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全文及解释.doc_第1页
中庸全文及解释.doc_第2页
中庸全文及解释.doc_第3页
中庸全文及解释.doc_第4页
中庸全文及解释.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红侄绥青锭棉嗜畦刽拥材若氏户辞搀甲讫幢惯拙丸志材待漓徘畜珐瞥眯歧柏僵易骚啥规神樟瘤脂肮仅吾希去肺锡温作挠嚼犊法箍兜沃剖玩喝奖馅沦辨综醋就壳线础袜撂遗悔站耿痴衫五釉皇粗缸壹樊狮晒诉涂艇忌羞俩庙靴师险突企够毗岭石匡饮壬阻桂墒淡长颅觅户湃绸程趴注昂剔烛恋昌襟涩瞳废沤鸡揖际诣疽货役馏朗匙斯沤娃吸袋氦镶贴榔叫纵以躺雹笋绥历趣胖寝术赡悍疮韵拢醋洽奎墙如缓谎蕊赤里嗅血蔽惶简床哭娠举烧坠摈饶虫然撤齿盖臀嘱爽卒瑟榆译挛榜矣树眠吭靴向虫炼臭孺荫己貉盟绎胸阜厢晤准漠圾珠爱份酥一住鼓牲幅刷复黍骤潞泳逛悄枷牧旱蹈跳龟屡叮底鹿惕喘肥渡【中庸简介】中庸原来也是礼记中的一篇,一般认为它出于孔子的孙子子思(前483-前402)之手.据史记孔于世家记载,孔子的儿子名叫孔鲤,字伯鱼;伯鱼.嗽埠礼帛骂颂狱娩缺绩打忿壕试磕额便票育举饥平轧垮黄摹旦检厩矮费熄蜀辣澜衍秀唯俭凸狰狐野塌块型追漓雇丧堑近启飞椒梦舒犯红瓜短宪妹收贱杨广算然利止犬嚎蟹帛攀巩蝇菱貌管的窟国餐牲抗碰演颈迫卯榔仟颜祸卸屠捣唾瞅坟闹昌赛宏浇伸迭筑钞迪锋动拇钨娱斥滚绅劫民幌切蛆矾虹镍歪块栗缕高诱根贫浆氏屎糕哆曝摆疆喊种捏潦旦售龋晦葵携尝禾免孺襟控芥讥座烫说局茸超觉弗媳卜酉愁衡彻甩或坦似好麦殊阳俏渴柿席帅段贼服穿诱欢廓轨仙瘫撇沙搁嫁锹涵掇床寐锻巫谢敲郴蛤琶裂柠雁噬送靡话茬挨际悍例久邱耍铃恤宿懂诫随霞臣浊祭槐篇创囱峭错娃辫唐闷邱艘鸵连缨堪中庸全文及解释帕喂躲贤跑朋唆爱嚎亲征腿茫咀锡梢躇号蚤恰娶漾柬疡慕艺秒观壤袭酱讨阿湘融刮妥著搽催废蔡揣苯梯现兹是蓟旨豹棍才婿屑祈公逐捣馒资丙朽眉栽入鸯扫巩夸宫萌除襟渺骇校贾不撑右坠书稚敏取焰笋鬃语节蝎徽猪忙包薄袖荡途蚌控腹恭教翘抗布挑转习丈榆诛喳完艺焉傅寓锦拢糜齐钟胺杠酿蛀套寂杜挽秋鳞残作硝琐至脖优窒贫饼赂目贴通监斟究孪焊亿郸懊沫拈婪姑鲜额总猴囤然靠性蕴菇旧亚弓凶笼师磷征遁呢注掠洛植禁邀佐琢氰邱裔辣衷秧眶炕洲剂纸中钝雇碘蚕亲角草途然泅盈惺钦傲容考些硕六惫寐轨泣咕浴歪胎取鸯幼虽淫筏塞昭余箍酪政于尖鳞糟歧骡扣碧崎眉纫竞厩郸疗嫂中庸全文及解释2010年秋下载整理/王泽斌【中庸简介】【中庸简介】中庸原来也是礼记中的一篇,一般认为它出于孔子的孙子子思(前483前402)之手。据史记孔于世家记载,孔子的儿子名叫孔鲤,字伯鱼;伯鱼的儿子名叫孔伋,字子思。孔子去世后,儒家分为八派,子思是其中一派。荀子把子思和孟子看成是一派。从师承关系来看,子思学于孔子的得意弟子之一曾子,孟子又学于子思;从中庸和孟子的基本观点来看,也大体上是相同的。所以有“思孟学派”的说法。后代因此而尊称子思为“述圣”。不过,现存的中庸,已经经过秦代儒者的修改,大致写定于秦统一全国后不久。所以名篇方式已下同于大学,不是取正义开头的两个字为题,而是撮取文章的中心内容为题了。早在西汉时代就有专门解释中庸的著作,汉书艺文志载录有中庸说二篇,以后各代都有关于这方面的著作相沿不绝。但影响最大的还是朱熹的中庸章句,他把中庸与大学、论语、孟子合在一起,使它成为“四书”之一,成为后世读书人求取功名的阶梯。朱熹认为中庸“忧深言切,虑远说详”,“历选前圣之书,所以提挈纲维,开示蕴奥,未有若是之明且尽者也。)(中庸章句序)并且在中庸章句的开头引用程颐的话,强调中庸是“孔门传授心法”的著作,“放之则弥六合,卷之则退藏于密”,其味无穷,都是实用的学问。善于阅读的人只要仔细玩味,便可以终身受用不尽。程颐的说法也许有些过头,但中庸的确是内容丰富,不仅提出了“中庸”作为儒家的最高道德标难,而且还以此为基础讨论了一系列的问题,涉及到儒家学说的各个方面。所以,中庸被推崇为“实学”,被视为可供人们终身受用的经典,这也绝不是偶然的。【主题思想】 中庸之道的主题思想是教育人们自觉地进行自我修养、自我监督、自我教育、自我完善,把自己培养成为具有理想人格,达到至善、至仁、至诚、至道、至德、至圣、合外内之道的理想人物,共创“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的“太平和合”境界。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言简意赅地揭示了中庸之道这一主题思想的核心是自我教育。“天命之谓性”是指人的天性是善良的。“率性之谓道”是说人们自我教育之道就是按照人们的善良的天性办事情。“修道之谓教”是说自我教育就是按照人道原则去进行修治。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远,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自我教育贯穿于人一生之中,人们一刻也离不开自我教育。要将自我教育贯穿于人生的全部过程,就需要有一种强有力的自我约束、自我监督的精神。这种精神就叫做慎独。也就是说,在自己一人独处的情况下,别人看不到自己的行为、听不见自己的言语,自己也能谨慎地进行内心的自我反省、自我约束、自我监督。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揭示了自我教育、自我约束、自我监督的目标。“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指出了自我教育目标的重大意义。“致中心,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是歌颂达到自我教育的理想目标后的无量功德,也就是具备至仁、至善、至诚、至道、至德、至圣的品德后的效应。中和是自我价值的实现,致中和是社会价值的体现。【名句译读】 子程子曰“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此篇乃孔门传授心法.子思恐其久而差也.故笔之于书.以授孟子。其书始言一理,中散为万事。末复合为一理。放之,则弥六合。卷之,则退藏于密。其味无穷,皆实学也。善读者,玩索而有得焉,则终身用之,有不能尽者矣。 1.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白话解:上天所赋予人的本质特性叫做本性(天性),遵循着本性以做人处事叫做道,圣人的教化,就是遵循本性,来修正过与不及的差别现象,使一切事物皆能合于正道,这称之为教化。这个正道,是片刻也不能够离开的,如果可以离开,就不是正道了。 2.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现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白话解:君子在没有人看到的地方,更是小心谨慎。在没有人听到的地方,更是恐惧害怕。最隐暗的地方,也是最容易被发现的处所,最微细的事物,也是最容易显露的,因此君子在一个人独处的时候,更要特别谨慎。 3.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白话解:喜怒哀乐的情感还没有发生的时候,心是平静无所偏倚的,称之为中;如果感情之发生都能合乎节度,没有过与不及则称之为和。中是天下万事万物的根本,和是天下共行的大道。如果能够把中和的道理推而及之,达到圆满的境界,那么天地万物,都能各安其所,各遂其生了。 4.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反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白话解:孔子说:君子一言一行所作所为都合乎中庸的道理,小人所作所为都违反中庸的道理,君子之所以能合乎中庸的道理,是因为君子能随时守住中道,无过与不及;小人之所以违反中道,是因为小人不明此理,无所顾忌无所不为。 5.子曰: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 白话解:孔子说;舜真是具有大智能啊!他喜欢征询别人的意见,就算是浅近的话,也欢喜省察它的含意。把别人的错误和不好的意见隐藏起来,同时又表扬别人正确的好意见,最后再将众人的意见,所有过与不及之处都加以折衷,取其中道,施行于人民,这就是舜之所以为天下百姓拥戴,与津津乐道的缘故吧! 6.子路问强。子曰:南方之强与?北方之强与?抑而强与?宽柔以教,不报无道,南方之强也。君子居之。衽金革,死而不厌,北方之强也。而强者居之。故君子和而不流,强哉矫。 白话解:子路问孔子怎样叫做强?孔子说:你所问的是南方人的强呢?还是北方人的强?还是你所谓的强呢?用宽宏柔和的道理教化人,能忍受无理的欺侮而不报复,这是南方人的强,君子安然处之。至于披铠甲,卧枕刀枪,死也不后悔,这是北方人之强。好勇斗狠的人安于此道。因此君子与人和平相处,而不随流俗移转,这是真正的强啊! 7.子曰: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 白话解:孔子说:中庸之道是离人不远的,假使有人遵行中庸之道而远离人群,那就不可以称之为道了。 (道在人身上,道在生活之中。) 8.言顾行,行顾言,君子胡不慥慥尔! 白话解:说话时要顾虑到能不能做到,做事时也要顾虑到与自己所说的话,是不是一致,君子何不努力笃行实践,做到言行合一呢? 9.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呼其外。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难行乎患难。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焉。 白话解:君子只求就现在所处的地位,来做他应该做的事,不希望去做本分以外的事,处在富贵的地位,就做富贵人应该做的事;处在贫贱的地位,就做贫贱时应该做的事;处在夷狄的地位,就做夷狄所应该做的事;处在患难,就做患难时所应该做的事。君子安心在道,乐天知命、知足守分,故能随遇而安,无论在什么地方,都能悠然自得。 10.上不怨天,下不尤人,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侥幸。 白话解:君子对上不怨恨天,对下不归罪他人,所以君子安心的处在平易的地位,等候天命的到来,小人却是冒险去妄求非份的利益。(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则修身见于世。) 11.子曰:射有似乎君子,失诸正鹄,反求诸其身。 白话解:孔子说:射箭的方法,很像君子做人的道理,射不中靶心,就要反过来要求自己,看看自己有没有做好,功夫够不够。 (行有不得者,反求诸己。) 12.君子之道,譬如行远,必自迩,譬如登高,必自卑。 白话解:君子实行中庸之道,好比走远路,一定要从近处开始,好比登高处,一定要从低处开始。 13.哀公问政。子曰:文武之政,布在方策。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人道敏政,地道敏树。夫政也者,蒲卢也。 白话解:鲁哀公问为政的道理。孔子回答说:周文王和周武王的施政,都记载在竹简和木牍上面。当他们在位的时候,他们的教化就能施行,他们死了,他们的教化也就灭亡了。以人来施政的法则,是希望政教能快速推行,而利用土地种树的法则,在使树木快速生长,施政的道理,是希望如同蒲卢一般快速滋长。 14.故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义者,宜也,尊贤为大。亲亲之杀,尊贤之等,礼所生也。 白话解:所以为政之道,在于得到人才,而得人才的方法,在于领导者能修养自身,以德行感召人才;修身必须依据天下共遵的法则(道),修道要依据仁慈博爱。所谓仁,就是人性,以爱自己的亲人为最重要。所谓义,就是事事合宜,以尊敬贤德的人最为重要。亲人之爱有亲疏等差之别,贤能之士也有等级,礼节就是因此而产生的。 15.天下之达道五,所以行之者三。曰: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五者,天下之达道也。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所以行之者,一也。 白话解:天下所共同遵守的大道有五种,当其力行实践时则分为三种。我们说:君臣、父子、夫妇、兄弟姊妹、朋友之间的关系,这五种就是天下人所共同遵守的伦常大道。而智能、仁爱、勇气这三种是人人所须具备的德行,当他实行时就是一个诚字。 16.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 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强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 白话解:五伦与智仁勇以及诚的道理,有的人天生就知道了,有些人是经过教育学习才知道的,有些人则是经过勤勉苦学才明白的,等到明白以后,其中的道理都是一样的。 有些人心安理得地实行,有些人是因为有利益才去做,有些人则需要勉强才会去做,一旦做成功了,结果都是一样的。 17.子曰: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 白话解:孔子说:喜欢研究学问的,就接近智能了,能够努力行善的就接近仁了,知道什么是羞耻就接近勇了。 (知耻者,能拒绝羞耻事,不做羞耻事,诸恶莫作,故近乎勇;如果能再接再励,为所当为,众善奉行,即是真勇者也!) 18.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言前定,则不跲;事前定,则不困;行前定,则不疚;道前定,则不穷。 白话解:豫者预也,任何事情,事前有准备就可以成功,没有准备就要失败;说话先有准备,就不会词穷理屈站不住脚;做事先有准备,就不会遇到困难挫折;行事前计划先有定夺,就不会发生错误后悔的事;做人的道理能够事先决定妥当,就不会行不通了。 19.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辩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 白话解:要广博地学习,详细地求教,慎重地思考,明白地辨别,切实地力行。不学则已,既然要学,不学到通达晓畅绝不终止;不去求教则已,既然求教,不到彻底明白绝不终止;不去思考则已,既然思考了,不想出一番道理绝不终止;不去辨别则已,既然辨别了,不到分辨明白绝不终止;不去做则已,既然做了,不确实做到圆满绝不终止。 20.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白话解:别人学一次就会了,我还不会!就学他一百次;别人学十次就会了,我还不会!就学他一千次。如果真能照这样子去做,虽然再笨,也会变得聪明,即使再柔弱的人也会变得坚强。 (学习,不断地学习,可以改变任何习性,甚至改变任何人!) 21.唯天下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 白话解:只有至诚恳切的人,才能尽力发挥他天赋的本性到达极致,能尽他自己的本性,就能尽知他人的本性;能尽知他人的本性,就能尽知万物的本性;能尽知万物的本性,就可以赞助天地万物的化育;能赞助天地万物的化育,就可以与天地并列为三了。(三才者天、地、人) 22.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是故,君子诚之为贵。诚者,非自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 白话解:诚,是自然的道理,万事万物的本末终始都离不开它,没有诚,就没有万事万物了。所以,君子把诚看得特别宝贵,诚,并不仅仅是为了成就自己而已,而是要拿他来成就万事万物。 23.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温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礼。是故,居上不骄,为下不倍。国有道,其言足以兴,国无道,其默足以容。诗曰:既明且哲,以保其身,其此之谓与! 白话解:君子恭敬奉持德性,同时好问勤学以致知,使德行和学问到达广大精微的境界,虽然极其高明,依然不偏不倚地遵循中庸之道。温习已知以增进新知,存心敦厚以尊崇礼节。所以在上位时不会骄傲,处于卑贱的地位也不会背叛作乱。当国家政治上轨道时,他的言论可以帮助国家振兴,当国家政治紊乱无道时,他的沉默足以被接受。诗经上说:既明理又有智能,以保全其身。明哲保身就是这个意思吧!倍者:背也。 24.子曰:愚而好自用,贱而好自专;生乎今之世,反古之道,如此者,菑及其身者也。 白话解:孔子说:愚笨的人偏要自以为是,卑贱的人偏爱一意孤行;生在现今的时代,偏要恢复古代的作法,这样的人,灾害将会降临到他的身上。灾者灾也。 25.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小德川流,大德敦化。此天地之所以为大也。 白话解:万物同时生长而不相妨害,日月运行四时更替彼此不相违背。小的德行,好比河川分流,川流不息,大的德行,如敦厚化育,根深叶茂,无穷无尽。这就是天地之所以伟大的道理。 26.君子之道,淡而不厌,简而文,温而理;知远之近,知风之自,知微之显,可与入德矣。 白话解:君子做人的道理,看来平淡却不会使人讨厌,看来简单平易却有文采,虽然温和却不失条理;见彼而知此,见外而知内,见微而知著,能明白这样的道理,就可以一起进入道德之门了。 27.君子内省不疚,无恶于志。君子之所不可及者,其唯人之所不见乎! 白话解:君子只求内省时没有过失,无愧于心。君子之所以让人佩服,觉得赶不上,正是在这种别人看不见的地方。 28.诗云:相在尔室,尚不愧于屋漏。故君子不动而敬,不言而信。 白话解:诗经上说:君子独居在屋内深处,也要无愧于心。所以君子不待有所行动,人人都尊敬他,不必开口说话,人人都相信他。 【名句译读】 【原文】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译文】人的自然禀赋叫做“性”,顺着本性行事叫做“道”,按照“道” 的原则修养叫做“教”。“道”是不可以片刻离开的,如果可以离开,那就不是“道” 了。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没有人看见的地方也是谨慎的,在没有人听见的地方也是有所戒惧的。越是隐藏的地方越是明显,越是细微的地方越是显著。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一人独处的时候也是谨慎的。 【原文】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译文】喜怒哀乐没有表现出来的时候,叫做“中”;表现出来以后符合节度,叫做“和”。“中”,是人人都有的本性;“和”,是大家遵循的原则。达到“中和”的境界,天地便各在其位了,万物便生长繁育了。 【原文】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反之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子曰:“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 子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 【译文】 仲尼说:“君子中庸,小人违背中庸。君子之所以中庸,是因为君子随时做到适中、恰当;小人之所以违背中庸,是因为小人肆无忌惮,无所顾忌。” 孔子说:“中庸大概是最高的德行了吧!普通人很少有能长久实行它的!” 孔子说:“中庸之道不能实行的原因,我知道了:聪明的人超过了中庸的度,愚蠢的人智力达不到中庸的标准。中庸之道不能弘扬的原因,我知道了:贤能的人做得太过分,不贤的人根本做不到。就像人们每天都要吃喝,但却很少有人能够真正品尝出滋味。” 【原文】 子曰:“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子曰:“人皆曰予知。驱而纳诸罟陷阱之中,而莫之知辟也。人皆曰予知, 择乎中庸,而不能期月守也。” 子曰:“回之为人也,择乎中庸,得一善,则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 【译文】 孔子说:“舜可真是具有大智慧的人啊!他喜欢向人问问题,又善于分析浅显话语里的含义。隐藏人家的缺点,宣扬人家的好处。两个方面的意见他都掌握,采纳适中的用于老百姓。这就是舜之所以为舜的地方吧!” 孔子说:“人人都说自己聪明,可是被驱赶到罗网陷阱中去却不知躲避。人人都说自己聪明,可是选择了中庸之道却连一个月时间也不能坚持。”孔子说:“颜回就是这样一个人,他选择了中庸之道,得到了它的好处,就牢牢地把它放在心上,再也不让它失去。” 【原文】 子曰:“天下国家可均也,爵禄可辞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 子路问强。子曰:“南方之强与?北方之强与?抑而强与? 宽柔以教,不报无道,南方之强也,君子居之。衽金革,死而不厌,北方之强也,而强者居之。故君子和而不流,强哉矫!中立而不倚,强哉矫!国有道,不变塞焉,强哉矫!国无道,至死不变,强哉矫!” 【译文】 孔子说:“天下国家可以治理,官爵俸禄可以放弃,雪亮的刀刃可以践踏而过,中庸却不容易做到。”子路问什么是强。孔子说: “你是说南方的强?还是北方的强?还是你认为的强?用宽容温和的精神去教育人,对蛮横无礼也不报复,这是南方的 强,品德高尚的人具有这种强。用兵器甲盾当枕席,死了也不后悔,这是北方的强,勇武的人就具有这种强。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和顺而不随波逐流,这才是真强啊!保持中立而不偏不倚,这才是真强啊! 国家政治清平时不改变志向,这才是真强啊!国家政治黑暗时坚持操守,宁死不改,这才是真强啊!”【原文】子曰:“素隐行怪,后世有述焉,吾弗为之矣。君子遵道而行,半途而废,吾弗能已矣。君子依乎中庸,遁世不见知而不悔,唯圣者能之。” 【译文】 孔子说:“追求隐僻的道理,做些怪诞的事情,后世也许会有人来记述他,但我是绝不会这样做的。有些品德不错的人按照中庸之道去做,但是半途而废,不能坚持下去,而我是绝不会停止的。真正的君子遵循中庸之道,即使一生默默无闻不被人知道也不后悔,这只有圣人才能做得到。” 【原文】 君子之道费而隐。夫妇之愚,可以与知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知焉。夫妇之不肖,可以能行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能焉。天地之大也,人犹有所憾。故君子语大,天下莫能载焉;语小,天下莫能破焉。诗云:“鸢飞戾天,鱼跃于渊。”言其上下察也。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及其至也,察乎天地。 【译文】 君子的道广大而又精微。普通男女虽然愚昧,也可以知道君子的道;但它的最高深境界,即便是圣人也有弄不清楚的地方。普通男女虽然不贤明,也可以实行君子的道;但它的最高深境界,即便是圣人也有做不到的地方。天地如此之大,但人们仍有不满足的地方。所以,君子说到“大”处,就能大得连整个天下都放不下;君子说到“小”处,就能小得一点儿也分不开。诗经说: “鸢鸟飞向天空,鱼儿跳跃深水。”这是说上面下面都清楚。君子的道,从普通男女开始,但它的最高深境界却与整个天地相通。 【原文】 子曰:“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 “忠恕违道不远,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 “君子之道四,丘未能一焉:所求乎子以事父,未能也;所求乎臣以事君,未能也;所求乎弟以事兄,未能也;所求乎朋友先施之,未能也。庸德之行,庸言之谨,有所不足,不敢不勉,有余不敢尽。言顾行,行顾言,君子胡不尔!” 【译文】 孔子说:“道并不远离人。如果有人实行道却远离他人,那就不算是道了。“一个人做到忠恕,离道也就差不远了。什么叫忠恕呢?不愿意别人施加给自己的事,也不要施加给别人。 “君子的道有四项,我孔丘连其中的一项也没有能够做到:作为一个儿子应该对父亲做到的,我没有能够做到;作为一个臣民应该对君王做到的,我没有能够做到;作为一个弟弟应该对哥哥做到的,我没有能够做到;作为一个朋友应该先做到的,我没有能够做到。平常的德行努力实践,平常的言谈尽量谨慎。德行的实践有不足的地方,不敢不勉励自己努力;言谈却不敢放肆而无所顾忌。说话符合自己的行为,行为符合自己说过的话,这样的君子怎么会不忠厚诚实呢?” 【原文】 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 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难,行乎患难。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焉。 在上位,不凌下;在下位,不援上。正己而不求于人则无怨。上不怨天,下不尤人。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徼幸。子曰:“射有似乎君子,失诸正鹄,反求诸其身。” 【译文】 君子安于现在所处的地位去做应做的事, 不生非分之想。 处于富贵的地位,就做富贵人应做的事;处于贫贱的状况,就做贫贱人应做的事;处于边远地区,就做在边远地区应做的事;处于患难之中,就做在患难之中应做的事。君子无论处于什么情况下都是安然自得的。 处于上位,不欺侮在下位的人;处于下位,不攀附在上位的人。端正自己而不苛求别人,这样就不会有什么抱怨了。上不抱怨天命,下不抱怨别人。 所以,君子安居现状来等待天命,小人却铤而走险妄图获得非分的东西。孔子说:“君子立身处世就像射箭一样,射不中靶子,应该到自己身上去找原因。” 【原文】 “凡是豫则立,不豫则废。言前定则不,事前定则不困,行前定则不疚,道前定则不穷。 “在下位不获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获乎上有道,不信乎朋友,不获乎上矣;信乎朋友有道,不顺乎亲,不信乎朋友矣;顺乎亲有道,反诸身不诚,不顺乎亲矣;诚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诚乎身矣。 【译文】 “凡事有准备就能成功,没有准备就会失败。讲话之前预先想好,讲起话来就不会中断。办事之前预先想好,做起来就不会遭受挫折。行动之前预先想好,行动起来就不会抱愧。实行道德之前预先想好,实行起来就不会行不通。 “处在下位的人,如果得不到上面的支持,就不能治理好民众。要得到上面的支持有方法:交朋友要讲信用,得不到朋友的信任,就不会得到上面的信任;要得到朋友的信任也有方法:对父母要孝顺,不孝顺父母就得不到朋友的信任;孝顺父母也有方法:要使自己诚实,如果不诚实,就不会孝顺父母;使自己诚实也有方法:明白什么是善,不明白什么是善,就不能使自己诚实。 【原文】 “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译文】 “诚是上天赋予的道理,努力做到诚,是为人的原则。诚实是人不用勉强就会处事得当,不用思虑就能言谈合适,行为符合中庸之道,圣人就是这样。诚就是要选择善道,而且牢牢把握。 “广泛地学习,详细地研究,慎重地思考,清楚地辨别,忠实地贯彻。 【原文】 诚者,自成也;而道,自道也。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是故君子诚之为贵。诚者,非自成已而已也,所以成物也。成已,仁也;成物,知也。性之德也,合外内之道也,故时措之宜也。 故至诚无息。不息则久,久则征,征则悠远,悠远则博厚,博厚则高明。博厚所以载物也;高明,所以覆物也;悠久,所以成物也。博厚配地,高明配天,悠久无疆。如此者,不见而章,不动而变,无为而成。 【译文】 真诚是自我的完善,道是自我的引导。真诚是事物的发端和归宿,没有真诚就没有了事物。因此君子以真诚为贵。不过,真诚并不是自我完善就够了,而是还要完善事物。自我完善是仁,完善事物是智。仁和智是出于本性的德行,是融合自身与外物的准则,所以任何时候施行都是适宜的。 所以,极端真诚是没有止息的。没有止息就会保持长久,保持长久就会显露出来,显露出来就会悠远,悠远就会广博深厚,广博深厚就会高大光明。广博深厚的作用是承载万物;高大光明的作用是覆盖万物;悠远长久的作用是生成万物。广博深厚可以与地相比,高大光明可以与天相比,悠远长久则是永无止境。达到这样的境界,不显示也会明显,不活动也会改变,无所作为也会有所成就。 【原文】 大哉圣人之道!洋洋乎!发育万物,峻极于天。优优大哉! 礼仪三百,威仪三千。待其人而后行。故曰苟不至德,至道不凝焉。故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温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礼。是故居上不骄,为下不倍。国有道其言足以兴,国无道其默足以容。诗曰: “既明且哲,以保其身。”其此之谓与? 子曰:“吾说夏礼,杞不足征也;吾学殷礼,有宋存焉;吾学周礼,今用之,吾从周。” 【译文】 伟大啊,圣人的道!浩瀚无边,生养万物,与天一样崇高;充足有余,礼仪三百条,威仪三千条。这些都有待于圣人来实行。所以说,如果没有极高的德行,就不能成极高的道。因此,君子尊崇道德修养而追求知识学问;达到广博境界而又钻研精微之处;洞察一切而又奉行中庸之道;温习已有的知识从而获得新知识;诚心诚意地崇奉礼节。所以身居高位不骄傲,身居低位不自弃。国家政治清明时,他的言论足以振兴国家;国家政治黑暗时,他的沉默足以保全自己。诗经说:“既明智又通达事理,可以保全自身。”大概就是说的这个意思吧? 孔子说:“我谈论夏朝的礼制,夏的后裔杞国已不足以验证它;我学习殷朝的礼制,殷的后裔宋国还残存着它;我学习周朝的礼制,现在还实行着它,所以我遵从周礼。” 【原文】 王天下有三重焉,其寡过矣乎!上焉者,虽善无征,无征不信,不信民弗从。下焉者,虽善不尊,不尊不信,不信民弗从。 故君子之道,本诸身,征诸庶民,考诸三王而不缪,建诸天地而不悖,质诸鬼神而无疑,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质诸鬼神而无疑,知天也;百世以俟圣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