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涉江采芙蓉》和《归园田居(其一)》评课稿.doc_第1页
八年级《涉江采芙蓉》和《归园田居(其一)》评课稿.doc_第2页
八年级《涉江采芙蓉》和《归园田居(其一)》评课稿.doc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八年级涉江采芙蓉和归园田居(其一)评课稿文章来源教师范文吧课件www.JsFw8.CoM八年级涉江采芙蓉和归园田居(其一)评课稿11月17日,组两位入职两个多月的年轻老师xx和曾xx上了课,课题分别是涉江采芙蓉和归园田居(其一),选自高一语文必修1第二单元第七课诗三首。课后,组内老师做了客观中肯、生动活泼的点评,肯定了两位老师的基本功、课文解读力、课堂把控感,也提出了一些宏观与微观层面的建议。录下评课稿,以资纪念。两位老师都展现了很高的专业素养。xx老师充满东北姑娘的大气与豪爽,曾xx老师则有闽南女孩的文静和温和,性格不同的两位老师,给我们呈现的课堂风格也截然不同。xx老师课的突出特点是粗放,知性与感性相结合。例如,关于古诗十九首的名称、作者、内容及,庭中有奇树为代表的古人之“思”等,这些知识性的内容,文化内涵丰富,体现了知性的特点。而让学生在多次诵谈感受,特别是初读后用一个词说自己的感受,学生的感受主要是来印象性的感觉;另外,三读三感,着力于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还有,用庭中有奇树等例子,给学生直观地解释古人表达情感时借物寄情、借物抒情的方法,避免了我们惯常把理性的概念术语直接灌输给学生的做法;启发学生思考、联想,进行多种解读;让学生当堂写一首情诗,写之遗所思,着重于情感的表达;配乐诵读,用心选择了和诗歌情感相匹配的:这些都体现了课堂的感性特点。不足之处:有些放处没有收回来,没有找回不确定性中的确定性。例如:学生谈初读后的感受,“惋惜、悲、愁、忧、高洁、飘逸、思、深厚、想念、情深、怅、美、幽清、寂寞、凄凉”,这些或大同小异或迥乎不同的感受都正确吗?教师应该在下面的环节引导学生对它们加以甄别,哪些准确,哪些牵强,哪些站在叙事角度,哪些站在情感判断角度,哪些属于意境角度,哪些属于语言风格角度。另外,对诗歌主人公的性别、情感的解读,真的学生的各种解读都合适吗?如果将主人公解读为男性,全篇理解起来较容易顺畅,但将男子解读为一个被人抛弃的失恋者,那么明显会不符合“同心而离居”的句意;如果将主人公解读为女子,那怎么理解“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它符合中国古代男人才外出他乡的一般情况吗?虽说对文学作品的解读是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无论什么解读都是从文本生发出来的,因此,一千个读者却只有一个哈姆雷特,解读的多角度起码应与文本不冲突。因此课文解读中,在感性的基础上还应加上理性。曾xx老师课的突出特点是细致,带领学生细读文本。但细致而不琐碎,能抓住诗眼“归”,一线串珠:从何处归,归向何处,为何而归,归去如何。师生共同品读,有较好的课堂生态。课堂的亮点,一是导入中的对陶渊明又名“潜”的原因的分析,很自然地与其隐居相联系,很巧妙;二是拓展部分的陶诗中的“鸟”的意象的展示,既能让学生明白,同一意象在同一诗人的不同诗作中能表现诗人的不同情感,又通过这些意象句,让学生对陶渊明的一生有了轮廓式的认识,年青时有济天下的猛志,出仕时愧对自由之鸟、像羁鸟一般思恋旧林,归隐时如暮鸟趋林,归去后如孤鸟栖栖,对作者能产生较全面、立体的认识,可以避免将陶渊明只笼统地归为隐士的偏颇。不足之处:课堂较沉闷,教师缺少与学生眼神上的交流。另外,有些意象(如“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