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教学设计 (2).doc_第1页
《风》教学设计 (2).doc_第2页
《风》教学设计 (2).doc_第3页
《风》教学设计 (2).doc_第4页
《风》教学设计 (2).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一课一得”之感悟复生小学 周梅英 在语文教学实践中,身为语文老师的我们往往会有这样的感受:一节语文课到底要教给学生什么?譬如学习一篇新课文,里面承载的知识点数不胜数。从字词句段篇到作品的思想情感、表达方式等等。我们既要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字词,还要让学生感悟文章的情感,熏陶学生的道德情操,甚至在有些文章中还要让学生习得写作技巧,迁移运用,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这样的一节语文课知识容量之大,很容易就造成了教学的无序无效,最后学生习得的知识、方法也只是“蜻蜓点水”。那么,一节课到底要教给学生什么呢?作为老师,就要深刻体会“浓绿万枝红一点,动人春色不须多”的道理,具备“弱水三千,只取一瓢”的魄力。一、悉心探析“一课一得”老子曰:“多则惑,少则得。”对于阅读教学而言更是如此,一堂课40 分钟,如果知识容量过大,教师疲于走教案,容易出现满堂灌的现象,学生也会被老师牵着鼻子走,缺少思考的时间,缺少内化的过程。追溯到上世纪90年代,教育界已经提出了“一课一得”的教育理念,它多指上完一节课,或者是学完一篇课文,教师小结本次教学活动的内容之后,梳理出几个知识点,要学生牢记于心,这就是90年代的“一课一得”。教育界还说不清道不明其真正的含义。在课程改革的路上,“一课一得”时有听到,特别是课改进入到“深水区”时,它的呼声更是犹如红高粱似的红。但是90年代的那一套理解已经受到了老师们的质疑:“得”仅仅局限于知识点吗?这样未免有失偏颇吧。现在的老师们认为“读书比以前读得流畅,文章比以前写得通顺,英语发音更标准,数学计算更准确”,或者,“对于学习的兴趣比以前更浓厚了”等等,或许这才是比知识点更重要的“得”。那么,到底什么才是一课一得呢?著名的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曾提出:一堂课学生学习上有收获,能理解一个问题,明白一个道理,掌握一种方法。这就是“一课一得”的真正含义。二、“一课一得”,简约但不简单从行知先生的理念而言,“一课一得”似乎就是让学生在一节课中有一点收获即可,看似非常简单,但其实不然。“一课一得”中的”“一”并非数学概念上的准确数,而是“少而精”。“精”首先体现在教学目标上。教学目标是我们教学的出发点也是我们教学的归宿,可以说教学目标是教学的灵魂,是教学的指挥棒,更是我们教学的方向。既然如此,真正让学生在课上习得这“一”就需要老师的智慧懂得取舍。老师在教学中对教材、文本要非常熟稔。在认真解读文本后,根据对教材的解读,考虑学生的学情,大胆取舍,突出重点,这样“一课一得”才能真正落实课堂,学生也才能在你的课堂中习得“一得”。在执教陶罐和铁罐这一课时,基于本课的在本册课文中的地位以及它的语言特点,我是这样理解、处理教材的。陶罐和铁罐是三上第七单元的一篇寓言故事。故事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要善于看到别人的长处,正视自己的短处,互相尊重,互相理解,和睦相处。本着这个原则,我设定了“能根据提示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陶罐的谦虚大度和铁罐的傲慢无礼,并且根据情境练习写提示语”这样的中心目标。尽最大可能做到一课一得,实现课堂的高效。事实告诉我们:在处理教材时,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学生学情以及教材的特点,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这样才能使我们的课堂达到纲举目张的效果,否则“面面俱到”,就等于“面面不到”。所以,在每一节课中,教师要扎扎实实利用40分钟的时间,让学生一课一得,学有所获,真正落实简约但不简单的课堂。三、自主探究,体验”习得“之旅”“一课一得”,需要让学生参与课堂,自主获取、积极探究。亲身体验习得之旅,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地建构起新的认知结构,让学生“会学”、“乐学”,最终实现“一课一得”。在陶罐和铁罐的阅读教学中,为了理解关键词词语“奚落”的时候,我采用“查字典”和“联系上下文”这两种方法相结合。首先让学生通过查字典知道“奚落”就是“嘲笑、讥笑、讽刺”的意思,进而提出“其实联系上下文也是理解词语的一种好方法。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有些诗文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积累、体验、培养语感。”教学中,以形式多样的朗读,逐步引导学生由读通,再到有感情的朗读、背诵。重视读的实践过程,使阅读真正成为学生主动的个性化的行为。在朗朗的读书声中,让学生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激发起对美、对大自然的向往,充分感受到语言的美。课文的2至9自然段,有好几处描写铁罐奚落陶罐的句子,请画出来并读一读。”这样顺利地过渡到“还原情境,品读课文”的环节,让学生在读朗中理解“奚落”一词。不仅如此,学生还从“傲慢、轻蔑、恼怒”这几个提示语中丰满了“奚落”的内涵,层层递进,同时也感受到了提示语的魅力。在学生初步感受提示语的魅力之后,我小结了提示语的作用,并向学生追问“面对如此傲慢无礼的铁罐,陶罐又会是怎么面对呢?请同学们继续用抓住提示语的方法读读陶罐的话,想想这是一只怎么样的陶罐?”这一问题。这样让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先感受、了解提示语,进而把课堂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让他们依靠自己的知识建构自主探究学习。教师的先扶后放,让学生亲身体验了“习得”之旅。这样学生才能学得扎实,学得情智飞扬,学得兴趣盎然,真正践行“一课一得”的教学理念。 四、“一课一得”,勿忘欣赏沿途美景新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它集中体现了新课程的基本理念,集中体现了素质教育在学科课程中培养的基本途径,集中体现了学生全面和谐发展,个性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客观规律。如果追求一课一得,似乎与这三维目标自相矛盾。但是,我们的语文课堂追求“一课一得”,强调的是教学重点的单一,这与语文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并不矛盾。例如,我在执教陶罐和铁罐这一文本时,学生不仅掌握了“根据情境给对话加上合适的提示语,并了解根据提示语位置的变化,确定标点符号。”这一教学目标,而且还从文本中体会了陶罐的谦虚大度和铁罐的傲慢无礼。这里既有知识与能力目标,也有过程与方法目标,同时还不忘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培养。这三维目标的体现正式语文学科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的诠释。而在执教过程中,我抓住“提示语”这一训练点,使教学重点突出明确,恰好就是“一课一得”的表现。这一训练点不仅明确了教学重点,更使我们的课堂,我们的教学和谐化、统一化。事实上,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不是靠老师的教,更不是老师在课堂的灌输,而是文本本身潜移默化的滋润。所以,在一课一得中,勿忘欣赏沿途的美景。小结:“弱水三千,只取一瓢”,一课一得的教学课堂应基于教学目标,遵循学生学情合理取舍,才能真正落实“一得”,才能让学生学得情智飞扬,学得意犹未尽,学得有所获有所得。 风教学设计1、引导学生通过具体的语言文字体会旧北京春风的狂暴,感受当时的穷苦人民生存的恶劣环境,体会劳动人民的疾苦,进一步感受旧北京的破落衰败。2、学习作者有顺序、细致入微地观察事物的方法;学习作者抓住事物的特点形象逼真地描写景物的方法。 3、培养学生抓住重点词句体会课文的方法,养成“边读边想”和“不动笔墨不读书”的阅读习惯。教学重点:通过具体的语言文字体会旧北京春风的狂暴,体会旧北京劳动人民的疾苦。教学难点:学习作者有顺序、细致入微的观察方法及抓住特形象逼真地描写景物的方法。设计意图;新课程倡导把课堂变为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场所,强调让学生通过自己切身的体验来认识世界,感悟自然万物,力求体现“大语文”教学观和教育教学的开放性原则。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努力尝试种种做法,唤醒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使学生在课堂上有话可说,有事可想,有空间可拓展,培养学生动脑思考、动情感受、动手制作、动口表达等综合语文素养,使学生真正成为学生的主人,并感受到学习的无穷乐趣。;教学流程: 一、复习导入 再现课文 做好铺垫 1、导言: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9课风,请同学们打开书63页快速浏览课文,回忆一下,课文主要写了什么?(课文主要写了解放前旧北京的春风横行无忌的情景。) 2、看看板书回忆一下,课文是按着什么顺序写的? (“总分”的顺序;“空间位置”的顺序。) 3、师小结:我们在说话或写文章时也要像老舍先生这样做到言之有序。(板书:言之有序)二、品读感悟 领悟表达 由文生情过渡: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旧北京的春风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板书:狂暴)请同学们默读课文2、3、4、5自然段,边读边想,哪些语句体现了风的狂暴?请用笔画下来,有什么感受请在字里行间写一写。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1、指导学生自读课文,并能抓住具体语言文字理解课文内容,并渗透(读、思、画、写)的读书方法及习惯,教师巡视并相机指导。2、交流汇报。 “户外”一段: (1)“风来了,铺户外的冲天牌楼唧唧吱吱乱响,布幌子吹碎,带来不知多少里外的马嘶牛鸣。”(从冲天牌楼发出的“唧唧吱吱”声音上我感到了风的狂暴;布幌子吹碎了,可见风的猛烈;马嘶牛鸣说明风沙猛烈打在动物身上才发出这样的声音,而且不知从多少里外传来的,说明风速快。)师:能通过你的读让我们感受到风的狂暴吗?(注重朗读指导。) (2)大树把梢头低得不能再低,干枝与干槐豆纷纷降落,树杈上的鸦巢七零八散。(大树“低得不能再低”说明大树低到了极点,再低就会折了,可见风的狂暴;纷纷降落很多不间断地降落,都是狂风惹得祸;鸦巢七零八散,可见风的狂暴。)师:谁能读出这句,把你的感受读出来。(3)甬路和便道上所有的灰土似乎都飞起来,对面不见人。(灰土似乎都飞起来,对面不见人体现风大。)师:把这三句连起来读一读。师:播放狂风的声音,感受风的狂暴。风就是如此的狂暴,能读出来吗?师:风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可在老舍的笔下却让我们感觉到风是如此的猛烈,同学们想一想这是为什么?(课件出示:冲天牌楼唧唧吱吱乱响;布幌子吹碎;不知道多少里传来马嘶牛鸣;梢头低得不能再低;树枝和干槐豆纷纷降落;鸦巢七零八散;灰土似乎都飞起来,对面不见人。)读读我们刚才抓的这些事物,再看看破折号后面的蓝色的字,你有什么发现吗?(都写了这些事物的特点,之前做了细致入微的观察。板书:抓住特点;细致入微)这一段作者也做到了言之有序,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空间位置顺序从上到下。)这一段中作者除了写风中的物还写了什么?(人)读一读,从哪看出风的狂暴?(不由自主顺风走的控制不住;两腿向前,身子后退风的力量之大;身上、脸上落满了黑土风之狂暴;发红的眼睛不停地流泪风沙给人带来的痛苦。)(板书:疾苦)师:所以作者说:人在狂风中就像鱼儿在惊涛骇浪中挣扎。这是一个什么句子?这样一大比方我们就更能体会狂风中的人们行进的艰难。使得文章形象逼真了。(板书:形象逼真)我们再来读读这一句话:除了读出风的狂暴,还要读出人们在恶劣环境下生活的艰难。屋内一段:再看看屋内一段那体现了狂暴?那在屋中的苦人们,觉得山墙在摇动,屋瓦被揭开,不知哪一会儿就连房带人一齐被刮到什么地方去。(这写了人们的感觉,运用了夸张的手法,让我们感受风的狂暴。)(四面八方吹进来风无孔不入,可见之大;桌上、炕上落满了腥臭的灰土,连正在熬开了的豆汁,也中间翻着白浪,而锅边上是嘿嘿的一圈。风的狂暴,感受到人们在恶劣的环境下饱受疾苦。)师:这风是多么狂暴读出来;苦人们是何等的苦啊!读出来;人们是多么无奈呀!读出来。这一段的描写你体会到作者写作方面的妙处了吗?(细致入微的观察,生动逼真的描写。)院中:(1)一会儿,风从高处呼啸而去;一会儿,又擦着地皮袭来,撞击着院墙,呼隆呼隆地乱响,把院子中的破纸与干草叶儿刮得不知上哪去才好。(呼啸、擦、袭、撞击、刮说明风肆无忌惮。)(2)这样的风让人心中没底一阵风过去(生接)大家一齐吐了一口气,心有高处落到远位。可是,风又来了(生接)使人感到眩晕。人们感到(生接)天、地,连皇城的红墙与金銮宝殿似乎都在颤抖。好大的风啊!太阳(生接)失去了光芒,北京(生接)变成了任凭飞沙走石横行无忌的场所。风停后:是否可以感受到风的狂暴?(院子里比扫的还干净;窗棂上堆着小小的坟头;窗台上水流的痕迹。)师:作者真是个细心的人,连这样细小的地方都能观察到,真的值是观察细致入微呀!)三、归总一段 体会特点 体会破落我们从户外、屋内、院中乃至风停后真正感受到老北京春风的狂暴,横行无忌。所以作者在课文的第一段中这样写到:(课件出示:寒风,卷着黄沙,鬼哭神嚎地吹来,天昏地暗,日月无光。青天变成了黄天,降落着黄沙。地上,含有马尿驴粪的黑土与鸡毛蒜皮一齐得意地向天上飞。半空中,黑黄上下,渐渐混合,结成一片深灰的沙雾,遮住阳光。太阳所在的地方,黄中透出红来,像凝固了的血块。(体会作者总分的顺序,空间位置的顺序,遣词造句也讲究逻辑顺序。)师:教师引读:寒风生读(卷着黄沙,鬼哭神嚎地吹来,天昏地暗,日月无光。)青天生接(变成了黄天,降落着黄沙)地上,生接(含有马尿驴粪的黑土与鸡毛蒜皮一齐得意地向天上飞。)半空中生接(黑黄上下,渐渐混合,结成一片深灰的沙雾,遮住了阳光。)太阳生接(太阳所在的地方,黄中透出红来,像凝固了的血块。)所以作者在课文的开头说生接(北京的春风似乎不是把春天送来,而是狂暴地把春天吹跑。)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只知道砍树,不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