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3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必修三专题一:3、宋明理学(每课名题3)一、选择题(本大题共65小题,共0分)1(2010年11月北京市西城区高三期中题)2007年4月27日,来自海峡两岸和香港的儒教、道教和佛教的代表在香港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三教对话活动。从历史上看,“三教合一”的主张大约出现于A先秦时期 B秦汉时期 C魏晋时期 D隋唐时期【答案】D【点拨】根据材料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经分析一定时期的思想是这个时期政治经济集中的反映,正是因为隋唐时期政治统一,为了适应政治加强统治的需要,因而社会上出现了“三教合一”,所以此题应该选择D。【结束】2福州格致中学校名取 “格物致知”之意。朱熹所说的“格致”的含义是( )A通过接触世间万物体会各种知识B通过实践探索客观规律和真理C强调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D通过研究自然科学认识人类社会【答案】A【点拨】【结束】3(2010年11月北京市西城区高三期中11题)“理会得熟时,道理便在上面。又如律历、刑法、天文、地理、军旅、职官之类,都要理会,虽未能洞研其精微,然也要识个规模大概,道理方泱洽泱洽:贯通通透。”这段话提倡的是 A格物致知 B发明本心 C知行合一 D致良知【答案】A【点拨】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经分析主张道理在上,通过接触实践去掌握的应该是理学,在哲学上属于客观唯心主义,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A。【结束】4(2010年11月浙江慈溪中学高三期中3题)宋代,儒学家开始从一个新的角度来思考人间的伦理纲常。这个新的角度是( )A从矛盾对立转换出发 B从天人感应出发C从万物本源出发 D从人的本性出发【答案】C【点拨】本题选自2010年高考上海卷。北宋时儒家学者展开了复兴儒学、抨击佛道的活动;同时,他们又冲破汉唐儒学的束缚,融合了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形成了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理学”。其中,北宋时期的程颢、程颐兄弟和南宋时期的朱熹,成就最为突出,所以“理学”也称为“程朱理学”。 主张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本题这个新的角度是C项从万物本源出发,【结束】5(福州市八县2011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联考13题)中国服饰在不同历史时期特征各异,表现为周朝的“秩序井然”、战国的“清新”、唐代的“丰满华丽”、宋代的“理性美”折射出的历史现象分别是( )A宗法制、“百家争鸣”、民主政治、新思潮萌发B郡县制、“罢黜百家”、政治腐朽、理学盛行C郡县制、“百家争鸣”、国家富强、“经世致用”思想D宗法制、“百家争鸣”、国家富强、理学盛行【答案】D【点拨】【结束】6(2010年12月广东清远市高三模拟22题)有人说:“古代西方什么都禁,就是不禁人的本能。中国什么都不禁,独禁本能。”假如你同意上述观点,你可以找到古代社会这一做法的论据是A“人文主义”“民贵君轻” B“因信称义”“天人感应”C“人文主义”“存天理,灭人欲” D“因信称义”“致良知”【答案】C【点拨】本题考查了中国和西方重要文化思想,“人文主义”是西欧新兴资产阶级掀起的文艺复兴运动的核心思想,高单人文主义的旗帜,用“人本”对抗“神本”,强调人的地位和价值,肯定世俗生活的享受和乐趣,崇尚理性和科学,关注对人、社会与自然的研究;“民贵君轻”是战国时期儒学思想家孟子的主张;“因信称义”是德意志宗教改革领袖马丁路德的主张,认为人只有靠信仰才能得救,不能靠善功、圣礼和神职人员。这一思想使人获得精神上的自由和灵魂得救的自主权,带有鲜明的人文主义色彩;“天人感应”是西汉儒家大家董仲舒的主张,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思想后,确立儒学在社会的正统地位;“存天理,灭人欲”是宋明理学家们的思想主张,强调三纲五常和名分等级的永恒性,用以维系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致良知” 是王守仁的思想核心,认为良知就是本心,就是理。人天生具有良知,因此天理就在自己心中,不必外求,只要克服私欲、回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这就强调了自我的主动作用,激励人们奋发立志。符合题意的是C项。【结束】7(2010年11月龙岩一中高二期中11题)中国传统文化提倡“忠、孝、节、义”,这些思想中的进步成分至今仍然影响炎黄子孙。这些思想主要来自于A“仁政学说” B“天人感应”学说 C理学思想 D“经世致用”思想【答案】C【点拨】【结束】8中国传统文化提倡“忠、孝、节、义”,这些思想中的进步成分至今仍然影响着炎黄子孙。 这些思想主要来自于儒家思想中的A“仁政”学说 B“天人感应”学说 C理学思想 D“经世致用”思想来源:高考资源网【答案】C【点拨】【结束】9(2010年11月北京西城区高三期中21题)“理学注重气节、品德,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到了积极作用。”以下言论符合该观点的是A.“人死于法,犹有怜之者;死于理,其谁怜之”B.“酷吏以法杀人,后儒以理杀人”C.“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D.“圣人不曾高,众人不曾低”【答案】C【点拨】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题干材料讲的是理学的积极作用,首先排除A、B,D项主张平等,与题干无关。只有C项符合题意。【结束】10(2010年11月济南一中高三月考3题)古代某学者曾在白鹿洞书院讲学,后人赞之为:“反躬践实,穷理致知,传二程而分流;讲学授徒,著书立说,配十哲之永馨。”此人应是( )A孟子 B董仲舒 C朱熹 D李贽【答案】C【点拨】根据材料中“曾在白鹿洞书院讲学”、“ 穷理致知,传二程而分流”等较容易判断学者指南理学集大成者朱熹。楹联阐述了朱熹的理学以孔孟等儒家思想为主干,兼取大量的唯物主义朴素思想与自然科学的成果,奠定了朱熹成为与孔孟等先哲(十哲指孔子门下最优秀的十位学生)并列的地位。【结束】11(2010年12月广东揭阳梅州联考13题)一个书生携带了四书章句集注、五经正义等一大箱书籍上京赶考,这种情景最早出现在哪个朝代A西汉 B隋唐 C北宋 D南宋【答案】D【点拨】此题考查的是对宋明理学的理解。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四书章句集注是理学大家朱熹的作品,而主席是南宋时期的人,所以此题应该选择D。【结束】12(2010年9月福建四地六校高二月考11题)儒家思想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世界文明史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历史的长河中,有无数先哲曾留下若干睿智的言论。下列人物组合与引文顺序完全吻合的是( )甲:“亲吾父以及人之父,以及天下人为父”,“视天下为一家,中国犹一人”。乙:“工、商皆民生之本”“天下为主,君为客”丙:“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之所从矣”。丁:“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而矣”。A.朱熹、王夫之、顾炎武、黄宗羲 B.程颢、朱熹、李贽、顾炎武C.王阳明、黄宗羲、董仲舒、顾炎武 D.王夫之、程颢、王阳明、顾炎武【答案】C【点拨】【结束】13(2010年辽宁沈阳四校阶段测试第28题)“真知与常知异。尝见一田夫,曾被虎伤,有人说虎伤人,众莫不惊,独田夫色动异于众。若虎能伤人,虽三尺童子莫不知之,然未尝真知。真知须如田夫乃是,故人知不善而犹为不善,是亦未尝真知,若真知,决不为矣。”这段话体现出的思想是( ) A格物致知 B心即理也 C发明本心D致良知【答案】A【点拨】此题考查的是对宋明时期儒家思想发展特征的理解。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真知和未尝真知在于是否通过实践得到,故应该是朱熹理学的方法论强调通过时间获得感悟的格物致知。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A。【结束】14(2010年11月沈阳市级重点协作校高二期中8题)古代有一个佛偈故事:庙前佛幡随风而动,方丈以此考问众徒。甲徒曰:“风催幡动!”乙徒曰:“幡何动?分明是你心动!心动才有幡动!”下面的思想与乙徒相近的是A万物皆只有一个理 B有理而后有气 C宇宙便是吾心 D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答案】C【点拨】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经分析强调内心感受要大于外界作用的是心学,所以此题应该选择C。【结束】15(2010年11月同安一中高二期中6题)宋代理学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由此导致的最主要的社会行为现象是( )A知识分子埋头科举不问政事B符合封建伦理道德的行为成为普遍的社会规范C提倡个性解放的作品明显减少D农民起义受到社会的广泛谴责【答案】B【点拨】【结束】16(2011年1月银川一中高三月考8题)普罗泰戈拉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宋明理学家提出“心是宇宙万物的本原”。他们共同强调的是( )A人的主观感受的重要性 B以人为中心的世界观C知行合一的认识论 D人的客观存在的重要性【答案】A【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智者学派普罗泰戈拉所讲的“人是万物的尺度”,这里的人指的是人的感觉,而宋明时期的陆王心学也强调人的主观感受,故选A项。【结束】17某思想家强调孝、悌、慈等伦理道德均源于人之自然本性,这位思想家是( )A孔子 B董仲舒 C朱熹 D王阳明【答案】D【点拨】【结束】18(2010年9月北京市高三起点考试3题)右图为2009年11月15日国家邮政局发行的古代书院(二)特种邮票1套4枚,分别展现了湖南衡阳石鼓书院,江苏泰州安定书院、江西铅山鹅湖书院,海南儋洲东坡书院的风貌。其中鹅湖书院因南宋理学大理由朱熹与心学创始人陆九龄、陆九渊兄弟的“鹅湖之会”而享有盛名。下列关于古代书院及宋明理学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书院是中国古代特有的一种教育组织和学术研究机构,一般为著名学者私人创建或主持、宋代最有兴盛B书院重视学术交流和论辩,提倡独立研讨,课程也较灵活,允许各有侧重,发挥专长,而且师生关系比较融洽C“鹅湖之会”辩论的中心议题是“教人之法”,朱熹强调“格特致知”,陆氏兄弟主张“发明本心”D程朱理学属于主观唯心主义哲学,陆王心学属于客观唯心主义哲学【答案】D【点拨】程朱理学属于客观唯心主义哲学,陆王心学属于主观唯心主义哲学。【结束】19(2010年12月山东实验中学高三诊断12题)宋代理学的形成是由于( )A道教思想融人儒学 B佛教思想融人儒学C儒家的伦理观出现本质变化 D吸收佛道的思辨哲学阐释儒学【答案】D【点拨】本题考察中国古代主流思想。从宋代理学形成的背景分析,当时的社会背景是佛教传入道教兴起三教合一的调和之风兴盛儒家学者思考探索吸收佛道哲学既要回答佛道关于宇宙自然的深层思考又要把这些思考同传统儒家对人生的关怀联系起来慢慢形成理学。【结束】20(2010年12月辽宁铁岭高三六校联考23题)文天祥抗元被俘,但他在异族强权面前,正气浩然,风骨铮铮,写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绝唱。他的这种气节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思想主流是( )A黄老之学B佛学C程朱理学D陆王心学【答案】C【点拨】此题考查的是对宋元时期程朱理学思想影响的理解。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程朱理学对于中华民族的民族气节、意志品质、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都有深远的影响成为南宋王朝的官方哲学。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C。【结束】21(2010年11月山东高密高三质检19题)王守仁在传习录中说:“知是心之体,心自然会知。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悌,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这一言论说明他( ) A主张“致良知”以成“圣贤” B提倡“格物致知”以求“理”C宣扬“私欲之中,天理所寓” D认为物质享受是“秉赋之自然”【答案】A【点拨】本题考察中国古代主流思想。由材料中知是心之体,心自然会知可知材料认为心是本源,强调内心的反省,不需求要外求。【结束】22(2010年11月济南一中高三月考21题)宋代以后,最具权威性的科举考试教科书是( ) A春秋繁露 B五经正义 C四书章句集注 D四库全书【答案】C【点拨】根据教材,元朝曾将朱熹编著的四书章句集注作为科举考试的内容。明初继承这一趋势,确定了理学在思想界的统治地位。它还流传到朝鲜、越南、日本,产生了很大影响。本题中宋代以后,最具权威性的科举考试教科书是四书章句集注,选C项。A项春秋繁露是董仲舒的著作;B项五经正义是唐代颁布的一部官书,成为士子习经和科举考试的统一标准,自唐代至宋初,明经取士,以此为准;D项四库全书是乾隆皇帝亲自组织的中国历史上一部规模最大的丛书,分经、史、子、集四部故名四库。【结束】23(2010年10月湛江一中高三测试13题)宋史专家邓广铭说:“宋代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所达到的高度,在中国整个封建社会历史时期之内,可以说是空前的。”下列史实不能佐证上述观点的是( )A商品经济发达,“市”突破了空间和时间的限制B宋代形成了以理学为代表的新儒学C在纺织业发达地区出现一定规模的自由劳动力市场 D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三大发明有划时代的发展【答案】C【点拨】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所学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在明朝中后期,出现了最早的资本主义萌芽,出现了一定规模的自由劳动力市场,而不是在宋代。所以,项错误。【结束】24(2010年12月郑州外国语学校高三月考26题)从成语典故、日常生活用语“醍醐灌顶、修身养性、三纲五常”能看出下列各教派对中国传统文化发生影响的有( )(1)佛教 (2)道教 (3)墨家 (4)儒教A(2)(3)(4) B(1)(2)(3) C(1)(3)(4) D(1)(2)(4)【答案】D【点拨】考查传统文化中不同流派的特征。因此,只要把握各自的特征,解题不难。醍醐灌顶,顿悟,彻底觉醒,应是佛教;修身养性,很多同学会误理解为儒家,因为我们讲,儒家讲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当然,儒者所学的修身养性,所灌输的儒家的思相,其标准是三纲五常。【结束】25(2010年11月同安一中高二期中7题)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不习六艺之文,不考百王之典,不综当代之务,举夫子论学、论政之大端一切不问,而曰一贯,曰无言,以明心见性之空言,代修己治人之实学。股肱惰而万事荒,爪牙亡而四国乱,神州荡覆,宗社丘墟。”他所抨击的是( )A先秦儒学 B.汉代经学 C隋唐佛学 D宋明理学【答案】D【点拨】【结束】26(2010年11月福建四地六校高二月考5题)某思想家强调孝、悌、慈等伦理道德均源于人之自然本性,这位思想家( )A孔子 B董仲舒 C朱熹 D王阳明【答案】D【点拨】【结束】27(2010年12月湖南雅礼中学高三月考5题)“饮食者,天理也;要求美味,人欲也。”“虽是人欲,人欲中自有天理。”对上述朱熹关于“天理”与“人欲”论述的解读,正确的有( )把“天理”和“人欲”对立起来 “天理”和“人欲”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体现了朱熹对社会现实生活的关注 与作为统治思想的理学是有差别的A B C D【答案】B【点拨】本题考查对“天理”和“人欲”关系的理解。根据材料中的信息,应该没有,朱熹提出的存天理,灭人欲,是为维护封建等级制度作辩护,这正是理学的消极影响,在题干中并没有体现,所以答案为B。【结束】28(2010年11月福建四地六校高二月考6题)国内某重点大学的校训取自中国古代某位思想家的“博学之,审问之,谨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该思想家应该( )A.孔子 B. 孟子 C.朱熹 D. 王阳明【答案】C【点拨】【结束】29(2010年11月北京市西城区高三期中21题)在历史的长河中,无数先哲留下名言警句。下列名言的作者按顺序排列应为“夫万事万物之理不外于吾心”“天下为主,君为客”“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 A朱 熹、王夫之、顾炎武、黄宗羲 B程 颐、朱 熹、李 贽、黄宗羲C王阳明、黄宗羲、董仲舒、顾炎武 D王夫之、程 颐、王阳明、顾炎武【答案】C【点拨】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项属于心学代表王阳明的思想观点;项属于黄宗羲的反对君权限制君权主张;项属于统一思想,符合董仲舒的思想观点;项属于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思想观点;所以此题应该选择C。【结束】30(2010年11月龙岩一中高二期中6题)下列言论不符合宋明理学思想观点的是A.“夫天下之事,莫不有理” B.“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C.“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 D.“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答案】D【点拨】【结束】31(2010年11月山西大学附中高三期中考12题)清风吹动旗幡,一人说是风动,一人说是幡动。禅宗六祖慧能说,不是风动,不是幡动,而是两位心动。在世界的本原问题上,与慧能的观点有相似之处的思想家是()A.孔子 B.程颢 C.朱熹 D.王阳明【答案】D【点拨】本题主要考查对陆王心学的理解。根据材料中“心动”“世界的本原问题”等关键词,结合所学知识很容易判断出与慧能有相似观点的思想家为王阳明。在世界的本质问题上,他认为良知就是本心,就是理,天理就在自己的心中。故选D项。【结束】32(2010年11月南京师大附中高三期中5题)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其中“天理”主要是指( ) A天体运行法则 B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C封建伦理及道德规范 D“天人感应”理论【答案】C【点拨】本题考查宋明理学。朱熹理学的核心即为专制主义服务,天理主要是指封建伦理道德。【结束】33(2010年9月福建四地六校高二月考8题)2004年8月,有人在网上发表了程朱理学流毒无穷一文,认为中国悲哀的原因在于出现了朱熹和二程,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A.评论着眼于二程和朱熹维护封建统治秩序,压抑人的个性发展 B. 此说法有失偏颇和浅薄,没有去辩证的客观评价 C. 这种观点是正确的,程朱理学没有任何进步之处 D.我们应该批判的继承程朱理学思想【答案】C【点拨】【结束】34(2010年9月山东省兖州市高三模拟21题)“人人自有定盘针,万化根源总在心。却笑从前颠倒见,桂枝叶叶外头寻。”这首诗反映了( ) A孟子的“仁政” B董仲舒的“独尊儒术” C王阳明的“心学” D顾炎武的“经世致用”【答案】C【点拨】抓住题眼“万化根源总在心”。这首诗出自王阳明之手,诗中认为人人都有自己的价值标准,而万物本源在于自己的心。反映了“心学”的理论观点。【结束】35(2010年11月济南一中高三月考22题)宋代理学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由此导致的社会行为现象是()A知识分子埋头科举不问政事B封建的伦理道德行为规范形成C早期民主启蒙思想在潜滋暗长D农民起义受到社会的广泛谴责【答案】B【点拨】宋代理学建立,理学家将“天理”和“人欲”对立起来,进而以天理遏制人欲,约束带有自我色彩、个人色彩的情感欲求。理学将传统儒学的先义后利发展成为片面的重义轻利观念。宋明理学强调三纲五常和名分等级的永恒性,用以维系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产生了消极影响。本题选B项。【结束】36(2010年12月皖南八校高三联考12题)宋朝安徽籍爱国词人张孝祥于1168年作浣溪沙一首( )“霜日明霄水蘸空,鸣鞘声里绣旗红,澹烟衰草有无中。万里中原烽火北,一尊浊酒戍楼东,酒阑挥泪向东风。”读作品创作的时代背景不包括A理学发展B南宋偏安江南C城市经济繁荣D封建专制达到顶峰【答案】D【点拨】此题考查的是对宋朝社会发展特征的理解。 本题以安徽文化为切入点,易使学生产生亲切感。该词创作于南宋前期,作品中透出作者强烈的爱国情怀,南宋偏安东南为作品创作提供了政治素材,两宋城市经济的繁荣奠定了物质与市民基础,理学的产生与发展奠定了思想基础(忠君爱国),而D项应该是明清时期政治特点。所以此题应该选择D。【结束】37(2011年1月福建会考21题)朱熹在福建留下了大量的历史遗迹,他的历史地位是 A开创了宋明理学 B开创清代考证学之先河 C宋代理学之集大成者 D建立心学理论【答案】C【点拨】【结束】38(2010年12月厦门市三校联考20题)潜伏使“潜伏”一度成为流行词,而真正说出潜伏真谛的经典台词是(李克农)科网:“在特殊的环境下面,什么都可以灵活应变,但是信仰绝不能变。”历史上的南宋文天祥也如此,他在异族强权面前,正气浩然,风骨铮铮,写下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绝唱。他的这种气节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思想主流是( )A.黄老之学 B.佛学 C.程朱理学 D.陆王心学【答案】C【点拨】本题考查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内涵。儒家思想强调“仁、义、礼、智、信”, 儒家道德观积极向上,弘扬浩然正气、民族气节和精神信仰。儒学吸收佛、道精神到宋代发展为理学,故C正确。【结束】39(2010年9月珠海市高三摸底14题)某校高一学生在编演“宋明理学”历史短剧时,为陆九渊设计的台词应该是A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B天行有常,知天命而用之C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 D经世致用,工商皆本【答案】C【点拨】陆九渊是陆王心学的代表,其重要观点属于主观唯心主义。A项为孟子的观点。B项为荀子的观点。D项中“工商皆本”为黄宗羲的观点。【结束】40(2010年11月北京朝阳区高三期中17题)宋代,儒学家开始从一个新的角度来思考人间的伦理纲常。这个新的角度是A从辩证思维出发 B从天人感应出发C从万物本源出发 D从人的本性出发【答案】C【点拨】本题考察中国传统文化。宋朝形成了理学。宋元明清时期形成了理学的哲学思潮。又称道学。广义的理学,泛指以讨论天道性命问题为中心的整个哲学思潮,包括各种不同学派;狭义的理学,专指程颢、程颐、朱熹为代表的、以理为最高范畴的学说 ,即程朱理学。人的本性,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形成了“性善论”“性恶论”。天人感应在汉朝董仲舒的理论中就已经提出。【结束】41(2011年1月辽宁丹东四校协作体高三联考4题)古代有一个佛偈故事:庙前佛幡随风而动,方丈以此考问众徒。甲徒曰:“风催幡动!”乙徒曰:“幡何动?分明是你心动!心动才有幡动!”下面的思想与乙徒相近的是( ) A万物皆只有一个理 B有理而后有气C宇宙便是吾心 D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答案】C【点拨】本题考查学生对宋明理学的理解。材料中的乙徒属于主观唯心主义,南宋时期的陆九渊主张“宇宙便是吾心”,心是天地万物的本原,是主观唯心主义。【结束】42(2010年11月北京西城区高三期中25题)“今日既格得一物,明日又格得一物,功夫更不住地做。如左脚进一步,右脚又进一步;右脚进得一步,左脚又进;持续不已,自然贯通。”倡导这种学习方法的思想家是A.老子 B.朱熹C.陆九渊 D.王阳明【答案】B【点拨】“格物致知”是程朱理学的求理方法。A、B、C、D中只有B属于程朱理学的代表人物,A项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C、D是陆王心学的代表,均不合题意。【结束】43(2010年9月辽宁省丹东市四校联考27题)隋唐时期,出现“三教合一”趋向,儒、佛、道三家互相吸取有关的思想理论,逐渐融合。“圣人虽在庙堂之上,然其心无异于山林之中”这一观点说的是A佛教与道教的调和 B儒学与佛教的调和 C三教的调和 D儒学与道教的调和【答案】D【点拨】根据材料提供的信息和所学知识圣人指的是孔子,庙堂指的是佛堂,故此题应选择D。【结束】44(2010年9月浙江温州高三返校联考13题)中国服饰在不同历史时期特征各异,如商的“威严庄重”,周的“秩序井然”,战国的 “清新”,汉的“凝重”,六朝的“清瘦”,唐的“丰满华丽”,宋的“理性美”,元的“粗壮豪放”,明的“敦厚繁丽”,清的“纤巧”。这里周的“秩序井然”、战国的“清新”、唐的“丰满华丽”、宋的“理性美”折射出的历史现象分别是 A.宗法制、“百家争鸣”、民主政治、新思潮萌发B.郡县制、“罢黜百家”、政治腐朽、理学盛行C.郡县制、“百家争鸣”、国家富强、“经世致用”思想D.宗法制、“百家争鸣”、国家富强、理学盛行【答案】D【点拨】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反映了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发展。与周相适应的是分封制和宗法制。战国时期诸侯争霸,百家争鸣。唐朝是世界公认的中国最强盛的时代之一,北宋五子开创了理学,南宋朱熹建立了理学体系。【结束】45(2010年12月福建四地六校高三联考5题)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其中“天理”主要是指( )A天体运行法则 B社会发展规律C封建道德规范和等级秩序 D“天人感应”学说【答案】C【点拨】此题考查的是对宋朝理学正确的理解。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朱熹认为天理在哲学上是世界的本源符合A应该排除;既有关于宇宙、自然的深层思考,又有对现实人生的关怀符合B应该排除;而在现实人生朱熹主张将儒学的忠、孝、节、义提升到天理的高度,并形成了一整套囊括天人关系的严密思想体系,“存天理,灭人欲”适应了统治的需要符合C项;D项是董仲舒的观点故应该排除。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C。【结束】46(2010年12月湖南师大附中高三月考3题)右图是河南登封嵩山少林寺内刻于明朝的混元三教九流图赞碑,上面刻有佛、道、儒三教混元图像,正面看乃佛祖释加牟尼;左侧乃儒圣孔子;右侧是道教创始人老子。我国最早出现类似现象是在( )A西汉时期 B魏晋南北朝时期C隋唐时期 D两宋时期【答案】B【点拨】依据题干中“佛、道、儒三教混元图像”,反映三教合一的现象,其溯源至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在东汉时期才从印度传入我国。【结束】47(2010年12月江苏徐州竞赛4题)中国古代学术史上曾发生过一次著名的理学家辩论,甲方批评乙方做学问“支离”,乙方批评甲方做学问“太简”。下列各项中,属于当时甲方代表人物的主要观点是A发明本心 B格物致知 C知行合一 D万物皆只是一个天理【答案】A【点拨】本题选自2010年浙江高考卷。抓住关键词“理学”、“支离”。人民版必修三教材“宋明理学”一课中,讲述南宋思想家陆九渊批评朱熹的理学过于“支离”,说了很多,却不能使人树立起对儒学价值的坚定信念。因此,他反对埋头书册,主张于人生日用处直接体悟,“发明本心”,以作为自己安身立命之地。由此可见,这里的“甲方代表人物”指陆九渊,乙方代表人物为朱熹。“格物致知”是朱熹的思想;“知行合一”是王守仁的思想;“万物皆只是一个天理”,即天理是万物的本原, 这是二程的思想,排除BCD三项,本题选A项。【结束】48(2011年1月河南郑州高三质检9题)以下分别是北宋“理学五子”籍贯分布图和明朝儒学家籍贯分布图。宋明时期儒学家籍贯分布发生显著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A西学东渐的影响 B资本主义萌芽发展 C经济重心的转移 D文化政治中心东迁【答案】C【点拨】根据所学,封建经济的发展对思想文化有重要影响,本题中明朝儒学家籍贯主要集中在江南与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有密切关系。隋唐时江南成为粮食的重要产地,安史之乱后,我国经济中心开始南移; 南宋时,经济中心最终完成了南移;明清得到进一步巩固。本题选C项。【结束】49(2010年12月浙江省五校高三联考6题)据史料记载,宋代女子吴妙静新婚之日,未婚夫在迎亲时溺水身亡,她遂出资在溺水处建造一座五孔石桥,并终身守节。吴妙静此举的思想根源最有可能来自于( )A董仲舒 B朱熹 C陆九渊 D王阳明【答案】B【点拨】理学集大成的思想家朱熹,把维护专制统治和纲常名分的观念抽象化为天地万物始源的“理”,建立起理学体系,从哲学的高度论证专制统治和等级秩序的合理性。个人修养要以敬畏天理为准则,才能达到圣贤之道。当人的私欲与准则发生冲突时,就要“存天理,灭人欲”。理学家对妇女“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的极端强调由此而发。本题中吴妙静此举的思想根源最有可能来自于朱熹。【结束】50(2010年11月山东潍坊市四县高二期中6题)清风吹动旗幡,一人说是风动,一人说是幡动。禅宗六祖慧能说,不是风动,不是幡动,而是两位心动。在世界的本原问题上,与慧能的观点有相似之处的思想家是 A. 孔子 B. 程颢 C. 朱熹 D. 王阳明【答案】D【点拨】本题是2008年广东高考题。慧能的主张体现了主观唯心主义思想,强调心是万物的本原。根据所学明代心学思想集大成者王阳明,认为“心”是万物的本原,“心”就是“理”,强调内心的修养,宣扬“心外无物”“心外无理”等。故此,本题与慧能的观点有相似的思想家是王阳明。【结束】51(2010年9月汕头英华外语学校高三月考22题) 在中国古代的一本书中,反复出现“悲观”、“割爱”、“浩劫”、“慧眼”、“解脱”、“觉悟”、“无缘”、“庄严”等词语。这本书最早可能出现于( )A秦朝 B西汉 C东汉 D唐朝【答案】B【点拨】从材料“慧眼”、“解脱”、“觉悟”、“无缘”可以看出这种思想与佛教有关。佛教传入中国是在西汉。【结束】52(2010年11月山西大学附中高三期中考11题)历史上有一群儒者,他们讲学的内容偏重义理,以性、命、天理为问题中心,强调内圣外王。这群儒者所处的朝代是()A汉朝 B.南北朝 C.唐朝 D.宋朝【答案】D【点拨】本题主要考查对宋明理学的理解。材料中的“偏重义理”、“以天理”为问题中心,可知是宋朝的程朱理学,直接选D项。【结束】53“自哲学家朱熹的时代以来,”明朝一位学者说,“真理已明白地显示于世界.我们不再需要什么著作,要做的只是实践。”下列哪句话能为这位学者提供依据A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B“发明本心” C. “格物致知” D. “致良知”【答案】C【点拨】【结束】54(2010年11月山西大学附中高三期中考13题)下列哪一观点从根本上否定了“天理”的存在,摇撼了宋明理学的理论基础()A“更不言一,亦不言理” B“各从所好,各聘所长”C“严以治吏,宽以养民” D“是非决于学校”【答案】A【点拨】本题主要考查对程朱理学的理解。宋明理学的理论基础:天理是宇宙的本源。A项中“亦不言理”与题干相对。故选A。B项是李贽的观点,主张发展“自然之性”,提出“各从所好,各聘所长”,发挥各人的长处,与题意不符; C是王夫之的观点,即对待官从严,对待百姓从宽,与题意不符; D是黄宗羲的观点,是他对限制君权的设想,与题意不符。【结束】55(2010年9月广州市海珠区高三测试20题)“自宋以降,仗义死节之士远轶(超过)前古,论者以为程朱讲学之效。”材料表明程朱理学对宋代以后中国社会的影响突出表现为A促进文化教育普及 B成为维护封建统治的工具C塑造了中国人的价值信仰 D压抑了人的个性发展【答案】C【点拨】程朱理学倡导人应该有社会责任意识,所以很大程度上塑造了中国人的价值信仰。【结束】56(三明一中2011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5题)朱熹说:“未有天地之先,毕竟也只是理。”又说;“有理而后有气,虽是一时都有,毕竟以理为主。”这表明在宋代,儒学家们开始从一个新的角度来思考人世间的伦理纲常。这个新角度是( )A从万事万物本源出发 B从矛盾对立转换出发C从天人感应出发 D从人的本性出发【答案】A【点拨】从材料我们可以看出,朱熹认为理是一切事物的本源,所以朱熹的理学开始从世界的本源出发思考人世间的伦理纲常。【结束】57(2010年11月南安一中高二期中考18题)理学强调通过道德自觉达到理想人格的建树,强化了中华民族注重气节和德操、注重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的文化性格。下面选项中,不能体现这一点的是( )A“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B“天下兴亡,匹夫有责”C“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D“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答案】D【点拨】【结束】58(2010年12月厦门市三校联考22题)中国服饰在不同历史时期特征各异,如商的“威严庄重”,周的“秩序井然”,战国的“清新”,汉的“凝重”,六朝的“消瘦”,唐的“丰满华丽”,宋的“理性美”,元的“粗壮豪放”,明的“敦厚繁丽”,清的“纤巧”。这里周的“秩序井然”、战国的“清新”、唐的“丰满华丽”、宋的“理性美”折射出的历史内涵分别是( )A宗法制、“百家争鸣”、民主政治、新思潮萌发B郡县制、“罢黜百家”、政治腐朽、理学盛行C郡县制、“百家争鸣”、国家富强、“经世致用”思想D宗法制、“百家争鸣”、国家富强、理学盛行【答案】D【点拨】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认识问题的能力。周的“秩序井然”可阐释为西周宗法制以血缘关系确立起同姓贵族内部的等级秩序;战国的“清新”是指战国时期新兴地主阶级兴起,思想上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唐的“丰满华丽”与国家繁荣昌盛相联系;宋的“理性美”折射出思想上理学盛行。【结束】59(2010年11月江西师大附中高三期中6题)宋明理学与先秦儒学相比,有哪些重大发展? 完成了理论化、思辨化的过程 倡导“经世致用”学说 吸收了佛教和道教的思想 具有浓郁的人文主义精神A B C D【答案】A【点拨】根据所学,北宋时儒家学者展开了复兴儒学、抨击佛道的活动;同时,他们又冲破汉唐儒学的束缚,融合了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形成了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理学”。与先秦的儒学相比,完成了理论化、思辨化的过程;吸收了佛教和道教的思想。第项是明末清初进步思想家们的思想特点;第项人文主义精神与理学完全不符,理学恰是对人性进行了束缚。【结束】60明代哲学家王阳明认为:“天下之物本无可格者,其格物之功只在身心上做。”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推测下列人物的观点与王阳明相近的是 A陆九渊 B李贽 C朱熹 D程颢【答案】A【点拨】【结束】61(2010年9月福建四地六校高二月考7题)程朱理学与王阳明“心”学的分歧在于A.世界万物的本原 B.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 C.“灭私欲” D.对佛道思想的认识【答案】A【点拨】【结束】62(厦门双十中学2011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2题)钱乘旦现代文明的起源与演进中这样评价理学:“它的丰富性与普遍性使中国统治者与士大夫相信儒家学说已穷尽世界一切真理。中国既是天下中心,并有着辉煌的、无与伦比的历史与成就,那么中国之外的夷务就不在中国人关心的范围之内。”由此可见理学( )A排斥儒学以外的一切思想 B博大精深但有一定封闭性C概括了世间所有自然规律 D内容丰富、探索世界本源【答案】B【点拨】【结束】63(2010年9月福建省泉州四校高三联考19题)中国服饰在不同历史时期特征各异,如商的“威严庄重”,周的“秩序井然”,战国的“清新”,汉的“凝重”,六朝的“消瘦”,唐的“丰满华丽”,宋的“理性美”,元的“粗壮豪放”,明的“敦厚繁丽”,清的“纤巧”。这里周的“秩序井然”、战国的“清新”、唐的“丰满华丽”、宋的“理性美”折射出的历史现象分别是A宗法制、“百家争鸣”、民主政治、新思潮萌发B郡县制、“罢黜百家”、政治腐朽、理学盛行C郡县制、“百家争鸣”、国家富强、“经世致用”思想D宗法制、“百家争鸣”、国家富强、理学盛行【答案】D【点拨】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知识,周朝应该是宗法制,而最后宋朝应该是理学盛行,故此题应该选择D。【结束】64(2010年11月浙江慈溪中学高三期中8题)唐诗“慢束罗裙半露胸”、“绮罗纤缕见肌肤”,描写了唐朝服饰的艳丽奢华和开放。但宋朝时的服饰却简洁质朴,女装拘谨、保守,色彩淡雅恬静。唐宋服饰的演变,反映了人们审美观的变化,此种审美观的转变主要是由于( )A.封建经济的衰退 B.专制集权的强化 C.程朱理学的盛行 D.审美意识的觉醒 【答案】C【点拨】唐代是我国政治、经济高度发展,文化艺术繁荣昌盛的时代,表现在服饰上,当时的服饰艳丽奢华、开放。宋代程朱理学兴起,在思想上对封建伦理纲常的强调,某种程度上束缚了人们的思想,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当时的审美和意识形态,当时服饰变得简洁质朴,女装拘谨、保守,色彩淡雅恬静。本题选C项。【结束】65(2010年9月福建四地六校高二月考10题)黄宗羲“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思想继承了 先秦儒家民本思想 孟子的“民贵君轻”的思想 董仲舒“三纲五常”的思想 王阳明的“心外无物”的思想 ( ) A. B. C. D.【答案】D【点拨】【结束】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8小题,共0分)66(2010年11月北京市西城区高三期中34题)(26分)中国的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是灿烂辉煌的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对社会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材料1 结合所学,简述孔子在教育方面的重要成就以及对社会发展的影响。(6分)材料2 熹平(东汉灵帝年号)四年,由蔡邕等以隶书书写易、书、诗、仪礼、春秋、公羊传和论语,刻于碑石上,作为官方教材,立于太学,史称“熹平石经”。(2)根据材料,概括汉代教育的特点。结合所学,分析汉代教育的发展对当时的社会的作用。(8分)材料3 (3)宋代书院是著名学者授徒讲学、培养人才的地方。江西的白鹿洞书院就是当时朱熹讲学的地点。结合材料,说明白鹿洞书院在培养人才方面的特色。(4分)1904年,清政府学部颁行奏定学堂章程,规定中学堂课程、课时如下:课程修身读经讲经中国文学外语历史地理几何代数植物动物理化图画法制理财体操合计课时5451936111120884310180(4)根据材料,概括清末教育出现的新变化。结合史实,分析新式教育对近代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8分)【答案】(1) 教育成就:兴办私学;提出“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等教育主张;整理和修订六经,以作为教材。(4分)影响:打破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奠定了中国古代教育传统;六经奠定了古代社会传统政治的理论基础,成为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2分)(2) 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适应了国家统一的形势;儒家思想成为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4分)(3) 特色:传播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安置房项目施工进度管控方案
- 帐无忧:智能财税管理解决方案
- 校园安全教育板面设计
- 储能电站监控与控制系统方案
- 解析2025年互联网金融平台合规化进程中的风险管理报告
- 离婚协议中财产赠与及子女抚养费及财产分配协议
- 高端商业综合体精装商铺使用权租赁合同
- 文化创意产业合伙协议退伙知识产权保护
- 旅游产品销售合同签订与客户安全保障协议
- 离婚补充协议孩子抚养费变更及保障措施合同
- 发展汉语-初级读写-第一课-你好
- 韩国《寄生虫》电影鉴赏解读
-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课堂作业设计》全套
- TTT系列课程-结构化思考力
- Cpk 计算标准模板
- 封起DE日子博文 2006
- 锂离子电池生产安全讲座
- 眼科学-眼科检查(课件)
- 产品碳足迹课件
-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全册教学课件
- 美国地图高清中文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