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旗下讲话(共4页).doc_第1页
国旗下讲话(共4页).doc_第2页
国旗下讲话(共4页).doc_第3页
国旗下讲话(共4页).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国旗下讲话(共4页 )讲话主题:嫦娥奔月已经不是传说讲 话 人:林 华(副校长)时 间:第9周2007年10月29日(星期一) 上午7:15地 点:学校运动场老师们、同学们:大家早上好!我今天讲话的题目是嫦娥奔月已经不是传说。2007年10月24日18时05分,中国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嫦娥一号卫星从这里开始了奔月之旅,开启了中国深空探测的新里程。 2004年初,随着绕月探测工程正式开始实施,“嫦娥一号”,这个美丽的名字就吸引着无数关注的目光。这是中国人勇攀科学高峰的一次新的尝试,这是中华民族和平利用太空的一次新的探索。为什么要探月?从“嫦娥工程”进入公众视野,这个问题就一直是热议的话题。在“嫦娥奔月”从梦想飞往现实的时刻,让我们走近科学家,去感受探月构想的无穷魅力,去感受探索者的豪迈精神。绕月探测工程总设计师孙家栋说当我们掌握了一定的航天技术以后,人类的探索必然要向深空发展,第一步肯定就是月球。我国的航天事业走过了50多年的光辉历程,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是,前50年我们所有的空间活动基本上围绕近地空间,也就是说离地球从几百公里、几千公里到几万公里这个高度。从技术角度来看,所谓近地空间,就是二体运动,就是人造卫星和地球的关系。探测月球有两个目的,一是探索宇宙奥秘,二是开发空间资源。其中开发资源就看我们将来对月球认识到什么程度,这有一个认识的过程。“嫦娥工程”呈现给世人的最大亮点是4个字“自主创新”。绕月探测工程是一项自主创新的“中华牌”工程。星上所有关键的设备、仪器,都是自己研制。装成星以后所做的大量实验,都是利用中国现有的实验设备和技术条件完成的。长期从事月球科学研究的绕月探测工程月球应用科学首席科学家欧阳自远院士经常要面对这样的质疑:“地球上的事情都干不完,干吗要跑去搞月亮啊?”但是欧阳自远说经过无数次的论证,最后大家得到一致结论:中国必须搞,中国还得好好搞,加紧搞。空间科学的发展需求呼唤着我国在深空探测领域有所突破。长期以来,中国空间科学研究都是用国外的二手资料,这严重影响了我国空间科学的研究。中国的运载能力和卫星的基础能力已经具备了向月球发射一个探测器的能力。中国在月球探测和深空探测这一高技术领域应该占有一席之地,这一工程不但可以推动我国基础学科的发展和航天技术的进步,还可以对国民经济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绕月探测工程总指挥栾恩杰这样解释探月的原因中国人不能总围着地球转,适时开展以月球探测为起点的深空探测,是我国航天事业持续发展,有所创新,有所突破的重要举措。飞出地球、探索月亮,是我们这个民族的千年梦想,它不仅是出于人类探索未知世界的天性,也是对民族夙愿的最好回应。有人提出,人类的探月活动已经进行了上百次,我们为什么还要重复别人做过的事情?在科学研究领域,有的重复是没有意义的,但有的重复是有意义的。各个国家掌握的技术不一样,更何况发达国家并没有敞开大门,特别对于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需要自力更生。中国自己没做过,怎么能叫重复呢?别人干过就不干了,那中国将得不到发展,什么都发展不下去。你不干就没有发言权!”国防科工委主任张庆伟这样评价“嫦娥工程”实现以“嫦娥”命名的探月工程具有重大意义,它是继发射地球卫星、突破载人航天技术之后,我国空间科学和技术发展的第三个里程碑,是我国实现深空探测“零的突破”的标志性工程。 据悉,我国的探月活动将分三步进行:第一步即派出环绕月球飞行的探测器对月球进行遥感探测,即绕月探测;第二步实现软着陆探测器“落”在月球表面上,并实地考察月球;第三步,探测器不但要降落在月球表面,而且要从月球采集样品送回地球。绕月探测工程总指挥栾恩杰形象地将我国无人探测三部曲称为“绕、落、回”。正在向月球靠近的“嫦娥一号”将主要承载4项任务:获取月球表面三维影像;分析月球表面有用元素及物质类型的含量和分布,将对月球表面有开发利用和研究价值的元素含量与分布进行探测;探测月壤特性;探测4万40万公里间的地月空间环境。据了解,第一个目标是为月球 “画像”,即通过多种手段绘制全月面的三维立体影像图。虽然国外对月球已经绘制了不少平面图,但绘制的三维立体图不多。有了这张图,就能精细划分月球表面的基本构造和地貌单元,为日后中国进一步探月提供基础资料。第二个目标是探测分析月球表面14种元素的资源量和分布情况,掌握一些“月宫宝藏”的信息。在此次“嫦娥一号”要探测的14种元素中,有9种国外未公布过详细探测数据。目前国外还没有对月球土壤厚度进行过大面积的测量,如果测出全月球月壤的特征和厚度,就可以进一步估算月球氦3的资源量。而在“嫦娥一号”的奔月过程中,还可以顺便看看路上的“风景”,“嫦娥一号”将“飞一路,测一路”,看一看太阳风和地球磁场的情况,随时向地球报告观测的结果。我们中国的嫦娥一号卫星顺利升空了!美丽的“嫦娥”,已经舒展广袖, 长空起舞,开始了她的奔月之旅。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人类居住的蔚蓝色地球,有一个美丽的月亮朝夕相伴。一轮圆月寄托了人们多少情思柔肠!然而,作为高智慧的人类,仅仅满足于吟风弄月是远远不够的, 探索宇宙奥秘是人类智慧发展的必然逻辑。沿着一代又一代科学家的探索脚步,人类认识的视野逐渐开阔。17世纪初,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在对导师布拉赫20多年精心观测成果进行系统研究之后,发现了行星运动三大定律,使哥白尼的“日心说”建立在更科学的基础之上。他欣喜若狂地写道:“这个发现超过了我能期望的一切。至于人们现在去读它,或者我们的后代将来去读它,这一切对我来说都是无关紧要的;它也许要等上100年,才能得到公认,就像万能的上帝等待人类赏识他的创造物,已经等了6000年之久一样。”如今300多年过去了,开普勒的学说不仅得到公认,而且牛顿、爱因斯坦的伟大学说也已经得到广泛应用,人类制造的飞行器已经飞到了太阳系的边缘,射电天文望远镜则不断向更深更远的宇宙空间窥探。无论从人类自身安全、环境保护、资源利用来看,还是从推动科学研究事业的发展来看,不断向宇宙空间的深度和广度进军都是全人类面临的共同课题。在空间科学探测领域,我们是后来者,但是,我们是自信的后来者。为了人类和平利用空间,我们的科技工作者立足国内现有条件,进行艰苦卓绝的努力,以最小的代价争取最大的收益。我们的每一步都坚实有力,我们的每一步都带有特色,我们的每一步都富有创新。可以自信地告诉世人,在中国的“嫦娥工程”中,火箭是自己的,卫星是自己的,星上所有的仪器设备都是自己的,还有轨道设计、测控网络、地面系统等等,一件一件都姓“中国”。科学探测充满风险,探索者的脚步震撼人心。在月球上有一座环形山叫“万户山”,那是国际天文学联合会为了纪念中国明代一位勇敢的探索者万户而命名的。据说,万户当年胳膊上系着翅膀,坐在捆绑着土火箭的椅子上试图升空,成为为人类飞天事业献身的第一人。万户的献身精神,激励和鼓舞着无数的后来者,更激励着他的后世子孙。在科学探索的征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