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SB接口论文.doc_第1页
USB接口论文.doc_第2页
USB接口论文.doc_第3页
USB接口论文.doc_第4页
USB接口论文.doc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冯兰兰 0803380103 USB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提到USB大家肯定都再熟悉不过了,我们基本上每天都会和它打交道,随身携带的U盘、硬盘,电脑上插的鼠标,MP3/MP4等等都是通过USB接口来进行数据的传输。但并非所有人都了解USB接口,事实上USB的全称为Universal Serial Bus,中文为通用串行总线,是一个外部总线标准,用于规范电脑与外部设备的连接和通讯。USB技术的推出,可能是近代来计算机技术最重要的发展,因为USB的出现让IT产业的接口产生很大的革命,后来的影响不仅在IT产业,在消费性电子产业也到处可见USB的接口,因此USB的成功是勿庸置疑的。除了在个人计算机、笔记本电脑都是100%的标准配备外,我们也可以轻易在手机、LCD TV 、打印机、复印机等消费性电子产品上发现USB的踪迹,甚至包括全高清数字视频设备,也已有厂商正在研发中,当然这样的技术是基于最新的USB 3.0标准。由此可知USB真是无所不在。那么USB总线是怎么产生的呢?在USB产生以前,外部设备是通过RS232、RS485、并行接口、ISA接口、PCI接口等老式专用接口来实现与计算机的通信。这些接口存在很多缺陷:接口体积庞大,不利于计算机的小型化;老式接口大部分是专用的,规范不统一,使用很不方便;一般都是非共享式接口,扩展性差;这些接口采用传统的I/O模式,不支持热插拔,使得设备的连接十分麻烦。随着技术的发展和工作生活的需要,我们越来越需要一个新型的计算机接口来解决这些问题。此时,USB应运而生,正好满足了这些要求,使得其迅速推广开来。USB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1994年,Intel、Compaq、Digital、IBM、Microsoft、NEC、Northern Telecom等7家世界著名的计算机和通信公司成立了USB论坛,并于1994年11月11日发表了USB 的最初版本USB0.7。此后USB版本经历了多年的发展:1995年11月正式制订了USB 0.9通用串行总线规范,1997年开始有真正符合USB技术标准的外设出现。 USB 1.0是在1996年出现的,速度只有1.5Mb/s;1998年升级为USB 1.1,速度也大大提升到12Mb/s,现在在部分旧设备上还能看到这种标准的接口。USB1.1是较为普遍的USB规范,其高速方式的传输速率为12Mbps,低速方式的传输速率为1.5Mbps。 USB2.0规范是由USB1.1规范演变而来的。它的传输速率达到了480Mbps,折算为MB为60MB/s,足以满足大多数外设的速率要求。USB 2.0中的“增强主机控制器接口”(EHCI)定义了一个与USB 1.1相兼容的架构。它可以用USB 2.0的驱动程序驱动USB 1.1设备。也就是说,所有支持USB 1.1的设备都可以直接在USB 2.0的接口上使用而不必担心兼容性问题,而且像USB 线、插头等等附件也都可以直接使用。2007年秋季,由英特尔、微软、惠普、NEC、NXP半导体和德州仪器六家行业巨头组成的USB3.0促进者社团(USB3.0 Promoter Group)发布了超高速USB(SuperSpeed Universal Serial Bus)互联规格,即USB3.0。该社团宣布USB3.0其传输速率可达2.0版的10倍,将广泛应用于PC、消费电子和移动设备领域。规范已于2008年11月中旬制定完毕并对外公布。如今USB 3.0已蓄势眈眈。众所周知,USB 3.0与其它接口相比具有众多优势,其有两大最能拿得出手的东西,就是传输速度和兼容性。USB3.0的速度传输率在5Gbps左右,也就是625MB/s,并向下兼容USB2.0,大约是现在主流USB2.0接口传输速度(理论值480Mb/s)的十倍,虽然在产品实测中距离625MB/s的理论极限速度还差很远,但对比USB 2.0已经进步相当大了。虽然USB 3.0现在还未普及,但目前支持USB3.0接口的相关数码产品已经逐步进入我们的生活,华硕、技嘉就已经推出了相关的支持USB 3.0主板,希捷、西部数据等一线存储厂商也推出了USB3.0接口的移动硬盘,同时其它的相关产品如硬盘盒、转接卡、硬盘底座也在不断涌现。了解一种接口技术,我们必不可少的要谈到其通信协议。由于USB涉及硬件、软件等多个方面,因此USB协议远比普通的并行接口和串行接口要复杂。USB协议包括电源管理、事务处理、数据传输、设备配置、设备请求、集线器配置、集线器请求等几个方面。(1)USB电源管理 :USB总线接口具有向外提供电源的能力,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USB设备的电源需求。USB系统中包含一个完善的电源管理子系统,该系统可以管理USB设备的挂起、恢复等,从而实现系统电源的有效使用和合理分配。(2)USB事务处理:USB事务处理是USB主机和USB设备数据通信的基础。一个完整的USB事务处理包含令牌阶段、数据阶段和握手阶段,其中令牌阶段是必须的。(3)USB数据传输:USB协议对USB的数据传输类型进行了详细的分类,按照传输数据量的大小、传输速率的高低以及对时间的要求,可以分为4种传输类型:块传输、中断传输、同步传输和控制传输。(4)USB设备配置:在USB协议中,将USB设备作为一个配置、端点和接口的集合。一般采用USB描述符对该USB设备的功能进行描述。USB主机通过读取这些描述符来使该USB功能设备执行相应的功能,以及产品信息。(5)USB设备请求:在USB协议中,主机对USB设备的各种配置操作都是通过设备请求来实现的。(6)USB集线器配置:USB集线器是最常用的一类USB设备,用于扩展计算机的USB接口。在USB协议中,对USB集线器进行了单独的定义,除了标准的USB描述符外,还定义了USB集线器类描述符,这样方便了USB集线器设备的使用。(7)USB集线器请求:在USB协议中,USB集线器是作为一个设备类来定义的,USB集线器类使用其特定的类描述符。同样,USB集线器除了需要支持标准的USB设备请求外,还需要支持USB集线器类请求。如今,USB接口不仅已成为了电脑装备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它还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比如其在工业测控中、在数据采集中、在图像传输系统中都有重要的应用。USB设备之所以会被大量应用,主要是它具有以下优点: (1) USB具有极强的外设连接能力。它能够以菊花链的形式将多个外设连接到同一系统上,允许最多连接127个物理设备,且各种外设均采用统一USB接口标准的连接器 ,这极大地简化了安装过程。 (2) USB支持带电动态插拔 (简称热插拔 ) USB设备。这意味着外设可在不关闭电源的情况下自由地进行安装和拆卸。(3)USB可自动对USB设备进行动态配置。USB系统通过总线枚举技术动态检测并处理总线设备的变化情况,当某外设与主机相连时,USB控制器可自动地识别所有USB设备,并从主机获得指挥其正常运作的智能信息 (包括相应高层驱动程序和配置参数)。这意味着不必重新启动计算机 ,即可动态完成对添加外设的配置 ,因此USB具有即插即用 (PnP)的特性。 (4) USB系统支持多种数据传输要求它适合于各种中/低速外设与主机相连 ,数据带宽可从几kb到12Mbs ,它允许在同一电缆上传输时实和非时实数据 ,且允许多个外设同时操作,并支持复合设备。 (5) USB支持错误检测与恢复处理,具有自动检测并隔离出错设备的能力。在中高速数据传输过程中,数据容易受外界干扰而出错,USB总线协议规定在每个数据包中加入CRC校验,通过校验算法检测传输过程中出现的差错,并通过纠错算法尽可能地恢复出错数据。当然,在接口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USB接口技术相对于某些接口技术也存在一些缺点。比如,现行的USB2.0速度还不是很高,仅为1394的1/6;缺少对老硬件设备的支持;连接距离有限;协议太复杂;存在数据泄漏、传染病毒等安全性问题等等。随着高速USB在个人计算机、消费电子以及移动等各种细分市场内的普及,USB 3.0将迅速取代USB 2.0端口成为高带宽应用领域的最新标准,其卓越的性能将再更多的领域得到应用。比如利用USB 3.0接口进行HDTV传输,对于未压缩的1080p高清信号,如果要达到30fps的帧速至少需要传输速度达到450MB/s,而USB 3.0高达600MB/s的传输速度将让这项应用得以实现。越来越多的应用证明今后用户将摆脱线缆的束缚,无线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