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泥沟村志1.doc_第1页
清泥沟村志1.doc_第2页
清泥沟村志1.doc_第3页
清泥沟村志1.doc_第4页
清泥沟村志1.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清泥沟村誌 清泥沟村隶属钢城区艾山街道办事处,位于莱城东南19公里处。东邻莱钢总厂,西南邻南于家庄,西北邻小回家庄。全村现有672户,2106口人,耕地645亩。磁莱铁路、205高速公路从村东穿过。民国初年有“莱城东南第一保”辟名。 嘉靖莱芜县志载:“清泥沟,县东南四十五里,本县之南关通道也。”为当时莱芜之南大门。光绪三十三年莱芜乡土志载:“清泥沟,城东南四十五里,四几日集,本县走临沂道也。”谓之交通要道。据魏氏谱记载:明崇祯年问魏姓由青州迁此建村,村东南有清泉,水绕村人泥沟,由此得名清泥沟。另传:此村原名 “普善庄”,意在普行施善,与县志“黄善保”为一致。清咸丰十一年后,又叫“顺天寨”,是以寨门匾额“顺天寨”为名,延续多年。 康熙莱芜县志载:清泥沟村为黄善保驻地。莱芜县志载:“黄善保清泥沟”。续修莱芜县志载:清泥沟属颜庄区黄善保;1941年5月至1945 年10月,莱芜划为三县,清泥沟村为新甫县清泥区驻地;1951年至1957年属清泥乡驻地;1958年属颜庄人民公社清泥管区驻地;1959年与小回家庄合并为一行政村,1984年属颜庄办事处清泥管区驻地;1985年10月划归城子坡镇;1995年属城子坡街道办事处;2001年划归艾山街道办事处。 清泥沟村民自明朝崇祯年间聚居此处,繁衍生息。最初,魏、闫、常、姜姓居多,明末清初时,魏氏鼎盛,为本村望族,被朝廷封为“九品老农官”,是当时纳粮大户。上述诸姓氏随着世事的变迁,已不知所终。现村中有:张、栾、马、赵、乔、苗、胡、李、伊、王、董ll姓。其中,以张氏、栾氏居多。村民不分宗族、贫富、多寡,世代和睦相处,耕读继世。 清泥沟村古有官道。明末,官道从本村南到葫芦空之间全用青石板铺路,约25公里,宽3丈。,因人马车辆川流不息,铺路石被磨得光滑如镜,路中车轮轧出的槽沟3寸余深。途中有一石桥,据修桥碑记载,此桥建于清顺治8年,宽1丈,长3丈。因建于官道之上,故起名“赢仙”桥。桥东北处长有百年老槐两株,每株两人合围之粗,高有4丈。暑夏遮阴,严冬树身避寒。村南门东50米处有两清泉,一泉名曰“南泉”,一泉名日“南楼泉”,两泉问距50米。 南泉又名“坡里泉”,属莱芜72泉之一。南泉水眼孔有3平方寸,泉水长年不息,每年雨季泉水喷高尺余,蔚为壮观。泉周围更有无数小泉,像群星捧月,小泉吐水如珠,连贯成串,为莱芜一大景观。南楼泉喷水量巨大,水流四溢,人们用巨石条四块将泉眼压盖,致使泉水外流缓慢,经年细流。石条上建石楼一座,4米见方,高有2丈,顶用小瓦盖面,下为石条作栏,故此楼谓之“南泉楼”。两泉之水清澈甘甜,四季长流,冬不结冰,夏季水清凉。古时曾有人作诗赞道:“水流长注数南泉,西去汶河水之源;牟赢名泉七十二,他压群芳第一泉”。因泉水喷流,长年不干,致使村东、南、西成为鱼米之乡。泉水从村东南发起,会集成河,经村南门外,蜿蜒西流到村西南,向西直奔汶河。此河宽10米有余,水深两米左右,长约5公里。河岸杨柳成行,河边藕塘连片,风景煞是美丽,有人写诗赞道:“百亩荷花十里柳,芦山(葫芦山)影壁水西流,北靠黄羊。倚山尽,面向汶河泽源头,清泥宝地名四海,人杰地灵炙人口”。该村莲藕久享盛名,名传方圆百里,已有 500余年历史。藕叶大如伞,荷花开如盘,中秋时节出藕,个大白嫩,枝连枝,一支多为3至4节,最重者每支鲜藕达10斤以上。鲜藕出水,生吃脆甜如梨,有汁无渣,姜汁莲藕,香脆满口。 清泥沟村,殷实富庶,又居要道,农历四、九逢集,故商贾云集,日渐繁荣。早年问为防乱世遭劫,保家护民,清咸丰八年,修建了清泥沟寨,俗称“围子墙”。咸丰八年动工、咸丰十一年完工,历时4年。寨墙为不规则圆形,周长五里许,南北、东西直径各二里。外侧用石垒砌,内里用土夯成。寨墙高为6米,基宽6米,顶宽3米,设有垛口,内墙分为两阶,第一阶高3米,宽3米,可作双马穿行;第二:阶高2米,宽2米,作守寨人巡逻之道。垛中墙高一米、宽一米,以作防身射击之用。寨墙四周,有护寨河(也叫濠沟),西北为人工开挖,其余是由自然河流整治而成。河深为3米,宽度为5米,东、南、西都建有石板桥与寨门相联。寨墙设有东西、南北四门,四门门高都在4米左右,宽35米;四门顶都建有一城门楼子,高度35米,宽25米,砖石结构,小瓦起脊,颇为壮观。此楼四门上均有匾额,字体为柳体,丰满浑厚雄劲有力,南北门匾额均为“顺天寨”,东西两门匾额为“迎启门”,寨墙四周分布着12个炮楼子。炮楼子分底上两层,第一层与寨墙同高,后墙紧贴寨墙,其余部分突出墙外,每层左、前、右三面各有两个枪炮眼,监视着来犯之敌,炮楼底层内3米见方,设有土炮24门。寨墙的修建使清泥沟成为战略要塞。此寨墙在1945年期间,八路军为战争的需要,动员群众将寨墙拆除多半,解放战争期间,将剩余一部分又进行了拆除,现只有在村南和西南处存有残墙。 南北门之间,是8米宽的青石板路,是清泥沟村的正街,也是官道。街道两边店铺鳞次栉比,店招酒旗随风飘荡,道上车水马龙、川流不息,四九集日更是热闹非凡,八方客商云集此街,熙熙攘攘叫买叫卖声传出数里,九州商货、当地名产、布衣杂货、瓜果干菜、说书卖艺的应有尽有,骡、牛市设于村南柳林,蚕茧市摆于河边树下,集市给清泥沟带来一派生机。1959年修建铁路和1965年修建葫芦山水库时占去道路一部分,从此南北来往不通,1966年将清泥沟大集迁至城子坡。 南门里向西拐百米处,建有关帝庙和土地庙各一处。关帝庙内塑有三神,中为关公、左为周仓、右为关平,塑像栩栩如生。庙墙东西两壁,都画有壁画,东壁画为“桃园三结义”,西壁画为“关羽斩将”,两画相对,更为庙内布局增辉不少。相传此画为清朝名人所画;土地庙位于关帝庙西南20米处,此庙奇妙处是:建筑风格与众不同,四墙为九块石板筑成,无梁无柱,小巧玲珑,在迷信盛行的年代是村民求神灵保佑平安的去处。 村内大街南、中、北各有古槐一棵,均已有500年历史,树高在10米以上,树冠上百平方,枝繁叶茂。树粗三围以上,根须出地,盘根错节,如龙游动。可惜三树在1958年大炼钢铁时被砍伐。 出村北门西处,有一古墓群,面积约五六亩,此墓据考为汉墓,所有墓室全为大青砖所建,砖大如坯,细腻坚硬,现遗址、古砖尚存。 清泥沟村,据说借助葫芦山灵气所建。葫芦I山位于村北二里许,海拔500米,山势陡峻,怪石嶙峋,因形似葫芦,故名葫芦山(又叫饿狼山),山顶修文昌阁,碑文记载: “赢城东南有葫芦山一座,汶水环抱,秀峰特出,且东有黄阳九顶山,西有九龙三尖崮,彼引辉映,左右爽辅,庆东南一胜区也。”山与古墩相联,问有葫芦空(又名葫芦峪,峡谷峪),远眺此山,貌为独山影壁,山顶较平坦。清乾隆七年十月修文昌阁庙、倒坐观世音庙和奎星楼,文昌阁庙在北,观音庙东南,奎星楼在西北。文昌阁庙双拱斗檐青瓦起脊,高丈二,内塑文昌帝君,庙院内有铁铸挂钟一口,高15米;直径12米,在山顶敲钟,钟声可传40余里。山顶古柏参天,树龄都在百年以上,最大者达六丈以上,二人合同。庙宇、古柏、铁钟视为葫芦山之三奇,可惜1940年日寇占据此山,将其全部拆除砍伐,现只有残碑遗址存在。此处每年古历重阳节日为庙会,每到这天,百里之内善男信女前来烧香膜拜,甚是热闹。 清泥沟村居要道,又是莱芜之南大门。匪患兵侵多有发生。民国十四年(1925年)古历五月初五日(此日是端午节),山东匪首刘黑七(刘桂堂)率200余土匪于初五凌晨抢劫清泥沟村,时有县警备队长李玉声,副队长沙玉卿(又名傻六)率部150余人与村自卫队奋起反抗,但因军民思想麻痹,初战队长阵亡,故兵无首自散,无心恋战,给土匪可乘之机,拂晓土匪破寨进村,肆意烧杀抢劫,杀死村人80余众,伤22人(其中有徐家庄、北城子坡、于家庄、宋家庄等来村避难者),军队阵亡6人,捉走民众40余人(即绑票)。当时家家遭难,户户受劫,村内哭天喊地,惨不忍睹。为了救出人质,该村共送给土匪两万余块大洋。同时,土匪劫去的财物无计其数,他们还毁房屋60余间,村民受到了极大的损伤,此案时是莱芜匪患中第二大惨案。后有数匪入侵,陈三坎、石友三、秦启荣等伪军都在此驻扎多次。更为甚者,伪军严继光部从1940年占据到1941年退出,村内设据点,名为“小围子”,与葫芦山据点相策应。他们强迫民众拿粮拿钱,终日骚扰本村老百姓,弄得鸡犬不宁,民不聊生。 抗战期间,清泥沟村是八路军在新甫县莲花山根据地的重要后方之一,当时山东八路军四支队吴瑞林部常驻该村,在此宣传、发动群众,武装群众,建立抗日民主政府,与日寇进行坚决斗争。八路军的宣传教育,大大提高了村民保家卫国的斗争意识。从1937年起,村里就有许多有觉悟起来的村民积极投身革命,参加抗战,村民们有钱出钱,有枪出枪,有人出人,父子、兄弟同抗日者户数不少。群众抗日情绪高涨,杀敌心切,当时被评为抗日模范村。村内最早共产党员是乔英,他于1938年入党,1938年调入八路军吴瑞林部,1940年调颜庄区任区委书记,后调东北。最早抗日烈士张信成,1941年任颜庄区委书记时牺牲。村里最早的党支部两个,于1938年建立,分东西两支部。东支部有栾尚志、张作福、栾日兴等人任支委,支部书记栾尚志。西支部张应科、李少勤、赵光华等任支委,支部书记张应科,两个支部共有党员60余人。1942年,因区委书记尚磊光叛变投敌,支部遭到破坏,损失巨大。1938年至1945年期间,全村投身革命参加抗战者达30多人,抗日烈士3人,抗日军属22户,清泥沟村的人民为抗日战争做出了积极贡献。 在抗击日寇战斗中,该村发生过三次战斗,1938年八路军廖容标一部于4月16日拂晓在葫芦山设伏,准备消灭日寇从新泰到莱芜的运输队。9时许日寇从南沿莱新公路北行,过石桥进入伏击圈,一声命令,八路军轻重机枪开火,战斗不到20分钟,胜利结束,击毙日军6人,击毁汽车4辆,缴获重机枪一挺。1942年9月,八路军四支队独立团在葫芦山设伏,将秦启荣一部消灭。1942年春,县公安便衣队,用智将葫芦山日伪据点端掉,活捉了敌人的一个班,缴获10几条枪,并放火烧掉了碉堡,为军民除掉了一个心头之患。 解放战争期间,村民参军参战之多当树一帜。在1946年大动参时,父送子、妻送郎参军者达20多人。全村积极支前,是历史上有名的支前模范村。全村有军属120户,革命烈士11人。 明末清初,栾氏出过翰林。光绪年间,出过秀才马同云。民国初,张氏两兄弟张学笃、张学贤均为北大毕业生。后有多人进泰安、省城就学。解放前村民张作仁之曾孙张文达、张明达一个是北大毕业生、一个是曲阜二师毕业生。民国八年,村设私塾,人称“前学”,栾思永任老师,后有张道一之后裔张绪增任教。继而乔进、张庆等人任教,现在村里七、八十岁的老人,大都受其授业。1935年清泥沟小学成立,校长为张作功。1958年设为清泥完小,校长陈德亭。1974年学校重建,校舍整齐宽敞,师资雄厚,有教学班12个,学生350余人,由于治学有方,被莱芜县授予模范小学称号。1994年小学并入城子坡街道办事处中心小学。从1950年起,该村考取大中专生96人,第一个考取大学的是张瑞吉。本村学生胡延林,1988年考取上海同济大学,现为博士。另外有研究生2人。 清泥沟村人杰地灵,人们见多识广,思路开阔,村人早就有经商致富的经验。民国初期南北主街两面就设有钱庄、酒坊、油坊、茶庄、布店、木制行、糕点房、客栈等,著名字号“德顺恒”更是享名。张氏茶庄在天津、济南、徐州都设有分行。更有不少艺人,早年较有名者:木匠董玉制木轮车拿手一绝,栾尚信做糕点远近闻名,栾日绍煮肴肉色鲜味浓,誉满当地。 昔日的经济满足不了群众的需要,大多数的人们生活在贫困之中,1950年村政权建立后,就成立了换耕组,后又成立两个互助组,第一互助组组长张庆俭,第二互助组组长谭久成。1954年成立初级社,有23户入社,社长张应太。到1955年村民全部加入初级社,共370户。村民按“地四劳六”分粮。1957年成立清泥高级社,社长张应太;1959年和1960年与徐家庄、古墩、大回家庄、小回家庄、于家庄村成立联合大队,该村分两个队:一队负责人张瑞增、张庆雪;第二队负责人张学恒、栾尚信。1978年清泥沟村开始分地到户,报酬实行“人劳各半”。1982年全面推行联户承包责任制。1958年清泥沟在附近第一个用上电,1972年第一个用拖拉机机耕,1975年第一个成为全社实现水利化村。清泥沟村向来就注重水利化建设,1958年修建水库一座,库容10万立方;1970年修葫古墩水库一座,容水50万立方米;1976年至1985年共兴建水渠5条,总长15华里,灌溉耕地达70;整平土地400多亩,移河造田120亩,致使农业产量年年提高,群众生活逐年改善,并向国家每年送交公粮12万斤。 改革开放,给清泥沟村带来了勃勃生机,村民经济意识增强。从1980年起,个体私营企业像雨后春笋发展迅速,现有企业36家,每年产值在千万元以上。如苗传武炼钢厂、马玉东煅造厂、张庆采面粉厂、张庆坤花卉基地、苗丰友的砖瓦厂都是村里的骨干企业。为了建设现代化的新农村,村委按照规划,将村南、东西大街划为商业中心,如今在此经商者有40余户,其中建材、铁业、副食、百货、维修应有尽有。 为发展村经济,村两委解放思想,勇于开拓,敢想敢干,于2002年春开始将村东、村北沿九龙大街划为三个经济开发区。九龙大街南为工业园区,九龙大街北为商业生活区,葫芦山流域为生态旅游开发区。如今村委已投资20万元进行开发。已有8家外商前来投资落户,投资额达1600万元。精神、物质双文明在清泥沟村得到了充分体现,支部村委历年都被市、区、镇评为先进单位,1998年被山东省命名为“模范村委”。除商业外,种植业也进行了产业调整,过去由种植作物一年一季,改为一年两季。1985年,退耕还林,村委将东沟400多亩坡地承包给个人种植经济树木,一包30年,现林果满山,鸟语花香,成为旅游开发的好基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