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工荒(1) 5.doc_第1页
民工荒(1) 5.doc_第2页
民工荒(1) 5.doc_第3页
民工荒(1) 5.doc_第4页
民工荒(1) 5.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民工荒”研究的盲点和误区 (吕宝海 吕宝海,黑龙江哈尔滨人,1955.02-,教授,中国资本论研究会理事,黄河科技学院教师,研究方向:资本论、政治经济学,农村经济。 王先菊 王先菊,女,河南开封人,1980.01-,讲师,黄河科技学院教师,研究方向:农村经济。【基金项目】:2013年度河南省教育厅科技重点资助项目:2013A790782。 ,黄河科技学院 ,河南郑州, 450006) 摘要:迄今为止的两轮“民工荒”引致了对其产生原因的研究,形成了多种观点,但这些已有观点均未能触及民工荒的本质。是对中国特色的土地公有制这一关键因素的忽视引致了目前对于民工荒的种种误解,因此,应该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分析民工荒,并建立中国自有的经济学体系。关键词:民工荒,理论盲点,中国特色土地公有制,中国经济学体系Big Blind Spot in Our Research of Economic Theory- Basing on Research to the Peasant Worker Shortage(Baohai Lv, Xianju Wang, Huanghe ST College, Zhengzhou ,450006)Abstract: The two rounds of peasant worker shortage so far incur the study on the causes, and come to a variety of views, yet these viewpoints have failed to touch the essence of peasant worker shortage. It is the ignorance of the Chinese characteristic public ownership of land that leads to various of misconceptions. So, we are to analyze the essence of peasant worker shortage with the theory of Marxs Political Economics, moreover, establish Chinas own economic system.Key words: peasant worker shortage, Blind spots in theory, the Chinese characteristic public ownership of land, Chinas own economic system “民工荒”即民工短缺,而民工就是农民工。农民工,简单讲是指在本地乡镇企业或者进入城镇务工的农业户口人员,主要是指进城打工的农民工。目前我国已经出现了两轮大规模的民工荒现象,第一轮是2004年春节后开始的,第二轮是2010 年初经济回暖时出现的。早在2004年9月8日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课题组对民工荒问题进行专题调研后就公布了关于民工短缺的调查报告,2007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和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布的研究报告中,都从绝对数量短缺的层面对“民工荒”现象加以肯定论断,认为在近75%的农村地区已经没有青壮年劳动力可以转移了,“中国将进入劳动力短缺的时代”。必须挖掘“民工荒”的真正原因并找出对策,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种制约经济社会发展与和谐新农村构建的弊病。一、“民工荒”产生原因的代表性观点综述已有民工荒产生原因的研究成果,归纳出以下几种代表性的观点。(一)报酬太低由于企业国内税负的提高和国际贸易壁垒的增加,企业不得压缩生产升本,因此较少提高农民工的报酬。与此相对,政府惠农政策的实施不断提高农民种粮实际收入,2006年农业税的取消将农民种粮的税负降为零,恰似企业不交营业税、增值税,同时,各种良种补贴、农机购机补贴、农村浇灌等基础设施的完善大大降低了务农的成本,而粮食价格,尤其是经济作物价格在上升,作为理性经济人的农民,当然更倾向于投入-产出比较高的务农中。因此,农民工务工报酬太低引起大量农民工回潮。解决民工荒的主要措施就是提高农民工的报酬(郑秉文等)。(二)农民工供给量的绝对减少经济学家则利用经济学的基本分析工具供求理论,颠覆了传统观念中“廉价劳动力无限供给”的基本假设。认为我国人口老龄化时代到来引起的农民工供给绝对量减少造成持续性农民工短缺。进入21世纪后短短10余年,我国少年人口从占全国人口的四分之一降为六分之一,萎缩非常严重。由于持续20多年的低生育率造成新生人口多年萎缩,而使进入20-40岁劳动年龄的人口不断持续减少,因此,农民工供给的减少导致了民工荒(顾宝昌等)。另一部分经济学家引用针对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规律的“刘易斯拐点”分析模型,认为中国的城市工业部门已经将农村剩余劳动力全部吸收了,即出现了“刘易斯拐点”,农村剩余劳动力无限供给的“人口红利”正在逐渐消失的结论(周祎,张晓娟等)。但这种劳动力供给在二元经济向一元经济转变时,后拐点时代可以通过制度变迁挖掘人口红利(蔡昉)。(三)政府干预的扭曲效应认为国际金融危机、政府的宏观调控刺激和四川大地震后的灾后重建等外部环境扭曲了对农民工的需求所致(刘艳丽;张鸷远等)。2010年底国家的4万亿元的危机后经济刺激投资以及1.7万亿四川灾后重建的投入领域基本都是大量需要农民工的铁路、公路、基础建设、经济适用房建设等,这就引致了农民工的“稀缺性”显现,抬高了劳动力市场价格,使农民工暂时转移到房地产和基建等行业上去,很多中小企业外受危机引致的需求下降,内遇劳动力的挤出效应的冲击,出现的企业与农民工报酬预期差距导致了“用工荒”。这种用工荒是政府干预市场的结果。(四)制度缺陷认为我国城乡分离、工农分离的二元经济体制导致了农民工生活在城市却得不到与市民同样的基本待遇,享受不到与市民同等的社会福利(李月;刘永红 ;徐财松等),在无处维权的情况下,只能选择“用脚投票”,一走了之。 要消除二元制度下的社会福利差异,必须尽快改革户籍制度(张宗坪;蔡昉)。 (五)产业结构引致从产业经济学角度分析,认为目前中国产业结构低级化,即中国产业发展对低端劳动力需求旺盛导致的结果。在中国农村劳动力结构趋向老化的趋势下,解决“民工荒”唯有进行产业升级。企业在升级过程中,一方面提升利润空间,高工资吸引劳动力以缓解“民工荒”;另一方面,加强自动化,减弱对劳动力数量的需求,同时增强对劳动力质量的要求,从根本上解决“民工荒”(舒建玲、张洁玲等)。 二、“民工荒”的研究出现盲点并产生误区虽然经济学界从各个视角分析了“民工荒”产生的原因,但笔者认为“民工荒”并非真荒!闹“民工荒”之初的2005年农民工总数才1.5亿,而到2012年就达到了2.626亿。仅8年的时间,农民工增长幅度如此之大,还能说“民工荒”是真“荒”吗?所谓“民工荒”不是真“荒”,是全社会都把农民工当成劳动力商品,没有看到中国农民工与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人有本质的不同: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人是无产者,他们的生活出路只有出卖劳动力,当雇佣工人,饥饿规律迫使他们接受苛刻的工资和恶劣的劳动环境。但我国的农民工不是无产者,他们有土地,有生产资料。他们对苛刻的工资和恶劣的劳动环境有忍耐限度,那就是当出外打工所赚的收入如果还不如在家种地收入多,他们宁可在家种地,不再外出打工,所以才导致“民工潮”倒流。当老板们给农民工大幅地提高工资以后,农民工不再短缺了,或者确切的说是“民工荒”不再“荒”了。我国农村人口9亿多,人均只有2亩地,再加上近年来新农村建设和农村合作经济的发展,以及农业生产技术的改进,农村还有许多没转移出来的富余劳动力,我国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根本不会出现真正意义上的“民工荒”。那么为什么众口一词的都说在我国已出现“民工荒”了呢?笔者认为是因为社会对农民是有产者的事实认识不足所致。从政府层面看,政府没有常设机构专门研究与处理农民工工作,没有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和任何刚性措施来保障农民工的基本利益;从老板们的角度看,他们大多都把农民工当成雇佣工人对待,有的甚至经常拖欠克扣农民工工资,让农民工超时工作,给他们吃发霉的陈化粮和便宜的烂菜,住在脏乱差的棚户区,甚至对农民工动辄非骂即打等等;从农民工自身看,多数农民工只把打工作为增加收入的副业,没有长远的规划和打算,更没有主动提高所从事工作技术的思想意识;从经济学家的研究重点看,经济学家们或者主张全面私有化,把农民推向万劫不复的市场,或者对农民是有产者的事实视而不见,根本就忘记(或根本不懂得)从生产关系的角度来研究经济;从工会的作用看,在农民工的权益保障上工会更是有其名而无其实,多数农民工甚至连工会会员都不是。总之,在我国农民工的境遇十分尴尬:全社会都把他们当做劳动力商品,可以任意驱使的雇佣工人;而他们本身又不是无产者,而是有产者,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劳动力商品,可以不用依靠出卖劳动力为生。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所有制结构和阶级关系都发生重大变化:所有制从几乎清一色的公有制(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转变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存;阶级关系从清一色的无产阶级和半无产阶级(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转变为多种阶级共存。我国是不完全的市场经济,或者更确切地说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劳动、土地、资本三大要素中的劳动和土地两个要素不是按市场规则配置的(甚至连资本都不是按市场规则配置的)。我国的每一寸土地都是公有的,是不能自由买卖的。城市用地是国有的,农村18亿亩耕地集体所有,而且承包给了农民。无偿获得土地使用权的农民,不再是一无所有的无产者,是有产阶级。令人遗憾的是,我国当前理论经济和改革研究,恰恰对此视而不见,形成重大盲点并由此产生一系列的误区。采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范式的研究者们,普遍对“国退民进”式的国企改革持谨慎甚至反对的态度,认为这样会削弱公有制的基础,社会主义制度因此不保。但几乎所有版本的政治经济学教材,对我国土地公有和农民是有产者的事实视却视而不见或轻描淡写地提一下而已。虽然有很多研究者十分关注“三农问题”,但对公有土地承包给农民的意义认识不足,而且严重地低估了。由此带来的研究结果要么是对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没有信心,要么就是对西方经济学缴械投降,承认其具有普世价值,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队伍愈来愈弱小,与后者离经叛道有直接关系。采用西方经济学范式的研究者,顽强地坚持周期性地给西方国家经济带来重创甚至灭顶之灾的西方经济理论。他们没有任何创新地照搬西方经济学,直接套用数学模型计算和统计,得出和实际情况南辕北辙的结论,对改革及其决策施加不良影响。他们根本不顾中国有9亿农民的基本国情,中国现有的工业无法全部吸纳剩余劳动力的事实,提出土地及生产要素全面私有化的主张,并美其名曰是实行真正的市场经济。说白了,就是要把农民这个弱势群体推向市场,使农民变成一无所有的劳动者,变成真正的无产阶级,以供资本家廉价使用和驱使,从而在中国实行真正的资本主义。由于对土地公有和大部分源于此的自建住房的意义认识不足,“中国统计年鉴”的统计数据中,就不包含自建住房的支出。全国农村自建住房是消费中的重要部份,却漏项在统计和经济运行之外。学者和传媒用此统计数据,计算的居民收入、最终消费率、恩格尔系数、基尼系数等都是不真实的。如果把自建住房每年存量的边际变动量和流量换算成房租费,就会发现这在经济运行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这些重大数据却隐匿于经济运行和居民消费之外,用此指导我国经济,根本得不出正确的结论,只能误国误民。 三、中国特色的土地公有制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基础 我国土地公有制完成于人民公社时期,完善于改革之中。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革命胜利以后,立即进行了土地改革运动,将地主的土地分给了农民,实现了耕者有其田。经过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到1956年在全国农村全面建立了人民公社,实现了土地公有化。1978年12月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我国政治经济生活中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为经济体制改革确立了正确的指导思想。经过30多年的努力,我国的改革取得了举世公认的成功,初步建立起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一系列的改革中,最成功之处就是坚持土地公有制,并把公有土地的使用权无偿地承包、分配给了全国的农民和大部分城市居民。 在农村,把农村18亿亩耕地,在每个集体中,相对均等、无偿的承包给了9亿农民。在城市,国家实行城市住房私有化之初,绝大部分家庭和个人都获得了至少一套以上的私人基本住房。这些住房无论来源如何,一个基本事实是:建国后住房公产化,有产者只留下自己家的基本住房,多余的分给穷人。以后单位和个人建房的土地是无偿使用的。国家实行城市住房私有化时,城市居民有买公家住房的、有买私人住房的、有动迁得到住房的、有自建住房的、有单位建住房的、有互相串换住房的,通过各种渠道,都解决了私有化的住房。不论是通过何种方法和手段获得的住房,国家都没有收取土地费用,其住房的土地是零地租。 在农村国家无偿地将土地承包给了农民,在城市国家通过房改将住房所占用土地免费分给了居民,从而使中国最广大的农民和城市居民都有了自己可以支配的财产(土地使用权),从无产者变为有产者。这就是中国特色的公有制,是全世界独一无二的公有制,在国际共运史上和科学社会主义发展史上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首先,是对马克思、恩格斯公有制理论的重大突破与发展。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主义公有制理论,一般是以资本主义高度发展的国家为依据,但他们也考虑到革命有可能在小农数量很大的落后国家发生,认为东方社会经济文化落后国家有可能“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直接“从原始的农业社会主义中发展出更高的社会形态”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 9卷,第148页。马克思、恩格斯公有制理论是以公共占有生产资料和公共劳动为基础的。中国和前苏东国家没有经过资本主义发展阶段,直接进入社会主义的,不能照搬公共占有生产资料和公共劳动模式,应该探索适合本国特点的公有制模式。但令人遗憾的是几乎所有的社会主义国家实现公有制以后,都没有解决好这个问题,因此不得不进行改革。苏东国家改革失败了,我国的改革获得了空前的成功。我国的改革成功的关键,就在于目前这种土地公有的实现形式。马克思认为,生产资料公有,劳动条件的公共占有,首先是对土地的一定形式的占有。“从一个较高级的社会经济形态的角度来看,个别人对土地的私有权,和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私有权一样,是十分荒谬的。甚至整个社会,一个民族,以至切同时存在的社会加在一起,都不是土地的所有者。他们只是土地的占有者,土地的利用者,并且他们必须像好家长那样,把土地改良后传给后代。”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第139页。而公共化或社会化的程度以及公共占有的形式,则依据生产力的发展等因素,允许而且应该是多种多样的,利用公有生产资料从事劳动的形式也更应该是多种多样的。我国的改革首先突破了马克思、恩格斯全社会占有生产资料和公共劳动为基础的公有制理论,创立了适合我国国情的生产资料公有制:土地公有,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产业和行业坚持国有,在这个前提下,劳动形式可以不是公共劳动,可以灵活多样。国家将公有土地承包给农民使用,让农民根据自己需要,自由地组织生产,从而解放了被人民公社、生产大队、生产小队紧紧束缚住的亿万农民,使他们在安排好自家生产的同时,可以外出当“农民工”。这种“摸着石头过河”式的改革,既坚持了公有制,又适合目前农村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不仅是对马克思、恩格斯公有制理论的坚持,而且闯出一条在社会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全新的道路,解决了中国跨越“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后,“怎么建、建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旳难题,在世界上创造了“中国模式”或“中国道路”。 其次,坚持土地公有就是最好的坚持社会主义。曾几何时,很多人对国企改革(被人称为“国退民进”)忧心忡忡,担心国有经济比重大幅下降,社会主义制度因此不保。其实,这是杞人忧天。在我国,农村18亿亩耕地及全部国有土地,才是真正巨大的公有经济基础。那些所谓的“全民所有制”、“国有企业”等等,根本不是马克思、恩格斯全社会占有生产资料的公有制形式,名义上是国家所有,实际上却成了这些行业及部门领导人捞取特殊利益的手段,不仅不能惠及全体人民,甚至成为公有经济的蛀虫。我国是在汪洋大海般的小农经济基础上建设社会主义的,无论是工业经济基础,还是国家财政都无法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相比,我们从旧中国继承下来的只有“一穷二白”。虽然经过改革前30年的建设有了一定的积累,但与马克思、恩格斯的全社会共同占有的公有制还有很大距离,更谈不上利用共同占有的生产资料共同劳动了。因此,不可能实行整齐划一的国有制,只能实行多种形式的公有制和不同的劳动方式。只要现行土地公有制度不变,三大要素中的土地、劳动力就永远不会成为商品,某大学教授所鼓吹的私有化(资本主义化)就无法实现,社会主义制度就坚不可催。 第三、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根本保证。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土地是计划调拨,没有价格也没有地租。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土地不仅有地租,而且还有级差地租。国家在改革中把土地承包给了农民,在房改中把住房用地无偿地配置给了城市居民,从而使绝大多数国人都有了劳动收入和财产收入双重收入:在农村,农民既可以自己用承包的土地生产,成为自耕农;也可以将土地有偿转让给其他人使用或耕种,收取地租。在城市,房改时得到住房的城市居民,随着城市用地价格的攀升,其住房价格也远不是房改时的几万元了,已经暴涨了几十倍。这部分住房价格上涨的部分,绝大部分是由土地地租及其转化形态土地价格上涨构成的,是国家在房改时无偿让渡给城市居民的。无偿获得土地使用权的农民和城市居民,无论是自己使用还是有偿转让,随着土地价格的不断攀升,他们都可以凭借土地和住房,获得稳定的收入。一方面,他们可以从事劳动,获得劳动收入;另一方面,他们通过无偿得到的土地使用权,获得财产性收入。而且他们中的许多人,又在后来的城市动迁、房屋开发、路桥建设、矿山建设、旅游设施建设等机会中,凭借占有土地使用权,一夜暴富,有的甚至成为千万富翁、亿万富翁。国家统计局在统计财产性收入时,没有将这些计算在内;经济学家们更没看到我国这些巨大的财产性收入,在那里抱怨我国财产性收入如何如何少。其实,我国是世界上财产性收入最多的国家,只是这些收入相对平均了些而已。正是这种相对平均的财产性收入,才能使全国人民在保证温饱的前提下,逐渐走向共同富裕。 第四、我国特有的土地公有(我称其为公有资本,简称公本)实现形式和由此产生的共产阶级 对此另有文章和著作专门阐述。,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物质基础和阶级基础,是实现中国梦的保证。中国共产党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近期目标是最大限度地满足全体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求,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共产主义是公有制的最高形式,是生产资料的全社会占有,是以生产力高度发达,产品充分涌流为基础的。虽然目前我国土地公有的实现形式还不是公有制的最高、最好的实现形式,而且公有的程度和比重也不能覆盖全社会。但比起国有企业(实质不是真正国有,只是部门、行业所有)、股份制等公有制形式优越得多,起码是惠及全国人民的,不是单独惠及某些部门、行业和单位的。土地公有可以解决全体人民吃饭问题,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庞大共产阶级,是公有制的既得利益者,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坚定拥护者。因此,土地公有,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物质基础,而基于土地公有产生的共产阶级,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阶级基础(无产阶级的数量已微乎其微,不能再单独作为中国共产党的阶级基础)。 总之,正是这种土地公有制,为农民工撑起了腰杆,当他们在黑心老板那里遇到了不公正的待遇时,才敢于说“不”,也由此才引发了“民工荒”。 四、建立中国经济学体系的时机已臻成熟“民工荒”的研究只是我国当前经济研究的一个缩影。改革之前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占统治地位。但从我国加入WTO以后,在“与国际接轨”的幌子下,全面地引进了西方经济学。在引进西方经济学之初,一些有良知的学者,还能比较客观地对西方经济学进行公正的评价,对其庸俗性还能持批判态度。但不久,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便被弱化、边缘化,从而使经济学从概念、研究方法、评价标准等都几乎一边倒了,完全西方化了。刘国光等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家,对这种盲目信仰、不加分析和批判、完全照搬西方经济学的现象,曾经质疑和反对过,但最终仍于事无补。在我国西方经济学之所以能堂而皇之地登堂入室,并占据主导地位,主要原因是多年来我国一直没有形成自己的经济学体系。我国的经济学一直是舶来品。改革前全盘照搬苏联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改革后不加分析和批判地照搬西方经济学,我国的经济学只能是鹦鹉学舌般地在这两大经济学体系中玩概念游戏,几乎谈不上任何创新,更谈不上创立适合国情的经济学体系了。如果说,改革前我国的经济实践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