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同步练习1.doc_第1页
《二、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同步练习1.doc_第2页
《二、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同步练习1.doc_第3页
《二、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同步练习1.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二、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同步练习一、选择题1、某生物课外兴趣小组对甲、乙两地土壤中的小型动物类群丰富度进行了调查研究,每次随机取相同体积的甲、乙两地土壤对比研究。结果发现,甲地土壤中的小型动物类群平均有18种,个体数平均值是109个,乙地土壤中的小型动物类群平均有15种,个体数平均值是209个,则甲、乙两地土壤小型动物类群丰富度的大小是( )A、甲乙 B、甲乙 C、甲乙 D、无法确定2、将甲、乙两种植物混种,若设定甲植物播种数乙植物播种数=N,甲植物收获种子数乙植物收获种子数=M,收获的两种植物种子再全部播种,如此连续种植若干年,得到如图所示的结果。下列有关叙述中,错误的是()A、曲线ab段的产生可能与两种植物种植环境相对稳定有关B、曲线上c点对应的年份两种植物的竞争力基本相当C、曲线上c点后乙种植物的竞争力较甲种植物强D、随着时间的推移,乙种植物可能在生存斗争中遭淘汰3、将两种仓库害虫拟谷盗和锯谷盗共同饲养于面粉中,二者数量变化如右图所示。据实验判断,正确的是()A、拟谷盗种群增长率的最大值出现在第50天以后B、拟谷盗种群似“S”型增长,其增长受种内斗争因素制约C、拟谷盗种群和锯谷盗种群为竞争关系,竞争程度由强到弱D、拟谷盗种群和锯谷盗种群为捕食关系,因此拟谷盗必须依赖于锯谷盗种群4、关于群落的描述不准确的是()A、水平结构上种群分布与土壤的湿度、光照强度及生物自身的生长特点有关B、同一时间栽培,长势相同的人工马尾松群落不存在垂直结构的分层现象C、自然群落往往是向物种丰富度越来越大的方向演替,而且种间关系越来越复杂D、沙丘上造林、沧海桑田等现象说明了人类活动可改变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5、下表为不同浓度的甲胺磷农药对土壤动物群落的影响。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甲胺磷浓度(mol/L1)动物指标00.040.090.160.300.54种类数(S)563629221818总个体数(N)61241921213312192A、甲胺磷浓度与土壤动物总个体数(N)之间的关系是正相关B、农田害虫防治过程中,把握农药的科学用量,有利于生态系统的稳定C、土壤动物的丰富度可反映土壤农药污染的程度,S值越大,污染越严重D、长期施用甲胺磷农药,导致土壤动物产生相应抗性,有利于种群延续6、下图表示两个群落演替过程中物种丰富度的变化,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甲可表示在火灾后森林中进行的演替B、甲的演替速度比乙快、历时短C、甲中、处的物种组成相同D、若气候条件适宜,甲乙均可演替成森林7、下图是“土壤中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实验常用的两种装置,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A装置的花盆壁C和放在其中的土壤之间留一定空隙的目的是便于空气流通B、B装置通常用于对体型较小的土壤动物进行采集C、A装置主要是利用土壤动物趋光、避高温、趋湿的习性采集D、用B装置采集的土壤动物可以放入体积分数70%的酒精溶液中8、线虫与昆虫病原体被联合用于害虫的防治。线虫首先感染宿主昆虫,然后细菌从线虫中逃出、繁殖,并杀死宿主,最后线虫以分解中的虫体为食。这一事实说明()A、可以利用有害生物的天敌和基因工程等措施综合防治害虫B、有害生物的天敌包括捕食者和寄生物C、同一宿主同时可被多种寄生物危害,寄生物本身又可被另一寄生物所寄生D、生物防治可以避免害虫的抗性进化,防止环境污染9、图示某孤岛上存在捕食关系的两种生物种群个体数量变化,据图分析正确的是() A、种群为捕食者,种群为被捕食者B、种群的营养级比种群的营养级高C、种群所含的能量比种群所含的能量高D、种群的数量随种群的数量减少而减少10、下表所示两种微生物各自的必需物质和各自合成并释放的物质,如果将这两种微生物培养在一起,它们之间的关系很可能是()A、竞争 B、寄生 C、互利共生 D、捕食【参考答案】一、1、C(群落的丰富度是指群落所包含的物种的多少,甲群落包含土壤小动物18种,乙群落包含土壤小动物15种,故丰富度甲乙。)2、D(曲线表示MN,即甲植物收获种子数/甲植物播种数乙植物收获种子数/乙植物播种数,当MN1时,甲植物的生存能力较强,而当MN1时,乙植物的生存能力较强。曲线ab段保持水平,说明两种植物均能保持相对稳定;c点时MN1,说明两种植物的竞争力基本相当;c点后乙植物的竞争力较甲种植物强,故随着时间的推移,甲种植物可能在生存斗争中遭淘汰。)3、B(由图示可知,两种仓库害虫拟谷盗和锯谷盗的关系为竞争关系,竞争强度为弱到强到弱;拟谷盗种群增长率在第50天前达到最大值,第50天以后种群增长率下降。拟谷盗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其增长受种内斗争、种间斗争因素制约。)4、B(任一群落均存在垂直结构上的分层现象和水平结构上镶嵌现象。)5、B(随甲胺磷浓度的增加,土壤动物总个体数逐渐减少,两者呈反相关;土壤农药污染越大,其丰富度S应越小;土壤动物具有相应的抗性是长期施用甲胺磷农药后选择的结果,而非诱导的结果。)6、C(乙的物种丰富度从0开始,故乙是初生演替,而甲是次生演替。气候适宜的情况下,甲、乙可演替为森林,甲中、处的物种组成不一定相同。)7、C(A装置主要是利用土壤动物避光、避高温、趋湿的习性采集。)8、C(题干给出了线虫、昆虫与细菌的关系,线虫寄生在昆虫体内,细菌又寄生在线虫和昆虫体内。)9、D(由图可知,种群增多导致种群减少,之后,种群因为种群的减少而减少,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