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3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doc_第1页
必修3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doc_第2页
必修3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doc_第3页
必修3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2课时)一、教学目标:目 标内 容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识记理解运用“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主要思想流派及主要代表“百家争鸣”的原因和意义分析儒家思想的形成原因,总结儒家思想的形成过程,探究儒家思想的深远影响分析图文材料,归纳知识,史论结合“百家争鸣”是时代的需要孔子和早期儒学孔子的思想核心,孟子、荀子的主要思想孔子“仁”的思想,孟子“仁政”和“性本善”的思想,荀子的性本恶阐释历史,联系现实以人为本的人文主义精神境界道家和法家老子、庄子和韩非子的主要思想老子的“道”、韩非子的法家思想历史比较,问题探究二、课标要求: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三、重点、难点1、重点:“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社会原因和历史意义;孔子、孟子、荀子、老子和韩非子思想的主要内容;2、难点:儒家思想形成的原因。四、学情分析:高二的学生具备了一定的历史基础知识,也有一定的分析问题的能力,但是学生的阅读历史史料的能力相对比较薄弱,所以在教学中通过分析图文材料等方式,培养学生归纳历史知识,比较历史和论从史出等方面的能力。五、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六、课时安排:2课时七、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多媒体课件演示2001年1月,在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江泽民明确提出了“把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紧密结合起来”的治国方略。“我们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依法治国,同时也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以德治国。 图片2004年10月日孔子文化展在巴黎吉美博物馆拉开帷幕引用法国文化部长阿亚贡:孔子对许多西方人来讲是个谜,从久远的年代开始,欧洲就承认了这位中国著名的思想家和哲学家。孔子是中国哲学最具影响力的代表,他闪烁着智慧的人生哲理不仅贯穿中国文化,同样也传播到西方国家,并对西方哲学和文化产生重要影响。 由此导入新课:儒家思想的形成学习新课一、儒家思想形成的背景: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1、 “百家争鸣”的含义“百家争鸣”的含义: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所谓“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主要分为:儒家,墨家、道家、法家、阴阳家、杂家、名家、纵横家、农家、小说家等十家。所谓“争鸣”指当时代表各阶层,各派政治力量的学者或思想家都希望按照本阶级的利益和要求,对宇宙、社会对万事万物作出解释,于是他们著书立说,广收门徒,争相发表自己的见解。 2、原因请问,春秋战国时期具有怎样的时代特征? (学生讨论:略)(小结)第一、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大分裂的时期,是奴隶制走向封建制的时期,是一个历史的大变革时代。第二、春秋战国时期文化繁荣的局面,是在社会经济迅速发展,阶级关系剧烈变化,奴隶制度瓦解和封建制度形成的历史条件下出现的。思考:春秋战国时期为什么会出现“百家争鸣”呢?(归根到底是因为生产力的发展)同学们从中可以得到什么样的认识呢?(学生讨论:略)(小结)第一、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第二、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的政治经济在意识形态领域里的反映。从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归纳出“百家争鸣”形成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1)经济:井田制崩溃;(2)政治:王室衰微,诸侯士大夫崛起;(3)阶级:士阶层的崛起;(4)文化:学术下移、“学在民间”。3、派别代表请同学们看课本归纳出主要学派的代表人物及思想主张有哪些?并完成下列表格:学派代表主要思想墨家墨子兼爱、非攻、尚贤、节俭道家老子认为世界万物的本原是“道”;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认为世界万物和人类社会总在不停地运动。庄子继承和发展老子的学说,把世间万物都看作是相对的;认为 世界是“我”的主观产物。法家韩非子认为历史是向前发展的;主张法治;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4、意义“百家争鸣”的性质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它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奠定中国思想文化的基础。二、儒家思想形成的过程1、孔子创立儒家思想(1)孔子的生平 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或孔夫子是后人对他的尊称。孔子生于鲁襄公二十二年(公元前551年)夏历八月二十七日,死于鲁哀公十六年(公元前479年)夏历二月十八日,享年73岁;孔子三岁丧父,17岁丧母,生活十分惨淡。然而,孔子自小就勤奋好学,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孔子曾先后担任过下级官吏和地方官吏,政绩十分显著,50多岁时担任司寇,成为政府高官,也取得了相当大的成绩,后在55岁左右时仕途失意,官闲居家。之后孔子离开鲁国,周游列国达14年之久,其目的是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然而屡遭冷遇,远大的抱负和理想最终没能实现。于是,孔子开始专心从事文化教育活动,以改造社会、培养人才,并在教育上获得了巨大成功。相传孔子有弟子3000,贤者72人。孔子晚年对诗书礼易乐春秋进行了整理,是为“六经”,即儒家的经典,对儒家文化、繁荣学术作了不可磨灭的贡献。(2)孔子的思想第一、核心“仁”的学说孔子关于“仁”的论述很多,在记录孔子主要言论的论语中“仁”字出现109次。孔子是如何对“仁”作解释的呢?孔子说“仁者,爱人”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主张以爱人之心和谐人际关系。由此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孔子讲“仁”“爱人”是有阶级性的,是为统治者服务的。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孔子强调人道原则,具有很大的进步意义。问:孔子的政治思想是建立在“仁”“爱人”思想基础上的,教材上是怎样表述的呢?(以德治民)第二、民本思想:以德治民孔子以德治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等政治主张,在当时战乱纷飞的年代是进步的,孔子的保守思想表现在他主张维护周礼,主张贵贱有序、维护等级制度等方面。孔子在政治上有保守的一面,但并不是顽固派,他在政治上尊崇尧、舜、文、武、周公,赞扬西周的制度,认为那时是人类社会的理想社会。他的这一思想并不是要历史倒退,而是反映了他对当时现实的不满,他认为旧的制度也可以“损益”改动,希望当政者有所兴革。可见孔子的政治思想中,既有一些具有进步意识的新思想、新观念,也有维护奴隶制的旧思想、旧观念。孔子生在新旧交替的变动剧烈的时代,他一只脚踏进新世界,另一只脚却还深深陷在旧世界里而拔不出来。他在思想上的这种矛盾,正是现实矛盾的反映。不过他的基本态度是为贵族利益服务,这是很明显的。第三、教育思想孔子是一个伟大的教育家。三十几岁时,孔子开始以讲学为业,他是最早创立私学的人之一,是第一个大规模招收弟子的教育家。他以“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办学,即教育不问出身,使平民也有受教育的机会,从而扩大了教育的范围,打破了由奴隶主贵族垄断教育的“学在官府”的局面。多媒体课件演示资料: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结合孔子的生平及思想,来理解和认识孔子的这段名言。(略)这段话是孔子对其精神修养发展过程的概括。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于学习;三十岁能够自立;四十岁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岁懂得了天命;六十岁能正确对待各种言论,不觉得不顺;七十岁能随心所欲而不越出规矩。”这是圣人发展的最高阶段。第四、人性论:性相近(过渡)到了战国时期,儒家思想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下面我们就来看战国时期的儒家学派代表。2、孟子、荀子总结改造儒家思想(1)孟子的思想第一、核心思想:“仁政” 孟子继承孔子的“仁”的思想而有所发展,提出施行“仁政”的主张。他主张“政在得民”,强烈地反对暴政,反对诸侯混战,反对残酷的剥削和压迫,对当时各国的政治和战争多有抨击。第二、民本思想:民贵君轻 孟子还提出“民贵君轻”的古代民主思想。他认为,得民心的做国君,失民心的国君是人人得而诛之的独夫,而国君危害了国家的时候可以更换。第三、人性论:性本善 孟子认为,性善可以通过每一个人都具有的普遍的心理活动加以验证。既然这种心理活动是普遍的,因此性善就是有根据的,是出于人的本性、天性的,孟子称之为“良知”“良能”。 由此可以发现,孟子是地主阶级的思想代表。他所采取的办法是调和的,但他痛恨暴政,重视人民经济生活及其在政治上的重要性,是有进步意义的。孟子很有政治抱负,先后游历宋、魏、齐诸国20年,希望以其“仁政”学说辅佐大国之君。然而当时各国忙于攻伐,尽管国君都很尊重孟子,但终无人采纳他的主张。晚年的孟子只好回到故里从事教育,著书立说。然而孟子提出了一套完整的思想体系,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被尊奉为仅次于孔子的“亚圣”。 (过渡)孟子、荀子都是孔子儒家学说的继承人。在了解孟子的思想之后,我们再来学习先秦儒家另一位大师荀子的主张。(2)荀子的思想第一、思想:“仁义、王道”第二、民本思想:“君舟民水” 荀子把统治者与人民的关系比作舟与水的关系,这一理论观点对后代的政治思想有很大的影响,成为有作为的帝王(如唐太宗李世民)的座右铭。第三、人性论:性本恶“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人饿了便喜吃,冷了便喜穿,疲劳了便喜休息;苦饭不愿吃,破衣不愿穿,辛苦的事不乐意干;爱听好听的声音,爱看好看的颜色。顺着这些天性,人就不会循规蹈矩,因此人性本是恶的。三、学习延伸:比较孔子、孟子、荀子思想的异同孔子孟子荀子同仁的思想爱人仁政仁义民本思想为政以德民贵君轻君舟民水异人性论性相近性善论性恶论四、拓展;诸子百家的思想在今天大放异彩 儒家的“仁政”“以德治国” 法家的法治思想“依法治国” 孔子的教育思想全民教育、素质教育、职业教育等 墨家的兼爱、非攻平等博爱、热爱和平、反对战争课堂小结: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文化高峰,出现了文化繁荣的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