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福Microsoft_Wo_第1页
祝福Microsoft_Wo_第2页
祝福Microsoft_Wo_第3页
祝福Microsoft_Wo_第4页
祝福Microsoft_Wo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祝福中祥林嫂的反抗悲剧作者:许菊时间:2007-11-8 7:11:41来源:会员原创人气: 290 灾难与灾难后暂时的安宁,既而是一次更大的打击,屡屡遭受的劫难,编就了祥林嫂从生到死这一生命历程上的所有环节。这每一个链环中凝结的祥林嫂的悲喜伤痛的情感起伏,都或明或暗、或隐或显的昭现出主人公试图摆脱束缚的反抗与这种抗争之后无奈的屈从直至悲惨死去。祥林嫂是如何反抗的呢?又是为何要进行反抗呢?下面结合课文内容进行分析。 由于祥林嫂在婆家“只是随意打砸的物品”,受到虐待,于是从婆家逃到封建正统人物代表鲁四老爷家去做工。这种出逃是出于对婆家的反抗。尽管在鲁四老爷家只是当一个女工,但她勤快地“工作”,“整天的做,似乎闲着就无聊”,“日子很快的过去,她的做工却丝毫没有懈”,“然而她反满足,口角边渐渐的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在地主家受着剥削,做工很辛苦,但是她心甘情愿地做卑贱的奴隶,也不愿被婆婆逼迫改嫁。她认为现在已经很满足了,满足做一个奴仆,满足终于逃离了婆家的摆布。这是祥林嫂的第一次反抗,第一次和封建家族对抗。 然而强大的封建家族势力是不能容忍这种反抗的,封建礼教的捍卫者们也会表明他们坚定的态度。鲁四老爷不会因为她做活很勤快而保护她。祥林嫂最终还是被婆家抢回去,之后便装在轿子中抬到贺家坳跟贺老六结婚,这桩婚姻是卑鄙的实质就是人身的买卖。对于倔强的祥林嫂是要以死相拼的,她进行了“出格”的反抗,“闹得厉害”,“她一路只是嚎,骂,抬到贺家坳,喉咙已经全哑了。拉出轿来,两个男子和她的小叔子使劲的擒住她也拜不成天地。他们一不小心,一松手,啊呀,阿弥陀佛,她就一头撞在香案角上,头上碰了一个大窟窿,鲜血直流”。这“出格”的闹,“异乎寻常”的以死抵抗确实撼人心魄!从中可以感受到祥林嫂由衷的愤慨和反抗的决绝! 她的抗争原因其实就是她脑中所具有的根深蒂固的“女子从一而终”的夫权思想。中国封建社会几千年来对于妇女的思想进行了禁锢,尤其是对她们的贞操更是制定了无数的清规戒律:“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好女不嫁二夫”等等三纲五常,像枷锁一样紧紧的长期的束缚妇女的思想。既然“从一而终”,那么改嫁自然就违背了纲常,是为贞烈女子所不为的。对于祥林嫂来说,她抗拒改嫁其实就是为了做一个贞妇,虽然不是出自本能的保护自己的意志。可是她的这种抗争却维护了封建礼教,她根本无力冲破那浓厚的封建礼教和沉重的枷锁只能成为它的牺牲品,最终使祥林嫂的反抗带有悲剧色彩。 她的第二次反抗的结果是“竟依了”,“到了年底就生了一个孩子。”祥林嫂反抗后屈从了,在别人看来她完全是白折腾。甚至让人们怀疑她当时是不是假装的,因为祥林嫂后来被人认为是“交了好运了”,“母亲也胖,儿子也胖;头上又没有婆婆;男人有的是力气,会做活;房子是自家的”。 当夫死儿亡后,再到鲁家时“她的境遇却改变得非常大”,因为鲁四老爷认为她“寡而再嫁”伤风败俗而难以忍受。鲁镇的人们各个都不再像从前,而是冷眼相待。这是她第二次反抗所带来的不幸。更大的不幸是她可能要失去做奴仆的资格。当祥林嫂在祭祀时一如以前地“奉敬”她的虔诚与勤快时,四婶的一句“祥林嫂,你放着罢!”的话,无疑是给祥林嫂的心灵以致命的一击,这其实就是宣布她失去奴仆的地位。再加上她再嫁丧夫丧子,鲁镇人们都把她当作一颗灾星,每个人都鄙视她、冷漠她,对祥林嫂的精神造成了严重的伤害。导致她自己都认为自己很羞愧,带有很深的罪孽。 在这种情况下,她不甘被人唾弃又把希望寄托于神灵,想再次与命运展开抗争。于是在柳妈的“好心”指点下,不惜用“历来积存的工钱”到土地庙去捐了门槛,“赎了这一世的罪名,免得死了去受苦”。多次反抗的失败,使她不再相信自己的力量,而是用她此时唯一能用的方式来乞求神灵,希望她的命运能有所转机,但是她的这种迷信举动并未给她带来半点好运。在冬至祭祖时节,做的很出力,但结果却遭到别人的大声呵斥,于是精神上再次受到严重的打击,“人变得很胆怯”、“记性也变得尤其坏”,最终她失去了做奴隶的资格而被主人赶出去。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祥林嫂一生进行过三次反抗,而反抗的结局却都是以失败而告终。她是不幸的,造成这种不幸悲剧的根源恰恰是统治中国千年的封建礼教思想,所以说祥林嫂的反抗悲剧具有更深广的社会内涵和价值。 祝福教案2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教学文摘 祝福教案2 2006-10-05祝福 目标点击 1学会把握小说的情节结构,理解倒叙手法的运用。 2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从而认识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学习本文综合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塑造人物的方法。 3理解环境的作用。 基础积累 一、字 1、字音 钝dn响幽微寒暄xun瓦楞wlng朱拓t间jin或乞丐qgi悚sng然踌蹰chuch不更gng事谬mi种淡然dn俨yn然雪褥r瑟s瑟有声尘芥ji堆形骸hi颊ji新正zhng沸反盈天yng贺家墺o嚎ho荸荠bq絮絮x呜咽y驯xn熟桌帏wi讪讪shn敛lin怔怔zhngzhng|咀嚼jju赏鉴渣滓zhz瞥pi拗ni不过蹙c缩诡秘门槛kn窈yo陷惴惴zhuzhu歆享xnxing牲醴shngl蹒跚pnshn 2、字型 寒暄(喧)烟霭(蔼)走投无路(头)形骸(骇劾)惴惴(揣湍) 二、词语 寒暄:寒暖。指人们见面时说的天气冷暖之类的客套话。暄:温暖。 瓦楞:瓦陇,亦作瓦垄。即屋顶上用瓦铺成的凸凹相间的行列。 间jin或:副词。有时候;偶尔。 悚sng然:害怕的样子。 踌蹰:chuch也作“踌躇”,犹豫,迟疑不决:踌躇地呆坐了很久。徘徊不进:踌躇不前。研究,反覆思量:颇费踌躇踌躇多日。从容自得的样子:一脸踌躇的神情。心情沉郁:望西都,意踌躇。 委实:实在 谬种:坏东西(骂人的话) 瑟瑟:s象声词。形容颤抖:瑟瑟发抖|形容轻微的声音:秋风瑟瑟。 俨然:文中指摆出十分庄重的样子。 百无聊赖:精神无所依托,感到非常无聊。 沸反盈yng天:沸:滚翻;盈:充满。声音象水开锅一样沸腾翻滚,充满了空间。形容声喧嚣杂乱。 墺:o可居住的地方。 絮絮:xx1.语繁不断貌。2.连绵不绝貌。 呜咽wy:1.低声哭泣。亦指悲泣声。2.形容低沉凄切的声音。 鄙薄:鄙夷,轻视,看不起。 诡秘:诡诈神秘,使人难以捉摸。 歆享:1.神灵享受供物。 蹒跚:腿脚不灵便,走路缓慢、摇摆的样子:卢进勇蹒跚地跨过两道水沟,来到一棵小松树底下|步履蹒跚。也作盘跚。 2、具体语境中理解词义 投机:谈话总是不投机。(见解相同) 他是一个投机取巧的人。(利用时机谋取私利) 踌躇:我在极短的踌躇中,想(犹豫) 什么踌躇,什么计划,都挡不住三句问。(犹豫的事) 看他踌躇满志的样子。(得意的样子) 俨然:四叔俨然的陪着。(形容庄重、严肃) 村庄里屋舍俨然。(整齐的样子) 这孩子说起话来,俨然是个大人。(好像) 但是:她但是呜咽,说不出话来。(只是) 本来他说要来的,但是没来。(表转折的连词) 三、常识 1、文学常识 小说是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典型环境的描写,塑造各种具有典型性格的人物,广泛地、多角度地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作品。明确: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小说的情节结构一般分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 2、监生:“国子监生员”的简称。明清两代进国子监“由封建中央政权建立的最高学府)读书的人叫监生。清朝乾隆以后,国子监只存空名,地主豪绅等可以凭祖先“功业”或捐款取得监生资格。 3、四书:朱熹抽取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两篇,和论语孟子编在一起,称为“四书”。 文本导读 一、知人论世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新文学的奠基人。鲁迅的小说集有呐喊、彷徨。呐喊收入19181922年间所写的14篇作品,保留着“五四”前后奋起呼喊的时代特色,我们在初中阶段所学过的故乡、社戏、孔乙己以及今后我们将要学到的药、阿Q正传等都选自呐喊。彷徨收入19241925年所写的祝福、在酒楼上、伤逝、离婚等共11篇小说,反映了鲁迅在20年代中期的思想苦闷,表现了他不断探索真理、寻找出路的可贵精神。祝福是我们在中学阶段所学鲁迅小说中唯一一篇选自彷徨的。 鲁迅的小说具有最清醒的现实主义精神;他学习西方小说结构经济、灵便、多样的优点,打破中国传统的章回小说单一的形式,创造了中国现代小说的新形态。鲁迅是塑造典型人物形象的文学大家,为中国现代文学的艺术殿堂塑造了第一批不朽的典型形象,如阿Q、闰土、祥林嫂、吕纬甫、子君、孔乙己、四铭等。 祝福写于1924年,反映的是在半封建半殖民地旧中国农村妇女的悲惨命运。 1911年的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清王朝的封建专制统治,并没有从根本上摧毁封建制度的经济基础,所以中国仍旧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压迫之下,依然处于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地位,政权还是掌握在地主阶级和官僚买办的手里。封建宗法的思想和制度向来是束缚中国人民特别是农民的绳索,而农村的劳动妇女所受的压迫最深,痛苦最大。她们不仅没有地位,而且没有人身自由;如果是再嫁寡妇,就更受人歧视,甚至连劳动和生活的权利也被剥夺了。 祝福通过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反映了辛亥革命以后中国的社会矛盾,深刻地反映出旧社会中千千万万劳动妇女共同的悲惨命运:肉体遭受压榨、蹂躏,精神也受到摧残和毒害。鲁迅通过祥林嫂的故事所显示出的摧残和杀害劳动人民的有形和无形的刀子,有些也正属于鲁迅所要探索和要改造的“国民性”,其实所谓“国民性”正是长期封建统治造成的。作者怀着对劳动人民不幸遭遇的深切同情,揭露吃人的社会制度和旧礼教的罪恶,以唤醒人们来“扫荡这些食人者,掀掉这筵席,毁坏这厨房”(鲁迅全集第一卷灯下漫笔)。 1956年,为纪念鲁迅逝世20周年,北京电影制片厂经夏衍先生改编后,将祝福搬上了银幕。 二、思路探究 1、故事梗概 祥林嫂是卫家山人,二十六七时死了男人,从家里逃出来后,由卫老婆子介绍给鲁四老爷家做女工,鲁四老爷讨厌她是个寡妇,时常皱着眉头,一副不太高兴的样子。日子很快过去了,祥林嫂做工十分卖力,甚至比男人还勤快,扫尘、洗地、杀鸡、宰鹅、彻夜的煮福礼,全都由她一人包办,这一年鲁家竟不用雇短工。 新年刚过了不久,祥林嫂到河边淘米洗菜,被婆家的人用白蓬船绑了回去。婆家又把祥林嫂卖给贺家坳的贺老六,用卖得的钱做小儿子娶媳妇的聘礼。祥林嫂拼死反抗,在拜堂时猛撞香案,血如泉涌。好在贺老六待祥林嫂不差,家中又添了个男孩阿毛,日子还算安稳。 哪知两年以后,厄运再次降临到祥林嫂头上。先是丈夫患伤寒去世,接着两岁的儿子阿毛又被狼衔去吃了五脏,只剩一只小鞋挂在刺柴上。贺家大伯来收屋,把祥林嫂赶出家门,她走投无路,只好回到鲁镇做鲁四老爷家的女工。鲁四老爷告诫鲁四太太,祭祀的时候不要让祥林嫂插手。祥林嫂反复地向人们诉说着阿毛被狼吃的悲惨故事,但镇上的人却渐渐对她失去兴趣。 自从和柳妈谈了天,知道死后的魂灵要锯开两半分给两个男人,要到土地庙捐门槛,让千万人践踏才能赎罪。从此,祥林嫂闭了嘴唇,头上带着大家以为耻辱的记号的伤痕,默默地跑街,扫地,洗菜,淘米用历来积存的工钱到土地庙捐了门槛。她本以为可以坦然地做祭祀的活儿,但是鲁四太太仍然不让她插手,使他大受打击。她的精神更不济了,记忆尤其坏,最后被赶出鲁家,沦为乞丐。 在一个风雪交加的夜里,在鲁镇即将进行祝福之时,祥林嫂冻死在镇上,结束了她悲惨而又屈辱的一生。 课文简析 祝福成功地塑造了祥林嫂这一典型形象。祥林嫂是一个安分耐劳、勤快善良的农村劳动妇女。但是,由于她没有经济地位,又毫无自主权,生活在旧社会的最底层,那个社会以“礼教”和“迷信”两把刀子,迫使女子既不能不守,又不容许守节,还要她承担不守节的罪名而受尽侮辱与损害。祥林嫂没有从围任何人那里得到真正的关注、同情与帮助,得到的是轻蔑、厌恶和冷漠、嘲讽,最终成为那个时代的牺牲品。可以说,祥林嫂的悲剧是时代的悲剧。小说正通过对祥林嫂的不幸遭遇及其周围人物和环境的艺术描写,深刻地揭露了封建教对广大群众,特别是劳动妇女的精神摧残,揭示了旧中国劳动妇女悲惨命运社会根源。 2、理清全文脉络 情节内容顺序 序幕祝福景象与鲁四老爷 结局祥林嫂突然死去倒叙 开端初到鲁镇 发展被卖改嫁 高潮再到鲁镇 尾声祝福景象和我的感受 倒叙手法的好处: 明确:祥林嫂在富人们一片祝福声中寂然死去,形成了一股浓厚的悲剧气氛,可是,这样的一个悲惨结局非但没有人同情,竟然引起鲁四老爷的震怒,甚至被骂为“谬种”,这就造成了一系列的悬念:祥林嫂是什么样的人?她为什么会落到这样的境遇?她为什么会得罪鲁四老爷? 祥林嫂的人生悲剧 快乐与幸福苦难与不幸 逃出婆家在鲁四老爷家做工 满足,有笑影,白胖了 被婆家卖掉 拼死反抗 再婚:没婆婆,丈夫有力气 有自己的房子 生了儿子 胖了 丈夫死了,儿子被狼吃了 她又流落到鲁四老爷家做工 被鲁镇的人歧视(阿毛、额头上的疤) 被鲁四老爷鄙视 对地狱的恐惧 捐门槛赎罪 神气很舒畅,眼光也分外有神 参加祭祖仪式被拒绝 惴惴的,头发也花白了,最终 被赶出鲁家,沦为乞丐 带着疑问和恐惧贫困而死 3、归结文章主旨 以祝福为题的意义: 小说起于祝福,结于祝福,中间一再写到祝福,情节的发展与祝福有着密切的关系。 封建势力通过祝福杀害了祥林嫂,祥林嫂又死于“天地圣众”“预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的祝福声中。通过这个标题,就把“凶人的愚顽的欢呼”和“悲惨的弱者”的不幸,鲜明地摆到读者的面前,形成强烈的对比,在表现主题方面更增强了祥林嫂遭遇的悲剧性。 祝福主旨小结: 祝福显示那个“病态社会”中压迫和摧残妇女的“畸形道德”的虚伪性和残酷性,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的吃人本质,包含着打碎这个精神枷锁、改变那不合理的社会的强烈呼吁,包含着为此坚持不懈的探索与追求。 三、探幽揽胜 (一)分析人物形象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祥林嫂的人生悲剧。 模样周正、健壮耐劳 模样周正“年纪二十六七”,脸色虽然“青黄”,“但两颊还是红的”。模样儿“周正”, “手脚壮大”,“顺着眼”,“很像一个安分耐劳的人。 健壮耐劳“抵得过一个男子”,“彻夜的煮福礼”,“竟没有添短工”,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了劳动强度大,工作是十分艰辛的,“然而她反满足,口角边渐渐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这是为什么呢?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呢? 被迫改嫁、强烈反抗 在第二板块第二自然段,文章对祥林嫂的身世作了初步的交代。她“大概也就姓卫”,旧社会一个女子姓什么,是无关紧要的事,祥林嫂姓什么,早被人忘记了,“祥林”是丈夫的名字,这“名字”,说明她社会地位极其低下。 第二次婚姻百分之百的包办、不折不扣的欺骗、地地道道的买卖、野蛮粗暴的强迫,是浸透了劳动妇女血和泪的封建婚姻。 作品还描写了那个“异乎”寻常的“婚礼”,“婚礼”,应该是热闹的,喜气洋洋的,祥林嫂和贺老六的“婚礼”是一个什么场面呢?请看“嚎、擒、撞、大窟窿、用香灰止血、七手八脚、关”这些词。你能概括一下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婚礼”吗?显然,是一血淋淋的惨剧、乱七八糟的闹剧、反抗失败的悲剧 家破人亡、走投无路 祥林嫂第二次到鲁家做工,表现大不如前,手脚不灵,记性不好,“死尸似的脸上整日没有笑容”。鲁四老爷深深地嫌弃她是两次失去丈夫的寡妇。准备“福礼”,不让她沾手。四婶执行四叔的告诫,她讲的两句话:“祥林嫂,你放着罢!我来拿。”这是对祥林嫂精神的莫大的打击。到了此时,祥林嫂处于一个什么样的境地呢?-失去了丈夫、孩子、劳动力、理智、红色、笑容、信任、镇上人的同情,她的精神一步步崩溃。 失魂落魄、沦为乞丐 “祥林嫂,你实在不合算。”柳妈诡秘的说。“再一强,或者真实性撞一个死,就好了。现在呢,你和你的第二个男人过活不到两年,倒落了一件大罪名。你想,你将来到阴司去,那两个死鬼的男人还要争,你给了谁好呢?阎罗大王只好你锯开来,分给他们。我想,这真是。” “我想,你不如及早抵当。你到土地庙里去捐一条门槛,当作你的替身,给千人踏,万人跨,赎了这一世的罪名,免得死了去受苦。” 听了柳妈这段话,祥林嫂“非常苦闷”,“两眼上便都围着大黑圈”,柳妈的话为什么给了她这样大的精神压力呢? -这个悲惨的可悲,就在于柳妈是以“好心人”的姿态来劝告祥林嫂解脱苦难的。而实际上是柳妈把祥林嫂往死路上用力地推了一把。柳妈认为祥林嫂犯了不可饶恕的罪行,认为她有洗不清、赎不回的罪过。柳妈认为,要怎样才能抵罪呢?要让自己像土地庙的门槛一样,被千人踏,万人跨。你能谈谈这个“千人踏,万人跨”的含义吗? 活着不能、死去不敢 “人死了之后,究竟有没有魂灵的?”祥林嫂为什么要问这样一个问题? 从鲁四老爷家赶出来之后,祥林嫂陷入了彻底的困境,显然是无法再活下去了。这时,她体力虽已不支,但脑子还是能思考的。面对死亡,面对死后酷刑的恐惧,她回首一生悲苦的经历,终于不能接受这“有罪”的宣判了。她想到,鬼神不是以公正、慈悲为怀的吗?为什么对自己是那样不公,那样的残忍无情呢?她从自己切身的痛苦经历中,引申出对鬼神世界的“疑惑”了。 惨死雪地、横遭辱骂 著名作家丁玲说过,“祥林嫂是非死不可的”。在鲁镇的一片欢庆的祝福的鞭炮声中,这百无聊赖的祥林嫂,饥寒交迫,心劳力瘁,叫天天不灵,呼地地不应,惨死在鲁镇野外的雪地里。北风,吹乱了她全白的头发,雪花,掩埋了她瘦骨伶仃的尸体。她能得到社会的同情吗? 祥林嫂劳动了半辈子。她为她的两个丈夫,为她的阿毛,也为了自己能活下去,任劳任怨,受尽了生活的折磨。她在鲁家做了多年雇工,整天地做,“彻夜的煮福礼”,“抵得过一个男子”,但她的死讯传到鲁四老爷的耳朵里时,鲁四老爷却骂她是一个“谬种”,原因是“不早不迟,偏偏要在这个时候”。更加可悲的是,那些与祥林嫂处于相同命运的短工们,表情也极为冷淡。“怎么死的?还不是穷死的?”短工淡然的回答,更增添了祥林嫂的死的悲剧色彩。 2、祥林嫂的形象及社会意义: 祥林嫂是旧中国农村劳动妇女的典型。她勤劳、善良、质朴、顽强,但在旧社会她却不但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反而成为一个被践踏、被迫害、被愚弄、被鄙视的人物,以致被旧社会所吞噬。 酿成这一悲剧的根源,是封建礼教、封建宗法势力对当时中国社会的根深蒂固的统治。要使祥林嫂获得解放,只有粉碎绞在她脖子上的封建政权、族权、夫权、神权这四条绳索。 3、再看小说中几个主要人物的表现: 鲁四老爷是迫害祥林嫂的罪魁祸首 沉迷理学,大骂维新固守礼教,道貌岸然冷酷无情,伤天害理 柳妈 柳妈是“善女人,“吃素,不杀生”,与人为善。但是她对待祥林嫂,却没有像对待其他 生命那样有同情心。柳妈对祥林嫂的再嫁也不以为然,认为祥林嫂“索性撞一个死,就好了。” 对动物“不杀生”,却主张祥林嫂“撞死”,不是自相矛盾吗?然后又把和祥林嫂的谈话传 出去,供大家谈笑,也算是无聊冷漠的人中的一员吧。柳妈还一脸“诡秘”拿地狱来吓唬祥 林嫂,看祥林嫂脸上“显出恐怖的神色来”,也许像那些“老女人”一样,心里很满足吧。 “我” 小说中的“我”是一个具有进步思想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是作品中一个“线索人物”,不是作者。“我”的反封建思想是十分强烈的。“我”与鲁四老爷谈话“总不投机”。我在四叔家作客,后来是一个人“剩”在书房里,一个“剩”字,表示主人的冷淡和客人的多余。“我”对“魂灵的有无”的回答是含糊其词,是“说不清”,有其善良的一面,也表现了“我”的无能和逃避现实的心理。“我”准备到福兴楼去吃鱼翅,也是逃避现实的具体行动。 鲁四婶 四婶是“大户人家的太太”,头一次留祥林嫂是看她能干,祥林嫂被婆家绑架走以后, 她害怕给自己家惹麻烦。以后惦念祥林嫂不是因为关心她的命运,而是自己的佣人没有祥林 嫂那样可心。以后祥林嫂再来,她“起初还踌躇”,后来倒是真心怜悯祥林嫂,留下她。但 是祥林嫂不像过去那样灵活能干了,四婶开始“不满”,进而“警告”,最后把祥林嫂赶出家 门。可以说四婶只是把祥林嫂当成一件工具罢了,没有人把她当人来看。 (二)环境描写的作用 1、自然环境描写 作者巧妙地把祥林嫂悲剧性格上的几次重大变化,都集中在鲁镇“祝福”的特定的环境里,三次有关“祝福”的描写,不但表现了祥林嫂悲剧的典型环境,而且也印下祥林嫂悲惨一生的足迹。 第一次是描写镇上各家准备“祝福”的情景。 祝福是“鲁镇年终的大典”,富人们要在这一天“迎接福神,拜求来年一年的好运气”,以便继续他们贪得无厌的“幸福生活”,而制作“福礼”却要像祥林嫂一样的女人“臂膊在水里浸得通红”,没日没夜地付出自己的艰辛,可见富人们所祈求的幸福,是建立在榨取这些廉价奴隶的血汗之上的。这样通过环境描写就揭露了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冲突,预示了祥林嫂悲剧的社会性。同时,通过“年年如此,家家如此,今年自然也如此”的描写,也显示了辛亥革命以后中国农村的状况:阶级关系依旧,风俗习惯依旧,人们的思想意识依旧。一句话,封建势力和封建迷信思想对农村的统治依旧。这样,通过环境描写,就揭示出祥林嫂悲剧的社会根源,预示了祥林嫂悲剧的必然性。 第二次是对鲁四老爷家祝福的描写。 祝福本身就是旧社会最富有特色的封建迷信活动,所以在祝福时封建宗法思想和反动的理学观念也表现得最为强烈,在鲁四老爷不准“败坏风俗”的祥林嫂沾手的告诫下,祥林嫂失去了祝福的权力。她为了求取这点权力,用“历来积存的工钱”捐了一条“赎”罪的门槛,但所得到的仍是“你放着罢,祥林嫂”。这样一句喝令,就粉碎了她生前免于侮辱,死后免于痛苦的愿望,她的一切挣扎的希望都在这一句喝令中破灭了。就这样,鲁四老爷在祝福的时刻凭着封建宗法思想和封建礼教的淫威,把祥林嫂一步步逼上死亡的道路。 特定的环境描写,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同时也增加了人物形象的真实感与感染力。 第三次是结尾通过“我”的感受对祝福景象的描写。 祥林嫂死的惨象和天地圣众“预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的气氛,形成鲜明的对照,深化了对旧社会杀人本质的揭露,同时在布局上也起到了首尾呼应,使小说结构更臻完善的作用。 2、社会环境描写 问题1:对祥林嫂的不幸,她周围的人持什么态度? 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统治,使国民在精神上受到极大的压抑和毒害,造成民众的愚昧、 冷漠。祥林嫂人生悲剧产生的社会环境,就因为她身边的人们的冷漠、无同情心,甚至残忍。 在祥林嫂不幸的人生中,她周围的人是怎样表现的呢? 祥林嫂再嫁 婆婆为了小儿子的婚事,心安理得地把祥林嫂卖掉。 祥林嫂被婆家绑架捆走,四叔四婶首先想到的是给自己家惹麻烦。 小叔子为了自己的婚事,和别的男人一起强按着嫂子的头拜堂。 儿子被狼吃了 鲁镇的男人毫无同情心,听了这悲惨的事,“没趣的走了开去”。 女人们倒是“陪出许多眼泪来”,同情心也算有些,“有些老女人没有在街头听到她的话,便特意寻来”,“叹息一番,满足的去了”,这是一种怎样的心理呢!分明是拿祥林嫂的伤心事当她们无聊生活中的调剂罢了。当阿毛的故事不再新鲜时,她们就“厌烦得头痛”了。 祥林嫂头上的疤 阿毛的故事镇上的人味同嚼蜡了,从柳妈处又传出新的故事。于是鲁镇的人们“发生了新的趣味”,祥林嫂头上的疤又成为他们生活的调剂。祥林嫂说阿毛的故事,还希望人们的同情,现在她已经绝望了,“所以总是瞪着眼,不说一句话,后来连头也不回了。” 对待祥林嫂的死 鲁四老爷的诅咒:“不早不迟,偏偏要在这个时候,这就可见是一个谬种!”对死人也不宽容。 家里的短工很“淡然”:“穷死”的有什么好惊奇的。 “我”开始有些“惊惶”,“随后就觉得要来的事,已经过去”,“心地已经渐渐轻松”。 “活得有趣的”众人,“恐怕要惊讶她何以还要存在,现在总算被无常打扫得干干净净了”,大家欢欢喜喜地过年。 问题2:祥林嫂被逼着一步步走向死亡,与哪些人有关?究竟谁是真正的刽子手? 明确要点:封建统治造成国民愚昧和冷漠,这正是祥林嫂悲剧产生的社会环境。封建思想、封建礼教是杀害祥林嫂的真正的刽子手。 (三)品鉴精彩细节 1、“一个日子”: 简析:“我”是在“送灶”的这一夜回到鲁镇的,在鲁四老爷家里呆了两天,“我”遇到 祥林嫂是“昨天下午”,“又过了一夜”,所以我从短工那里知道祥林嫂死的消息是二十五日或二十六日“晚饭前”。短工说祥林嫂是昨天夜里死的,即二十四或二十五夜里。“我”回忆祥林嫂的半生事迹是在二十五或二十六上半夜。“我”给“极响的爆竹声惊醒”,当时在二十六或二十七日“五更将近的时候”,鲁四老爷祝福正是这个时候。 点拨:小说从鲁镇准备祝福写起到“我”听到祝福的爆竹声结束,都是围绕这个日子、紧扣题目展开情节的,所以用“祝福”为题。而又把祥林嫂的悲剧安排在这样的环境里,形成一个鲜明的对比:有钱人在祝福中祈求幸福,穷苦人却在祝福中悲惨地死去。这对旧社会进行了有力的揭露和讽刺,使作品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 2、“二次微笑”: 简析:这是指小说主人公祥林嫂露出的两次笑容。一次是祥林嫂从婆家逃出,在鲁四家做工的时候,“口角边渐渐的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这是一种真心实意地笑,心满意足的笑,透过这“笑影”,我们领略到的是祥林嫂在婆家非人生活的辛酸和她随遇而安的保守心理。祥林嫂的第二次笑,是在厨房里同柳妈闲聊的时候,柳妈取笑她改嫁反抗后的屈从,祥林嫂在无奈之中“笑了”,这是一种含羞的笑,是以“笑”来掩盖新婚之夜那些难以启齿的行动,同时也可以看作是对过去短暂而和美的生活的甜蜜回忆。在写法上,这是伏笔,为鲁镇人嘲笑祥林嫂又提供新的资料,同时也是“以乐写哀倍增其哀”的反衬写法。 点拨:两次笑容突出地表现了祥林嫂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贫困。由此引发出去可以进一步读到祥林嫂的悲惨命运。 3、“三样眼神”: 简析:第一次是在小说34自然段,写她“顺着眼”,突出的是祥林嫂安分守己的性格;第二次是在小说第66自然段,也是“顺着眼”,但“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这是她在又一次遭受夫死子亡打击后痛苦心灵的写照;第三次是小说开头,“我”看到沦为乞丐的祥林嫂“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这时的祥林嫂已失去对生活的希望,只在渴盼死后的安宁,精神已经完全麻木。 点拨:通过品读三次眼睛描写,我们可以勾画出祥林嫂一生悲苦命运的轨迹,从而更加清醒认识到封建礼教吃人的罪恶。 4、“四场飞雪”: 简析:是指小说中四处看似轻淡点染、实际上却颇具意蕴的飞雪描写。第一处是为祥林嫂悲惨的死作环境烘托和气氛渲染:天色愈阴暗了,下午竟又下起雪来,雪花大的有梅花那么大,满天飞舞,夹着烟霭和忙碌的气色,将鲁镇乱成一团糟。第二处是在祥林嫂死后,表现“我”的雪样心情无可奈何和无法言说的愤懑:雪花落在积得厚厚的雪褥上面,听去似乎瑟瑟有声,使人更加感到沉寂。第三处写雪穿插在柳妈同祥林嫂谈话之前和之间,有两句,点到即止:“微雪点点的下来了”和“祥林嫂似乎很局促了,立刻敛了笑容,旋转眼光,自去看雪花”。这里一方面将过去短暂生活的甜美与现实生活的冷酷形成强烈对比,另一方面又暗示柳妈讲的雪样故事将对祥林嫂造成严重的精神打击。第四处写雪在小说的结尾:远处的爆竹联绵不断,似乎合成一天音响的浓云,夹着团团飞舞的雪花,拥抱了全市镇。这里借雪的猖狂,讽刺了封建势力暂时的得意,更为含蓄地展示出了下层劳动人民无法抗拒的雪样命运。 点拨:雪的阴冷之气,也是作品的情感基调。 5、“五张账单”: 简析:是指小说中零星流露出的关于钱的表述。概括起来有如下五处:福兴楼的清炖鱼翅:一元一大盘;初到鲁家的工钱:每月五百文;婆婆从鲁家支走的工钱:一千七百五十文;卖祥林嫂的钱:八十千;娶亲费用:五十千;剩余:十多千;捐门槛的价钱:十二千(十二元鹰洋)。 点拨:分析这五张帐单能够以小见大剖析封建制度下政权、神权、族权、夫权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无情压榨:祥林嫂辛辛苦苦做工三个半月,还买不下两盘“价廉物美”的清炖鱼翅,可见封建卫道士代表鲁四老爷对她经济上的盘剥;婆婆能从鲁家支走钱并把祥林嫂一抓一捆一塞就把她给卖了八十千,花了五十千给小儿子娶媳妇,除其它花销外,还净赚十多千,这是族权和夫权在替其婆婆撑腰;祥林嫂把自己两年做工挣得的工钱干干净净捐了门槛,还“神气很舒畅,眼光也分外有神”,这也是神权思想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深毒害。 四、相关链接 封建思想的几个主要组成部分 (1)贞节 从宋代起,中国封建社会走向衰落,封建思想趋于保守、僵化、反动,反映这种趋势的 了,口号是“存天理,灭人欲”。夫权自然是“天理”,而寡妇再嫁,就是以正常的“人欲” 破坏了这个“天理”。理学提倡妇女守节,“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寡妇再嫁当然不可以, 就连未婚夫死了,也要为他守一辈子,最后更残忍地提出妇女要为死去的丈夫甚至未婚夫自 杀殉死,并为这样的妇女立牌坊。封建思想已经发展到灭绝人性的地步。 (2)秩序 封建思想的核心是维护封建秩序,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父为妻纲”,不能破坏封建 社会的尊卑秩序,在鲁四老爷这样的理学拥护者看来,像康有为那样的改良,都是洪水猛兽,更不要说是变革了。祥林嫂的再嫁,破坏了封建夫权秩序,鲁四老爷自然是无比仇恨,斥为“谬种”。 (3)妇女的“三从” 封建秩序对妇女的压迫尤为深重,妇女没有人身权利,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违背这一秩序的妇女,都被视为“罪人”。 (4)祭祀 对祖先的崇拜,也是封建文化思想的一个方面,血缘制也是封建秩序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鲁四老爷对祭祀非常重视,像已经是“罪人”的祥林嫂,不配在仪式中扮演哪怕是最小的角色。 祝福中“我”的故事 钱理群 祝福有两个故事:“我”的同乡故事,“我”讲述的“他人”祥林嫂的故事,更准确地说,小说讲述的是“祥林嫂与鲁镇”、“我与鲁镇”、“我与祥林嫂”三者之间复杂关系的故事。关于“祥林嫂与鲁镇”,我们已作过分析,这里不再重复,而着重分析“我的故事”:“我”与“鲁镇”,以及“我与祥林嫂”的关系。如果说小说中“祥林嫂”与作为中国传统社会象征的“鲁镇社会”是一个“被吃”与“吃”的关系,而过去有不少分析文章与教学参考资料,常常引用毛泽东关于“政权、族权、神权、夫权,代表了全部封建宗法的思想和制度,是束缚中国人民特别是农民的四条极大的绳索”的论断(参看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来说明样林嫂的悲剧,这确实可以部分地阐明“原因”。“族权、神权、夫权”在祥林嫂悲剧命运中的作用本是十分明显的,但过分强调“政权”的作用,特别是将鲁四老爷作为“杀死”祥林嫂的主要元凶,则让人感到多少有些从理论原则出发,而脱离了本文描写实际。在小说第一部分,“我”就这样介绍祥林嫂,说她是“百无聊赖”的,“被人们弃在尘芥堆中的,看得厌倦了的陈旧的玩物”,并且说她“将形骸露在尘芥里,从活得有趣的人们看来,恐怕要怪讶她何以还要存在”这里,再沉重不过地揭示了祥林嫂这类处于封建等级制度(“人肉的筵席”)最底层的妇女,在“鲁镇社会”(中国传统社会)唯一的存在价值,就是充当“玩物”,而且“看得厌倦”,变得“陈旧”,就被剥夺存在的权利:这正是祥林嫂真正不幸之所在。因此,在我看来,祝福中最惊心动魄的场面,无疑是村里的男人女人们从四面八方“寻来”听(看)祥林嫂讲述她的阿毛被狼吃了的悲惨的故事,“直到她说到呜咽,她们也就一齐流下了那停在眼角上的眼泪,叹息一番,满足的去了,一面还纷纷的评论着”(着重号为引者所加)。在这里,人们已经不只是麻木、迟钝,而恰恰表现了对于不幸的兴趣和对痛苦的敏感,“自身以外的任何痛苦和灾难都能成为一种赏心悦目的对象和体验”,一方面是把他人的痛苦、不幸审美化,另一方面又通过“鉴赏”别人的痛苦,来使自身的痛苦得到排泄、转移,以至最后遗忘,甚而至于从这种“鉴赏”(以及“鉴赏”中的种种表演,如叹息、流泪之类)中达到自我的“满足”(自我的崇高化),而在别人的痛苦、悲哀“咀嚼赏鉴”殆尽,成为“渣滓”以后,就立即“烦厌和唾弃”,施以“又冷又尖”的“笑”:这类情感与行为方式表面上麻木、混沌,实际是显示了一种人性的残忍的(以上分析参看前引高远东的文章)。可是,在祝福里,当村民们尽情地“鉴赏”(“看”)祥林嫂的痛苦时,读者又分明地感到,在这背后,还有叙述者的“我”(以及隐含作者)在“看”:用悲悯的眼光观照祥林嫂被“鉴赏”的屈辱与不幸,更冷眼嘲讽着“看客”的麻木与残酷。读者也许还会联想起鲁迅所说的,“这一类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