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五代史教学大纲(上).doc_第1页
隋唐五代史教学大纲(上).doc_第2页
隋唐五代史教学大纲(上).doc_第3页
隋唐五代史教学大纲(上).doc_第4页
隋唐五代史教学大纲(上).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隋唐五代史教學大綱(上)授課教師:陳俊強開課學期:98年度第1-2學期時間與地點:二5-6 (文209)。e-mail:.tw課程目標本課程講述楊堅建隋至五代十國間三百多年的歷史發展。透過課堂講演、名著研讀、史料解說等,學生對於隋唐五代的歷史概況、重大課題、基本史料等各方面,都有初步的接觸與瞭解。授課方式除指定教科書作為基本讀物外,每一講將另行規劃一、二篇現代學者論文或基本史料。部分課題由老師講授,部分課題則由修課同學報告指定文章之大要,相互討論。除老師講授外,也會安排部分時間,由學生分組解讀指定的史料。評分標準1.平時成績:30%(包括出席狀況、參與討論情形、課堂習作、小考);2.考試:期中考、期末考;3.分組史料校讀:通鑑、兩唐書校讀記。參考書目基本用書:高明士、邱添生、何永成、甘懷真等共同執筆,隋唐史,台北:里仁出版社,2006作者皆長期任教於台灣大學、台灣師大、淡江大學等學府,講授隋唐史課程,具有豐富的隋唐史教學和研究經驗。本書綜合了較多近人研究,特別是日本學界的成果,對於隋唐政治、經濟、制度等方面的論述,詳略適中,故列為本課程的基本用書。其他通論性著作藍文徵,隋唐五代史(上編),重慶:商務,1946。台灣商務重印,1970藍氏是史學名家陳寅恪弟子,本書共上下兩編,下編毀於國共內戰之時。上編主要論述隋唐五代的政治發展,簡明扼要。傅樂成,隋唐五代史,台北:中華文化出版事業社,1957敘事脈絡清晰,文字生動流暢,惟偏重史事的敘述,社會、經濟、制度等方面篇幅較少。岑仲勉,隋唐史上下冊,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中華書局重印,1982。本書為岑氏在中山大學授課的教材,全書分成六十八個專題,不少地方很有獨到的意見,若干觀點譬如兩稅法、牛李黨爭等,仍然是學界一說。岑氏全書刻意與陳寅恪針鋒相對,部分立論有時失之偏頗。楊志玖,隋唐五代史綱要,上海:上海人民,1957作者任教於南開大學的講稿,著重史事的重點概述,但對經濟、文化等方面亦有涉及。呂思勉,隋唐五代史上下冊,北京:中華書局,1959。上海古籍重印,1984。本書是呂氏斷代式中國通史的隋唐五代部分,上冊為政治史,下冊為社會、經濟、制度等,內容主要是自兩唐書等古籍擷取而來,而個人議論觀點則夾雜其中。呂氏不少觀點很有見地,然本書過度堆砌史料,篇幅太大,文辭又古奧艱澀,對於現代讀者頗有隔閡。因此,本書可能不適合入門閱讀之用,但可視為史料叢鈔或彙編,方便研究查閱。韓國磐,隋唐五代史綱,北京:三聯,1961作者任教於廈門大學歷史系的教材。本書內容較著重於階級鬥爭、經濟基礎等馬克思史學的角度。林天蔚,隋唐史新論,台北,東華,1978林氏在香港大學任教時的教材,屬於專題式的論著,而非通論式的課本。若干課題譬如天可汗制度、度牒等,常為國內教科書所忽略,本書皆有專章討論。章群,唐史(全三冊),台北:中國文化大學,1980本書內容廣泛,其撰寫前後歷時二十多年,可見作者用功之勤。上冊為隋唐政治史、中冊為各種制度,下冊是學術、社會、中外關係等。姚大中,中國世界的全盛,台北,三民,1983作者為日文系教授,本書是根據若干日本的中國史通俗概說讀物編寫而成,完全代表日本學界的視角與論點,對台灣學生頗有參考價值。惟本書翻譯味道太濃,文句往往不合中文語法,讓人摸不著頭腦。10王壽南,隋唐史,台北:三民,1989屬於綜合通論性讀物,舉凡政治、經濟、社會、制度等項目,都有專章討論,可謂面面俱到。11王仲犖,隋唐五代史,上海:上海人民,1988繼王氏魏晉南北朝史以後的又一力作。本書屬於綜合通論性讀物,舉凡政治、經濟、社會等項目,都有專章討論,而作者除了根據文獻以外,亦綜合了許多近人研究成果乃至敦煌吐魯番文書等新出土材料,故本書評價頗高。12崔瑞德編(Denis Twitchett);中國社科院歷史所譯劍橋中國隋唐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0。本書原來規劃了上下兩編,但上編問世已經二十多年,下編卻遲遲沒有下文,這是上編的譯本。台灣在二十多年前就有中譯本,但目前較通行是這個北京中國社科院的譯本。本書綜合西方學界隋唐史研究的成果,有一定參考價值。工具書吳楓,隋唐歷史文獻集釋,北京:中州古籍,1987黃永年、賈憲保著,唐史史料學,西安:陜西師範大學,1989以上兩書皆針對隋唐五代的歷史文獻逐一介紹,除了指出該書在隋唐史的研究用途外,亦指出目前較佳的版本,屬於研究的基本用書。高明士編,中國史研究指南,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0張國剛編,隋唐五代史研究概述,天津:天津教育,1996胡戟等編,二十世紀唐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2002分項說明隋唐五代的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等課題的研究概況,對於學生撰寫研究報告非常有用。三書中以二十世紀唐研究篇幅最大,年代最新、內容最豐富。胡戟主編,唐研究縱橫談,北京:中國社科,1996十多年前在大陸舉行的唐史高級研究班的會議報告,記錄了二十多位學者學思歷程,可作為初學者的借鏡。傅璇琮編,唐五代人物傳記資料綜合索引,北京:中華,1982方積六編,唐五代五十二種筆記小說人名索引,北京:中華,1992兩種唐五代人物的索引,前者是就個別歷史人物,詳註其在正史、小說等文獻中的位置;後者是針對唐五代五十二種筆記小說所作的人物索引,二者對於人物研究很有幫助。馬緒傳編,全唐文篇名目錄及作者索引,北京:中華,198510李季平編,全唐文政治經濟資料匯編,西安:三秦,199211馮秉文編,全唐文篇目分類索引,北京:中華,2001三種全唐文的索引,馬書就篇名和作者而作;李書是將全唐文有關政治和經濟類的文章輯錄匯編;馮書是將全唐文所有文章依人物傳記之部、史事典制之部、藝文雜撰之部,分類索引。11氣賀澤保規編,(新版)唐代墓誌所在總合目錄,東京:汲古書院,2004將唐代六、七千方的出土墓誌,註明收錄地方,方便學者檢查。12楊志玖、吳楓編,中國歷史大辭典隋唐五代史卷,上海:上海辭書,1995學生對歷史名詞、制度、人物等若有疑惑,可查閱本辭典。13譚其驤編,中國歷史地圖集(第五冊),北京:地圖,1982目前繪製最精細的中國歷史地圖,已有電子版。論文集隋唐史相關論集為數甚夥,此處只介紹較重要的:陳寅恪,唐代政治史述論稿、隋唐制度淵源略論稿、寒柳堂集、金明館叢稿初編、金明館叢稿二編(上海:上海古籍,1981。後收入陳寅恪集,北京:三聯書店,2001)陳寅恪為隋唐史研究的大師,其作品不少被奉為經典之作,都應精讀、細讀。陳氏關隴集團和關中本位政策等理論架構,距今雖已五十年,期間不斷受到質疑、反駁、修正及補充,但其理論對考察西魏北周隋唐的政治變化,仍有非常強的效力,其權威地位依然屹立不倒。唐長孺,山居存稿(北京:中華書局,1989)、魏晉南北朝隋唐史三論(武漢:武漢大學,1992)。唐氏長期任教於武漢大學,領導整理吐魯番出土文書,多年以來帶出一支陣容強大的中古史和出土文書的研究團隊。韓國磐,隋唐五代史論集,北京:三聯,1979。唐代社會經濟諸問題,台北:文津,1999。韓氏較偏重經濟史的研究,舉凡籍帳、田制、租佃關係等,皆有深入探討。胡如雷,隋唐政治史論集(石家莊:河北教育,1997)、隋唐五代社會經濟史論稿(北京:中國社會科學,1996)。胡氏任職河北省社會科學院唐史研究所,對於隋唐的重大政治課題,如楊堅篡周、隋末民變、安史之亂、兩稅法、黃巢之亂等,皆有專文討論。傅樂成,漢唐史論集(台北:聯經,1977)、時代的追憶論文集(台北:時報,1984)。傅氏長於漢唐政治史的研究,是台灣早期隋唐史研究名家。傅氏除任教台灣大學外,又經常在台灣各大學兼任隋唐史教席,可謂桃李滿門,為日後隋唐史教研培育出大批人才,影響重大。李樹桐,唐史考辨(台北:臺灣中華,1965)、唐史新論(台北:臺灣中華,1985)、唐史索隱(臺灣商務,1988)。李氏長於唐代史事的考訂,最重要的觀點是以為唐太宗因政變而登基,事後刻意竄改史籍,一方面故意抹殺高祖和建成的才幹及軍功,另一方面又渲染太宗的勛勞。毛漢光,中國中古社會史論(台北:聯經,1988)、中國中古政治史論(台北:聯經,1990)。台灣隋唐史學界很重要的學者,其相關著作皆有很高水平。毛氏是台灣早期使用社會科學方法,特別是量化方法研究中古時期統治階層變動的學者。另一方面,又以核心區域和核心集團的概念,重新詮釋陳寅恪的理論。劉俊文編,日本學者研究中國史論著選譯四六朝隋唐卷,北京,中華書局,1992劉俊文編,日本中青年學者論中國史六朝隋唐卷,上海,上海古籍,1995以上二書為日本學界六朝隋唐史的代表性論著,值得細讀。惟篇幅稍長,需耐心閱讀。10(台灣)中國唐代學會,唐代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自一九八八年始,隔年舉辦學術研討會並出版論文集,已出版六次會議論文集(1989、1991、1993、1995、1999、2001)。目前因經費所限,會議雖仍照常舉行,但已不再出版論文集了。今年是第九屆,將在九月下旬在台灣大學舉行。11中國唐史學會編,中國唐史學會論文集1983、1989、1991、1993。囿於經費,會議雖每年舉行,但論文集不一定能出版。12唐史論叢已出版至第十輯。本書前八輯是由陝西師範大學的史念海主編,史氏過世後,第九輯由杜文玉主編。叢書隋唐文化研究叢書,台北:文津出版社通鑑及新唐書引用筆記小說研究,章群。隋唐政治與對外政策,劉健明隋唐貢舉制度,高明士隋唐時期農業,張澤咸唐代人物與政治,王壽南唐代宰相與政治,王吉林唐代社會經濟諸問題,韓國磐唐代的經濟社會,陳國燦唐代法制研究,劉俊文唐宋變革期的政經與社會,邱添生唐研究基金會叢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敦煌吐魯番所出唐代軍事文書初探,孫繼民,2000。敦煌藝術宗教與禮樂文明,姜伯勤,1996漢唐佛寺文化史,張弓,1997漢晉唐時期農業,張澤咸,2003白居易集綜論,謝思煒,1997突厥汗國與隋唐關係史研究,吳玉貴,1998隋唐五代社會經濟史論稿,胡如雷,1996韓愈集宋元傳本研究,劉真倫著唐九卿考,郁賢皓、胡可先,2003唐五代書儀研究,周一良、趙和平,1995唐代前期西北軍事研究,王永興,1994唐代工商業,張澤咸,1995唐代幕府制度研究,石云濤,2003唐代文學叢考,陳尚君,1997唐代景教再研究,林悟殊,2003唐代歷史地理研究,史念海,1998唐代金銀器研究,齊東方,1999唐后期五代宋初敦煌僧尼的社會生活,郝春文,1998唐研究論文選集,池田溫著 ; 孫曉林等譯,1999 盛唐研究叢書,北京:北京大學 唐代地域結構與運作空間,李孝聰主編,2003唐代宗教信仰與社會,榮新江主編,2003唐宋女性與社會,鄧小南主編,2003盛唐政治制度研究,吳宗國主編,2003盛唐時代與東北亞政局,王小甫主編,2003刊物與網站複印報刊資料魏晉南北朝隋唐史(雙月刊),北京: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魏晉南北朝隋唐史資料,武漢:武漢大學三至九世紀研究所中國唐代學會會刊中國唐代學會(台灣)中國唐史學會會刊中國唐史學會(中國大陸)唐研究北京大學出版,已發行至第十三卷,為目前唐史研究最重要的刊物,亦是大陸人文期刊中最具國際性的學術刊物。中央研究院漢籍電子文獻.tw/tdbproj/handy1/史學連線.tw/漢學研究中心典藏目錄及資料庫.tw/data_b.html唐律研讀會.tw/tanglu/中國中古社會與國家史料典籍研讀會.tw/denwu/甘懷真的歷史教學與研究.tw/kan/賴瑞和的網誌http:/www.wretch.cc/mypage/sflai53南國島夷:古代東亞與中國中古/eastasiastudies-medievalchina/唐代文史研究資料庫.tw/lccpan/newpage1.htm唐塔風華.tw/%7Etahx/class/tang/tower/index.html唐研究/象牙塔/中國唐史學會/chinese/tangshi/index.htm唐史: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唐史學科/敦煌研究院/唐宋史研究唐陵石雕/ffy/tlsd/homepage.html日本中唐研究會網站:http:/www.ne.jp/asahi/sinology/lib/chuto.html課程綱要:課程說明導論隋唐史研究的回顧與前瞻第一講、隋唐史的特質與分期第二講、關隴集團的建構第三講、楊堅建隋與南北統一第四講、開皇之治第五講、隋煬帝的統治第六講、隋末民變與隋朝的崩潰第七講、李唐建國與統一天下第八講、初唐的政局與貞觀之治第九講、女皇帝武則天教學進度表:週次起迄日期上課日期教材單元與進度一9/13-9/199/15課程說明二9/20-9/269/22導論隋唐史研究的回顧與前瞻三9/27-10/39/29導論隋唐史研究的回顧與前瞻;隋唐史的特質和分期四10/4-10/1010/6隋唐史的特質和分期五10/11-10/1710/13關隴集團的建構六10/18-10/2410/20楊堅建隋與南北統一七10/25-10/3110/27開皇之治八11/1-11/711/3開皇之治九11/8-11/1411/10期中考試十11/15-11/2111/17隋煬帝的統治十一11/22-11/2811/24隋煬帝的統治十二11/29-12/512/1隋末民變與隋朝的崩潰十三12/6-12/1212/8李唐建國與統一天下十四12/13-12/1912/15初唐的政局與貞觀之治十五12/20-12/2612/22初唐的政局與貞觀之治十六12/27-1/212/29女皇帝武則天十七1/3-1/91/5女皇帝武則天十八1/10-1/161/12期末考試課程綱要導論隋唐史研究的回顧與前瞻甲、講授重點:概述二十世紀各地隋唐史研究狀況、重要學人、前瞻發展。乙、指定閱讀:胡戟,概論二十世紀的唐研究,收入胡戟等編二十世紀唐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2002)胡如雷,怎樣研究隋唐五代史,收入鄭天挺等著,學史入門(台北:國文天地,1988),頁8392丙、建議參考:一、韓昇,魏晉隋唐史研究的新成就,光明日報2000.12.8二、胡志宏,從浦立本到以崔瑞德為代表的唐史研究,智識學術網20060222三、張廣達,關於唐史研究趨向的幾點淺見,香港商務印書館中國學術2001.4四、張國剛,二十世紀隋唐五代史研究的回顧與展望,歷史研究2001:2五、陳俊強、賴亮郡、張文昌等著,1950年以來台灣隋唐五代史研究概況上、下,收入史念海主編唐史論叢第六輯、第七輯(陝西人民,1995、1998)六、胡戟,陳寅恪與中國中古史研究,歷史研究2001:4第一講隋唐史的特質和分期甲、講授重點:宏觀把握隋唐五代的歷史地位。乙、指定閱讀:羅香林,唐代文化的新認識,收入查時傑編中國通史集論,台北:長春樹,1981吳宗國,唐朝的特性,收入中國唐史學會論文集,西安:三秦,1989丙、建議參考:一、崔瑞德編(Denis Twitchett);中國社科院歷史所譯劍橋中國隋唐史第一章導言二、傅樂成,隋唐時代在中國史上的地位,時代的追憶論文集,台北:時報,1984。三、胡如雷,隋唐五代史的階段劃分,收入氏著隋唐五代社會經濟史論稿,北京:中國社科,1996四、林天蔚,隋唐史新論,第二章隋唐史之特點五、胡如雷,論隋唐五代在歷史上的地位,收入氏著隋唐五代社會經濟史論稿第二講關隴集團的建構甲、講授重點:西魏北周楊隋李唐政權皆出自關隴集團,關隴集團乃解析這段歷史的重要理論。本講主要分析關隴集團的形成與變化。乙、指定閱讀:陳寅恪講演;萬繩楠整理,魏晉南北朝史講演錄(合肥:黃山書社,1987。又台北:雲龍出版社,1995),關隴本位政策與關隴集團的形成宋德熹,陳寅恪關隴集團學說的新詮釋西魏北周系說,收入嚴耕望先生紀念論文集,台北:稻鄉,1998丙、建議參考:一、毛漢光,中古核心區核心集團之轉移陳寅恪先生關隴理論之拓展,收入氏著中國中古政治史論二、黃永年,六至九世紀中國政治史(上海:上海書店,2004),第二章關隴集團始末,頁4077。三、谷川道雄著;李滄澤譯,隋唐帝國形成史論(上海:上海古籍,2004)補編第三章府兵制國家與府兵制、西魏二十四軍的成立與豪族社會第三講楊堅建隋與南北統一甲、講授重點:楊堅以外戚輔政,不過一年即篡周建隋,得國之易,古未之有,其原因何在?隋文帝開皇八年滅陳,統一天下,結束漢末以來四百多年的亂局,隋為何能統一天下?又統一的意義為何?乙、指定閱讀:高明士,南方覆亡前夕的陳朝、有利於統一的客觀情勢,收入氏著中國中古政治的探索,台北:五南,2006丙、建議參考:一、呂春盛,關隴集團的權力結構演變西魏北周政治史研究(台北:稻鄉,2002)第七章周隋革命與統治階層的變動二、胡如雷,北周政局的演變與楊堅的以隋代周、隋朝統一新探,收入氏著隋唐政治史論集三、梁滿倉,楊堅與北周政治,收入氏著漢唐間政治與文化探索(貴陽:貴州人民,2000)四、臧嶸,隋文帝統一南北的功業,收入氏著隋唐五代史論(石家莊:河北教育,2000),頁110第四講開皇之治甲、講授重點:隋代雖國祚短促,但隋朝尤其是文帝時期制訂的禮樂法制,皆為唐代所繼承,並深深影響後來中國集權統治。本講主要述論隋文帝的治績。乙、指定閱讀:一、嚴耕望,從南北朝地方政治之積弊論隋之致富,收入氏著嚴耕望史學論文選集(台北:聯經,1991)二、濱口重國著;黃正建譯,所謂隋的廢止鄉官,收入劉俊文編,日本學者研究中國史論著選譯四六朝隋唐卷三、陳寅恪,隋唐制度淵源略論稿敘論丙、建議參考:一、Arthur F.Wright著;段昌國譯隋代思想意識的形成,收入段昌國等譯中國思想與制度論集(台北:聯經,1976),頁142。二、汪籛,隋唐耕地面積問題研究,收入陳蘇鎮等編中國古代史讀本,北京:北京大學,2006 三、高明士,隋文帝不悅學、不知樂質疑有關隋代立國政策的辨正,國立台灣大學歷史學系學報第14期,1988/7四、高明士,從律令制度論隋代的立國政策,收入中國唐代學會編唐代文化研討會論文集(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1),頁359396五、劉健明,開皇年間的政爭,收入氏著隋代政治與對外政策(台北:文津,1999)六、韓昇,隋文帝傳,北京:人民,1998第五講隋煬帝的統治甲、講授重點:隋煬帝楊廣被視為千古暴君,直接造成富盛一時的大隋帝國迅速崩解。然而,作為一個亡國之君,煬帝較諸歷史上其他的暴君、昏君,有著更大的鴻圖與更多的興革,不可等閒視之。本講主要討論煬帝統治期間的措施和建設。乙、指定閱讀:一、劉健明,隋煬帝三征高句麗,收入氏著隋代政治與對外政策(台北:文津,1999)二、史念海,隋代運河的開鑿及其影響,收入氏著中國的運河(陝西:人民,1988),頁148-213。三、堀敏一,隋代東亞的國際關係,收入堀敏一著;韓昇編譯隋唐帝國與東亞(雲南人民,2002),頁131139。丙、建議參考:一、高敏,關於隋煬帝遷都洛陽的原因,魏晉隋唐史論集(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3)第2輯二、楊際平,煬帝其人與隋朝的二世而亡,湘潭師範學院學報(哲社版)1998:4三、劉淑芬,隋代南方政策的影響,史原10,1980/10 四、胡戟,隋煬帝新傳,上海:上海人民,1995 五、袁剛,隋煬帝傳,北京:人民,2001第六講隋末民變甲、講授重點:隋代原本國富兵強,但國祚竟未逾四十年,何以隋代如此速亡?隋朝的統治究竟遭遇甚麼困境?隋末民變之熾烈,為國史僅見,隋末民變有何特點?乙、指定閱讀:一、陳寅恪,論隋末唐初所謂山東豪傑,收入氏著金明館叢稿初編二、胡如雷,關於隋末農民起義的若干問題,收入氏著隋唐五代社會經濟史論稿丙、建議參考:一、岑仲勉,隋唐史第十九節義師蜂起二、韓昇,論隋朝統治集團內部鬥爭對隋亡的影響,廈門大學學報1987/2 三、高明士,隋煬帝為暴君?兼論隋朝為何成為短命王朝,收入氏著中國中古政治的探索,台北:五南,2006 四、汪籛,關於隋末農民大起義的發源地問題、唐太宗貞觀之治與隋末農民戰爭的關係,收入氏著汪籛隋唐史論集第七講李唐建國與統一天下甲、講授重點:李淵太原起義的首謀是誰?李淵、李建成、李世民在平定天下的過程中各具有甚麼地位?起義群雄中,李密、竇建德皆一時豪傑,但天下終為李淵所併,原因何在?乙、指定閱讀:一、陳寅恪,論唐高祖稱臣於突厥事,收入氏著寒柳堂集二、毛漢光,李淵崛起之分析論隋末李氏當王與三李,收入中國唐代學會編唐代研究論集(第三輯)(台北:新文豐,1992),頁447485 丙、建議參考:一、李樹桐,李唐太原起義考實、論唐高祖之才略、唐高祖稱臣於突厥考辨,收入氏著唐史考辨(台北:臺灣中華,1965)二、李豐楙,唐高祖太宗對李弘圖讖的運用,收入氏著六朝隋唐仙道類小說研究(台北:學生,1986)第六章第二節,頁304-320。三、許道勛、趙克堯,論晉陽起兵兼評李淵在唐王朝建立過程中的作用晉陽學刊1981:4四、汪籛,李淵晉陽起兵密謀史事考釋,漢唐史論集(北京大學,1992),頁227246五、黃約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