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上册诗歌期中复习.doc_第1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诗歌期中复习.doc_第2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诗歌期中复习.doc_第3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诗歌期中复习.doc_第4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诗歌期中复习.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诗歌期中复习一、诗词1.次北固山下 (王湾(693751)唐代诗人)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诗意:弯曲的小路伸展到青山之外,小船在山前绿波上行驶。潮水上涨,两岸江面无比宽阔,顺风前进的白帆高高悬挂。海上的太阳在残夜里升起,江上的新春在旧年未尽时已至。我的家信该怎样寄回乡,北飞的鸿雁啊给我带回洛阳。“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描述画面: 飘流他乡的游子已经踏上远在青山之外的路途,载着归客的行舟也开始行进在绿如绵绵蓝草的江水之上。 赏析:“ 客路”,指驿道,故以“客路”与“舟行”相对应。“青”“绿”展示山青水绿的江南春景,使人心情愉悦。诗人以平实之笔开篇,犹如画家作画以前在纸上铺设的底色,为抒情言志创设出收缩自如的挥洒空间。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描述画面:积雪已慢慢融化,因汇集了千山万壑雪化之水,长江的水量逐渐大了起来,江面因之愈发宽广,再加上江水中央一片船帆高高挂起,使得长江两岸的距离愈显阔大。 赏析:“潮平”,指潮与岸齐,因而两岸显得宽阔,这是春潮初升时的景象。“阔”宽阔,是潮平的结果,视野开阔。“风正”,指顺风,和风,且风力不大,“悬”帆端端直直地高挂的样子。以“风正一帆悬”这一小景传大景“潮平两岸阔”之神,小景与大景互相映衬。写出了平野开阔、大江直流、风帆高挂、波平浪静等景。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描述画面:举目东望,只见江天一色,一轮红日从东方江海相接的地平线上慢慢升起,回眸西探,却见西边天幕上的夜色尚未完全褪去;一夜之间已是中分二年,早上升起的海日预示着新的一年正在开始,春天已按捺不住自己的脚步,悄悄渡江北上走进了旧年。赏析:“生”说明旧事物中已孕育新的生命,“入”说明新春提前闯入旧的一年。“生”和“入”用拟人的修辞,把昼夜更替的壮观景象与新旧相接的时光荏苒描绘的传神入化而富有生机,给人开辟出自由想象的无限空间。“残夜”,夜将尽时分。“旧年”,相对于新年而言,旧年未尽而江上春潮已生,故谓“江春入旧年”。“春”、“日”象征新生的美好事物。描写时序交替中的景物,暗示着时光的流逝,蕴含自然理趣。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乡书”即家书,指诗人寄给洛阳家中的信;“雁”旧谓鸿雁可以传递书信,故诗人有托书于归雁之意。表现了作者表现了作者思念故乡的思想感情“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描写了怎样的景象?春潮涌涨,江水浩淼,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平了,船上的视野也因此开阔,顺风前进,白帆高高悬挂。本诗中景物描写精彩,达到一字传神的水平。颈联中的“阔”字表现出一幅怎样的情景? 表现出江水荡漾,春潮涌动,江水几与岸平,江面显得广阔浩淼。既写出了江水之势,又写出了春天已到,大地回春,冰雪融化,春意已浓的景象。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请自选一个角度,作简要赏析。 透出自然的理趣,形象的写出了夜退日出,冬去春来的变化。透露出乐观,积极向上的感情。把“日”和“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象征进行强调,“生”和“入”运用拟人手法,赋予自然事物以人的意志和情思。海日孕育在残夜之中,并将驱走黑暗;江春已潜入寒冬未尽的旧年,将赶走严冬。时序的交替是那样匆匆不可待,自然的规律不可阻挡。 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既描绘了景物的特点,同时又传达出诗人对未来的希望和乐观,积极向上的思想感情。 海日孕育在残夜之中,并将驱走黑暗;江春已潜入寒冬未尽的旧年,将赶走严冬.时序交替是那样匆匆不可待,自然的规律是如此不可阻挡.其中”生”入”字用的十分精妙,将自然事物赋予了人的意志和情思.”日”与”春”作为美好事物的象征,在描绘景物中透露出生活的真谛.2.赤壁(杜牧,唐代诗人,字牧之,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诗意:断戟沉埋在泥沙中还未烂掉,我拾起来磨洗认清它出自前朝。倘若不是东风给周瑜方便,春色幽深的铜雀台早就锁着二乔了。 “折戟沉沙铁未销,”:“折戟”折断的铁戟 ,“销”锈蚀“自将磨洗认前朝。”:“前朝”以前的时代 【折戟】指折断的戟。 【将】拿起。 前两句诗在全诗中的作用是什么?诗的前两句借一件古物来兴起对前朝人物和事件的慨叹。或前两句写兴感之由 “东风不与周郎便,”:“周郎”吴国的年青将领周瑜,“东风”指火烧赤壁事(或周瑜火攻赤壁大败曹操的事) “铜雀春深锁二乔。”【 铜雀】即铜雀台。“二乔”三国时吴国的美女,大乔嫁孙策,小乔嫁周瑜这两句诗表达了作者对历史兴亡的慨叹,他认为历史上英雄的成功都有某种机遇或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总会有作为,反映出作者抑郁不平的心境,借慨叹周瑜因有东风之便取得成功,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心情。以小见大、构思巧妙:1、.题咏历史重大题材,却从一件沉埋江底六百多年、锈迹斑斑的“折戟”写起。2、.以两个美女象征国家的命运。3.浣溪沙 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人称其为“苏东坡”。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诗人、词人,豪放派词人代表。唐宋八大家之一.他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皆以文学名世,世称“三苏”,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乐府诗意:山下碧绿的兰草芽尖,浅浅地浸入潺潺流淌的澄澈小溪中,涛涛松林间蜿蜒着一条黄澄澄沙石小路,遇雨没有一点烂泥,暮色苍茫,细雨霏霏,这里传来杜鹃鸟一声声凄厉的哀鸣.谁说人老了,不可能重又青春年少?门前兰溪流淌的河水还能向西倒流呢.因此,根本就用不着为自己的白发苍颜而叹息,说什么岁月无情,时光不再,仅听听黄鸡的叫鸣声就可以了.“暮雨”和“子规”烘托了怎样的心情?身为贬官,面对暮雨萧萧,子规哀啼,不禁心生悲凉。苏轼从眼前的溪水西流悟出了怎样的道理?溪水尚能西流,难道人生就不能再少?又何必自伤自怜,哀叹衰老呢? “黄鸡”的本意是:指黄鸡报晓 ,诗中是代指:时间,时光流逝 上阕:写暮春三月兰溪的雨后景色。依次描绘 兰芽浸溪,沙路无泥,萧萧暮雨 , 子规暮啼 四个画面。自然的美景和生机令人心旷神怡。下阕:抒情 ,写作者虽身处闲境,仍然力求振作的精神。不要徒发衰老之叹。体现他热爱生活、旷达乐观的性格。二、填空题1.杜牧在咏史诗赤壁中 , 妙在写政治军事形势的变迁是通过美女的命运来反映的。2次北固山下中表达作者思乡之情的句子是 , 。3浣溪沙中写眼前景色,描绘出三个画面的句子是 , , 。表达作者热爱生活,旷达乐观性格的句子是 , , 。4次北固山下中 , 一句以小景与大景互相映衬。5赤壁诗中,作者用两个美女象征国家命运,以小见大的诗句是 , 。6次北固山下中 , 一联,描写了时序交替中的景物,暗示着时光流逝,蕴涵自然哲理。7次北固山下中描写了一副青山绿水的新春景象。诗人眼前所见的开阔江面上的景象正如诗中所写的 , 。8次北固山下中描绘涨潮时水面开阔,帆船顺风而行的句子 , 。9.古代诗歌中,古人常借物传情. , .王湾借归雁捎去他对家乡亲人的思念.10. 次北固山下一诗中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涵着一种自然理趣的句子是 , .11. 赤壁诗中写设想中的东吴败亡,不从山河破碎,生灵涂炭着笔,仅以二乔命运代表东吴命运的诗句是 , .一、诗词1十五夜望月。王建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十五夜”,指中秋之夜。 “中庭地白树栖鸦”。诗意:月光照射在庭院中,地上好象铺了一层霜雪。萧森的树荫里,鸦鹊的聒噪声逐渐消停下来,它们终于适应了皎月的刺眼惊扰,先后进入了睡乡。赏析:“中庭”:即庭中,庭院中。“地白”: 指月光满地,用比喻的修辞写中庭月色,给人以积水空明、澄静素洁之感,使人不由会联想起李白的名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沉浸在清美的意境之中。“栖”:鸟停在树上。“树栖鸦”,表明十五夜望月是听出来的,而不是看到的 “树栖鸦”这三个字,朴实、简洁、凝炼,既写了鸦鹊栖树的情状,又烘托了月夜的寂静。 “冷露无声湿桂花”诗意:夜深了,清冷的秋露悄悄地打湿庭中的桂花赏析:“冷露”清冷的露珠,“湿”打湿,“无声” 细致地表现出冷露的轻盈无迹,又渲染了桂花的浸润之久。而且岂只是桂花,那树下的白兔呢,那挥斧的吴刚呢,那“碧海青天夜夜心”的嫦娥呢?诗句带给我们的是多么丰富的美的联想。“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这两句写景,点明了望月的环境,渲染了中秋望月凄清冷寂的特定的气氛,把读者带进一个月明人远、意深情长的意境。为后两句的抒情做了很好的铺垫作用。展现了一幅寂寥、冷清、沉静的中秋之夜的图画,表现了作者在异乡孤寂、怅然的心境。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诗意:人们都在望着今夜的明月,不知那茫茫的秋思落在谁的一边?赏析:“尽”都, “月明人尽望”明点望月,而且推己及人,扩大了望月者的范围。“秋思” 秋天的情思,这里指怀人的思绪。“落” 新颖妥帖,不同凡响,它给人以动的形象的感觉,仿佛那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齐洒落人间似的。“谁家”就是“谁”的意思。“家”是语尾助词,无实义 , 诗人用一种委婉的疑问语气来发问。明明是自己在怀人,却说“不知秋思落谁家?”把诗人对月怀远的情思表现的蕴藉深沉。这两句中抒发了作者 入骨的相思之情“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抒情。但诗人不用直接的方式,而用疑问的口吻,明明是自己在对月怀人,却偏说“秋思落谁家”,这样就把自己对月怀人的情思表达的蕴藉深沉。一个“落”字,新颖妥帖,不同凡响。给人以动态的形象的感受,似乎看见了那恼人的秋思随着月的银辉一起洒落人间。2水 调 歌头 。苏轼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是一首中秋咏月兼怀亲人的抒情之作。全词的基调是乐观的,但也反映了作者现实与理想、出世与入世的某些思想矛盾。主题:表达词人旷达的胸襟和对亲人的思念。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词义:明月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有的?我端着酒杯问讯青天。点明饮酒赏月;“把酒”:端起酒杯。这两句化用唐代诗仙李白把酒问月“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词义: 不知道在天上月宫里,今晚是一个什么日子?表面上好象是赞美月夜,也有对当今朝廷上情况不知怎样的含义。 开头四句借幻想中的月宫境界,发出“明月几时有”“今夕是何年”的疑问。这问月问年连发的疑问,反映了词人对天上宫阙的向往。“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词义:我想驾着长风回到天上,又恐怕经不起那月中宫殿的高寒。“乘”:驾。“归去”:这里是回到天上去。“琼楼玉宇”:美玉造成的楼宇,这是想像中的仙宫。“不胜”:经不住,承担不了。“胜”,能承担,经得起。“我欲乘风归去”,明白地说出了他的这种意念。他幻想忘掉一切,使精神有所寄托,可是他又顾虑“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未能忘情于现实。这里,天上和人间,幻想和现实,出世与入世两方面都吸引着他,使他处在矛盾之中。明写月宫的高寒,暗示月光的皎洁,把那种既向往天上又留恋人间的矛盾心理含蓄地写了出来。“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词义:月下起舞,清影随人,清冷的月宫怎比得上人间。“弄”:玩弄,欣赏。“何似”:哪像是,怎比得上。月下起舞,清影随人,直令词人陶醉。这境遇没有天上的高寒,却有人间的温暖。 “何似在人间”,这是词人“起舞弄清影”的感受。这时作者的思想从天上的幻境回到了地上的现实,表现了作者对人间生活的赞美和热爱。上阕写月下饮酒。由幻想超脱尘世,转化为喜爱人间生活。这首词上阕从幻想上天写起,写到这里又回到热爱人间的感情上来了。表明作者在出世和入世的矛盾中,他终于让入世的思想战胜了。“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词义:月光转过朱红色的楼阁,贴近雕花的窗户,照着离人不能成眠。“朱”:朱红,正红色。“阁”:我国旧时一种楼房,可供游人休息、远眺、供佛、藏书之用。“绮户”:雕花的窗户。“绮”,有花纹或图案的丝织品。这三句写月光的转移。“转”“低”表示夜深。“无眠”表示离情正浓。“朱阁”“绮户”与上阕“琼楼玉宇”对照,既写月,也写月下离人。这就自然过渡到怀念子由的手足深情,引出下面“何事”一问。指月亮的移动,暗示夜已经深沉。“无眠”是泛指那些因为不能和亲人团圆而感到忧伤,以致不能入睡的人。“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词义:月儿呀,你该不会有什么恨和怨,为什么总是在人们分离的时候格外圆呢?“不应”:这里是不应该的意思。“何事”:为什么。这是词人怅恨久别,用用反诘的语气、埋怨的口吻对月亮无可奈何的发问。“不应有恨”,而恨在其中,埋怨明月故意与人为难,给人增添忧愁,却又含蓄地表达了对于不幸的离人们的同情。但词人很快领悟到离别是人生无法解决的永恒的遗憾,因而自解自叹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词义:人世间的悲伤分离、欢喜聚合是自古常有的事,就如月亮也总是有圆有缺,想要使人永远团聚,月亮永远是圆的,这是自古以来都很难的事情。人的悲欢离合同月的阴晴圆缺一样,两者都是自然的常理,是人生无法克服的遗憾。既然如此,惟望各自珍重了。这句话富含人生哲理,表现了作者对自己不顺境遇的释怀,超然解脱的心境。“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词义:但愿我们岁岁平安,远隔千里,共对这明月互相祝福。这句是苏轼对一切经受着离别之苦的人表示的美好的祝愿。表现了东坡不计个人得失,祝愿天下人的旷达胸襟,是点明主旨的句子。 下阕写对月怀人。由感伤离别转而为对离人的祝福。二、填空题1、“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一句中“婵娟”借指什么?明月2、词中哪一句是问天?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3、词中哪一句是问月?“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月圆?”4、词中哪一句是问自己?“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5作这首词时,苏轼正逢仕途失意,文中哪一句体现他消极遁世,幻想超脱尘世的念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6苏轼是一个心胸豁达、积极乐观的人,文中哪里体现他积极乐观的生活情趣?“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7、词人酒酣之时,对着皎洁的月亮所产生的遐思: 明月几时有? 把酒问青天。8、隐含了作者弃绝人间,另觅家园的心曲:我欲乘风归去9、暗示中秋之夜月色的明丽,夜气的清寒,又透露了作者对人间终不忍 弃绝的复杂心情:又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10、表现地位、业绩超出常人时寂寞孤独的心声:高处不胜寒11、顾影而舞,不如身在人间句子:“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12、表明夜深而离情正浓,因思念亲人而夜不成寐:转朱阁 低绮户 照无眠13、下片中含有人生哲理句:人有悲欢离合, 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 14、此事古难全“此事”指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15、道尽千载离人心愿,在美好想象中得到人生慰藉的语句是:“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16从谢庄“隔千里兮共明月” 蜕变而来的句子:“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17“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一句中“何似”可理解为“怎比得上”,据此,你认为作者月下起舞之后,是羡慕天上的生活,还是感叹:清冷的月宫比不上人间?月下起舞,清影随人,直令词人陶醉。这境遇没有月宫的高寒,却有人间的温暖。此时作者的思想由天上的幻境回到了人间现实,表现了对人间生活的赞美和热爱。18词中哪些是实写?哪些是虚写?哪些是想象?哪些是联想? 实写:明月、把酒问青天、起舞弄清影、转 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虚写:天上宫阙、琼楼玉宇、不应有恨、千里共婵娟。19:你还知道其他关于“月亮”的诗句吗?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唐、李白静夜思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唐、张九龄望月怀远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唐、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唐、王维鸟鸣涧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宋、辛弃疾西江月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丝真珠月似-唐、白居易暮江吟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三、综合题阅读理解(一)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1“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反映了词人怎样的心理?_2结合语段说说词中人在思考什么?_3“不应有恨”,“恨”的意思是什么?“恨”的内容可能是什么?_4下面咏月的诗句中,哪两句与“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有异曲同工之妙?为什么?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大漠沙如雪,燕山月如钩。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_5月亮的美称很多,你能说出几个(至少两个)?_6请就文中的某一艺术特点自拟题目,并解答。_7苏轼的词以豪放著称,你还能说出宋词中与豪放相并列的另一种风格吗?并举一两个作家。_(答案:1想到月宫中去又怕承受不住寒冷的矛盾心理。2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词中人可能想到了自己的仕途的坎坷,人生的失落,也可能在思念远方的亲人。3怨恨。“恨”的内容可能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