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阅读】论《三国演义》对英雄母题的利用与超越_第1页
【课外阅读】论《三国演义》对英雄母题的利用与超越_第2页
【课外阅读】论《三国演义》对英雄母题的利用与超越_第3页
【课外阅读】论《三国演义》对英雄母题的利用与超越_第4页
【课外阅读】论《三国演义》对英雄母题的利用与超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课外阅读】论三国演义对英雄母题的利用与超越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小说三国演义是以悲剧英雄和英雄的悲剧为主旨的史诗性作品,作为世代累积型带有集体创作性质的巨著,除了写定者罗贯中本人的现实评价外,无疑会有历史记忆与集体表象的沉淀,并由此折射出族群性的文化价值趋向。本文试从母题研究的角度,探讨该文本与主题建构者对传统英雄母题的承继、借用、改造与超越。一母题与主题虽有区别,却存在密切的关系。“母题有具象性,而主题往往是抽象概念。母题较多地呈现客观性、中性,而主题由于这母题(意象,或不止一个)出现及其特定组合而显示意义,融注并揭示了作家的主观性倾向性。”从主题学角度看,母题往往向主题转换,当母题被置放于某种特定的情境中,通过主体理性制约从而形成主题。三国演义英雄主题正是罗贯中利用传统英雄母题并加以现实评判、熔铸理性思考的结果。小说体现了开放的英雄观,塑造了众多英雄群像,其中有反面英雄,也有正面英雄。从其性格内涵上则可分为武力英雄、智谋英雄、伦理英雄三类。武力英雄多具力与勇的特质,典型的代表如吕布、张飞、马超、典韦、许褚、张辽、徐晃、太史慈之流;智谋英雄在战争描写中最为光彩,其作用往往决定战争的成败,非纯粹武力英雄所可比拟,比如诸葛亮、司马懿、周瑜、陆逊、吕蒙等;伦理英雄是小说建构者文化选择与审美选择共同作用的结果,最能体现作家的文化情怀与精神向度。单纯的伦理英雄如冒死进谏的谏议大夫刘陶、司徒陈耽、为国除奸的司徒王允等人,但更多的伦理英雄分属于上面两类之中,如以“仁义”著称的刘备,义薄云天的关羽,忠昭日月的诸葛亮等。上述分类互有交叉,有的英雄人物由于形象的复杂性,可同时属于两个甚至三个类别,此不赘述。如果依据作者情感倾向的程度及对主题设置的重要性而言,三国演义英雄群体可大致概括为主体英雄、一般英雄和符码化英雄三类。刘关张集团是作家倾注笔墨及心力最多的英雄群体,他们的地位、作用在小说中占有绝对的位置,是其他英雄集团不可替代的。在叙事时空的安排上,小说刚拉开序幕,他们就抢占了先机,接下来一百二十回的篇幅,他们唱主角的就占了一半以上;从叙事时间的处理看,作家的目光停留在他们身上最长,叙事速度却往往最慢,如“三顾茅庐”一事,三国志中只有一句,十几个字,三国演义却敷衍出七千字左右,是史书的近七百倍。从全书看,共用一百二十回六十多万字写了一百一十二年(168-280)年间的大事,平均约一年占一回文字,三顾茅庐一节则写三天(实际进程为两三月,中间用“光阴荏苒”之语带过)用了将近两回文字。这种极慢的叙事速度具有深刻的意味,它暗示出作家对事件主人公的垂青与欣赏。因此,刘关张英雄群体在作家的创作意图中至关重要,所以从作品体现英雄主题的角度可以称之为主体英雄。一般英雄用来指曹魏及孙吴阵营的英雄,他们虽然有时也是作家称赞的对象,但因为创作主体情感与价值判断的倾斜,并不能获得与主体英雄同等的地位。而从另一方面看,因为没有主体情感过多的干扰,他们中却可能出现趋于圆形的复杂人物,曹操就是一个范例。符码化的英雄多属过场人物,很大程度上是某种概念的符号,作者并没有投入太多的笔墨,只是由于受历史情境的制约或构造情节的需要而不得不写而已,如上文提到的刘陶、陈耽等,这类人物在母题研究中意义最小。由于主题体现于母题之中,受“拥刘反曹”创作意向的影响,主体英雄身上反映出较多的对传统英雄母题的借用乃至改造、超越,体现了作家更为自觉的小说审美意识;而对于一般英雄,则主要是非自觉地对原型母题的利用。两类英雄人物涵载的英雄母题可以包含共同的文化密码信息,前者则可能更大地对传统英雄母题的文化内涵予以拓展。 二 文学母题的研究早在十九世纪的叙事文学领域兴起,作为主题学的概念,它指的是文学历史发展中,重复出现,不断被反复书写、表现的共同主题。它是人类集体(无)意识的历史积淀,是包含各种文化信息的代码。传统英雄母题作为一个叙述单元,在文学进程中逐渐成为中心母题,衍生出系列类型(次生母题,小的情节元),形成一条母题链,一般包括: 异生异貌母题成长婚姻母题(包括结义、落难、除害、考验、神助等母题)成圣得道母题。这一母题链恰好是一个理想人物(英雄)一生经历的概括,不过,英雄主题的叙事文学不一定机械照搬,俄罗斯学者普罗普故事形态学一书就认为,并不是所有故事都要具备全部母题,缺少其中几项并不会影响其它母题的延续性。下面将对照三国演义中体现出的英雄母题,探求作家对该母题的使用或改造情况。异生异貌母题。作为预示英雄人物的非同寻常,英雄总有神奇或怪异的诞生经历,简狄吞玄鸟卵而生契,姜嫄履巨人足印而生后稷,西游记孙悟空为仙石感日月精华而孕生,诸如此类;英雄往往还有天赋神异的面貌,如黄帝四面,舜重瞳,汉高祖隆准而龙颜,左股有七十二黑子等。三国演义在这方面也留有母题的痕迹,看主体英雄的首要人物刘备出场亮相时描写:“那人生得身长七尺五寸,两耳垂肩,双手过膝,目能自顾其耳,面如冠玉,唇若涂脂”,这种超出常人的外表显示此人具有英雄潜在素质,其母题的承继性十分明显。英雄结义母题。英雄之所以成为英雄,是艰难困境的产物,为了对抗不可预知的强大困难,结义便因此成为必要。所以说“结拜是许许多多在危险环境活动的人的习惯,他们为求生存,盼望与伙伴们团结得更紧密,以得到支援与保护。”史记中就记有许多英雄结义实例,后来的水浒传更是比比皆是。三国演义这方面也有体现,开篇第一回便是“宴桃园豪杰三结义”,其影响之大,“桃园结义”几乎成了英雄相处时必须的一种经典范式。英雄落难母题。英雄在成功之前总要经历一番磨难,史记中写舜早年丧母,后来又受弟象、继母、父瞽叟多方陷害,险些丢掉性命(五帝本记);周始祖后稷,出生后就被母亲多次遗弃,故名弃(周本记)。后来的叙事文学继承了这种叙事类型,水浒传中的林冲上梁山前屡遭迫害、家破人亡;西游记的唐僧,本叫江流儿,因为父亲陈光蕊被贼人所害,母亲被霸占,襁褓之中便被抛入江水之中,幸亏为人所救,才有后来的作为(812回);孙悟空成佛之前被压五行山下五百年,陪唐僧取经又经历九九八十一难。这种英雄落难模式在三国演义的主体英雄身上也有继承。刘关张出身寒微,白手起家,早期无寸土之地,屡占屡败,受尽苦头与白眼。如曹操东征徐州,刘备甚至妻子被虏,大将关羽也被俘虏。新野撤退,被曹兵追杀的丢盔弃甲、狼狈不堪。作者对主体英雄落难的描述固然是历史事实,但受英雄母题影响,作家强化了英雄遭难的程度,并虚构许多细节进行烘托。如第一回就写刘关张救了董卓,“卓问三人现居何职。玄德曰:白身。卓甚轻之,不为礼。”奠定了未来征程的艰难。后来做了安喜县尉,又屡受督邮轻慢,张飞一气之下打了督邮,结果弄得连一个小官也做不成。第五回华雄逞威,关羽请战,仅仅因为是一个弓手的身份,就遭到袁术的呵斥,受尽了侮辱,幸亏曹操进言,才有英雄露脸的机会。总之,作家有意识反复渲染英雄的困境,正是为突出英雄落难这一母题。英雄神助母题。英雄秉天意而生,当其陷入绝境之时,总有天神相助。此种叙事类型由来已久。山海经大荒北经写黄帝战蚩尤,不能取胜;于是天女旱魃下凡助战,擒杀了蚩尤。该母题后世小说袭用尤多,水浒传中宋江受困还道村,躲入玄女庙,玄女娘娘显灵,不仅救了宋江一命,还授三卷天书给宋江,助他战胜官兵。西游记孙悟空不敌妖怪,总有观音菩萨出现;封神演义原始天尊弟子姜子牙助武王伐纣,女仙外史嫦娥下凡为唐赛儿助建文帝攻打朱棣。三国演义由于体裁的原因,受历史语境的制约,极少神灵怪异之事,乍一看似乎缺少了这一母题链,其实不然,这里不过使用了“减弱了的母题形式”。三十八回之前,刘关张集团屡战屡败,几陷绝境,此时诸葛亮出现,转瞬扭转战局,稳定了形势,以后又帮刘备 谋取地盘,奠定三分天下的历史格局。从历史上看,诸葛亮是位政治家,军事上并无多少建树,显然是三国演义故意渲染了诸葛亮的战略作用,甚至为显示他的神机妙算,小说不惜违背现实与历史逻辑,“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夸大乃至神化其才能。作者何以如此?应该与受英雄神助母题的影响不无关系,诸葛亮形象在英雄母题中的功能,实际上取代“神助”的地位。不过由于诸葛亮是一位历史人物,这一功能容易被后人忽略而已。英雄考验母题。考验母题有多种形式,其中美色考验极为典型。美色考验来自佛经,是佛教文学的重要叙事母题。西游记因为受佛教题材的影响,鲜明地突出了这种考验。第二十三回“三藏不忘本,四圣试禅心”就是一个典型例子,结果是只有猪八戒没有通过考验,受到了惩戒。同为英雄题材的水浒传也有此类情节,第一回就有潘金莲勾引武松之事,武松经住了考验,是位真正英雄。该书写水浒英雄大都不好女色,除了传统文化的原因,也是英雄美色考验母题影响的结果。饶有意味的是,这方面三国演义也有表现。第二十五回“屯土山关公约三事救白马曹操解重围”,写关羽被俘,曹操“欲乱其君臣之礼,使关公与二嫂共处一室。关公乃秉烛立于户外,自夜达旦,毫无倦色。又送美女十人,使侍关公。关公尽送入内门,令伏侍二嫂。”这些情节三国志无有,完全出自罗贯中虚构,如果说这纯粹是为表现关羽“重义”的性格而设,未免低估了关羽,因为连最普通的人也知道叔嫂伦常之理。而且这段小插曲极似水浒传武松潘金莲故事,双方都是叔嫂关系,叔叔抵御了来自嫂嫂的诱惑,仅从这些方面,即可判断是传统英雄杀嫂母题的变种,是减弱了的母题的变体。英雄考验母题还见于第五十四回、第五十五回刘备事。东吴设计赚刘备入赘,要借机索还荆州,不成则杀掉刘备,这无疑是对英雄的考验,幸亏吴国太回护,方才得免一劫,此段情节可视为考验母题中的婚姻考验。接下去就是美色考验,刘备入赘江东后,为声色所迷,竟然不思回荆州,赵云不得不打开诸葛亮的第二个锦囊,才找到解决的办法。这也很似西游记二十三回猪八戒故事,二者都具备以下元素:婚姻或美色是个圈套英雄沉迷其中别人(多非普通人)帮助(惩罚或提醒)翻然醒悟。 三通过上述对三国演义英雄母题的考察,可以看出,罗贯中很大程度上利用了传统英雄母题进行再创作,该母题包括次生母题的很多重要类型,被用作情节设置、人物塑造或审美意识的表现,世代累积型的性质非常明显。但作家并非机械套用英雄母题,而是借用中有改造、生发,体现了丰富的想象力及创造性,从而提高了作品的艺术品位。罗贯中对传统英雄母题的使用具有如下特点:1、舍弃相关史料,以追求与母题和主题的协调。三国志裴注蜀记:“曹公与刘备围吕布於下邳,关羽启公,布使秦宜禄行求救,乞娶其妻,公许之。临破,又屡启於公。公疑其有异色,先遣迎看,因自留之,羽心不自安。”显然历史上的关羽是个好色的英雄,应该不比吕布强多少。裴松之肯定了这一记载的真实性,“此与魏氏春秋所说无异也。”但三国演义的关羽则顺利经住了美色考验,不仅未对嫂嫂有所觊觎,而且对曹操所送十位美女也是无所措意。作家这样不惜违背历史真实,重新塑造英雄正面形象,是自觉与不自觉意识共同作用的结果。受传统文化和伦理意识制约,作家不愿意破坏英雄的文化形象,这也是作品主题的要求。但另一方面也许起的作用更大,是作家潜意识中追求与母题一致的结果。传统英雄母题往往叙写英雄不为美色所动,如水浒传便多写不近女色的英雄,否则英雄的质量便大打折扣。西游记的猪八戒,虽也有些英雄之气,但远不能与孙悟空相比,作家对猪八戒形象的审美,更多了一层戏谑的味道,此处的关羽情节应该属于母题的强化。2、虽沿用母题类型,但提升了其文化内涵与品格。这一点在三国演义的结义母题上表现最为突出。传统英雄结义,虽有猩猩相惜之情,根本出发点往往是为了个人利益,有时甚至是相互的利用。如史记刺客列传写太子丹结交荆珂,实际上是为个人复仇的动机所驱使。水浒传的英雄结交,多是出于报恩心理或抵抗强大外在力量对个体的威胁。三国演义的结义母题则有所不同。刘关张的结义具有更高的目标与价值追求,他们出发点并非“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愿同年同月同日死”,而是“罗贯中写的明明白白的这八个字:上报国家,下安黎庶。”而这正是生逢乱世、具有儒家济世之心的罗贯中本人的追求,这种追求被赋予到主体英雄刘关张身上,通过英雄结义母题得到了表现。3、继承并强化、突出英雄母题固有的精神文化价值。母题作为人类集体无意识的历史积淀,大多来源于远古神话传说,它近于荣格所谓“原型”或“原始意象”。荣格认为原型是“自从远古时代就已存在的普遍意象”,是一种保留至今的“种族的记忆”,为后来著名的神话原型批评奠定了理论基础。这种“种族的记忆”,我们不妨理解为神话所体现出来的一个族群的价值取向及文化追求,它可以通过母题或原型在文学中得到体现。纵观远古英雄主题的神话传说,鲧禹治水、女娲补天、夸父逐日、精卫填海、刑天与帝争神、共工怒触不周之山等,其中突出展现了华夏民族的早已有之的价值追求,其中济世救民与抗争进取是两大鲜明主题,小说三国演义的主体英雄们的行为无疑囊括了这两大主题。刘关张集团为兴复汉室,拯救苍生,历尽千辛万苦,虽以失败告终,其间济世救民的人文情怀充塞天地。第四十一回,面对大股曹兵追杀,“刘玄德携民渡江”,日行十余里,也不忍抛舍百姓,结果妻子被迫自杀,幸亏赵云单骑救主,才保住阿斗性命,这与大禹治水八年在外,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忘我精神何其相似!后来加入刘关张集团的诸葛亮,深晓天机,明知汉祚已衰,却逆天而行,妄想以人谋扭转乾坤,心力交瘁,劳累过度,最终病逝五丈原,这显然与“不自量力”的夸父、精卫,面对强敌顽强不屈的刑天、共工如出一辙。英雄母题的文化价值在三国演义中再次焕发出绚烂的光彩。其外,在刘关张英雄群体之外的一般英雄身上,同样也体现了英雄神话展现的文化精神,尽管他们有许多缺陷,甚至是作者难以容忍的伦理意义上的不足,但作者同样视为英雄,因为他们身上不乏英雄母题阐释的顽强、进取、抗争、坚韧的人格素质。概言之,传统英雄母题固有的精神文化价值在三国演义中得到全面继承并进行了有效的强化。4、改写英雄母题的重要元素,借以表现历史悲剧意识。传统英雄母题包括神异诞生母题、成长婚姻母题、成圣得道母题等类型,形成基本母题链,它是英雄一生经历的演绎。西游记为代表的神魔小说,大都忠实地遵循这一链条发展情节。如孙悟空的生命轨迹便是如此,从石生人母题到八十一难的考验母题再到成佛得道母题。他如 绿野仙踪中的冷于冰、韩湘子全传中的湘子、飞剑记中的吕洞宾等大都如此。三国演义则改变了这一基本母题链的重要环节,将成圣得道的喜剧性结构,改变成国破人亡的浓郁悲剧气氛的结局,从而消解了传统英雄母题的审美追求。我们可能认为,三国演义作为历史演义小说,没有权利对历史结局在叙事文学中加以改变,这与英雄母题的安排改造似乎并无多大关系。但如果我们将三国演义与同为英雄主题的水浒传比较,就会发现前者的超越之处。水浒传写众英雄或战死疆场或被朝廷鸩杀或四散漂泊,这本来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大悲剧,但小说结尾却让宋江等英雄成神并一再显灵,使天子闻知,为其平反;又极写皇帝敕封,为其大建庙宇,塑造神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