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7《汉魏晋诗三首》教案(粤教版必修) (2)_第1页
4.7《汉魏晋诗三首》教案(粤教版必修) (2)_第2页
4.7《汉魏晋诗三首》教案(粤教版必修) (2)_第3页
4.7《汉魏晋诗三首》教案(粤教版必修) (2)_第4页
4.7《汉魏晋诗三首》教案(粤教版必修) (2)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4.17汉魏晋诗三首教案(粤教版必修1)第一课时迢迢牵牛星教学目标1.有节奏地朗读诗歌到最后熟背全诗。2.通过自己的合理想像体会诗歌的深邃意境。3.用口头语言描绘想像的画面,营造意境。教学重点、难点:教学目标2、3点教学过程一、导入请一个学生讲述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老师总结。牛郎织女的故事我们耳熟能详,他们相遇是惬意的,相守是温馨的,然而等待他们的却是无情的别离、难得的相会。这样一个传说早在东汉末年的古诗十九首中就具雏形,一同学习迢迢牵牛星。二、相关背景知识1.牛郎织女的故事关于牛郎织女的故事,最早的记载是诗经。诗经小雅大东一诗写道:“维天有汉(汉,天河也),监亦有光。跂彼织女,终日七襄(襄,次或行)。虽则七襄,不成报章。睕彼牵牛,不以服箱。”意思是说,在天上有一条银河,看得见它发出清彻的光。河这边有一位勤劳的织女,每天织出锦纹七行。虽说每天织出七行,却不能反复地织成锦章。因为银河那边有牵牛郎,却不能用来驾车箱。这几句诗是写织女对心中人恋念。迢迢牵牛星化用了诗经这一内容,在神话传说的基础上更具体了故事的情节,更加突出了织女相思之悲苦、思念之哀怨,而且感情描写更细腻,艺术手法更完美,更加充分地表达了女主人公织女渴望夫妇团圆的强烈愿望。2.古诗十九首古诗十九首是东汉末年一批文人诗作的选辑,最早见于南朝梁代萧统文选。这十九首诗没有题目,一般拿每首第一句作题目。 内容:夫妇朋友间的离愁别绪和士人的彷徨失意艺术特色:直而不野,婉转附物,怊怅切情地位:代表了汉代文人五言诗最高成就五言诗发展史上占关键性的地位评价:五言之冠冕。 刘勰文心雕龙一字千金。 钟嵘诗品三、诗歌欣赏1.指导学生朗诵诗歌。注意五言诗的节奏划分。2.结合注释,把握诗歌大意。明确:迢迢牵牛星看似写神话传说,看似写天上的爱情悲剧,而实则是人间爱情生活的真实写照。此诗产生的年代,正是社会动乱时期,男子从征服役,人为地造成家庭破裂、夫妻分别,尤其给劳动妇女造成的是身心上的双重痛苦。夫妇久别是她们的生活,离愁别恨是她们的伴侣,夫妇团聚就成了她们的向往。此诗抒写的就是这样一种思想感情,这样一种社会现实。3.想一想:1.诗歌的第一、二句讲述了什么呢?2.描写织女的诗句有哪些呢?她的情况怎么样呢?3.女主人公为什么会那样伤心呢?明确:1、起首两句描写两星相对的清冷环境,于景中寄寓离愁;(远景)2、中间四句描写织女,以动作神态写苦闷、哀怨;(由景及人)3、最后两句 直接抒发诗人的慨叹,暗示离别的根源。4.诗句赏析举例。1、“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一直以来,人们都说这诗句好,它好在哪里呢?为什么能那么好?明确:这是诗人的慨叹。那阻隔了牵牛和织女的银河既清且浅,牵牛与织女相去也并不远, 河汉虽然清浅,但织女与牵牛只能脉脉相视而不得语。 这句诗用了“盈盈”“脉脉这些叠音词,使这首诗质朴、清丽,情趣盎然 ,情景相生。 “盈盈”写水美, “脉脉”写情深,这美好的情和景与”不得语“的残酷现实形成巨大的矛盾反差,从而使诗意更加哀怨动人。2、诗前两句说“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意为织女星和牵牛星相隔遥远,而为何后面又说“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如何理解这里远和近的矛盾?谈谈自己的理解。观点一:两颗星相距的确很远,但是虽然因此而无法相见,但是两颗诚挚忠贞的爱心却始终相依相伴。“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所以在他们看来,这河汉也就“清且浅”了。观点二:那浅浅的天河,定然不甚宽广。可是那隔着河的牛郎织女,却不能骑着牛儿来往。咫尺之间,却无法倾诉衷肠,只能无言凝望。只能等待用一年守望一日的团圆。泰戈尔说:“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我就站在你的面前/你却不知道我爱你/ 而是/ 明知道/彼此相爱/ 却不能在一起”。若是无法相见是因为隔了万水千山,那么这种悲伤总还有个理由来消释,但是明明只有咫尺之间却如远在天边,这种无奈才更加令人刻骨铭心。3、迢迢牵牛星全诗没有一字直接写织女对牛郎的思念,却处处能感受到她的深切思念,这种艺术效果是如何达到的?叠词在其中起了什么作用?探究学习:诗作是让织女的深情通过她织布的细节和这些细节引起的读者的想像表现出来的。叠词的魅力“迢迢”写距离之远,“皎皎”写星光之亮,“纤纤”状素手之美,“札札”状织布之繁忙,“盈盈”写水清浅的样子,“脉脉”写人含情的样子。音乐美,情感深,增强表现力叠词突出了女主人公的哀怨的心情四.反复朗诵诗歌,总结全文。这首诗在艺术特色上有许多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首先,运用浪漫手法展开丰富的联想。诗用浪漫手法借天上的故事来喻现实生活,抒发了织女的别恨哀怨及向往夫妻团聚的感情。诗的联想也十分丰富,写人、写景、写情、写感,几乎是句句明写织女,而又句句不离牛郎。好似随意而实则匠心独运,“文温以丽,意悲而远”。其次,抒情和写景的结合。诗不拘于神话传说的故事,而立足于写织女的感情。不仅通过织女怅望牛郎、无心弄机杼、泣泪落如雨、脉脉不得语等场景描写来揭示织女的心情感受,抒发织女的离情别绪,也注意了和景物描写结合起来,通过“皎皎河汉”“清且浅”“盈盈一水间”等景语的衬托和渲染,来达到抒发情感的目的。全诗似句句在写景,又句句在写情,情语景语融合无间。诗写景自然清秀,抒情委婉含蓄,却又谐调一致,浑然一体。再次,诗的语言优美自然、精练工切而又富于韵味。尤其诗中“迢迢”“皎皎”“纤纤”“札札”“盈盈”“脉脉”叠词,不论是对写景还是对抒情,都十分精练准确,韵味无穷,妙不可言。景新意深,全诗如行云流水,自然流畅,不愧为古五言诗成熟之作。因而,古人在读古诗十九首诗说:“学者当以此等诗常自涵养,自然笔下高妙。”四、布置作业1.背熟此诗。2.赏析青青河畔草中的叠词。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盈盈楼上女,皎皎当窗牖。娥娥红粉妆,纤纤出素手。荡子行不归,空床难独守。第二课时短歌行教学目标1.背诵本诗歌。2.掌握短歌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3.体会诗人曲折表达自己渴望招纳贤才以建功立业的心情。教学重点、难点:教学目标2、3点教学过程一、导入(多媒体课件展示)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观沧海)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龟虽寿)问:这都是谁的诗句?这些诗句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情怀?二、相关背景知识1.乐府解题根据古诗“长歌正激烈”,曹丕燕歌行“短歌微吟不能长”,以为长歌、短歌是指歌声长短而言。一般说长歌比较热烈奔放,而短歌的节奏比较短促,低吟短唱,适于抒发内心的忧愁和苦闷。2. 建安十三年,曹操率大军南下,列阵长江,欲一举荡平孙刘势力。大战前夕,酒宴众文武,饮至半夜,忽闻鸦声望南飞鸣而去。曹操感此景而持槊歌此短歌行。三、作者及其成就曹操是三国时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他“挟天子以令诸侯”,唯才是举,终于统一了北方,位至大将军、丞相、封魏王。曹丕称帝后,追尊为武帝。他的文学成就颇高,与其子曹丕、曹植成为建安文坛的领袖,开创了一代文风,其诗语言质朴,情感深沉,格调苍凉悲壮,被称誉为“建安风骨”,他用乐府古题写时事,继承汉乐府民歌“缘事而发”的现实主义精神,真实反映了汉末动乱的社会现实,如蒿里行薤露行苦寒行却东西门行等,表现了他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和进取精神,如观沧海短歌行。著有魏武帝集。四、快速通读全文,积累常见的文言字词1.教师范读,学生朗读,读准字音,把握语调,读出慷慨之情。2.结合注释,疏通诗句,教师巡回点拨。五、梳理情节脉络,整体感知课文诗歌结构:第一层:从“对酒当歌”到“唯有杜康”, 抒发了诗人对时光易逝,功业未成的深深感慨。(忧 )第二层:从“青青子衿”到“鼓瑟吹笙”,首写思念贤才、宴饮嘉宾的描写,表现了诗人求才若渴的心情。 第三层:从“明明如月”到“天下归心”, 接着抒写了贤才难得的苦闷、忧愁及通过想象贤士到来、畅叙情谊表达对贤才的仰慕之情。第四层:写贤才择主和希望天下贤才归顺自己以完成统一事业的宏伟抱负。(卒章显志)六、诗歌赏析1.整体把握:全诗反复出现一个“忧”字,诗人“忧”什么?明确:人生短暂、人才难求。2.具体研讨。第一层:作者的“对酒当歌”的忧思来源于哪里?明确:源于内心的焦急。正因人生短暂,才更渴望招纳贤才,为己所用,建功立业。第二层:这一层八句中只有两句是作者自己写的。“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这一句出自诗经郑风子衿,原是一首女子思念男子的情诗,曹操将之嫁接到这里,浑然天成、天衣无缝地表达了对贤才的渴求。“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这四句选自诗经小雅鹿鸣。“雅”是宫廷乐曲歌辞,小雅鹿鸣诗表现的是天子宴请群臣的盛况和宾主之间融洽的温情。选句意为“野鹿呦呦不停地叫,在那野外食青苹。我有高贵宾客,吹笙鼓瑟悦宾朋”。这四句诗信手拈来,却与全诗融为一体,说明贤才若来投奔于己,必将极尽礼节招待他。第三层:“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字面意为“天上那明亮皎洁的月亮,什么时候才可以摘取呢?”这里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将贤才喻为明月,恰如其分地表达渴望贤才来归的心意。而在这还没有实现的情况下,才“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这四句诗仍是写“忧”,从情感上照应第一层。“越陌度阡”四句句意呼应第二层,仍是想像贤才归己时的欢快场面。第四层:“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四句是自然环境描写。可理解为连年战乱,百姓流离失所;也可理解为在三国鼎立的局面下,有些人才犹豫不决,彷徨不知何去何从。似乎后者更贴切一些,因为诗歌最后四句又一次吐露诗人的心志:“山不厌高,水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山不厌高,水不厌深”化用管子形势解的话,用比喻手法说明自己渴望多纳贤才。“周公吐哺”是出自史记鲁周公世家的一个典故。周公是周文王之子,武王之弟,在历史上素有礼贤下士之令名,曾“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曹操在这里以周公自比,是说自己也有周公那样的胸襟,一定会热切殷勤地接待贤才,使天下的人才都心悦诚服地归顺。3.归纳明确。此诗气调高远,感情丰富,是诗人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诗中,诗人以感人的真诚和慷慨悲凉的情感咏叹了生命的忧患、生命的悲剧。以貌似颓废的意态来表达及时进取的精神,以放纵歌酒的行为来表现对人生哲理的严肃思考,以觥筹交错之景来抒发心忧天下和渴慕人才之情。全诗以感慨开始,继之以慷慨、沉吟,再继之以忧愁、开朗。一忧一喜,忽徐忽急,以如歌的行板倾诉了作者慷慨激昂的情怀。曹操堪称人生的斗士。4.拓展研讨诗歌的艺术技巧。学生自由交流自己最欣赏的句子并说明理由,体会诗歌的艺术技巧。参考:(1)引用成句,不露痕迹;(2)诗歌采用一连串的比兴手法,生动形象地表达出作者思贤若渴的急切心情。七、布置作业1.背熟全诗。2.选择诗中最能打动你心灵的句子,写下你的感受。第三课时归园田居教学目标1.感受作者的隐士情怀,领悟作者返璞归真的人生志趣与人生境界。2.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辞官归田,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热爱田园生活的精神,学习其高尚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3.欣赏诗歌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学习其中的艺术手法。教学重点:熟读全诗,明确诗歌的主旨和情感倾向教学难点:欣赏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教学过程一、导入复习初中学过的陶渊明诗文,如归园田居其三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诗歌语言质朴、平淡、自然,将劳动的清新感受和山村月夜的静谧景致融为惬意出俗的意境,记录着诗人参加劳动的情况和感受,抒写了诗人脱离尘俗回归自然的闲适喜悦的心情。今天我们再来学习归园田居组诗中的第一首。二、作者简介陶渊明(365-427),东晋著名诗人。一名潜,字元亮,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著名的隐士,不满于官场的黑暗,“不为五斗米折腰”,隐居农村。陶诗今存125首 ,多为五言诗。而其中的田园诗歌最为著名。语言纯朴自然、意境高远拔俗,为中国诗坛开辟了新天地,并直接影响到唐代田园诗派。田园诗歌的鼻祖。陶渊明少年时代受家庭和儒经的影响,怀有兼济天下大济苍生的壮志。但是,由于门阀制度的存在,庶族寒门出身的人,不可能突破门阀士族对高官权位的垄断,在这样的情况下,陶渊明的理想是难以化为现实的,他理想的梦幻注定会如现实的泡沫湮灭无声。陶渊明直到二十九岁的“高龄”才出仕为官,但终其一生,他所做的也不过是祭酒、参军、县丞一类芝麻小官,不仅济世的宏志无法施展,而且不得不在苟合取容中降志辱身和一些官场人物周旋委蛇。到他三十九岁时,多年来有深刻影响的老庄思想和隐逸的社会风习使他的思想发生了质的变化,他说:“先师有遗训,忧道不忧贫。瞻望邈难逮,转欲志长勤。”(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可见,“道之不传”的理想幻灭使他转向躬耕自给自劳自娱以求心灵的宁静与淡泊。此后,他又为彭泽令,就在他上任八十余日之时,逢郡都邮来巡,属僚告之应束带进见,他长叹到:“我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并即日解印挂职而归,从此,他结束了他仕途的努力和曾经的彷徨,义无反顾地走了归田之路,也给后人留下了其人“不为五斗米折腰”的佳话。三、背景知识陶渊明的这次辞官回家是最后一次,从此再也没有出仕。公元405年,陶渊明在江西彭泽做县令,不过八十多天,便声称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挂印回家。从此结束了时隐时仕、身不由己的生活,终老田园。归来后,作归园田居诗一组,共五首,描绘田园风光的美好与农村生活的淳朴可爱,抒发归隐后的愉悦心情。课本中所选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