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地球和地图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ppt_第1页
第一章地球和地图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ppt_第2页
第一章地球和地图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ppt_第3页
第一章地球和地图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ppt_第4页
第一章地球和地图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章地球和地球仪 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地球仪 纬线和纬度 经线和经度 利用经纬网定位 结构导图 小试身手 小试身手 小试身手 想一想 你眼中的地球是什么样子的呢 假如不借助现代科技手段 如地球卫星图片等 也没有人告诉你地球的形状 单凭你十多年来的生活经验 你直观感受到的世界又是怎样的呢 古代对地球形状的认识 1 人们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 天圆如张盖 地方如棋局 天如斗笠 地如覆盘 1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后来人们通过观察太阳和月亮的形状推测出地球可能是球体 于是有了 地球 概念 猜想 如果地球是圆的 那么从一个地方出发沿着一定路线走 一定会回到原点 阅读材料 麦哲伦船队的环球航行 不断的探索 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 首次证实地球是一个球体 1519年从西班牙出发 向西航行 度过大西洋 绕过南美洲南端 进入太平洋 1521年3月到达菲律宾群岛 麦哲伦卷入当地人纠纷而身亡 艰难度过印度洋 绕过好望角 再次进入大西洋 1522年9月回到西班牙 卫星照片 亲眼目睹 确证地球是一个球体 随着航天技术的发展 宇航员在太空中看到地球是个球体 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 人类对地球形状的探索延续了几千年 活动 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中你感悟到了什么 科学研究需要经过探索过程 从猜想到实践 科学技术的发展为科学探索创造了有利条件 科学研究需要敏锐的观察力 知难而进 坚持不懈 海船进港时 先是看见桅杆 最后才看见船的船身 想一想 还有哪些现象可以说明地球是球形的呢 海岸观船 海船出港时 先是看不见船身 最后才看不见桅杆 月食时从月亮上看到地球影子的一部分是圆弧形的 想一想 还有哪些现象可以说明地球是球形的呢 月食现象 站的越高 望的越远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想一想 还有哪些现象可以说明地球是球形的呢 登高望远 麦哲伦环球航海 用了3年时间 地球到底有多大啊 1519年 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率领船队 经过长达3年的十分艰苦的海上航行 于1522年胜利地完成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环绕地球航行一周的壮举 极半径6357千米 赤道半径6378千米 想一想 可以用哪些数据来描述球体的大小 地球表面积 5 1亿平方千米 最大周长约4万千米 平均半径 6371千米 问题 根据半径的差别 推测地球的实际形状 地球的形状 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 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地球的大小 2 下列关于地球形状的描述 正确的是 A 天圆地方B 天如斗笠 地如覆盘C 地球是正圆形的D 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 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1 16世纪 首次带领船队完成全球航行的航海家是 A 哥伦布B 麦哲伦C 郑和D 达伽马 3 地球的平均半径是 A 6357千米B 6378千米C 6500千米D 6371千米 B D D 4 下列说法中 不能证明地球是球体的说法的是 A站在海边看轮船迎面驶来 先看到桅杆或烟囱 后见到船身 B电视塔越高 收视范围越大 C飞机越飞越远 最后看不见而消失 D日食时 月面上的地球阴影为圆形 5 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A 赤道周长约4万千米B 地球平均半径6371千米C 地球表面积约960万平方千米D 地球卫星照片确证地球是一个球体 D C 6 下列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排序 正确的是是 天圆地方 麦哲伦环球航行 卫星照片 太阳和月亮形状A B C D C 地球的模型 地球仪 在地球仪上人们用不同的颜色 符号和文字来表示陆地 海洋 山脉 河湖 国家和城市等地理事物的位置 形状及名称 2 地球仪 赤道 地轴 南极 北极 认识地球仪 地心 北极星 地球仪 地轴 地球自转轴 实际不存在 指向北极星方向 北极 南极 纬线 与地轴垂直并且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 经线 连接南北两极并且与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 根据我们所学知识 想一想 地球与地球仪的区别 地球表面凹凸不平 地球仪表面光滑平整 地球仪上有地轴 实际地球上没有地轴 地球仪上有经纬线 实际地球上没有 地球仪是正球体 实际地球是不规则球体 地球的模型 地球仪 活动 制作简易地球仪材料 乒乓球 铁丝 胶布 橡皮泥等 部分材料可用替代品 小结 1 人类经过漫长的探索 认识了地球的形状 2 知道了要用平均半径 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描述地球大小 3 地球仪是地球缩小的模型 利用地球仪可以研究很多地理问题 以及地球仪的构造 二 读右图地球仪模型 回答问题 1 图中贯穿地球中心并连接南北两极的直线AB是什么线 A 地轴B 赤道C 本初子午线D 北回归线2 图中A B两点分别是是什么点 A 南极点 北极点B 北回归线 北极圈C 南回归线 南极圈D 北极点 南极点 A B A D 这些你记住了吗 地球是一个赤道 两极 的 地球的模型是 地球的自转轴是 它是 真实 假想的 地轴北段与地球的交点叫做 它通常用字母 表示 地轴南段与地球的交点叫做 用字母 表示与地轴垂直并且环绕地球一周的是 连接两极并与纬线垂直相交的是 略鼓 稍扁 椭球体 地球仪 地轴 假想的 北极 N 南极 S 纬线 经线 小试身手 纬线 1 人们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 3 纬线和纬度 1 纬线 1 定义 与地轴垂直并且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 或者在地球仪上 同赤道平行的线 思考回答 1 纬线是什么形状的 2 不同的纬线 长度是否相等 有何变化规律3 纬线的相互关系是什么 4 纬线指示什么方向 5 地球仪上有多少条纬线 3 纬线和纬度 2 纬线特点 形状 圆圈 长度 赤道最长 往两极纬线圈越来越短 两极为点 相互关系 平行 指示方向 东西方向 相对的 数量 无数条 3 纬线和纬度 实质 本地点到球心连线与赤道平面的夹角 线面角 赤道0 南北极点90 划分方法 由赤道到南极和北极各分作90 2 纬度 纬线表明的度数 3 纬线和纬度 40 0 40 B O A 赤道平面 赤道是南北半球分界线0 纬度 赤道以北是北纬 用 N 表示 赤道以南是南纬 用 S 表示 纬度划分方法 书写方法 北京 北纬40 或40 N或北纬40度读作 北纬40度 南溪 北纬29 或29 N或北纬29度读作 北纬29度 悉尼 南纬34 或34 S或南纬34度读作 南纬34度 向北度数变大的是 纬 向南度数变大的是 纬 北 南 纬度的变化规律 纬度由赤道向两极增大 思考 图中的纬度有什么样的变化规律 34 纬度判断练习 0O 20O 20O 赤道以北为北纬 赤道以南为南纬 做一做 图中的纬线是南纬还是北纬 35 纬度判断练习 50O 60O 40O 往南越大为南纬 做一做 图中的纬线是南纬还是北纬 36 纬度判断练习 50O 40O 60O 往北越大为北纬 做一做 图中的纬线是南纬还是北纬 南北半球的划分 北极周围是海洋还是陆地 南极周围是海洋还是陆地 海洋 陆地 3 重要纬线 赤道 低纬度 中纬度 高纬度的划分 3 重要纬线 30 纬线 低中纬分界线 60 纬线 高中纬分界线 90 纬线 纬度最高 缩小为点 长度为0 3 重要纬线 纬线中用虚线表示的线 23 5 纬线 叫做回归线是热带和温带分界线 66 5 纬线 叫做极圈是温带和寒带分界线 纬线的各种画法 1 下列关于赤道的叙述 正确的是 赤道是划分纬度的起点线 是90 纬线 赤道是划分经度的起点线 是0 经线 赤道是南半球和北半球的分界线 赤道是南 北纬度的分界线A B C D B 小试身手 2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纬线都是圆圈B 纬线指示东西方向C 赤道是最大的纬线圈D 纬线长度都相等 3 读下图 说法错误的是 A 甲纬线是60 N纬线B 丙纬线比乙纬线长C 乙处于高纬度D 丙处于中纬度 甲 乙 丙 D C 4 下列关于纬度的说法 正确的是 A 北纬用 S 南纬用 N 表示B 从赤道开始 向北是北纬 向南是南纬C 从赤道开始 北纬向北纬度越小 南纬向南纬度越小D 35 为低纬度地区5 下列描述错误的是 A 60 N纬线比60 S纬线长B 纬度最大是90 C 30 纬线有两条D 划分纬度的起点是赤道6 从北极到南极纬线长度的变化规律是 A 由长变短再变长B 由短变长再变短C 逐渐变长D 逐渐变短7 从南极到北极 纬度度数变化的规律是 A 逐渐增大B 逐渐减小C 由小变大再变小D 由大变小再变大 B A B D 8 读图分析 完成下列问题 D 20 B C 0 20 40 A 1 写出图中四个点的纬度A B C D 2 据图可知 B点位于 半球 纬度带 D点位于 半球 纬度带 3 A C两点所在的纬线圈 较短的是 0 20 N 20 S 40 S 北 南 低 中 C 形状特征 指示方向 长度特点 度数范围 度数变化规律 度数表示方法 半球划分 最长 向 逐渐缩短 赤道以 为北半球 以 为南半球 北纬用 南纬用 圆 东西方向 从 向 逐渐增大至90 赤道 南北两极 0 90 赤道 南北两极 N S 北 南 纬度和纬线小结 低纬度是指 0 30 1 经线 定义 连接南北两极并且与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 又称子午线 思考 1 经线是什么形状 2 经线的长度是否相等 3 经线指示什么方向 4 经线的相互关系 5 地球仪上有多少条经线 4 经线和经度 经度和经线 2 经线特点 形状 半圆 长度 相等 相互关系 相交于极点 指示方向 南北 数量 无数条 思考 两条经线之间的距离是如何变化的 思考 两条经线之间的距离在赤道上最长 向两极变短 东经60度 0度经线 00经线 经度的起始线国际上规定 通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旧址的经线 又称本初子午线 3 经度 30 W 地心 30 30 E 格林尼治天文台旧址 0 30 0 30 30 60 60 90 90 由0 经线向东和向西各划分180度 称为东经和西经 分别用 E 和 W 表示 3 经度的划分 东经 E 西经 W 120 0 30 45 60 75 90 105 135 150 165 165 150 135 120 105 90 75 60 45 30 15 15 西经 东经 北极 180 经度俯视图 4 经度的书写 东经116 或116 E 北京 南溪 东经105 或105 E 纽约 西经74 或74 W 思考 度数向东增加是经 向西增加是经 5 经度的变化规律 0 30 30 60 60 90 90 E E E W W W 东 西 5 经度的变化规律 110 120 130 60 50 40 160 180 160 判断图中的经线那些是东经那些是西经 A图 B图 C图 5 经线圈的构成 所有的经线均为半圆形 故在地球仪上两条相对的经线组成一个经线圈 每个经线圈均可平分地球 5 经线圈的构成 算一算 两者的度数相加是多少 经度呈什么对应关系 组成经线圈的两条经线其度数和为180 东西经度相反 6 重要经线 东 西分经线 00 1800 西经W 东经E 西经W 东经E 东 西半球分界线 200W 1600E 20 W 160 E 160 E 西半球 东半球 20 W 160 E A A B B 东 西半球分界线 西经200 东经1600 20 W 160 E 东西半球分界线 以东为东半球 以西为西半球 东西半球分界线 以东为西半球 以西为东半球 20oW 西半球 东半球 160oE 判断依据 小小东半球 大大西半球小于20 W 小于160 E的是东半球 大于20 W 大于160 E的是西半球 东西半球的划分 俯视图 分界线 20 W和160 E组成的经线圈 经度与东西半球的关系 180o 0o 误区 东经 东半球 西经 西半球 20 W 0 位于 半球 其余西经都在西半球 160 E 180 位于 半球 其余东经都在东半球 东 西 西经 东经 形状特征 指示方向 长度特点 度数范围 度数变化规律 度数表示方法 半球划分 所有经线的长度都 W和 E划分东西半球 东经用 西经用 半圆 经度和经线小结 方向 从 向 逐渐增大至180 南北 相等 0 180 本初子午线 东西两侧 E W 20 160 1 习惯上划分东西半球的分界线是 A 0 经线和180 经线B 20 E 160 WC 0 经线和0 纬线D 20 W 160 E2 0 经线和0 纬线的交点属于 A 东半球B 西半球C 南半球D 北半球3 在地球仪上 纬度为40 经度为50 的点有 A 1个B 2个C 3个D 4个 D A D 小试身手 4 从南极到北极 纬度变化规律是 A 由小变大再变小B 逐渐增大C 逐渐变小D 由大变小再增大 D 此图为东半球 说出三线的经度 头脑风暴 经线和纬线特点比较 本初子午线 0 经线 赤道 0 纬线 向东向西各分作180 向南向北各分作90 东经 E 西经 W 南纬 S 北纬 N 小明收到美国小朋友杰克寄来的一封信 杰克在信中开了个小玩笑 邀请小明暑假期间到经度116 纬度40 的地方参加地理夏令营 信中所说的地点在哪里 请你帮小明找一找这个地方 小明能找到地方吗 这样的地方有几个 杰克应该怎么说才对 纬线经线经纬网 地球表面某一点的位置可以用经纬网确定 经纬网是地球仪或地图上由经线和纬线交织成的网 5 利用经纬网定位 叠加 A 200W 400N B 400E 200S 立体的经 纬线图叠加 局部的经 纬线图叠加 叠加 N E W S A 200W 200N B 200E 200S 你能够从图中指出哪是经线哪是纬线吗 两极附近的经纬网图 观察地球仪 从两极上空看 能得到什么形状的经纬网图 从北极上空看 你能得到右面的经纬网图吗 你能够从图中指出哪是经线哪是纬线吗 下面的两幅图 你能看出是怎么得到的吗 指出经线和纬线 N 再看下面的两幅图 找出经线与纬线 2010年第11号强台风 凡亚比 09月18日10时位于 北纬23 5 东经125 8 最大风速50m s 中心气压940hPa 经纬网应用 46 E 10 N 00 150 150 300 300 450 450 00 300 150 300 150 450 A B A 300N 150W B 150S 300E C C 300N 300E 450 5 利用经纬网定位 坐标的书写 3 经纬网的运用 1 记住三条特殊的线 第一 特殊纬线 赤道 0 纬线 第二 特殊经线 本初子午线 0 经线 和180 经线 2 四个奇妙的点 第一 北极点 周围只有正南方 第三 东边是东半球 西边是西半球 北方是北半球 南方是南半球 第二 南极点 周围只有正北方 东边是东经 西边是西经 北方是北纬 南方是南纬 20 W 0 0 0 3 判定南北纬度和东西经度 E N 4 根据经度和纬度写出点的地理坐标 例 写出A B两点的经纬度 A 30 N 110 E B 20 N 120 E E N 经纬网上确定点的步骤 1 确定经线和纬线 通常是横纬竖经 2 确定纬度 向南度数增大为南纬 用 S 表示 向北度数增大为北纬 用 N 表示 3 确定经度 向东度数增大为东经 用 E 表示 向西度数增大为西经 用 W 表示 4 注意书写格式 先经后纬 中间用 隔开 最后用括号包围 N 0 0 180 从北极看地球 60 30 45 E 90 E 135 E 135 W 90 W 45 W A B 45 W 30 N 135 E 60 N 逆时针旋转 在经纬网地图上判断方向 1 依据 经线指南北 纬线指东西 经线指示南北方向 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两个相比较的地点越接近北极点的越北 反之越接近南极点的越南 2 同一经线上的两地为正南正北方向 有端点 同一纬线上的两地为正东正西方向 无端点 A在B的正东方 B在C的正北方 3 两地既不在同一经线上 又不在同一纬线上 难点 1 纬度定南北 根据纬度判读南北方向 同为北纬 度数大的在北方 度数小的在南方 简记 同为北纬 大在北 小在南 同为南纬 度数大的在南方 度数小的在北方 简记 同为南纬 大在南 小在北 分属南北纬 北纬始终在南纬的北方 南纬始终在北纬的南方 简记 一南一北 北在北 南在南 基本思路 3 两地既不在同一经线上 又不在同一纬线上 难点 2 经度定东西 根据经度判读东西方向 同为东经 度数大的在东方 度数小的在西方 简记 同为东经 大在东 小在西 同为西经 度数大的在西方 度数小的在东方 简记 同为西经 大在西 小在东 分属东西经 之和小于180 东经在东方 西经在西方 之和大于180 东经在西方 西经在东方 简记 一东一西 之和小于180 东在东 西在西 一东一西 之和大于180 东在西 西在东 基本思路 7 利用经纬网定方向 例 A点在D点的 方 C点在E点的 方 A点在C点的 方 B点在F点的 方 西北 东南 正西 正南 针锋相对 A 30oS 110oW B 0o 110oE 2 读出下列各点的纬度和经度 并写出来 1 位于北半球 低纬度 东半球的是 A 67oN 28oEB 18oN 172oEC 10oN 10oWD 40oS 32oW C C 30oN 0o D 30oN 110oE 3 读出下列各点的纬度和经度 并写出来 4 关于人们对地球形状的叙述 说法错误的是 A 我国古代有 天圆如张盖 地方如棋局 的说法B 麦哲伦环球航行证实了地球是一个球体C 地球是一个似皮球的圆球体D 地球是一个不规则的球体 C 材料1 目前 台风 彩云 的中心位置已经移到28oN 125 3oE中心气压950百帕 中心附近最大风力在12级以上 台风中心正在向西北方向移动 材料2 台风中心所在地区经纬网图 5 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2 判断正误 处所在的纬线是赤道 理由 1 台风中心正在处 正确 A 处所在纬线的纬度是0 6 东经160度和把地球分为东西两个半球A20oWB20oEC120oWD120oE A 8 甲乙两人以相同速度从南极同时出发 分别沿东经40 和西经40 向北前进 发生的情况有 A 他们在北极相遇B 在赤道上他们之间相距最近C 他们之间的距离始终不变D 他们可能在南极再相会 A 7 下一艘科学考察船计划9月份从A点 20oN 20oE 出发 到与A点纬度相同 经度正好相对的B点进行科学考察 则B点的经度是 A 160oWB 20oWC 160oED 20oE A 9 李红的爸爸是一名海员 一天她打电话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