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文学概论(一)模考试题课程代码:00529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1.林语堂说,汉语的“单音节性”造就了中国文学的( ) A.主题B.母题C.美D.文体2.我国较早提出艺术“至境”概念的人是( ) A.王昌龄B.皎然C.严羽D.叶燮3.下列诗歌,属于哲理诗的是( ) A.苏轼题西林寺壁B.孟浩然春晓C.杜甫石壕吏D.李白望庐山瀑布4.“美不自美,因人而彰”,说这话的人是( ) A.韩愈B.白居易C.柳宗元D.刘禹锡5.季羡林先生认为朱自清的背影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孝”,这属于( ) A.品质阅读B.情感阅读C.审美阅读D.价值阅读6.“文学中的语言”指的是( ) A.规范化的书面语B.文学文本的语言C.作家的内心语言D.教学用的标准语7.亚理士多德认为,诗比历史( ) A.更具有真实性B.更富于哲学意味C.更合乎美学原理D.更强调细节描写8.提出“小说界革命”口号的人是( ) A.王国维B.鲁迅C.茅盾D.梁启超9.首先受普洛普民间故事理论影响的法国结构主义学者是( ) A.格雷马斯B.列维施特劳斯C.热奈特D.托多罗夫10.提出风格就是“恰当场合的恰当的词”这一说法的作家是( ) A.德莱顿B.福楼拜C.巴尔扎克D.斯威夫特11.文学创作是一种( ) A.创造性的精神活动B.个人性的游戏活动C.非理性的心理活动D.概念性的思维活动12.“三分法”把文学作品分为( ) A.史诗类、悲剧类、喜剧类B.小说类、诗歌类、散文类C.叙事类、抒情类、戏剧类D.写实类、浪漫类、象征类13.构成抒情作品的首要条件是( ) A.丰厚的积累B.合理的想象C.卓越的技巧D.真实的情感14.在西方,“风格”这个概念最初属于( ) A.哲学B.修辞学C.历史学D.美学15.“艺术即直觉”这一见解的提出者是( ) A.柏拉图B.贺拉斯C.黑格尔D.克罗齐16.在文学形象的孕育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是( ) A.道德律令B.人生理想C.理性认识D.艺术情感17.强调“以读者为中心,读者决定一切”的批评是( ) A.结构主义批评B.英美新批评C.接受美学批评D.神话原型批评18.指出“忧心忡忡的穷人甚至对最美丽的景色都无动于衷”的人是( ) A.黑格尔B.马克思C.恩格斯D.高尔基19.诗学的作者是( ) A.柏拉图B.亚理士多德C.贺拉斯D.布瓦洛20.法国古典主义文学思潮的主要特征是( ) A.崇尚情感B.崇尚想象C.崇尚技巧D.崇尚理性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21.文学语言组织的审美特征主要有( ) A.典型性B.内指性C.音乐性D.陌生化E.思想性22.王昌龄认为诗境的层次可分为( ) A.玄境B.物境C.情境D.真境E.意境23.关于抒情的本质,主要的理论有( ) A.表现论B.再现论C.摹仿论D.传达论E.投射论24.预备情绪的特征主要有( ) A.审美性B.传播性C.朦胧性D.期望性E.哲理性25.在文艺起源的问题上,影响较大的理论主要有( ) A.模仿说B.游戏说C.巫术说D.符号说E.劳动说三、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3小题,26小题4分,27、28小题每小题3分,共10分)26.艺术变形27.实用说28.叙述次序四、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5分,共25分)29.简述文学审美意识形态的内涵。30.文学文本与文学作品的区别何在?31.简述抒情作品创作的一般原则。32.简述艺术灵感及其特征。33.形成文学接受心境需要哪些条件?五、论述题(本大题共3小题,34小题15分,35、36每小题10分,共35分)34.以杜牧江南春为例,谈谈文学意境中的实境、虚境以及二者的关系。35.试论文学风格与时代文化的关系。36.试述现代主义文学思潮的特点。1-5CDACD 6-10 BBDBD 11-15 ACDBD 16-20 DCBBD21 BCD 22 BCE 23 ADE 24 ACD 25 ABC26.艺术变形是指作家为了达到某种艺术效果而在创作过程中有意将描写对象以扭曲的、畸形的形式表现出来。27.“实用说”是揩在文学四要素关系中,强调作品被读者所利用的关系,认为文学是一种工具和手段。28.叙述时间中的次序是故事时间中事件接续的前后顺序与文本时间中叙述语言的排列顺序相互对照所形成的关系。29.文学具有意识形态性,又具有审美特性,当意识形态性与审美特性有机结合在一起,就不再是两者简单的相加,而变成为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独立系统。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本身不是简单的,既非单一的意识形态的表现,也非单纯的审美,它是复杂的、丰富的,它的具体内涵可以从下面几点加以说明:(1)从性质上看,有集团倾向性又有人类共通性文学作为审美意识形态,的确表现出集团的、群体的倾向性,这是毋庸讳言的。这里所说的集团、群体,包括了阶级但又不只阶级。不同集团、群体的作家由于所处的地位不同,代表着不同的利益,这样他们必然会把各自的意识渗透到文学的审美描写中,从而表现出不同集团、群体的意识和思想感情的倾向性。(2)从主体特征看,是认识又是情感文学是社会生活的反映,无疑包含了对社会的认识。这就决定了文学有认识的因素。认识有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文学中的认识是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结合,更多的情况下是理性认识渗透到感性认识中。(3)从目的功能上看,是无功利性又是有功利性文学作为审美意识形态的又一表现,就是它不以功利为目的,但又有功利性。文学是审美的,那么在一定意义上它就是游戏,就是娱乐,就是消闲,似乎没有什么实用目的,仔细一想,它似乎又有功利性,而且有深刻的社会功利性。30“文学文本”与“文学作品”是一对经常容易混淆的概念。可从专用概念和一般术语两个层次做一大致区分。(1)在专用概念层次上,文学文本与文学作品有着比较清楚的区别:文学文本足指由作者创作出来有待于读者阅读的语言系统,而文学作品(work)则是指已经读者阅读并赋予特定意义的语言系统。一部由作者创作出来的“语言艺术品”,当其未经读者阅读时,就还只是文学文本;而当其被读者阅读后,才变成作品。简言之,文学文本加读者阅读等于文学作品。(2)以往文学理论多使用“文学作品”,现在却转而强调文学文本并把它与文学作品区分开来,主要意在表明两点:第一,文学的意义建立在文学文本的语言组织基础上,离开了语言组织不存在意义;第二,读者才是把文本意义现实化的关键角色,其阅读既可以寻求作者原意,也可以发现新的开放的意义空间。可见,区分文学文本与文学作品有助于使文学文本的基本的语言特性显示出来,并且更加依赖于读者的阅读和保持意义的开放性。(3)不过,在一般地使用术语时,文学文本与文学作品之间的区分往往并不明显,两者有时都可以不加区分地用来指文学这种语言艺术品。如“这篇作品写得不错”,这句话里的“作品”完全可以换为“文本”而不影响原义。这反映了“作品”的传统用法在现在一般术语运用时的一种延续形态。(4)这样,文学文本与文学作品之间,在专用概念层次上是存在明显区别的,而在一般术语运用上则没有多大区别。这也是学习时需要留意的:有时作为专用概念要区别文学文本与文学作品,而有时则视为一般术语加以使用。31.抒情作品的创作过程是主客观相互融合、相互渗透的过程,它总要在理性与情感、现实与情感、语言与情感之间寻找某种平衡和达成某种默契。在这个前提下,抒情作品的创作还应注意如下三个一般性的抒情原则。(1)诚挚性原则抒情最基本的原则是诚挚与可靠,它要求艺术家在抒发情感时必须真诚可靠,并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和真挚感受,无论这种感受是美是丑,是善是恶。用王夫之的话说,就是“性情贞,情挚而不滞”(诗广传卷二)。任何形式的虚情假意和虚伪矫饰,都是艺术创作和情感抒发的天敌。(2)独特性原则情感并不是一般性的概念,而是主体在某一特定环境中为了某一特定事件而产生的某一特定的感受。不仅不同的人在同一环境中对同一事件的感受不一样,即使同一个人在不同环境中对同一事件也会产生完全不同的感受。(3)感染性原则区分真抒情艺术与假抒情艺术有一个无可怀疑的标准,那就是是否具有艺术感染性。32.一、艺术灵感则是指在艺术活动中主体情绪激动、思路畅通、创造力极强的思维状态。二、艺术灵感的特征:人们对艺术灵感的论述,这种特殊的思维状态大约有如下三大特征:1、突发性在艺术创作中,灵感的袭来是没有任何先兆的。许多诗人、作家甚至常常是在非创作的状态中突然得到灵感,然后才开始进行创作的。艺术灵感是在长期思考、积累的基础上,大量被储存到无意识心理层面的情感、认识内容,经过一定时期的酝酿突然呈现于意识的层面,以至于连诗人和作家自己都不知道它们从何处而来。2、迷狂性当作家处于灵感状态时,他的思维就不再是正常的思维了。这时他处于“迷狂”之中。柏拉图之所以用“神灵凭附”和“迷狂”来解释和形容艺术灵感,正是由于他十分准确地了解到诗人创作时的那种独特的心理状态。他对灵感严生原因的解释当然是神秘主义的,但他对灵感状态的描述却是十分真实的。可以说,灵感状态意味着作家进入了自我封闭的独特的幻象世界。唯其如此他才能够获得超凡的艺术创造力。3、创造性所谓创造性是指艺术灵感能够使作家的艺术创造力在瞬间中达到一个高峰,平常状态中难以解决的问题都很轻易地得到解决。很长时间的思路阻塞也在一时之间豁然贯通。灵感对于创作活动是如何难能可贵。33.文学接受心境要满足以下三个方面的条件:(1)接受者的兴趣接受者要对具体的文学作品有兴趣。接受者仅有一般的文学兴趣还不行,还必须有针对某一部文学作品的特定的兴趣,如此阅读才能现实地进行。(2)接受者的审美心态接受者需要暂时与现实生活拉开一定的距离,以保持一种审美的心态。文学作品是一个虚构的世界,一片想象的审美天地。(3)接受者的对话愿望接受者要有与作品及作者对话的愿望。阅读是接受主体主动、自主的精神活动,也是接受者与他人外部世界交往、交流的一种方式。34.(1)虚与实是意境的结构特征。虚与实本是一对哲学范畴,在我国古代文论中右广泛的应用,在意境的结构论中也表现出来。(2)一般来说,虚境是实境的升华,它体现着实境创造的意向和目的,体现着整个意境的艺术品位和审美效果,制约着实境的创造与描写,处于意境结构中的灵魂和统帅的地位,因此才有神境、灵境的别名。(3)也就是说,再好的虚境,也要由实境得来。虚境与实境看似两个部分,但一到艺术表现时,功夫全要落实到对实境的描写上。(4)这里强调的“实者逼肖,虚者自出”,道出了意境创造的奥秘。总之,虚境要通过实境来表现,实境要在虚境的统摄下来加工。这就是“虚实相生”的意境的结构原理。35.(1)风格的概念具有二重性:一方面,风格是作家个人独创的风格;另一方面,风格又是时代的风格,是某一时代所普遍采用的艺术语言。不同时代有不同的文化,作家生活于时代之中,不能不感受到时代的气息。作家的文学风格必然要渗入时代文化的因素,表现出时代性。(2)时代文化一般是由时代的语言的新变化、时代的新风尚、时代的新信息、时代独特的心理、时代崇尚的艺术趣味、时代的新的审美理想、时代新的科学特点融合而成的。文学风格总是这或那样反映时代文化的特点,而形成文学的时代风格,并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3)文学的时代风格是作家作品在总体特色上所具有的特定时代的特征,它是该时代的精神特点、审美要求和审美理想在作家作品中的表现。 (4)时代风格的形成,离不开文学自身的发展规律,也离不开作家有意识的创造。36.在西方文学发展演变的历史上,现代主义的出现是一个意义重大、影响深远的转折。一、现代主义是存在于19世纪末到20世纪中期之间的一个文学思潮,它包括了现代西方文学中许多的文学流派。通常认为,象征主义是现代主义文学思潮中第一个文学流派,是现代主义真正的开端。二、(1)20世纪初,由于社会文化背景发生了巨大变化,现代主义文学应运勃兴,一时间成为文学主流。(2)现代科学的危机与物理学理论的革命急遽地改变了人们对世界的看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人教A版高中数学选修2-1:2.4.1 抛物线的标准方程教学设计
- 化肥厂财务设备检查细则
- 房地产代理合同
- 第22课《杞人忧天》说课稿2025-2026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 新课标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一 2.2基本初等函数-对数函数 教学设计
- 2024-2025学年高中物理 第一章 静电场 3 电场 电场强度和电场线说课稿 教科版选修3-1
- 中医期末试卷试题及答案
- 个体经营户与电商平台合作运营合同
- 时尚电子产品代言人合作合同范本及市场开发协议
- 高新科技园区车间租赁及创新成果转化合同
- 华北电力大学授予本科生学士学位名单
- 学生休学证明模板
- 机电安装工程技术标书(模板)
- 部编版小学一年级上册语文带拼音阅读练习题26篇
- 无机及分析化学第2章-化学热力学基础1
- GB/T 2930.1-2017草种子检验规程扦样
- 会计学原理模拟试题一套
- 第一章-宗教社会学的发展和主要理论范式课件
- 国内外新能源现状及发展趋势课件
- 临床常见护理技术操作常见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课件
- 高速公路改扩建桥梁拼宽施工技术及质量控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