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鸡城市化进程中城郊土地利用驱动力分析.doc_第1页
宝鸡城市化进程中城郊土地利用驱动力分析.doc_第2页
宝鸡城市化进程中城郊土地利用驱动力分析.doc_第3页
宝鸡城市化进程中城郊土地利用驱动力分析.doc_第4页
宝鸡城市化进程中城郊土地利用驱动力分析.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宝鸡高新区土地利用现状及驱动力分析宝鸡市区南、西、北三面环山,城市空间布局成带状,城市扩张沿渭河向东南拓展,呈尖角开口槽形特点,宝鸡高新区即行政区渭滨区马营镇区域(以下以马营镇代称)距宝鸡市城市建成区中心东南15 km,总面积17 700 hm2 ,正处于宝鸡市城市化的主方向上。2005 年底全镇社会总产值10. 96 亿元,工业总产值10. 47 亿元,远大于农业总产值5 445. 00 万元,成为该地区的支柱产业。从总体上看,马营镇的地貌结构分为川地和秦岭北部山地。由于秦岭北部山地不具备城市化的基本条件,所以笔者仅以区内川道为研究对象。川道内地势平坦,可利用土地多为农田,林地极少,不宜单独核算,为此,在土地利用类型的选取上将其合并于园地之中,从而采用耕地、园地、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4 个一级土地类型作为该区土地利用分类标准。土地利用面积变化区域土地利用面积变化体现在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总量变化上,可反映区域土地利用总体变化趋势和土地利用结构变化信息5 。图一所示,马营镇自1990 年以来耕地大幅减少,建设用地大幅增加,面积变化依次为建设用地 耕地 未利用地 园地。1990 年马营镇土地利用总体特色为农业景观,其后随着宝鸡市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剧,耕地逐步向建设用地转变,到2006 年该区比较典型的农业景观已被改造为城郊混合型景观。土地利用速度变化单一土地利用动态度可定量描述区域一定时间范围内某种土地利用类型变化的速度,能提供土地利用变化的区域差异和预测未来土地利用变化趋势,常用年变化率来表征,其计算公式为:K= ( Ub - Ua) / ( Ua T) 100 %式中, K为T 时间段内某种土地利用类型动态度, Ub 、Ua 分别为研究期末和期初某种土地利用类型的数量6 。由表1 可知:自1990 年以来各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速度依次为:建设用地 园地 未利用地 耕地;以2000 年为界,比较不同时期的年变化率可以看出,耕地、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的后期年变化率都大于前期,而园地则由前期的增多转为后期的减少,前期土地利用变化缓慢,后期变化迅速。土地利用类型变化由表2 可知:约占总面积40 %的土地发生了利用方式的改变,其中,耕地转化为建设用地的面积高达806. 4 hm2 ,占总面积的31. 42 %,是1990 年耕地面积的43. 35 %;另外,未利用地转出和建设用地转入的类型占多数,未利用地转出的用途为耕地、建设用地和园地,转入建设用地的有耕地、园地和未利用地。土地利用程度变化土地利用程度及其变化可定量表达该地区土地利用的综合水平和变化趋势7 ,土地利用综合指数的大小可反映土地利用总体程度的高低,其表达式为:Ld = 100 4i = 1AiCi式中,Ld 表示土地利用综合指数; Ai 表示第i 级土地利用程度分级指数; Ci 表示第i 级土地利用程度分级面积百分比; i为土地利用程度分级数8 。马营镇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1990 年为272. 18 ,1995 年为276. 37 ,2000 年为283. 15 ,2006 年为320. 35 ,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31. 92 ,表明土地总体利用水平很高;比较不同时期的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可看出,后期的土地利用综合指数均大于前期,土地利用综合指数变化值均为正值,表明该区域的土地利用以提高为主,土地利用处于发展时期,反映了该区域由于人类活动的增加使未利用地、耕地和园地进一步减少,建设用地面积增多,导致土地利用程度提高。土地利用动态变化驱动因素分析整体分析人类活动是城市化过程最主要的驱动因素9 。人为影响指数能在整体上揭示人类活动对区域土地利用/ 覆被变化的影响强度10 - 11 ,计算公式为:HAI =ni = 1AiPi/ Ta式中, HAI 为人为影响指数, n 为景观组分类型数量, Ai 是第i 种景观组分面积, Pi 是第i 种景观类型所反映的人为影响强度参数, Ta 为景观总面积。笔者参照王静爱等12 取Leopold 矩阵法和Delphi 打分法的平均值作为人为影响强度参数,得到了马营镇人为影响指数:1990 年为47. 99 ,1995 年为48. 51 ,2000 年为49. 56 ,2006 年为55. 45 ,表明人类活动对马营镇土地利用的整体影响正变得日益强烈,2000 年以后是人类活动影响增加最明显的时间段,人为影响指数年增幅达2 %。层次分析人口增长。自1990 年以来马营镇固定人口总数和人口密度呈稳定递增趋势,从1990 年的23 546 人增加到2006年的28 665 人,净增5 119 人。尤其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大量的外来人口不断拥入,使镇内人口总数和人口密度急剧上升。这不仅使人均占有土地、耕地、建设用地面积相应减少,而且会由于人们对物质和精神产品的需求增加,使各种产业,特别使非农产业和城镇不断发展,再加上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引起了土地需求的急剧增长,造成各种产业用途的竞相用地,从而加剧了人地关系和土地供求关系矛盾的尖锐化13 。经济发展。经济发展速度的高增长是影响土地利用类型变化的主导因素。自1990 年以来,马营镇人均收入和社会总产值均呈稳定的递增趋势,人均收入从1990 年的535 元增加到2006 年的3 514 元,而社会总产值则从1990 年的381万元增加到2006 年的124 489 万元,增长了326. 8 倍。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其土地利用结构也发生了相应变化,16 年间全镇建设用地的面积共增加850. 8 hm2 ,而耕地转化为建设用地的面积高达806. 4 hm2 。另外,2000 年全镇社会总产值56 560 万元,到2006 年已达124 489 万元,年均增长11 321. 5万元,可以说2000 年后是马营镇经济的高速发展时期,是其土地利用结构的快速变化时期。政府宏观政策。宝鸡市政府在制定20002020 年城市发展规划时,把“东扩南移”作为城市发展的思路,马营镇被开辟为宝鸡市东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随着宝鸡市“东扩南移”发展战略的实施,马营镇土地利用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1990 年以来,有643. 47 hm2 的耕地转化为城市建设用地,与此同时,由于一部分政府所征地原为乡镇企业用地,导致这些乡镇企业又转移他处占用耕地,加剧了耕地的减少。土地利用动态变化趋势分析笔者采用灰色系统动态模型GM(n ,h) 进行模型预测,根据土地利用系统累加性特点,各土地利用类型相对相互独立,可分别对不同的利用类型进行拟和分析。选用的具体模型为GM(1 ,1) ,称为单序列一阶线性动态模型。根据1990 年以来土地利用数据,采用上述灰色系统模型GM(1 ,1) 进行模拟,得到各项的预测方程(hm2) :耕地: X1(t + 1) = - 12 526. 787 384e - 0. 157 878 t+ 14 387. 087 384园地: X1(t + 1) = - 1 393. 657 267e - 0. 083 690 t + 1 557. 857 267建设用地: X1(t + 1) = 552. 646 800e0. 441 026 t - 363. 246 800未利用地: X1(t + 1) = - 2 544. 404 160e - 0. 185 516 t+ 2 996. 204 160由以上预测方程可看出:今后一段时间内马营镇耕地、园地和未利用地仍有减少趋势,耕地和未利用地将以大致相同的幅度减少,园地减少幅度较小;建设用地将以较大幅度增加。耕地持续减少将更加激化人地矛盾,城市化发展对马营镇的土地利用将产生更深远的影响。上述土地利用变化趋势分析过程中隐含着一个重要的假设条件,即作用于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因子处于稳定状态,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保持不变,从而使转移概率多年相对稳定。事实上,这是一种理想状态,影响土地利用变化的自然、经济因素不断变化,因此土地变化率也在不断变化。特别是经济驱动和政策导向方面的因素,往往使土地利用变化较快而超出土地利用规划的调整内容5 。结论 随着宝鸡市城市化进程的加剧,自1990 年以来马营镇的土地利用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建设用地目前已成为区内主要的土地利用形式,从而使原有的农业景观逐步被城郊混合型景观所替代。16 年间土地利用变化特征表现为:耕地大幅减少,建设用地大幅增加;4 种主要土地利用类型中,建设用地的面积和速度变化最为显著;土地利用变化幅度大,约有40 %的土地发生了改变,其中以耕地向建设用地的转移为主要形式,约占1990 年耕地面积的43 %,在变化类型上,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