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河南神泰环保科技有限公司研发中心 服务热线生物接触氧化池-河南神泰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核心研究设计生物接触氧化池简介:生物生物接触氧化池结构包括池体,填料,布水装置,曝气装置。工作原理为:在曝气池中设置填料,将其作为生物膜的载体。待处理的废水经充氧后以一定流速流经填料,与生物膜接触,生物膜与悬浮的活性污泥共同作用,达到净化废水的作用。生物接触氧化池接触氧化池其工作原理:淹没在废水中的填料上长满生物膜,废水在与生物膜接触过程中,水中的有机物均被微生物吸附,氧化分解和转化为新的生物膜。从填料上脱落的生物膜,随水流到二次沉淀池,通过沉淀与水分离,废水得到净化。生物接触氧化池接触氧化池曝气原理:曝气是使空气与水强烈接触的一种手段,其目的在于将空气中的氧溶解于水中,或者将水中不需要的气体和挥发性物质放逐到空气中。换言之,它是促进气体与液体之间物质交换的一种手段。它还有其他一些重要作用,如混合和搅拌。空气中的氧通过曝气传递到水中,氧由气相向液相进行传质转移。 生物接触氧化池应在填料下方满平面均匀曝气。曝气不足,分解速度缓慢,甚至藻类死亡,净化效果大大下降,用生物接触氧化法处理废水,即用生物接触氧化工艺在生物反应池内充填填料,已经充氧的污水浸没全部填料,并以一定的流速流经填料。在填料上布满生物膜,污水与生物膜广泛接触,在生物膜上微生物的新陈代谢的作用下,污水中有机污染物得到去除,污水得到净化。最后,处理过的废水排入生物接触氧化处理系统与生活污水混合后进行处理,氯消毒后达标排放。生物接触氧化法是一种介于活性污泥法与生物滤池之间的生物膜法工艺,其特点是在池内设置填料,池底曝气对污水进行充氧,并使池体内污水处于流动状态,以保证污水同浸没在污水中的填料充分接触,避免生物接触氧化池中存在污水与填料接触不均的缺陷,这种曝气装置称谓鼓风曝气。生物接触氧化法的处理构筑物是浸没曝气式生物滤池,也称生物接触氧化池。 生物接触氧化池内设置填料,填料淹没在废水中,填料上长满生物膜,废水与生物膜接触过程中,水中的有机物被微生物吸附、氧化分解和转化为新的生物膜。从填料上脱落的生物膜,随水流到二沉池后被去除,废水得到净化。在接触氧化池中,微生物所需要的氧气来自水中,而废水则自鼓人的空气不断补充失去的溶解氧。空气是通过设在池底的穿孔布气管进入水流,当气泡上升时向废水供应氧气,有时并借以回流池水。 生物接触氧化法具有下列特点: (1)由于填料的比表面积大,池内的充氧条件良好。生物接触氧化池内单位容积的生物固体量高于活性污泥法曝气池及生物滤池,因此,生物接触氧化池具有较高的容积负荷; (2)生物接触氧化法不需要污泥回流,也就不存在污泥膨胀问题,运行管理简便; (3)由于生物固体量多,水流又属完全混合型,因此生物接触氧化池对水质水量的骤变有较强的适应能力; (4)生物接触氧化池有机容积负荷较高时,其F/M保持在较低水平,污泥产量较低。二、生物接触氧化池的构造 接触氧化池目前虽已运用于生产,但是还没有形成比较定型的构造型式。 接触氧化池的主要组成部分有池体、填料和布水布气装置。池体用于设置填料、布水布气装置和支承填料的栅板和格栅。池体可为钢结构或钢筋混凝土结构。由于池中水流的速度低,从填料上脱落的残膜总有一部分沉积在池底,池底可做成多斗式或设置集泥设备,以便排泥。 填料要求比表面积大、空隙率大、水力阻力小、强度大、化学和生物稳定性好、能经久耐用。目前常采用的填料是聚氯乙烯塑料、聚丙烯塑料、环氧玻璃钢等做成的蜂窝状和波纹板状填料。 近年来国内外都进行纤维状填料的研究,纤维状填料是用尼龙、维纶、腈纶、涤沦等化学纤维编结成束,呈绳状连接。为安装检修方便,填料常以料框组装,带框放人池中。当需要清洗检修时,可逐框轮替取出,池子无需停止工作。 布气管可布置在池子中心(中心曝气,图5-15),侧面(侧面曝气,图5-16)和全池(全面曝气,即整个池底安装穿孔布气管,管子相互正交,形成0.3m的方格)。生物接触氧化池的设计参数:1、 生物接触氧化池每个(格)平面形状宜采用矩形,沿水流方向池长不宜大于10m。其长宽比宜采用1:21:1,有效面积不宜大于100m。2、生物接触氧化池由下至上应包括构造层、填料层、稳水层和超高。其中,构造层宜采用0.61.2m,填料层高宜采用2.53.5m,稳水层高宜采用0.40.5m,超高不宜小于0.5m。 3、生物接触氧化池进水端宜设导流槽,其宽度不宜小于0.8m。导流槽与生物接触氧化池应采用导流墙分隔。导流墙下缘至填料底面的距离宜为0.30.5m,至池底的距离宜不小于0.4m。 4 、生物接触氧化池应在填料下方满平面均匀曝气。 5、当采用穿孔管曝气时,每根穿孔管的水平长度不宜大于5m;水平误差每根不宜大于2mm,全池不宜大于3mm,且应有调节气量和方便维修的设施。 6、生物接触氧化池应设集水槽均匀出水。集水槽过堰负荷宜为2-3L/(sm)。 7、生物接触氧化池底部应有放空设施。 8 、当生物接触氧化池水面可能产生大量泡沫时,应有消除泡沫措施,比如使用消泡剂或者喷淋方式。 9 、生物接触氧化池应有检测溶解氧的设施。 给水生物接触氧化池两种不同曝气系统的比较研究1 生物接触氧化池的两种曝气系统 为提高氧的利用率,生物接触氧化池宜采用气水逆向流设计。一般用鼓风机鼓风曝气,曝气设备分布于池底;气流自下向上流经填料区,水流自上向下流经填料区。曝气系统一般采用微孔曝气系统或穿孔曝气系统。微孔曝气系统一般采用膜片式微孔曝气器作为曝气设备,池中填料一般采用弹性填料,设计气水比一般取0.7左右。穿孔曝气系统采用穿孔管作为曝气设备,池中填料可采用颗粒填料或弹性填料,设计气水比一般取1左右。 2 充氧性能比较 通过对中试装置的清水充氧试验,对两种不同曝气方式的标准状态充氧性能作了测试,并对以下几项充氧性能评定指标作了比较与分析。 (1)标准状态下的氧总转移系数KLas(h-1)曝气器在标准状态(水温20、1atm大气压强)的测试条件下,在单位传质推动力作用时,单位时间向单位体积水中传递氧的数量; KLas=KLa(T)1.024(20-T)(1)式中KLa(T)水温为T条件下,氧气的总转移系数(h-1);T测定时的实际水温();KLa(T)=2.303lg(cs-c1)/(cs-c2)60/(t2-t1)(2) 式中Cs液体中的氧气溶解度(mg/L); C1、C2在t1、t2时间(以min计)所测得的氧气浓度(mg/L)。 (2)氧气转移率dc/dt(mg/Lh)曝气器在标准状态的测试条件下,单位体积内氧气的转移速率; dC/dt=KLasCs(20)(3) 式中dC/dt 单位体积内氧气的转移速率,简称氧气转移率(mg/L.h);Cs(20)标准状态下的氧气在清水中的溶解度,Cs(20)=9.17mg/L。(3)充氧能力R0(kgO2/h)曝气器在标准状态的测试条件下,单位时间向溶解氧为零的水中传递的氧量: R0=KLasVCs(20)10-3 ,(kgO2/h)(4)式中V液体体积(m3)。 (4)氧利用率EA()曝气器在标准状态的测试条件下,传递到水中的氧量占曝气器供氧量的百分比: EA=(R0/S)100%(5)式中 S供氧量(kgO2/h); S=0.211.331GS其中0.21空气中氧所占比例;1.331标准状态下氧的容重(kg/m3);GS供给空气量(m3/h)。 (5)充氧动力效率EP(kgO2/kW.h)曝气器在标准状态的测试条件下消耗1kW.h有用功所传递到水中的氧量。 Ep=R0/N;(kgO2/KW.h)(6)式中N 消耗功率计算值; N=HGs/102(kW) 其中H 空气压力(kg/cm2); 标准状态下的空气容重, =1.205(kg/m3)。 2.1 清水充氧试验本试验直接利用A型和B型生物接触氧化中试装置(见图1)为测试装置:A型生物接触氧化池的填料区下方设微孔曝气器(微孔直径0200m范围内变化),直接向弹性填料区鼓风曝气,池中水深4.5m,填料区高度4m,并采用两级串联的方式运行。B型生物接触氧化池的填料区下方设置穿孔曝气管(孔径1mm),直接向颗粒填料区鼓风曝气,池中水深4.1m,填料区高度2m。试验用水为自来水,水温28,供气量以转子流量计计量换算。试验方法采用静态启动的间歇非稳态法;用亚硫酸钠为消氧剂,氯化钴为催化剂;溶解氧采用溶氧仪直接测定。 试验条件和测试结果见图2和表1。 表1 两种曝气系统的清水充氧试验结果序号1234567891011比较项目水温水深池表面积气压气量*孔眼直径KLaSdc/dtR0EAEpmm2kg/cm2m3/hmh-1kgO2/m3.hkgO2/h%kgO2/kW.hA型284.51.280.7145.002006.010.0550.3222.95.42B型284.10.760.7143.010004.040.0370.1215.03.39*注:气量均采用设计工况下的曝气量,曝气强度均控制在4m3/m2.h左右。2.2 试验结果分析和结论2.2.1由表1可以看出:(1)由于氧的溶解度小(因而氧的转移也慢),通过正常的气水交界面难以获得足够的氧量来进行好氧生物处理,必须要人为地增加气水的交界面。鼓风曝气就是增加氧转移交界面的一种方法。依据双膜理论,膜的厚度反映了阻力的大小。在浓度差相等的情况下,鼓风曝气气泡愈小,氧的转移量也愈多。由表1第6项可知,A型生物接触氧化池的气泡直径远小于B型;从第7、8项可看出,其相应的KLaS值和dc/dt值高于B型。(2)一个曝气装置的KLaS值大,吸收的氧量虽可多些,但未必经济。所以在实际工作中常用氧利用率EA和充氧动力效率Ep来作为比较曝气装置效率的指标。从表1第10、11项可明显看出,A型生物接触氧化池的EA值和EP值均高于B型。这说明在同等的充氧能力下,A型生物接触氧化池所消耗的能量小于B型。2.2.2在后来试验稳定工况的连续运转中,曾多次测定A、B型生物接触氧化池中水体的溶解氧,结果见表2: 表2 A、B型生物接触氧化池中溶解氧的分布DO测点位置 原水 A型第一级 A型第二级 B型 DO(mg/L) 6.0 7.0 4.0 由表2可知,A型生物接触氧化池中各部位的溶解氧值均高于B型。这说明了A型生物接触氧化池具有较高的充氧效率,能提供足够的氧气以保证生物膜进行生化反应。综上所述,可认为:从充氧性能的上述五项评价指标来比较,A型生物接触氧化池的充氧性能明显优于B型生物接触氧化池。2.2 试验结果分析和结论2.2.1 由表1可以看出:(1)由于氧的溶解度小(因而氧的转移也慢),通过正常的气水交界面难以获得足够的氧量来进行好氧生物处理,必须要人为地增加气水的交界面。鼓风曝气就是增加氧转移交界面的一种方法。依据双膜理论,膜的厚度反映了阻力的大小。在浓度差相等的情况下,鼓风曝气气泡愈小,氧的转移量也愈多。由表1第6项可知,A型生物接触氧化池的气泡直径远小于B型;从第7、8项可看出,其相应的KLaS值和dc/dt值高于B型。(2) 一个曝气装置的KLaS值大,吸收的氧量虽可多些,但未必经济。所以在实际工作中常用氧利用率EA和充氧动力效率Ep来作为比较曝气装置效率的指标。从表1第10、11项可明显看出,A型生物接触氧化池的EA值和EP值均高于B型。这说明在同等的充氧能力下,A型生物接触氧化池所消耗的能量小于B型。2.2.2 在后来试验稳定工况的连续运转中,曾多次测定A、B型生物接触氧化池中水体的溶解氧,结果见表2: 表、B型生物接触氧化池中溶解氧的分布DO测点位置 原水 A型第一级 A型第二级 B型 DO(mg/L) 6.0 7.0 4.0 由表2可知,A型生物接触氧化池中各部位的溶解氧值均高于B型。这说明了A型生物接触氧化池具有较高的充氧效率,能提供足够的氧气以保证生物膜进行生化反应。综上所述,可认为:从充氧性能的上述五项评价指标来比较,A型生物接触氧化池的充氧性能明显优于B型生物接触氧化池。 3曝气系统经济比较 参考某地一座4万m3/d产水量的生物接触氧化池的实际工程设计,假定池表面积,有效水深为;并假定填料均采用YDT弹性波纹立体填料,曝气用鼓风机均采用国产罗茨风机,水下空气管道采用ABS管材(水上空气总管采用钢管)。在此假定前提下,对可能用的两种曝气系统方案进行了经济上的比较与分析。 3.1 曝气系统造价比较(1) 微孔曝气系统的气水比为0.7,总供气量为2.8万 m3/d。采用鼓风机的额定空气流量为/min,出口静压49kPa,配套电动机功率30kW。空气总管管径,采用钢管。为曝气均匀,将整个生物接触氧化池分为四个曝气区。位于生物接触氧化池底部的布气管道布置成环状,管径,管道间距,采用ABS管。曝气器采用膜片式微孔曝气器,安装于环状布气管道上,每个曝气器的服务面积约,共1200个曝气器。(2) 穿孔曝气系统的气水比为1,总供气量为4万m3/d。采用鼓风机的额定空气流量为/min,出口静压49kPa,配套电动机功率37kW。空气总管管径,采用钢管。为曝气均匀,位于生物接触氧化池底部的穿孔曝气管采取环路布置和曝气管下弯配置方法。穿孔管采用ABS管,沿管道每隔开孔,孔径为23mm,管道间距为1.52。(3) 曝气系统主要包括鼓风机和管道系统(曝气器、管道、管件、阀门、支撑、水平调节器等)。计算曝气系统造价时,参照1999年上半年上海市的市场价格,再考虑相应的安装调试费用,最后得出两种曝气系统的工程造价(未考虑利润率)如下:微孔曝气系统:约60万元;穿孔曝气系统:约35万元。3.2 曝气系统运行成本比较因为两种曝气系统的维护管理所需人工费相近,所以主要考虑用电量的差别。参考上海市工业用电价格,设电价平均为0.7元/kW.h,并假定生物接触氧化池每天24小时运行。微孔曝气系统所用电动机功率为30kW,每年耗电量262800kW.h,每年电费约为18.4万元;穿孔曝气系统所用电动机功率为37kW,每年耗电量324120kW.h,每年电费约为22.7万元。所以两种曝气系统每年所需电费相差约为4.3万元。由以上分析可知,微孔曝气系统每年的运行成本比穿孔曝气系统约少4.3万元。3.3 曝气系统对制水成本的增加(1) 整个曝气系统按15年折旧计算,为简化起见,不考虑土建投资、贷款及利息,则曝气系统的年折旧费用为:微孔曝气系统:约4万元/年;穿孔曝气系统:约2.3万元/年。(2) 曝气系统所需运行费用主要包括电费和人工费,人工费均按4.8万元/年计算,所以年运行费用为:微孔曝气系统:约23.2万元/年;穿孔曝气系统:约27.5万元/年。(3) 因生物接触氧化池日产水量为4万m3/d,年产水量为1460万m3/年,所以曝气系统对制水成本的增加为:微孔曝气系统:(423.2)/1460=0.0186元/m3水,约1.86分/m3水;穿孔曝气系统:(2.327.5)/1460=0.0204元/m3水,约2.04分/m3水。4 曝气系统的运行管理曝气系统的正常运行依赖于曝气系统的使用寿命和日常维护。(1) 微孔曝气系统正常运行的关键在于微孔曝气器的正确选用。随着科技的发展,在目前的工程应用中,曝气器支承盘多采用ABS工程塑料,布气膜片多采用高分子聚合物或添加了增强剂的橡胶,取代了原有的钛板或陶瓷板曝气的微孔曝气器。布气膜片的内外表面很光滑,不会产生金属氧化物,不易固着生物膜,并有很好的耐酸耐碱性能。布气膜片上的气孔可随气量的增减而可大可小,从而使曝气变得更加均匀,同时也防止了堵塞。由于布气膜片具有一定的弹性,曝气器在充氧曝气时,布气膜片及膜片上的微孔在气体的作用下能自行鼓胀挣开,以确保气体可从微孔中通过,在停止曝气时,布气膜片上的微孔呈闭合状态。由于布气膜片具有弹性及微孔可自行扩张和收缩,避免了以往曝气器微孔容易受堵的现象。其缺陷在于:生产微孔曝气器的厂家较多,其产品质量良莠不齐。如果曝气器布气膜片的材质和加工质量不过关,会导致在使用过程中出现布气膜片破损的情况。在已有的生产性给水生物接触氧化池中,有的水厂连续运行三年以上,未出现过布气膜片破损的情况;但也有个别水厂在不到一年的运行时间内,就有少数曝气器的布气膜片出现破损。由于曝气器安装在填料的下方,更换检修较为困难,所以对曝气器的质量提出了严格的要求。(2)穿孔曝气系统直接在空气管道上开孔曝气,所以不存在上述微孔曝气系统存在的膜片破损问题。给水工程中,穿孔曝气管孔眼直径一般为3mm,也有工程采用12mm孔眼直径。尽管在污水处理中,穿孔曝气管多采用3mm孔眼直径,且较少有曝气不均匀和堵塞现象。但在给水处理中,因为气水比和曝气强度远小于污水处理,所以在池表面积较大的情况下,其曝气均匀性较难控制。并且在长期使用时,曝气管内和孔眼处容易固着生物膜,产生生物粘垢,最终可能导致某些孔眼和局部管道堵塞。在停止曝气时,因孔眼不能闭合,在水力静压作用下,底泥可能通过孔眼进入曝气管,也容易造成某些孔眼和局部管道堵塞。由于曝气管安装在填料的下方,更换检修较为困难,所以在给水工程应用中,如何解决大面积、小曝气强度的穿孔曝气系统的曝气不均匀性和堵塞问题,是一个有待于深入研究的课题。 5 结语通过对微孔曝气系统和穿孔曝气系统的综合比较,可认为:(1) 在充氧性能方面,微孔曝气系统明显优于穿孔曝气系统。就文中所述的五项充氧性能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大学移民管理专业题库- 移民性别与社会平等权益
- 2025年大学融合教育专业题库- 融合教育背景下学生综合素养培养
- 2025年大学劳动教育专业题库- 大学生劳动教育实践教学项目设计与实施
- 2025年大学劳动教育专业题库- 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劳动教育效果评估
- 2025年大学科学教育专业题库- 大学科学教育与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
- 2025年大学科学教育专业题库- 科学课程设计中的学习目标明确
- 2025年大学科学教育专业题库- 科学教育与学生身心健康的关系
- 2025年大学人文教育专业题库- 人文教育在教育领域中的地位
- 2025年大学融合教育专业题库- 融合教育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
- 2025年护士执业资格考试题库(护理伦理学专项)伦理学伦理道德实践应用试题
- 化工厂实习安全培训课件
- 疏浚清淤工程合同协议书
- 电子电子技术试题及答案
- 2025项目管理考试题及答案
- 五年级篮球培训课件
- 护林员巡护安全知识培训课件
- 辽宁省2025年中考英语真题附答案
- 喷涂基础知识培训课件
- 2025年驻外内聘考试题库
- 幼儿园教师防恐防暴安全知识培训
- 中国禁毒法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