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於建筑虚实对比的资料.doc_第1页
关於建筑虚实对比的资料.doc_第2页
关於建筑虚实对比的资料.doc_第3页
关於建筑虚实对比的资料.doc_第4页
关於建筑虚实对比的资料.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關於虛實對比的資料1. 黑格尔说:“美的生命在于显现.”美不仅以人们客观社会生活作为它的内容,而且也以生活本身的具体可感性作为它的形式。构成城市的各种物质要素的外部形 体,当其具有某些形式美的特征和规律,就能让人们产生美感。当“余地”被纳入城市环境的统一体时,它的形象的具体表现也就必然成为人们感知、欣赏和评价的 对象。如果城市中只有密集的房屋,没有可通行车辆的街道,也没有集会和散步的广场和绿化场地,填满整个城市的都是建筑物,简直就像囚禁人的监狱一样。所 以,“留有余地”才能使城市空间灵动富有生气,虚空间和实体的合理配置,是城市美的两个最基本的要素。 一、公共生活需要的场所 每一个人作为社会群体的一员,在城市的环境中体味着这种公共集体生活的美。每一个人不但喜欢温馨的家庭,同时也要求参与热闹的社会生活。走出家门到公共场 所,不论是有目的的出行,如上班、上学、买菜,还是工作之余的散步、体育锻炼,“余地”能容纳各种人群,为市民的户外生活提供场所,感受到生活的美好。 简?雅各布斯在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中提到:“住在广场附近的一些起早的人匆匆溜达而过,随后是那些通过公园去上班的居民,然后是区外来此工作的,以后 是跑腿办事者和带孩子的母亲们,还有不少的购物顾客。傍晚年轻的朋友们来此游乐,广场上自始至终有些孤身的老人在闲逛”.在公共场所中生活的点点滴滴 虽然平淡,但这里确实是人们生活必不可少的地方。 某些大城市中,高楼鳞次栉比,街道像幽深的峡谷,有些地方甚至出现“一线天”的情景,大部分较低的建筑物都处于阴影区,加上交通拥挤,噪声繁杂,空气污染 等,生活在这样环境中的人们会感到一种潜在的威胁和压抑。这些状况对于人的精神是有害的,一个人如果无法参与公众活动,只能在狭小的封闭环境中活动,或是 由于害怕拥挤和喧闹,尽量将外出活动减少到最低限度,而且以最快的速度完成必不可少的外出过程,就有可能导致幽闭恐惧症的发生。要防止病态心理的产生,除 了应适当扩大生活和工作的内部空间之外,更重要的是要控制建筑的密度,在整个城市的布局中合理安排空间,要有足够的“余地”。 二、近似于留白之美 留白,是艺术的表现手法之一,指在艺术创作中为了更充分地表现主题而有意识地留出“空白”。求其空灵,使艺术品虚实相映,形神兼备,从而达到“无画处皆成 妙境”的艺术境界,给人以启迪和美的享受。老子曾经说过:“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 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深知本性洁白,却守持混沌昏黑的态势,(将成为)天下的范式。 老子道德经名句译解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 第二十八章 【译解】:深知本性雄强,却守持雌柔,(将成为)天下所归的沟溪。深知本性洁白,却守持混沌昏黑的态势,(将成为)天下的范式。深知身份荣耀,却安守卑辱的位置,(将成为)天下归附的川谷。 此句成为历史上众多名士的诉求。)他把黑白交错看成是天地宇宙贯通一切的原则。因此计白当黑的审美 辩证法也成为中国艺术创造的重要传统,如在绘画中,十分重视追求“妙在空白”、“难得空白”和“空白是画”。黄宾虹的一幅江山图,画的正上方一高山巍 然耸立,中腰下黑压压的山峦横断其面,中间留出一条白带,令高山与低峦形成了黑白、开合、虚实的强烈对比。那高山浓黑的整体中又间以几座虚淡的屋宇,以山 路衬之,使高山更高;以屋宇垫之,令低峦更低。加之左下方留大片的虚白,水中着一小舟,两隐士端坐其间,使画面呈现出空灵静谧的无言美境。所以黄宾虹说 :“作画如下棋,要善于做活眼所谓活眼,即画中之虚也”6.再如,在文学创作中,留有适当的空白能使读者展开充分的想象,对文学形象、意境等进行 积极的再创造。如司图空诗品中的“不着一字,尽得风流”,李成鱼中国画论?神韵说中的“诗在有字句处,诗之妙在无字句处”。 强调的部是言己尽而意无穷的“无言之美”,追求的都是“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共鸣效应等.可见 ,在艺术创造和表现中“空白”与有形的物像等内容都是艺术品的有机组成部分,虚实相生是艺术创作意境中的规律和宝贵经验。 从整体上看,如果没有“余地”,把一个城市或者一张图画、一个舞台塞得严严实实,密不透风,那么它作为审美对象来看,就显得板实和呆滞。文丘里在他的建 筑的复杂性和矛盾性一文中说:“一种复杂和矛盾的建筑对总体具有特殊的责任,它的真正价值必须在总体或总体有关的范围之内,它必须体现兼收 详蓄的困难的统一,而不是排斥其他的容易的统一”.在城市设计中“留有余地”,让主体建筑与公共场地和谐配合,对象结构才显得多样统一,才会有空灵的品 格,生动的气韵。任何事物如果结构上是单一的,其内部缺乏对立面,就会失去存在的依据,不显示美了。 三、沟通自然的桥梁 自然美是自然界中存在的秩序,同主观想象力相一致时则感到优美。如三山五岳、落日夕阳等,无一不和人们的生活与感受息息相关。创造城市环境,应体现景观所 在地域的环境特色和生态特征,寓城市于自然之中。城市空间应该是由它所处的自然地理条件下生长出来,不仅在生态上与自然环境呈平衡关系,而且从形态上呈有 机的联系,而不是强加上去的。可是,自然美不是艺术,艺术是人们把美的感动形象化了。艺术的东西虽源于自然,却高于自然,中国古典园林中的造园手法“师法 造化”,说的就是向自然学习,从自然中提炼美的东西来。园林造景中的理水、置石、假山、驳岸都追求在自然的基础上加以提炼。除了造园之外,自然已进入了城 市的每个角落,成为城市的装饰。当代城市人们对自然的追求,己表现为城市绿化:如公园、庭园等,它不仅美化了城市空间,还可以改善城市生态与环境。城市必 须以自然环境为依托,任何一个城镇都是一定地理环境的产物,它凭借一定的自然资源条件,而得以生存和发展。 美是一种社会现象,如果没有人,没有人类社会,作为人的对象物就无所谓美8.如果自然不与人的感情、精神发生任何联系,自然就不可能有美。城市与自然 环境密不可分的,中国古代在城市建设之前,对于城址的选择,首先要相土尝水,辨方正位,历来重视与自然环境的辩证关系。好的城市环境,直接和山崖交接,与 水面毗邻,有大片的绿地构成空旷的场地,有高大的树木形成的占领性空间,有由植物引来的昆虫鸟兽,以其活泼可爱的姿态,以及各种各样富有情趣的声响,显示 着生命的活力和环境的动态美。这些都是市民们渴望的事物,在忙碌奔波中的心灵安慰。 中国园林景物的布置,亦要有疏有密,有虚有实,如颐和园前山建筑密集,后山建筑疏落,有实体有余地,这就使全园布局疏密有致。 “疏处不见其缺,旷处不觉其空,方得疏旷秘诀。”虚中有实,实中有虚可给观赏者心理上产生扩大空间的感觉。在古典园林中,常采用实中有虚的办法,来造成景 深的错觉。如在狭小的天井一侧,粉壁墙前,种植竹子、芭蕉,配几块假山石,构成一幅立体图画,使人忘记视线的局促。景墙开窗,使墙外景色半隐半露,扩大了 空间,加强了景深。 用静静的绿草地、成片的树林等“余地”弥补建筑物尖锐的外形,将绿茵、喷泉、瀑布和绚丽多姿的花卉纳入城市中,再把大自然的新鲜空气、阳光、清澄 的水、如茵的山、怡人的公园投入城市的怀抱,虚实结合,使城市环境真正“回复自然”。就像“太和殿只有在紫禁城的森严氛围中才能存在;祁年殿也只有在松柏 浓郁的天坛环境中才有生命”,美丽的城市建筑只有在怡人的环境中才能放出光彩,显出活力。所以,在城市建设中,我们应该将人、城市、自然作为一个有机 整体进行设计,不仅要提高建筑样式设计水平,更要注重“留有余地”,以虚补实,虚实相生。人与环境共同生存于地球这个大空间中,只有保护自然,爱护自然, 人类才能在地球上创造出更美好的生存空间与环境。 在中国古代著名都域中,南京不同于北京、西安等,有整齐的街道、庄严的轴线。南京建部的年代都是国力比较衰退的时代,而且地形条件相对复杂。但是,正是因为这些制约封建都城规制的因素,在南京城市当中,保留了钟山-九华山-鸡鸣山和玄武湖的自然空间的渗透。 四、让城市充满活力的美 “情境”,是来源于城市社会学的名词,又称为主观环境或心理环境,是指人们理解客观世界的一种方式:社会环境中的一切事物,只有与个人的意识发生联系后才 成为情况,并影响个人的心理。充份考虑各种社会场合及其背景,即什么人在哪里,什么时候,怎么做诸如此类的情景化的空间的缔造,都是为了适应不同的人 群的需要。在城市设计中充分考虑这种因素,让建筑实体与“余地”适应这种多样性,城市就变得更完美了。 人是环境中的主体,如果缺少了人的参与,环境的存在也就失去了意义。在城市设计中充分考虑和照顾人与建筑、人与公共场地的活动需求就显得极其重要了。“历 史上的城市,不是由纯物质因素组成的,城市的历史是一个人类激情的历史,在激情与现实之间的精妙平衡和辨正关系,使城市的历史具有活力。”说明人与城市相 互依存又相互影响,互为促进。因此,“人的出场”解释了空间的全部含义,也是城市空间情境的重要内涵。它能够协助解释这是怎样的一种情境。要形成情境空 间,就包含要形成特色化的活动。因而,空间环境应当以自身具有特色的线索与脉络引导人们理解空间的支持倾向。“余地”的设计不但要与周围的建筑相互协调, 更重要的是适应人们的活动需求。 特定的场所会吸引特定的活动和用途,如文化广场不同于商业市场一样,而行为和活动也倾向于发生在适宜的环境中,甚至对环境产生能动作用。所以环境脉络与线 索表达的特定意义非常重要。特色化与风格化的环境支持特色化的行为,从而形成更加生动的表象,城市“余地”的合理规划不仅是对生活认识的一种反映,也不仅 只是生活环境的需求,同样是我们精神生活展现的舞台。 五、小结 “留有余地”之美从古至今都是值得我们珍爱的,在城市设计中,我们应该重视“余地”所发挥的作用,“留有余地”才能使城市空间灵动富有生气,而不会沦为死气沉沉的死城参考文献:1(德)黑格尔,美学(第1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2简雅各布斯.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M.凤凰出版出版社.20063於贤德.城市美学M.知识出版社.19984马克思.资本论.译文印自朱光潜.马克思的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美学问题.马克思恩格斯美学思想论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495宗白华著.艺境M.北京:北大出版社,1987:1026王伯敏.黄宾虹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79:34-357叶长文.论教学布白的艺术J.课程教材教法.1999(11)8罗伯特文丘里.建筑的复杂性与矛盾性M.周卡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1时空的转换 虚实的对接日本京都火车站的景观设计评论 来源园林2005年第12期总163期 作者 赵嵚 林小峰 日期2006-01-24 京都火车站位于新干线上,是拥有1800万人口的京阪神(Keihanshin)地区(东京、大阪、神户)的客流中心。京都每年有4000万游客,在上世 纪80年代,京都车站已经非常局促,因此新车站的建设势在必行。京都车站大厦设计竞标要点是在1990年1月发布的,竞标组委会为设计师规定了三大目标: (1)更新公共交通系统;(2)更好地接待旅客;(3)焕发市区活力。半年后原广司设计事务所提交的方案中标。初步设计、扩大初步设计于1994年6月完 成。工程在1993年12月已部分开工,1995年3月全面开工,1997年7月竣工,同年9月1日,包括饭店、商业设施在内的全部设施开门营业。为京都 新车站的设计专门组织了国际竞标会,在日本这样的竞标其实是非常少的,整个设计工作持续了约6年半!京都车站项目的重要性与艰巨性由此可见,这是京都重要 的历史地位与现实需要所决定的。 京都位于日本列岛中心的关西地区,面积约为610平方公里,是世界著名的古都。公元794年平安京城始建于京都,至1868年迁都到东京为止,京都一直是 日本的首都,为日本的经济、文化中心。在京都,传统文化保护和现代化发展之间的矛盾表现得为最明显。一方面,京都是日本最古老的城市之一,有1200多年 的历史,有数百间有名的神社、神阁和古寺名刹,拥有日本二成以上的国宝,其中不少是世界文化遗产。京都还是日本的纺织物、陶瓷器、漆器、染织物等传统工艺 品的产地,又是日本花道、茶道的繁盛之地,被称为“真正的日本”。京都也是“中国化”极深的城市,城市格局仿造唐朝的长安,至今留有遗迹。市政厅颁布了许 多有关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将有历史建筑的地区定为保护区,这些地区的新建筑必须按照严格的标准建造,即使老建筑的重建也需要得到市政府的许可,住宅区的 建筑高度不能超过20米,市中心的建筑不能超过45米。另一方面,京都是一个有150万人口的大都市 ,因为三面环山的盆地地形,它的扩张空间极其有限。不像东京和大阪可以填海造地,京都只有拆除旧建筑,建造新建筑。虽然土地有限但也有大公司落户京都,为 了公司发展需要继续扩建。 根据常规,新建的京都车站应建设成体量轻巧的古典式,比较讨巧。而设计师原广司却在这样一个敏感、充满矛盾的历史古都建设了一个大型的现代化建筑。它占地 38076平方米,总建筑面积237689平方米,地下3层,地上饭店部分16层,百货商店部分12层,塔屋1层,高达60米。它实际是一个综合建筑体, 包括酒店、百货、购物中心(有古董店、咖啡馆和餐厅)、电影院、博物馆、展览厅、地区政府办事处、停车场。如此庞然大物矗立在几乎没有高层建筑的京都当然 引发了非常大的争议。但开始使用后,这样的批评就相对少了,甚至不少当初激烈反对的人也开始喜欢上这个建筑,因为在车站里面看不到火车,可以尽情享受逛街 的乐趣,而且根本感觉不到这是一个车站。不得不佩服设计师驾轻就熟地在时间与空间、虚与实上腾挪翻转的高超技巧。 关于建筑艺术的空间美和实虚空间的关系,计成在园冶中论述到:“深奥曲折,通前达后”,“相间得宜,错缩为妙”,“砖墙留夹,可通不断之房廊;板壁常 空,隐出别壶之天地。亭台影罅,楼阁虚邻。”钱泳履园丛话也说:“数间小筑,必便门窗轩豁,曲折得宜。”我国的传统园林建筑,往往通过隔断、月门、漏 窗、花墙等构筑物,使景物相互穿插,内外空间沟通,丰富视觉层次。这样的建筑空间,合中有开,实中有虚,即使环境有限,境界却无限,寓不尽之意于有限的空 间之中。 日本的原广司深解其中之妙。原广司1964年获东京大学建筑学博士学位,毕业后先在东洋大学任助教。1969年,回到东京大学任教。1997年退休,转为 名誉教授。1970年创办Atelier建筑研究所,因其“反射性住居”等一系列住宅设计闻名。他的建筑作品形式感很强,在空间构成方面追求富于哲理的 实、虚空间效果,常常运用带有各种象征寓意的建筑符号和设计方法,力求表现现实生活中的“虚象”。在原广司的早期作品中,他创造了所谓“有孔理论”的概 念,试图通过“开孔”而将“死空间”转化为富有生气的“活空间”,并借助于“反向和反转”的设计观念来创造出一种虚幻的空间景象。 在车站外观设计上大胆出新,在空间上为一长条形矩形建筑,在时间上突出这是面向21世纪的新建筑,与历史保护建筑截然区别;在虚实上灰色的墙体为实、镜面 的窗户为虚,并采用方体为基本单元,富有节奏与韵律。车站内部别出心裁,透过像峡谷一样的空洞,仿佛一个时光隧道,连接着千年古都的前身与今世,在这里, 站为实体、空洞为虚体。车站大楼创造了一个直通天空的人造景观,让市民联想到京都自身三面环山、头顶天空的城市景观。京都车站像一个代表国际城市的主题公 园,兼收了外国的设计因素:美国购物中心式的中庭、西方城市的传统公共空间以及日本的交通中心。车站的东部有个中心的空中庭院,非常简洁明快。空中栈道的 “实”反衬出上部的空间的虚;周边的建筑与玻璃色彩淡雅虚化,中间利用空间的高差,结合绿化的深绿色、花卉的红色做了3个层次的绿化布置,感觉象意大利的 台地园,色彩上对比鲜明,质地上虚实相生。车站内部像峡谷一样的空洞的虚空间的两端,一边一个布置了古代雕塑与现代雕塑,它们的空间相距数百米,时间跨越 上千年,进行着古与今、近与远的时空之间的无言对话。 车站的屋顶花园独具匠心。从数百级的台阶拾级而上,远远就可以看到二个黄色的亭子,它是屋顶花园的引路标识。屋顶花园的四周由于安全的需要不得不封闭,设 计师把它处理成玻璃墙,透过玻璃向南可以看到车站新干线繁忙的景象,向北可以看到古城安宁的风貌,动静结合,虚实相宜,时空转换。通过玻璃墙观景,好象中 国古代园林的借景一般,使不大的屋顶花园空间变大了。屋顶不能做玻璃墙的部分用立体多层的花隔做了垂直绿化。屋顶花园的中部采用素混凝土的花坛,质感朴 素,质地利落。灯式设计新颖,颜色鲜艳跳跃与素混凝土成对比,同时它的体量与数量较少,不会影响整体风格。 建筑师原广司在谈到京都车站的设计时说: 简单地说,新京都车站是一个大众建筑,是一种每个人都能读懂的文化。车站只占总面积的1/20,实际上它是由饭店、百货、文化设施、停车场及站台这5个部分组成的复合建筑, 因而产生了称之为“地理学的集合广场”的设计。 京都火车站及其景观可以引发我们在设计理念上的一些思索:长期以来在历史文化名城,经常遇到处理保护与建设、古与今、时间与空间等问题,我们强调最多的是 协调、服从,即使是创新也一定要从古代、或权威中找出所谓的“元素”。这些理论是行之有效的,无可厚非。但与此同时,我们是否也可以更多地关注现代人、当 地使用人的感受,是否应该拿出我们当代景观在设计手法、材料、技术最新成果与风格,给后人留一点我们的“元素”呢?这其中,只要处理好时空与虚实并不难做 到。何谓优秀建筑? 日期 2005-12-14来源 恩施网 优秀的建筑首先对周围环境有积极呼应。它不仅能优化所在地块的环境(如留出活动场地,广场,绿地等),合理组织人流车流,还能与周围的建筑及环境一起形成 良好的城市界面。此外,优秀的建筑还要有合理的布局和优美的形式。古今中外的建筑尽管在形式处理方面有极大的差别,但都遵循一个共同的准则多样统一。 主从、对比、韵律、比例、尺度、均衡,色彩,质感等,都是多样统一原则的具体体现。 主从:在一个整体中如果每个要素都是重点,那就没有重点,在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中,各组成部分是不能不加区别而一律对待的,无论自然界中的干与枝,花与 叶,还是动物的躯干和四肢,它们应当有主与从、重点与一般、核心与外围组织的差别。否则,各要素平均分布,即使排列整齐,很有秩序,也难免会流于松散、单 调。在对称的体量组合中,建筑主体重点和中心都位于中轴线上;在不对称的体量组合中,组成建筑整体的各要素是按不对称均衡的原则展开的,它的重心总是偏于 一侧。至于突出建筑主体的方法,则和对称的形式一样,通过提高主体部分的体量或改变主体部分的形状等方法达到主从分明。明确主从关系后,还必须使主从之间 有良好连接。特别是在一些复杂的建筑体量组合中,还必须把所有的要素都巧妙连接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显现出明确的秩序感。 对比:对比可以分为:方向性的对比,形状的对比,直与曲的对比。所谓方向性的对比就是指组成建筑体量的各要素通过长宽高之间的不同比例不同来求得变化。不 同形状、体量组合而成的建筑体形则可以利用各要素在形状方面的差异形成对比。特殊形状的体量及建筑形体的组合往往会非常引人注目。直线的特点是明确,肯 定,并能给人以刚劲挺拔的感觉;曲线的特点是柔软,活泼而富有运动感,巧妙地运用直线与曲线的对比,可以丰富建筑体形的变化。 韵律:建筑是“凝固的音乐”。建筑的韵律美要求一种以条理性,重复性和连续为特征的建筑形式。连续的韵律以一种或几种要素连续、重复排列而成,各要素之间 保持着恒定的距离和关系,可以无止境地连绵延长。连续的要素在某一方面按照一定的秩序变化,例如逐渐加长或缩短,变宽或变窄,变密变疏等渐变的形式是渐变 韵律。渐变韵律如果按照一定规律时而增加,时而减小,有如浪波之起伏,或具不规则的节奏感,即为起伏韵律。这种韵律较活泼而富有运动感。交错韵律是各组成 部分按一定规律交织、穿插而形成。各要素互相制约,一隐一显,表现出一种有组织的变化。 以上四种形式的韵律虽然各有特点,但都体现出一种共性:具有极其明显的条理性、重复性和连续性。 比例:一切造型艺术,都存在着比例关系是否和谐的问题,建筑艺术同样要求比例和谐的美。在建筑中,无论是要素本身,各要素之间或要素与整体之间,无不保持 着某种确定的数的制约关系。这种制约关系当中的任何一处,如果超出了和谐所允许的限度,就会导致整体上的不协调。在建筑设计实践中,无论是整体或局部都存 在着大小、高低、长短、宽窄、厚薄、收分、斜度等一系列数量之间的关系问题。在推敲建筑物基本体量长,宽,高三者的比例关系时,还应当考虑到内部分割 的比例,建筑物几大部分的比例关系对整体效果影响很大。在大分割中的小分割也应当有良好的比例关系。只有从整体到每一个细部都具有良好的比例关系,整个建 筑才能够获得统一和谐的效果。就像人们英雄纪念碑,无论是碑头,碑座还是碑身的比例及各部分中再划出来的小部分都有良好的比例关系,这才有了整个纪念碑的 比例协调。 尺度:比例讨论的是建筑要素之间的度量关系,而尺度讨论的则是各要素之间的绝对的度量关系。一些固定的建筑构件或是建筑要素有着恒定不变的大小和高度(如 窗台),人们可以通过这些“尺”去“衡量”建筑物的某些局部或是整体的大小。一些建筑把许多细部放大或缩小到不合常规的地步,很容易给人造成错觉,根据这 种印象去估量整体,就会歪曲整个建筑体量的大小。对一般建筑来讲,设计者总是力图使观赏者所获得的印象与建筑物的真实大小相一致,但对于某些特殊类型的建 筑,如纪念性建筑,设计者往往有意识地通过处理希望给人以超过它真实大小的感觉,从而获得一种夸张的尺度感;与此相反,对于另外一些类型的建筑,如庭院建 筑,则希望给人以小于真实的感觉,从而获得亲切感。 均衡:均衡设计的主要是建筑构图中各要素左与右,前与后,上与下之间对轻重关系的的处理。对称的建筑天然就是均衡的,而不对称的建筑也可以是均衡 的,建筑物各部分的空间和实体组合起来没有畸重畸轻,轻重失调的感觉,那么它就是平衡的。均衡的建筑平稳、舒服,不会给人带来不安感觉。 虚实:建筑虚的部分如门窗,由于视线可以透过它而进入建筑内部,使人感到轻巧,通透。实的部分如墙,垛,柱等,给人比较重,比较有力度的感觉。在建筑形体 中为了求得对比,避免虚实双方处于势均力敌的状态,通常是某些部分以虚为主,虚中有实,有些是以实为主,实中有虚。虚实两部分还应当有巧妙地穿插,如实的 部分环抱着虚的部分,而又在虚的部分插入若干实的部分等,使虚实两部分相互交织,穿插,构成和谐悦目的图案。 色彩:建筑对色彩的处理,有强调和谐和强调对立两种倾向。应该根据建筑物的功能性质和性格特征分别选用不同的色调;强调以对比求统一的原则;强调通过色彩 的交织穿插以产生调和;强调色彩之间的呼应等。色彩处理和建筑材料的关系十分密切,有颜色的饰面材料如面砖、大理石、水磨石等建筑材料丰富了建筑的色彩。 即使是一般的建筑材料,经过精心地推敲研究,也可以取得令人满意的色彩、质感效果。就是普遍的清水砖墙、水刷石、抹灰等几种材料,如组合得巧妙,都可以借 色彩和质感的互相交织穿插形成错综复杂并具有韵律美的图案。 质感:如果说色彩的对比和变化主要体现在色相之间、明度之间以及纯度之间的差异性,那么质感的对比和变化则主要体现在粗细、坚柔以及纹理之间的差异性。在 建筑处理中,质感的处理也是不容忽视的。根据粗糙的石块、花岗石、未经刨光的木材等天然材料,混凝土、玻璃、钢等各种材料各自独特的性能,把它们组合成为 一个整体,取得质感对比的效果,并合理地赋予形式。质感是增强建筑表现力的一个强有力的方式。 综上所述,一个建筑只有拥有了与环境协调,使用方便,造型优美等优点方可称之为优秀建筑。“留有余地 ”之美 2008-12-810:26摘 要:本文从美学的角度对实体以外虚空间的分析,说明了在城市设计中“留有余地”的重要性,进而提出塑造好宜人城市美学空间的科学思考。关键词:城市;留有余地;空间美学Abstract:After analsying the void space out of the entity space in the field of aesthetics,we can conclusion that space reservation is very important .The scientific ideas on the aesthetic space good for people in the city have been raised. Key words:Cities;Space reservation;Spatial aesthetics在城市设计中,“留有余地”就是相对于实体之外的虚空间而言。黑格尔说:“美的生命在于显现1.”美不仅以人们客观社会生活作为它的内容, 而且也以生活本身的具体可感性作为它的形式。构成城市的各种物质要素的外部形体,当其具有某些形式美的特征和规律,就能让人们产生美感。当“余地”被纳入 城市环境的统一体时,它的形象的具体表现也就必然成为人们感知、欣赏和评价的对象。如果城市中只有密集的房屋,没有可通行车辆的街道,也没有集会和散步的 广场和绿化场地,填满整个城市的都是建筑物,简直就像囚禁人的监狱一样。所以,“留有余地”才能使城市空间灵动富有生气,虚空间和实体的合理配置,是城市 美的两个最基本的要素。一、公共生活需要的场所每一个人作为社会群体的一员,在城市的环境中体味着这种公共集体生活的美。每一个人不但喜欢温馨的家庭,同时也要求参与热闹的社会生活。走出家 门到公共场所,不论是有目的的出行,如上班、上学、买菜,还是工作之余的散步、体育锻炼,“余地”能容纳各种人群,为市民的户外生活提供场所,感受到生活 的美好。简?雅各布斯在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中提到:“住在广场附近的一些起早的人匆匆溜达而过,随后是那些通过公园去上班的居民,然后是区外来此工作 的,以后是跑腿办事者和带孩子的母亲们,还有不少的购物顾客。傍晚年轻的朋友们来此游乐,广场上自始至终有些孤身的老人在闲逛”2.在公共场所中 生活的点点滴滴虽然平淡,但这里确实是人们生活必不可少的地方。某些大城市中,高楼鳞次栉比,街道像幽深的峡谷,有些地方甚至出现“一线天”的情景,大部分较低的建筑物都处于阴影区,加上交通拥挤,噪声繁 杂,空气污染等,生活在这样环境中的人们会感到一种潜在的威胁和压抑。这些状况对于人的精神是有害的,一个人如果无法参与公众活动,只能在狭小的封闭环境 中活动,或是由于害怕拥挤和喧闹,尽量将外出活动减少到最低限度,而且以最快的速度完成必不可少的外出过程,就有可能导致幽闭恐惧症的发生。要防止病态心 理的产生,除了应适当扩大生活和工作的内部空间之外,更重要的是要控制建筑的密度,在整个城市的布局中合理安排空间,要有足够的“余地”。二、近似于留白之美留白,是艺术的表现手法之一,指在艺术创作中为了更充分地表现主题而有意识地留出“空白”。求其空灵,使艺术品虚实相映,形神兼备,从而达到 “无画处皆成妙境”的艺术境界,给人以启迪和美的享受。老子曾经说过:“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4.他把黑白交错看成是天地宇宙贯通一切的原则。 因此计白当黑的审美辩证法也成为中国艺术创造的重要传统,如在绘画中,十分重视追求“妙在空白”、“难得空白”和“空白是画”。黄宾虹的一幅江山图, 画的正上方一高山巍然耸立,中腰下黑压压的山峦横断其面,中间留出一条白带,令高山与低峦形成了黑白、开合、虚实的强烈对比。那高山浓黑的整体中又间以几 座虚淡的屋宇,以山路衬之,使高山更高;以屋宇垫之,令低峦更低。加之左下方留大片的虚白,水中着一小舟,两隐士端坐其间,使画面呈现出空灵静谧的无言美 境。所以黄宾虹说 :“作画如下棋,要善于做活眼所谓活眼,即画中之虚也”6.再如,在文学创作中,留有适当的空白能使读者展开充分的想象,对文学形象、意境等进行 积极的再创造。如司图空诗品中的“不着一字,尽得风流”,李成鱼中国画论?神韵说中的“诗在有字句处,诗之妙在无字句处”。 强调的部是言己尽而意无穷的“无言之美”,追求的都是“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共鸣效应等7.可见 ,在艺术创造和表现中“空白”与有形的物像等内容都是艺术品的有机组成部分,虚实相生是艺术创作意境中的规律和宝贵经验。从整体上看,如果没有“余地”,把一个城市或者一张图画、一个舞台塞得严严实实,密不透风,那么它作为审美对象来看,就显得板实和呆滞。文丘里 在他的建筑的复杂性和矛盾性一文中说:“一种复杂和矛盾的建筑对总体具有特殊的责任,它的真正价值必须在总体或总体有关的范围之内,它必须体现兼收 详蓄的困难的统一,而不是排斥其他的容易的统一”8.在城市设计中“留有余地”,让主体建筑与公共场地和谐配合,对象结构才显得多样统一,才会有空灵 的品格,生动的气韵。任何事物如果结构上是单一的,其内部缺乏对立面,就会失去存在的依据,不显示美了。三、沟通自然的桥梁自然美是自然界中存在的秩序,同主观想象力相一致时则感到优美。如三山五岳、落日夕阳等,无一不和人们的生活与感受息息相关。创造城市环境,应 体现景观所在地域的环境特色和生态特征,寓城市于自然之中。城市空间应该是由它所处的自然地理条件下生长出来,不仅在生态上与自然环境呈平衡关系,而且从 形态上呈有机的联系,而不是强加上去的。可是,自然美不是艺术,艺术是人们把美的感动形象化了。艺术的东西虽源于自然,却高于自然,中国古典园林中的造园 手法“师法造化”,说的就是向自然学习,从自然中提炼美的东西来。园林造景中的理水、置石、假山、驳岸都追求在自然的基础上加以提炼。除了造园之外,自然 已进入了城市的每个角落,成为城市的装饰。当代城市人们对自然的追求,己表现为城市绿化:如公园、庭园等,它不仅美化了城市空间,还可以改善城市生态与环 境。城市必须以自然环境为依托,任何一个城镇都是一定地理环境的产物,它凭借一定的自然资源条件,而得以生存和发展。美是一种社会现象,如果没有人,没有人类社会,作为人的对象物就无所谓美8.如果自然不与人的感情、精神发生任何联系,自然就不可能有美。 城市与自然环境密不可分的,中国古代在城市建设之前,对于城址的选择,首先要相土尝水,辨方正位,历来重视与自然环境的辩证关系。好的城市环境,直接和山 崖交接,与水面毗邻,有大片的绿地构成空旷的场地,有高大的树木形成的占领性空间,有由植物引来的昆虫鸟兽,以其活泼可爱的姿态,以及各种各样富有情趣的 声响,显示着生命的活力和环境的动态美。这些都是市民们渴望的事物,在忙碌奔波中的心灵安慰。中国园林景物的布置,亦要有疏有密,有虚有实,如颐和园前山建筑密集,后山建筑疏落,有实体有余地,这就使全园布局疏密有致。 “疏处不见其缺,旷处不觉其空,方得疏旷秘诀。”虚中有实,实中有虚可给观赏者心理上产生扩大空间的感觉。在古典园林中,常采用实中有虚的办法,来造成景 深的错觉。如在狭小的天井一侧,粉壁墙前,种植竹子、芭蕉,配几块假山石,构成一幅立体图画,使人忘记视线的局促。景墙开窗,使墙外景色半隐半露,扩大了 空间,加强了景深。用静静的绿草地、成片的树林等“余地”弥补建筑物尖锐的外形,将绿茵、喷泉、瀑布和绚丽多姿的花卉纳入城市中,再把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