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_2020版新教材高中历史第六单元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第19课辛亥革命练习新人教版.docx_第1页
2019_2020版新教材高中历史第六单元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第19课辛亥革命练习新人教版.docx_第2页
2019_2020版新教材高中历史第六单元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第19课辛亥革命练习新人教版.docx_第3页
2019_2020版新教材高中历史第六单元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第19课辛亥革命练习新人教版.docx_第4页
2019_2020版新教材高中历史第六单元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第19课辛亥革命练习新人教版.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9课辛亥革命课后篇巩固提升合格考专练1.“尽管清政府对改革的态度由消极逐渐积极,从应付逐渐认真,但最终没有挽救改革,伴随改革失败的是自身政治命运的终结。”这一改革是()A.洋务运动B.戊戌变法C.清末新政D.辛亥革命答案C解析材料反映出清政府改变了抵制改革的态度,主动实行改革,最终改革失败,使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只有推翻这个政府,中国才有希望,由此可见这一改革是清末新政,故选C项。无论洋务运动还是戊戌变法的失败,均未带来清朝覆亡的结局,故A、B两项错误;辛亥革命不属于清朝改革的范畴,故D项错误。2.吴玉章先生曾写下诗句“廿世纪初零五年,东京盛会集群贤”以纪念某事件。诗句反映的历史事件是()A.兴中会建立B.中国同盟会成立C.武昌起义D.中华民国成立答案B解析材料关键信息“廿世纪初零五年,东京盛会集群贤”反映的是1905年在日本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B项与题意相符。A项是在1894年,C项是在1911年,D项是在1912年,均排除。3.孙中山总结黄花岗起义时说:“事虽不成已震动全球。”主要是因为()A.扩大了武装起义的规模B.导致了武昌起义的爆发C.体现了革命党人的斗志D.推动了国内革命形势的发展答案D解析黄花岗起义动摇了清朝的统治基础,鼓舞了全国人民的革命斗志,加速了革命发展的进程,故D项正确;黄花岗起义最终失败了,没有扩大武装起义的规模,故A项错误;黄花岗起义不是武昌起义爆发的直接原因,故B项错误;C项仅是指精神方面的意义,故排除。4.下面这幅漫画所反映的背景事件是()A.清帝退位B.太平天国运动兴起C.甲午中日战争失败D.武昌起义爆发答案D解析从漫画中找到关键点是解题的突破口,从城墙上“武昌”很容易联想到武昌起义,得出此漫画就是指“武昌起义爆发”,故选D项。5.1912年元旦,孙中山宣誓就任临时大总统,宣告中华民国成立,其地点是()A.上海B.武昌C.广州D.南京答案D解析1912年元旦,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任临时大总统,宣告中华民国成立,故D项正确。6.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这条规定的实际意义在于()A.确立了三权分立政体B.否定了封建君主专制C.推动了资本主义发展D.改变了旧的社会性质答案B解析材料体现的是主权在民的思想,那就从理论上否定了君主专制的合法性,故B项正确。7.1912年清王朝寿终正寝,意味着()A.君主专制制度的结束B.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结束C.封建制度的结束D.君主立宪制的破产答案A解析清朝的覆亡代表君主专制制度的结束,故A项正确。8.辛亥革命失败的根本原因是()A.帝国主义势力的阻挠与破坏B.立宪党人投机革命C.袁世凯的威逼利诱D.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与妥协性答案D解析辛亥革命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民族资产阶级自身的软弱性和妥协性,故选D项。A、B、C三项都是辛亥革命失败的外因,均排除。9.1913年中国各政党社团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具体统计如下表。这反映出()类别党团数量政党312个会团200个结社370个A.中国政党政治逐渐完善B.政党决定中国政治走向C.中国政局陷入混乱状态D.辛亥革命推动民主进程答案D解析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都推动了政治民主进程,故D项正确;材料数据并不能说明中国政党政治逐渐完善,故A项错误;政党并不是中国政治走向的决定性因素,故B项错误;各政党社团数量较多不能说明中国政局陷入混乱状态,故C项错误。1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当我们考查19世纪末以来湖北出现的新的经济土壤、新的社会阶级和社会思潮,追溯湖北革命党人在长达十年的期间,遵循孙中山民族民主革命纲领,在乡邦所作的英勇而坚实的努力,便会发现:武昌首义决非一只从云端摔下来的幸运之果。据冯天瑜辛亥武昌首义是现代文明所赐材料二共和政体成,专制政体灭;中华民国成,清朝灭;总统成,皇帝灭;新内阁成,旧内阁灭;新官制成,旧官制灭;新教育兴,旧教育灭;枪炮兴,弓矢灭;新礼服兴,翎顶补服灭;剪发兴,辫子灭天足兴,纤足灭阳历兴,阴历灭;鞠躬礼兴,拜跪礼灭据1912年3月5日时报刊载的文章新陈代谢(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为什么说“武昌首义决非一只从云端掉下来的幸运之果”。(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辛亥革命对中国社会产生的积极影响。参考答案(1)民族危机加深;清政府失去民心;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增强;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革命力量的积蓄和发展等都为武昌起义的爆发准备了条件。(2)辛亥革命开始了比较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这次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中国历史上从来不曾有过的共和政体,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推动了中华民族思想解放,促使社会经济、思想文化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新的变化,冲破了封建主义的藩篱,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一“湖北出现的新的经济土壤、新的社会阶级和社会思潮”,结合所学得出民族危机加深,清政府失去民心,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增强,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根据材料一“追溯湖北革命党人在长达十年的期间,遵循孙中山民族民主革命纲领,在乡邦所作的英勇而坚实的努力”得出革命力量的积蓄和发展等都为武昌起义的爆发准备了条件。第(2)问,结合教材知识回答即可。等级考专练1.史学家陈旭麓先生将晚清的一次自救称为“假维新中的真改革”,其所指的历史事件是()A.洋务运动B.戊戌变法C.清末新政D.辛亥革命答案C解析清末新政是晚清挽救统治危机的自救改革,改革中仿效西方进行政治改革,但并非真正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故C项正确。洋务运动是以学习西方军事技术为主的自强运动,并非改革,A项排除;戊戌变法以学习西方君主立宪制为政治目标,并非“假维新”,B项排除;辛亥革命是暴力斗争,并非改革,D项排除。2.下图是1908年申报上刊登的一幅反映清末立宪的漫画,作者的意图是()A.立宪制度与君主专制一脉相承B.立宪制度与君主专制性质相同C.立宪制度与君主专制不能相容D.立宪制度与君主专制可以嫁接答案C解析依据图示可知,专制是树的下部,立宪在树的上部,中间是断开的,二者截然分开,说明立宪制度与君主专制不能相容,C项正确。3.1905年成立的中国同盟会,被誉为“中国革命之母”,这主要是因为()A.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有了统一领导中心B.首次明确提出了反对清朝统治的目标C.革命党人着手发动起义推翻清朝统治D.孙中山共和革命思想为民众广泛接受答案A解析1905年成立的中国同盟会是由孙中山领导和组织的一个统一的全国性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成立以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有了统一的领导中心,明确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革命纲领,故选A项。4.孙中山曾说:“若没有四川保路同志会的起义,武昌革命或者还要迟一年半载的。”这主要是因为四川保路运动()A.掀起了中国革命的高潮B.为武昌起义的成功提供了时机C.最早实现了四川的独立D.推动了革命力量的空前团结答案B解析材料反映的是保路运动对武昌起义的促进作用,而不是强调保路运动掀起了革命高潮,故A项错误;结合史实可知,保路运动是武昌起义的促进因素,为武昌起义提供了时机,故B项正确;最早实现独立的是湖北省,故C项错误;保路运动没有推动革命力量的空前团结,故D项错误。5.1851年和1911年都是农历辛亥年,都发生了大规模的革命运动。这两场革命运动最主要的共同点是()A.领导阶级都是农民阶级B.指导思想都是马克思主义C.都废除了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D.都主张推翻清朝统治答案D解析1851年和1911年发生的革命运动分别是太平天国运动和辛亥革命。前者的领导阶级是农民阶级,后者的领导阶级是资产阶级,故A项错误;前者是农民阶级的运动,后者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都不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故B项错误;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是在土地改革之后,故C项错误;太平天国运动是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运动,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统治,故D项正确。6.1911 年10月15日,上海有报刊登载“京城失守,清帝逃去”,“清摄政王昨晚暴卒,清皇太后自缢死”等新闻。这表明()A.清朝统治土崩瓦解B.中华民国业已成立C.时局突变,舆论混乱D.清王朝统治宣告结束答案C解析“京城失守,清帝逃去”“清摄政王昨晚暴卒,清皇太后自缢死等新闻”表明时局突变,舆论混乱,故C项正确;A项材料未体现,排除;B、D两项发生在1912年,排除。7.“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的观念里萌动着中华民族第一缕复兴的力量。这表明辛亥革命()A.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B.实践了资产阶级民主政治C.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D.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历程答案A解析辛亥革命结束了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华民国,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自由的权利,之后袁世凯和张勋复辟皆遭到人们反对,可见民主共和理念在辛亥革命后迅速传播,逐渐深入人心,故A项正确;实践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是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故B项错误;题目重在强调人民的新认知,故C项错误;中国近代化开始于鸦片战争之后,故D项错误。8.有人曾说“辛亥革命是一朵不结果实的花”。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帝国主义的干涉使南京临时政府内外交困,被迫解散B.袁世凯篡夺了辛亥革命的成果,孙中山出走海外C.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共和国,但未改变社会性质、未完成革命任务D.革命阵营中的立宪派和旧官僚向革命派进攻,迫使孙中山辞职答案C解析材料中“不结果实”意指辛亥革命失败了,其失败的含义是中国仍然处于封建专制统治和帝国主义的奴役之下,反帝反封建的任务没有完成,故答案选C项。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859年,洪仁玕到达天京,被洪秀全封为干王,总理朝政。他虽然长期脱离太平天国军事斗争的实践,也没有什么行政上的才能,但还是提出了资政新篇。从结构上看,全篇分“用人察失类”“风风类”“法法类”“刑刑类”四个部分。其中“法法类”提出了29条仿效西方资本主义经济、政治设施的建议。1861年春,曾国藩的谋士赵烈文得见此书,认为“其中所言,颇有见识”。摘编自张海鹏主编中国近代通史材料二1912年3月,临时参议院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增设国务总理,作为政府首脑;内阁辅佐临时大总统,为行政机关,行使行政权;增设法院,行使司法权;参议院为立法机关,行使立法权,参议院还有弹劾大总统和国务员的权利;中华民国国民一律平等;等等。”毛泽东说:“民国元年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在那个时期是一个比较好的东西。当然,是不完全的、有缺点的,是资产阶级性的,但它带有革命性、民主性。”南京临时政府只存在3个月便夭折了。北洋军阀首领袁世凯在帝国主义和国内反动势力以及附从革命的旧官僚、立宪派的共同支持下,窃夺了辛亥革命的果实。摘编自中国近现代史纲要(1)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资政新篇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出台的目的及其各自的地位。(2)资政新篇未能实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被袁世凯废除。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两部文献出现这种结局的共同原因。参考答案(1)目的:资政新篇的目的是振兴太平天国;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目的是维护民主政治,限制袁世凯独裁。地位:资政新篇是第一个在中国提出的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2)共同原因:缺乏充分的经济条件,中国资本主义尚未形成或发展不足;中国处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