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高考地理二轮复习 第一部分 地球和地图 第二单元 地图(第2课时)等高线地形图的应用和地形剖面图课件.ppt_第1页
(新课标)高考地理二轮复习 第一部分 地球和地图 第二单元 地图(第2课时)等高线地形图的应用和地形剖面图课件.ppt_第2页
(新课标)高考地理二轮复习 第一部分 地球和地图 第二单元 地图(第2课时)等高线地形图的应用和地形剖面图课件.ppt_第3页
(新课标)高考地理二轮复习 第一部分 地球和地图 第二单元 地图(第2课时)等高线地形图的应用和地形剖面图课件.ppt_第4页
(新课标)高考地理二轮复习 第一部分 地球和地图 第二单元 地图(第2课时)等高线地形图的应用和地形剖面图课件.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2课时等高线地形图的应用和地形剖面图 第一部分地球和地图 学习目标 1 学会根据等高线的特征判读地表起伏形态的方法 2 综合运用等高线地形图进行相对高度计算 剖面图绘制 判断通视情况及选点 选线与选面等 3 能够根据等高线图正确绘制任何剖面线的地形剖面图 能进行两种图的相互转换和对照 第一部分地球和地图 300 400 谷地 400 500 0 100 1 计算两地间的相对高度从等高线图上读出任意两点的海拔高度 就可以计算这两点的相对高度 h相对 h高 h低 考点一等高线地形图中常见的计算 2 估算陡崖的高度 1 陡崖的相对高度 h的取值范围是 n 1 d h n 1 d 2 陡崖的绝对高度 陡崖崖顶的绝对高度 h大 h顶 h大 d 陡崖崖底的绝对高度 h小 d h底 h小 注 n为陡崖处重合的等高线条数 d为等高距 h大为重合等高线中海拔最高处 h小为重合等高线中海拔最低处 3 局部范围闭合等高线的判读可依据 大于大值 小于小值 规律来判断 例 如果闭合等值线海拔与两侧等高线中的较低海拔相等 则闭合区域内的海拔低于较低海拔 此地可能为小盆地 如图中a区域海拔低于400米 为小盆地 如果闭合等值线海拔与两侧等高线中的较高海拔相等 则闭合区域内的海拔高于较高海拔 此地可能为小山峰 如图中b区域海拔高于600米 为小山丘 下图示意某小区域地形图 图中等高距为100米 瀑布的落差为72米 据此完成 1 2 题 1 q地的海拔可能为 a 90米b 230米c 340米d 420米 d 2 桥梁附近河岸与山峰的高差最接近 a 260米b 310米c 360米d 410米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及相关的计算能力 第 1 题 由于图中等高距是100米 由此可推断出山峰附近第一条等高线的海拔是500米 向东依次是400米 300米 河流东岸自西向东依次是300米 400米 q地高于400米 第 2 题 山峰海拔为580米 桥梁附近河岸所在地的海拔在200米 300米之间 且桥梁上游河段瀑布落差为72米 所以桥梁附近河岸与山峰的高差最接近360米 c 考点二等高线地形图的实际应用 1 等高线地形图与气候 海拔每升高1000米 气温下降约6 阳坡热量条件好 阴坡相反 盆地不易散热 又容易引起空气污染物的滞留 迎风坡降水量多 背风坡降水量少 高大的山地或者高原对大气环流有阻挡作用 从而影响不同坡面的气温和降水状况 2 等高线地形图与河流 山地常形成放射状水系 盆地常形成向心状水系 山脊常形成分水岭 山脊处等高线弯曲最大处的连线称为分水线 山谷常有河流发育 等高线穿越河谷时向上游弯曲 即河流流向与等高线凸出方向相反 等高线密集的河谷 落差大 河流流速大 富水力 流水侵蚀作用强烈 陡崖处有时形成瀑布 河流的流量还与流域面积 集水区域面积 和所处迎风坡 背风坡有关 河流流出山口处常形成冲积扇 即学即练 读我国某区域水系图 回答 1 2 题 1 图中河段水流较急的地点是 a b c d b 2 下列关于图示区域地理特征的描述 正确的是 河流流量大 夏汛时间长 植被以温带落叶阔叶林为主 耕地以水田为主 河流无结冰现象 含沙量大 山区土壤以红壤为主 有机质含量低a b c d d 解析 第 1 题 处等高线最密 说明此处坡度最陡 水流较急 第 2 题 图示区域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 降水量大 河流流量大 夏汛长 无结冰现象 含沙量小 植被以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为主 山地土壤多为红壤 有机质含量低 耕地以水田为主 3 等高线地形图的应用 1 选点 坝址应建在等高线密集的河流峡谷处 因该处筑坝工程量小且落差大 库区宜选在河谷 山谷地区 或 口袋形 的洼地 小盆地 以保证有较大的集水面积和库容 港口应建在等高线稀疏 等深线密集的海湾地区 即陆域平坦 水域深阔的避风海湾 避开含沙量大的河流 以免引起航道淤塞 气象站应建在地势坡度适中 地形开阔的地方 疗养院应建在地势坡度较缓 等高线稀疏 向阳坡 背山面水 河 湖 海 气候宜人 空气清新的地方 且有交通线通过 交通便利 宿营地应避开河谷 河边 以预防暴雨造成的山洪暴发 避开陡崖 陡坡 以防崩塌 落石造成的伤害 应选在地势较高的缓坡或较平坦的鞍部宿营 航空港应建在等高线稀疏的地方 即地形平坦开阔 坡度适当 易排水的地方 还要地质条件好 注意盛行风向并保持与城市适当的距离等 2 选线 一般要求坡度平缓 尽量在等高线之间穿行 线路较短 尽量少占农田 少建桥梁 避开陡崖 陡坡等 通往山顶的公路 往往需建盘山路等 下图中公路选线为ehf 在选择引水路线时 首先考虑水从高处往低处流这一要求 再结合距离的远近确定较合适的引水路线 路线尽可能短 尽量避免通过山脉 河流等 以降低施工难度和建设成本 3 选面 根据等高线地形图反映的地形类型 地势起伏 坡度陡缓 结合气候和水源条件 因地制宜提出农 林 牧 渔业合理布局的方案 平原宜发展种植业 山区宜发展林业 畜牧业 一般选在靠近水源 交通便利 等高线间距较大的地形平坦开阔处 读比例尺为十万分之一的地形图 完成下列问题 1 字母c表示的地形是 2 山脊线e的走向大致为 3 图中有一陡崖 其相对高度h的范围是 a 100m h 300mb 100m h 200mc 200m h 300md 100m h 300m 鞍部 南北走向 a 4 图中所绘乙 丙两支流 事实上不存在的是支流 5 若想在河流的干流上修建一座水库 坝高为100米 请用 在图上标出该水库理想的坝址 6 若将小河甲的水引向疗养院 图中两条规划路线 中 比较合理的是 原因是 乙 画在干流最窄处两侧的100米等高线之间 图略 路线的水可以自流 解析 1 在两座山岭之间的地势较低的区域为鞍部 2 在地图上判断方向 首先要看指向标 图中的山脊线和指北的方向标一致 因此为南北走向 3 陡崖在图中的左下角 两条等高线重叠 等高距是100米 根据陡崖相对高度计算方法 n 1 d h n 1 d d是等高距 x是重叠的等高线条数 得出100m h 300m 4 乙处有山脊 不会发育河流 5 建大坝要在工程量小 库容量大的 口袋形 山口处 坝高100米 因此画在干流最窄处两侧的100米等高线之间 6 河水引入疗养院 一要节省工程量 自流最好 再一个要在上游 水质好 因此两条规划路线 中 较合理 1 地形剖面图的特点 可直观显示出某条剖面线上 和坡度陡缓状况 2 地形剖面图的应用示例 图中沿ab剖面线的地势变化状况是 地势先 后 在盆地底部向b地势又是先 再 考点三地形剖面图 地势起伏 升高 降低 升高 降低 地形剖面图的绘制及应用1 地形剖面图的绘制步骤及实例 根据要求在需绘制剖面图的两点之间做出一条直线 剖面图的水平比例尺多采用原图的比例尺 有特殊要求除外 为了使剖面图所表达的地形起伏更加明显 垂直比例尺大多都要适当放大 剖面图的水平基线一般与剖面线长度相等 纵轴的高程应根据垂直比例尺确定 图上的高程间距要与等高线地形图的等高距相等 将剖面线与等高线的所有交点及特殊点 如最高点 最低点 河流与剖面线的交点等 按其水平距离和高程转绘到坐标图中 用光滑曲线将各点顺次连接 注意相邻两点间的升降趋势 2 应用 通视问题通视问题可通过作地形剖面图来解决 如果过已知两点作的地形剖面图无障碍物 如山地或山脊 阻挡 则两地可互相通视 技法点拨 1 在等高线图上 判断在山顶能否看到山麓地区的方法注意 凹形坡 与 凸形坡 的不同 从山顶向四周 等高线先密后疏 为 凹形坡 可通视 等高线先疏后密 为 凸形坡 凸形坡 容易挡住人们的视线 如下图 2 判读地形剖面图要抓住剖面线的起点 终点 经过的最高点和最低点 转折点的海拔状况 2015 天津高二检测 读某地区等高线地形图 完成 1 2 题 1 沿图中a b剖面线绘制的地形剖面是下图中的 a 2 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