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10课 经济重心的南移课件3 新人教版.ppt_第1页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10课 经济重心的南移课件3 新人教版.ppt_第2页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10课 经济重心的南移课件3 新人教版.ppt_第3页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10课 经济重心的南移课件3 新人教版.ppt_第4页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10课 经济重心的南移课件3 新人教版.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经济发展与重心南移 两宋 经济重心南移 经济发展的表现 农业 手工业 商业 海外贸易 山外青山楼外楼 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 只把杭州作汴州 林升 题临安邸 南宋古沉船 南海一号 你能得到哪些信息 南宋中后期 中国 仅指宋 的人口占世界人口的15 左右 经济总量却占到了全球的75 以上 何谓经济重心 经济和技术较为发达 对整个国家产生较强影响的地区 想一想 联系初一上册有关内容 你能否概述中国经济重心南移的经过 江南的开发和中国经济重心南移 东汉末年 东晋南朝 唐代中叶 五代十国时期 北宋末年 南宋时期 南方经济加速发展出现经济重心南移的趋势 江南经济开发和进一步发展 南方经济发展水平超过北方 人口南迁 人口南迁 开始于魏晋南北朝 完成于两宋时期 南宋 思维火花 你知道我国经济重心逐渐南移的原因是什么吗 联系上册学习内容 我国经济重心逐渐南移的原因 1北方战乱多 南方较为安定 2人口增长 增加了劳动力 特别是北方农民南迁 带来较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 3南方政府重视农田开垦和兴修水利 4南方的气候等自然条件优越 宋朝时 我国经济重心移到长江流域有哪些凭据 思维火花 1宋朝初年 北方人口仅有一百多万户 而南方却有二百三十多万户 是北方的两倍 2 苏湖熟 天下足 表明太湖流域已经成为全国最重要的粮仓 3财政收入百分之八十来自淮河以南4淮南粮食 物品输送京城5农业 手工业产区集中在南方 材料 南北经济发展情况 19 8 43 2 62 9 80 2 56 8 37 1 西汉至北宋 南方人口不断增长 北方人口不断减少 反映从西汉至北宋 南方经济逐渐超过北方经济 经济重心南移 宋人 农耕图 南宋时太湖流域成为重要粮仓 南方地区经济持续发展 支撑了南宋半壁江山 一 经济重心南移 黄河流域 长江流域 区域 时间 魏晋南北朝 南宋 两宋 原因 表现 北方战乱 南方相对和平 北民南迁 带来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工具及技术 政府注意农业生产 南方自然条件优越 适宜作物生长 南北方人民的共同努力 1宋朝初年 北方人口仅有一百多万户 而南方却有二百三十多万户 是北方的两倍 2 苏湖熟 天下足 表明太湖流域已经成为全国最重要的粮仓 3财政收入百分之八十来自淮河以南4淮南粮食 物品输送京城5农业 手工业产区集中在南方 宋代中国 现代化的程度令人吃惊 货币经济 纸钞 流通票据 高度发展的茶盐企业非常独特 在人民日常生活方面 中国是当时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国家 其自豪足以认为世界其他各地皆为 化外之邦 法国 谢和耐 南宋社会生活史 全班分组介绍宋朝在农业 手工业 商业及海外贸易领域的经济成就 探究活动 分组合作 看哪个组归纳得又快又准确 农业 人口数量突破1亿 劳动力大量增加 农业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得到很大改进 出现秧马 农田水利得到很大发展占城稻种植面积进一步扩大 水稻逐渐跃居粮食产量首位 想想 秧马的使用可以起到什么作用 秧马 节省体力加快速度 两宋时水稻的推广 两宋时 由于政府提倡 水稻种植推广到淮河和黄河流域 并从越南引进优良稻种占城稻 优点 耐干旱 稻穗长 生长期短 宋 四齿铁耙 宋 铁弯锄 宋 铁镢头 宋 铁犁铧 翻车 手工业 煤 石炭 的开采量居世界第一 铜 铁等金属的质量和数量都达到当时世界最高水平 瓷器畅销世界 品牌意识出现 都城汴京 数百万家 尽仰石炭 无一燃薪者 据 文献通考 记载 北宋年间 铁 铜的最高产量为824 1万斤和1460 5万斤 这在当时都是居于世界第一位 水排风箱图 冶炼业 宋代北方冶铁炉大都以煤作燃料 还出现了水排风箱 这种水力鼓风器是采用卧轮式水车 通过曲柄 杠杆机械的推动来鼓风 北宋初 各地有矿冶201处 到北宋中期增加到271处 仁宗皇祐年间铜 铁的年产量500多万斤 到宋神宗时增加到1400多万斤 引自吴泰 宋朝史话 哥窑鱼耳瓷炉 定窑白瓷 景德镇青白瓷 定窑孩儿枕 定窑白瓷童子诵经壶 汝窑三足樽 汝窑粉青奉华碟 钧窑玫瑰紫釉花盆 钧窑玫瑰红釉六角花盆 哥窑筒式三足炉 哥窑灰青葵瓣口小碗 官窑玄纹瓶 景德镇瓷器 青白刻花牡丹百合口瓶 影青观音坐像 影青划花莲花碗 景德镇号称中国的 瓷都 其烧瓷的历史始于南朝 宋真宗景德年间朝廷派遣官吏监督烧窑 产品充当贡瓷 从此便以 景德瓷 而闻名天下 在宋代时 产品即已远销海外 济南刘家功夫针铺 铜版及其拓片 现存最早的北宋广告印版 也是目前所知世界最早的印刷商标的铜版 品牌意识 认门前白兔儿为记 商号的标记 白兔捣药图 店铺的名字 广告文字 上方广告文字说 收买上等钢条 造功夫细针 不误宅院使用 转卖兴贩 别有加饶 请记白 商业 城镇的出现 城市的繁荣 纸币的出现 四川 交子 北宋出现在四川成都 是世界最早的纸币 会子 关子 南宋出现 纸币使用范围更广 想一想 人们为什么要发明纸币 纸币与金属货币相比有哪些优点 思维拓展 闻得商旅往来贸易 竞用会子 一为免商税 二为省脚乘 三为不复折阅 亏损 以此观之 会子可谓通流 吴泳 鹤林集 布罗一匹 为钱两万 即买一匹罗 要付130斤重的铁钱 宋真宗时 在政府的许可下 由成都16家富户共同印造了一种既轻便而又易得原料的纸币 交子 纸币出现的原因 商业繁荣 内外贸易活跃 纸币出现的意义 纸币轻便 便于携带 促进了货币的流通和商品经济发展 是我国货币发展史上一大进步 南宋 李嵩 货郎图 北宋汴京城 临安 今浙江杭州 杭州西湖 南宋都城临安 湖光山色 街市繁华 人口达百万 手工业和商业种类繁多 非常兴旺 下一页 北宋张择端 清明上河图 海外贸易 蕃坊 蕃市 蕃学 的出现 专供外商居住 市舶司 管理海外贸易 的出现 广州 杭州 外贸范围广 楼船 清明上河图 上的船 泉州港出土宋代海船 海船残长24 2米 残宽9 15米 复原后的长度约为35米 宽约11米 泉州出土的南宋残船 临安 明州 泉州 广州 海上丝绸之路 这是宋代时定居中国的阿拉伯人夫妇的合葬碑文 此碑在泉州 正面为阿拉伯文 背面刻着 黄公墓 和 百氏坟 两行汉字 这说明了什么 1 说明不少阿拉伯等国商人来中国经商定居甚至安息在中国土地上 2 说明宋政府鼓励外贸 使宋代外贸发达 3 说明泉州港是外贸港口 船舶深阔各数十丈 商人分占贮货 人得数尺许 下以贮物 夜卧其上 货多陶器 大小相套 无少隙地 朱彧 萍洲可谈 卷二 市舶之利最厚 若措置合宜 所得动以百万计 宋会要辑稿 想一想 两宋时期商业繁荣和海外贸易兴盛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1 只有对外开放 对外经济文化交流 才能促进社会经济 闭关锁国只会造成国家贫穷 民族落后 2 加强联系 互相学习 互相尊敬是历史发展的趋势 顺趋势者存 逆趋势者亡 3 政治稳定 经济繁荣是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条件 4 和平友好交往是我国人民同外国交往的主流 说明我国古代人民是爱好和平 崇尚友好的 古代农具的发展 拓展知识 1 原始社会至夏朝 使用石制和木制农具 2 商朝和西周 使用铜 石 木农具 3 春秋时期 开始使用铁器和牛耕 4 战国时期 大力推广铁器和牛耕 5 西汉 发明播种用的耧车 6 三国时 魏国人马钧发明翻车 7 唐朝 创制曲辕犁和筒车 8 宋朝 使用秧马插秧 农业占城稻商业海外贸易秧马集市 城镇市舶机构交子会子关子蕃坊蕃市蕃学手工业三大港口石炭 煤 金属冶炼制瓷 经济重心南移 本课回顾 自我测评 1生产工具改进 2水利的进步 3耕作技术提高 手工业技术的进步 农业与手工业的进步 1农业和手工业发展 2周边民族兴起与强大 3造船与航海技术先进 4政府的鼓励政策 1秧马2占城稻 3水利得到发展 1铜铁的质量和数量居世界最高水平 2煤的开采居世界第一 3瓷器畅销世界 1城镇的出现 2城市的繁荣 3纸币的出现 1蕃客 蕃坊 蕃市出现 外贸港口的出现 市舶司的出现 外贸范围广 苏州地区 五大名窑景德镇 汴京 明州泉州广州 1 2 3 4 考考你 1 从五代起 南方的农业超过北方的原因是a 南方战祸少 许多中原人流落到江南 增加了那里的劳动力b 从越南引进的占城稻得到推广c 南方重视兴修水利d 麦田面积扩大2 北宋时 出产的瓷器质地细腻 色泽莹润 后来发展为瓷都的是a 定窑b 钧窑c 景德镇d 哥窑 a c 3 煤得到大量开采是在a 南宋b 北宋c 唐朝d 隋朝4 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交子 出现在a 北宋后期b 南宋前期c 南宋后期d 北宋前期 b d 5 昔汴都数百万家 尽仰石炭 无一家燃薪者 这一记载所反映的历史是 a 北宋汴河流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