约利用建设用地二 节约集约利用建设用地 立足保障和促进科学发展 切实转变土地利用方式 把节约集约用地 作为各项建设必须遵循的基本方针 推进城镇用地理性增长和存量建设用 地集约挖潜 加快各项建设由外延扩张向内涵挖潜 由粗放低效向集约高 效转变 合理调控建设用地总量和新增建设用地规模 积极盘活存量建设 用地 充分利用低效和闲置土地 本着 保发展 调增速 促集约 盘存 量 的指导思想 促进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 三 统筹城乡与区域土地利用三 统筹城乡与区域土地利用 按照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 统筹配置各业各类各区域用地 合理调整 土地利用结构和空间布局 协调城乡之间 区域之间和各类用地之间的矛 盾 合理进行土地利用分区 实行差别化的土地利用调控政策 引导人口 产业和生产要素合理流动 促进城乡统筹和区域协调发展 四 协调土地利用与生态建设四 协调土地利用与生态建设 按照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 立足构建良好的人居环境 加强基 础性生态功能用地保护 稳定滩涂沼泽 苇地等湿地面积 优先保护自然 生态空间 统筹安排生活 生态和生产用地 积极推进以土地整理复垦为 重点的土地整治和生态屏障建设 协调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建设 构建生 盘锦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2006 2020 年 7 态良好的土地利用格局 第二节第二节 土地利用规划目标土地利用规划目标 第十一条 总体目标 根据国民经济发展的目标和任务 立足有效保护 合理利用土地资源 保障科学发展 促进资源型城市转型 保护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 节约集 约利用土地 统筹区域土地利用 改善土地生态环境 构建资源节约 环 境友好 可持续发展的土地利用模式 第十二条 具体目标 一 一 总量目标总量目标 1 耕地保有量 至 2010 年和 2020 年 均为 128815 公顷 2 基本农田保护面积 不低于 107300 公顷 3 园地面积 至 2010 年为 1836 公顷 至 2020 年为 2636 公顷 4 林地面积 至 2010 年为 11515 公顷 至 2020 年为 17015 公顷 5 牧草地面积 至 2010 年为 3239 公顷 至 2020 年为 3639 公顷 6 建设用地总规模 至 2010 年控制在 59175 公顷 至 2020 年控制在 62975 公顷 7 城乡建设用地规模至 2010 年控制在 41988 公顷 至 2020 年控制 在 44288 公顷 8 城镇工矿用地规模 至 2010 年控制在 19650 公顷 至 2020 年控制 在 21350 公顷 盘锦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2006 2020 年 8 9 交通水利设施及其他用地规模 至 2010 年控制在 17187 公顷 至 2020 年控制在 18687 公顷 二 增量目标二 增量目标 1 新增建设用地规模 至 2010 年控制在 2700 公顷 至 2020 年控制在 6800 公顷 2 新增建设占用农用地规模 至 2010 年控制在 1700 公顷 至 2020 年 控制在 4100 公顷 3 新增建设占用耕地规模 至 2010 年控制在 1000 公顷 至 2020 年控 制在 2400 公顷 4 土地整治补充耕地义务量 至 2010 年不低于 1000 公顷 至 2020 年 不低于 2400 公顷 三 土地利用效率目标三 土地利用效率目标 人均城镇工矿用地 至 2010 年和 2020 年均不高于 210 平方米 人 土地利用率 至 2010 年达 62 82 至 2020 年达 64 59 四 生态保护目标四 生态保护目标 生态功能用地比例 具有生态功能的耕地 园地 林地 牧草地 坑 塘水面等其他农用地 水域 滩涂沼泽 荒草地等自然保留地占土地总面 积的比例 至 2010 年不低于 71 67 至 2020 年不低于 72 71 盘锦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2006 2020 年 9 第四章第四章 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 第一节第一节 土地利用结构土地利用结构 第十三条 农用地结构 在保证粮食安全的前提下 因地制宜进行农业结构调整 耕地占土地 总面积的比例保持稳定 园地 林地和牧草地占土地总面积的比例适当增 加 其他农用地占土地总面积的比例有所降低 努力提高农用地综合生产 能力和利用效益 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 至 2010 年 农用地 196550 公顷 占土地总面积的 48 28 至 2020 年 农用地 199880 公顷 占土地 总面积的 49 12 一 耕地一 耕地 至 2010 年和 2020 年 均为 128815 公顷 占土地总面积的 31 64 二 园地二 园地 至 2010 年为 1836 公顷 占土地总面积的 0 45 至 2020 年为 2636 公顷 占土地总面积的 0 65 三 林地三 林地 至 2010 年为 11515 公顷 占土地总面积的 2 83 至 2020 年为 17015 公顷 占土地总面积的 4 18 四 牧草地四 牧草地 至 2010 年为 3239 公顷 占土地总面积的 0 80 至 2020 年为 3639 公顷 占土地总面积的 0 89 五 其他农用地五 其他农用地 盘锦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2006 2020 年 10 至 2010 年为 51145 公顷 占土地总面积的 12 56 至 2020 年为 47875 公顷 占土地总面积的 11 76 第十四条 建设用地结构 适度提高城镇用地 采矿及其他独立建设用地 交通水利及其他土地 占土地总面积的比例 降低农村居民点用地占土地总面积的比例 优化建 设用地结构 至 2010 年 建设用地不突破 59175 公顷 占土地总面积的 14 54 至 2020 年 建设用地不突破 62975 公顷 占土地总面积的 15 47 一 城乡建设用地一 城乡建设用地 至 2010 年 城乡建设用地不突破 41988 公顷 占土地总面积的 10 32 其中 城镇用地 13540 公顷 农村居民点用地 22338 公顷 采矿及其他独 立建设用地 6110 公顷 至 2020 年 城乡建设用地不突破 44288 公顷 占土地总面积的 10 88 其中 城镇用地 14711 公顷 农村居民点用地 22938 公顷 采矿及其他独 立建设用地 6639 公顷 二 交通水利用地二 交通水利用地 至 2010 年不突破 15625 公顷 占土地总面积的 3 84 其中交通运输 用地 5007 公顷 水利设施用地 10618 公顷 至 2020 年不突破 16989 公顷 占土地总面积的 4 17 其中交通运输 用地 5444 公顷 水利设施用地 11545 公顷 三 其他建设用地三 其他建设用地 盘锦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2006 2020 年 11 至 2010 年 1562 公顷 占土地面积的 0 38 至 2020 年 1698 公顷 占土地总面积的 0 42 第十五条 未利用地结构 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 结合土地适宜性及土地开发潜力 适度开 发未利用地 在确保生态保育功能的同时 提高土地利用率 科学引导未 利用地向农用地和建设用地转化 未利用地开发利用的主要方向为耕地 林地等农用地和城镇工矿用地 交通水利设施用地等建设用地 至 2010 年 减少至 151385 公顷 占土地总面积的 37 18 至 2020 年 减少至 144155 公顷 占土地总面积的 35 41 一 水域一 水域 至 2010 年和 2020 年均为 12882 公顷 占土地面积的 3 16 二 滩涂沼泽二 滩涂沼泽 至 2010 年减少至 133479 公顷 占土地总面积的 32 79 至 2020 年 减少至 131019 公顷 占土地总面积的 32 18 三 自然保留地三 自然保留地 至 2010 年减少至 5024 公顷 占土地总面积的 1 23 至 2020 年减少 至 254 公顷 占土地总面积的 0 07 第二节第二节 土地利用空间布局土地利用空间布局 第十六条 农用地布局 依托优势农产品产业 加快农业生产基地建设 按照农业产业化 规 盘锦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2006 2020 年 12 模化的发展要求 对农用地进行多层次 多元化组合 促进农业产业要素 向农业区域集聚 形成生产专业化 经营一体化 主导产业鲜明的 8 个特 色农业区 以农业区主导产业引导周边农用地布局调整和优化 耕地布局 耕地布局 全市耕地总体布局保持稳定 局部地区有所调整 以盘山 县 大洼县为重点 大力实施土地整治工程补充耕地 盘山县和大洼县是 新增耕地分布的主要区域 园地布局 园地布局 依托各乡 镇 特色果品种植基础 在立地条件适宜的地 区布局园地 加强新增园地及现有中低产园地的改造和管理 着力发展优 质果园 林地布局 林地布局 以建设良好生态环境为目标 管好 用好现有林地 加强 低产林地的改造 加强林地征占用管理 禁止毁林开垦和非法占用林地 加强沙岭镇防护林的保护 通过农业结构调整 生态退耕 废弃工矿复垦 滩涂及自然保留地开发等系统工程 在石山 胡家 古城子等乡 镇 开 展植树造林 增加林地 牧草地布局 牧草地布局 重点保护好东郭 石山等乡 镇 现有牧草地 通过实 施农业结构调整和生态退耕 在立地条件适宜的地区增加牧草地 其他农用地布局 其他农用地布局 根据区域水土资源分布情况和主导种植业特点 优 化农田水利和农村道路布局 围绕高效设施农业区建设 在高升 西安 大荒 二界沟等乡 镇 统筹安排畜禽养殖 蔬菜大棚等设施农用地 依 托西安 东风 陈家等乡 镇 天然坑塘水面较多的优势 发展淡水养殖 盘锦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2006 2020 年 13 第十七条 建设用地布局 一 城乡建设用地布局一 城乡建设用地布局 一 城镇用地布局 一 城镇用地布局 根据城镇布局 城镇发展特点和城镇化发展要求 依据带轴结合 梯 度发展的原则 构建 一带 三轴一带 三轴 的城镇用地总体格局 一带 一带 即中部发展带 从市域西北部沿庄林路延伸到市区北界 经中 心城区沿营盘线至辽滨新城 一带 包括全市中心城区 大洼县中心城 区 辽滨新城以及甜水 胡家 太平 田家 王家 田庄台等乡 镇 三轴 三轴 东郭 高升发展轴指京沈高速公路和秦沈客运铁路沿线 包括东郭镇 羊圈子镇 胡家镇 太平镇 大荒乡和高升镇 兴隆台 于楼发展轴指兴于快速干道沿线 包括兴隆台区及新立镇 新开镇 辽滨 于楼发展轴指二沙公路沿线 经包括荣兴镇 二界沟荣兴 田 庄台 平安 西安 东风 新开 古城子 荣兴 沙岭等乡 镇 二 农村居民点布局 二 农村居民点布局 适当整合撤并规模过小 发展条件较差 住宅闲置率高的居民点 在 发展条件较好 环境影响较小的地区建设配套设施完善的居民点 依托城 镇辐射效应 在兴隆台区 盘山县 大洼县建立二百个新型农村社区 推 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及城镇化进程 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二 基础设施用地布局二 基础设施用地布局 一 交通运输用地 一 交通运输用地 盘锦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2006 2020 年 14 加强交通运输用地的整合和布局优化 提高综合运输能力 铁路方面 重点建设盘锦 海城 营口客运至京沈客运专线联络线 盘锦 海城 营 口客运专线 盘锦港疏港铁路 沈阳西部工业走廊三台子至渤海线 公路 方面 重点建设阜新 盘山高速公路 大洼鸭舌岛环路公路 盘锦庄林线绕 城公路 盘锦新港公路 兴隆台至于楼快速干道 营盘线加宽改造工程 形成以干线铁路 高速公路和国道为主 以省道和县级公路为辅的便捷 通畅 高效 安全的综合交通网络 二 水利设施用地 二 水利设施用地 按照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要求 着力构建水资源保障体系和防洪减灾 体系 重点保障大伙房输水二期工程 辽河流域沙基沙堤整治工程 海防 堤整治等工程的建设用地 配置辽河盘山闸除险加固工程 辽河干流应急 防洪工程 大 小凌河防洪工程 大辽河口堤防整治工程 辽河流域险工 险段治理工程 平原水库除险加固和新建水库的用地需求 三 能源用地 三 能源用地 以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 加强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为发展方向 重点 保障盘锦热电厂新建工程 下辽河煤矿新建工程 辽河油田产能建设 风 力发电工程和国家电网输变电工程等重大能源项目用地 三 其他建设用地布局三 其他建设用地布局 其他建设用地以风景名胜设施和军事设施 宗教 殡葬等用地为主 遵循节约挖潜的原则 结合土地利用总体布局 适度增加用地规模 以完 善其他建设功能 主要布局在大洼 王家 新立等乡 镇 盘锦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2006 2020 年 15 第十八条 生态功能用地布局 将双台子河口自然保护区 红海滩景区 苇海景区 盘锦森林公园 二界沟蛤蜊岗等生态功能用地 以及荣兴水库 八一水库 青年水库 疙 瘩楼水库 三角洲水库等水源保护地划为禁止建设区 实施重点保护 严 格保护自然景观和湿地等基础性生态功能用地 维护生物多样性 结合生 态敏感要素集中区域 构建 一带 一区 三廊 的生态安全格局 一带 为 沿海生态敏感带 一区 为市域西南部至沿海生态敏感带之间广布的湿地生 态保护区 三廊 为绕阳河生态廊道 双台子河生态廊道和大辽河生态廊道 形成基本生态屏障 第五章第五章 保护和合理利用农用地保护和合理利用农用地 第一节第一节 加强耕地保护加强耕地保护 第十九条 严格控制耕地减少 一 严格控制非农建设占用耕地一 严格控制非农建设占用耕地 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 加强对非农建设占用耕地的控制和引导 贯彻 不占或少占耕地 的原则 提高耕地保护水平 至 2010 年和 2020 年 新增建设用地占用耕地分别控制在 1000 公顷和 2400 公顷以内 二 引导农业结构合理调整二 引导农业结构合理调整 在保证不破坏耕作层和农业基础设施的前提下 合理进行农业结构调 整 各类防护林 绿化带等生态建设要尽量避免占用耕地 至 2010 年和 2020 年 农业结构调整减少耕地控制在 1000 公顷和 2100 公顷 盘锦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2006 2020 年 16 三 加大灾毁耕地防治和复垦力度三 加大灾毁耕地防治和复垦力度 加强耕地抗灾能力建设 降低自然灾害对耕地的危害程度 减少自然 灾害损毁耕地数量 加强耕地灾毁情况的监测 对灾毁耕地及时复垦 至 2010 年和 2020 年 灾害损毁耕地控制在 80 公顷和 220 公顷以内 第二十条 加大补充耕地力度 一 严格执行耕地占补平衡制度一 严格执行耕地占补平衡制度 切实落实建设占用补充耕地法人责任制 各项建设占用耕地的 必须 补充数量和质量相当的耕地 积极探索耕地占补平衡的市场化运作模式 确保耕地占补平衡 二 大力开展土地整理二 大力开展土地整理 积极开展以田 水 路 林 村综合整治为重点的土地整理工程 增 加有效耕地面积 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 至 2010 年和 2020 年 通过 土地整理补充耕地 650 公顷和 1720 公顷 三 积极推进废弃工矿复垦三 积极推进废弃工矿复垦 统筹规划工矿废弃地复垦 立足优先发展农业 改善生态环境和鼓励 多用途使用 合理安排土地复垦的规模和时序 至 2010 年和 2020 年 通 过废弃工矿复垦补充耕地 280 公顷和 560 公顷 四 适度开发宜耕后备资源四 适度开发宜耕后备资源 在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前提下 依据土地利用条件 有计划 有步 骤地推进耕地后备资源开发利用 增加有效耕地面积 至 2010 年和 2020 年 通过土地开发补充耕地 1150 公顷和 2450 公顷 盘锦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2006 2020 年 17 第二节第二节 加强基本农田保护和建设加强基本农田保护和建设 第二十一条 基本农田保护任务 严格按照基本农田保护目标 落实基本农田保护任务 基本农田保护 面积 107300 公顷 按照数量 质量和生态全面管护的要求 对基本农田 实行特殊管护 县级和乡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要将本规划下达的基本农田 保护任务逐级落实 第二十二条 基本农田布局 基本农田布局总体保持稳定 各县 区 要结合城乡建设用地扩展 边界的划定 参照农用地分等定级成果 在确保完成基本农田保护任务的 前提下 综合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建设的需要 可对基本农田布局进行适 当调整 第二十三条 基本农田集中区划定 划定 9 个基本农田集中区 对基本农田实行重点保护和建设 集中区 分布在盘山县的胡家 羊圈子 高升 沙岭 古城子 坝墙子 甜水 陈 家 大荒等乡 镇 大洼县的新立 新开 东风 西安 新兴 清水 唐家 平安等乡 镇 面积为 137445 公顷 其中基本农田面积 92644 公 顷 占基本农田集中区面积的 67 40 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要划定基本农田保护区 乡级土地利用总体规 划在划定基本农田保护区的基础上 要将基本农田落实到地块及农户 在 盘锦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2006 2020 年 18 落实基本农田保护任务 明确划定基本农田保护地块的前提下 可结合新 农村建设和土地综合整治项目的实施 划定基本农田整备区 第二十四条 基本农田建设与管护 坚持 在保护中建设 以建设促保护 的原则 加大基本农田建设和管 护力度 推进基本农田示范区建设 完善农田配套设施 提高基本农田综 合生产能力 第二十五条 基本农田储备机制 在落实基本农田保护面积的前提下 将 800 公顷优质耕地划入基本农 田保护范围 作为规划期间基础设施项目占用基本农田的先行补划 规划 期内已安排预留建设占用耕地规模的能源 交通 水利 环保等需单独选 址的重点建设项目以及其他危险性项目用地 确需占用基本农田的 在不 突破基本农田机动指标规模的前提下 按国家规定简化相应用地报批程序 第三节第三节 统筹安排其他农用地统筹安排其他农用地 第二十六条 提高园地利用效益 适当增加园地面积 重点发展优质果园 建设优势果产品基地 促进 品种结构调整和产品质量提高 调整园地布局 引导园地向立地条件适宜 的地区集中发展 综合运用农业措施 改善果品生产条件 提高园地利用 效益 盘锦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2006 2020 年 19 第二十七条 加强林地建设 结合平原地区的特点 积极建设以海防林 农田防护林 经济林为重 点的多功能 多效益 多层次的综合林业体系 优化林种结构 充分发挥 林地的经济功能和生态功能 第二十八条 稳定牧草地 保护和合理利用现有的牧草地 提高天然草地的利用率 加大人工草 地的改良 防止草地退化 稳定草地面积 第二十九条 合理安排其他农用地 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依托丰富的自然资源 发挥区位优势 充分 利用坑塘 水库 滩涂和浅海等发展水产养殖 合理安排畜禽养殖用地 鼓励规模化养殖 充分利用工矿废弃地和未利用地发展畜禽养殖 提高土 地利用效率 第六章第六章 保障科学发展和节约集约利用建设用地保障科学发展和节约集约利用建设用地 第一节第一节 保障科学发展用地保障科学发展用地 第三十条 创新科学发展用地保障机制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统筹各项建设 合理安排建设用地规模 结构 布局 时序 全力保障沿海经济带开发开放 老工业基地振兴 资源型城 市转型和城乡一体化等战略用地需求 协调生产力布局和土地资源配置 盘锦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2006 2020 年 20 创新土地利用高效模式 扎实推进宏观调控和市场配置机制 开源节流 构建科学发展用地保障新机制 第三十一条 优先保障重点发展区域用地 推进辽滨沿海经济区开发建设 打造辽滨水城 保障中心城区建设用 地需求 支持辽河口生态经济区 大洼临海产业集聚区 盘山新材料产业 集聚区 双台子精细化工产业集聚区建设用地需求 以形成辽宁最具特色 的沿海产业带 沿 305 国道城市带和沿辽河 双台子河 旅游带 促进各 地区 各行业协调发展 第二节第二节 统筹城乡建设用地统筹城乡建设用地 第三十二条 构建城乡一体化用地机制 强化对城乡建设用地总规模的控制 优化城乡建设用地结构和布局 通过开展农村建设用地整治等工作 探索城乡建设用地内部转化利用的新 模式 推进全市城乡一体化发展 第三十三条 合理控制城镇工矿用地规模 合理安排城镇工矿用地增长的规模和时序 防止城镇工矿用地过快扩 张 积极推进节约集约用地的城镇化和工业化发展之路 逐步实现土地城 镇化与人口城镇化相协调 至 2010 年和 2020 年 城镇工矿用地规模控制 在 19650 公顷和 21350 公顷以内 人均城镇工矿用地规模控制在 210 平方 米以内 盘锦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2006 2020 年 21 第三十四条 积极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用地 保障县域经济发展的合理用地需求 支持与当地资源环境条件相适应 的产业发展用地 各县新增建设用地优先向县城及中心镇和产业集群集中 重点保障盘山县中心城区 大洼县中心城区的用地需求 建设用地供给要 与县域经济发展的规模等级相均衡 建立节约集约用地的县域经济发展模 式 繁荣县域经济 第三十五条 整合规范新农村建设用地 要切实做好乡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乡镇规划 村庄规划 按规划指 导农村各项建设 引导村民住宅 村办企业向中心村 中心镇集中 促进 农村居民点用地由自然形态向规划形态转变 保障农业生产 农民生活必 需的建设用地 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新农村建设用地依靠城乡建设用 地内部转换解决 第三十六条 加强城乡建设用地空间管制 划定城乡建设用地规模边界 扩展边界和禁止建设用地边界 将土地 划分为允许建设区 有条件建设区 限制建设区和禁止建设区 严格城乡 建设用地空间管制 盘锦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2006 2020 年 22 第三节第三节 保障必要基础设施用地保障必要基础设施用地 第三十七条 交通运输用地 加强铁路和公路等交通运输用地的整合和布局优化 严格交通项目建 设用地标准 大力推广节地技术 提高综合运输能力 形成以干线铁路 高速公路和国道为主 以省道和县级公路为辅的便捷 通畅 高效 安全 的综合交通网络 至 2010 年和 2020 年 交通运输用地规模为 5007 公顷 和 5444 公顷 第三十八条 水利设施用地 着力构建水资源保障体系和防洪减灾体系 重点保障大伙房输水二期 工程等重点城市输配水工程建设用地 新建中型水库枢纽工程建设用地 保障辽河流域沙基沙堤整治工程等重要河流防洪工程建设用地和海防堤整 治等海防工程建设用地 至 2010 年和 2020 年 水利设施用地规模为 10618 公顷和 11545 公顷 第三十九条 能源 环保产业用地 保障石油 煤炭 风能 电力等能源项目用地 促进能源工业稳定发 展 积极推进盘锦热电厂新建工程 下辽河煤矿新建工程 辽河油田产能 建设 盘锦海港建设工程 风力发电等项目建设 完善 500KV 220KV 和 66KV 输变电网络 保证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能源需求 以实施生态环 境综合整治和建设生态城市为重点 提升城乡环境质量 实现生态良性循 盘锦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2006 2020 年 23 环 保障环保用地需求 重点建设盘锦市城市垃圾填埋场 盘山县城镇污 水垃圾处理厂 大洼镇污水处理厂 东郭生态造纸项目 第四节第四节 节约集约利用节约集约利用建设用地建设用地 第四十条 有效控制新增建设用地 强化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年度计划对新增建设用地规模 结构 布局 和时序安排的调控 各类与土地利用相关的规划要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 衔接 所确定的建设用地规模必须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安排 年度用 地安排也必须控制在土地利用年度计划之内 不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 年度计划安排的 必须及时调整和修改 核减用地规模 坚持合理供给 有效制约和正确引导 主动引导和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促进土地利用 模式创新和土地利用效率提高 以土地供应硬约束来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 根本转变 至 2010 年和 2020 年 新增建设用地规模控制在 2700 公顷和 6800 公顷以内 第四十一条 大力盘活存量建设用地 立足资源型城市转型试点市的特点 加大对闲置土地及工矿废弃地的 处置力度 积极盘活存量建设用地 发挥土地应有的使用效能 按照 优 化结构 控制增量 盘活存量 的原则 促进闲置 低效建设用地充分 高效利用 着力优化建设用地供应结构 至 2010 年和 2020 年 盘活利用 闲置和低效建设用地规模分别为 30 公顷和 101 公顷 加强对盐田等废弃 工矿用地的改造利用 在荣兴镇改造利用废弃盐田 1274 公顷 盘锦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2006 2020 年 24 第四十二条 积极拓展建设用地新空间 加强规划统筹和政策引导 在不破坏土地生态环境的前提下 优先开 发盐碱地 荒草地 裸土地等未利用地 至 2010 年和 2020 年 未利用地 开发形成新增建设用地规模为 1000 公顷和 2700 公顷 土地利用主要方向 为城乡发展和交通水利建设 重点保障辽滨新城建设 充分发挥沿海优势 积极探索 科学实施围填海造地工程 在大洼县的荣兴镇和二界沟镇 通 过围填海造地拓展建设用地新空间 第七章第七章 协调土地利用与生态建设协调土地利用与生态建设 第一节第一节 加大土地生态环境整治力度加大土地生态环境整治力度 第四十三条 进行防护林体系建设 以农田防护林和海防林建设为重点 因地制宜完善道路 渠系 河堤 等农田防护林建设 沿海防护林建设重点以调整林地结构为主 形成多种 生态功能的生态防护林体系 提升防护林改善区域土地生态环境的作用 第四十四条 恢复工矿废弃地生态功能 大力推进工矿废弃地生态环境恢复治理 加强对采矿废弃地的复垦利 用 改进土地复垦的生物技术和系统工程 对复垦后的土地宜农则农 宜 林则林 提高土地生态系统自我修复能力 盘锦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2006 2020 年 25 第二节第二节 创建环境友好型土地利用模式创建环境友好型土地利用模式 第四十五条 湿地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的土地利用模式 在保护湿地资源和改善生态环境的同时 开展湿地自然保护区的生态 旅游 发展当地的旅游经济 实现土地资源的环境友好型利用 第四十六条 油田开采与废弃地恢复相结合的土地利用模式 在油田开采的同时 对油田开采过程中形成的废弃地进行恢复 即对 闲置井台 道路等土地资源 采取科学有效的恢复方法 进行全方位的植 被栽培和生物多样性的恢复工作 使被恢复土地能够尽快达到新的生态平 衡 实现多种生态功能 第四十七条 四位一体 生态农业的土地利用模式 积极推行 四位一体 生态农业的土地利用模式 以土地资源为基础 以太阳能为动力 以沼气为纽带 种植业和养殖业相结合 在全封闭的状 态下 将沼气池 猪禽舍 厕所和日光温室等组合在一起 通过生物质能 转换技术 有效提高能源利用率 提高土地产出率 增加农民收入 第八章第八章 土地利用分区与调控土地利用分区与调控 将市域划分为 6 个土地利用功能区 科学确定不同区域土地利用方向 制定区域土地利用调控措施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格局的形成 盘锦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2006 2020 年 26 第一节第一节 土地利用分区与管制土地利用分区与管制 第四十八条 城镇村发展区 一 区域范围一 区域范围 包括中心城区 盘山县中心城区 大洼县中心城区 中心城区以外规 划人口 5 万以上的城镇以及其他具有重要功能的镇和村 该区域面积 25051 公顷 占土地总面积的 6 15 二 管制规则二 管制规则 区内土地主要用于城镇村建设 城镇建设优先利用低效建设用地 闲 置土地和废弃土地 农用地在批准改变用途之前 按原用途使用 不得荒 芜 第四十九条 独立工矿区 一 区域范围一 区域范围 包括各县 区 以发展能源 重化工产业为主的产业区 该区域面积 3111 公顷 占土地总面积的 0 76 二 管制规则二 管制规则 区内土地主要用于石油开采业以及不宜在居民点内配置的工业 土地 使用要符合经批准的工矿建设规划 因生产建设挖损 塌陷的土地要及时 复垦 建设要优先利用现有低效用地 闲置土地和废弃地 农用地在批准 改变用途之前 按原用途使用 不得荒芜 盘锦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2006 2020 年 27 第五十条 基本农田集中区 一 区域范围一 区域范围 包括各县 区 需要重点保护和建设的基本农田连片区域 该区域面 积 137445 公顷 占土地总面积的 33 76 二 管制规则二 管制规则 严格控制各项非农业建设对区内基本农田的占用 加大对区内土地综 合整治的资金投入 开展土地整理 完善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的建设 通 过田 水 路 林 村的综合整治 提高耕地质量 增加耕地面积 改善 农业生产条件 使区内基本农田集中连片的程度不断提高 第五十一条 一般农业发展区 一 区域范围一 区域范围 包括基本农田集中区外以发展农业 林业 牧业为主的区域 该区域 面积 80819 公顷 占土地总面积的 19 85 二 管制规则二 管制规则 现有非农建设用地和其他零星农用地要优先整理成耕地 园地 确实 不能整理 复垦或调整的 可保留现状用地 不得扩大面积 不得占用区 内土地进行开垦 取土等活动 未经批准 禁止占用区内土地进行非农业 建设 第五十二条 自然与文化遗产保护区 一 一 区域区域范围范围 盘锦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2006 2020 年 28 包括双台子河口自然保护区和红海滩 二界沟蛤蜊岗旅游景区 该区 域面积 71855 公顷 占土地总面积的 17 65 二 管制规则二 管制规则 影响景观保护以及危害自然环境的土地用途 要调整为适宜的用途 允许使用区内土地进行不破坏景观资源的农业生产活动和适度的旅游设施 建设 严禁占用区内土地进行破坏景观 污染环境的生产建设活动 第五十三条 生态环境安全控制区 一 区域范围一 区域范围 包括辽河 大辽河 绕阳河 大凌河 荣兴水库 八一水库 青年水 库 疙瘩楼水库 三角洲水库及重点水源保护区等 区域总面积 22002 公 顷 占土地面积的 5 40 二 管制规则二 管制规则 按保护优先的要求 严格控制占用区内的土地进行生产建设活动 原 有的各种生产 开发活动要逐步退出 加强土地生态环境保护 严禁占用 区内土地进行破坏景观 污染环境的开发建设活动 第二节第二节 县级土地利用调控县级土地利用调控 将耕地保有量 基本农田保护面积 城乡建设用地规模 人均城镇工 矿用地 新增建设占用耕地等土地利用约束性指标以及园地 林地 牧草 地 建设用地总规模等土地利用预期性指标分解到各县 区 为各县 区 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可靠的用地保障 盘锦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2006 2020 年 29 约束性指标必须严格落实 不得突破 安排的农业结构调整 城乡建 设用地和城镇工矿用地结构调整的时序 规模等必须在约束性指标的控制 下进行 土地利用预期性指标要通过法律 行政 经济 技术和社会手段 加以积极引导 以保证规划目标得到实现 第五十四条 城区 至 2010 年和 2020 年 耕地保有量分别为 6328 公顷和 5684 公顷 基 本农田保护面积 2667 公顷 城乡建设用地规模分别控制在 8378 公顷和 8898 公顷 城镇工矿用地规模分别控制在 7033 公顷和 7553 公顷 新增建 设用地分别控制在 675 公顷和 1523 公顷 占用农用地 640 公顷和 1468 公 顷 其中占用耕地 498 公顷和 1142 公顷 土地利用调控 以完善城市功能 优化城市用地结构 提高城市的集 聚效能为重点 发展石油装备制造 精细化工等产业 逐步建设成为全国 石油高新技术产业中心 石油装备制造基地 精细化工生产基地 第五十五条 大洼县 至 2010 年和 2020 年 耕地保有量为 66582 公顷和 66932 公顷 基本 农田保护面积 54851 公顷 城乡建设用地规模控制在 16922 公顷和 18319 公顷 城镇工矿用地规模控制在 6404 公顷和 7500 公顷 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