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十一单元 第26讲 从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到汉代的思想大一统课件 岳麓版必修3.ppt_第1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十一单元 第26讲 从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到汉代的思想大一统课件 岳麓版必修3.ppt_第2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十一单元 第26讲 从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到汉代的思想大一统课件 岳麓版必修3.ppt_第3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十一单元 第26讲 从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到汉代的思想大一统课件 岳麓版必修3.ppt_第4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十一单元 第26讲 从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到汉代的思想大一统课件 岳麓版必修3.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26讲从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到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第十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岳麓版 必修 contentspage 目录页 考点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考点二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答题必背要语 热考视角 练出高分 考点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主干梳理 深化探究 高考调研 考点一 一 孔子和老子 1 孔子 春秋时期的思想家 政治理论家和教育家 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考点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主干梳理 深化探究 高考调研 考点一 核心 仁 和 礼 主要内容是 仁者爱人 和 克己复礼 政治思想 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 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提倡 逐步改良政治 哲学思想 对鬼神敬而远之 优先探讨和解决人世间的实际问题 教育思想 主张 的教育原则 教学方法上主张 因材施教 学习方法上主张 学思结合 1 思想内容 为政以德 有教无类 考点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主干梳理 深化探究 高考调研 考点一 2 地位 孔子的思想逐渐形成完整的儒家思想体系 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2 老子 春秋时期重要的思想家 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1 哲学思想 2 政治思想 倡导 3 影响 道家学派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无为而治 考点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主干梳理 深化探究 高考调研 考点一 图解识记孔子的思想体系 考点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主干梳理 深化探究 高考调研 考点一 二 百家争鸣 私学 考点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主干梳理 深化探究 高考调研 考点一 图解识记百家争鸣 考点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主干梳理 深化探究 高考调研 考点一 2 主要派别 主张 提出 仁政 学说 主张人性本善说 倡导 养浩然之气 影响 孟子的代表作 孟子 在唐以后被奉为经典 孟子被尊为 亚圣 1 儒家 孟子 荀子 主张 哲学观 提出 天行有常 不为尧存 不为桀亡 制天命而用之 人性论 主张 治国论 以礼教为主 礼法并施 影响 荀子学说对中国哲学具有深远的影响 性恶论 考点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主干梳理 深化探究 高考调研 考点一 兼爱 不相胜 考点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主干梳理 深化探究 高考调研 考点一 儒家思想 考点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主干梳理 深化探究 高考调研 考点一 考点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主干梳理 深化探究 高考调研 考点一 归纳总结诸子百家中相对立的观点 1 治国上 儒家主张 仁政 反对严刑峻法 而法家主张法治 强调严刑峻法 2 在人性上 孟子主张 性本善 而荀子主张 性本恶 3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 荀子主张 制天命 而老子主张 顺自然 4 在人生态度上 儒家主张积极入世 强调社会责任 而道家主张 逍遥 的人生态度 强调 超脱 考点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主干梳理 深化探究 高考调研 考点一 3 诸子百家思想的地位和影响 1 地位 诸子百家思想对后世文化学术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它们共同构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考点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主干梳理 深化探究 高考调研 考点一 道德准则 变革精神 考点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主干梳理 深化探究 高考调研 考点一 主题一儒家思想的民本思想 1 表现 1 孔子的民本思想 为政以德 节用而爱人 2 孟子的民本思想 民贵君轻 痛恨暴政和战争 3 荀子的民本思想 君舟民水 2 实质 古代儒家思想中的民本思想是以维护 君 为中心的 并不是以维护人民利益为出发点的 是一种维护统治的策略 考点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主干梳理 深化探究 高考调研 考点一 讲史料 史料是故明君制民之产 必使仰足以事父母 俯足以畜妻子 乐岁终身饱 凶免于死亡 然后驱而之善 故民之从之也轻 孟子 梁惠王上 导读据出处可知史料反映的是孟子的主张 据 明君制民之产 和 民之从之也轻 可知史料体现了孟子的民本思想 孟子主张给予百姓一定生产 生活资料以满足基本温饱 巩固统治基础 考点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主干梳理 深化探究 高考调研 考点一 练史料 2013 江苏高考 节选 家训宗规伦理以儒家思想为主体 通过家国意识同构 旨在实现社会和谐 体现了民族传统道德思想与规范 阅读下列史料 史料一有子 孔子弟子 曰 孝弟 悌 也者 其为仁之本与 论语 学而 考点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主干梳理 深化探究 高考调研 考点一 史料二约之二 吾族务要恪遵祖训 以伦理为纪纲 父慈子孝 兄友弟恭 夫妇和顺 一家雍睦 和睦 端由于此 即同宗相处 须要安分守己 尊莫凌卑 强莫欺弱 卑幼者不许冒犯长上 富贵者宜怜穷困 循规蹈矩 宗族称孝 乡党称弟 悌 何兹全 中国文化六讲 训约十四条 考点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主干梳理 深化探究 高考调研 考点一 探究据所引 论语 学而 中史料 指出 仁 的根本是什么 结合所学知识 列举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有关 仁 的政治主张 历代许多家训体现了以仁为核心的儒家伦理 据史料二 归纳儒家伦理的主要内容 答案根本 孝悌 政治主张 为政以德 以德治民或德治 实施仁政 主要内容 家庭和睦 宗族团结 乡里和谐 考点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主干梳理 深化探究 高考调研 考点一 主题二百家争鸣中的主要治国理念 1 儒家推崇 人治 治国时偏重人的作用 强调道德感化 实行仁政 带有民本思想 即所谓的 王道 2 法家提倡 法治 即强调法的作用 主张用严刑峻法来统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 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 即所谓的 霸道 考点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主干梳理 深化探究 高考调研 考点一 3 道家主张 无为而治 强调不要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社会 要顺应时势和民心 休养生息 以恢复和发展生产 即所谓的 帝道 考点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主干梳理 深化探究 高考调研 考点一 讲史料 史料绝圣弃智 民利百倍 绝仁弃义 民复孝慈 绝巧弃利 盗贼无有 我无为 而民自化 我好静 而民自正 我无事 而民自富 我无欲 而民自朴 老子 导读据出处可知史料反映的是春秋时期道家的主张 强调只要做到清静无为 不扰民 就能治理好国家 核心是 无为而治 考点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主干梳理 深化探究 高考调研 考点一 练史料 史料 2012 天津高考 节选 行仁政而王 莫之能御也 处无为之事 行不言之教 明法者强 慢法者弱 考点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主干梳理 深化探究 高考调研 考点一 探究概括史料中的三种主张 结合所学知识 分析这些主张出现的政治经济背景 答案主张 实行仁政 无为而治 强调法治 背景 春秋战国时期 中国社会发生政治和经济大变动 政治上 分封制瓦解 诸侯争霸 经济上 铁犁牛耕推广 井田制破坏 考点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1 2014 山东高考 春秋时期 孔子兴办私学 学生来自士农工商各阶层 这一做法 a 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的特权b 瓦解了宗法分封制度c 动摇了周王室的统治基础d 适应了诸侯争霸战争的需要 主干梳理 深化探究 高考调研 考点一 考点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解析从所给材料分析 孔子兴办私学 不分贵贱招收学生 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局面 也就是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 答案为a 根据所学知识 教育与瓦解宗法分封制没有必然联系 而且 在春秋战国初期 宗法分封制就已经瓦解 排除b c项和d项在所给材料中没有体现 排除c d 答案a 主干梳理 深化探究 高考调研 考点一 考点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2 2014 上海高考 恻隐之心 仁之端也 羞恶之心 义之端也 辞让之心 礼之端也 是非之心 智之端也 人之有是四端也 犹其有四体也 此段文字出自 a 孟子 b 庄子 c 韩非子 d 道德经 主干梳理 深化探究 高考调研 考点一 a 考点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3 2014 海南高考 有先秦思想家认为 君上之于民也 有难则用其死 安平则尽其力 据此可知这位思想家强调 a 君主无为而治b 强化血缘等级c 推行礼乐仁政d 实行严刑峻法解析 君上之于民也 说明君主集权 有难则用其死 安平则尽其力 说明对人民统治的严苛 属于法家思想 主干梳理 深化探究 高考调研 考点一 d 考点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主干梳理 深化探究 高考调研 考点一 4 国弱民强 民强国弱 故有道之国 务在弱民 民 辱则贵爵 弱则尊官 贫则重赏 上述言论体现的是 a 君民对立 加强统治的法家思想b 实行仁政 缓和矛盾的儒家思想c 消除等级 主张兼爱的墨家思想d 憎恶权术 无为而治的道家思想 考点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主干梳理 深化探究 高考调研 考点一 解析题目言论强调 国家弱则人民强 人民强则国家弱 这是 君民对立 的思想 认为治国的策略应该 弱民 目的是加强统治 羞辱人民则人民追求官爵 让人民力量削弱则人民尊重官员 让人民贫困则他们重视赏赐 这是法家强调统治的一种权术和策略 故选a 仁政 憎恶权术 和 兼爱 的主张明显都不符合题意 答案a 考点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主干梳理 深化探究 高考调研 考点一 5 在诸子百家的某经典著作中所体现的 热词 即出现频率较高词汇 有 省刑罚 薄税敛 民为贵 恻隐之心 据此你认为下列哪句引言很有可能出自该部经典著作 a 有无相生 难易相成 长短相形 高下相倾 b 事在四方 要在中央 圣人执要 四方来效 c 天下之本在国 国之本在家 家之本在身 d 人之生固小人 无师无法则唯利之见耳 考点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主干梳理 深化探究 高考调研 考点一 解析据 热词 可知这部经典著作是指 孟子 a项反映的是老子的辩证法思想 出自 道德经 b项反映的是韩非的思想主张 c项把伦理和政治紧密结合起来 强调道德修养是搞好政治的根本 符合孟子的思想 d项反映了荀子的 性恶论 答案c 考点二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主干梳理 深化探究 高考调研 考点二 考点二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主干梳理 深化探究 高考调研 考点二 2 理论 董仲舒的新儒学 1 特点 以 为基础 融合阴阳家 黄老之学以及法家思想而形成的新的思想体系 2 内容 学说 君权神授 大一统 提出 三纲五常 3 实现 汉武帝接受董仲舒 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 的建议 从此儒学被确立为中央王朝的统治思想 公羊春秋 天人感应 考点二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主干梳理 深化探究 高考调研 考点二 图解识记汉代思想大一统的背景 考点二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主题一董仲舒新儒学能成为正统思想的原因 主干梳理 深化探究 高考调研 考点二 1 形势需要 汉武帝时期 西汉国力强盛 但也面临着一系列新的社会问题 如土地兼并 商贾膨胀 匈奴威胁 王国问题等 汉初的 无为 思想已不再适应新形势的需要 统治政策急需从 无为 向 有为 转变 考点二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主干梳理 深化探究 高考调研 考点二 2 与时俱进 董仲舒适应时代的变化和形势的需要 对儒学进行了改造 大一统 思想有利于凝聚人心和国家统一 天人感应 和 君权神授 的主张给封建皇权披上了神圣的外衣 有利于加强君主专制 3 根本原因 儒家思想的基本内容适应了封建统治者巩固专制统治的需要 考点二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考点二 讲史料 主干梳理 深化探究 高考调研 史料凡以教化不立而万民不正也 古之王者明于此 是故南面而治天下 莫不以教化为大务 立太学以教于国 设庠序 学校 以化于邑 渐民以仁 摩民以谊 义 节民以礼 故其刑罚甚轻而禁不犯者 教化行而习俗美也 汉书 董仲舒传 考点二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考点二 主干梳理 深化探究 高考调研 导读据出处可知史料反映的是董仲舒的新儒学 主要反映了董仲舒针对教化提出的具体主张 具体如下 主张 办学校 教化人民仁 义 礼 原因 适应统治的需要 儒家重教化的传统 教化本身的功能 考点二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考点二 练史料 主干梳理 深化探究 高考调研 史料 2012 天津高考 节选 春秋 大一统者 天地之常经 古今之通谊也 道之大原出于天 天不变 道亦不变 以教化为大务 正法度之宜 汉书 董仲舒传 探究依据史料中董仲舒的论述 指出其思想特征 结合所学知识 阐述董仲舒的思想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 答案强调 大一统 糅合各家思想 形成新儒学体系 儒学正统地位在汉代确立 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考点二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考点二 主干梳理 深化探究 高考调研 主题二董仲舒新儒学的作用 1 大一统 主张有积极意义 反映了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 加强和巩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维护了统一 对今天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有重要现实意义 2 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 虽有利于思想统一 维护中央集权 但限制其他学术流派发展的做法不可取 应当鼓励各种学术思想的争鸣 从另一方面 对形成中华民族尊师重教 勤奋好学的风尚也有积极作用 考点二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考点二 主干梳理 深化探究 高考调研 3 君权神授 和 天人感应 学说 属于唯心主义 但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限制君主权力过度膨胀和防止暴政 4 三纲 充满封建意识 应当摒弃 五常 推崇仁 义 礼 智 信 抛弃其中的封建成分 就是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中的 信 是今天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迫切需要 考点二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考点二 主干梳理 深化探究 高考调研 讲史料 史料五年春 置 五经 博士 八月 征吏民有明当世之务 习先圣之术者 详延天下方闻之士 咸荐诸朝 其令礼官劝学 讲议洽闻 举遗举礼 以为天下先 太常其议予博士弟子 崇乡党之化 为厉贤材焉 丞相弘请为博士置弟子员 学者益广 汉书 武帝纪 考点二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考点二 主干梳理 深化探究 高考调研 导读史料说明了汉武帝有关的治国之策 五经 属儒家经典 征吏民有明当世之务 习先圣之术者 体现了儒学在当时的地位 举遗举礼 崇乡党之化 学者益广 等体现了儒学在当时对社会教化和风尚的影响 说明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促进了文化教育的发展 考点二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考点二 主干梳理 深化探究 高考调研 练史料 史料公元前319年 齐宣王即位 他像其父辈那样广招天下贤士而尊宠之 大办稷下学宫 开第康庄之衢 修起 高门大屋 授之 上大夫 之号 勉其著书立说 展开学术争鸣 吸纳他们有关治国的建议和看法 宣王时 稷下的师生数量多达 数百千人 儒家 道家 墨家 法家 名家 阴阳五行家 纵横家 兵家等各种学术流派 考点二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考点二 主干梳理 深化探究 高考调研 都曾活跃在稷下舞台上 汉武帝时 董仲舒上 天人三策 提出 愿陛下兴太学 置明师 以养天下之士 的建议 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 于建元六年 公元前135年 在长安建立太学 最初太学中只设五经博士 置博士弟子五十名 从武帝到新莽 太学中科目及人数逐渐加多 开设了讲解 易经 诗经 尚书 礼记 公羊传 谷梁传 左传 周官 尔雅 等的课程 考点二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考点二 主干梳理 深化探究 高考调研 都曾活跃在稷下舞台上 汉武帝时 董仲舒上 天人三策 提出 愿陛下兴太学 置明师 以养天下之士 的建议 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 于建元六年 公元前135年 在长安建立太学 最初太学中只设五经博士 置博士弟子五十名 从武帝到新莽 太学中科目及人数逐渐加多 开设了讲解 易经 诗经 尚书 礼记 公羊传 谷梁传 左传 周官 尔雅 等的课程 考点二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考点二 主干梳理 深化探究 高考调研 探究据史料概括从战国到汉代主流思想的变化 从政治和文化两个方面分析其影响 答案变化 从百家争鸣到 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 影响 政治上 加强中央集权 巩固大一统国家 稳定统治秩序 文化上 儒学思想成为封建正统思想 确立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 长期束缚人们的思想 不利于科技文化的发展 考点二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1 2014 新课标全国卷 秦朝法律规定 私拿养子财物以偷盗罪论处 私拿亲子财物无罪 西晋时规定 私拿养子财物同样无罪 这一变化表明 西晋时 a 养子亲子权利相同b 血缘亲情逐渐淡化c 宗族利益受到保护d 儒家伦理得到强化解析 私拿养子财物同样无罪 有利于维护家庭稳定 强化亲情关系 这符合儒家伦理中和谐的主张 表明西晋时儒家伦理得到强化 主干梳理 深化探究 高考调研 考点二 d 考点二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考点二 主干梳理 深化探究 高考调研 2 2014 江苏高考 在对天 君 民关系的认识上 原始儒学以孟子为例 主张民贵君轻 董仲舒主张 屈民以伸君 屈君以伸天 材料表明 董仲舒 a 继承了原始儒学的全部宗旨b 背离了原始儒学的民本思想c 背离了原始儒学的仁爱思想d 摒弃了原始儒学的德治主张 考点二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考点二 主干梳理 深化探究 高考调研 解析 屈民以伸君 就是说臣民要绝对服从君主 也就是 君为臣纲 这并非先秦儒家的思想 且 全部 错误 故a项错误 屈君以伸天 就是说君主要绝对服从 天 的意志 董仲舒的这一主张神化了皇权 背离了先秦儒学的民本思想 故b项正确 董仲舒的新儒学既有仁爱思想也有德治思想 但在材料中未体现 故c d两项错误 答案b 考点二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考点二 主干梳理 深化探究 高考调研 3 2014 新课标全国卷 中国古代 天 被尊为最高神 秦汉以后 以 天子 自居的皇帝举行祭天大典 表明自己 承天 而 子民 官员 百姓则祭拜自己的祖先 这反映了秦汉以后 a 君主专制缘于宗教权威b 政治统治借助于人伦秩序c 皇权至上促成祖先崇拜d 祭天活动强化了宗法制度 考点二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考点二 主干梳理 深化探究 高考调研 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理解材料信息 题干材料并没有涉及宗教 排除a项 材料没有强调皇权至上 并且皇权至上与祭天 祭祖先之间没有直接的联系 排除c项 仅从题干材料无法得出祭天活动强化了宗法制的结论 排除d项 答案b 考点二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4 美国华裔学者杜维明在 超越启蒙心态 一文中说 他们 儒家 有这样一种认识 即每个人命中注定是嵌于某一特定条件下的独一无二的人 但是 每一个人同时具有自我教育 自我发展和自我实现的内在可能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儒学的核心是 仁 和 礼 b 儒学强调个人与集体的协调c 儒学注重个人的身份地位d 儒学对秩序维护和个人发展同等重视 考点二 主干梳理 深化探究 高考调研 考点二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解析 仁 和 礼 是儒学的核心观点 儒学也强调个人与集体的协调 但在本材料中没有体现 每个人命中注定是嵌于某一特定条件下的独一无二的人 强调了个人的身份地位 体现了对秩序的重视和维护 但同时又强调个人发展的内在可能 c项不能全面体现材料的观点 故选d项 答案d 考点二 主干梳理 深化探究 高考调研 考点二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5 孟子说 君有过则谏 反复之而不听 则易位 另立新君 而董仲舒说 唯天子受命于天 天下受命于天子 相对于孟子 董仲舒的主张 a 否认绝对服从专制君主b 强调对君主暴政的制约c 修改了儒家君臣关系理念d 适应了争霸战争的需要 考点二 主干梳理 深化探究 高考调研 考点二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解析据题干提示 孟子的主张可以通过a项和b项得以体现 d项反映的是战国时期的法家思想 故应排除 董仲舒主张 天人感应 和 君权神授 故c项正确 答案c 考点二 主干梳理 深化探究 高考调研 答题必背要语 1 儒家推崇 人治 治国时偏重人的作用 强调道德感化 实行仁政 带有民本思想 即所谓的 王道 2 孟子主张实行 仁政 强调民贵君轻 提倡放宽刑罚 减轻赋税 虽有一定进步性 但在战乱纷争的时代 其主张无助于实现统一 距当时激烈的社会变革太遥远 必然受到统治者的冷落 3 道家主张 无为而治 强调不要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社会 要顺应时势和民心 休养生息 以恢复和发展生产 考点一 考点二 答题必背要语 热考视角 答题必背要语 4 法家提倡 法治 即强调法的作用 主张用严刑峻法来统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 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 即所谓的 霸道 5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大变革 促进了 百家争鸣 局面的形成 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历史文化的基础 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 考点一 考点二 答题必背要语 热考视角 60 答题必背要语 6 汉初黄老 无为 思想无法解决汉武帝时期面临的加强中央集权的问题 董仲舒兼采百家学说 对儒家思想进行了发挥 增添了 君权神授 和 大一统 等内容 适应了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需要 为政治上的统一奠定了思想基础 因而获得 独尊 地位 7 董仲舒改造后的新儒学是以儒学为基础 融合阴阳家 黄老之学以及法家思想而形成的新的思想体系 实际上是 外儒内法 考点一 考点二 答题必背要语 热考视角 61 答题必背要语 8 董仲舒的新儒学适应了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和国家大一统的需要 从而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 9 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 虽有利于思想统一 维护中央集权 但限制其他学术流派发展的做法不可取 应当鼓励各种学术思想的争鸣 考点一 考点二 答题必背要语 热考视角 62 热考视角 视角一主流历史意识 有法必依 依法治国 热考视角 视角一 视角三 视角二 押题1 韩非子 载 凡治天下 必因人情 人情有好恶 故赏罚可用 故禁令可立 而治道具矣 由此可见 韩非子认为 治天下 应重在依靠 a 人情关系b 伦理道德c 法制建设d 礼乐秩序解析本题考查法家思想 韩非子属于法家的代表人物 法家提出法治思想 故c项正确 视角四 视角五 c 63 热考视角 视角二从文明史观看儒家思想的发展 押题2梁漱溟在 中国文化要义 中认为 中国文化以周孔为根种其因 至秦汉收其果 几于有一成不变之观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儒家传统道德一脉相承b 儒家思想止步于秦汉c 中国传统文化一成不变d 中国文化排斥其他文明 热考视角 视角一 视角三 视角二 视角四 视角五 热考视角 解析儒家思想在秦汉收其果 并不是止步于秦汉 故b项错误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儒家文化是不断演变的 故c项错误 中国文化排斥其他文明说法不正确 材料也并未体现 故d项错误 答案a 热考视角 视角一 视角三 视角二 视角四 视角五 热考视角 视角三史学方法 竹简的史料价值 押题3湖北郭店楚墓出土的竹简 对于研究儒家思想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 以下记载中强调教育民众的是 a 民以君为心 君以民为体 b 凡动民必顺民心 民心有恒 求其永 c 富而贫贱 则民欲其富之大也 贵而能让 则民欲其贵之上也 d 乐也者 圣人之所乐也 而可以善民心 热考视角 视角一 视角三 视角二 视角四 视角五 热考视角 解析d项的大意是 乐是圣人所喜欢的 它可以使民心向善 深刻地感动人心 使民风习俗改变 强调了音乐对民众的教化作用 因此d项正确 a b c项体现了重视百姓的民本思想 没有强调教育民众 因此不选 答案d 热考视角 视角一 视角三 视角二 视角四 视角五 热考视角 视角四历史思维看现实 诸子百家思想的借鉴意义 押题4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思想中有不少在今天仍有现实意义 下列墨家名言中和当今政府反对奢靡之风的理念相符的是 a 天下相兼爱则治 相恶则乱b 兴天下之利 除天下之害c 俭节则昌 淫佚则亡d 官无常贵 而民无终贱 有能则举之 无能则下之 热考视角 视角一 视角三 视角二 视角四 视角五 热考视角 解析此题的解题关键有两处 墨家名言 和 反对奢靡 a b d项虽是墨家名言 但表达的意思为 兼爱 和 尚贤 同时满足两项 符合要求的是c选项 答案c 热考视角 视角一 视角三 视角二 视角四 视角五 热考视角 视角五史学前沿 关于诸子百家思想的史学观点 押题5有学者认为 先秦时期某学派主张积极救世 做事讲求道德 另一学派以其超凡脱俗 自在生活的美感和灵性弥补了前一学派的缺陷 该学者评述的是 a 儒家 道家b 儒家 墨家c 法家 儒家d 法家 墨家 热考视角 视角一 视角三 视角二 视角四 视角五 热考视角 解析 积极救世 做事讲求道德 契合儒家 入世 的思想和 仁者爱人 的道德情操 超凡脱俗 自在生活的美感和灵性 契合道家 无为而治 的主张和 逍遥 的生活态度 故a项正确 b c d项错误 答案a 热考视角 视角一 视角三 视角二 视角四 视角五 练出高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 子家语 观思 中记载 汝以民为饿也 何不白于君 发仓廪以赈之 而私以尔食馈之 是汝明君之无惠 而见己之德美矣 对这段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孔子不主张对饥民实施救助 孔子将民生问题政治化 体现了孔子的等级观念 能够体现孔子 仁 的思想a b c d 练出高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基础训练 解析材料主要观点是主张政府组织救济 不主张个人实施救助 孔子的主张一方面体现了 仁 的思想 另一方面孔子将民生问题政治化 担忧个人实施救济会损害到国君的权威 体现了孔子的等级观念 正确 故a项正确 不符合材料意思 故b d项错误 c项不够全面 故c项错误 答案a 练出高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基础训练 练出高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基础训练 2 2009年9月23日中国孔子基金会发布了孔子的标准像 慈眉善目的孔子两手相交 手心向上放在胸前 身子向前略倾 表现出自信大方 谦谦君子的形象 与孔子这一形象所代表的理念相吻合的是 a 贤者举而上之 富而贵之 以为官长 b 威势之可以禁暴 而德厚不足以止乱 c 不知命 无以为君子也 不知礼 无以立也 d 不尚贤 使民不争 不贵难得之货 使民不为盗 c 练出高分 3 清代考据学家章学诚 校雠通义 雠 ch u 校对 中说 后世文字 必溯源于六艺 六艺非孔氏之书 乃 周官 之旧典也 易 掌太卜 书 掌外史 礼 在宗伯 乐 隶司乐 诗 颂于太师 春秋 存乎国史 这段文字揭示的社会文化状况是 a 有教无类b 学在官府c 私学兴起d 百家争鸣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基础训练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 孔子开创了私学 有教无类也是其办学思想 百家争鸣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 而材料中有 六艺非孔氏之书 乃 周官 之旧典也 可见材料认为六艺在孔子之前出现 因而a c d项都不对 另外 材料中 太卜 外史 宗伯 是官职名 因而选b项 答案b 练出高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基础训练 4 上善若水 的意思是指 上好的行为典范就像水一样 水 善于利导万物而不与之争 处守于众人所不愿处的低下处 所以 上善若水 应出于 a 论语 b 道德经 c 墨子 d 韩非子 练出高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基础训练 练出高分 解析关键信息 善于利导万物而不与之争 处守于众人所不愿处的低下处 上善若水 体现了顺其自然等道家思想 故b项正确 a c d项分别为儒家 墨家和法家著作 故a c d项错误 答案b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基础训练 5 史记 中记载 战国时期申子 本于黄老而主刑名 韩非 喜刑名法术而归本于黄老 这说明 a 不同学派间互相融汇吸收b 道 法两家主张一致c 道家和法家学说最为流行d 思想领域实现大一统 练出高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基础训练 练出高分 解析 史记 中的记载认为 法家代表人物申不害 韩非子的思想来源于道家的黄老思想 从这里法家和道家的关系 可以看出战国时期不同学派间互相融汇吸收 故a项正确 道 法两家代表不同阶级阶层的利益 主张不可能一致 故b项错误 儒家和墨家学说最为流行 故c项错误 战国时期百家争鸣 思想领域尚未实现大一统 故d项错误 答案a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基础训练 练出高分 6 胡适说 吾意以为诸子自老聃 孔丘并于韩非 皆忧世之乱而思有以拯救之 故其学皆应时而生 据此可知 a 韩非是儒道思想的集大成者b 诸子以恢复西周统治为目标c 诸子百家是时代发展的产物d 诸子学说是他们谋生的手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基础训练 练出高分 解析材料 其学皆应时而生 是指诸子学说是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而出现的 选择c项 韩非是法家集大成者 故a项错误 孔子主张维护周礼 但没有以恢复西周统治为目标 故b项错误 诸子学说是他们实现政治抱负的手段 故d项错误 答案c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基础训练 练出高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基础训练 7 易经 文言 中提到 夫大人者 与天地合其德 与日月合其明 与四时合其序 与鬼神合其吉凶 先天而天弗违 后天而奉天时 由此反映出中国古代文化 a 知性理性合一的特征b 顺应自然天人合一的特征c 注重对真善美的追求d 注重对科学真理的追求 练出高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基础训练 解析从材料中的 先天而天弗违 后天而奉天时 等关键词可知中国古代文化追求与天地 日月 四季 鬼神的契合 也就是天人合一了 选择b项 这是一种唯心主义的思想 未能体现理性 科学精神 故a c d项不正确 答案b 8 下面表格为西汉时期董仲舒 天人合一 思想的内容 下列不属于 天人合一 思想的是 练出高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基础训练 练出高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基础训练 a 天亦有喜怒之气 哀乐之心 与人相通b 君臣父子夫妇 皆取诸阴阳之道c 天下之昆虫随阳而出入 天下之草木随阳而生落d 天子受命于天 天下受命于天子解析从图表分析 天人合一 思想讲的是 天 与 人 或人类社会 的关系 练出高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基础训练 c项说的是 昆虫 草木 的生活现象 没有说到 人 不属于 天人合一 思想 因而c项符合题意 a项与材料中 形体上 一栏对应 b项与 意识上 一栏对应 d项与 政治上 一栏对应 答案c 9 世界文明史 中说 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 当希腊人正在探讨物质世界的性质 印度思想家正在思考灵魂和神的关系时 中国的圣人正试图去发现人类社会的基础和贤明政治的根本原则 导致中国思想家关注这一主题的主要原因是 a 社会的剧烈变动b 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c 统治者政策的引导d 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练出高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深化训练 解析公元前6世纪至前3世纪大致相当于中国春秋战国时期 礼崩乐坏的剧烈社会动荡使得士人试图去发现人类社会的基础和贤明政治的根本原则 提出不同的治国方案 希望被统治者采纳 达到天下太平 因此a项正确 答案a 练出高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深化训练 10 在评论秦朝灭亡时 美国历史学家费正清说 在证明了法家思想确有效用的同时 秦王朝也从反面体现了孟子的一个思想的正确 政府最终还是要依靠被统治者的默认 此处孟子的 一个思想 应该是指 a 人之初 性本善b 民贵君轻 统治者要实行 仁政 c 先义后利 养浩然之气d 不期修古 不法常可 练出高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深化训练 解析秦国商鞅变法 利用法家思想推行改革 最终增强实力实现统一 这 证明了法家思想确有效用 秦朝实行暴政 二世而亡 从反面体现了孟子的 仁政 思想的正确 因此正确答案是b项 答案b 练出高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深化训练 练出高分 11 公元65年 冬十月 日有食之 于是在位者皆上封事 直言得失 帝览章 深自引咎 乃以所上颁示百官 诏曰 群僚所言 皆朕之过 永览前戒 悚然兢惧 上述材料所反映的历史现象是 a 汉朝统治者吸取道家 无为而治 的思想 采取与民休息的政策b 汉朝统治者所尊崇的儒术糅合了道家 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c 汉朝统治者认为如果天子无道 上天便会降灾于他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深化训练 练出高分 d 汉朝统治者认为天子受命于天 人民和诸侯都要服从天子的统治解析由材料可知 日有食之 使得 在位者皆上封事 直言得失 造成 帝览章 深自引咎 写下罪己诏 这体现了统治者 包括官员和皇帝 认为日食是上天对皇帝的惩罚 体现了西汉董仲舒的 天人感应 的思想 故选择c项 a b d三项在题干中无从体现 故排除 答案c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深化训练 12 部分史学家认为 汉武帝时 儒学家开始使儒学走上了宗教化的道路 成为 儒教 儒家内部出现了第一个神学家 由此可知 a 汉武帝进一步发展完善了儒家思想b 汉代儒学神秘化趋势明显c 董仲舒是儒家思想的奠基人d 汉代儒学重视考据 训诂 练出高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深化训练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a d两项表述不正确 儒家思想的奠基人是孔子 排除c项 故答案为b 答案b 练出高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深化训练 13 阅读下列材料 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早期儒家经典中 民本思想有较多的体现 尚书 中说 民惟邦本 本固邦宁 孔子主张 因民之所利而利之 孟子认为民贵君轻 又称 左右皆曰贤 未可也 诸大夫皆曰贤 未可也 国人皆曰贤 然后察之 见贤焉 然后用之 荀子 中说 君者 舟也 庶人者 水也 水则载舟 水则覆舟 练出高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深化训练 练出高分 材料二子曰 富与贵 人之所欲也 不以其道得之 不处也 贫与贱 人之所恶也 不以其道得之 不去也 君子去仁 恶 乌 乎成名 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 造次必于是 颠沛必于是 论语 材料三春秋战国时期 鲁国尚儒学 是儒学的发展基地 齐地学术较为庞杂 阴阳五行学 道家之学 儒学都相当发达 楚地道学与辞赋最具特色 三晋以法家与游说之士为盛 秦地主要接受三晋学术 但以各地所出文化人才而论 则以关东的齐鲁三晋郑卫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