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厦门市第五中学九年级语文上册 14《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学案 新人教版.doc_第1页
福建省厦门市第五中学九年级语文上册 14《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学案 新人教版.doc_第2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4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教学目标与重难点】 1理解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难点)2理解文章的论证方法。(重点)3. 联系学习实际,培养科学实验精神。【课时安排】2课时【预习导学】1.知识储备 (1)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的作者是丁肇中 ,美籍华裔物理学家。1976年曾获诺贝尔物理学奖。(2)儒家的“四书”指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五经”指诗、书、礼、易、春秋。 2.初读课文,扫除文字障碍(1)注音写字 :彷徨(png ) 论语 ( ln ) 儒家 ( r )丁zho中( 肇 ) 华y(裔 ) 不知所cu( 措 )(2)按照意思写出词语 推究事物的原理,获得知识。 格物致知 比喻走来走去犹豫不决。彷徨不知道怎么办才好,形容受窘或着急。不知所措2. 根据p112注解填空: “格物致知”出自四书 大学原文:“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丁教授引用“格物致知“的意思是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也就是通过实验得到知识。【整体感知】交流阅读心得,明确【预习导学】。理清结构:第一部分(l2段):提出问题。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要格物致知。第二部分(312段):分析问题。第一层(35段):分析中国教育不重视格物致知的社会根源。举例王阳明的格物是格已,这种观点不能适用于现在的世界。第二层(610段):分析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第三层(1112段):分析在这种文化背景下中国学生的现状。以我举例。第三部分:(13段)解决问题。强调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的意义并对我们这一代提出希望。【探究活动】1.“格物致知”在大学里早已提到,这种精神在中国传统教育里是否得到了大力传扬?为什么? 传统的中国教育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即不重视自然科学的实验精神。原因:传统的中国教育的目的是“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埋没了格 教师二次备课 备课教师:物致知的真正意义。2.实验精神(“格物致知”精神)为什么很重要?应该怎样进行实验? 科学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不是由自我检讨或哲理的清谈就可求到的。 实验的方法(1)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探测。(2)实验不是毫无选择的测量,它需要有细致具体的计划。 3.既然实验精神如此重要,当今的中国学生是否已经很重视它了呢?为什么? 中国学生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思维而不愿动手。 误以为埋头读书就可以应付一切,结果对实际毫无帮助。 以自己的经历为例(举例论证)4. 怎样做才是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 第一,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 第二,探索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袖手旁观,而是有想象力的有计划的探索。5. 作者举了哪些事例和哪些道理来阐明应该有格物致知精神? 事例:作者举了王阳明“格”竹子的事例证明“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 举了自己由于受传统教育不知吃了多少苦头的事例,证明受传统教育的中国学生有“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践,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的弱点。道理:解释格物致知的含义;分析传统的中国教育的弊病;论述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揭示格物致知精神真正的意义等。【拓展延伸】你具备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吗?请结合自己的经历给大家讲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