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专题六诗国余晖中的晚唐诗专题检测六苏教版.docx_第1页
高中语文专题六诗国余晖中的晚唐诗专题检测六苏教版.docx_第2页
高中语文专题六诗国余晖中的晚唐诗专题检测六苏教版.docx_第3页
高中语文专题六诗国余晖中的晚唐诗专题检测六苏教版.docx_第4页
高中语文专题六诗国余晖中的晚唐诗专题检测六苏教版.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六 诗国余晖中的晚唐诗一、积累运用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A追溯(s)慰藉(j)悲怆(chun) 妍媸毕露(ch)B遨游(o) 对峙(sh)泥淖(no) 长吁短叹(x)C征铎(du) 哂纳(shn)稗官(b) 国运多舛(chun)D鲈鱼(l) 赵嘏()檞叶(ji) 斐然成章(fi)答案D解析A项“藉”应读ji;B项“峙”应读zh;C项“稗”应读bi。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晓镜但愁云鬓改云鬓:美发如云B猜意鹓雏竟未休 猜意:猜想C残星几点雁横塞 横塞:越过关塞D凫雁满回塘 回塘:回到池塘答案D解析“回塘”应为“曲折回环的池塘”。3请将“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一联改写为十二字或十四字的对联。答案示例:鸡声茅店残月,人迹板桥微霜。鸡声茅店映残月,人迹板桥落微霜。4阅读下面有关“炼字与炼意”的故事,然后回答问题。(1)据元代盛如梓庶斋老学丛谈记载,张桔轩有诗云:“半篙流水夜来雨,几点早梅何处春。”“几点”原为“一树”,这样改的好处是:既然指明了“一树”,就不能再说表疑问的“何处”,同时,一树梅花也绝非早梅,“几点”本身并没有什么奇特之处,但用在这里描绘逐水而流的梅花,却符合生活的真实,也使全诗生机盎然,韵味平添。(2)“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全无叶底花。蝴蝶飞来过墙去,应疑春色在邻家。”这是王驾写的雨晴,王安石改后两句为“蜂蝶纷纷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王安石这样改的原因应是:王安石除了易“蝴”为“蜂”,易“应”为“却”之外,炼字的关键就在于去“飞来”而改为“纷纷”,因为只有蜂忙蝶乱的侧写妙笔,才能动情地表现出晚春雨后特有的美景。5文学常识填空。(1)李商隐,唐代著名诗人,字义山,号玉谿生。一生郁郁不得志。有李义山诗集,著名诗作有无题、贾生(或夜雨寄北)、锦瑟等。(2)杜牧,字牧之,唐代诗人,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作品集有樊川文集。(3)温庭筠,字飞卿,太原人。诗与李商隐齐名,人称“温李”;词与韦庄齐名,人称“温韦”。6名句默写。(1)晚唐诗感时伤怀,风格多样,个性鲜明,散发出秋花的晚香。如李商隐的“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杜牧的“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赵嘏的“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等诗句,作者或登楼远眺,或登高怀古,其感情基调给人以“落日余晖”之感。(2)古代诗词常以“月”烘托意境。李商隐的无题中“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杜牧的寄扬州韩绰判官中的“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温庭筠的商山早行中的“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都通过“月”烘托自己的情感。二、阅读鉴赏7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江楼感旧赵嘏独上江楼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同来望月人何处?风景依稀似去年。(1)一、三两句用“独上”与“同来”相照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答案表达了诗人在江边一处楼台旧地重游时怀念友人的孤独、怅惘之情。(2)“月光如水水如天”运用了哪些手法?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色?答案比喻、以动衬静、叠字回环。描写了江楼下如水的月光照临波光荡漾的江面那种浩渺恬静的景色。8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微雨李商隐初随林霭动,稍共夜凉分。窗迥侵灯冷,庭虚近水闻。细雨李商隐帷飘白玉堂,簟卷碧牙床。楚女当时意,萧萧发彩凉。(1)两首诗都是写雨,但作者捕捉意象的方法不同。前一首借助于周围的有关事物和主观感受,后一首则是正面铺写作多方面的陪衬渲染把细雨的风致写得灵活而新鲜。(2)前一首写微雨,先写微风,重在写下雨的过程,写得十分细腻而贴切;后一首写细雨,作者运用了比喻和想像,勾勒出细雨怎样的姿态?答案诗人将细雨由天上洒落,想像成犹如天宫白玉堂飘扬下垂的帷幕,又像是从地上这张碧牙床上翻卷起来的草席。9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寄远杜牧南陵水面漫悠悠,风紧云轻欲变秋。正是客心孤回处,谁家红袖凭江楼?(1)首句中“悠悠”在诗中有何作用?答案“悠悠”,写出了水面的平和、水流的悠长,也透露出江上的清寂。这景象既显出舟行者的心情比较平静从容,也暗透出他羁旅的一丝孤独。为第三句的“客心孤回”做了铺垫。 (2)本诗后两句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变化?请作简要分析。答案诗人的情感由孤回、孤寂而变得精神振奋。三、四两句所描绘的这幅图景,色彩鲜明,饶有画意,不妨当作江南水乡风情画来欣赏。正当客心孤回之时,意绪本来有些索寞无聊,流目江上,忽然望见这样一幅美妙的图景,精神振奋,羁旅的孤寂一时间似乎冲淡了不少。这可以从“正是”“谁家”这样开合相应、摇曳生姿的语调中感受出来。10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过陈琳墓温庭筠曾于青史见遗文,今日飘蓬过古坟。词客有灵应识我,霸才无主始怜君。石麟埋没藏春草,铜雀荒凉对暮云。莫怪临风倍惆怅,欲将书剑学从军。注陈琳:三国时人,曾为袁绍幕僚,后归曹操,擅长写作章表书檄之类的文章,亦工诗,是“建安七子”之一。陈琳墓在今江苏省邳县。霸才,指盖世超群的才华。霸才无主,指自己怀才不遇。石麟,指陈琳墓前的陈列品石制麒麟。铜雀,即铜雀台,建安十五年曹操所建。书剑:文武才能。请指出诗中哪些地方吊陈琳,哪些地方自伤身世。答案“曾于青史见遗文,今日飘蓬过古坟。”开头说曾在史书上拜读过陈琳的文章,今天在漂泊辗转的生活中正好经过陈琳的坟墓。“青史见遗文”不仅点出陈琳以文章名世,而且寓含着钦慕尊崇的感情。“今日飘蓬”四字,暗透出诗中所抒发的感慨和诗人的际遇分不开,而这种感慨又是紧密联系着陈琳这位前贤来抒写的。“词客有灵应识我,霸才无主始怜君。”陈琳灵魂有知,想必会真正了解我这个飘蓬人士吧。这里蕴涵的感情颇为复杂。其中既有对自己才能的自信,又暗含才人惺惺相惜、异代同心的意思。陈琳有曹操赏识,而自己虽有“霸才”却无人看重,这里流露了生不逢时的深沉感慨。“石麟埋没藏春草,铜雀荒凉对暮云”,是对陈琳墓前的荒凉寥落的哀叹,也叹重才时代的消逝。而诗人对这个弃贤毁才时代的不满,也就尽在不言中了。“莫怪临风倍惆怅,欲将书剑学从军。”文章无用,霸才无主,只能弃文就武,持剑从军,这已经使人不胜感慨,而时代不同,今日从军,又焉知不是无所遇合,再历飘蓬。想到这里,怎能不临风惆怅,黯然神伤呢?这一结尾,将诗人那种因“霸才无主”引起的生不逢时之感,更进一步地表现出来了。11阅读下面诗这首,然后回答问题。赠柳李商隐章台从掩映,郢路更参差。见说风流极,来当婀娜时。桥回行欲断,堤远意相随。忍放花如雪,青楼扑酒旗。(1)古时有临别赠柳的习俗,其中一个原因是“柳”与“留”字谐音。这首诗描写的对象是柳。(2)简析“忍放花如雪,青楼扑酒旗”一句诗的诗意。答案柳花怒放,像雪一样在空中飞舞,扑动着青楼酒旗。(3)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题旨?答案作者通过描写柳树轻盈多姿、缠绵多情的形象,表达了自己对柳树的热爱,也反映了作者重情惜别的情怀。三、体验高考12(2015全国)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残春旅舍韩偓旅舍残春宿雨晴,恍然心地忆咸京。树头蜂抱花须落,池面鱼吹柳絮行。禅伏诗魔归净域,酒冲愁阵出奇兵。两梁免被尘埃污,拂拭朝簪待眼明。注韩偓(约842923):字致尧,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这首诗是作者流徙闽地时所作。咸京:这里借指都城长安。梁:官帽上的横脊,古代以梁的多少区分官阶。朝簪:朝廷官员的冠饰。(1)古人认为这首诗的颔联“乃晚唐巧句”,请指出这一联巧在哪里,并简要赏析。答案构思巧妙,把“花须落”“柳絮行”这些常见的残春景象与“蜂抱”“鱼吹”联系起来,十分新奇;用词巧妙,“抱”“吹”的使用虽然出人意料,却又显得非常自然。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颔联承接“忆咸京”三个字,首先抒写对皇都美好春光的回忆:“树头蜂抱花须落,池面鱼吹柳絮行。”颔联巧妙之处在于用了“抱”“吹”两个动词。仰望绿暗红稀的树梢,蜜蜂抱着花须随花飞落;俯观柳絮飘坠的池水,鱼儿吞吐水沫,像是吹着柳絮游玩。飞花、落絮本是残春景物,而蜜蜂一“抱”,鱼儿一“吹”,就平添了无穷兴趣与几分生机,故没有半点伤春伤别的落寞,一扫晚唐衰飒的诗风。(2)这首诗的后两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答案表达了作者内心孤寂愁苦,但仍忠于大唐、心系故国之情。通过参禅使自己平静,通过饮酒化解“愁阵”,表明他内心孤寂愁苦;避免染“尘埃”,整理朝冠期待“眼明”,表明他不愿依附奸佞,对大唐一片忠心。解析本题考查理解诗人的情感。颈联“禅伏诗魔归净域,酒冲愁阵出奇兵”,具体写诗人客居馆舍中的情景。诗人心中烦闷,流落他乡客居无聊,只好用诗来抒写自己的心境,表达悲愤的情怀。然而,诗未写成,悲忧郁愤更甚,只好用酒来作为奇兵,冲荡这重重愁阵。然而,“举杯消愁愁更愁”,酒只能使人得到一时的陶醉,醒来之后,将是更大的悲伤。这更大的悲伤便使诗人找到自己从前的官服:“两梁免被尘埃污,拂拭朝簪待眼明。”诗人这时清醒地认识到:他要好好地保存这顶珍贵的朝帽,千万不能让它被尘埃污染。作者深知唐王朝避免不了灭亡的命运,而自己又无所作为,故所作之诗多缅怀往事,情调悲凉,最后表达了诗人兢兢业业,力求尽职,无负朝冠的心情。13(2012浙江)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1)、(2)题。未展芭蕉(唐)钱珝冷烛无烟绿蜡干,芳心犹卷怯春寒。一缄书札藏何事,会被东风暗拆看。同儿辈赋未开海棠(其一)(金)元好问枝间新绿一重重,小蕾深藏数点红。爱惜芳心莫轻吐,且教桃李闹春风。(1)这两首诗描写的都是还未展开状态的植物,均以芳心一词表达诗人的爱怜之情。解析本题以填空的方式考查对诗歌形象和情感的理解。由两首诗的题目中的“未展”“未开”和两首诗中共同出现的“芳心”这个词可以得出答案。(2)简要分析这两首诗的表现手法。答案第一首巧妙运用比喻,如将未展芭蕉比作未燃的蜡烛、未拆封的书札,又把它比拟成芳心未展的少女,用“东风暗拆”想像芭蕉终于展开,不仅传神,而且传达出美好的情思。第二首运用衬托、比拟、对比等手法,不仅表现了海棠的天然之美,更赋予海棠一种沉稳独立、自主自爱的品格。解析本题考查比较鉴赏诗歌的艺术手法。首先要回答出两首诗歌所运用的手法,在这两首诗中,表现手法主要体现在常见修辞手法的运用上。其次分析这种手法的运用所达到的艺术效果,同时要和诗歌的主旨联系起来。14(2012大纲全国)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落叶修睦注雨过闲田地,重重落叶红。翻思向春日,肯信有秋风。几处随流水,河边乱暮空。只应松自立,而不与君同。注修睦:晚唐诗人。(1)从写落叶的角度看,第二联与一、三两联的不同是如何体现出来的?这样写有什么作用?(2)本诗最后一联为什么要写松?请简要分析。答案(1)第一、三两联从旁观者的角度描写了秋雨之后落叶的情态,而第二联中“思”与“信”的主体是落叶,使落叶人格化。第二联插入一、三两联之间,使得全诗富于变化,别具情致。(2)以松“立”与叶“落”二者的不同构成鲜明的对比,来表达作者对松树不凋的赞叹,强化了对落叶飘零的感慨。解析本题从表达技巧和意象选择的角度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1)第二联“翻思”“肯信”赋予落叶以人的情感,说它念及以前春日的和暖,自知应有秋风的萧瑟,这是充满理性的思考。一、三联写到了落叶的颜色,写到了落叶“随流水”“乱暮空”的衰败。这样写从不同的角度,更富变化地写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